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AT-PT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

一、基于NAT-PT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刘丰年[1](2017)在《一种自适应双阈值NAT-PT簇负载均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传统IPv4/IPv6过渡技术中NAT-PT簇负载不均衡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双阈值NAT-PT簇负载均衡方法。该方法以DNG-ALG为负载均衡器,通过实时收集各NAT-PT节点的负载信息,根据系统当前状态选择合适的NAT-PT节点,避免了积累效应。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双阈值NAT-PT簇负载均衡技术实现了NAT-PT簇动态负载均衡,减少了相应时间,提高了网络系统吞吐率,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李培琳,牛妍华,崔竞飞[2](2016)在《浅析广电网络IPv6化进程中过渡技术的选择》文中提出从目前比较成熟的主流过渡技术原理入手,综合分析并对比了不同过渡技术的适用范围、工作机制、技术优势和存在问题;分别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主干网、接入网进行过渡场景分析,并对不同场景下采取的过渡技术方案进行推荐;最后归纳并提炼广电网络向IPv6过渡的整体过渡实施策略。

邱霜玲[3](2015)在《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己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IPv4协议下的计算机网络暴露出了诸如路由表增长迅速、IP地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各高等院校近年来又在不断的扩招,校园网用户随之急剧增加,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随之逐渐出现了安全管理欠缺、带宽不足等多种问题。由此基于IPv6的下一代校园网络建设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IPv6校园网络建设工作,首先明确了IPv6校园网络的设计原则,同时结合我院网络现状做了IPv6组网需求分析,具体分析、对比了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翻译技术的各自特点,提出了IPv4/IPv6组网过渡策略,完成了IPv6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实施规划,包括网络层次划分、设备选型、路由策略、IP地址规划等各个方面。最后,我们立足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网络现状,通过GNS3仿真软件构建起了适用于Windows XP系统的仿真平台,自行设计了一系列仿真实验:如双迹议栈技术仿真,使得IPv6同IPv4节点实现了互通;隧道技术仿真,则实现IPv6节点可通过IPv4网络对IPv6网络进行访问;包括静态与动态NAT-PT的仿真,使得IPv4主机与IPv6主机能够互相访问彼此的网络。经过上述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发现,测试环境网络通信正常,没有数据丢包现象,从而为我院校园网IPv6组网设计升级过渡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俊鹏[4](2015)在《IPv4到IPv6校园网络过渡技术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Pv4地址日益匮乏,因此许多高校校园网络逐步从IPv4向IPv6过渡。本文通过对双协议栈、隧道、NAT-PT 3种过渡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使用双协议栈技术为主进行IPv4到IPv6过渡的策略。

陈俊,陈孝威[5](2011)在《云计算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云计算平台的特点,为了实现IPv4/IPv6环境下的云计算基础平台建设,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的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的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系统。该系统适用于IPv4向IPv6演进的前期、中期、后期。利用设计的全局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IPv4/IPv6网络并与特权虚拟机交互完成虚拟机在线迁移,可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该系统应用于IPv4/IPv6过渡期间云计算基础平台构建。

陈俊,陈孝威[6](2011)在《基于移动IPv4/IPv6演进云计算框架设计》文中指出为满足云计算平台的资源需求,充分利用异构网络资源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IP技术的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框架。该框架的实现需利用设计的云计算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异构网络并在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下完成。框架建立的网络结构适用于IPv4与IPv6虚拟机之间的无缝迁移,并可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该框架可应用于IPv4/IPv6过渡期间云计算基础平台建设。

陈俊,陈孝威[7](2011)在《移动IPv4/IPv6的虚拟机迁移过渡框架》文中指出为充分利用IPv4/IPv6异构网络资源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满足云计算平台的资源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隧道技术、前缀管理、地址池管理协作及移动IP的IPv4/IPv6虚拟机迁移过渡框架。该框架的实现以云计算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异构网络,并在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下完成。框架建立的网络结构适用于IPv4虚拟机与IPv6虚拟机在过渡演进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之间的无缝迁移,并可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

陈俊,陈孝威[8](2011)在《基于云计算的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框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充分利用异构网络资源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设计了一种基于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的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框架。框架建立的网络结构适用于IPv4向IPv6演进的前、中、后期。利用设计的全局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异构网络完成虚拟机在线迁移,并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经实验验证,该框架可应用于IPv4/IPv6过渡期间云计算基础平台建设。

