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地区地下水热水资源预测

一、哈尔滨地区地下热水资源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坤[1](2021)在《银额盆地楚鲁隆起巴音戈壁组含油页岩岩系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区楚鲁隆起是银额盆地早白垩世裂谷断陷群的组成部分,其中巴音戈壁组发育一套含油页岩岩系。结合前人的锆石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及本次对研究区热河生物群化石、孢粉种属分析可知,巴音戈壁组二段的沉积时代属于早白垩世Barremian晚期-Aptian早期。本论文在对研究区开展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孢粉学、岩石学、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技术手段,针对巴音戈壁组二段的沉积-层序演化、古气候演化、热水沉积特征、古湖泊水体条件及有机质来源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有机质富集机制。根据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分析得出,研究区巴音戈壁组二段发育丰富的油页岩、泥岩及碳酸岩(如白云岩、白云质泥岩、泥灰岩等)沉积,并含有丰富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其中油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含油率在3.68%-9.86%之间,平均值为6.02%,总有机碳(TOC)含量最高可达13.6%,生烃潜力S1+S2最高可达136.54mg/g,全硫(TS)含量在0.04%-2.49%之间,全氮(TN)含量在0.07%-0.47%之间。油页岩有机显微组分以藻类体(层状藻及结构藻)为主,其次为孢子体,并含有少量的角质体、镜质体、惰质体。Ro及Tmax值指示了巴音戈壁组二段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通过油页岩的工业品质分析可知,巴音戈壁组油页岩为中等品质高灰分低发热量低硫油页岩。通过野外踏勘、剖面测量及岩心观察,在研究区主要识别出湖泊相及近岸水下扇相沉积,湖泊相划分为半深湖-深湖及浅湖亚相,近岸水下扇相划分为内扇、中扇及外扇亚相。在此基础上,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了研究区巴音戈壁组的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一个三级层序。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发育完整的水进体系域(TST)及高水位体系域(HST),局部发育低水位体系域(LST)及水退体系域(RST)。半深湖-深湖相主要发育在HST中,是油页岩形成的有利相带和体系域,浅湖相主要发育在RST中,近岸水下扇发育在TST的半深湖-深湖相中,且主要沉积于研究区的东南部。研究区东南部靠近盆地的主控断层-阿尔金断裂带,同生断层活动可能成为近岸水下扇的触发机制。同时受其影响,巴音戈壁组二段的沉积厚度在研究区上具有西北薄东南厚的特征。在对孢粉种类及数量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恢复了巴音戈壁组二段的古气候演化过程,整体上具有暖温带-温带的古气候背景。研究区的古植被类型以针叶林为主,其次为常绿阔叶林及草本植物,含有少量的落叶阔叶林及灌木植物。同时,高山型孢粉(云杉、冷杉及雪松花粉)与热带-亚热带植物孢粉混生的现象暗示了研究区周围存在高山的古地理格局。此外,结合元素比值(Sr/Cu及Al2O3/Mg O)、古风化指数(CIA、CIW及PIA)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等地球化学资料进一步证实了巴音戈壁组二段的TST、HST及RST分别主要经历了温凉-半湿润、温暖-半湿润及温凉-半干旱半湿润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利用植物碎屑化石的碳同位素(δ13Cwood)恢复巴音戈壁组二段古大气CO2浓度,p CO2值在340.77-1384.74ppm之间,p CO2高值对应了古气温相对较高的温暖-半湿润古气候特征。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及有机氮同位素(δ15N),揭示了巴音戈壁组二段的有机质的古湖泊水体条件(氧化还原性及古盐度)、有机质来源、陆源碎屑供给及微生物活动特征。古水体氧化还原性的元素代理指标UEF、Mo EF、δU及DOPT指示了巴音戈壁组二段主要经历了贫氧、贫氧-缺氧、缺氧及贫氧的演化过程。δ15N值的正漂移指示了不完全反硝化作用的优势,缺氧的水体环境下反硝化细菌的活动性较强。古盐度的元素代理指标B/Ga、Sr/Ba及S/TOC暗示了巴音戈壁组二段主要经历了半咸水-咸水、半咸水、半咸水-咸水的变化趋势。油页岩中有机质的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部分为ⅠⅠ1型。HST中的Ti含量及Ti/Al比值相对较低,暗示了较高湖平面条件下湖泊沉积物以内源供给为主。在热水沉积物中通过扫描电镜可见板状及放射状白铁矿、脉状黄铁矿与白云石的共生现象。地球化学资料证实了巴音戈壁组二段的热水活动主要发育在HST,部分出现在RST中。通过对白云石及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可知,巴音戈壁组的热液流体具有低温度、中盐度和高密度的特征。通过对巴音戈壁组二段古气候及沉积环境的演化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可知,温暖-半湿润的古气候带来了充足的雨水促进了湖平面的上升,氧化还原界面的升高为有机质的富集提供了有利的保存条件。同时,温暖湿润的古气候有利于岩石的风化和陆源维管植被的生长,较高的古风化程度及较强地表径流为古湖泊输入了大量陆源营养物质(Fe、P、K等),促进了浮游藻类的繁盛及初级生产力的提高,为有机质富集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古气候条件是驱动巴音戈壁组二段湖泊沉积演化和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巴音戈壁组二段油页岩沉积时期p CO2的升高及古气候的暖化与早白垩世Aptian阶全球古气温的上升相关。