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100例临床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1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月华[1](2021)在《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疗法治疗偏头痛可能的机制,为今后实验研究提供实践基础。方法将6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针刺运用安神止痛针法,每日1次,1周5次,共针刺2周;中药采用头痛圣愈方加减,日1剂,早晚分服,1周5剂,共服用2周。对照组:西药治疗,服用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胶囊(国药准字H20060352,生产单位:四川梓橦宫药业有限公司),1次/天,10mg/次,连续治疗10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指数的差异,以判定其临床疗效,并同时观察患者的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偏头痛特异性生活品质量表(migrain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MSQ)、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ve scale,SDS)的评分变化情况。结果1.头痛指数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指数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经秩和检验,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血清5-HT含量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5-HT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SQ评分、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SQ评分均有所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可以升高患者血清5-HT的含量,为探讨该疗法可能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室指标的支持。3.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张帆[2](2021)在《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对于患者疼痛程度、发作次数、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的影响,探讨在“根结”理论指导下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丰富针灸经典理论奠定临床研究基础,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数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3月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针灸科门诊、脑病针灸科门诊就诊的偏头痛(少阳经证)患者,对患者按照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查,纳入60例,通过Excel生成随机数字,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1.试验组取穴:足窍阴、听会,均取患侧腧穴。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在患侧足窍阴处按压探寻疼痛反应点后,常规消毒后,采用随咳进针法,将规格为0.25 × 25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深度0.2-0.3寸,并快速捻转约2~3 s。再取患侧听会,将规格为0.25 × 25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深度约0.5~0.8寸,并快速捻转约2~3 s。疗程: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2.对照组取穴:参考高树中《针灸治疗学》(新世纪第四版),丝竹空透率谷、太阳、风池、外关、侠溪、阿是穴,均取患侧腧穴。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将规格为0.25 × 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苏州东邦生产)刺入腧穴所在皮肤,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疗程:同试验组。评分采集时点:(1)嘱患者回忆入组前2周的头痛程度,选取其头痛发作最严重时的相关评分作为治疗前基线评分;(2)疗程结束后,嘱患者继续观察2周,选择在此期间头痛发作最严重时的相关评分作为治疗后评分。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发作次数、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在整个疗程中详细记录其可能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相关数据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医治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并评估它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变,及其对情绪状态的影响。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VAS评分、发作次数、MSQ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相比较,均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两组较治疗前VAS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达8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0.0%,两组针刺医治方案临床疗效差异不显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均能改善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且疗效相当。3.发作次数:两组较治疗前发作次数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刺医治方案在改善发作次数方面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均能减少偏头痛患者发作次数,且试验组疗效更佳。4.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两组较治疗前诸量表评分均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改善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抑郁自评量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法均有助于改善患者因偏头痛导致的生活质量降低、改善患者因偏头痛诱发的焦虑、抑郁状态,且试验组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焦虑状态效果更佳。5.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故可认为两组治疗方案均为安全治疗方案。结论: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少阳经证),可明显降低患者的VAS评分,并能降低发作次数,改善患者因偏头痛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和焦虑、抑郁情绪。因其取穴简单,操作便捷,疗效可靠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助于其推广应用。

