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原料价格“双联动”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

一、实行原料价格“双联动”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马毛[1](2017)在《新疆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利益联结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到2016年,新疆开展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卓有成效,包括生产、加工、流通、纺织等环节在内的棉花全产业链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为新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了借鉴意义。产业化经营是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市场主体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成为新疆棉花产业化预期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然而现实情况中,轧花企业与棉农的利益联结关系不紧密、合约不规范、合作不持续等问题仍然存在,由市场波动引发的机会主义行为也时有发生,破坏了双方利益联结关系的建立、发展和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棉花产业化经营的顺利实现。本论文从现阶段新疆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利益联结关系实际出发,联系交易费用、不完全契约与平均利润等学科理论,分析加工企业收购、加工、销售、盈利等经营管理现状,以及棉农种植、管理、销售现状,对实地调研所取得的数据从棉农个人禀赋、家庭特征、政策效果、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s逻辑回归分析模型做基于农户角度对建立利益联结关系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发现目标价格补贴评价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对棉农与企业建立联结关系影响显着,得到目前加工企业与棉农主要以松散型联结关系为主,往后需要大力发展紧密型联结关系的结论,从加工企业、棉农、政府三个角度提出了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扶持棉农合作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等促进新疆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利益联结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王炳程[2](2016)在《新中国以来农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农垦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演化的变迁过程,分析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农垦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借鉴美国、法国、日本的农垦制度,得出对中国当前农垦制度的启示,进而阐明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出路,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第1章绪论对中国农垦制度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并对其理论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和综述后,通过文献阅读法、实地调查法、历史分析法对中国农垦制度进行研究,最后指出文章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章对中国农垦制度进行一般性分析。在基本概念中,对农垦、农垦类型和农垦制度进行了基本的阐述。在理论基础中,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西欧农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推测,提出了创建经国家控制的公有制大农业的思想;列宁和斯大林在苏联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大农业的思想理论同苏联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创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农业。毛泽东屯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屯垦事业的实际应用的不断深入而更加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使得中国屯垦事业取得硕大成效;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不遗余力的推动农垦事业的向前发展。通过上述人物的阐述可以清晰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农垦的相关思想。在历史追溯中,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农垦发展的历程、作用和经验启示,更加清晰的了解农垦的发展历程。第3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的演化变迁过程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农垦制度的必要性。其次,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改革的开拓创业、曲折发展、改革探索、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五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然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阐述,最后阐明在改革发展中的改革途径和基本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并结合新的实践加以运用、丰富和发展,对于不断把农垦事业推向前进,再创新的辉煌。第4章对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运行现状进行分析。首先指出中国农垦制度在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所处的战略地位,然后分析当前中国农垦制度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第5章对国外农垦制度的借鉴和启示。通过对美国、法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情况进行介绍,同时找出三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而阐明中国农垦制度从中可以借鉴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中国农垦的发展提供前进的道路。第6章对中国农垦制度的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进行总结和梳理。首先明确了中国农垦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包括改革的方向、要求和时机,无论农垦制度如何改革,都要在大原则的基础下去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而,提出中国农垦制度改革创新的对策,在农场企业、垦区集团、土地管理方式、经营体系、管理体制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重庆市人民政府[3](2016)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2月25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4](2016)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庆市人民政府文件渝府发[2016]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2月25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渝委发[2015]24号)编制,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林虹[5](2014)在《基于集成论的“公司+农户”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事关全局,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主力军,是农村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早在2006年,我国就确定了“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策略,以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但在现实中,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农村资源丰富,但农村发展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资金等生产要素严重短缺,农村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从集成论的角度,构建“公司+农户”的农村集成管理模式,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路径。