古气候控制有机质富集机制的同时,湖底热水活动也对有机质的富集产生一定影响。巴音戈壁组二段的热水活动与盆地的张性断裂相关,热水沉积主要发生在HST中。强热水沉积往往对应了较高的古盐度及缺氧的水体环境,暗示了强烈的热水活动可能释放了更多的热液流体,促进了湖底盐度的增加以及湖底缺氧环境的形成。中等热水活动与高古湖泊生产力具有着耦合性,暗示了中等热水活动释放的营养元素可能促进了古湖泊初级生产力的提高,而较强的热液活动可能抑制了古湖泊初级生产力的提高。本文在对研究区进行古构造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古气候演化、古植物类型、古水体条件及热水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建立了不同体系域内的有机质富集模型。研究区受张性构造背景作用的影响,断陷发育,并伴随火山作用和岩浆活动。TST沉积时期,古植被类型以温带针叶林为主,主要呈现温凉-半湿润的古气候特征,湖泊为半咸水-咸水贫氧的水体条件,古湖泊生产力相对较低。HST沉积时期,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快速升高,古气温的快速升高造成热带及热带-亚热带植被增多。温暖-半湿润的古气候条件促进了湖平面的升高,半深湖-深湖相广泛发育,水体的古盐度随之降低,湖底氧气含量降低,呈现半咸水贫氧-缺氧的水体条件。同时,适宜的湖泊生态环境促进了湖泊生物及湖泊周边陆源维管植物的繁盛,古生产力进一步升高。湖泊底部主要发育中等强度的热水活动,带来的营养元素促进了湖泊藻类的繁盛,有机质富集程度达到最高,沉积厚层油页岩。RST沉积时期,呈现温凉-半干旱半湿润的古气候特征,古气温下降,湖平面逐渐降低。古湖泊生产力达到最低。湖泊呈现半咸水-咸水贫氧的古水体条件,湖底的热水活动逐渐减弱,有机质富集程度明显降低。该模型揭示了研究区巴音戈壁组二段沉积时期的有机质富集机制,丰富了油页岩的成矿理论并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起到指导意义。

宫明旭[2](2021)在《吉林省中西部地热资源探测与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们逐渐开始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新能源,不受季节、气候、昼夜等因素的影响,储量巨大、可再生性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开发的对象。吉林省中西部地处中国东北着名沉积盆地-松辽盆地南部,涵盖吉林省大部分重要城市和地区,区内陆续开展的地热资源调查表明长岭凹陷,梨树凹陷,德惠断陷均为地热资源有利地区,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地热资源背景,探明其地热成因规律,包括地热分布、热源、导热通道、热储层、盖层类型等特征信息对区域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地质、重磁、地震和石油测井等资料、论述了区域地层分布、构造演化、构造分区、基底断裂分布等特征,并通过重磁场的场源分离探究区域物性和构造特征,结果显示中央坳陷区基底埋藏较深,沉积地层发育较厚,可初步确定具有可开发的前景;基于重磁数据,采用改进后的Parker-Oldenburg算法反演区域莫霍面和居里面,结果显示中央拗陷松原-长岭一带莫霍面和居里面均较浅,具有较好的热源背景;引入机器学习的方法计算区域大地热流,构建大地热流与地质构造特征之间相关关系,利用所有可用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实测热流预测盆地的热流分布,计算结果与实测地温梯度呈良好的正相关,结果显示吉林省中西部松原-长岭V字形区域热流高;通过大地电磁(MT)方法对高热流地区进行了构造探测,结果表明测区白垩系地层沉积厚度超过6km,发现乾安-长岭凹陷存在隐伏状深大断裂带,导热效果好;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法分别对乾安、长岭测区进行地层探测,根据电阻率反演结果进行分层,参考区域地震和石油测井资料划分的地质解释图显示乾安-长岭测区白垩系上统嫩江组、姚家组地层以泥岩、油页岩为主,厚度较厚,可与第三系、第四系地层构成隔水、隔热盖层。白垩系下统青山口组、泉头组地层富含砂岩、碎屑岩,可作为良好的热储层。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划分了吉林省中西部优秀地热靶区,论述了区域地热成因规律,构建了区域地热系统概念模型:盆地地幔隆起导致区域莫霍面、居里面变浅,表明区域具有良好的深部热源背景;热源上方存在隐伏状断裂带,构成导热通道,将深部热量向上传导,促使断裂带上方的乾安-长岭凹陷热流和地温梯度较高;乾安-长岭凹陷白垩系下统青山口组和泉头组,可作为热储层,白垩系上统地层、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构成隔水、隔热盖层。以上研究表明吉林省中西部乾安-长岭地区构成完整的地热系统,可在此区域开展进一步的地热钻探开发工作,最后通过可控源地质分层结果分别在乾安、长岭地区确定了一个地热钻孔。本文通过合理运用综合物探方法,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明了吉林省中西部的地热分布特征、地热成因规律并确定优秀地热靶区,为吉林省中西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指明方向。

杨丁杰[3](2019)在《水源热泵对含水层温度场影响及适宜区域划分研究 ——以黄骅地区第Ⅳ含水组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地热资源作为可再生能源之一,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从而引起地下换热器换热效率低、泵耗大、热贯通等问题;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判断热贯通主要采用实践经验的方法,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并且,实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和高效利用涉及到岩层的沉积环境、岩层热物性、水文地质参数、地球化学、地热能等多个学科领域。本文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黄骅、海兴地区1:50000环境地质调查》对黄骅地区第Ⅳ含水组地下水系统进行了野外抽水试验、水样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研究区域地下水流场、地下水温度场、地球化学特性。