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的语言世界——论王安忆小说语言的嬗变

一、构筑的语言世界──评王安忆的小说语言的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闾庆超[1](2021)在《在上海寻找“上海” ——王安忆的上海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堪称中国近百年来最富传奇性的城市,只用了一百多年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一跃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使得上海文化总体呈现出丰富、多元、包容的特点,这些特质为文学书写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广阔的写作舞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者为其着书立说。王安忆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她自20世纪80年代的“雯雯系列”、《流逝》,到90年代的《长恨歌》;从新世纪初的《富萍》、《桃之夭夭》、《天香》,到2018年的《考工记》、再到2020年发表的《一把刀,千个字》,在继承和借鉴诸如张爱玲、苏青等上海女作家的写作经验基础之上,赋予自身细致、丰富的上海生存体验以文学、历史等价值意义,把个人记忆和时代记忆、历史与现实、日常与永恒完美融合,在文学的世界中寻找和建构了独特的“上海”。本论文,将以王安忆小说作品文本为中心和基础,梳理归纳前人研究成果,试图探究王安忆由呈现具有上海特色的“弄堂”、“上海女性”到建构出上海“芯子”的书写策略,并对其笔下的上海精致、讲究又坚韧、务实的文化精神进行解读。第一章,探究上海、王安忆、上海书写三者的关系。论文认为,开放、包容且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现实上海,以及长期以来,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对于上海的着书立传,加上王安忆本人的自身经历及思考,三者相互融合和支撑,共同造就了王安忆持久、丰富且独具艺术魅力的上海书写。第二章,探究王安忆上海书写的内容。本章主要通过对王安忆上海书写中最具代表性的空间意象——弄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上海女性,以及由“弄堂”(物)和上海女性形象共同呈现出的上海的“芯子”(精神)的进行重点解读研究,运用文学文本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对王安忆上海书写内容由点而线,再到面的研究。第三章,探究王安忆上海书写的策略。论文认为,王安忆以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站在市民立场,以平视的叙事角度,把上海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由表及里,从世俗中来,再到时代生活的本质里去。由此,她既寻找和建构了文学意义上的“上海”,也体现出她对历史与城市、时代与个人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文学与社会学研究价值。

段崇轩[2](2020)在《“新经典”的探索与构建——评王安忆的小说理论及创作》文中认为新时期以降的40年,是一个颠覆经典、重建经典的时代。王安忆以她的创作实践、理论探索,为"新经典"的建构做出了卓着贡献。她承传了现实主义经典小说的现实精神和艺术构架,却变革了人物塑造的传统方法,强化了小说对物质世界的呈现;她吸纳了现代主义小说对理性思想的注重,但扬弃了现代小说那种混乱、虚无的理性特征。她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创作思潮之间,摸索和融合了一条新的经典小说道路,尽管她的创作和理论依然有诸多可商榷的地方。

陈少筠[3](2020)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体验 ——论王安忆的身份悖论》文中研究指明王安忆,1954年出生于南京,周岁后随母亲茹志鹃迁居至上海,并在上海生长生活。上海是王安忆成长的城市,是王安忆文学创作的重要背景。王安忆自1978年正式发表第一篇小说作品,至今从事文学创作已四十余年,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常青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书写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为内容的城市文学逐渐受到关注。王安忆创作了大量与上海相关的文学作品,自然吸引了评论界的眼光。本文选取王安忆书写个人体验的散文及现实主义的城市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作家在两种文本中呈现的不同城市体验,即其散文叙述倾向于一种“不可知”的城市体验,而其虚构的小说作品中则注重对“可知”的城市体验的描述。本文试图对王安忆的两种文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获得作家完整的城市体验,并深入分析不同城市体验背后的深层动因,探究其中蕴含的作家的身份意识。纵观当前学界对王安忆及其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其中不乏对作家的文学作品与身份认同相关方面的研究。学界对王安忆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她的小说作品,特别是她所创作的与上海相关的城市文学。前人学者研究着作颇丰,然而王安忆的散文往往作为作家人生经验与成长经历的补充材料,学界关注王安忆的城市感知往往限于现实主义的小说作品,而对散文与小说中书写不同的城市体验缺乏关注。诚然,上海城市有其可知的一面,亦有其不可知的一面,王安忆受现实主义风格所限,在小说中书写可知的城市,而将城市不可知的一面,留给了部分散文创作。本文立足文本,进行深入的话语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王安忆散文与小说之间的缝隙,试图厘清王安忆书写切身体验的散文与现实主义小说中不同的城市体验。本文分三章重点论述王安忆的城市体验及其背后的身份意识。绪论交代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及研究空间。第一章围绕王安忆的散文,分析其在“散文”中所呈现的“不可知”的城市体验:以地面视角观察到的城市“迷宫”、在时间与空间中流变的城市体验以及虚无的城市历史体验。第二章以王安忆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学为对象,分析其在小说作品中呈现的“可知”的城市体验:以鸟瞰视角观察到的全知的城市空间、日常生活是城市在变化中不变的内核以及城市历史可知的体验。第三章探讨王安忆两种不同的城市体验背后蕴含的身份意识,“不可知”的城市体验指向作家“外来户”的身份认同,“可知”的城市体验受现实主义的支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赋予作家“上海人”的身份,“外来户”与“上海人”共同构成了王安忆的身份悖论。结语部分总结前文,并提出本文尚未解决的问题。