通过“公司+农户”产业组织模式,促进农村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推进农村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的目标、方法、基本思路和内容等。第二章,农业农村问题分析。以福建省农村为例,分析了福建省农村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力求深入了解农村情况,为本研究提供现实数据的支撑。第三章,“公司+农户”集成管理模式。针对农村农业问题,运用集成管理理论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的集成管理模式。分析了构建“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动因和组织特征,并从集成力场角度,对公司与农户之间的集成内力进行深入分析,以探求影响公司与农户合作紧密度的因素及管理关键。第四章,“公司+农户”集成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省涉农龙头企业——福建省森宝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对其“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进行典型案例探讨,对森宝公司“公司+农户”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结合界面管理和集成内力模型,对“公司+农户”产业化的运行模式进行适当改进,并提出了措施建议。第五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的集成管理模式的进一步研究问题。本文基于导师科研项目《加快海西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集成管理模式作了规范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温继锦[6](2014)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分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我们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保证农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而大力倡导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增收的必经之路。从国内外相关实践可以证实,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经济繁荣,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强农业市场抵抗力的有效途径。而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是关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存在一个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双赢的终极目标。只有将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约束双方的市场行为,把双方构建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利益目标的农业利益共同体,才能稳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果,但是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为起点,对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一定的实际调查,结合国内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总结了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利益分配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的相关建议。当前利益分配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龙头企业和农户利益的非一致性矛盾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导致违约现象经常发生;龙头企业和农户地位不平等,利益分配机制显失公平;缺乏规范的合作组织,难以协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矛盾;龙头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经济效益难以带动更多的利益分配;缺乏农业利益共同体的法律体系,难以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优化利益分配机制的相关建议: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规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大力支持发展规范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完善利益监督约束机制;规范和完善合同条款和责任。

肖建琳,廖旗平[7](2013)在《关于提升广东农垦农业产业链的思考》文中提出广东农垦主要农业产业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产业链。但是与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链要求相比,还存在产业链条向产前、产后延伸不够等问题,需要从创新广东农垦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合作机制等出发,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广东农垦主要农业产业链的水平。

周维现[8](2013)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是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节点,发挥着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欠发达县域是与发达县域相比较而言的,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吃饭”型财政特征显着,收入水平仍处于温饱状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属于追赶者,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化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仅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短期解渴,长期不可行。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引导欠发达县域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挖掘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县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680个欠发达县,占全国县总数的35%。只有这些县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全国的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经济学界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研究有所增多,但总量依然较少,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还需要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能照抄照搬某种模式,应该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用统筹的方法,统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统揽城镇和乡村,统揽国有和民营经济,统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诸方面因素,研究和参照较为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本县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典型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系统地比较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了这些典型县域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经验启示。