并探讨地下水源热泵机组冷流体回灌对水文地质的影响,初步划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适宜区域,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对研究区域地下水的第Ⅳ含水组进行水文地质调查。通过钻孔取芯和野外抽水试验,得到重点区域岩层分布特性和水文地质参数。HHSW04-01钻孔含水层厚度和平均渗透系数分别为:57.6m、39.6m、80.1m、37.5m和2.2m/d、2.7m/d、3.3m/d、2.0m/d。随着降深的增加,影响半径逐渐增大,单位涌水量逐渐减小。单位涌水量在1.6-3.9L/(s·m)之间,属于强富水性。地下水p H值为7.9-8.3,水化学类型以Cl-Na为主,其次是HCO3-Na和SO4-Na型水。(2)采用阳离子温度计对水源热泵系统应用靶区的储层温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温梯度为2.9-4.3℃/100m;热储层能达到的温度或地热水曾经达到的温度为51-60℃,地热流体循环深度约为1105-1315m,属于低温地热资源中的温热水。(3)基于有限元模拟软件FEFLOW,建立了研究区域第Ⅳ含水组地下水的三维数值模型,采用2010年06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地下水变化趋势对模型进行验证。采用2017年12月为现状的地下水开采量分析对研究区域地下水位的影响,并预测未来5年地下水水流场概况,为水源热泵系统适宜区域划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单井开采流量越小,降深越小,易趋于稳定。在相同抽水流量下,小流量、小降深间断性抽取,对含水层水位影响较小;研究区域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西北部和南部地区;西南地区受沧州市东部工业区地下水开采的影响,地下水水位补给困难;西北部地区引用黄河水,停止对地下水的开采,地下水位恢复比较明显;东部地下水开采较少,地下水位变化较小,海平面以下地下水基本呈滞留状态;地下水水位下降主要集中在市区周边和工业区附近,降深将在5-10m,属于开采疏干型。(4)通过分析重点区域热贯通过程中对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并结合地下水流场、温度场变化、化学场、以及未来五年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初步划分水源热泵系统的适宜区域。结果表明:研究区钻孔HHSW01所在的南部沿海地区地下水温度相对较高、水位埋深较浅、渗透系数大、富水性、出水温度相对较高、回灌对温度场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属于研究区上游区域,是实现水源热泵机组经济、高效、稳定运行的适宜区域。

杨丛宁[4](2019)在《辽宁省地热资源潜力评价》文中指出本次研究通过搜集辽宁省的地热勘查资料,综合运用热储法、模糊综合评价法、GIS等,对辽宁省地热资源现阶段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对辽宁省地热资源未来勘查开发利用潜力区进行预测和评价。运用热储法,测算证明辽宁省的地热资源量巨大。立足这些地热资源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地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影响辽宁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9个有关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对地热点的开发利用现阶段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辽宁省地热资源现阶段开发利用潜力基础上,本文运用GIS软件预测地热资源未来潜力区可能出现的位置。选用断裂、盆地、侵入岩和水系4个证据因子,使用GIS中欧式距离工具生成地热点到证据因子的距离图。引入加权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值,运用栅格计算器工具,得到辽宁省的地热资源潜力预测分区图,确定地热资源未来潜力区所在的位置范围。位置范围涵盖:阜新、锦州、义县交汇处;朝阳盆地的朝阳市;大连市市区内及其所辖县市;辽西的葫芦岛、锦州、朝阳市,以及下辽河平原的大民屯盆地盘锦附近。本研究基于对辽宁省地热资源现阶段评价以及未来极具潜力区的预测评价,做出辽宁省地热资源总体潜力全面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热资源潜力区,提出更好的服务辽宁社会、服务辽宁经济的发展建议。辽中、辽东、辽南是现阶段开发利用潜力区,要在开发利用基础上,要丰富开发模式促进开发模式多样化,更要加强资源保护;辽西和辽北两处未来地热资源极具潜力预测区,要运用有效技术手段加大勘查力度,发现更多新的地热资源,并吸取其他地区的经验,合理规划好未来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

张杨[5](2016)在《干热岩形成机理及开发潜力研究 ——以松辽盆地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急剧增加,干热岩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巨大开发潜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研究沉积盆地型干热岩资源形成机理,查明深部地热地质特征,评价干热岩资源开发潜力为目标,以现代火山地质理论为指导,在收集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论述了新构造运动对干热岩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对松辽盆地干热岩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建立了适宜于沉积盆地型干热岩有利勘查选区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和结论:(1)在初步总结第四纪地质学与干热岩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岩性与干热岩资源的关系;归纳总结了干热岩形成机理,分析了火山-岩浆活动对干热岩资源的影响,初步将干热岩热源机制划分为四类,并提出干热岩选区的四项基本原则。