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殖健康与肿瘤普查(论文文献综述)
黄翔,俞文兰,林金钊,黄娟,徐茗,黎海红[1](2019)在《广西制糖行业女工生殖健康状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广西制糖行业女工生殖健康状况,分析影响生殖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为提升该人群生殖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抽取广西区内13家制糖企业女工进行生殖健康问卷调查,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所调查的广西制糖行业女工生殖系统疾病患病率为45. 67%,前3位分别是子宫肌瘤、宫颈炎、子宫附件炎。单因素分析中是否患生殖系统疾病与所调查的个人情况、职业情况、生殖健康及生育情况中较多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文化程度、接触粉尘、流产史、患妊娠特有疾病是生殖道感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年龄、工作年限、月经情况、流产史是生殖系统肿瘤及相关肿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结论广西制糖行业女工生殖系统疾病患病率较高,应对影响生殖健康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控制女工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生,提高其生殖健康水平。
周文琳[2](2018)在《宜兴市乡镇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殖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女性而言,其生殖健康不仅关系到女性本身,且关系到未来孩子的健康。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对于生殖健康的认识尚处于发展阶段。而我国同时存在乡镇妇女占多数的社会现象,该类女性是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因此她们的生殖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此本研究结合全国妇联、卫生部于2009年启动的全国农村妇女免费“妇女病普查”项目,探讨宜兴市乡镇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分析影响该地妇女生殖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提出提升妇女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取2014年新建镇、2015年官林镇、2016年杨巷镇三地来官林医院参加免费妇女病普查,年龄3564岁的非孕期、非经期已婚妇女,首先先按每个乡镇进行分层,然后每个乡镇随机抽取5个村,共15个村1588例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收集人口学特征资料和健康体检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描述、分析宜兴市乡镇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1588例妇女中患宫颈疾病109例,占比7.1%,其中宫颈息肉55例,占比3.5%,其次为宫颈糜烂40例,占比2.5%;患乳腺疾病221例,占比13.9%,其中乳腺增生161例,占比10.1%,其次为乳腺良性肿瘤55例,占比3.5%;患生殖道感染疾病765例,占比48.2%,其中宫颈炎318例,占比20.0%,其次为盆腔炎286例,占比18.0%,阴道炎161例,占比10.1%;患卵巢疾病54例,占比3.4%,其中卵巢良性肿瘤40例,占比2.5%,其次多囊卵巢综合征13例,占比0.8%;患子宫疾病120例,占比7.6%,其中子宫肌瘤60例,占比3.8%,其次为子宫息肉38例,占比2.4%;(2)宫颈疾病患者中年龄35-44岁患病率16.1%高于年龄45-54岁患者4.8%及年龄55-64岁患者的患病率4.9%,有流产史者患病率12.6%高于无流产史者患病率5.4%,有吸烟史者患病率12.4%高于无吸烟史者患病率6.2%,口服避孕药者患病率10.5%高于无口服避孕药者患病率7.0%,有生殖道感染史者患病率9.0%高于无生殖道感染史者患病率4.9%(P<0.05);(3)乳腺疾病患者中初潮年龄<14岁者患病率16.7%高于≥14岁者患病率11.2%,有流产史者患病率18.6%高于无流产史者患病率12.7%,乳腺疾病家族史者患病率18.6%高于无乳腺疾病家族史者患病率12.7%(P<0.05);(4)生殖道感染疾病患者中年龄35-44岁者患病率62.9%高于年龄45-54岁者患病率43.1%及年龄55-64岁者患病率46.7%,未婚者患病率60.0%高于已婚者患病率47.7%、失偶者患病率47.3%、其他46.2%,有分娩史者患病率49.0%高于无分娩史者患病率28.6%,有流产史者患病率56.6%高于无流产史者患病率46.1%(P<0.05);(5)卵巢疾病患者中年龄55-64岁者患病率6.4%高于年龄35-44岁者患病率1.4%、年龄45-54岁者患病率1.5%,有流产史者患病率6.3%高于无流产史者患病率2.7%(P<0.05);(6)子宫疾病患者中有痛经者患病率12.6%高于无痛经者患病率6.3%,有分娩史者患病率7.8%高于无分娩史者患病率1.4%,有流产史者患病率11.0%高于无流产史者患病率6.7%(P<0.05)。研究结论:(1)宜兴市乡镇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生殖系统感染疾病发生率较高;(2)年龄35-44岁、流产史、吸烟史、口服避孕药及生殖道感染史是宫颈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初潮年龄<14岁、流产史及乳腺疾病家族史是影响乳腺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35-44岁、分娩史及流产史是影响生殖道感染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55-64岁、流产史是影响卵巢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痛经、分娩史及流产史是影响子宫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3)加强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妇女生殖健康保健意识和技能;及时反馈健康体检信息,提高健康体检应答率和治疗的依从性是十分必要的。
周长友[3](2018)在《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恩格斯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体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则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政治学研究长期以来以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为关注重点,较少论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价值分配过程。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中国现代节育运动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部分田野访谈资料,深入考察分析了现代生殖技术进步对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空间生产和分配的作用和影响,探讨现代国家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育权利和资源的价值分配及其政治逻辑。国家权力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重塑了人们的身体观,同时也扩展了政治价值分配的权力空间,从而使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成为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主要特征。国家权力和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不仅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衍生出性别、民族、区域和年龄结构等失衡性权利问题,同时也衍生出配子技术和选择生育等生命和技术伦理问题。这些演变不仅是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产物和结果,也会对未来中国生育政治的权力与权利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生育政治的历史过程、运行逻辑、实践后果及时代特征展露无遗。