黄旭晶[3](2021)在《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符合本课题研究标准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72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人。试验组采用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推拿扫散法取患侧头部侧方胆经操作,浅针取百会、风池、太冲、太溪、山根、阿是穴,上述操作均每日1次,每周休息1天,共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每晚睡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头痛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电话随访,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均用SPSS22.0软件处理。结果:1.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头痛症状各项评分及总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CD检测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首次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疗程后,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3.头痛症状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头痛症状各项评分及总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发作程度、持续时间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减少发作次数、伴随症状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在降低头痛症状总评分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5.TCD检测指标:组内比较,两组均能降低颅内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ACA、MCA、PCA、BA的平均血流速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降低VA的平均血流速度上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6.随访: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降低VAS评分(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7.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头痛程度,但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在止痛方面更快速、更持久。2.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在降低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3.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都能改善患者总体发作症状及中医症状体征,但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整体疗效优于口服西药,值得推广和应用。

王耀博[4](2020)在《对近5年来针剌治疗偏头痛RCT设计问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针灸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2010年11月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10年来,在国外发表的针灸相关的英文文献就已经达到2000篇以上,中文针灸相关的文章更是难以胜数。即使是在如此多的研究支持下,对于针灸疗法的质疑仍一直存在,如:澳大利亚辛曼发表结论为针灸治疗膝痛无特异疗效的文章,引发学术界百篇论文大讨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因部分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结果,取消针刺治疗腰痛的推荐;在国内,因河南开封市杞县115人针灸感染事件引发社会对针灸疗法的广泛讨论。在因于不同立场不同原因而对针灸疗效与安全性产生质疑的情况下,针灸研究者该如何提升针灸循证评价证据等级,如何进行规范的针灸临床研究值得深入探索。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近5年来中英文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梳理,对其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进行分类调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以期为针灸临床研究构建合理设计方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检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中、英文文献检索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章,并将检索到的所有文献用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筛选后的文献中的信息,放入Excel进行分析。分析内容:1.文献的基本信息:文献篇名、作者、试验开始年份与发表年份、文章来源和试验开展地区分布;研究课题基金支持情况等。2.试验设计项目信息:(1)研究目的;(2)样本量估算;(3)诊断标准;(4)纳入、排除、剔除、脱落等标准;(5)随机分组方法与操作,盲法与操作;(6)试验组设置、对照组设置;(7)观察指标设置等。将以上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梳理,并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问题:(1)运用逻辑分析进行观察研究,对各个分析项进行具体设计情况分类;(2)进行文献计量学记录,以图表形式表达;(3)制作以总体比例进行t检验的Excel表,对中英文文章主要试验设计的数据进行检验,观察主要数据在中英文文章中的占比时候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样本量估算情况(1)在123篇文献中(中文109篇,英文14篇),提及样本量估算的有14篇,其中中文7篇,占全部中文文章的6.4%,英文文章7篇,占全部英文文章的50%。未提及样本量估算的文章有109篇,其中中文102篇,英文7篇。以结局为数值变量计算样本量的有9例,占提及样本量估算文章的64.2%,以结局为分类变量计算样本量的有2例,提及样本量估算文章的14.2%。由此发现研究者整体对样本量估算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高,但英文文章的重视程度要高于中文文章。(2)本次研究中出现样本量计算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四种:①样本量计算方法太笼统3篇(1篇中文,2篇英文);②样本量计算描述重复4篇(3篇中文,1篇英文);③公式选择不当与抽样误差设置错误3篇(1篇中文,2篇英文);④对安全性试验的样本量认识不清8篇(7篇中文,1篇英文)。2诊断标准选择情况本次研究涉及诊断标准18种。其中应用最多的为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IHS-2)标准,共有51篇。中医应用较多的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共有14篇。46篇文献并未说明试验的诊断标准,其中中文文章42篇,英文文章4篇;有4篇中文文章未标明诊断标准的出处。在诊断标准的使用中,也存在大量采用过时未更新的诊断标准问题:其中有41篇文献选择了恰当适时的诊断标准,中文文章35篇(32.1%),英文文章6篇(42.9%);有32篇文献选择了过时未更新的诊断标准,中文文章30篇(27.5%),英文文章2篇(14.3%)。3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设计情况本次研究,对文献中的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的设置记录情况进行了统计,未记载纳入标准41篇(中文36篇,占33.0%;英文5篇,占35.7%)、纳入标准设置缺项41篇(中文34篇,占31.2%;英文7篇,占50.0%),纳入标准设置合理的文章41篇(中文39篇,占35.8%;英文2篇,14.3%)。未记载排除标准的文章有37篇,全部为中文文章(占33.9%)。记录和设置问题最多的为剔除脱落标准,未提及剔除脱落标准者83篇(中文71篇,占65.1%;英文12篇,占85.7%);合理设置者有29篇(中文文章28篇,占25.7%;英文文章1篇,占7.1%);设置缺项者有9篇,全部为中文文章(8.3%)。4随机与盲法设计情况(1)随机设置:其中60篇文章(占总文章数的49%)并未提及具体随机方法或只在文章的摘要、正文中说该试验为随机对照试验,中英文文章情况一致。随机方法使用最多的为随机数字表法,共28篇,占所有随机方法的44.4%。(2)盲法设置:89%的文章都未提及该问题,设盲的文章仅占11%。提到患者、分析员、统计员三盲态的文章有12篇,其中中文7篇(6.4%),英文5篇(35.7%)。中英文文章设盲占比存在较大差异。5试验对照干预方法与观察目的类型(1)记录情况:试验组单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章有54篇,占总文章数的43.9%;以《针灸学》教材中偏头痛的治疗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有25篇,占总文章数的20.3%;以假针刺作为对照组的有24篇占总文章数的19.5%。对照组设置以单一西药或西药组进行治疗的文章最多,共有60篇,占总文章数的49%。(2)具体分析:对照干预的设置以“一种疗法与其他疗法方法比较对偏头痛的效果差异”为对照目的的文章有51篇(占总文章数的41.5%),其中中文48篇,英文3篇。以“观察针刺疗法对偏头痛的疗效如何”为对照目的的文章有51篇,其中中文45篇,英文6篇。