
一、新世纪瞻望: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梅[1](2009)在《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 ——朝鲜朝时期的时调、歌辞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朝鲜朝国语诗歌—时调与歌辞,从中研究朝鲜朝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影响。本文是在中国与韩国的文化关系中进行深层分析,阐发朝鲜朝国语诗歌中陶渊明意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项研究将对陶渊明研究与朝鲜朝国语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采用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接受美学研究法、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法等批评方法。陶渊明(365年—427年)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有了报效国家的治国志向。青年时代的陶渊明目睹着社会的战乱纷争,心系着晋室的日益衰颓,为实现报国之志入仕,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第二次出仕做了桓玄的暮佐、第三次出仕入刘裕幕为镇军参军、同年转入刘敬宣府为建威参军、第五次出仕做了彭泽令。但是,在这十三年(393年—405年)的宦海中,均得不到知遇,因此,从仕途治国之志转向志归田园。陶渊明挂冠归田后,痴心田园,终生不仕,在那归田后的二十二年里创作了一百二十多篇诗、辞、赋和散文,有四分之三的作品是在他挂冠归田后写作的。陶渊明活着的时候,他的诗文没有受到多大重视。自从钟嵘在《诗品》中评陶诗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诗的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十分欣赏陶渊明的隐逸和饮酒等风流雅趣、不仕二朝,固穷守节的人格美。不仅在中国,陶渊明的诗在国外也有巨大影响。中国与韩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在历史上有着长期的、密切地联系与交往。正是在这种联系与交往中,陶渊明和他的作品走进了韩半岛。陶渊明的作品最早被介绍到韩半岛的是通过萧统的《昭明文选》。《文选》中的陶渊明的文学作品从这时开始广泛地诵读于韩国的国学中。而到了高丽前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过去以《文选》为典范的风气逐渐消失了;高丽中期的“陶渊明热”不仅没有因《文选》时代的过去而减少,然而因“苏轼热”更显扩大之势。高丽文人通过苏东坡的作品间接的接受了陶渊明,而在心灵上、生活方式上向陶渊明靠近;高丽后期、朝鲜朝前期的“朱熹热”,形成了一股崇陶效朱的文坛时尚。文人们研究性理学时,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朱熹的文学观—即对陶渊明的人品、对陶诗的评价以及在创作上深受陶渊明影响等;朝鲜朝中期性理学的发展与动荡的社会环境,使朝鲜朝中期的诗人们接受了陶渊明,刊行了陶渊明文集,并且刊行的数量最多,影响也大,达到了接受陶渊明的兴盛期;朝鲜朝后期,性理学渐渐退色,随着新流派的产生,陶渊明形象逐渐被分化,进入了接受陶渊明的衰落期。朝鲜朝时期是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人们在时调、歌辞作品中引用陶诗的意象、诗句来接近陶渊明。朝鲜朝时调和歌辞作者,不仅在创作动机与陶渊明有关,而且与陶渊明一样有出仕经历。朝鲜朝诗人们在失意时、仕老归乡时、辞退官职时,在诗中常常引用陶渊明的意象及诗句来安慰自己。他们直言不讳的表达对陶渊明的思慕之情的同时,还喜欢用隐喻或明喻来达到寄意,达到形式上的效陶之目的。但是,朝鲜朝诗人们把陶渊明推崇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葛巾漉酒的、弹无弦琴的,具有高风亮节、雅放风流的人物,片面地扩大了陶渊明性格中的风流一面,消解了陶渊明性格中积极出仕的一面和陶渊明归隐生活的艰辛与矛盾,以致模糊了诗人的本来面目。因此,产生了误读。朝鲜朝文人们被陶渊明的‘归隐者’意象、‘武陵桃源’意象、‘五柳’意象、‘菊’意象、‘松’意象、‘无弦琴’意象、‘葛巾漉酒’意象等意象深深地吸引住,并对这些意象表达出了欣羡,在作品中创造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意象。但是,朝鲜朝文人们所创造的这些意象产生了变化,对这些意象赋予了新的文化意义。中国古代文人高度评价了陶渊明的艺术风格,朝鲜朝文人也是如此,并且借鉴了陶渊明的艺术风格。朝鲜朝国语文学因自身的艺术形式上的特征,而比较容易接受陶渊明的诗。朝鲜朝诗人们借鉴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歌艺术风格,崇尚“自然天成”,因此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可谓胸中自然流出。朝鲜朝诗人们还借鉴了陶渊明“癯而实腴”的诗歌艺术风格,他们赞赏冲淡萧散、枯淡的诗歌,但他们的诗绝无枯燥寡味,而深有意味,就是说表面上平易,内蕴深厚。陶渊明为中韩两国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陶渊明的隐逸和饮酒等风流雅趣、不仕二朝,固穷守节的人格美也为韩国文人和韩国文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对陶渊明及其诗在韩半岛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刘绍瑾,汪全刚[2](2006)在《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学理反思》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将现代西方的接受美学和阐释学视野引入传统的陶渊明研究,进行接受的、影响的和效果的研究,隐然成为了陶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它不但推动了陶渊明研究领域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研究在新时期的开拓、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意义。