传统社会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广土众民”成为王朝统治者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家庭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成为节育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西方近代节育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不仅带来了生育“价值的颠覆”,而且使部分知识分子将节育运动同提高国民素质和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政治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医学科学和技术的传入则为在中国社会进行节育实践提供了可能。这促使中国近代节育运动逐渐由观念宣传迈向行动实践,开始在一些沿海大城市零星开展起来,但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影响均非常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的生育行为迅速从“私域”走向了“公域”,个人身体在技术支持下开始成为国家权力运行的公共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贯彻国家生育意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等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殖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身体医疗化现象不仅抛弃了传统医学将人类身体视为一个封闭空间的旧有认知,而且将公民的个人身体内部空间公开地展示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之下。生育行为的政治化和技术化转变使国家政治权力成为节育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权力保障,生殖技术则为节育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紧密协作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面貌。公民个人的身体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成为被规训的后果和对象。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的作用下,公民个人身体不仅成为不断被权力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同时也成为被技术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医疗化的身体不仅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作用下成为了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和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而且逐渐演变形成了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化生育以计划生育政策为主要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被认为是政策实施的两项主要宗旨。国家通过建立人口计划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人口计划工作指标体系实现对人口增长数量的计划约束,同样通过建立优生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优生目标调控方式实现对人口增长质量的计划控制。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通过建立从中央、省、地(市)、县、乡、村的六级计划生育行政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构建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繁密计划生育权力和技术网络,形成了对公民个人身体和生育行为进行权力和技术监视的强大力量。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度、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度和计划生育政策动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强化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力度,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公民个体和家庭在面对强势权力和技术干预时的权利失能化倾向。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化生育不仅是贯彻国家生育调控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需求的主要方式。国家通过建立准生证制度、利益导向制度和基层监控制度等权力监控体系实现了对国家化生育意志的科学调控,同时也通过建立计划生育医疗技术监控、避孕药具监控和人口统计监控等方式实现了对人们科学生育行为的国家监控。医疗组织的广泛建立、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不仅是贯彻国家科学化生育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条件。国家计划生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不仅为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国家优生优育措施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政治权力对公民个体生育权利和技术资源的分配具有规划性、选择性和非均衡性,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非均衡性的生育权利和生育后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节育技术应用中的性别失衡和女性婚姻中的“货币化”倾向等揭示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固有的性别权利失衡问题。各民族之间生育政策的失衡、民族区域之间生育政策的差异和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别等问题折射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民族权利失衡问题。人口增长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则表明了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人们享有生育权利的失衡问题。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的人口在青少年抚养和老年人口赡养负担方面的权利失衡问题。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地区失衡和结构失衡问题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人民享有平等医疗资源的权利失衡问题。在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权力和技术显然会对生育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产生深刻影响。随着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生育日益公共化、国家化、政治化和技术化,由此衍生出诸多的生育问题并引发了激烈的权利之争。随着社会发展及公民个人独立和权利意识的增长,人们更加关注技术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制约以及人口生产过程中的女性平等、生育平等、生命平等和生育自由等问题,尝试重新思考和确定生育过程中的权力干预的边界和技术渗透的限度问题。这导致人们对于今天中国生育权利和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国家人口生产的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本身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等提出了质疑。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大幅度调整国家人口生产和发展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这些国家目标和政策的调整并未改变人口生产资源和权利的国家权威性分配的特征,甚至在一定程度是生育政治逻辑的继续和体现,只是在不同时期国家权力干预和调控的范围、重点、目标以及手段有所不同而已罢了。