以“探讨针刺疗法的某个因素(如取穴、手法)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影响”为对照目的的文章有16篇,其中中文15篇,英文1篇。以“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对照目的的文章有10篇,其中中文6篇,英文4篇。中文文章比较倾向于对单一或综合疗法、手法、穴位之间的对比。英文文章更倾向于对针刺本身疗效的观察、证明与解释。对照干预设置大部分契合对照目的,但有小部分文章设置不当。6观察指标设计情况(1)记录情况:对治疗情况的观察,共计9种观察指标或情况被记录:其中使用VAS评分进行观察的文章最多,共有54篇,其中中文文献44篇,英文文献10篇。中医类观察指标使用最多的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其中中文文章21篇,英文文章1篇。(2)具体问题:观察指标不符合疾病本身性质(即缺失对疼痛的观察),共有6篇,中文文章5篇,英文文章1篇;以观察安全性为目的的试验中安全性观察指标缺失的8篇,其中中文文章7篇,英文文章1篇。研究结论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发现存在设计问题较多:样本量计算公式选择不当,试验样本量不足,选择过时的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缺项,未设置剔除、脱落等标准,选择偏倚风险较高的随机方法,未对患者、分析员、统计员设盲,试验对照干预方法设置不合理,观察指标与观察目的不相符等问题。在某些具体问题中,英文文章的设计略优于中文文章,但总体差异不大。多数试验对针灸临床研究质量的重视程度不高,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亟待提高。

孔静敏[5](2020)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在服用中药的同时,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是否能进一步提高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用药时间,早日为偏头痛患者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为中医内外合治偏头痛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丰富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收集符合要求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0例,予天麻钩藤饮口服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天麻钩藤饮每日1付,早晚冲服。中药穴位贴敷选取太冲、涌泉,每日贴敷1次,持续留贴2小时。对照组31例,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口服,服法同试验组;其中1例因用药期间出现过敏反应自行停药而脱落。两组用药时间皆为28天。观察并比较用药前后两组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研究结果基线资料:本研究最终纳入60例偏头痛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女22例,男8例,年龄为46.10±13.86岁,病程为4.43±3.81年;对照组女24例,男6例,年龄为41.07±12.43岁,病程为4.51 ±5.01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头痛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等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头痛积分:治疗后天麻钩藤饮口服联合穴位贴敷组和单纯口服天麻钩藤饮组患者的头痛各项积分及综合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在改善程度方面,试验组在头痛综合评分、发作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方面的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且在改善程度方面,试验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头胀痛、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及失眠健忘方面的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经治疗后,试验组30例患者中,4例痊愈,8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2例痊愈,2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0.00%。两组经秩和检验比较,P=0.016<0.05,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偏头痛中医证候疗效:经治疗后,试验组30例患者中,2例治愈,17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1例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达76.67%。经秩和检验,P=0.014<0.05,有显着性差异,表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和单用天麻钩藤饮对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均具有显着疗效。(2)试验组在降低综合评分及改善发作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在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总分及改善头胀痛、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及失眠健忘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试验组在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方面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5)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能够显着提高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辜红炜[6](2019)在《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总结黄石玺教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观察毫火针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观察偏头痛患者和紧张型头痛患者各30例,采用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研究周期共18周,基线期4周,治疗期2周,随访期12周。每天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共治疗两个疗程。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为治疗后1周头痛程度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较基线的变化值,首次治疗前后头痛程度VAS评分的变化值;次要指标包括头痛积分、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六项测试(Headache impact test-6,HIT-6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结果:即刻镇痛作用: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0.5h、1h、2h头痛VAS评分的变化,偏头痛组在治疗后0.5h与治疗前头痛VAS评分差值、治疗后1h与0.5h头痛VAS评分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h与1h头痛VA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型头痛组在治疗后0.5h与治疗前头痛VAS评分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h与0.5h头痛VAS评分差值、治疗后2h与1h头痛VAS评分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即刻镇痛效果明确。头痛症状的改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VAS评分和头痛积分的变化,两组患者在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方面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有效的减轻患者头痛程度,降低头痛发作频率,减少头痛持续发作时间及缓解伴随症状。