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胶原酶溶解术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剑[1](2022)在《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提出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病人身心健康[1]。腰椎间盘主要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构成。由于年龄、遗传、机械应力损伤、环境等因素导致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时,II型胶原蛋白减少而I型胶原蛋白增多,椎间盘弹性下降,缓冲外力能力下降,
王萌[2](2021)在《低剂量胶原酶化学溶解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项十年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低剂量胶原酶化学溶解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0年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在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行低剂量胶原酶化学溶解(Collagenase Chemonucleolysis,CCNL)联合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RF)术的1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改良的Mac Nab评估患者术后优良率(术后3、6、120月),数字评价量表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法(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分别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术前、术后即时、出院时,术后3、6、120月),因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7-10天,因此未对患者术后即时进行JOA评估。比较术前及术后10年时腰腿痛、麻木及肌力情况。记录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复发/再发及再手术情况。最后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远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术后10年时共随访到128例患者,有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并被排除,因此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26例。2、术后3、6、120个月时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86.51%、92.68%、87.30%,各优良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NRS和JO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术后6个月内的改善最为明显。各随访时间点的NRS,JOA均较前一随访时间点明显改善(P<0.01)。术后12月时NRS及JOA与术后6个月时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0年时分别有65.08%、83.95%及93.02%患者的腰腿痛、麻木和肌力下降完全缓解(P<0.05)。3、围术期并发症共3例,发生率为2.38%,其中马尾神经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e,CES)1例、腰痛(Low Back Pain,LBP)加重2例。术后20-114月期间复发/再发LDH共11例,复发/再发率为8.73%。其中有2例行保守治疗,9例行再次手术治疗,其再手术率为7.14%。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12个月、责任间盘≥2个的患者术后10年时疗效可差的概率分别是病程≤12个月、责任间盘=1个患者的6.005和4.227倍(P<0.05)。结论:低剂量CCNL联合RF是治疗LDH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良好且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病程>12个月、责任盘≥2个分别是影响远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病程>12个月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更显着。
张金鑫[3](2021)在《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CT引导下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Low-temperature plasma radiofrequency ablation)联合B超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3例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A组,n=42)和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联合SGB(B组,n=31)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e scale,VAS)、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交感神经症状评分、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一、治疗前,比较一般资料、VAS评分、JOA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等数据,A组和B组无差异(P>0.05)。二、两组治疗前后VAS、JOA评分,时间上,4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组上,治疗前、治疗后12周时间点,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时间点,两组存在统计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时间上,在A组,除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12周无差异(P>0.05)外,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B组,除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4周、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2周、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12周无差异(P>0.05)外,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组上,治疗前、治疗后12周时间点,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时间点,两组存在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第12周,A、B两组总优良率分别为85.7%(36/42)、87.1%(27/31),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三、各组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崔可新[4](2020)在《经骶管裂孔置管注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老年病人,选择经骶管裂孔置管注药进行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基于此结果对该微创疗法的推广价值、安全性与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客观地评价。方法:采取随机选择的方式,选择了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医治的患者76例,采取经骶管裂孔置管注药进行治疗,综合分析与评估他们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疼痛改善情况。结果:对74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1)在统计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客观评判:选择1天、30天、90天、180天为时间点,就治疗前后作对比,从VAS评分结果来看,分值呈现为下降态势,将治疗前评分分别与治疗后相应时间节点评分二者对比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实验结果,选择改良后的MacNab治疗效果进行评判:有效率对比方面,在接受治疗之后1天,总体有效率为71.62%,30天后达到85.14%,90天后上升至89.19%,180天后达到93.24%,术后1天与术后30天、90天、180天总体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对比方面,接受治疗30天后,其优良率等于62.17%,90天后达到64.87%,180天后上升到67.57%,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年患者,选择经骶管裂孔置管注药进行治疗,有着近远期疗效明显、创伤小、安全性好等诸多优势,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有临床推广价值。