穆晓霞,陈留院,牛振齐[9](2010)在《IPv4到IPv6的迁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先分析了IPv4协议所体现的局限性,接着论述了作为目前IPv4协议的升级——IPv6协议所做的改进之处及具有的优势所在,最后结合IPv4与IPv6必将在近期或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共存的现实情况,对IPv4到IPv6的迁移技术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以期对IPv6的发展能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

王立超[10](2010)在《IPv4/v6过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近30多年里,互联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给当今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网络规模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IPv6以其巨大的地址空间、安全性、移动性、即插即用、服务质量等多方面的突出优势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在过去的10多年,人们对IPv6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向IPv6过渡的技术,但是各种技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IPv4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对IPv4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实现从IPv4到IPv6的完全过渡需要很长的时间,不同的网络结构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过渡策略。为了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很多高校正在对校园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及进行IPv6试商用,为大规模IPv6商用积累经验,研究IPv4/v6过渡技术及策略对校园网的升级改造有着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本文首先对照IPv4协议介绍了IPv6协议的基本原理和新特性,对IPv6报头结构、地址体系结构、ICMPv6协议、IPv6的域名系统、IPv6的路由协议等重要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了当前主要的IPv4/IPv6过渡技术,分析了双协议栈、隧道技术和协议翻译机制的工作原理及不足,接着针对翻译转换技术不符合IPv6路由聚类性特征,失去端到端地址透明性,需要在转换器中维持转换状态等缺点并结合IVI不需要记录连接状态信息直接基于规则转换的优点设计了基于IVI的IPv4/IPv6互通网关,对IVI网关中存在的单点故障问题和性能瓶颈问题引入负载平衡和IVI转换簇机制进行改进。本文对校园网的升级策略及IPv4与IPv6的互联互通进行了研究,提出建设双栈骨干网络以及与使用IVI机制解决IPv4/IPv6互通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对校园网进行升级改造的策略,最后结合重庆大学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项目,对校园网的双栈主干网络的改造,纯IPv6实验网的建设,信息资源及应用系统的IPv6升级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后,在仿真实验基础上对所设计的IVI转换网关的性能进行分析,从数据包的往返时延和系统的吞吐率等方面与NAT-PT翻译网关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IVI网关在往返时延和系统吞吐率方面均优于NAT-PT翻译网关。

二、基于NAT-PT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NAT-PT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自适应双阈值NAT-PT簇负载均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NAT-PT技术
    1.1 NAT-PT技术的总体结构
    1.2 NAT-PT技术的工作原理
2 负载均衡技术
3 自适应双阈值NAT-PT簇负载均衡算法设计
4 仿真实验
5 结语

(3)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IPv6相关技术基础
    2.1 IPv6协议概述
        2.1.1 报文结构
        2.1.2 地址结构
    2.2 IPv6过渡技术
        2.2.1 双栈协议技术
        2.2.2 隧道技术
        2.2.3 翻译技术
        2.2.4 过渡技术总结
    2.3 小结
第3章 IPv6校园网组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现状
        3.1.1 校园网现状介绍
        3.1.2 组网目标需求
    3.2 组网原则
        3.2.1 必需原则
        3.2.2 参考原则
    3.3 校园网IPv6组网路由协议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IPv6校园网组网方案设计
    4.1 校园网IPv4到IPv6过渡策略、阶段及演进方案
        4.1.1 校园网过渡策略
        4.1.2 校园网过渡
        4.1.3 校园网演进方案
    4.2 校园网整体结构设计
        4.2.1 校园网拓扑结构
        4.2.2 IP地址规划
        4.2.3 VLAN划分
        4.2.4 交换部分设计
        4.2.5 路由部分设计
    4.3 校园网组网设备选型
    4.4 组网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4.4.1 纯IPv6子网的建设
        4.4.2 路由规划
        4.4.3 地址分配
        4.4.4 ACL设计
第5章 IPv6校园网组网实现与测试
    5.1 概述
    5.2 网络环境结构搭建
    5.3 初始配置
    5.4 协议一致性测试
    5.5 隧道功能测试
    5.6 NAT-PT协议转换测试
        5.6.1 静态NAT-PT测试
        5.6.2 动态NAT-PT测试
    5.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云计算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工作
    1.1 虚拟机在线迁移技术
    1.2 IPv4/IPv6常规过渡技术
2 系统设计
    2.1 网络系统架构
    2.2 全局控制引擎
        2.2.1 引擎模型
        2.2.2 模块设计实现
    2.3 特权虚拟机
3 实验与结果分析
    3.1 实验设计
    3.2 实验分析
4 结束语