生活质量的提高: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HIT-6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较好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的改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与基线期相比,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有效性评价:偏头痛组的总有效率为96.6%,紧张型头痛组为100%。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评价:两组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6.67%,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说明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安全性较高。结论:毫火针温针灸联合疗法对改善原发性头痛患者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均有效,并且具有安全、快速起效、镇痛作用持久的临床效果。验证了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经验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刘燕[7](2019)在《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CGRP、PENK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偏头痛(Migraine)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随着对该病的研究被广泛关注,中医药在偏头痛防治方面的优势也逐渐被发掘。中医药诊治偏头痛有几千年历史,目前被临床广泛应用及研究,其中清朝陈士铎的散偏汤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偏头痛取得良好疗效,本论文旨在研究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及散偏汤治疗偏头痛药理学机制,为偏头痛的中医诊治提供科学依据。[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索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用药规律及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外周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5-轻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及三叉神经节、中脑的CGRP、PENK(proenkephalin,PENK)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索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文献研究:(1)通过检索1989年1月至2018年3月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等电子期刊数据库,收集以中药汤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对其用药进行聚类分析,探索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和用药规律。(2)通过检索1989年1月至2018年3月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PubMed、Springer电子期刊数据库,收集散偏汤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iew Manan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实验研究:24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Saline control)、偏头痛模型组(Migraine)、琥珀酸舒马普坦组(Sumatriptan)、散偏汤组(Sanpian Decoction)。颈背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连续3周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第2次注射硝酸甘油后给予药物干预,经药物干预1周后,第3次注射硝酸甘油2小时后取材,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的CGRP、5-HT、IL-1β的含量;Western-blot法测定三叉神经节CGRP、PENK蛋白表达变化;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中脑CGRP、PENK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文献研究:(1)偏头痛使用最多的药物为川芎、白芷、甘草、白芍、当归、天麻、细辛、柴胡、全蝎、僵蚕、钩藤、蔓荆子。聚类分析显示偏头痛常用药物可分为4类,包括平肝潜阳、活血通络、补益气血、祛风止痛等药物。(2)纳入10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散偏汤能缓解偏头痛患者的疼痛及降低疼痛积分,[RR=1.23,95%CI(1.14,1.31),P<0.00001],无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研究:(1)偏头痛模型组血清CGRP含量升高,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血清CGRP与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和散偏汤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琥珀酸舒马普坦组与散偏汤组相比血清CGRP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血清5-HT含量有降低趋势,但各组统计学比较无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血清IL-1β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各组统计学比较无意义(P>0.05)。(2)偏头痛模型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CGRP蛋白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升高(P<0.05),与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和散偏汤组比较升高(P<0.05),舒马普坦组与散偏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模型组三叉神经节PENK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比较降低(P>0.05),散偏汤组和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干预后PENK蛋白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P>0.05)。(3)偏头痛模型组大鼠中脑CGRP基因表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升高(P<0.05);与琥珀酸舒马普坦组和散偏汤组比较升高(P<0.05);偏头痛模型组中脑PENK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比较降低(?>0.05),散偏汤组和琥珀酸舒马普坦组中脑PENK基因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升高(P>0.05)。[结论](1)偏头痛的病位在脑,与五脏均有关系,但与肝关系最为密切,在偏头痛发病过程中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瘀,以风邪袭络、肝风内动、痰瘀阻络、气血亏虚为主要病机。(2)散偏汤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无明显不良反应。(3)散偏汤可以降低由硝酸甘油诱导偏头痛大鼠外周血中CGRP的表达,有升高其外周血中5-HT含量和降低其外周血中IL-1β的含量的趋势,可能是通过改善CGRP引起的炎症反应,抑制痛觉信息的传递。(4)散偏汤可以抑制伤害性感受传导通路中CGRP的蛋白表达,升高三叉神经节中PENK蛋白的表达,对偏头痛大鼠CGRP蛋白的表达起抑制作用,并对内啡肽系统的镇痛作用有一定影响。(5)散偏汤可以抑制伤害性感受传导通路中CGRP的基因表达,对偏头痛大鼠CGRP基因的表达起抑制作用,抑制痛觉信息的传递。