此外,本文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特点及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探究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参考性,具体而言包括七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财政、金融体制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强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的增长点。三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工业化导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重视品牌建设,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特色农业。五是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要注重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环保城镇,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和引导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城镇内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六是强调欠发达地区要用好后发优势,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七是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和投融资机制,征收环境保护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肖艳丽[9](2012)在《中国油菜产品流通中的利益与效率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程度日益上升,是促进农业生产持续进行和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不可或缺的纽带。油菜产业对于提高国产食用植物油份额、保护国家油料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是世界油菜生产大国,居民有食用菜籽油的传统习惯,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要求的提高,菜籽油消费量大幅增长,在2010年已接近600万吨。油菜生产和消费的突出地位客观上要求油菜产品在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高效畅通流动。在生鲜农产品流通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油菜这类加工型大宗农产品流通中出现的诸如产销衔接不紧密、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油菜产品在流通中的技术标准并不像生鲜农产品那样严格,但提高流通领域的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达到利益实现与效率提高的统一是农产品流通的共同目标。对油菜产品流通利益与效率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油菜产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价值的实现,油菜产品流通利益与效率机制的有效运行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产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本文从中国油菜产品流通概况、流通体制和流通模式出发,以农户、油菜籽收购商、油菜产品加工商和菜籽油销售商为对象,研究油菜产品流通中的利益分配格局、利益联结程度、利益传导关系,判断利益机制的作用规律与运行状况,并通过分析4个流通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寻找油菜产品流通的利益均衡点,促进各主体、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同时,分析了不同主体和不同环节下的油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以及竞争机制和协调机制对油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提出应通过建立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实现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增长。本文共分为9章。第1章是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对油菜产品流通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分析了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通过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渠道、组织等一般问题的研究,以及对流通中利益机制与效率机制的研究的回顾,分析了利益机制与效率机制的作用机理。对油菜产品流通利益机制与效率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商品流通理论、价值链理论、供应链理论、利益理论与效率理论进行了梳理,构建了油菜产品流通利益与效率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第3章分析了油菜产品流通概况、流通体制、流通模式和相关利益主体。现阶段油菜产品流通较为活跃,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如信息不对称、各环节利润偏低等,将阻碍流通作用的有效发挥。油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放开放活、经营体制不断完善,为油菜产品流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农业产业化和零售业态多元化发展,油菜产品流通将形成以加工企业和零售终端为中心的模式。油菜产品流通相关利益主体在经营规模上参差不齐,整体实力不强,优势不突出,但油菜产品在各自的经营中所占比例较高,对油菜产品流通价值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4章通过对农户、油菜籽收购商、油菜产品加工商和菜籽油销售商共359份调查数据,分别分析了油菜产品流通中的利益分配格局、利益联结程度。利益分配格局由油菜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环节利润在整个利润池中的比例表示,得出生产和加工环节整体利益偏低,销售环节在利益分配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收购环节则为低水平运行。4类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程度并不高,销售环节对整个油菜产品流通利益的影响较大,加工环节没有较好地发挥核心与带动作用。此外,运用VAR模型分析了油菜生产环节、产地加工环节和销地加工环节之间的利益传导关系,得出油菜产品流通的横纵向利益传导存在一定的时滞性,生产环节对下游环节的制约作用明显,且下游环节利益的变动对生产环节的影响较大,产销地之间的利益传导不如上下游环节间的传导明显,客观上要求合理的利益传导关系的建立。第5章从不同主体和不同环节出发,分别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油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为流通主体经营状况的改善包括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盈利水平的提高等对油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于流通环节来说,信息传递环节在油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流通环节对流通效率的影响反而退居其次。油菜产品流通中的竞争,无论是横向主体间的竞争还是纵向环节间的竞争,多通过价格竞争实现,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不利于流通过程中的价值实现和增值。油菜产品流通中的协调,需要市场和政府共同完成,通过协调促进分工与合作的深化,促进资源最优配置和流通效率的提高。第6章从利益机制与效率机制的关系出发,对国外农产品流通中的利益与效率机制经验进行了总结,利益机制实际上是要促进油菜产品流通利益分配格局的优化、利益联结的紧密,效率机制实际上是要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外农产品流通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油菜产品流通中应实现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并重,促进流通法制化和现代化,并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第7章从合理利益机制的构建基础入手,利益分配不仅受到流通系统的制约,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益机制的构建必须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而一定的利益分配格局由油菜产品流通主体的博弈形成,博弈个体的有限理性限制了博弈均衡的实现,应在农户、收购商、加工商和销售商之间形成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利益博弈结果走向互惠共赢。