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老年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成功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认为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刘喆滢[2](2020)在《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医学科(Itensive care unit,ICU)近5年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入院早期影响90天死亡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对存活患者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相关亚组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南部战区总医院ICU 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24小时内的各器官功能参数及治疗措施等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病后90天死亡危险因素,根据是否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在存活组中分痊愈组与后遗症组进行亚组分析。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使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计量资料比较如呈正态分布则使用单因素方差的LSD分析比较均数,如呈偏态分布则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采用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将P<0.1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采用向前条件(forward LR)逐步剔除,分析各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程度,筛选预后危险因素。以非参数法构建各指标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并确定最佳诊断临界点。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9-69岁,中位年龄21.0(19.0,27.0)岁,ICU住院时间为1-49天,其中生存组为8.1 ±7.1天,中位住院时间5天,死亡组为11.8±10.6天,中位生存时间9天。23例(19.7%)出现低血压(MAP<65mmHg);31 例(26.5%)意识障碍持续时间>24h;14 例(12%)出现DIC;其中2例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死亡,1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余10例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存活与死亡组相比,低血压和意识障碍持续时间>24h发生率、核心体温降至低于38.5℃时间、心率、CT/MRI异常率、脏器功能指标均较好、DIC发生率均较低(p<0.05);亚组分析显示在年龄、持续昏迷时间、核心体温降至低于38.5℃时间、降钙素原等方面痊愈组小于后遗症组,GCS则高于后者(p<0.05);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显示降温时间(HR4.87;95%CI:2.2-15.3;p<0.001)、心率(HR 1.04;95%CI:1.01-1.09;p=0.02)、序贯器官衰竭评分(HR 1.41;95%CI:1.31-2.02;p<0.001)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M曲线显示降温时间≤2h,心率≤120次/分,SOFA≤2分的患者生存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降温时间、心率、APACHE II联合预测重症中暑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8.1%(95%CI 0.957-1.000,p=0.000),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92.3%。结论:相对单独指标,联合指标预测重症中暑发病后90天死亡预后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佳。采取早期综合针对脏器支持保护措施,缩短降温时间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减慢心率可能减少重症中暑发病后90天后的死亡率。在ICU治疗期间,中暑脑损伤涉及中枢多个部位,但患者早期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CT/MRI)影像学异常表现不能反映其90天后的脑损伤程度。
范利,曹丰,刘宏斌,刘荣玉[3](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疗专家建议(试行第1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疫情在我国及境外迅速蔓延。通过采取一系列防控救治措施,我国疫情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国外发病人数仍呈上升趋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NCP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将该病纳入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并将其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1]。研究显示,该病人群普遍易感,多数患者预后
Chinese Geriatrics Society;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Chinese PLA Geriatric Committee;[4](2019)在《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文中提出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MODSE)是指老年人(≥65岁)在器官老化和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因感染、创伤、大手术等因素的激发,24 h后序贯或同时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综合征[1,2],病死率高达75%以上[3],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虎磐[5](2019)在《基于集成机器学习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早期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MODSE)是指老年人在器官存在老化和罹患各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器官机能减退处于功能不全的临界状态,由某种可能并不严重的诱因激发,在短时间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序贯或同时发生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死率极高,是导致老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早期诊断和预测转归并及时进行相关集束化综合治疗是降低其死亡率的重要途径。