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工程应用研究

一、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琨,徐冠普,李新宇,时金雨[1](2021)在《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综述》文中提出简要介绍了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以及RPC柱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型钢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试验,总结了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综合现有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柱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姜丽娟,姜帅,吕翔[2](2021)在《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测试及实体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室内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表明,该材料具有超高强度和高耐久性。依托吉林省集安至双辽高速公路项目,将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应用于某桥梁防撞墙实体工程。根据施工情况,介绍了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并总结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吕翔[3](2021)在《季冻区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一种具有超高强度、高耐久性及高温适应性等特点的超高性能混凝土。RPC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物的自重,增加跨越能力,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PC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通常掺入纤维以提高其性能。吉林省蕴藏着丰富的玄武岩矿石,玄武岩产物的推广和应用对我省经济转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玄武岩矿石熔融拉丝生产的绿色环保型玄武岩纤维是一种具有天然相容性的新型高性能无机纤维。本文将这种抗拉强度高、耐酸碱腐蚀的玄武岩纤维作为掺合料改性RPC,对玄武岩纤维RPC复合材料的耐久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玄武岩纤维RPC的配合比进行设计,提出一套适用于季冻区桥梁、道路工程,和易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满足要求的玄武岩纤维RPC制备方案。试验结果得出玄武岩纤维RPC的最佳配合比:砂胶比为0.9、水胶比为0.18、玄武岩纤维掺量为8 kg/m3、硅灰水泥比为0.25;相对于不掺玄武岩纤维的试件,玄武岩纤维掺量为8 kg/m3的试件抗折强度能提高18%,抗压强度能提高32%。(2)针对季冻区冻融循环效应显着,桥梁、道路工程常用除冰盐等特点,考虑裂缝、冻融循环和氯盐侵蚀的影响,不但研究了玄武岩纤维RPC的基体耐久性,还研究了玄武岩纤维RPC内嵌钢筋耐久性。此外,从微观结构角度对玄武岩纤维RPC耐久性变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裂缝是玄武岩纤维RPC基体及其内嵌钢筋耐久性的显着性影响因素;玄武岩纤维RPC骨料石英砂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厚度可忽略;玄武岩纤维RPC的水化产物以密实的C-S-H基体为主;玄武岩纤维在RPC材料中呈乱向分布,没有聚集成团现象,并且与水泥基体连接紧密。(3)详细量化分析裂缝不同属性(裂缝深度、裂缝数量、裂缝宽度)和冻融循环对玄武岩纤维RPC耐久性的影响。并引入声发射技术和Weibull分布理论,利用声发射累计能量和幅值参数评价玄武岩纤维RPC的抗冻性,利用Weibull分布理论建立冻融损伤模型,实现对带裂缝玄武岩纤维RPC冻融损伤全过程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RPC抗冻融耐久性能优异,当冻融循环次数达到600次时,带裂缝玄武岩纤维RPC的质量损失率为2.52%,抗压强度损失率为18.62%,抗折强度损失率为29.89%。(4)量化分析裂缝、界面损伤和氯盐侵蚀对玄武岩纤维RPC内嵌钢筋耐久性的影响。运用电化学方法,以钢筋腐蚀电位、自腐蚀电流密度、极化电阻评价玄武岩纤维RPC中钢筋的锈蚀程度,进而评价氯盐侵蚀对玄武岩纤维RPC的影响,为制定RPC专用的抗氯盐侵蚀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电化学方法从钢筋锈蚀的角度评价玄武岩纤维RPC的抗氯盐侵蚀耐久性是可行的。玄武岩纤维自身耐腐蚀的特性可以增加RPC的基体电阻,使RPC各部分的连接更加紧密,进而抑制钢筋腐蚀的发生,延长钢筋的使用寿命。(5)考虑了钢筋粘结长度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两个粘结性能影响因素,通过梁式试验方法研究了变形钢筋与玄武岩纤维RPC之间的粘结性能,依据试验结果拟合了钢筋与玄武岩纤维RPC的粘结应力,建立了完整的玄武岩纤维RPC与变形钢筋的粘结应力-滑移本构关系。(6)通过四点弯曲试验测试了钢筋-玄武岩纤维RPC试验梁抗弯全过程的静力响应,通过位移、应力等试验数据拟合并推导了适用于钢筋-玄武岩纤维RPC简支梁的开裂弯矩、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和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并基于声发射参数断裂表征方法分析了钢筋-玄武岩纤维RPC梁的断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在RPC中拉伸、扭转和变形作用导致试验梁产生的Ⅰ型裂缝减少,减小了Ⅰ型裂缝引起的低应力脆断,进而提高RPC简支梁的抗拉伸能力,增加RPC简支梁的承载能力。

郭敏[4](2021)在《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配筋构件受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混凝土抗拉能力弱,应用到结构中往往忽略其抗拉能力;RPC基体中均布大量的钢纤维,这使其受拉开裂后仍保有较高的抗拉能力。因此,RPC的轴向拉伸性能应该作为其结构设计中重要的一项指标,不可忽略。配筋的RPC可以看作是采用钢纤维与钢筋组合配筋方式的RPC构件,其受拉性能受钢纤维、钢筋、RPC基体三者的共同影响。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材料层次到构件层次,对RPC以及配筋RPC直接拉伸性能进行系统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自主设计直接拉伸试验装置,对无筋RPC和配置HRB500级钢筋的RPC分别开展了直接拉伸试验(DTT)。试验变量包括养护方式和养护龄期、钢纤维体积含量、配筋率。根据试验结果,得到标准养护RPC和蒸汽养护RPC的受拉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提出了两种RPC轴向受拉本构模型。(2)与常用的蒸汽养护相比,标准养护RPC同样可以获得相当高的抗拉强度以及变形能力,这个结论为RPC材料以现浇及自然养护方式向工程领域大力推广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8d标养RPC的弹性模量与蒸养RPC的弹性模量基本相同;28d标养RPC的变形能力甚至比蒸养RPC略高。根据试验数据,全面分析了标准养护龄期对RPC轴向拉伸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计算RPC特征龄期的方法。根据试验数据给出了不同钢纤维掺量的RPC的受拉-变形关系曲线,总结得出RPC受拉特征曲线,并对曲线特点进行分析。根据损伤力学的卸载模量概念,给出了一个RPC构件变形与裂缝宽度的关系式。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拟合,得出根据钢纤维体积掺量估算RPC峰值应力、峰值应变的计算方法。