(2)将我国干热岩资源调查勘查与潜力评价地热地质工作阶段划分为五大阶段:全国陆域干热岩地热资源评价(E级)、区域级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D级)、地区级干热岩资源预可行性勘查(C级)、场地级干热岩资源可行性勘查(B级)和工程级干热岩可开采资源评价(A级)。其中,松辽盆地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D级。(3)在总结松辽盆地基本地质特征、干热岩地热地质条件基础上,充分收集、合理确定盆地内热储地热地质参数,采用体积法计算得出松辽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总量为91.01×104EJ,折合标准煤31.04×1012t;按2%的下限计算,可采资源量为0.62×104EJ,折合标准煤0.62×1012t。(4)建立了适宜于沉积盆地干热岩有利勘查区选区的评价体系,包括地球物理特征、干热岩地表地热显示、干热岩地热地质条件、干热岩资源潜力及地质安全性5个指标层,以及20个评价指标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逐层叠加法对松辽盆地进行有利勘查区选区评价实践,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干热岩勘查开发适宜性属于中等偏下等级,有利勘查区分布趋势为由周边向中心变佳。

余海[6](2016)在《基于GIS的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化石能源较为匮乏,缺少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储量少,水电建设已经饱和。但其地热资源较为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全省现有水热异常区总面积77km2,温泉分布呈现出由北向南、自西向东、由山区到滨海区密度逐渐增大的趋势。目前,福建省已经探明的地热资源储量仅仅是其蕴藏量的一小部分,全省的地热资源潜力仍然需要进一步评估,从而圈定出地热资源高潜力区。本文的目的是基于GIS环境分析已知地热点与地质、地球物理因素的空间联系,从而预测出福建省未发现的地热资源高潜力区。通过对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数据的收集,确定地震震中、断裂、布格重力异常和磁异常为证据因子。为了提取出在空间分析过程中能直接利用的必要信息,上述证据因子的原始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其中,地震震中数据处理成古登堡—里克特b值图,断裂数据处理成到断裂距离图,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处理成到主地堑距离图,而磁异常不需要处理可以直接使用。将证据权重法和信息量法结合建立加权信息量模型,发挥证据权重法能够客观地量化各个证据因子权重的优势,并结合了信息量模型简便易操作的优点。在GIS环境中利用加权信息量模型和模糊逻辑模型这两种多准则决策方法,分别计算出古登堡—里克特b值、到断裂距离、到主地堑距离和磁异常这四个证据因子的信息量值和模糊隶属度值,最后分别进行叠加处理得到福建省地热资源潜力分区图。对两个模型得到的地热资源潜力分区图进行模型差异性和模型准确性评价,确定出最优的评价预测模型。研究发现加权信息模型较模糊逻辑模型有更好的评价预测结果。最终的预测结果显示极高潜力区位于福州市、漳州市、龙岩市、厦门市西部、古田县南部等地区,其中福州市和漳州市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古田县南部地区尚未进行地热开发利用,属于潜在的极高地热潜力区。通过本文的理论研究,可为福建省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提供地热资源勘探的前期指导,从而起到优化地热钻井选址和降低地热资源开发风险的目的。选用在福建省地热资源评价中取得较好效果的加权信息量模型,对中国陆域的地热资源进行潜力分区评价。选取的证据因子包括地震震中、断裂、布格重力异常、磁异常、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并将其处理成相应的证据图层。用证据权重法建立已知地热点与上述证据图层间的空间联系,计算得到各个证据因子的权重。然后通过信息量模型计算出各证据图层的信息量,最后将各信息量图层乘以相应的权重得到加权信息量模型中国地热资源潜力分区图。评价结果显示西安市和运城市南部一带、中宁县、苏州市、营口市、哈尔滨市等地区的地热潜力较高,可做进一步地勘探确定其开发利用价值。

黄悦[7](2013)在《哈尔滨地区地热资源潜力综合研究》文中提出哈尔滨是松嫩平原最大的中心城市,是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已经迫在眉睫。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改善哈尔滨地区的能源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依托《哈尔滨市地热资源普查》项目,以查明区内地热资源前景为主要任务,在哈尔滨北部地区进行重点勘查,通过系统收集研究区钻孔资料,使用物化探工程手段,分析大量详实数据,对松浦凹陷地区地热资源利用前景进行了初步评价,为接下来的钻井选位提供了可信的依据。松浦凹陷是松辽盆地东部隆起带上的一个凹陷区域,即所谓的“隆中洼”,是哈尔滨市区最有利的储热构造。研究区内泉头组、登娄库组和侏罗系是主要热储层,其中泉头组为浅层孔隙储热层,登娄库组和侏罗系主要为裂隙-孔隙热储层。参考该区域以往的钻探资料,对地层发育状况、地质结构和热储系统展开研究。根据以往热田选区所用的地质依据和形成机理,以及靶区附近油气井提供的物化探和钻探资料,优选了阎家岗农场靶区、利民靶区、东发靶区作为哈尔滨地区地热资源开发远景区。为进一步查明泉头组和登娄库组在地下的展布以及断裂发育情况,实施了MT、CEMP剖面测量。通过对重磁数据的解译,圈定了A、B、C三个重力异常区,分析了各区的构造形态,确定了储层砂体的平面分布,为哈尔滨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提供了依据。利用重力场分离技术,提取目标场,获取构造信息与岩性信息,分析各区块的构造形态、热储层品质与平面分布。储层粉砂岩品质以B区最优,A区次之,C区稍差。A、C两区为向斜汇水,砂体储集;B区主要为断裂导水,断裂与砂体储集。综合重力资料的处理成果,认为A、B、C三区均存在一定的地热资源,提出各个区块的地热远景区各一处,提出建议井3口。地热资源预测以A区优先,B、C两区次之。根据靶区的预测,如果在靶区内打两眼热井,预计热水产量在500m3/d以上,井口水温80℃以上。根据研究结果对哈尔滨地区地热资源进行了潜力评价,得出哈尔滨地区如果利用地热资源将每年节约燃煤6200吨,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10万元。