临床上,常用的器官功能不全的评分,如Marshall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Ⅱ)评分,但这些评分主要适用于普通成年人,MODSE具有其不同于普通成年人发生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特点,常用的器官功能不全的评分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和转归的预测存在局限性。鉴于老年重症患者和ICU处置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各种变量的易变性,收录监测全方位、多维度的指标,电子病历(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MR)的创建和发展为这方面研究创造了可能性。目的:1)针对MODSE人群,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MODSE早期死亡相关风险因素;2)利用集成机器学习模型XGBoost等构建评估MODSE早期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更好地辅助临床决策和治疗。方法:1)利用公开的基于电子病历的大型数据库重症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 MODSE患者16014人,其中院内死亡2360人(14.73%),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2360人)和存活组(13654人),采集人口统计学信息、入ICU第一天的生命体征、临床干预措施、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SIRS)等122个特征,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差异,采用XGBoost模型算法进行死亡相关特征重要性排名;2)根据MODSE纳入标准,在MIMIC-Ⅲ数据库、eICU协作研究数据库和解放军总医院重症数据库中生成三个MODSE患者数据集。随机抽取80%作为训练集,剩余20%为测试集,将122个特征作为模型参数,采用集成机器学习模型:SVM(支持向量机模型),KNN(K近邻模型),RF(random forest随机森林模型),XGboost模型于训练集中建立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对MODSE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并与临床现有模型如SOFA、APACHE-Ⅲ、MODS、SAPS等评分的性能进行对比;最后将性能最好的模型于三个数据库中进行交叉验证。结果:1)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GCS均值、年龄均值、心率最大值等升高,BMI、收缩压最小值等下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XGBoost算法特征排名前10的指标为:呼吸频率、APTT、年龄、体温、BMI、收缩压、血小板、血糖、休克指数、白细胞计数;2)XGboost模型预测MODSE患者死亡的性能最好,AUC为0.853,敏感性为0.826,特异性为0.729,准确率为0.874,较其他机器学习模型及传统临床评分优异。交叉验证对比中,MIMIC-Ⅲ数据库构建的模型在解放军总医院重症数据库中验证效果最好,AUC为0.882。结论:与传统的评分相比,集成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性能更加优越,具有更强的普适性。
陈海萍[6](2017)在《8273例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与创伤急诊应急人力资源配置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创伤是指外在机械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组织或器官的破坏,其发生频率高且危害严重程度大。2011年中国伤害研究工作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已达70万,创伤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占第五位且为45岁以下青壮年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由于影响创伤病人转归的因素复杂,而且及时高效的急诊救治对创伤病人的死亡也有影响。因此,开展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急诊应急人力资源配置对减少创伤病人死亡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期望从医疗执行层和医疗管理层两个角度研究如何降低创伤病人的死亡风险。一:通过回顾性分析,观察创伤的人口学特征、受伤特征和创伤救治信息,对比分析单一伤创伤和多发伤创伤的分布规律,并探究影响创伤病人转归的风险因素,为医务人员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提供部分建设性意见。二:通过医院急诊创伤救治的探索性研究,模拟和分析应急医疗人力资源配置调整对创伤病人急诊救治效率的影响,提高医疗需求激增应对能力,为医院管理者根据创伤病人流入量及其伤情严重程度而采取合理的医疗人力配置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内容本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具体如下:(一)8273例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选取上海市三所三甲医院开展创伤回顾性分析,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采集和提取火器伤、低处跌倒伤、机械伤、锐器伤、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六类创伤机制病人的院内病历资料,分析2011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符合标准的创伤病历8273例。基于调查结果,从人口学特征、受伤特征和创伤救治信息三个维度构建创伤本底数据库。利用统计学方法描述创伤的分布规律,结合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开展创伤病人转归的影响因素研究。(二)创伤急诊应急人力资源配置建模研究利用离散事件仿真方法和AnyLogic软件开展创伤急诊应急人力资源配置研究,分析和整合三甲医院急诊创伤救治的基本流程(病人到达医院、预检分诊、病情诊断和病人治疗等阶段),模拟分析专家医生、一般医生和护士等医疗人力数量调整对创伤病人死亡率、急诊滞留时间和人力资源利用率等评估指标的影响,并探索不同瞬时病人流入量的应急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回顾、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现场追踪、访谈及离散事件仿真等多种方法。研究结果(一)8273例创伤病人分布规律本研究共纳入8273例创伤病人,其中男性4734人(57.2%),男女比例为1.3:1;创伤高发人群为55岁以上者。从创伤机制分析:低处跌倒伤(53.5%)和交通伤(29.0%)是创伤病人的主要伤因。从创伤伤情分析:骨折和骨关节损伤(85.1%)以及皮肤软组织损伤(37.3%)是病人最常见的伤情。从创伤部位分析:四肢(67.2%)和头部(27.5%)是病人最高发的伤部。从伤情严重程度分析:创伤病人以轻伤(41.4%)和中伤(44.1%)为主。从创伤部位数量分析:单一伤6385例(77.2%);多发伤1888例(22.8%)。