基于纤维混凝土宏观裂纹力学模型,对其进行修正,得到了一个适用于RPC的宏观裂纹力学模型。(3)通过直接拉伸试验得到了不同钢纤维掺量、不同配筋率条件下的配筋RPC的受拉荷载-变形曲线,并总结出其特征曲线,对特征曲线全过程进行分析。提出“kρ值法”作为判别配筋RPC构件裂后受拉硬化和受拉软化的方法。其中k=钢筋的强屈比/RPC抗拉强度,ρ是构件的配筋率。建议当kρ≤0.8%时,构件呈现受拉软化特性,表现为单缝破坏;当kρ>0.8%时,构件呈现受拉硬化特性,表现为多缝破坏。给出试验测得的配筋RPC构件受拉特征值,包括初裂荷载、初裂应变、可视初裂荷载、可视初裂应变、峰值荷载、峰值应变,分析了配筋率、钢纤维掺量对各特征值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的裂缝破坏类型、钢纤维掺量、配筋率对配筋RPC构件拉伸硬化效应的影响。总结得出裂后RPC独立承载-变形关系的特征曲线,可将曲线分为三种类型:单缝破坏的低kρ值类型;单缝破坏的高kρ值类型;多缝破坏类型。在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纤维混凝土构件的开裂机理基础上,推导得出配筋RPC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并给出计算构件裂缝宽度的迭代法计算流程。根据试验数据,绘制了试件的d/ρ与平均裂缝间距关系曲线。通过对配筋RPC受拉构件开裂机理的分析,再结合试验数据的验证,得到一个最小纤维掺量的概念。(4)以HRB500级钢筋与RPC拉拔试验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影响高强钢筋RPC粘结强度的各种因素:(1)RPC的浇筑方向;(2)粘结长度;(3)RPC抗压强度;(4)钢纤维掺量;(5)保护层厚度。结合规范的计算方法,给出了临界锚固长度计算式的建议。

周东东[5](2021)在《局部荷载作用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板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 High Peformance Concrete,UHPC)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将其应用于节段预制拼装技术中去,可实现桥梁快速、标准化建造。目前,有关节段预制拼装桥梁中,对于UHPC桥面板在局部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研究还不太完善,特别是UHPC华夫式桥面板的抗冲切性能的相关研究更少。基于此,本文分别通过20块UHPC平板及15块UHPC华夫板对桥面板的抗弯性能及抗冲切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20块UHPC平板的弯曲破坏试验,研究了钢纤维掺量、配筋率对其抗弯承载力的影响。分析了每个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挠度曲线、荷载-应变曲线等。分析结果表明:掺钢纤维未配筋的UHPC板在达到极限荷载后还具有较大的承载余力,延性较好;不掺钢纤维只配筋的UHPC板在达到极限荷载后会突然断裂,具有较大的脆性。抗弯承载力会随钢纤维掺量与配筋率的提高而增加,但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其抗弯承载力增长的速率逐渐减缓,随配筋率的增加部分试件出现剪切破坏,故建议UHPC桥面板的钢纤维掺量在2%左右,配筋率在3%左右,提出了NR-UHPC平板的抗弯承载力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该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2)为探究UHPC华夫板抗冲切受力性能,以加劲肋宽度、加载面积、加载位置等为参数,完成了15块UHPC华夫板冲切破坏试验。重点分析了UHPC华夫板的抗冲切承载力、板底裂缝、冲切破坏角度和冲切破坏周长。结果表明:UHPC华夫板的抗冲切承载力会随加劲肋宽的增加而增加,加载面积小的试件其冲切破坏角大于加载面大的试件,端部位置加载的试件其冲切破坏角要大于跨中位置加载的试件。(3)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UHPC华夫板抗冲切试验进行模拟,构建了不同参数下UHPC华夫板数值模型,数值模型与试验对比发现:试件的极限荷载和挠度相差较小,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4)讨论了德国HAA所提公式、中国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活性粉末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UHPC华夫板抗冲切承载力计算的适用性。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模拟结果对比发现:德国HAA所提公式相对保守,中国纤维混凝土规程偏差较大,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及模拟值相对接近。最后考虑加劲肋宽度对抗冲切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UHPC华夫板抗冲切承载力的建议计算公式。

朱博[6](2021)在《地铁疏散平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轻量化研究》文中指出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具有超高强度、高韧性和优异耐久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国内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海洋工程、修补材料、核能等诸多领域,本文结合西安对地铁疏散平台力学性能要求,通过试验研究得到满足地铁疏散平台用RPC的力学性能要求的同时降低其容重、减少其成本。本课题结合当地原材料的实际情况,以RPC的基本配制原理为基础,基于最紧密堆积理论,对20~40目、40~70目、70~140目三种不同粒径的石英砂进行最紧密堆积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选取水胶比、硅灰掺量、粉煤灰掺量及矿粉掺量四个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按照标准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以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流动性为评价指标,对RPC进行配合比优化以及确定本试验RPC轻量化的基准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其余组分不变,采用3种不同体积分数的钢纤维(i=0.5%、1.0%、1.5%)及3种不同质量分数的玄武岩纤维(j=2.0 kg/m3、3.0 kg/m3、4.0 kg/m3),以单掺和混掺的方式掺入RPC,探究纤维对RPC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满足力学性能要求、容重较低的RPC配合比;基准配合比其余组分保持不变,仅进行骨料的替代,即用不同比例陶砂替代RPC的细骨料石英砂,采用体积替代法,比例分别为10%、20%、30%、40%、50%、60%,确定满足力学性能要求、容重较低的RPC配合比;对所得的符合条件的RPC试样进行抗冻性试验检验其耐久性能,并借助SEM等手段进行微观结构分析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最紧密堆积理论得到的细骨料之间的最紧密堆积比例为粗:中:细=1:0.54:0.36,通过正交设计得出一组试件抗压强度156.0 MPa、抗折强度39.5 MPa的基准RPC配合比。(2)根据本试验力学性能指标以及容重,在混杂纤维RPC中,确定钢纤维掺量为0.5%、玄武岩纤维掺量为4kg/m3为最优配合比,该配合比抗压强度134.6 MPa、抗折强度23.6 MPa,干表观密度为2570 kg/m3,相比基准试样降低了3.4%。(3)陶砂与RPC基体有良好的界面粘结,且陶砂替代石英砂可显着改善RPC拌合物的流动性,根据容重及力学性能指标,当陶砂替代率为30%时确定为最优配合比,此时试样抗压强度为120.1 MPa、抗折强度为27.0 MPa,干表观密度为2338 kg/m3,相比基准试样降低了12.1%;(4)对制备出的RPC进行冻融试验和韧性研究,其挠度-荷载曲线基本为典型的延性混凝土曲线,纤维的增韧作用明显;经检测,四组满足性能要求的RPC均具有优异的抗冻性能。