朱和君[3](2002)在《2001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龚斌[4](2001)在《新世纪瞻望: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文中认为
二、新世纪瞻望: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瞻望: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 ——朝鲜朝时期的时调、歌辞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及现状 |
1.1.1 中国的研究成果 |
1.1.2 韩国的研究成果 |
1.2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3 研究对象及选题内容 |
第二章 韩国文学接受陶渊明形象的演变轨迹 |
2.1 萧统的《昭明文选》与陶渊明在韩国的登陆 |
2.2 高丽中期苏轼热与陶渊明形象的解读 |
2.3 高丽后期、朝鲜朝前期朱熹热与陶渊明形象的确立 |
2.4 朝鲜朝中期性理学的发展与陶渊明形象的接受 |
2.5 朝鲜朝后期陶渊明形象的接受 |
第三章 朝鲜朝国语文学对陶渊明意象的接受与误读 |
3.1 时调、歌辞中的意象 |
3.1.1 人名意象 |
3.1.2 地名意象 |
3.1.3 其他意象 |
3.1.4 诗句的引用 |
3.2 时调、歌辞中与陶渊明有关的隐喻与明喻 |
3.3 时调、歌辞中对陶渊明的误读 |
3.4 朝鲜朝国语诗人与陶渊明之关联 |
第四章 朝鲜朝国语文学中陶渊明意象的构成及文化意义 |
4.1 国语文学中的‘归隐者’意象 |
4.1.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题解 |
4.1.2 ‘归去来辞’、‘归去辞’、‘归去来’等诗歌意象所表达出的欣羡 |
4.1.3 陶渊明与朝鲜朝诗人‘归去来’的相同点 |
4.1.4 陶渊明与朝鲜朝诗人‘归去来’的差异 |
4.1.5 陶渊明与朝鲜朝诗人‘归去来’差异的原因 |
4.2 国语文学中的‘武陵桃源’意象 |
4.2.1 ‘武陵桃源’题解 |
4.2.2 ‘武陵桃源’意象所表达的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
4.2.3 ‘武陵桃源’理想在朝鲜朝的变形 |
4.3 国语文学中的树木意象 |
4.3.1 ‘五柳’意象 |
4.3.1.1 ‘五柳先生’即陶渊明 |
4.3.1.2 ‘五柳’意象在朝鲜朝的变形 |
4.3.1.3 ‘五柳’意象产生变化的原因 |
4.3.2 ‘菊’意象 |
4.3.2.1 陶渊明与菊 |
4.3.2.2 朝鲜朝诗人对‘菊’的喜爱 |
4.3.2.3 陶渊明‘爱菊’与朝鲜朝诗人‘爱菊’之差异 |
4.3.3 ‘松’意象 |
4.3.3.1 陶渊明与松 |
4.3.3.2 朝鲜朝诗人对‘松’的喜爱 |
4.3.3.3 陶渊明与朝鲜朝诗人爱‘松’的相同点 |
4.4 国语文学中的‘无弦琴’意象 |
4.4.1 陶渊明与‘无弦琴’ |
4.4.2 国语文学中‘无弦琴’意象所表达出的意蕴 |
4.4.3 朝鲜朝诗人对陶渊明的‘无弦琴’表示欣羡的原因 |
4.5 国语文学中的‘葛巾漉酒’意象 |
4.5.1 陶渊明与酒 |
4.5.2 对陶渊明‘葛巾漉酒’意象所表达出的欣羡 |
4.5.3 ‘葛巾漉酒’意象在朝鲜朝的变形 |
4.5.4 ‘葛巾漉酒’意象产生变化的原因 |
第五章 朝鲜朝国语文学中陶渊明艺术风格的借鉴 |
5.1 韩国文人对陶渊明艺术风格的评价 |
5.2 朝鲜朝国语诗歌的艺术形式 |
5.3 借鉴与创造 |
5.3.1 “平淡自然” |
5.3.2 癯而实腴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时调、歌辞中与陶渊明诗文有关的意象、诗句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学理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鸟瞰 |
二、近20年来陶渊明接受研究的成就与收获 |
(一) 历代作家、批评家对陶渊明的接受。 |
(二) 陶渊明接受中的综合、宏观考察。 |
(三) 现代陶渊明阐释的新视野。 |
三、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学理反思 |
(4)新世纪瞻望: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一) 陶渊明年岁。 |
(二) 陶渊明生平行事。 |
(二) |
(三) |
(四) |
(五) |
(一) 陶氏宗谱的甄别和评述。 |
(二) 陶渊明审美观念的研究。 |
(三) 梳理和建构陶渊明研究史。 |
1、充分占有和挖掘历史上评陶的资料。 |
2、陶渊明对中国隐逸文化的影响。 |
3、陶渊明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巨大影响。 |
4、陶渊明对中国诗歌艺术的影响。 |
5、忠实于历史, 多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陶学发展史。 |
四、新世纪瞻望: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国古典诗歌中的陶渊明研究 ——朝鲜朝时期的时调、歌辞为中心[D]. 李红梅. 延边大学, 2009(11)
- [2]陶渊明接受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学理反思[J]. 刘绍瑾,汪全刚.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 [3]2001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J]. 朱和君. 九江师专学报, 2002(01)
- [4]新世纪瞻望:再创陶渊明研究的辉煌[J]. 龚斌. 九江师专学报,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