进一步分析单一伤和多发伤的创伤分布规律发现:≥65岁老年人中单一伤的发生比例最高(33.0%),多发伤病人的高发人群为4564岁(43.9%);单一伤的主要创伤机制为低处跌倒伤(63.6%),多发伤主要系交通伤(51.5%)导致;骨折和骨关节损伤(63.2%)是单一伤病人最主要的创伤伤情,多发伤病人中骨折和骨关节损伤、肺挫伤、血气胸和脏器损伤分别占37.7%、10.9%、5.7%和3.6%;95.9%的单一伤病人AIS评分≤3分,多发伤病人中重伤和危重伤所占比例分别为27.0%和22.9%;1888例多发伤病人中,意识障碍(31.4%)、细菌感染(11.8%)、截瘫(8.2%)、失血性休克(8.0%)等并发症的发生比例均较高,发生重度昏迷的病人占比例为3.3%。从创伤救治信息分析:急诊入院(60.3%)是创伤病人的主要患者来源;创伤病人的院前时间普遍较长,仅2.3%的病人院前时间≤1小时;59.7%的创伤病人住院天数为414天,其中低处跌倒伤、高处坠落伤、锐器伤、交通伤和机械伤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依次为9天、11天、8.5天、12天和13天;67.9%的创伤病人转归为治愈,1.7%的病人死亡;8273例创伤病人中,并发症以意识障碍(15.4%)的发生比例最高,其次为细菌感染(4.6%)和截瘫(3.5%)。(二)8273例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8273例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提示:昏迷情况、患者来源、并发症和高血压与创伤病人的转归关系密切。其中,重度昏迷病人的死亡风险是意识清楚病人的4.340倍(OR值为4.340,95%CI:1.910,9.864);急诊入院病人的死亡风险高于本地转院病人;患有高血压、呼吸停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细菌感染会增加创伤病人的死亡风险。单一伤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提示:昏迷情况、患者来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细菌感染与单一伤病人的转归密切相关,这与8273例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总体一致。对于多发伤创伤病人:创伤机制、院前时间和并发症(呼吸停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影响多发伤病人转归的风险因素。其中,相比于交通伤,发生低处跌倒伤的多发伤病人死亡风险更大(OR值为17.971,95%CI:1.207,267.656);院前时间≤1小时的多发伤病人其死亡风险低于院前时间>24小时者;发生呼吸停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会增加多发伤创伤病人的死亡风险。(三)创伤急诊应急人力资源配置建模研究创伤病人伤情严重程度构成固定的前提下,当瞬时病人流入量为20人时,应急人力资源配置调整实验提示,合理增加专家医生数量可以显着影响重伤和危重伤病人的死亡率和急诊滞留时间;过多增加一般医生和护士数量对创伤病人死亡率和滞留时间无明显影响,但合理调整一般医生和护士数量可降低危重伤病人的死亡率和缩短急诊滞留时间;医生配置固定,护士数量在默认方案基础上增加时,对病人死亡率和滞留时间的影响均较小。在明确医院服务目标下,瞬时病人流入量为20人时,相比于默认方案(专家医生3人、一般医生6人、护士10人),专家数量增加66.7%、一般医生数量增加33.3%和护士数量减少10.0%是更优应急人力配置方式。瞬时病人流入量为30人时,相比于默认方案(专家医生5人、一般医生9人和护士15人),专家数量增加60.0%、一般医生数量增加11.1%和护士数量减少13.3%是更优应急人力配置方式。瞬时病人流入量为40人时,相比于默认方案(专家医生7人、一般医生12人、护士18人),专家数量增加85.7%、一般医生数量增加50.0%和护士数量增加22.2%是更优应急人力配置方式。研究结论医务人员在创伤病人救治时应考量昏迷情况、并发症、高血压等多种影响创伤病人转归的风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同时,提高对急诊入院病人的救治效率和关注多发伤病人的救护,以降低创伤病人的死亡风险。另外,就如何提高急诊创伤救治效率而言,本文认为可以从医院管理者角度出发,及时针对创伤病人流入量的变化及其伤情严重程度构成情况,合理配置专家医生、一般医生和护士的数量。
董晨辉[7](2016)在《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在当今中国社会,老年人创伤救治,特别是90岁以上、肾衰竭以及脑卒中后遗症合并髋部骨折患者的救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医学界难题。此类病人由于基础疾病多,身体各个器官功能下降,生活活动能力退化,导致老年人易发生低能量跌伤致髋部骨折,所以,髋部骨折也往往是此类患者在近期内发生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主要诱因。世界范围内,髋部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案主要是手术治疗;然而,高龄患者具有特殊的生理和临床特点,如常并存多种严重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差、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等。为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在关注手术治疗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治疗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那么,如何评估和处理此类术前手术风险和围术期的特殊性,让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获得良好的预后,在医学界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针对国内没有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的现状,在2008年,王爱民教授等建立了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ve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早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手术方法学的改进,DORSSSP评分系统的准确性明显下降,往往高估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因此,一种更适合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的评分系统势在必行。目的:1.总结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经验,探讨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的必要性和手术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并验证DORSSSP评分系统的准确性;2.明确骨科老年患者手术的风险因素,参照DORSSSP评分系统,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和软件。方法:1.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90岁以上并髋部骨折病例、32例肾衰竭并髋部骨折病例、47例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病例。三组病例的分析是通过阶梯式的一至三次风险评估的方法,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POSSUM)、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ortsmouth-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P-POSSUM)及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ve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进行。