杨欢[4](2019)在《王安忆小说的京派色彩》文中研究表明一般认为,王安忆是一位“海派作家”,她以其丰富多产的小说创作受到了众多批评者和读者的认同和喜爱。王安忆的创作风格十分独特,她没有停留于某个流派和某个时代的风格限定之中,而是不断发展,自我超越。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对传统的海派小说既有继承,也有拓展。传统的海派小说在文本中聚焦现代人的现代思绪、变态心理和颓废人生,王安忆则是始终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上海底层小市民为生计劳碌奔波的身影,这种对人性的审美书写表现出与京派的某种贴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海派文学的特征是王安忆小说风格的主导方面,而王安忆小说中隐隐流露出的京派色彩则是其创作风格的补充和丰富,体现了其小说风格的独特性。王安忆从京派文人的美学理想中得到启发,当浮躁和焦灼的现代都市文明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和压抑,重建精神家园,重走京派文人的还乡之路便成为了王安忆的心之所向。对人性自由与美好的追求,是王安忆和京派文人共通的情感趋向与写作姿态,他们塑造了一群生机盎然善良纯美的底层人物形象,并着力发掘这些人在艰难生存中散发出的真挚而强烈的生命力量。王安忆与京派作家秉持相似的人性理想,他们始终坚持对五四“人的文学”的继承与探索,在日常生活中描绘庸常之辈的人性美,传达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理想,建构出了一个理想、和谐的人性世界。王安忆的个人审美和艺术观的发展变化推动她在创作中始终进行新的尝试,作为海派文学的传人,她的小说整体呈现了海派的风貌,在语言风格、叙事特点、意象选择等方面流露出京派的色彩。这既是王安忆创作风格丰富性的体现,也是她艺术理念和审美意识博采众家之长的结果。

李海龙[5](2019)在《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研究》文中认为《匿名》是王安忆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老头”被绑架到远离上海的蛮荒之地林窟艰难求生,并逐渐向人类文明“复归”的故事。《匿名》这部小说的主题内容很丰富。首先它对上海文化进行了书写,上海一直是王安忆进行小说创作的精神领地,自然《匿名》也不例外,虽然在这部小说当中王安忆把主要的故事场地设置在了远离上海的林窟等地,但上海这个形象始终贯穿全小说。对于上海文化的书写,这里既有通过对林窟等地的描写影射出来的上海,又有渐渐失去主人翁地位的上海人。其次王安忆在这部小说当中还对表现出对人类文明进化过程的思考,人类的发展总是由高级到低级,但在这部小说当中王安忆却安排主人公先进行了“退化”又进行了“二次进化”,而主人公进化的每一个过程和阶段则是通过他周围的小人物来作为参考的,并通过主人公“二次进化”的这一过程来实现他想要探究从文明到蛮荒可能会发生什么的目的。第三,王安忆《匿名》这部小说中还体现了浓厚的寻根意识,这里不仅有被绑架到林窟的主人公自己的寻根,也有林窟等地出现在主人公身边的那些异于常人的人物的寻根,更有作者自己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这一古老命题的寻找和思索,进而由此升华到对整个人类和整个文明发展的理解和思考。《匿名》这部小说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也很特别,小说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命名的隐喻和文字的隐喻。作者对这些大大小小的事物都赋予了各种特殊的内涵,都在吸引着读者思考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反思整个人类的文明。除此之外,《匿名》的叙事方法也很特别,在这部小说当中有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条是主人公被带进森林艰难求生的线索,另一条是主人公在上海的家人寻找他的线索。同时也有两个叙事空间,一个是主人公被丢进的蛮荒之地,另一个则是主人公的家乡上海。与此同时,这部小说的叙述语言相较于王安忆之前的作品也发生了变化,在小说中出现了较多的对话和议论性的语言。《匿名》作为王安忆的最新长篇小说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在这部小说当中王安忆通过地域影射的方式展示了一个与她其他的小说当中不一样的上海,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她以往寻根意识的继承与发展,对“我是谁”这一古老命题的延续与探索,也是对人类文明和人类生存方式的思考与寻找。