仲振鹏[7](2021)在《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型钢混凝土(SRC)结构是一种性能十分优异的组合结构,此结构的组成形式是将型钢安置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从而使其拥有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共同的优点,结构承载力与刚度大且抗震性能优异。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与大跨结构等均采用SRC结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混凝土已无法满足此优异的结构形式,因此本文将活性粉末混凝土代替普通混凝土应用于SRC结构中,形成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组合结构,这不仅拥有了型钢混凝土结构承载力高、刚度大且抗震性能优异的优点,而且弥补了传统混凝土所导致的抗裂性能及耐火性差的缺点。为了推广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的性能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其与结构界面间应力分布规律、结构承载力以及界面间粘结强度的计算密切联系,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组合结构粘结滑移性能也是此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的关键。本文设计了14个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试件,对这14个试件进行推出试验,研究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中5种不同的影响因素为:型钢保护层厚度、型钢埋置长度、横向配箍率、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以及粘结部位;本次试验研究展开以下具体工作:(1)通过试验,观察试件裂缝开展情况及破坏形态,总结出三种不同的主要裂缝形态。通过在加载端以及自由端布置的位移计测得加载端与自由端的滑移,从而得到加载端与自由端的荷载-滑移曲线并总结了曲线变化规律。通过在型钢翼缘及腹板上粘贴的电阻应变片,得到型钢在不同阶段以及不同荷载下的应变分布。(2)对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特征粘结强度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5种不同参考因素对特征粘结强度的影响,分别得到特征粘结强度与各变化参数间的关系式,并拟合出特征粘结强度的计算公式。(3)对试验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得到本次试验中的特征滑移值,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加载端试验数据的处理,得到平均粘结应力-滑移的曲线。并总结出曲线类型,从而建立τ-s曲线的本构模型,且用数学表达式对其进行描述。(4)根据试验结果可知,不同位置的粘结应力是不同的,通过前文中型钢应变分布规律拟合得到应变沿埋置长度的计算公式,再进一步分析得到最终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式。

王宏[8](2021)在《铁尾矿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温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在预制制品、抗震结构、核电工程、水工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如何降低RPC的制备成本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而铁尾矿作为钢铁行业的副产品,其数量在不断的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利用铁尾矿来配制RPC不仅可以提高其使用率还可有效降低RPC的制备成本。且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消防安全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对RPC结构的高温性能的研究意义重大。由Design-Expert优化结果可知水胶比、胶集比以及粉煤灰和硅灰的相对掺量是常温下铁尾矿RPC获得高强度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粉煤灰、胶集比及粉煤灰掺量对铁尾矿RPC高温下的影响规律是很有必要的。(1)为找出常温下影响掺入铁尾矿的RPC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设置了7因素的正交试验并对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利用铁尾矿替代石英砂制备的RPC仍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水胶比、胶集比、粉煤灰掺量是常温下影响RPC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2)由调整水胶比RPC高温试验研究可知,水胶比相对较低的RPC拥有更高的抗高温爆裂的能力,且力学性能相对较优;RPC抗折强度的临界温度(200℃)较抗压强度的临界温度(300℃)低。(3)对不同胶集比的RPC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对细观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了温度和胶集比对RPC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胶集比对RPC高温力学性能有显着的影响,胶集比越大的RPC在高温下的抗压强度越优;反之,胶集比越小的RPC在高温下的抗压强度越低;抗折强度表现出的规律与抗压强度一致,胶集比1:1.1时的抗折强度最大,胶集比1:0.8时的抗折强度最小。(4)研究了粉煤灰掺量对高温下RPC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各目标温度下,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RPC抗压强度降低,但抗折强度变化趋势不同。当试件温度在20~400℃时,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RPC的抗折强度增大。当试样温度在400~1000℃时,基体开始分解,钢纤维周围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钢纤维最终被高温氧化破坏,不能有效地提供弯曲强度。微观结果表明,粉煤灰对RPC基体微观结构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下不同。20℃时,粉煤灰水化速度慢,颗粒尺寸大,粉煤灰用量大,基质中大孔隙数量大于50nm。随着温度的升高,粉煤灰的水化反应速度逐渐加快,水化产物逐渐增加,基体致密,粉煤灰用量大的样品总孔隙体积减小。在400℃以上的温度下,粉煤灰的水化反应停止,水化产物不再增加。相反,由于产物在高温下分解,粉煤灰用量的变化对RPC孔隙结构影响不大。粉煤灰是影响RPC耐火性能的重要原材料,粉煤灰掺量的变化与钢纤维在RPC中的分布及高温下基体与钢纤维的结合能力有关。这些因素最终影响RPC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本文利用Design-expert研究了常温下影响铁尾矿RPC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研究这些主要因素(水胶比、胶砂比、粉煤灰掺量)对RPC高温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进行了机理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今后RPC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吴兆艳[9](2021)在《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性能数值分析》文中认为活性粉末混凝土(简称为RPC)是一种新型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以及高延性的特点。