通过建立油菜籽和菜籽油流通利益分配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得出了均衡价格、均衡数量和均衡收益,同时,利用Shapley值得出了横纵向联盟时各自的利益份额,为促进油菜产品流通利益机制的改善提供了参考。第8章从合作关系与效率机制的关系出发,提出合作关系在油菜产品流通效率机制的改进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油菜产品流通主体行为偏好与合作倾向的基础上,对油菜产品流通中现有的合作关系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的结论为目前尚处于低水平合作阶段,但合作关系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并且,大多数受访主体的合作意愿较为强烈,流通主体参与横向与纵向合作主要受到主体经营规模和现有合作关系的影响,其次为经营类型、对产业链流通主体的评价,以及油菜产品流通重要性认知,得出应通过流通主体的培育与合作关系的改善促进油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第9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油菜产品流通的政策建议。应强化油菜产品流通的制度安排,并注重油菜产品流通外部环境的优化,共同促进油菜产品流通利益机制与效率机制的不断完善和高效运行。油菜产品流通利益与效率机制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特征,因此,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更加系统化和细致化,如增加样本量,比较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品种、不同流通模式下的利益机制与效率机制,对利益博弈进行案例分析,扩展效率机制的研究范畴等。

胡丹婷[10](2008)在《治理结构的选择与稳定 ——基于蚕茧交易的经验研究》文中认为治理(governance)就是构建秩序,目的是解决潜在冲突以实现共同利益。治理结构(governance structure),是指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交易得以有效实现。研究治理结构,其实就是研究交易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已经初步建立,对其中的混合治理,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都在进一步深入。本文旨在对治理结构理论进行系统化,研究混合治理的内在稳定机制,以加深对复杂经济组织的理解。通过选择蚕茧交易来进行经验研究,深入混合治理的理论研究,拓展治理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假设人是理性有限的并且是机会主义的,交易就需要治理。通过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等三个维度来分析交易的属性,选择与交易属性相匹配的治理结构,以提高交易的效率,实现一阶节约,这是交易的事前治理。市场治理、混合治理、科层治理分别适用于不同属性的交易。现实中,治理结构的选择有其内在规律。混合治理受不确定性的影响最大,如果不能将不确定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混合治理有可能滑向市场治理或科层治理。通过重复交易和可信承诺,混合治理可以得到稳定。交易双方为稳定治理结构采取的措施,是交易的事后治理。由于蚕茧交易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中国蚕茧交易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蚕茧的供需平衡难以达成,蚕茧市场行情波动频繁而且波动幅度很大,市场上蚕茧求售无门和争相抢购的现象交替出现,带来茧丝绸行业的波动,甚至损害茧丝绸产业的发展。蚕茧交易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买方垄断造成卖方(农户)利益损失;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外部性带来效率损失;信息不对称造成逆向选择等。蚕茧大战是在蚕茧交易国家垄断的市场治理下爆发的,典型特征是多头抬价抢购,政府介入利益冲突。蚕茧大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其根源是蚕茧交易治理结构与其交易属性的不适应。蚕茧交易频率高,买方和卖方都涉及大量的专用资产;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蚕茧交易的不确定性很高。通过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和计算分析说明:①蚕茧交易的市场治理是低效率的,因为蚕茧交易的完全竞争市场无可避免地会走向政府规制下的买方垄断市场——低效率的市场治理;②在蚕业生产是农业生产,缫丝生产是工业生产的条件下,蚕业生产和缫丝生产的一体化没有存在空间,即缫丝生产和蚕业生产这两个生产环节之间不可能实现科层治理。③就交易属性来分析,蚕茧交易属性与混合治理是相匹配的,或者说,蚕茧交易混合治理比之于市场治理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在蚕茧交易买方垄断和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不可能出现混合治理。因此政府不能维护公司的垄断地位,但同时对蚕茧交易又要有一定的规制。通过对日本、印度、巴西蚕茧交易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发现日本蚕茧交易经历了市场治理、混合治理和三方治理,巴西实行混合治理,印度实行政府规制下的市场拍卖,蚕茧交易不存在科层治理。蚕茧交易混合治理是有效的,可以创造合作剩余。在混合治理稳定的条件下,蚕茧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能够稳定在一个高水平上。蚕农的收益增加,情绪稳定,对产业前景乐观。公司经营利润大大提高,原因是高质量的蚕茧降低了缫丝生产过程中的物耗、能耗,提高了工效,产出了高品位的生丝;同时,优质产品有利于公司创立品牌,在业界建立良好形象。不管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蚕茧交易混合治理经营得好的地方,蚕茧质量、缫丝厂利润和蚕农的收益都大大高于蚕茧交易市场治理下的业绩。由于经营规模的不对等,蚕茧交易混合治理必然由公司构建和运行,公司守信在先是稳定的先决条件。在合同是“附合合同”并且是不完全的情况下,公司拟定的合同被农户充分理解和接受,让合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是混合治理稳定的基础。公司构建的管理体系,在对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也起着甄别农户机会主义的作用。公司还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感情投资”等措施提高农户对公司的认同度,提高农户合作的概率。通过“以牙还牙”的重复博弈,合同户与公司的合作将越来越稳定。公司和农户专用资产的增加,将增加混合治理的稳定性。公司承诺保护价的作用,一是阻止农户退出交易,二是防止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蚕茧交易混合治理创造了合作剩余,公司对农户的超额支付,本质上是与农户分享合作剩余,目的是稳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以获取最大利润——基于长期的利润最大化。

二、实行原料价格“双联动”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行原料价格“双联动”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利益联结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交易成本理论
    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3 平均利润理论
第3章 新疆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生产现状
    3.1 轧花企业发展概况
    3.2 棉农生产概况和交易环境概况
    3.3 轧花企业与棉农典型的利益联结关系概况
第4章 新疆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利益联结关系调查分析
    4.1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现状调研
    4.2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存在的问题
    4.3 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关系典型案例
第5章 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利益联结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样本选择和数据说明