程远[8](2012)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GIS的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气候变暖逐步加剧,原有的农业气候区划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准确反映农业气候资源的现状,也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新需要。因此对黑龙江省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研究,总结出全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于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全省各气象站点60年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趋势性分析和MK突变检验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GIS空间插值方法分别对黑龙江省5个农业气候资源指标进行了精细化模拟,得到更加精确的农业气候指标栅格图,克服了由于常规气象站点短缺而使评价结果缺乏代表性及准确性差的缺点,建立了精细化模拟的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图,从而更好地反映出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日平均气温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285℃/10a,总体分布呈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山地林区气温偏低;年均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下降速率为7.021mm/10a,总体呈东部高、西部低、中间有两个降水中心的分布特点;相对湿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较为显着,下降速率为0.63%/10a,分布较均匀,只西部小部分较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现出持续的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30.288h/10a,除大兴安岭地区外,其他地区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趋势。本文引入农业气候适宜度的概念,采用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光、热、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的农业气候资源模型,分别计算出黑龙江省1km×1km网格点的农业气候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对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等级评价,创新之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地形因子引入到气候适宜度的研究中,分析地形因子对光、热、水总资源的丰富度、匹配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实现气候指标空间分布栅格的细化,并突破传统气候模拟分析的局限性,能够详细地描述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提高模拟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光、热、水总资源丰富、匹配状况最好、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区域是五常、木兰等地,是种植大田作物的理想区域;光、热、水资源较丰富、匹配状况较好、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区域位于海拔100-500m缓坡地带的讷河、依安等地,适合种植玉米;位于齐齐哈尔西南部的龙江县和甘南县适宜发展旱作农业、林业及畜牧业:光、热、水资源,匹配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均一般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海拔低于100m的黑龙江省东北地区的抚远东北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资源贫乏、匹配状况较差、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拔500m以上缓坡区的大兴安岭北部包括漠河县以及海拔低于100m平坡区的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沿岸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热量不足、寒冷干燥适宜发展林、牧业,东部乌苏里江沿岸由于水分资源充足适合发展渔业。

李玉娟[9](2012)在《哈尔滨市水资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1987-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发表的有关哈尔滨市水资源文献为研究样本,从文献数量、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时空角度、文献期刊来源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哈尔滨市水资源研究情况。结果表明:文献数量逐年增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研究的热点;研究方法多样,但应用较少;从时空某一角度做具体研究的文献偏少;文献来源期刊级别居中,高级别文献偏少;社会影响较弱。