李悦[6](2019)在《王安忆上海书写中的女性身份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安忆是中国文坛中独特的存在,她视野开阔、能够灵活驾驭多种文学题材,以不凡的丰姿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开拓创新。她用温婉细腻的笔触书写着上海这座大都市的精神风韵,细致刻画出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女性,体现了作家热切的人文关怀。王安忆站在理性思辨的视角,致力于挖掘上海与女性的深层关系及其赋予的时代意义,具有非凡的文学价值。本论文将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部分:概括评论界对于作家王安忆的研究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阐释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将王安忆笔下的女性形象划分为三个类别——上海原住民形象、外来移民形象以及知青形象。通过将这些女性形象梳理归类,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王安忆笔下鲜活的女性形象,在女性形象生活化的处理方面,在日常生活描写中突显出文学性,提升了小说的审美内涵。第二部分:首先阐明身份认同的概念,然后通过小说文本深入探究女性陷入身份认同危机的缘由,从“文化落差”中的沦落、“弄堂女儿”归属感的缺失以及“外来户”上海梦的幻灭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三部分:从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认同、城市空间与自我认同以及上海市民文化与女性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写城市与女性身份认同,通过分析城市与女性之间的关系,阐述女性是如何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获得对自我的身份认同。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同时,提出王安忆在多年小说创作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创作理念,她的小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及独特的美学特征,获得了众多批评家和广大读者的认同与接受。

罗月[7](2019)在《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主义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当代文坛中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王安忆一直广受学界关注。身为女性作家的她,在小说创作中不仅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的相关问题更是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建构具有潜在影响。本文从王安忆的小说文本出发,分析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书写问题,探究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作家与女性叙事的影响;分析其文本中的女性意识,阐述这些女性意识的成因与转变过程,来探寻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对当代女性意识的引导作用;并将王安忆小说创作中鲜明的女性意识与中国当代的女性相结合,试图探寻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本文试图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分析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主义建构的潜在影响。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与王安忆创作问题相关的女性主义理论述评”,主要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梳理与王安忆创作问题相关的中西方女性主义理论问题,在对相关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发现中国女性主义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借鉴与自身的发展。第二章“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书写问题和女性问题”,主要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一方面从女性叙事角度看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书写问题,发掘王安忆小说创作中主观真实的创作观念和深切体认女性生命的主题意蕴,及其小说创作中对诗性与女性生命形态的追求而形成的女红式叙事风格;另一方面,从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女性问题角度出发,分别阐述“奴隶”与“他者”状态下的蒙昧女性意识;“出走”和“回归”中妥协与挣扎状态下迷茫的女性意识;对传统婚姻观、贞洁观和清规戒律突破状态下的女性意识,探寻各种状态下女性意识转变的原因及表现。第三章“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主义的潜在影响”则在前两章基础之上,重点探究王安忆小说创作对建构中国女性主义的潜在影响,分别从王安忆女红式叙事风格与集体型声音的运用对女性作家与叙事的影响、其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对性别观念“重塑”以及当代女性同盟形成的影响、其小说创作中女性形象向“社会化”与“自我”转变对当代女性寻找精神追求的影响。