比较各组病例之间评估周期中可行手术者和继续调理者手术风险的异同。通过各组病例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方式的比较,总结救治经验。通过对比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的异同,验证术前风险预测结果和骨科手术损害控制的救治效果。2.总结2005年12月-2013年12月之间在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507例骨科手术患者的详细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因素。参照旧版DORSSSP,对手术风险因素重新予以权重赋值。通过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进行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574例患者的详细资料,对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ORSSSP3.0)进行评价,对比DORSSSP3.0、DORSSSP、M-DORSSSP、POSSUM、P-POSSUM四种评分系统评估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准确性。进一步通过软件设计,研发一种更精准的DORSSSP3.0评分软件。结果:1.90岁以上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1.1术前风险评估本组所有病例均进行阶梯式、一至三次不等的风险评估。首次风险评估110人,可以手术患者27人;第二次风险评估83人(75.45%),可以手术54人;第三次风险评估29人(26.36%),可以手术22人,剩余7人手术风险难以控制,给予保守治疗。每次风险评估中可以手术者的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80%,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15%。经过术前阶梯式风险评估以及调理,继续骨科手术损害控制调理的患者风险评估值均显着高于可手术患者(p<0.05)。本组10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67例,410 d内手术36例。1.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103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3.95±2.18 d,手术时间:108.16±30.98min,术中出血量为272.86±188.9 ml,总住院时间为15.49±7.51 d,ICU住院时间为2.81±2.06 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本组患者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最终顺利完成手术。1.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46例(44.67%)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29例(28.16%)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手术患者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的死亡病例共计2例(1.94%),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10例(9.71%)。手术患者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两者均为p<0.01)。2.慢性肾衰竭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2.1术前风险评估手术风险评估方法同前。首次风险评估32人,可以手术患者9人;第二次风险评估24人(71.87%),可以手术17人;第三次风险评估7人(26.36%),可以手术3人,剩余4人由于肾功能持续恶化,难以实施手术,给予保守治疗。可以手术者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80%,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15%。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7.5%),其余4例患者(12.5%)接受保守治疗。本组2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18例,410 d内手术10例。2.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28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4.79±2.86 d,手术时间:117.46±21.89min,术中出血量为317.48±170.46 ml,总住院时间为21.54±8.95d,ICU住院时间为3.64±1.69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检测指标及时调整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最终顺利完成手术。2.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13例(46.4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9例(32.14%)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两组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的死亡病例共计1例(3.13%),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3例(10.71%)。手术患者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两者均为p<0.01)。3.脑卒中后遗症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3.1术前风险评估评估方法同前。首次风险评估47人,可以手术患者10人;第二次风险评估37人(71.87%),可以手术21人(44.68%);第三次风险评估17人,可以手术12人(25.53%),剩余5人(10.64%)手术风险持续升高,难以实施手术,给予保守治疗。可以手术者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75%,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20%。42例(89.36%)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余5例(10.64%)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本组4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23例,410 d内手术19例。3.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42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4.26±3.42 d,手术时间:102.42±21.43min,术中出血量为285.43±108.21 ml,总住院时间为24.94±15.34 d,ICU住院时间为3.04±1.79 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麻醉方式的选择以椎管内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完成手术。