在设计活性粉末混凝土试件的配筋时,需要配置更高强度的钢筋进行匹配,以便充分发挥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的性能。HRB500级钢筋不仅具有高强度,同时具备较好的延性性能,将其与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形成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目前,对HRB500级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性能的研究主要采用试验方法,但试验方法周期长、试验成本偏高。随着有限元法理论的发展,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试件性能的方式被普及,有限元法可以提供更多的试验数据以及缩短试验周期,同时大多数情况下有限元模型的结果符合试验规律,因此建立一种有效的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进而分析不同因素对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影响,为研究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抗剪性能提供一种方法。本文通过选取合适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和受拉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模拟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的变形情况,根据试验中钢筋屈服和变形情况选取钢筋本构关系,依据试验课题建立有限元模型,在模型参数的取值、加载方式以及收敛准则等方面做了大量试算工作获得较好的模拟结果。采用有限元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法计算的荷载-挠度曲线、裂缝分布及破坏状态与试验结果相吻合。在此基础上,根据影响抗剪性能的因素包括:剪跨比、配箍率、纵筋率和钢筋强度,建立10个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对试件的有限元结果进行分析包括:(1)不同阶段的活性粉末混凝土梁应力云图获得梁的应力随荷载增加的变化情况。(2)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受拉损伤云图获得梁裂缝的开裂和演化情况。(3)钢筋骨架变形应力云图获得钢筋骨架在不同阶段的应力情况。(4)试件的荷载-挠度曲线得到不同阶段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变化。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不同因素对试件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剪跨比对试件的极限荷载有一定的影响,对梁的开裂荷载影响不大,随着试件的剪跨比增大,试件的抗剪承载力减小;随着试件的配箍率、纵筋率、钢筋强度的增大,试件的抗剪承载力也逐渐增大。在考虑影响梁抗剪性能的因素基础上,结合现行国内外规范计算试件的抗剪承载力,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照,选取合适的计算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公式。

朱鼎[10](2021)在《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水泥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已经导致生活环境日趋恶化,酸雨、极寒等恶劣天气对建筑物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超高性能混凝土作为新一代水泥基复合材料不仅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而且制备工艺绿色环保,能大大减少水泥等材料的使用。碳纳米管自从20世纪末被日本饭岛博士发现以来,由于具备高弯曲强度、低密度、高弹性模量、尺寸小等特点已作为掺料被广泛应用于水泥基复合材料,优化了材料的微观结构,提升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目前,将碳纳米管作为掺料添加到超高性能混凝土中已成为热点。因此,开展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相关研究对其推广和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围绕碳纳米管分散液的制备、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分散后碳纳米管结构和硫酸钠侵蚀前后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和水化产物的微观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以多壁碳纳米管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材料,组合机械搅拌和超声波分散两种手段,研究了机械搅拌温度、超声波分散时间对碳纳米管分散液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静置法和离心法比选了最佳分散方式。结果表明:机械搅拌、超声波分散和PVP组合制备的碳纳米管分散液的稳定性和分散性最好;机械搅拌和PVP组合制备的碳纳米管分散液的稳定性和分散性最差。机械搅拌的最佳温度是30℃,超声波最佳超声时间是40 min。分散后碳纳米管分散液通体黑色,试管内无明显沉降,可长期存放,碳纳米管分散液可用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2)以超高性能混凝土为基体,碳纳米管为纤维掺料。研究了碳纳米管掺量、养护机制和养护龄期对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随着碳纳米管掺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达到最大时的碳纳米管掺量不同;从强度来看,最佳养护方式是热水养护,热水养护能激发胶凝材料“火山灰反应”进行二次水化,增加C-S-H凝胶含量,最大抗压强度值和抗折强度值达到125.3 Mpa和12.7 Mpa。从实际工程应用来看,最佳养护方式是草帘养护;热水养护下,7 d内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迅速上升到30 d的85%以上。标准养护和草帘养护7 d内强度上升到30 d的73%以上。(3)研究了不同硫酸盐浓度(0%、5%、10%)和不同碳纳米管掺量(0%、0.05%、0.1%、0.15%、0.2%)下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损失和力学性能损失。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具备良好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碳纳米管能够提高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碳纳米管掺量为0.05%和0.1%时,抗折强度和抗折强度耐蚀系数大于1。当试件受到浓度为5%硫酸钠溶液侵蚀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再下降的趋势,质量出现了增长,增长量大于浓度为0%的对照组;当试件受到浓度为10%硫酸钠溶液侵蚀时,抗压强度呈现出先减小后升高再减小的趋势,抗折强度呈现出先升高后减小再升高的趋势,碳纳米管掺量为0.05%、0.1%、0.15%的试件质量增加,碳纳米管掺量为0%、0.2%的试件质量下降。(4)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碳纳米管及硫酸盐侵蚀前后混凝土微观形貌变化及主要元素变化。结果表明:分散后碳纳米管均匀分布,多呈短状游离态分布,扭结节点明显减少;试件内部水化生成大量针片状C-S-H凝胶,碳纳米管被凝胶紧密包裹,无明显孔隙和裂纹;侵蚀后试件内C-S-H凝胶数量减少,生成少量钙矾石和石膏,孔隙和裂纹并没有明显增多;侵蚀后Si和Ca元素含量均有所下降。综合分析不同分散方式下碳纳米管的分散性、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验证了利用碳纳米管作为纤维掺料提高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方法是可行的。