黎永蓝[8](2018)在《王安忆小说观念及其创作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安忆是当代文坛一位卓有成就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有着一定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的作家。本文将王安忆的小说观念与其创作实践联系起来进行探讨,一方面是对王安忆的小说理论观念进行梳理和阐释,探讨其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则是结合作者的小说观念去观照她的小说创作实践,并分析解读她的一些代表性作品,揭示其作品的内在意蕴和审美指向,力求将作家的文学观念与他的创作实践相互阐释,从而深化对其创作特点及其作品意义的认识理解。论文主体部分拟分三部分进行考察和探讨。第一章主要探讨王安忆关于小说创作价值在于“建构心灵世界”的理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的追求。王安忆将小说定义为“心灵世界”,认为“好小说就是好神话”,小说是以现实生活的材料去建构一个超越现实的“心灵世界”。她进一步认为,创作者怎样将小说的情节从一般的状态推到比较高级的状态,从一个简单的状态推到复杂的状态,由“此岸”通向“彼岸”,这就得靠有力的东西帮忙把它渡过去,所谓有力的东西是指情节所具备的动机。王安忆的这种小说观念反映在她的创作实践中,就是在现实之外构建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第二章主要探讨王安忆关于小说叙事的“四不”理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追求。王安忆认为小说的形式是故事,因此,她特别强调对故事叙述方式的巧妙选择。究竟采用何种叙事方式?传统的叙事观念强调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优秀的小说应该具备完满的结构,并通过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王安忆却敢于打破传统束缚,提出惊世骇俗的“四不”主张:一是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二是不要材料太多;三是不要语言的风格化;四是不要独特性。这四个“不要”宣告了作家与传统叙事分离的决心,也正是这四个“不要”使王安忆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表现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小说家。一方面,她在讲述自己故事的过程中积极实践自己的小说观念;另一方面,她又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悖离了这个观念,这种看起来自相矛盾的现象值得深入分析。第三章主要探讨王安忆关于小说虚构艺术的理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追求。对于小说创作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关系问题,王安忆认为小说的本质是虚构,然而故事的虚构必须以现实经验为基础,注重小说的逻辑推动力和艺术创造力,使之既经得起理性的检验,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纪实与虚构是王安忆创造小说艺术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王安忆的小说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她不断对小说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随着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日臻成熟,她逐渐形成了关于小说叙事的独特见解,使之写作成为一种更加自由自觉的创作活动。

王静宇[9](2018)在《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安忆小说具有鲜明的空间叙事特征。这种特征突出表现在小说空间叙事的存在类型、叙事策略、文本特征以及接受效果四个方面。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存在类型,主要体现为地理空间、权力空间、心灵空间三个层次:地理空间受作家生活经历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上海世界和乡村世界两个世界的书写;权力空间体现为作家在传统文化权力中将城市看作女人的再造空间,女人通过智慧技巧与男人并驾齐驱,共同分享城市的权力空间;心灵空间体现为作家将小说视为人类的精神宫殿,从而把空间书写提升到精神意蕴层级。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策略,主要体现为并置叙事、拼图叙事、环形叙事三种叙事类型:并置叙事打破时间叙事的单一性,从而实现空间叙事的共时性;拼图叙事需要读者积极参与其中,收集叙事板块并补充到之前的阅读框架中,从而拼接出完整的故事;环形叙事是作家将相同或相似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空间意象以及生活环境放置于故事的开头与结尾,从而形成重复、呼应、对称、对照的叙事效果。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的文本特征,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修辞方法和文本结构三个层面:语言技巧突出体现为“抽象化”语言的运用,无色彩、多动词、日常化是其主要特征;修辞方法体现为空间表征修辞法的运用,从而使文本呈现出人格化的空间意象和空间化的人物形象;文本结构表现为舞台式文本结构,体现为悬疑的设置、矛盾的突出,以及文本的互文性。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的接受效果,主要体现在向读者敞开的开放性文本、读者多维的审美经验建构、主体之间多重的对话交流三个方面特征。本文是对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艺术的系统描述,也是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的批评实践,本文对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艺术具有认识价值,对空间叙事理论走向批评化具有推动意义。