    5.2 利益联结关系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基于农户角度对影响利益联结关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新中国以来农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农垦制度概述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农垦
        2.1.2 农垦类型
        2.1.3 农垦制度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垦的相关思想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大农业的思想
        2.2.2 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大农业的思想
        2.2.3 毛泽东的屯垦思想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农垦思想
    2.3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历史追溯
        2.3.1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发展历程
        2.3.2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作用
        2.3.3 新中国成立前农垦制度的经验启示
第3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演化变迁过程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农垦制度的背景分析
        3.1.1 政治因素
        3.1.2 经济因素
        3.1.3 社会因素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的历史改革
        3.2.1 开拓创业阶段
        3.2.2 曲折发展阶段
        3.2.3 改革探索阶段
        3.2.4 全面推进阶段
        3.2.5 现代化建设阶段
    3.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3.3.1 经济成就
        3.3.2 政治成就
        3.3.3 边疆稳定
    3.4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垦制度改革路径及经验
        3.4.1 农垦制度改革路径
        3.4.2 农垦制度改革经验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运行现状分析
    4.1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的战略定位
        4.1.1 国家粮食安全的“中枢神经”
        4.1.2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军人”
        4.1.3 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
    4.2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存在的问题
        4.2.1 垦区间经济体制失衡
        4.2.2 企业管理制度失位
        4.2.3 垦区经营机制落后
        4.2.4 组织制度缺乏竞争力
    4.3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管理体制机制不畅
        4.3.2 经营市场化水平低
        4.3.3 区域差异下的驱动机制不同
        4.3.4 经济主体投入能力低
第5章 国外农垦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5.1 美国的农场制度的启示
        5.1.1 美国农场的现状
        5.1.2 美国农场的特点
    5.2 法国的农场制度
        5.2.1 法国农场的概况
        5.2.2 法国农场的特点
    5.3 日本的农场制度
        5.3.1 日本农场的概况
        5.3.2 日本农场的特点
    5.4 对中国农垦制度的启示
        5.4.1 家庭农场是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5.4.2 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
        5.4.3 国家支持和政策引导
第6章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对策
    6.1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需要坚持的原则
        6.1.1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方向
        6.1.2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要求
        6.1.3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时机
    6.2 中国农垦制度改革创新的对策
        6.2.1 创新农垦土地管理方式
        6.2.2 大力深化垦区集团化改革
        6.2.3 全面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
        6.2.4 构建新型农垦经营体系
        6.2.5 完善农垦企业管理体制
        6.2.6 改进优化农垦运行机制
    6.3 中国当前农垦制度改革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创新发展
    推进协调发展
    推进绿色发展
    推进开放发展
    推进共享发展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5)基于集成论的“公司+农户”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1.2.1 农业产业化相关研究与实践
        1.2.2 集成管理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目标、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业农村问题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2.1 农业生产方面
        2.1.1 农村生产力不足,农业科技落后
        2.1.2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
        2.1.3 城村居民收入差距大,资金要素匮乏
    2.2 农村社会服务方面
        2.2.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劳动力文化程度低
        2.2.2 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扶持资金落实不到位
    2.3 “无核化”——农村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司+农户”集成管理模式
    3.1 “公司+农户”集成管理模式的构建
        3.1.1 集成与集成管理的概念
        3.1.2 “公司+农户”模式的集成论释义
    3.2 “公司+农户”集成管理模式的组织特征
    3.3 “公司+农户”集成管理模式形成动因分析
    3.4 “公司+农户”模式管理的关键—基于集成内力分析
        3.4.1 参与主体的综合质量
        3.4.2 环境参数
        3.4.3 参与主体的心理距离
        3.4.4 时间参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司+农户”集成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以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4.1 福建省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4.2 森宝“公司+农户”集成管理组织模式的运行情况
        4.2.1 组织的关系
        4.2.2 “公司+农户”模式的管理
    4.3 森宝“公司+农户”集成管理组织模式的运行成果
    4.4 森宝“公司+农户”集成管理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4.4.1 加盟农户启动门槛相对较高,管理难度较大
        4.4.2 技术创新研发平台不成熟,影响农业科技转化效率
        4.4.3 面临市场竞争环境,协同能力有待提高
    4.5 “公司+农户”集成管理组织模式的改进及措施建议
        4.5.1 构建“公司+管委会+农户”集成管理模式
        4.5.2 基于集成内力模型提升公司农户间的协同能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6)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1.2.1 国外发展动态
        1.2.2 国内发展动态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农业共同体利益分配理论
    2.1 分配理论
        2.1.1 分配的类型