二、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现状
    1.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历史
    1.2 活性粉末混凝土柱的研究现状
    1.3 RPC的应用
2 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3 结语

(2)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测试及实体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原材料及配合比
3 强度和耐久性能测试及试验结果
    3.1 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
    3.2 抗冻融循环性能
    3.3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3.4 抗碳化性能
4 实体工程应用
5 结论

(3)季冻区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RPC配合比设计
        1.2.2 RPC耐久性研究现状
        1.2.3 RPC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玄武岩纤维RPC配合比设计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材料与试件制备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指标测试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响应面模型
        2.3.1 试验结果
        2.3.2 响应面模型
        2.3.3 响应面模型检验
    2.4 各因素影响分析
        2.4.1 各因素对流动度影响分析
        2.4.2 各因素对抗折强度影响分析
        2.4.3 各因素对抗压强度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玄武岩纤维RPC耐久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材料与试件制备
        3.2.2 试验设计与试验流程
        3.2.3 试验方法
    3.3 多因素对玄武岩纤维RPC耐久性影响分析
        3.3.1 极差分析
        3.3.2 方差分析
        3.3.3 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
    3.4 玄武岩纤维RPC与普通混凝土耐久性的异同
    3.5 微观结构机理研究
        3.5.1 微观结构定性分析
        3.5.2 微观结构定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玄武岩纤维RPC抗冻耐久性量化分析
    4.1 引言
    4.2 试件概况
        4.2.1 试验材料及试件制备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流程及试验指标测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冻融质量损失率
        4.3.2 抗压强度及抗压强度损失率
        4.3.3 抗折强度及抗折强度损失率
    4.4 声发射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冻融质量影响
        4.4.2 裂缝不同属性影响
    4.5 带裂缝玄武岩纤维RPC冻融损伤模型
        4.5.1 基于Weibull分布的RPC冻融损伤模型
        4.5.2 冻融损伤度Weibull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玄武岩纤维RPC钢筋锈蚀量化分析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2.1 试验材料及试件制备
        5.2.2 试验设计及试验流程
        5.2.3 电化学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TPP试验结果
        5.3.2 EIS试验结果
    5.4 玄武岩纤维RPC内嵌钢筋耐久性特点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变形钢筋与玄武岩纤维RPC粘结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设计
        6.2.1 试验方法
        6.2.2 试验材料及试件制备
        6.2.3 试验流程
    6.3 试验结果
        6.3.1 粘结应力-滑移曲线
        6.3.2 不同因素对粘结应力-滑移曲线的影响
    6.4 粘结应力-滑移本构关系模型
        6.4.1 粘结应力特征值回归分析
        6.4.2 滑移特征值回归分析
        6.4.3 粘结应力-滑移本构关系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钢筋-玄武岩纤维RPC简支梁力学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试验概况
        7.2.1 试验梁设计
        7.2.2 试验流程
        7.2.3 试验梁四点弯曲测试
    7.3 试验结果
        7.3.1 荷载-位移曲线
        7.3.2 裂缝扩展
    7.4 钢筋-玄武岩纤维RPC简支梁设计
        7.4.1 开裂弯矩计算
        7.4.2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7.4.3 裂缝宽度计算
    7.5 断裂性能分析
        7.5.1 b值分析
        7.5.2 基于FCM聚类方法的RA-AF联合值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配筋构件受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RPC的研究现状
        1.2.1 RPC的发展历程
        1.2.2 RPC力学性能研究现状概述
        1.2.3 RPC直接拉伸性能研究现状
        1.2.4 配筋 FRC、配筋 RPC受拉性能研究现状
        1.2.5 RPC在工程中的应用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论文结构
        1.4.3 研究内容
2 RPC材料直接拉伸全过程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RPC材料轴向拉伸全过程试验设计
        2.2.1 试验概述
        2.2.2 试件设计
        2.2.3 夹具设计
        2.2.4 试验样本及组数
    2.3 试件制作
        2.3.1 RPC原材料
        2.3.2 钢筋
        2.3.3 试件制备及养护
    2.4 轴拉全过程试验方法及过程
    2.5 辅助试验
        2.5.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5.2 抗折强度试验
        2.5.3 抗折强度与抗拉强度对应关系浅析
    2.6 RPC受拉应力-应变曲线与本构模型
        2.6.1 轴向拉伸破坏现象
        2.6.2 轴向拉伸应力-应变全曲线及材料参数
        2.6.3 RPC轴向拉伸本构模型
    2.7 养护龄期对RPC拉伸性能的影响
        2.7.1 龄期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2.7.2 龄期与抗拉强度的关系
        2.7.3 养护龄期与RPC弹性模量的关系
        2.7.4 养护龄期与RPC变性能力的关系
    2.8 RPC特征拉应变与养护龄期及强度的关系
        2.8.1 初裂拉应变与龄期的关系
        2.8.2 峰值拉应变与龄期的关系