朱焕来[10](2011)在《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衰竭,全球开始重视新能源的的开发和利用,而地热资源则是新能中的佼佼者。目前,国内地热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高温裂隙露头型方面,而对于资源潜力丰厚、分布面积广的隐伏型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的研究无论是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处于探索阶段,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及方法体系。该论文以松辽盆地北部为靶区,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成藏体制研究,进一步完善沉积型地热资源研究理论和方法,为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导。论文从盆地分析的角度,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沉积盆地地下热能的来源及构成,分析了传输机制,讨论了沉积盆地热体制的主控因素。利用松辽盆地勘探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区壳幔圈层结构、火山活动和基底构成,分析了基底深大断裂和沉积盖层断裂发育状况等控热地质因素,利用大地热流、地层温度、地温梯度分析了研究区地温场状况,确定了地热场异常面积;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主控热源为幔源,传输机制非传导主导,认为盆地控热核心是断裂,在此基础上,建立松辽盆地地热场形成机制概念模型。根据研究区地层发育状况,结合我国地热资源勘探开发要求,确定了姚家组、青山口组合泉头组上部是地热资源研究的重点部位,确定了泉三段、泉四段、青二三段、姚一段、姚二三段是目的热储层,利用研究区的探井资料和油田研究成果,分析了热储沉积特征、岩性特征、物性特征,明确了热储层发育状况。利用油田地层水分析资料,对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的载体即地热水的化学场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其物理性质、化学组成、水型特点和垂向及平面变化规律;利用试油的资料研究了研究区水动力场模式、水动力单元构成、水动力体系和水动力演化特征。从系统论地热系统的概念的进行了剖析和解释,提出了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的构成要素,结合前面的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成因概念模型。利用“热储法”沉积确定了研究区地热异常范围目的层段蕴藏地热资源量895,66亿吨标准煤、可采资源量30.27亿吨。利用井口温度和地热井产能建立了地热资源评价标准,对研究区地热资源进了分级和评价,确定了地热资源分布有利区论文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北部地热资源异常面积广、潜力巨大,确定的资源量和将对今后研究区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提供指导和借鉴;论文提出的沉积盆地断裂控热、非传导主导传热的认识和地热成藏概念模型,将对加深对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的研究和完善相关理论产生一定影响。

二、哈尔滨地区地下热水资源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尔滨地区地下热水资源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银额盆地楚鲁隆起巴音戈壁组含油页岩岩系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指导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及对比
第3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
    3.1 实验材料及取样
    3.2 测试内容及方法
第4章 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石矿物学特征
    4.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油页岩工业品质特征
    4.6 小结
第5章 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特征
    5.1 沉积相分析
    5.2 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5.3 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展布
    5.4 小结
第6章 古气候演化特征
    6.1 孢粉学特征
    6.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 有机碳同位素特征
    6.4 小结
第7章 古湖泊沉积环境特征
    7.1 氧化还原条件
    7.2 古盐度特征
    7.3 古湖泊生产力及其有机质来源
    7.4 陆源碎屑供给特征
    7.5 热水沉积特征
    7.6 小结
第8章 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
    8.1 有机质富集特征
    8.2 古气候演化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8.3 热水活动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8.4 有机质富集模式
    8.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2)吉林省中西部地热资源探测与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吉林省中西部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背景
        2.3.1 构造演化
        2.3.2 地质构造分区
        2.3.3 断裂构造
    2.4 地热成矿地质条件