        2.1.2 分配制度
    2.2 龙头企业的内涵和作用
        2.2.1 龙头企业的概念和特点
        2.2.2 龙头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2.3 龙头企业的类型
    2.3 农业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2.3.1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2.3.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3.3 农业利益共同体的组织模式
第3章 国外涉农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及其启示
    3.1 美国农业产业化概况及其组织形式
    3.2 法国农业产业化概况及其特点
    3.3 日本农业产业化概况及其组织形式
    3.4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对我国的启示
第4章 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的主要机制
    4.1 买断式利益分配机制
    4.2 合作式利益分配机制
    4.3 股份式利益分配机制
    4.4 合同式利益分配机制
    4.5 企业化式利益分配机制
第5章 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存在的问题
    5.1 龙头企业和农户利益的非一致性矛盾,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导致违约现象经常发生
    5.2 龙头企业和农户地位不平等,利益分配机制显失公平
    5.3 缺乏规范的合作组织,难以协调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矛盾
    5.4 龙头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经济效益难以带动更多的利益分配
    5.5 缺乏农业利益共同体的法律体系, 难以规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
第6章 优化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的政策建议
    6.1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6.2 规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6.3 大力支持发展规范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6.4 建立和完善利益监督约束机制
    6.5 规范和完善合同条款和责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关于提升广东农垦农业产业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目前广东农垦农业产业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广东农垦农业产业链总体情况
    (二) 主要产业链情况分析
        1. 天然橡胶产业链
        2. 蔗糖产业链
        3. 乳业产业链
        4. 生猪产业链
    (三) 广东农垦农业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产业链条向产前、产后延伸不够
        2. 产业链核心品牌未能形成, 品牌引领不够有力
        3. 产业链条利益、风险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三、提升广东农垦农业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一) 创新广东农垦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合作机制
    (二) 完善产业链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制度
    (三) 倡导农业产业链全品牌经营制度

(8)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区域经济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四、产业发展理论
        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科学发展观
        二、区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三、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四、欠发达县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经济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重要地位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性质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高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高品质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经济因素
        一、经济体制因素
        二、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因素
        三、投资与经济发展因素
        四、市场因素
    第二节 政治因素
        一、执政能力
        二、管理适度
        三、政治清明
        四、加强监督
    第三节 文化因素
        一、县域文化的内容
        二、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节 社会因素
        一、人口因素
        二、教育和人才因素
        三、社会保障因素
        四、社会稳定因素
    第五节 科技因素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第四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一、基础条件较差
        二、公共设施落后
        三、主导产业缺乏
        四、农业经济明显
        五、劳动力素质低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建设滞后,竞争能力不强
        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
        四、民营经济弱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第三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落后
        二、经济基础薄弱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五、区域内融资较难
        六、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第五章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
        一、县域基本竞争力差距
        二、东部、中部和西部县域发展竞争力差距
        三、县域经济市场化差距
        四、县域经济工业化差距
        五、县域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六、县域居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
        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第二节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二、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因素
        三、历史文化因素
第六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工业主导的陕西兴平模式
        一、兴平工业发展优势
        二、兴平工业发展思路
        三、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现兴平工业跨越发展
        四、兴平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五、对兴平工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二节 农业主导的福建安溪和山东寿光模式
        一、安溪、寿光以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
        二、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选择和发展特色农业的具体做法
        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启示
    第三节 贸易主导的黑龙江绥芬河模式
        一、绥芬河市基本情况