        2.8.3 峰值拉应变与抗拉强度的关系
        2.8.4 峰值拉应变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2.9 本章小结
3 RPC受拉开裂机理及宏观裂缝模型
    3.1 概述
    3.2 钢纤维在RPC中的作用
        3.2.1 钢纤维对RPC受拉构件未裂阶段(弹性阶段)的影响
        3.2.2 钢纤维对RPC受拉构件裂后阶段的影响
    3.3 RPC随机微裂纹力学模型
    3.4 RPC宏观裂缝力学模型
    3.5 RPC的延性参数
        3.5.1 断裂能
        3.5.2 特征长度和延性长度
        3.5.3 裂纹形成能
        3.5.4 RPC轴拉试验各组试件延性参数
    3.6 本章小结
4 配置HRB500 钢筋RPC轴向拉伸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配筋RPC轴向拉伸曲线
        4.2.1 试验所得配筋RPC轴拉试件荷载-变形曲线
        4.2.2 配筋RPC轴向拉伸曲线全过程分析
        4.2.3 配筋RPC受拉性能的影响因素
        4.2.4 配筋RPC轴拉构件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4.3 配筋RPC轴拉试验特征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配置HRB500 钢筋RPC构件受拉开裂机理
    5.1 引言
    5.2 配筋RPC的拉伸硬化效应
        5.2.1 拉伸硬化概述
        5.2.2 配筋RPC拉伸硬化效应
        5.2.3 拉伸硬化效应的试验结果分析
    5.3 裂缝宽度计算理论
        5.3.1 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计算理论
        5.3.2 各国规范中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5.4 普通钢筋混凝土受拉开裂机理
    5.5 纤维混凝土受拉开裂机理
    5.6 配筋RPC受拉开裂机理
    5.7 裂缝间距
    5.8 本章小结
6 HRB500 级钢筋与RPC的粘结
    6.1 引言
    6.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粘结机理
        6.2.1 粘结应力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6.2.2 粘结强度的计算
        6.2.3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6.3 高强钢筋与RPC的粘结性能
        6.3.1 高强钢筋RPC拉拔试验
        6.3.2 平均粘结应力
        6.3.3 RPC浇筑方向
        6.3.4 粘结长度
        6.3.5 RPC抗压强度
        6.3.6 钢纤维掺量
        6.3.7 保护层厚度
    6.4 临界锚固长度
    6.5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局部荷载作用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板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UHPC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3 UHPC桥面板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UHPC桥面板抗弯性能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UHPC桥面板抗冲切性能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小结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UHPC平板弯曲破坏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概况
        2.3.1 试验板的设计
        2.3.2 试验材料配比
        2.3.3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2.3.4 材性试验
        2.3.5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2.3.6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法
    2.4 主要试验结果分析
        2.4.1 试件破坏形态
        2.4.2 荷载-挠度曲线
        2.4.3 荷载-应变曲线
    2.5 UHPC平板抗弯承载力计算
        2.5.1 UHPC平板抗弯理论计算方法概述
        2.5.2 算法准确性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HPC华夫板抗冲切性能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目的
    3.3 试验概况
        3.3.1 试验板设计
        3.3.2 试验板的制作与养护
        3.3.3 材性试验
        3.3.4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3.3.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法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试验现象及破坏特征
        3.4.2 荷载-挠度曲线
        3.4.3 混凝土应变
        3.4.4 板底裂缝形态
        3.4.5 冲切破坏角度与破坏周长
    3.5 UHPC华夫板抗冲切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5.1 加劲肋宽度的影响
        3.5.2 加载面积的影响
        3.5.3 加载位置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HPC华夫板有限元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本构模型
        4.2.1 UHPC本构模型
        4.2.2 钢筋本构模型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1 单元选取
        4.3.2 边界条件的设置
        4.3.3 单元网格划分
    4.4 有限元分析的主要结果
        4.4.1 破坏形态
        4.4.2 主要模拟数据
        4.4.3 加载面积的影响
        4.4.4 加载位置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HPC华夫板抗冲切承载能力计算
    5.1 引言
    5.2 基于现有UHPC板抗冲切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
        5.2.1 现有UHPC板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5.2.2 各规范计算值与理论值对比
    5.3 UHPC华夫板抗冲切承载力的建议公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地铁疏散平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轻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RPC研究现状
        1.2.2 地铁疏散平台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硅灰
        2.1.3 矿粉
        2.1.4 粉煤灰
        2.1.5 石英砂
        2.1.6 钢纤维
        2.1.7 减水剂
        2.1.8 玄武岩纤维
        2.1.9 陶砂
        2.1.10 拌合水