第三章 重磁场数据处理与深部界面反演
    3.1 重力数据处理
        3.1.1 原始重力异常特征
        3.1.2 重力异常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磁数据处理
        3.2.1 区域磁异常特征
        3.2.2 磁异常处理结果与分析
    3.3 区域深部界面反演
        3.3.1 莫霍面反演
        3.3.2 居里面反演
第四章 区域综合大地热流值计算与解释
    4.1 机器学习方法
    4.2 计算用参数
    4.3 方法准确性实验
    4.4 区域大地热流值计算
第五章 吉林省中西部重点区电磁探测与解释
    5.1 区域构造探测
        5.1.1 大地电磁勘查
        5.1.2 实测数据维数特征和电性主轴旋转
        5.1.3 大地电磁二维反演与解释
    5.2 靶区地层探测
        5.2.1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勘查
        5.2.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反演与地质解释
    5.3 地热靶区评价与地热成因模式构建
    5.4 井位推荐
        (1)钻探井位1-QR1井
        (2)钻探井位2-CR1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3)水源热泵对含水层温度场影响及适宜区域划分研究 ——以黄骅地区第Ⅳ含水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水源热泵系统的研究
        1.2.1 水源热泵研究概况
        1.2.2 地热水的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1.3 水源热泵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黄骅市地下水水源热泵应用的水文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构造
    2.2 研究区域地下水特征
        2.2.1 水资源状况
        2.2.2 地下水补给特点
        2.2.3 地下水化学特征
        2.2.4 地热地质条件
    2.3 重点区域水文地质数据采集
        2.3.1 重点区域地层信息采集
        2.3.2 抽水试验数据采集
    2.4 水文参数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域地热水化学特征与热储温度的关系
    3.1 水质分析
        3.1.1 Piper图解
        3.1.2 离子含量对矿化度的影响
        3.1.3 各离子与Cl~-的关系
        3.1.4 海水入侵程度分析
    3.2 研究区域地下水温度
        3.2.1 出水温度与降深的关系
        3.2.2 地热梯度
    3.3 热储温度估计
        3.3.1 Na-K-Mg三角图解法
        3.3.2 阳离子地热温度计
        3.3.3 Na-K-Mg-Ca图解法
        3.3.4 热储深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下水流场变化的水源热泵适宜区域划分
    4.1 地下水模型简介
    4.2 单井抽水试验参数反演
        4.2.1 数学模型
        4.2.2 数值模型
    4.3 不同抽水方式对地层的影响模拟分析
    4.4 研究区域开采模型的模拟与分析
        4.4.1 研究区域模型建立
        4.4.2 模型的校正与验证
        4.4.3 地下水流场模拟结果及水源热泵适宜区域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源热泵对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及适宜区划分
    5.1 地下水温度场模型
        5.1.1 数学模型建立
        5.1.2 物理模型建立
        5.1.3 温度场边界条件设置
    5.2 抽灌水对地层温度的影响
    5.3 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域初步划分
        5.3.1 评价原则
        5.3.2 评价指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辽宁省地热资源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辽宁省地热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与研究区概况
    2.2 人文社会经济状况
    2.3 辽宁省地热地质条件
        2.3.1 地层
        2.3.2 断裂构造
3 辽宁省地热资源情况
    3.1 辽宁省地热资源的类型
    3.2 地热资源量计算方法
    3.3 辽宁省地热资源量计算
    3.4 地热资源量计算实例
    3.5 辽宁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4 辽宁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层次分析法算权重
        4.1.3 模糊综合评价法数学模型
    4.2 辽宁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4.2.1 构建辽宁省地热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层次结构
        4.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4.3 辽宁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分区评价
5 辽宁省地热资源潜力预测
    5.1 信息量模型
    5.2 证据因子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5.2.1 断裂
        5.2.2 侵入岩
        5.2.3 盆地
        5.2.4 水系
    5.3 辽宁省地热资源潜力区预测