3.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18例(42.8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14例(33.33%)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两组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7例(14.89%)。两组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p<0.01)。4.大坪骨科老年手术评分系统的改良和临床评估根据1507例骨科老年手术的相关手术风险因素,对各项生理学危险因素和手术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风险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推算预测死亡和并发症的回归方程,研发出第三代的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DORSSSP3.0)。为了验证DORSSSP3.0评分系统的有效性,通过分析2013年至2015年共计754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详细信息,四种评分方法中,DORSSSP3.0评分在术前预测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准确性和信度比较均优于其他三种评分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应用DORSSSP3.0回归方程,研发出DORSSSP3.0评分软件,该软件具有应用简单、快速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随时录入患者回访记录等功能,方便临床医生管理患者病例信息。结论: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是有效的,能有效的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率及死亡率。手术时机的建立应当紧密结合术前的风险评估,由于应用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技术造成的手术延迟未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升高。进一步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获得DORSSSP3.0版本,该评分系统预测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更接近术后30日的实际观测值。通过评分软件研发,便于该评分系统更广泛的应用骨科临床,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李明,蔡华琦[8](2002)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文中认为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9](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 其中约30%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7 813万, 95%以上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控制欠佳所致并发症是老年人健康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防治已是健康中国(2019—2030年)的重点行动之一。延续"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主旨, 制订"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汇总国内外老年糖尿病相关指南和研究信息, 旨在进一步优化老年糖尿病防治理念, 促进规范化预防、诊疗临床措施的实施, 不断提高老年糖尿病总体管理水平。
胡学琴,张学锋,李雷,沙艳梅,黎伟娟,杨蕾,张军,陈鸿春,陈晓云[10](2021)在《1例90岁高龄结肠恶性肿瘤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的救治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是一种病情复杂、病死率高的危重急症,治疗手段复杂且难度大,需多学科密切配合,治疗时既要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兼顾,通观全局,又要细微调理,合理用药,及时有效支持各器官功能[1]。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于2019年10月成功抢救1例90岁高龄结肠恶性肿瘤并MODSE的患者,报告如下。
二、老年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成功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成功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
2.“四早”原则 |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
2.血脂异常的管理 |
3.控制高尿酸血症 |
4.体重管理 |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DKA |
2.HHS |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
(2)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流行病学 |
1.2 重症中暑救治关键点理论及可疑预后影响因素 |
1.3 重症中暑神经系统后遗症及脑损害临床表现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记录起病后一般情况及合并重要脏器损害情况 |
2.2.2 重症中暑患者死亡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2.2.3 记录存活患发病90天后神经系统后遗症情况 |
2.3 统计学处理 |
2.4 相关定义 |
第三章 结果 |
3.1 流行病学资料 |
3.2 临床资料描述 |
3.3 分组差异比较 |
3.3.1 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资料差异比较 |
3.3.2 存活组中痊愈组与后遗症组临床资料差异比较(亚组分析) |
3.3.3 脑部影像学检查结果 |
3.3.4 单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
3.3.5 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与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
3.3.6 以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分组作生存分析 |
3.3.7 重症中暑患者发病90天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疗专家建议(试行第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COVID-19-MODSE的定义 |
2 COVID-19-MODSE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2.1 COVID-19及COVID-19-MODSE的诊断 |
2.2 老年人患COVID-19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 |