赵轶[8](2019)在《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三个关键问题的文献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偏头痛是以一侧头部疼痛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疾病,针刺疗法作为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已经广泛运用于偏头痛的临床治疗。那么首先针刺治疗偏头痛是否切实有效?其次如果有效,基于中医辨证的高频腧穴有哪些?第三,针刺基本补泻手法的施用与否,是否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极其必要。这样就能系统解决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上的关键问题,就能为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目的:1.对比针刺与西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副作用,评价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统计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偏头痛的穴位使用频次,总结高频腧穴使用规律;3.对不同针刺补泻手法治疗不同证型偏头痛的疗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评估补泻手法对偏头痛疗效的影响。方法:中文数据库检索,以“针刺”“偏头痛”为主题词,检索数据库范围包括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检索,以“acpuncture”“migraine”为主题词,检索数据库范围包括Pubmed、Medline、OVID、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01月~2018年12月(19年)。1.将针刺治疗偏头痛近19年期间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2.检索近19年期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将文献中的腧穴处方按偏头痛的三类证型进行分类归纳(肝阳上亢型、痰湿偏盛型、瘀血阻络型),对三个证型的穴位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并对腧穴-经络的关联性、特定穴使用情况以及腧穴部位进行统计并分析;3.对19年期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的针刺补泻情况进行归纳整理,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针刺补泻(提插、捻转)对偏头痛的疗效是否会产生影响。结果:1.单纯针刺与西药对比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组VS西药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偏头痛有效;(2)针刺组VS西药组不良反应情况的Meta分析中,在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疲劳/乏力、嗜睡及总体不良反应方面,针刺组与西药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2.针刺治疗偏头痛腧穴使用频次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显示:(1)辨病选穴:穴位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风池(87),其次为率谷(77),太阳(68),百会(40)、合谷(32)。辨证选穴:肝阳上亢型: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太冲(90),行间(41),阳陵泉(41),太溪(34),丘墟(29)。痰湿偏盛型: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丰隆(106),阴陵泉(38),中脘(34),足三里(21),内关(7)。瘀血阻络型: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血海(57),膈俞(49),三阴交(37),合谷(30),太冲(18)。总体穴位(主穴+配穴):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前5位)为太冲(132),风池(126),率谷(102),丰隆(108),太阳(86)。(2)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纳入的161篇文献中,针刺治疗偏头痛的腧穴处方中,所有的腧穴共涉及14条经络,其中常用经络(前5位)为足少阳胆经(450),足厥阴肝经(182)、足阳明胃经(180)、手少阳三焦经(164)、足太阴脾经(163)。(3)特定穴关联分析: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交会穴(585),其次是五输穴(514)、原穴(279)、络穴(206)、八会穴(142)。(4)腧穴部位关联分析:以头面颈项部最多(32),其次为下肢部(24)、上肢部(12)、背部(2)、胸腹部(2)。3.针刺补泻手法治疗偏头痛疗效差异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显示:无论从总体来看还是从辨证分型来看,明确补泻与明确不补泻的疗效比较,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符合纳入标准的38篇文献中,存在13.16%(5/38)的文献均未对补泻手法进行具体描述报道的情况。结论:1.从针刺疗效角度评估:针刺治疗偏头痛是有效且安全的。2.从穴位使用角度分析:(1)针刺治疗偏头痛时,辨病选穴以风池、率谷、太阳、百会、合谷为主;辨证选穴时,肝阳上亢型以太冲、行间、阳陵泉、太溪、丘墟为主;痰湿偏盛型以丰隆、阴陵泉、中脘、足三里、内关为主;瘀血阻络型以血海、膈俞、三阴交、合谷、太冲为主;(2)重视阳经在针刺治疗偏头痛中的作用,尤以少阳经为主;(3)重视特定穴在针刺治疗偏头痛中的作用;(4)重视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1)从补泻手法角度评价:(1)是否采用针刺补泻手法(主要是提插和捻转单式补泻手法)对不同证型偏头痛疗效影响可能有限;(2)有关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研究文献报道需要进一步规范。

萧维萱(Hsiao Weihsuan)[9](2019)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瘀阻脑络证型的偏头痛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对比丹参注射液的穴位注射疗法和非穴位注射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索穴位注射的作用原理,为疲阻脑络型偏头痛的穴位注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的针灸门诊部,纳入符合本病诊断标准的瘀阻脑络型的偏头痛患者72例,将收集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6人,治疗组36人。治疗组采用丹参注射穴位注射的方法,对患者的双侧太阳穴、风池穴、血海穴6个穴位进行注射,每个穴位注射0.4ml的丹参注射液(其中太阳穴为0.2ml),而对照组在此6个穴位的旁开0.5cm处将进行同样计量的丹参注射液注射。疗程为每周两次,10次1疗程,分别在1和2疗程后,让患者进行VAS评分、头痛积分评分、完成MSQ评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数据结果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72例的符合诊断标准的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中有10例不能坚持完成研究,出现脱落,其中对照组脱落6例,治疗组脱落4例,最终治疗组有32例,对照组有30例完成研究。两组患者的数据显示:(1)在1疗程和2疗程结束后,两组偏头痛患者的VAS评分与头痛积分、MSQ(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在治疗后都明显下降(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评分越低;(2)在1疗程和2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的VAS评分与头痛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的MSQ评分在1个疗程后无明显差异;在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中有20例有效,1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达到62.5%;对照组中有11例有效,19例无效,总有效率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在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中有29例有效,3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达到90.6%;对照组中有24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疗效等级的排列上,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在2个疗程的治疗中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1)本研究的2个疗程中,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和非穴位注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随疗程的延长,疗效更加明显;(2)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