毕磊菁[10](2014)在《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 ——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外国文学影响》文中提出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王安忆是一位始终充满着活力的作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到今天,她一直在努力地耕耘着,并且成果颇丰。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开始在复旦大学讲授《小说学》课程,她在援引和赞同纳博科夫的“好的小说都是好神话”的观点后,得出自己对小说的认识:小说不是现实,它是个人的心灵世界,而它的价值则在于开拓精神空间,建设精神宫殿。王安忆本人30多年来的创作,也就是她苦心构建起来的“心灵世界”。研究这个“心灵世界”,就必须关注外国文学对她多年来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她的整个文学创作,尤其是几次“转型”的代表作品都浸淫着外国作家作品、外国文艺思潮的深刻影响。将王安忆的作品和对她产生过影响的相关外国作家作品联系起来,从取材立意、叙事方法、情节设置、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有助于我们厘清她在创作上受外国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影响的渐进过程。和许多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文学创作的作家一样,初登文坛的王安忆在创作中主要受到的是西方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影响。俄苏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王安忆在文学创作之初就侧重接受与借鉴的资源。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都有着大量模仿和借鉴俄苏作品的痕迹。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是王安忆欣赏和学习的另一榜样。她从奥斯汀身上汲取到了从身边事件出发,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二者在男女爱情的价值观取向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典型环境描写则对王安忆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她的作品中对于外部环境的描写,尤其是对城市的勾勒,就有着巴尔扎克的影响的痕迹。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文坛掀起一股介绍、翻译和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作品的热潮中,王安忆的创作也相应地体现出了对西方现代主义进行接受与融合的特点。她创作的寻根文学代表作《小鲍庄》在故事内容上有机地借鉴和模仿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百年孤独》。“三恋”系列作品的横空出世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有着一定的关联。西方现代主义“向内转”的倾向对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促使她更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叔叔的故事》则是王安忆又一“转型”力作。她的作品在叙事风格和叙事方式上的转变,都有着西方小说“元叙事”的影子。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王安忆对女性心灵史的描写在她创造的“心灵世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她对女性独特而丰富的个体存在有着自己的理解。她承认女性受到男权中心主义的压迫,其作品中也相应塑造了很多女性的悲剧形象;但又不认同激进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同性之爱”,以及“以身体进行写作”等观点,而是采取一种温和妥协的方式进行创作。《长恨歌》、《富萍》等系列作品的成功体现了她善于在历史进程中刻画各类女性的人物形象,塑造个性不同、命运不同的女性人物的特点,这是一种融合了“女性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写作。与她笔下出现的女性世界相适应,她的语言风格也有了再次转变,呈现为一种更加女性化、更加看似漫无目的的“女人腔”写法。这和伊瑞格瑞的理论有所契合。我们由此可以更加明晰地看到她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王安忆在小说创作的多年实践中,逐渐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创作理论。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对她的理论文集《心灵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纳博科夫关于经典小说家们创造出了一个个颇具神性的世界的言论,更是直接刺激了她的小说创作观的成型。王安忆学习与借鉴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经验的总结性作品《华丽家族》,更说明了她已经对如何创造“心灵世界”有了自己的主张,她从作品主题、人物类型、叙事手法等诸多方面总结并提炼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切都离不开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艺理论对她的一贯滋养。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摆脱周围环境的浸染,无法拒绝外来的影响。王安忆多年来的文学创作折射出了中国当代文学与接收外国文学的某种契合度。外来文学资源作为文学传统和文学环境的一部分,为她提供了更开阔的创作视野和创作思维,时代为她提供了大量可资书写的内容,文学本身的发展又为她提供了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就是中国当代作家接受外国文学影响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一个成功范例。基于这样的作家作品研究,才能获得一种厚实的基础,最终使我们能比较清晰地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原先的简单国别文学研究的局限,从而在更为广阔的视域中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

二、构筑的语言世界──评王安忆的小说语言的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筑的语言世界──评王安忆的小说语言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在上海寻找“上海” ——王安忆的上海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本选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上海·王安忆·上海文学书写
    第一节 上海·文学上海
    第二节 王安忆与上海
    第三节 王安忆的上海书写
第二章 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
    第一节 弄堂·弄堂精神
    第二节 “到底是上海人”
    第三节 上海的“芯子”
第三章 王安忆上海书写的策略
    第一节 市民立场
    第二节 日常话语书写
    第三节 女性视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新经典”的探索与构建——评王安忆的小说理论及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面对文学的裂变
二经典小说特征的取舍
三现代小说元素的培育
四“新经典”小说的构建