许刚[5](2020)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行经皮内镜椎间孔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的458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排除患者33例,对425例LDH患者进行术后1年随访,随访的患者中男性患者257例,女性患者168例,年龄16-79岁。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手术疗效并进行分组,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者为G组(389例),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可、差的患者为B组(36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腰椎外伤史、病程、根性疼痛是否合并腰痛、节段、Pfirrmann分级、椎管形态、突出物钙化及腰椎滑脱等临床参数做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史、腰椎外伤史、节段、根性疼痛是否合并腰痛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患者BMI、年龄、病程、椎管形态、Pfirrmann分级、腰椎滑脱及突出物钙化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椎管形态、Pfirrmann分级不是影响PETD治疗LDH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病程(OR=8.505,P=0.002)、BMI(OR=7.334,P<0.001)、腰椎滑脱(OR=15.072,P=0.001)、突出物钙化(OR=27.613,P<0.001)是影响PETD治疗LDH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BMI、年龄、病程、椎管形态、Pfirrmann分级、腰椎滑脱及突出物钙化与PETD治疗LDH的疗效有关,其中病程、BMI、腰椎滑脱、突出物钙化为影响PETD治疗LDH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万福兴[6](2019)在《经骶管裂孔置管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经骶管裂孔置管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来客观评价此微创疗法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72例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骶管裂孔置管胶原酶溶解术,对病人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实际统计病例70例。(1)对实验结果统计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判:治疗之后的24小时,3个星期,3个月和6个月依次同治疗前进行对比,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治疗前后VAS评分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2)对实验结果依照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有效率比较:治疗后24小时总有效率为77.46%,治疗3周后总有效率为88.73%,治疗后3个月总效率为90.14%,治疗后6个月有总效率为91.43%,总有效率对照(P<0.05),有统计学意义;优良率比较:治疗后3周优良率为64.79%,治疗后3月优良率为69.01%,治疗后6个月优良率为72.86%,结果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经骶管裂孔置管胶原酶溶解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具有安全性高、临床远期效果显着等优点,可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远期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陈年华[7](2018)在《针刺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厦门市中医院骨三科确诊为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胶原酶溶解术且术后出现腰腿疼痛的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予针刺肾俞、大肠俞、腰夹脊、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丘墟、承山、昆仑配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7天后通过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临床疗效积分、Fairbank JC评分及改善率,进行总体疗效评价。所有数据经SPSS 20.0软件分析。结果:①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发病节段、疼痛部位、中医证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AS评分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VAS评分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临床疗效积分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临床疗效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积分均呈上升趋势;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积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临床疗效积分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积分及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积分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Fairbank JC评分改善率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Fairbank JC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Fairbank JC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两组治疗前后Fairbank JC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Fairbank JC评分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后Fairbank JC评分及治疗前后Fairbank JC评分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86%,试验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能缓解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并且其疼痛缓解效果较单纯口 塞来昔布胶囊效果好。
刘丽,吴云松,刘庆[8](2017)在《CT引导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颈前外侧入路靶位注射高浓度低容量胶原酶治疗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CT扫描颈椎间盘突出矢状径大于同节段椎管矢状径二分之一的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共60人。均采用CT定位下经颈前外侧入路穿刺至颈椎间盘内,分次间断推注入0.20.3 ml胶原酶溶夜(含300400 U胶原酶)。记录病人术后3天、7天、1个月及半年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Macnab法评定病人术后1周,1个月,半年的疗效,术后突出物指数变化及不良情况。结果:术后3天、1周、1个月及6个月的VAS评分较术前显着减低(P<0.05)。改良Macnab法评定术后1周、1个月、半年的有效率分别为77.33%、90%、96.67%。术后半年突出缩小优良率为94.4%。结论:在CT定位下经颈前外侧入路靶位注入少容量高浓度胶原酶用于治疗巨大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可行的。