2.3 COVID-19-MODSE医学监护重点 |
2.4 COVID-19-MODSE的诊疗措施 |
2.4.1 一般对症治疗 |
2.4.2 抗病毒治疗 |
(1)α-干扰素。 |
(2)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复方制剂。 |
(3)利巴韦林。 |
(4)阿比多尔。 |
2.4.3 呼吸支持 |
(1)氧疗。 |
(2)经鼻高流量氧疗或NIV。 |
(3)有创机械通气。 |
①机械通气模式。 |
②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
③PEEP。 |
④俯卧位通气。 |
⑤肺复张。 |
⑥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及肌肉松弛药物的使用及谵妄的管理。 |
(4)气道分泌物的管理。 |
2.4.4 循环支持 |
(1)尽早充分液体复苏。 |
(2)血管活性药物。 |
(3)正性肌力药。 |
(4)机械循环辅助装置。 |
2.4.5 RRT RRT的主要作用包括: |
2.4.6 ALSS ALSS简称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
2.4.7 COVID-19相关心肌损害 |
2.4.8 COVID-19诱发AHF的治疗 |
(1)利尿。 |
(2)扩血管治疗。 |
(3)强心药物。 |
(4)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药物。 |
2.4.9 COVID-19诱发急性肾损伤的评估与治疗 |
2.4.10 COVID-19诱发胃肠功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 |
2.4.11 COVID-19诱发肝功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 |
2.4.12 COVID-19诱发血液系统功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 |
2.4.13 COVID-19诱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 |
2.4.14 免疫调节治疗 |
(1)炎症风暴的治疗。 |
①糖皮质激素。 |
②血液净化治疗/免疫吸附。 |
③托珠单抗治疗。 |
(2)免疫支持治疗 |
2.4.15 中医中药 |
2.4.16 抗菌药物 |
2.4.17 营养支持治疗 |
2.4.18 血糖的管理 |
2.4.19 血栓栓塞的预防与治疗 |
(4)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论文提纲范文)
1 i-MODSE的定义及特点 |
2 感染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2.1 感染的临床诊断 |
2.2 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
2.3 老年重症感染的高危因素评估 |
2.4 感染的治疗 |
2.4.1 控制感染源 |
2.4.2 抗感染治疗时机 |
2.4.3 抗感染药物选择 |
2.4.4 抗感染治疗疗程 |
2.4.5 体温管理 |
3 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3.1 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
3.2 循环功能障碍的治疗 |
3.3 循环功能障碍的监测及预后评估 |
4 心脏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4.1 感染诱发老年AHF的诊断与评估 |
4.2 感染诱发老年AHF的治疗 |
5 呼吸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5.1 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断 |
5.2 呼吸功能不全的评估 |
5.3 呼吸功能不全的治疗 |
5.3.1 ARDS机械通气的管理 |
5.3.2 ARDS的液体管理老年ARDS患者应当考虑限制性液体策略(Ⅱa类推荐,B级证据)。 |
5.3.3 ARDS的心率管理 |
5.3.4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5.3.5 气道分泌物的管理 |
6 肾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6.1 急性肾损伤的诊断 |
6.2 AKI的评估 |
6.3 AKI的治疗 |
6.3.1 肾脏替代治疗 |
6.3.1. 1 i-MODSE患者中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 |
6.3.1. 2 i-MODSE患者中RRT模式的选择 |
6.3.1. 3 i-MODSE患者中RRT的治疗剂量 |
6.3.1. 4 i-MODSE患者RRT抗凝模式的选择 |
7 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7.1 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 |
7.2 胃肠功能障碍的评估 |
7.3 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 |
8 肝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8.1 肝功能障碍的诊断 |
8.2 肝功能障碍的评估 |
8.3 肝功能障碍的治疗 |
9 血液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9.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 |
9.1.1 DIC的治疗 |
9.2 贫血 |
9.2.1 贫血的诊断 |
9.2.2 贫血的治疗 |
9.3 血小板减少 |
9.3.1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 |
9.3.2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
9.3.3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抗凝和抗血小板策略 |
9.4 中性粒细胞缺乏 |
9.4.1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诊断 |
9.4.2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治疗 |
10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10.1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
10.2 谵妄的预防及治疗 |
10.3 癫痫和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的诊断和治疗 |
11 支持治疗 |
11.1 血糖的管理 |
11.2 营养支持治疗 |
11.3 免疫支持治疗 |
12 i-MODSE的综合评估及预后评价 |
(5)基于集成机器学习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早期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电子病历数据库的介绍及模型的选择 |
1. 数据库介绍及架构分析 |
1.1 MIMIC-Ⅲ数据库 |
1.2 eICU协作研究数据库 |
1.3 解放军总医院重症数据库 |
2. 集成机器学习常用模型 |
2.1 支持向量机 |
2.2 K最近邻算法 |
2.3 随机森林 |
2.4 梯度提升树 |
2.5 XGboost算法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早期死亡因素分析 |
1. MODSE患者数据集定义 |
1.1 研究人群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2. 纳入特征 |
3. 单因素分析 |