(7)移动IPv4/IPv6的虚拟机迁移过渡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技术
    1.1 移动IPv4
    1.2 移动IPv6
2 系统框架
    2.1 网络架构
    2.2 云计算控制引擎
    2.3 特权虚拟机
3 过渡方案原理
    3.1 IPv4/IPv6过渡前期、后期
    3.2 IPv4/IPv6过渡中期
4 系统实验分析
5 结语

(10)IPv4/v6过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组织结构
2 IPv6 网络协议的分析
    2.1 当前协议的局限
    2.2 IPv6 的技术特点和优势
        2.2.1 IPv6 协议的主要优点
        2.2.2 IPv6 的报头结构
        2.2.3 IPv6 的地址结构
        2.2.4 ICMPv6 协议
        2.2.5 IPv6 的域名系统
        2.2.6 IPv6 路由
    2.3 本章小结
3 IPv4 向 IPv6 过渡技术研究
    3.1 过渡的必要性与难点
    3.2 过渡的现状与原则
    3.3 过渡技术分析
        3.3.1 双协议栈及优缺点
        3.3.2 隧道技术及优缺点
        3.3.3 翻译转换技术及优缺点
        3.3.4 过渡技术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 IVI 的 IPv4/v6 互通网关设计
    4.1 IVI 技术介绍
    4.2 互通网关的设计
        4.2.1 互通网关设计的原则
        4.2.2 系统组成结构
        4.2.3 协议翻译过程的研究
        4.2.4 DNS-ALG 对DNS 报文的处理
        4.2.5 系统整个工作过程
    4.3 性能瓶颈与单点故障问题
        4.3.1 负载平衡机制
        4.3.2 动态自适应双阈值算法
        4.3.3 调度算法分析
        4.3.4 加权轮询调度算法
        4.3.5 负载平衡实现算法
        4.3.6 系统健壮性分析
    4.4 IVI 互通网关的部署
    4.5 本章小结
5 校园网升级策略
    5.1 当前校园网分析
    5.2 校园网IPv6 技术升级原则与方式
        5.2.1 校园网IPv6 技术升级原则
        5.2.2 校园网升级的方式
    5.3 校园网过渡策略的具体应用
        5.3.1 IPv4/IPv6 双栈网的改造与建设
        5.3.2 纯IPv6 网络的建设
        5.3.3 IVI 技术的应用
        5.3.4 信息资源及应用系统IPv6 升级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6.1 实验的目的
    6.2 OMNeT++仿真平台介绍
        6.2.1 OMNeT++仿真平台特点
        6.2.2 OMNeT++模型的结构
        6.2.3 OMNeT++的建模流程
    6.3 基于OMNeT++的系统仿真实现
        6.3.1 IVI 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6.3.2 NAT-PT 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6.4 测试的内容及结果分析
        6.4.1 DNS 的响应时间
        6.4.2 数据包往返时延
        6.4.3 系统的吞吐率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基于NAT-PT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自适应双阈值NAT-PT簇负载均衡技术研究[J]. 刘丰年.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2]浅析广电网络IPv6化进程中过渡技术的选择[J]. 李培琳,牛妍华,崔竞飞.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6(06)
  • [3]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D]. 邱霜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4]IPv4到IPv6校园网络过渡技术及策略研究[J]. 张俊鹏.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19)
  • [5]云计算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系统设计[J]. 陈俊,陈孝威.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06)
  • [6]基于移动IPv4/IPv6演进云计算框架设计[J]. 陈俊,陈孝威.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06)
  • [7]移动IPv4/IPv6的虚拟机迁移过渡框架[J]. 陈俊,陈孝威. 计算机应用, 2011(05)
  • [8]基于云计算的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框架[J]. 陈俊,陈孝威.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01)
  • [9]IPv4到IPv6的迁移技术研究[J]. 穆晓霞,陈留院,牛振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10]IPv4/v6过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王立超. 重庆大学, 2010(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