    2.2 试验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试件样品的制备
        2.3.2 试验性能测试及方法
第3章 RPC基准配合比设计与优化
    3.1 引言
    3.2 石英砂紧密堆积试验
    3.3 基于正交试验的RPC配合比优化试验
        3.3.1 正交试验设计
        3.3.2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3.3.3 RPC基准配合比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RPC轻量化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玄武岩-钢纤维混杂RPC性能研究
        4.2.1 试验方案
        4.2.2 混杂纤维RPC干密度
        4.2.3 混杂纤维RPC抗压、抗折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2.4 混杂纤维等效弯曲韧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4.2.5 最优配合比选取
    4.3 陶砂替代石英砂RPC性能研究
        4.3.1 试验方案
        4.3.2 陶砂替代率对RPC流动性能影响分析
        4.3.3 陶砂替代率对RPC干密度影响
        4.3.4 陶砂替代率对RPC抗压抗折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3.5 陶砂替代率对RPC弯曲韧性影响与分析
        4.3.6 陶砂RPC破坏形态与微观结构分析
        4.3.7 最优配合比选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质RPC抗冻性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率
        5.3.2 冻融循环后超声波波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7)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制及受力性能
        1.2.2 普通混凝土和型钢的粘结滑移性能
        1.2.3 活性粉末混凝土与筋材的粘结滑移性能
        1.2.4 活性粉末混凝土与型钢的粘结滑移性能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开展的工作
第2章 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试验与结果分析
    2.1 概述
    2.2 试件设计与制作
    2.3 材料力学性能指标
        2.3.1 活性粉末混凝土
        2.3.2 钢筋和型钢
    2.4 试验方案
        2.4.1 加载方案和加载制度
        2.4.2 测量内容和测点布置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1 试验过程描述
        2.5.2 裂缝分布及破坏形态
        2.5.3 荷载-滑移曲线
        2.5.4 型钢应变分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强度和粘结机理研究
    3.1 概述
    3.2 特征粘结强度定义
    3.3 特征粘结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2.1 型钢保护层厚度
        3.2.2 型钢埋置长度
        3.2.3 横向配箍率
        3.2.4 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
        3.2.5 不同的粘结部位
    3.4 特征粘结强度的统计分析
    3.5 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
    4.1 特征滑移值的统计分析
    4.2 平均粘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
    4.3 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界面粘结应力分布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铁尾矿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1.1.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优点及工程应用
    1.2 研究现状
        1.2.1 常温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
        1.2.2 高温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
    1.3 当前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原材料、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2 试件制备与养护
        2.2.1 试件制备
        2.2.2 试件养护及高温试验
    2.3 试验方法
        2.3.1 力学性能测试
        2.3.2 高温试验
    2.4 试验仪器
第3章 铁尾矿活性粉末混凝土配比优化
    3.1 引言
    3.2 力学性能分析
        3.2.1 基于正交表的Design-expert分析
        3.2.2 抗压强度分析
        3.2.3 抗折强度分析
    3.3 Design-expert响应曲面的拟合方程
        3.3.1 抗压强度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3.3.2 抗折强度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3.4 试验方案优化
        3.4.1 优化配合比的选取
        3.4.2 优化结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胶比对RPC高温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不同水胶比的RPC高温爆裂现象
    4.3 质量损失率
    4.4 不同水胶比RPC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4.1 不同水胶比对RPC高温抗压强度的影响
        4.4.2 不同水胶比对RPC高温抗折强度的影响
    4.5 RPC高温后性能变化机理分析
        4.5.1 RPC高温后细观结构观察
        4.5.2 TG-DSC曲线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胶集比对RPC高温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不同胶集比RPC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5.2.1 不同胶集比对RPC高温抗压强度的影响
        5.2.2 不同胶集比对RPC高温抗折强度的影响
    5.3 RPC高温下的XRD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粉煤灰对RPC高温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流动度分析
    6.3 不同粉煤灰掺量RPC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6.3.1 不同粉煤灰掺量对RPC力学性能的影响
        6.3.2 RPC高温下公式的拟合
    6.4 界面分析
    6.5 孔径分析
    6.6 温度场分析
    6.7 SEM分析
    6.8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性能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1 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