3.1 基于MIMIC-Ⅲ数据库数据进行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构建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早期死亡预测模型 |
1. 数据处理 |
2. 构建模型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8273例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与创伤急诊应急人力资源配置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项目来源 |
四、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一)创伤 |
(二)单一伤与多发伤 |
(三)离散事件仿真 |
二、创伤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创伤应急救治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8273例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一)文献回顾 |
(二)回顾性分析 |
(三)统计分析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8273 例创伤病人分布规律 |
(二)8273 例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 |
(三)单一伤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 |
(四)多发伤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 |
三、讨论 |
(一)8273 例创伤病人分布规律 |
(二)8273 例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 |
四、小结 |
第三部分 创伤急诊应急人力资源配置建模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一)文献回顾 |
(二)现场追踪与访谈法 |
(三)AnyLogic软件平台 |
二、创伤急诊应急人力资源配置模型构建 |
(一)模型定义 |
(二)模型流程分析 |
(三)模型流程整合 |
(四)模型有效性验证 |
三、创伤急诊应急人力资源配置模型模拟与分析 |
(一)应急人力资源配置调整对创伤急诊救治效率的影响 |
(二)不同瞬时病人流入量的急诊应急人力配置优化方案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主要研究结果与研究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果 |
二、研究结论 |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7)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
前言 第二章 |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2.1 |
资料与方法 2.2 |
结果 2.3 |
讨论 2.4 |
小结 第三章 |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肾衰竭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3.1 |
资料和方法 3.2 |
结果 3.3 |
讨论 3.4 |
小结 第四章 |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4.1 |
资料和方法 4.2 |
结果 4.3 |
讨论 4.4 |
小结 第五章 |
大坪骨科老年手术评分系统的改良和临床评估 5.1 |
资料与方法 5.2 |
结果 5.3 |
讨论 5.4 |
小结 附图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
骨科损害控制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8)《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A] |
[B] |
[C] |
[D]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V] |
[W] |
[X] |
[Y] |
[Z] |
(10)1例90岁高龄结肠恶性肿瘤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的救治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情摘要 |
1.2 诊治经过及病情变化 |
1.2.1 第一阶段治疗 |
1.2.2 第二阶段治疗 |
1.2.3 第三阶段治疗 |
1.2.4 术后1 年回访 |
2 讨 论 |
2.1 患者的危重程度及特点 |
2.2 成功救治的体会 |
2.2.1 开展老年综合评估 |
2.2.2 关注老年MODSE |
2.2.3 建立MDT |
2.2.4 建立老年ACE |
2.2.5 家属极力配合治疗 |
四、老年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治成功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重症中暑患者90天预后相关早期危险因素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D]. 刘喆滢.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疗专家建议(试行第1版)[J]. 范利,曹丰,刘宏斌,刘荣玉.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03)
- [4]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J]. Chinese Geriatrics Society;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Chinese PLA Geriatric Committee;.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11)
- [5]基于集成机器学习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早期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D]. 虎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6]8273例创伤病人转归影响因素分析与创伤急诊应急人力资源配置建模研究[D]. 陈海萍.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6)
- [7]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D]. 董晨辉.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6)
- [8]《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J]. 李明,蔡华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2(12)
- [9]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分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 中华内科杂志, 2022(01)
- [10]1例90岁高龄结肠恶性肿瘤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的救治并文献复习[J]. 胡学琴,张学锋,李雷,沙艳梅,黎伟娟,杨蕾,张军,陈鸿春,陈晓云. 临床医药实践,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