(3)现实主义与个人体验 ——论王安忆的身份悖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空间
第一章 散文中“不可知”的上海
    第一节 地面视角:城市“迷宫”
    第二节 空间在时间中流变的上海体验
    第三节 寻找上海历史:虚无
第二章 “虚构”中“可知”的上海
    第一节 鸟瞰视角与熟人社区
    第二节 变化中的不变:日常生活
    第三节 建构的城市历史
第三章 “不可知”的上海与“可知”的上海背后
    第一节 “不可知”的上海:“外来户”视角
    第二节 “可知”的上海:现实主义
    第三节 “外来户”与“上海人”的身份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王安忆着作发表年表(1976-2018)

(4)王安忆小说的京派色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京派创作对王安忆的启发
    1.1 追求“和谐”的审美意识
    1.2 “常”与“变”的作品主题
    1.3 “家常”与“生活”的写作素材
第2章 王安忆小说的京派散文化叙事
    2.1 渲染抽象诗意的“风俗画”模式
    2.2 用“童心”观照世界的叙事视角
    2.3 回忆笔调的抒情表达与精神还乡
第3章 王安忆小说的京派语言风格
    3.1 表达诗意的写意性语言
    3.2 冷暖和谐的色彩化语言
    3.3 原生态的方言俗语及民歌
第4章 王安忆小说与京派相通的意象选择
    4.1 景观意象的深沉内蕴
    4.2 人神意象的多重意指
    4.3 画面美和意境美的交融统一
第5章 王安忆小说京派色彩的原因探析
    5.1 乡土记忆与人性理想的融合
    5.2 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与批判
    5.3 个人审美及艺术观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二章 《匿名》的主题内容
    2.1 《匿名》里的上海文化思考
        2.1.1 隐匿的上海
        2.1.2 隐匿的上海人
    2.2 《匿名》里的寻根意识体现
        2.2.1 对现代性的反思
        2.2.2 对人物身份的追寻
    2.3 《匿名》里的文明进化探索
        2.3.1 对人类文明的进化探寻
        2.3.2 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第三章 《匿名》的艺术特征
    3.1 丰富的隐喻
        3.1.1 命名的隐喻
        3.1.2 文字的隐喻
    3.2 独特的叙事手法
        3.2.1 两条并行的线索
        3.2.2 两个独立的空间
        3.2.3 维单向的时间
    3.3 新异的叙述语言
        3.3.1 语言风格的嬗变
        3.3.2 独特风格的尝试
第四章 《匿名》的文学价值
    4.1 寻根意识的延续与探索
    4.2 人类生存的思索与探寻
    4.3 小说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王安忆上海书写中的女性身份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创作概况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王安忆笔下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 上海原住民形象
        一、第三世界的“他者”
        二、上海城市身份的优越感
        三、日常生活中的“柔韧”
    第二节 外来移民形象
        一、顺利融入上海的女性形象
        二、挣扎在城市边缘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知青形象
        一、重新融入城市的知青形象
        二、被城市放逐的知青形象
第二章 女性身份认同危机
    第一节 “文化落差”中的沦落
        一、女性对第一世界的文化膜拜
        二、第三世界女性自我的迷失
        三、“他者”身份认同的困境
    第二节 “弄堂女儿”归属感的缺失
        一、难以融入上流社会的身份困境
        二、女性家庭身份的错位
        三、阶层坠落与女性的自我否定
    第三节 “外来户”上海梦的幻灭
        一、生存问题诱发的身份自觉“边缘化”
        二、从“同志的后代”到“弄堂的娇娃”
第三章 城市书写与女性身份认同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认同
        一、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与自我确定
        二、日常生活的世故人情与自我重塑
        三、世俗生活中的爱情与自我完善
    第二节 城市空间与自我认同
        一、弄堂空间与阶层意识
        二、闺阁与女性身份
        三、街道与世俗生活
    第三节 上海市民文化与女性身份认同
        一、滑稽戏
        二、海派电影
        三、交谊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主义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与王安忆创作问题相关的女性主义理论述评
    第一节 相关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概述
        一 女性书写理论
        二 女性主义叙事学
        三 酷儿理论
    第二节 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一 20 世纪80—90 年代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
        二 近期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一 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反抗与依附
        二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探索与多样化
第二章 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书写问题和女性问题
    第一节 从女性叙事角度看王安忆的书写问题
        一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王安忆书写问题