        二、对外贸易对绥芬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绥芬河市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第四节 旅游主导的河南栾川模式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栾川模式”的形成与内涵
        三、建设中国旅游强县和“栾川模式”分析
        四、以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五、“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五节 服务业主导的湖南津市模式
        一、津市基本情况
        二、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三、选准切入点,发展服务业
        四、强化保障,加快服务业发展
        五、津市服务业发展的成效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造村运动”模式
        二、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三、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五、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模式
        二、韩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三、美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五、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第八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深化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三、加强基础工作,服务县域经济
        四、深化科研体系改革,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
        五、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第二节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二、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
        三、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增长点
    第三节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一、坚持工业化导向
        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措施
        三、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
    第四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品牌建设,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
        六、做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第五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县域经济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设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
    第六节 把握后发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用好土地资源丰富优势,为县域经济提供发展空问
        二、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
        四、引入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
    第七节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一、发展生态经济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建立生态投融资机制
        四、征收环境保护税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中国油菜产品流通中的利益与效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界定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范畴界定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2 研究综述、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农产品流通一般问题的研究
        2.1.2 农产品流通中利益机制的研究
        2.1.3 农产品流通中效率机制的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商品流通理论
        2.2.2 价值链理论
        2.2.3 供应链理论
        2.2.4 利益理论
        2.2.5 效率理论
    2.3 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框架
        2.3.1 利益机制假设
        2.3.2 效率机制假设
        2.3.3 利益机制与效率机制对立统一
        2.3.4 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油菜产品流通体制、模式与利益主体分析
    3.1 油菜产品流通概况
        3.1.1 油菜产品流通现状
        3.1.2 油菜产品流通特点及趋势
        3.1.3 油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3.2 油菜产品流通体制
        3.2.1 油菜产品流通体制影响因素
        3.2.2 油菜产品流通管理体制
        3.2.3 油菜产品流通经营体制
    3.3 油菜产品流通模式
        3.3.1 农产品流通基本模式
        3.3.2 油菜籽流通模式选择
        3.3.3 菜籽油流通模式选择
    3.4 油菜产品流通相关利益主体
        3.4.1 农户
        3.4.2 收购商
        3.4.3 加工商
        3.4.4 销售商
    3.5 本章小结
4 油菜产品流通中的利益机制分析
    4.1 油菜产品流通的利益分配格局
        4.1.1 利益分配概述
        4.1.2 利润池方法
        4.1.3 数据来源与说明
        4.1.4 结果分析
        4.1.5 结论与启示
    4.2 油菜产品流通环节利益联结程度
        4.2.1 利益联结概述
        4.2.2 灰色关联度方法
        4.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4.2.4 结果分析
        4.2.5 结论与启示
    4.3 油菜产品流通环节利益传导关系
        4.3.1 利益传导概述
        4.3.2 方法与模型
        4.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4.3.4 利益传导关系分析
        4.3.5 结论与启示
    4.4 本章小结
5 油菜产品流通中的效率机制分析
    5.1 基于不同主体的油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
        5.1.1 结构方程模型
        5.1.2 样本情况及说明
        5.1.3 结构方程模型假设和指标
        5.1.4 指标数据质量检验
        5.1.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1.6 假设验证及结论
    5.2 基于不同环节的油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
        5.2.1 AHP分析法
        5.2.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2.3 构造判别矩阵
        5.2.4 层次单排序、总排序
        5.2.5 结论与启示
    5.3 油菜产品流通竞争机制
        5.3.1 竞争机制概述
        5.3.2 油菜产品流通竞争机制表现
        5.3.3 竞争机制对油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
    5.4 油菜产品流通协调机制
        5.4.1 协调机制概述
        5.4.2 油菜产品流通协调机制表现
        5.4.3 协调机制对油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国外农产品流通利益与效率机制的经验启示
    6.1 学习国外经验的必要性
        6.1.1 中国油菜产品流通中利益机制存在缺陷
        6.1.2 中国油菜产品流通中效率机制存在缺陷
    6.2 国外农产品流通中的利益机制经验
        6.2.1 通过组织化改变权利结构