有效降低患者的偏头痛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在2个疗程后明显优于非穴位注射治疗;(3)偏头痛的临床症状改善与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的评分降低并不一致;(4)随着疗程的增加,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与非穴位注射的总有效率可能趋向一致;(5)如何选取非穴位作为对照仍是临床研究中的一大难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马坤琴[10](2019)在《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时效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时效关系,观察并对比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急性期和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是否具有差异性,以期为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80例偏头痛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急性期组治疗组(急性期组)和缓解期治疗组(缓解期组),每组各40例。急性期组、缓解期组治疗方法均采用太阳穴刺血拔罐法。具体操作如下:在施术前,先与患者简单讲述操作流程和操作的安全性。患者取坐位,医者在患者太阳穴周围按揉2min左右(以皮肤潮红为度),在常规消毒后,持三棱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点刺进针,快速用闪火法将1号玻璃罐留于施术部位,并将患者的头部向施术侧倾斜,约5min后取下玻璃罐;术毕清除血迹并消毒,用无菌棉签按压出血点约2-5min以防血肿。出血量:3-5ml。疗程:10天1次,3次为1疗程。治疗完成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头痛积分评定、SDS评分、SAS评分并评价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3月后,对患者进行头痛积分量表评定以评价远期疗效;记录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随访:治疗结束后第3月,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治疗满意度调查。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位、头痛程度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的头痛积分、SAS评分、SDS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组间比较:1疗程治疗结束后,急性期组、缓解期组头痛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SAS、SDS评分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月,两组间头痛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组内比较:1疗程治疗后,急性期组组内比较,头痛积分、SAS、SDS评分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缓解期组组内比较,头痛积分、SAS、SDS评分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后结束3月后两组的头痛积分分别与治疗前头痛积分相比,急性期组组、缓解期组头痛积分组内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5)临床疗效评价:近期疗效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急性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5%、97.5%;缓解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0%、87.5%。远期疗效评价:急性期组、缓解期组的远期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组、缓解期组的愈显率分别为40%、17.5%;急性期组、缓解期总有效率分别为95%、82.5%。(6)两组间治疗满意度比较:治疗结束3月后,急性期组、缓解期组的满意率分别为91.43%、83.87%。结论(1)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均可以有效治疗偏头痛。但选择急性期治疗偏头痛具有更好的近期、远期疗效,治疗满意度更高。(2)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改善作用与治疗时机的选择无相关性。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1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1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不足与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综述 偏头痛的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C:中医诊断标准
    附录D:疗效判定标准
    附录E:MSQ评分
    附录F:SAS评分
    附录G:SDS评分
    附录H:知情同意书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中医治疗
        5 少阳经证
        6 根结理论的临床应用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调查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案
        1.4 病例选择标准
        1.5 干预措施
        1.6 观察疗效及指标
    2 技术路线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结果分析
        4.2 研究现状
        4.3 经络辨证
        4.4 基于“根结”理论治疗偏头痛
        4.5 腧穴定位及针刺手法
        4.6 疗效差异分析
        4.7 创新之处
    5 小结
结语
    1 研究意义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人口学资料表
    附录2 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
    附录3 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
    附录4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5 抑郁自评量表(SDS)
个人简历

(3)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不良反应的处理
    4 疗效观察指标
        4.1 VAS 疼痛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4.2 头痛症状评分
        4.3 中医证候评分
        4.4 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测(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TCD)
    5 临床疗效评定
    6 统计学分析
    7 技术路线图
    8 研究质量控制
    9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对比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两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2 两组头痛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4 两组TCD检测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知与应用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2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概况
        2.2 发病机制
        2.3 偏头痛的影响因素
        2.4 西医治疗
    3 证型选择依据
    4 浅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5 推拿扫散法的选择依据
    6 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的选择依据
    7 选穴依据
    8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选择依据
    9 经颅多普勒(TCD)的选择依据
    10 量表选择依据
    11 研究结果分析
        11.1 一般资料分析