        二 从边缘叙事中挣扎出的王安忆小说书写问题
    第二节 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女性问题
        一 蒙昧状态下的女性意识——心甘情愿的“奴隶”和绝对的“他者”
        二 困境状态下的女性意识——“出走”和“回归”中的妥协与挣扎·
        三 突破状态下的女性意识——对传统婚姻观、贞洁观和清规戒律的突破
第三章 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主义的潜在影响
    第一节 对女性作家与女性叙事的影响
        一 女红式叙事
        二 集体声音的魅力
        三 女性文学权威的建构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深化
        一 社会影响:时代演变对性别观念的“重塑”
        二 探索与建立:当今社会“女性同盟”的构筑
    第三节 新时代女性的“社会化”转变
        一 “雄化”向“社会化”过渡
        二 “他者”向“自我”过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王安忆小说观念及其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超越现实主义:从再现生活到建构心灵世界
    (一)理性指导下的现实超越:建构心灵世界
        1.“好小说就是好神话”
        2.从“此岸”到“彼岸”
    (二)小说创作中的超越性与心灵世界的构建
        1.知识分子的精神重建
        2.家族寻根与心灵救赎
二、“四不要”:从叙事观念到艺术特色
    (一)叙事观念:“四不要”原则
        1.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
        2.不要材料太多
        3.不要语言的风格化
        4.不要独特性
    (二)小说创作中的艺术追求与特色
        1.人物形象的淡化
        2.材料组织的逻辑性
        3.叙述语言的抽象性
        4.创作风格的平实化
三、虚构的艺术:从小说观念到创作方法
    (一)纪实与虚构:创造世界的方式之一
        1.纪实的面目
        2.虚构的本质
    (二)小说创作中的虚构艺术
        1.故事的虚构与细节的真实
        2.以纪实和虚构为手段
        3.现实的可能性虚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9)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2 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的存在类型
    2.1 地理空间
    2.2 权力空间
    2.3 心灵空间
3 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的叙事策略
    3.1 并置叙事
    3.2 拼图叙事
    3.3 环形叙事
4 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的文本特征
    4.1 抽象化语言
    4.2 表征法修辞
    4.3 舞台式结构
5 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的接受效果
    5.1 向读者敞开的开放性文本
    5.2 读者多维的审美体验建构
    5.3 主体之间多重的对话交流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 ——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外国文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国内王安忆研究
    二.海外王安忆研究
第一章 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俄苏文学对王安忆早期小说的深层影响
    第二节 简·奥斯汀的乡村世界与雯雯系列的联系
    第三节 《人间喜剧》和王安忆描写的城市
第二章 中国化的现代主义印记
    第一节 魔幻现实主义、寻根文学与《小鲍庄》
    第二节 “力比多”对王安忆性恋题材的影响
    第三节 元小说叙事形式的初露端倪
第三章 王安忆式的女性主义写作
    第一节 激进西方女性主义的改写
    第二节 纳入女性视野的“新历史主义“观照
    第三节 伊瑞格瑞“女人腔”与王安忆小说的契合
第四章 全球语境中的王安忆
    第一节 在东西方文化的参照中
    第二节 理论与实践中“心灵世界”的丰富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构筑的语言世界──评王安忆的小说语言的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在上海寻找“上海” ——王安忆的上海书写研究[D]. 闾庆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新经典”的探索与构建——评王安忆的小说理论及创作[J]. 段崇轩. 中国女性文化, 2020(01)
  • [3]现实主义与个人体验 ——论王安忆的身份悖论[D]. 陈少筠. 南京大学, 2020(04)
  • [4]王安忆小说的京派色彩[D]. 杨欢.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5]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研究[D]. 李海龙. 延边大学, 2019(01)
  • [6]王安忆上海书写中的女性身份认同研究[D]. 李悦.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王安忆小说创作对中国女性主义影响研究[D]. 罗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8]王安忆小说观念及其创作实践研究[D]. 黎永蓝.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王安忆小说空间叙事研究[D]. 王静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10]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 ——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外国文学影响[D]. 毕磊菁.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