徐双飞,李玉艳,武俊青[4](2017)在《流动人口生殖道感染/性病/艾滋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生殖健康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生殖道感染、性病、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依然较高。除了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因素外,人口学(年龄、文化程度、收入等)、知识、态度、行为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群患病状况。我国的流动人口大多处于性活跃期,同时存在文化程度不高、月收入水平低、保健意识差等问题,他们的生殖道感染、性病、艾滋病状况不容乐观。相关防治工作开展多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从政策、技术服务及个人行为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为改善流动人群生殖健康做出了不懈努力。
罗阳,谷灿,田文静,周艳辉,郭紫璆[5](2016)在《流动女性人口生殖健康均等化服务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动人口享有与本地户籍人口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采用小组和个人深入访谈方法,分析流动女性人口生殖健康均等化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政府致力于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制度较完善。流动育龄女性均可以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全面的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但是主动获取免费现状不容乐观,自我保健意识有待加强。今后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人本服务理念,从控制生育管理型向生殖健康服务型转变。
宫朝玲,顾慧霞,张彦丽,张超,华国栋[6](2016)在《育龄女性生殖普查对降低生殖道感染和宫颈癌发病率的影响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育龄女性生殖普查在降低生殖道感染和宫颈癌发病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在该院进行生殖普查的6300例已婚育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此次普查前是否接受过生殖普查而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接受过普查)3027例和对照组(未接受过普查)3273例。对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生殖健康普查,生殖道感染情况采用常规妇科检查方法,宫颈癌发生情况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方法,并分别对两组育龄女性的生殖道感染和宫颈癌发生情况,以及对生殖健康系列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育龄女性发生生殖道感染的比率6.04%(183/3027)和宫颈癌的比率1.12%(34/3027)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0,60.40;P<0.05);研究组育龄女性对生殖健康系列知识掌握程度达到优的比率65.01%(1968/3027)显着提高,而处于良的比率23.19%(702/3027)和差的比率11.80%(357/3027)则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52,92.07,54.86;P<0.05)。结论生殖普查对于降低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和宫颈癌发病率,以及提增强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知识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董波[7](2016)在《2010~2014年窑街煤电公司职工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掌握2010年至2014年窑街煤电公司职工妇科疾病的患病情况及变化趋势,制定今后防治措施。方法:对2010年2014年窑街煤电公司职工妇女病普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010年、2012年、2014年参加妇女病普查职工人数分别为1108、1763、1739,妇科病的患病率分别为:43.5%、42.7%、40.4%。三年的平均患病率为42.4%,对比连续3次的职工妇女病普查结果我公司职工妇女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妇科常见疾病:阴道炎、慢性宫颈炎、乳腺疾病、盆腔炎、阴道壁松弛。结论:定期的妇女病普查对妇科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定期的职工妇女病普查普治,倡导女职工关爱自身,保护生殖道健康。
李红玲,郭梅梅[8](2015)在《天通苑社区4498例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天通苑社区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为提高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结合妇科检查的方式了解天通苑社区已婚育龄期妇女4 498例的健康状况。结果:检出妇科疾病2 744例,总体发病率61.0%,其中乳腺疾病48.2%,生殖道感染42.4%,生殖器肿瘤8.9%。年龄≥35岁、孕次≥2次以及生殖健康知识得分较低者患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社区已婚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仍需要全方位推动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育龄期妇女的生殖健康质量。
过佳俊[9](2015)在《子宫肌瘤患者自觉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了解子宫肌瘤患者就诊时的自觉症状及分析影响自觉症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子宫肌瘤患者的自觉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针对子宫肌瘤自觉症状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患病的危险,并为子宫肌瘤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武汉市两所医院,收集病例组及对照组,填写各组调查表;使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用SAS9.2统计软件对子宫肌瘤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自觉症状用χ2检验做统计推断分析,找出子宫肌瘤的特异性自觉症状;用χ2检验分析年龄、子宫体积是否增大及子宫体积增大幅度与患者自觉症状严重程度有无关系,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在自觉症状:阴道不规则出血、贫血、下腹隐痛、腰骶酸胀、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紊乱及尿频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子宫体积增大及子宫体积增大幅度会影响患者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P<0.05其OR值及95%CI为5.899(2.286,15.220)、3.439(1.076,10.993)、5.471(1.963,15.246)和13.138(4.185,41.244)。结论:子宫肌瘤患者的自觉症状主要为出血、疼痛、经期问题及压迫四类,子宫体积增大及子宫体积的增大幅度是子宫肌瘤患者自觉症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而本研究中对子宫肌瘤病例组和对照组就诊的主诉自觉症状的分析中,同时发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贫血、下腹隐痛、腰骶酸胀、痛经、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月经紊乱及尿频是子宫肌瘤患者就诊的主要自觉症状。通过此次研究可以更加完善子宫肌瘤自觉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的资料收集及流行病学特征。
李芳,王炜琦,李妤[10](2015)在《1334例地质大队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妇女病普查普治是妇女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解地质大队女工生殖健康状况,为今后妇女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现对20112013年地质大队妇女病普查情况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20112013年在本院妇女保健科接受妇女病普查的地质大队已婚女工妇女病普查情况资料。1.2方法1.2.1检查表统一使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妇女病普查普治情况调查表》,每人一张,以问卷形式按表中内容逐项填写,包括一般情况、月经生育