        11.2 VAS评分比较分析
        11.3 头痛症状评分比较分析
        11.4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析
        11.5 TCD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分析
        11.6 临床疗效分析
    1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对近5年来针剌治疗偏头痛RCT设计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偏头痛的发病及临床治疗概况
    1 偏头痛的概念
    2 偏头痛的发病情况
    3 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4 偏头痛的治疗方法
        4.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4.2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纳入情况
    2.2 文献梳理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样本量计算问题分析
    3.3 诊断标准的选择问题分析
    3.4 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设计问题分析
    3.5 随机与盲法设计问题分析
    3.6 试验对照干预方法设计问题分析
    3.7 观察指标设计问题分析
    3.8 其他问题
4 思考与建议
5 本研究的不足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概况
        1 偏头痛的病名
        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3 偏头痛的辨证分型
        4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
        1 偏头痛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2 偏头痛的定义、诊断分型与鉴别诊断
        3 偏头痛的病因
        4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5 偏头痛的西医治疗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筛选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治疗疗程
        2.5 注意事项
        2.6 临床观察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 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探讨
        4.2 选穴原则
        4.3 中药穴位贴敷的运用
        4.4 中药方的运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1 疾病概述及流行病学
        2 危险因素
        3 发病机制
        4 诊断及分型
        5 治疗
        6 小结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诊断依据
        4 辨证分型
        5 中医治疗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经验总结
    1 黄石玺教授治疗头痛的主要思想与理论依据
    2 治疗方法的选择
        2.1 火针的发展和毫火针疗法的选择
        2.2 温针灸疗法的选择
    3 取穴原则
    4 方法体悟
        4.1 器材的选择
        4.2 具体操作
        4.3 注意事项
    5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观察指标
        1.5 疗效评价
        1.6 伦理学原则
        1.7 统计分析
    2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分布
        3.2 基线分析
        3.3 疗效评价
        3.4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论
    1 结果分析
    2 讨论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CGRP、PENK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综述一 头痛的古代文献研究综述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文献探析
        1 辨证论治
        2 分证治疗
        3 成方应用
        4 中成药治疗
        5 针刺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1 偏头痛的病理学基础
        2 各种神经肽和偏头痛的关系
        3 基础研究对偏头痛治疗的指导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前言
    文献研究一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探讨
        1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研究
        2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组方规律研究
        3 中医药治疗慢性偏头痛用药规律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二 散偏汤治疗偏头痛文献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动物实验技术路线
    实验一 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外周血CGRP、5-HT、IL-1β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节CGRP、PENK蛋白的影响
        1 Western blot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CGRP、PENK基因表达的影响
        1 Real Time PCR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性
展望及不足
致谢
个人简介

(8)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三个关键问题的文献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 基于以西药对照进行Meta分析的单纯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1.2 干预措施纳入标准
        1.1.3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3.1 检索范围
        1.3.2 检索式
        1.4 资料筛选与数据提取
        1.4.1 资料筛选具体步骤
        1.4.2 数据提取
        1.4.3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纳入研究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3 Meta分析
        3.1 针刺组VS西药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2 针刺组VS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Meta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4.1.1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4.1.2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4.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4.3 针刺组VS西药组组别的纳入依据
        4.4 国外文献纳入情况说明
        4.5 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
        4.6 本研究的结果和结果解读
        4.7 本部分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4.8 创新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针刺治疗偏头痛腧穴使用规律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方法
        1.1.2 检索范围
        1.1.3 检索式
    2 文献筛选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数据预处理
        2.4 数据库建立