胡振兴[9](2017)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摘除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组织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本院脊柱外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手术切除的髓核标本,分为椎间盘内加压注射无效后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组34例(实验组),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组23例(对照组),全部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髓核组织中IgG和IgM的表达,分析IgG和IgM的表达与加压注射疗法对髓核的影响。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利用JOA评分法评估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不同突出类型(突出组,脱垂组)患者术后近期治疗效果。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中两种不同突出类型均表达IgG和IgM;2.实验组中突出组IgG和IgM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3.脱垂组IgG和IgM的阳性表达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果如下:1.两组突出组随访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脱垂组随访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可升高IgG、IgM免疫复合物在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中表达,加速突出髓核组织重吸收进程;2.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且术后近期疗效相同。
崔晓[10](2017)在《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与胶原酶溶解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究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联合硬膜外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2.探究胶原酶溶解术联合硬膜外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3.探究硬膜外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04月至2016年09月在我科住院的90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量表法将受试者分为PCN组、胶原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颈部硬膜外阻滞术;PCN组和胶原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行PCN术和胶原酶术,且术后第5天行颈部硬膜外阻滞术。三组受试者均住院14天后出院,每名受试者由2位不参与本研究的疼痛医师进行疗效评定,分别比较术前及术后即刻、1天、3天、7天、1月、3月、6月的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Disability Index,NDI)、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田中靖久(Yasuhisa Tanaka,YT)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30 min。其中PCN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考虑穿刺过程中过度分离牵拉内脏鞘与动脉鞘,导致喉返神经损伤,术后指导患者发音训练,2月后患者恢复正常发音。胶原酶组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颈部及上肢疼痛症状加剧,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注射液输液治疗3天后,症状逐渐缓解。余患者术中术后未见神经损伤、椎间盘炎、出血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三组受试者治疗前的VAS、NDI和YT得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PCN组与术前相比,术后各时点NDI评分、VAS评分降低,YT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cNab评定优良率为83.33%(25/30例)。胶原酶组与术前相比,术后7天、1月、3月、6月各时点NDI评分、VAS评分降低,YT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评定优良率为90%(27/30例)。对照组与术前相比,术后各时点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评定优良率为30%(9/30例)。术后即刻、1天、3天、7天,PCN组受试者的疗效显着高于胶原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月、3月、6月,PCN组与胶原酶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及中期疗效确切。2.胶原酶溶解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同样具有较好的中期临床效果,但起效缓慢,治疗风险高。3.颈部硬膜外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好,中期疗效欠佳。
二、胶原酶溶解术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原酶溶解术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胶原酶溶解术介绍 |
1. 胶原酶溶解术的定义 |
2. 胶原酶溶解术的作用机制 |
3. 适应证[10,21~23,25,26] |
4. 禁忌证[10,23,25] |
三、胶原酶溶解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
1. 盘内法 |
2. 盘外法 |
3. 术后处理 |
4. 不良事件防范及处理 |
四、其他相关应用与展望 |
1. 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 |
2. 胶原酶溶解术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
(2)低剂量胶原酶化学溶解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项十年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与随访 |
2.3 资料整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临床疗效 |
3.2.1 术后患者的优良率 |
3.2.2 术前及术后患者NRS、JOA的改变 |
3.2.3 术前及术后10 年时患者疼痛、麻木及肌力的比较 |
3.3 并发症、复发/再发及再手术情况 |
3.4 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 |
3.4.1 单因素分析 |
3.4.2 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低剂量CCNL联合RF治疗LDH的远期疗效 |
4.1.1 患者术后优良率情况 |
4.1.2 术前及术后NRS、JOA改变 |
4.1.3 患者疼痛、麻木及肌力的改变 |
4.2 低剂量CCNL联合RF治疗LDH的远期安全性 |
4.2.1 围术期并发症情况 |
4.2.2 复发/再发及再手术情况 |
4.3 低剂量CCNL联合RF治疗LDH的远期预后因素 |
4.3.1 病程对疗效的影响 |
4.3.2 责任间盘个数对疗效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胶原酶化学溶解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与发表论文 |
附录C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微创介入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4)经骶管裂孔置管注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 |
2.3 西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病例标准 |
3.2 排除病例标准 |
3.3 中止实验标准 |
3.4 脱落病例标准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操作过程 |
3 疗效判定方法 |
3.1 疗效观察时间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5 结果 |
5.1 病例汇总情况 |
5.2 病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时间、影像学间盘突出节段) |
5.3 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VAS评分比较 |
5.4 治疗后改良MacNab疗效临床评价 |
5.5 不良事件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1. 经骶裂孔硬膜囊前间隙置管注药的作用机制 |