二、生殖健康与肿瘤普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殖健康与肿瘤普查(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制糖行业女工生殖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调查内容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人口学基本情况 |
2.2 职业情况 |
2.3 生殖健康情况 |
2.4 单因素分析 |
2.4.1 人口学情况 |
2.4.2 职业情况 |
2.4.3 生育情况 |
2.5 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2)宜兴市乡镇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前女性生殖健康现状 |
1.3 我国目前女性生殖健康状况 |
1.4 宜兴市女性生殖健康状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相关定义及标准 |
2.2.2 一般资料 |
2.2.3 检查设备 |
2.2.4 普查项目 |
2.2.5 影响因素变量赋值 |
2.2.6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宜兴市乡镇妇女人口学主要特征分布 |
3.2 宜兴市乡镇妇女生殖系统患病构成比 |
3.3 宜兴市乡镇妇女宫颈疾病发生危险因素 |
3.4 宜兴市乡镇妇女乳腺疾病发生危险因素 |
3.5 宜兴市乡镇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发生危险因素 |
3.6 宜兴市乡镇妇女卵巢疾病发生危险因素 |
3.7 宜兴市乡镇妇女子宫疾病发生危险因素 |
3.8 影响宫颈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
3.9 影响乳腺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
3.10 影响生殖道感染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
3.11 影响卵巢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
3.12 影响子宫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4.1 宜兴市乡镇妇女生殖健康现况 |
4.2 影响该地妇女生殖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
4.3 提升妇女健康的对策和措施 |
4.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宫颈癌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意外怀孕 |
2.不安全堕胎 |
3.非性传播感染的生殖系统(RTI) |
4.不孕症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选题背景与意义 |
2、研究综述 |
3、本研究尝试解答的问题 |
3.1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问题 |
3.2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调控问题 |
3.3 现代节育运动调控衍生的失衡性问题 |
3.4 现代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之争问题 |
第一章 医疗化身体: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节育控制 |
第一节 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兴起 |
1、中国近代节育政治的兴起 |
2、中国现代节育政治运动的演变 |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权力化“规训” |
1、身体的权力敞视 |
2、身体的权力检查 |
3、身体的权力填充 |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技术化“规训” |
1、身体的技术敞视 |
2、身体的技术检查 |
3、身体的技术填充 |
第四节 身体的失控: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个体化失能 |
1、身体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 |
2、身体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 |
3、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 |
第二章 国家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 |
第一节 国家人口调控目标下的节育运动 |
1、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发展历程 |
2、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调控体系 |
3、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指标体系 |
第二节 国家优生目标调控下的节育运动 |
1、国家优生工作的发展历程 |
2、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体系 |
3、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方式 |
第三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计生组织体系 |
1、计划生育组织体系 |
2、计划生育运行方式 |
第三章 科学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技术监控 |
第一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资源与技术控制 |
1、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控制 |
2、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资源控制 |
3、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技术控制 |
第二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社会监控体系 |
1、国家化生育权力监控体系 |
2、国家化生育技术监控体系 |
第四章 失衡性权利:生育权利的非均衡性及后果 |
第一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 |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
3、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女性与婚姻 |
第二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民族失衡问题 |
1、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政策之间的失衡问题 |
2、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地域之间生育政策失衡问题 |
3、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之间的失衡问题 |
第三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区域失衡问题 |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城乡失衡问题 |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地区失衡问题 |
第四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年龄结构失衡问题 |
1、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城乡差异 |
2、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地区差异 |
第五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医疗资源失衡问题 |
1、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问题 |
2、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地区失衡问题 |