        2.5 数据分析
        2.5.1 数据来源
        2.5.2 分析软件
        2.5.3 处方录入
        2.5.4 数据分析过程
    3 研究结果
        3.1 腧穴使用频次统计结果
        3.1.1 偏头痛辨病选穴穴位(主穴)使用频次统计
        3.1.2 偏头痛辨证选穴穴位(配穴)使用频次统计
        3.1.3 偏头痛辨病+辨证选穴总体穴位(主穴+配穴)使用频次统计
        3.2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3.3 特定穴关联分析
        3.4 腧穴部位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针刺治疗偏头痛腧穴频次统计及腧穴配伍特点
        4.1.1 偏头痛穴位频次统计
        4.1.2 腧穴—经络关联分析
        4.1.3 特定穴关联分析
        4.1.4 腧穴部位关联分析
        4.2 国外文献纳入情况补充说明
        4.3 本研究的创新部分
        4.4 不足与改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基本补泻手法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方法
        1.1.2 检索范围
        1.2 检索式
        1.3 资料采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数据录入
        1.5 筛选方法
        1.6 录入结果和数据预处理
        1.6.1 录入结果
        1.6.2 数据预处理
        1.7 质量控制
        1.8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挖掘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三类补泻情况临床疗效比较
        2.2 痰湿偏盛型偏头痛的三类补泻情况临床疗效比较
        2.3 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的三类补泻情况临床疗效比较
        2.4 偏头痛三类证型的三类补泻情况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针刺补泻的理论依据
        3.1.1 对针刺补泻的认识
        3.1.2 教材中针刺补泻治疗偏头痛的认识
        3.2 针刺补泻的现代文献
        3.2.1 明确补泻类文献
        3.2.2 明确不补泻类文献
        3.2.3 补泻不明确类文献
        3.3 文献纳入时的细节问题
        3.3.1 提插、捻转补泻法的纳入依据
        3.3.2 针刺补泻分类的纳入依据
        3.3.3 穴位频次的纳入依据
        3.3.4 采用数据挖掘法的依据
        3.3.5 国外文献纳入情况说明
        3.4 该研究反映的问题和现象
        3.4.1 研究结果与理论的矛盾性
        3.4.2 矛盾及现象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偏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致谢
附录三 个人简介

(9)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概述
    1.2 中医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研究
        1.2.2 中药治疗偏头痛
        1.2.3 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
        1.2.4 推拿疗法
        1.2.5 耳穴疗法
    1.3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1.3.1 遗传基础
        1.3.2 皮层扩张性抑郁症
        1.3.3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
        1.3.4 致敏作用
        1.3.5 5-羟色胺的作用
        1.3.6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作用
    1.4 临床特征
    1.5 治疗
        1.5.1 药物治疗
        1.5.2 非药物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分组方法
        2.1.2 诊断标准中西医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中止/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具体操作过程
        2.2.1 药物及器械
        2.2.2 操作方法
        2.2.3 疗程
    2.3 疗效评测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及样本量估算
    2.6 安全性评价
        2.6.1 生命体征观察
        2.6.2 不良事件及处理
        2.6.3 相关性评估
        2.6.4 严重程度评价
        2.6.5 严重不良事件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基线资料分析
    3.2 治疗后,两组的结果比较
    3.3 治疗过程中两组脱落/中止病例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概述及流行病学分析
    4.2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分析
    4.3 穴位作用在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分析
    4.4 穴位注射的疗效差异分析
    4.5 穴位注射的安全性观察
    4.6 试验创新点
    4.7 试验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时效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2 头痛的分期与治疗
    2.3 头痛的中医分类
    2.4 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2.5 太阳穴的运用
    2.6 刺血疗法的运用
3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基线资料分析
    4.2 治疗前后头痛积分比较
    4.3 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
    4.4 临床疗效比较
    4.5 不良事件
    4.6 随访
5 讨论
    5.1 太阳穴选穴依据
    5.2 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设计思路和优势
    5.3 研究结果及分析
6 结论
7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10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安神止痛理论的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王月华.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根结理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D]. 张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旭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对近5年来针剌治疗偏头痛RCT设计问题分析[D]. 王耀博.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孔静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黄石玺教授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总结[D]. 辜红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用药规律及散偏汤对偏头痛模型大鼠CGRP、PENK的实验研究[D]. 刘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三个关键问题的文献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D]. 赵轶.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萧维萱(Hsiao Weihsu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太阳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偏头痛时效关系的临床研究[D]. 马坤琴.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