2. 经骶裂孔硬膜囊前间隙置管注药的优点 |
3. 安全性分析 |
4. 可行性分析 |
5. VAS 量表分析 |
6. 治疗后改良MacNab疗效临床评价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问题与展望 |
1. 存在的问题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资料 |
2.3 影像资料 |
2.4 分组方法 |
2.5 术前准备 |
2.6 手术方法 |
2.7 影响因素赋值 |
2.8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单因素分析 |
3.3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病程对PETD治疗LDH疗效的影响 |
4.2 体重指数对PETD治疗LDH疗效的影响 |
4.3 突出物钙化对PETD治疗LDH疗效的影响 |
4.4 腰椎滑脱对PETD治疗LDH疗效的影响 |
4.5 其他因素对PETD治疗LDH疗效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经骶管裂孔置管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病例标准 |
3.2 排除病例标准 |
3.3 中止实验标准 |
3.4 脱落病例标准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操作过程 |
3 疗效判定方法 |
3.1 疗效观察时间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5 治疗结果 |
5.1 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VAS评分比较 |
5.2 治疗后改良MacNab疗效临床评价 |
5.3 不良事件及随访结果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化学溶解术的机制 |
2 胶原酶盘外注射法的优点 |
3 安全性分析 |
4 可行性分析 |
5 避免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
6 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7)针刺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国内外研究概况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概况 |
2.1 非手术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3 胶原酶溶解术的研究概况 |
3.1 胶原酶作用机制 |
3.2 胶原酶溶解术的评价 |
3.3 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的研究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的中医病机研究 |
5 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的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7 脱落处理方法 |
2 研究步骤 |
2.1 手术治疗 |
2.2 术后一般治疗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项目及评价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2.7 不良事件及随访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1.1 病例构成比较 |
1.2 VAS评分的比较 |
1.3 临床疗效积分的比较 |
1.4 改善率的比较 |
1.5 总体评价 |
2 讨论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产生可能原因 |
2.2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 |
2.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穴位选择与操作 |
附录2: VAS疼痛评分标准 |
附录3: 临床疗效积分表 |
附录4: 疗效观察表 |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
附录6: 随机数字表 |
附录7: 典型病例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CT引导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3.临床评定标准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9)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纳入标准 |
2.1.3 病例排除标准 |
2.2 分组方法 |
2.3 免疫组化染色 |
2.3.1 实验试剂 |
2.3.2 制备切片 |
2.3.3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
2.3.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
2.4 临床疗效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3.1.1 IgG染色结果 |
3.1.2 IgM染色结果 |
3.2 疗效评判 |
3.2.1 突出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 |
3.2.2 脱垂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 |
4.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阶梯式治疗 |
4.3 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手术方式及优势 |
4.4 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的应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与胶原酶溶解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受试者诊断标准 |
第二部分: 试验方法 |
1. 术前准备 |
2. 手术方法 |
3. 疗效评估 |
4. 出院指导 |
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试验结果 |
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VAS结果(见表1-1,图1-1) |
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田中靖久评分结果(见表2-2,图2-2) |
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NDI结果(见表1-1,图1-1) |
4. 改良MacNab标准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四、胶原酶溶解术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论文参考文献)
- [1]腰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王志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2(02)
- [2]低剂量胶原酶化学溶解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项十年回顾性研究[D]. 王萌. 南昌大学, 2021(01)
- [3]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研究[D]. 张金鑫.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经骶管裂孔置管注药治疗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崔可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危险因素分析[D]. 许刚. 南昌大学, 2020(08)
- [6]经骶管裂孔置管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万福兴.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针刺对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年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9)
- [8]CT引导靶位注射胶原酶治疗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J]. 刘丽,吴云松,刘庆.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05)
- [9]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胡振兴. 延边大学, 2017(05)
- [10]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与胶原酶溶解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研究[D]. 崔晓. 滨州医学院,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