        1.2.2 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研究
        1.2.3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应用现状
    1.3 HRB500级高强钢筋的力学性能
    1.4 HRB500级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的研究现状
    1.5 钢筋混凝土梁抗剪理论综述
        1.5.1 极限平衡理论
        1.5.2 塑性理论
        1.5.3 桁架理论
        1.5.4 统计分析法
        1.5.5 非线性有限元法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有限元理论与建模
    2.1 有限元法的原理及应用
        2.1.1 有限单元法概述
        2.1.2 非线性问题
        2.1.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2.2 有限元建模
        2.2.1 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2.2 钢筋的本构关系
        2.2.3 有限元模型单元的选择
        2.2.4 活性粉末混凝土与钢筋单元的连接
        2.2.5 网格划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梁有限元分析
    3.1 RPC梁的有限元模型
        3.1.1 尺寸及配筋
        3.1.2 材料的力学特性
        3.1.3 加载方式和量测内容
    3.2 ABAQUS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
    3.3 ABAQUS有限元分析的后处理
        3.3.1 RPC梁混凝土应力应变分析
        3.3.2 RPC梁荷载-挠度曲线分析
    3.4 试件的设计概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因素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1 剪跨比对RPC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2 配箍率对RPC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3 纵筋率对RPC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 纵筋强度对RPC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
    5.2 《高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抗剪承载力公式
    5.3 《美国ACI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
    5.4 《法国超高性能混凝土临时建议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10)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纳米管的研究现状
        1.2.2 超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碳纳米管分散液的制备及表征
    2.1 试验方案
        2.1.1 试验原材料和设备
        2.1.2 试验步骤
    2.2 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超声波分散相结合
        2.2.1 分散液静置表征
        2.2.2 分散液离心表征
    2.3 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机械搅拌相结合
        2.3.1 分散液静置表征
        2.3.2 分散液离心表征
    2.4 聚乙烯吡咯烷酮、机械搅拌和超声波分散相结合
        2.4.1 分散液静置表征
        2.4.2 分散液离心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试验原材料及设备
        3.1.1 试验原材料
        3.1.2 配合比设计
    3.2 试件制作
        3.2.1 试件尺寸及数量
        3.2.2 制作工艺
        3.2.3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抗压强度试验
        3.3.2 抗折强度试验
    3.4 力学性能试验的结果及分析
        3.4.1 碳纳米管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 养护龄期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 养护机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
    4.1 试验准备
        4.1.1 试验原材料
        4.1.2 配合比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内容及方法
    4.3 抗硫酸盐侵蚀的结果与讨论
        4.3.1 碳纳米管掺量对力学性能损失的影响
        4.3.2 硫酸盐浓度对力学性能损失的影响
        4.3.3 硫酸盐浓度对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微观分析
    5.1 试验准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3 微观形貌分析
        5.3.1 碳纳米管微观形貌分析
        5.3.2 侵蚀前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微观形貌分析
        5.3.3 侵蚀后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微观形貌分析
    5.4 EDS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综述[J]. 王琨,徐冠普,李新宇,时金雨. 山西建筑, 2021(24)
  • [2]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性能测试及实体工程应用[J]. 姜丽娟,姜帅,吕翔. 工程与试验, 2021(03)
  • [3]季冻区玄武岩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耐久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D]. 吕翔. 吉林大学, 2021(01)
  • [4]活性粉末混凝土及其配筋构件受拉性能研究[D]. 郭敏.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局部荷载作用下超高性能混凝土板受力性能研究[D]. 周东东.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6]地铁疏散平台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轻量化研究[D]. 朱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D]. 仲振鹏. 扬州大学, 2021
  • [8]铁尾矿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高温性能研究[D]. 王宏.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9]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性能数值分析[D]. 吴兆艳.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10]碳纳米管超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D]. 朱鼎. 常州大学, 2021(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