        6.2.2 政府调控下的规范化、法制化、透明化
        6.2.3 利益联结度高
    6.3 国外农产品流通中的效率机制经验
        6.3.1 市场机制的基础性
        6.3.2 流通管理的全面性
        6.3.3 配套功能的完备性
    6.4 对中国油菜产品流通的启示
        6.4.1 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并重
        6.4.2 实现油菜产品流通法制化
        6.4.3 实现油菜产品流通现代化
        6.4.4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油菜产品流通利益机制的完善:利益博弈视角
    7.1 合理利益机制的构建基础
        7.1.1 利益分配影响因素
        7.1.2 优化利益分配格局
        7.1.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7.2 相关利益主体博弈格局
        7.2.1 农户与下游主体的博弈
        7.2.2 收购商与农户、加工商的博弈
        7.2.3 加工商与销售商的博弈
    7.3 实现利益均衡的博弈论方法
        7.3.1 利益分配机制的Stackelberg均衡
        7.3.2 利益均衡Shapley值分配法
    7.4 本章小结
8 油菜产品流通效率机制的改进:合作关系视角
    8.1 合作关系与效率机制
        8.1.1 建立合作关系的战略意义
        8.1.2 竞争机制中的合作关系
        8.1.3 协调机制中的合作关系
    8.2 合作倾向与现有合作关系评价
        8.2.1 合作倾向
        8.2.2 现有合作关系评价
    8.3 合作意愿的影响因素
        8.3.1 方法与视角
        8.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8.3.3 结果分析
        8.3.4 结论与启示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油菜产品流通利益机制问题的基本结论
        9.1.2 油菜产品流通效率机制问题的基本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强化油菜产品流通的制度安排
        9.2.2 优化油菜产品流通的外部环境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B 收购商调查问卷
附录C 加工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D 销售商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治理结构的选择与稳定 ——基于蚕茧交易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关于治理结构的研究
        1.2.2 关于农户与公司交易的研究
        1.2.3 关于蚕茧交易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安排
        1.3.1 所用的理论
        1.3.2 所用的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内容结构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 治理结构的选择
    2.1 交易的属性
        2.1.1 人的行为与治理问题
        2.1.2 交易
        2.1.3 交易的维度
        2.1.4 交易的种类
    2.2 治理结构的选择
        2.2.1 市场治理
        2.2.2 三方治理
        2.2.3 混合治理
        2.2.4 科层治理
    2.3 有效的治理结构
        2.3.1 一阶节约
        2.3.2 治理结构的特征
        2.3.3 有效的治理结构
    小结
3 治理结构的稳定
    3.1 机会主义的动因
        3.1.1 索取合作剩余
        3.1.2 侵占可占用准租
    3.2 重复交易下的稳定
        3.2.1 单次交易的不稳定性
        3.2.2 无限次重复交易的稳定性
        3.2.3 有限次重复交易的稳定性
    3.3 可信承诺下的稳定
        3.3.1 可信承诺
        3.3.2 可信承诺下的稳定
        3.3.3 抵押模型
        3.3.4 价格升水
    小结
4 蚕茧交易的属性和市场失灵
    4.1 蚕茧及其生产
        4.1.1 蚕茧
        4.1.2 蚕茧的种类和用途
        4.1.3 蚕茧生产区域分布
    4.2 蚕茧交易的属性
        4.2.1 资产专用性
        4.2.2 不确定性
        4.2.3 交易频率
    4.3 蚕茧交易的市场失灵
        4.3.1 买方垄断
        4.3.2 公共物品
        4.3.3 外部性
        4.3.4 信息不对称
    4.4 案例分析:蚕茧大战
        4.4.1 蚕茧大战状况描述
        4.4.2 蚕茧大战特征分析
        4.4.3 蚕茧大战原因分析
    小结
5 蚕茧交易治理结构的选择
    5.1 市场治理
        5.1.1 市场治理与自由交易
        5.1.2 来自调查问卷的证据
        5.1.3 一个看似成功的案例——广西的蚕茧交易
        5.1.4 完全竞争市场的困境
    5.2 科层治理
        5.2.1 缫丝生产后向一体化
        5.2.2 蚕业生产前向一体化
    5.3 混合治理
        5.3.1 蚕茧交易混合治理的产生
        5.3.2 蚕茧交易混合治理的形式
        5.3.3 蚕茧交易混合治理的绩效
    小结
6 蚕茧交易混合治理的稳定
    6.1 稳定的基础
        6.1.1 公司守信在先
        6.1.2 合同被充分理解和接受
        6.1.3 合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6.2 重复交易下的稳定
        6.2.1 管理体系的构建
        6.2.2 认同度的提高
        6.2.3 重复交易下的稳定
    6.3 可信承诺下的稳定
        6.3.1 专用资产
        6.3.2 抵押
        6.3.3 保护价
    6.4 蚕茧交易混合治理存在性的讨论
    小结
7 蚕茧交易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
    7.1 日本
        7.1.1 蚕丝业发展概况
        7.1.2 蚕丝生产模式
        7.1.3 政府对茧丝绸业的规制
        7.1.4 蚕茧交易的治理结构
    7.2 巴西
        7.2.1 蚕丝业发展概况
        7.2.2 蚕丝业生产模式
        7.2.3 蚕茧交易的治理结构
    7.3 印度
        7.3.1 蚕丝业发展概况
        7.3.2 蚕丝生产模式
        7.3.3 政府对茧丝绸业的规制
        7.3.4 蚕茧交易的治理结构
    7.4 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7.4.1 制度环境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7.4.2 国际比较:制度环境的影响
        7.4.3 对中国的启示
    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实地调研简况
    附录2:对蚕农的问卷调查
    附录3:对蚕农、茧站、缫丝厂问卷调查总结
    附录4:蚕茧保价收购合同
    附录5:调研笔记——广东省始兴县金兴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致谢

四、实行原料价格“双联动”创新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利益联结关系研究[D]. 马毛.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2]新中国以来农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 王炳程. 吉林大学, 2016(03)
  • [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05)
  • [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6(02)
  • [5]基于集成论的“公司+农户”模式研究[D]. 林虹. 福州大学, 2014(12)
  • [6]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 温继锦. 山西财经大学, 2014(08)
  • [7]关于提升广东农垦农业产业链的思考[J]. 肖建琳,廖旗平.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8]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维现. 武汉大学, 2013(10)
  • [9]中国油菜产品流通中的利益与效率机制研究[D]. 肖艳丽.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10]治理结构的选择与稳定 ——基于蚕茧交易的经验研究[D]. 胡丹婷. 浙江大学, 2008(08)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