3、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结构失衡问题 |
第五章 技术性失衡: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权利之争 |
第一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妇女解放与奴役之争 |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生育权与生命权之争 |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公民平等权之争 |
第四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之争 |
第六章 生育政治: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及其逻辑 |
第一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内涵 |
1、生育的概念 |
2、政治的概念 |
3、生育政治的概念与内涵 |
3.1 什么人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
3.2 人们在什么时候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
3.3 人们怎么样获得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
第二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逻辑 |
1、生育政治权力和权利分配的一般逻辑 |
2、生育政治权力与权利分配的特殊逻辑 |
3、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特征 |
第三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逻辑演变 |
1、节育运动中的国家权力干预将减弱,社会和家庭自主调控力度将增强 |
2、节育运动中的消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减弱,积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增强 |
3、个人自主生育和科学选择生育将会给节育运动带来的新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流动女性人口生殖健康均等化服务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
(一) 访谈对象纳入标准 |
(二) 访谈人数 |
(三) 访谈提纲 |
(四) 资料分析 |
二、结果 |
(二) 管理人员访谈 |
(三) 流动育龄妇女访谈 |
三、讨论 |
四、建议 |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控制生育管理型向生殖健康服务型转变 |
(二) 建立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社区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水平 |
(三) 满足流动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需求, 加大对未婚流动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公共服务 |
(6)育龄女性生殖普查对降低生殖道感染和宫颈癌发病率的影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和宫颈癌发生情况的比较 |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育龄女性对生殖健康系列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
3 讨论 |
(8)天通苑社区4498例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9)子宫肌瘤患者自觉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采用病例对照法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综述法 |
1.2.2 流行病学调查 |
1.2.3 资料统计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3.1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 |
1.3.2 子宫肌瘤患病情况 |
1.3.3 子宫肌瘤患病自觉症状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定义 |
1.4.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1.5 量表评分标准 |
1.5.1 患者体检报告卡 |
1.5.2 子宫肌瘤症状自评量表 |
1.5.3 子宫体积增大幅度与子宫肌瘤患者自觉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 |
1.6 质量控制 |
1.6.1 问卷设计及预调查 |
1.6.2 调查员培训 |
1.6.3 核查制度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1.1 子宫肌瘤患者的年龄 |
2.2 子宫肌瘤患者就诊时的自觉症状 |
2.3 子宫肌瘤患者自觉症状严重程度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
2.4 子宫肌瘤患者自觉症状严重程度与子宫体积是否增大及子宫体积增大幅度的关系 |
2.5 子宫肌瘤患者自觉症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
3 讨论 |
3.1 子宫肌瘤患病现状 |
3.2 子宫肌瘤患病的危险因素 |
3.3 子宫肌瘤自觉症状的影响因素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之处 |
4.3 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调查问卷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1334例地质大队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检查表 |
1.2.2 检查方法 |
1.2.3 质量控制 |
1.2.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2011~2013年地质大队女工常见病患病情况 |
2.2 2011~2013年地质大队女工常见生殖道感染患病情况 |
2.3 常见妇科肿瘤及乳腺疾病患病情况 |
2.4 2011~2013年地质大队女工妇女病普查常见病顺位 |
3 讨论 |
3.1 地质大队女工生殖道感染患病率逐年下降 |
3.2 妇科肿瘤呈逐年下降趋势 |
3.3 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占首位 |
四、生殖健康与肿瘤普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制糖行业女工生殖健康状况调查[J]. 黄翔,俞文兰,林金钊,黄娟,徐茗,黎海红.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9(03)
- [2]宜兴市乡镇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D]. 周文琳. 东南大学, 2018(05)
- [3]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D]. 周长友.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4]流动人口生殖道感染/性病/艾滋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J]. 徐双飞,李玉艳,武俊青.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2017(03)
- [5]流动女性人口生殖健康均等化服务质性研究[A]. 罗阳,谷灿,田文静,周艳辉,郭紫璆. 第十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 2016
- [6]育龄女性生殖普查对降低生殖道感染和宫颈癌发病率的影响探讨[J]. 宫朝玲,顾慧霞,张彦丽,张超,华国栋. 中国卫生产业, 2016(28)
- [7]2010~2014年窑街煤电公司职工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J]. 董波. 甘肃医药, 2016(05)
- [8]天通苑社区4498例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状况研究[J]. 李红玲,郭梅梅. 中国社区医师, 2015(21)
- [9]子宫肌瘤患者自觉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过佳俊. 武汉科技大学, 2015(07)
- [10]1334例地质大队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J]. 李芳,王炜琦,李妤. 新疆医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