    5.4 辽宁省地热资源潜力区评价
        5.4.1 辽宁地热资源可利用方式
        5.4.2 地热资源不同区域利用模式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干热岩形成机理及开发潜力研究 ——以松辽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干热岩形成机理
    2.1 干热岩的概念
    2.2 干热岩形成条件
    2.3 干热岩形成与第四纪地质学
        2.3.1 地形地貌
        2.3.2 新构造运动
        2.3.3 岩性特征
    2.4 干热岩形成机理
        2.4.1 干热岩热源机制
        2.4.2 干热岩选区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松辽盆地干热岩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3.1 干热岩资源调查勘查与潜力评价阶段划分
    3.2 松辽盆地概况
        3.2.1 自然地理概况
        3.2.2 地质概况
        3.2.3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3.2.4 典型地热田水文地质特征
    3.3 松辽盆地干热岩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3.3.1 评价流程与计算方法
        3.3.2 参数获取
        3.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干热岩选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其在松辽盆地的实践
    4.1 区域级干热岩资源有利勘查区选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区域级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1.2 各指标的含义与评价区间值
    4.2 松辽盆地选区评价指标分析
        4.2.1 地球物理特征指标层
        4.2.2 地表地热显示指标层
        4.2.3 地热地质条件指标层
        4.2.4 地热资源评价指标层
        4.2.5 地质安全性指标层
    4.3 松辽盆地有利勘查区选区评价
        4.3.1 综合选区评价过程
        4.3.2 综合选区评价结果
        4.3.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 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GIS的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所获资助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地热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地热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内地热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福建省地热背景及证据因子
    2.1 福建省地热地质背景
        2.1.1 构造与地质条件
        2.1.2 燕山期侵入岩特征
    2.2 福建省地热证据因子
        2.2.1 地热点分布
        2.2.2 证据因子原始数据
第3章 证据因子数据处理
    3.1 古登堡—里克特b值图
    3.2 到断裂距离图
    3.3 到地堑距离图
    3.4 到侵入岩距离图
第4章 福建省地热资源评价
    4.1 证据因子空间关联性分析
    4.2 加权信息量模型
        4.2.1 加权信息量基本原理
        4.2.2 地热资源潜力评价及分区
    4.3 模糊逻辑模型
        4.3.1 模糊逻辑基本原理
        4.3.2 地热资源潜力评价及分区
    4.4 地热评价模型对比
        4.4.1 模型差异性评价
        4.4.2 模型准确性评价
        4.4.3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第5章 中国地热资源模型预测
    5.1 证据因子数据及处理
        5.1.1 地热点分布
        5.1.2 古登堡—里克特b值图
        5.1.3 到断裂距离图
        5.1.4 到主地堑距离图
        5.1.5 磁异常图
        5.1.6 大地热流图
        5.1.7 地温梯度图
    5.2 加权信息量模型中国地热分区
        5.2.1 证据因子权重计算
        5.2.2 信息量计算
        5.2.3 中国地热资源潜力分区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哈尔滨地区地热资源潜力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哈尔滨地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地质环境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2 地质环境背景
        2.2.1 盆地基底深部热场背景
        2.2.2 地下热储系统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环境
        2.2.5 第四系水文地质特征
    2.3 地热形成背景及其原因
第3章 靶区的选择
    3.1 地质依据
        3.1.1 地质特征
        3.1.2 地质结构
    3.2 靶区的选择
        3.2.1 阎家岗农场靶区
        3.2.2 利民靶区
        3.2.3 东发靶区
    3.3 靶区构造单元
    3.4 泉头组底面构造形态
第4章 地球物理探测
    4.1 地球物理特征
        4.1.1 地层岩石密度
    4.2 重、磁力测量工作
        4.2.1 重、磁仪器性能调节和测试
        4.2.2 重、磁力基点的建立
        4.2.3 重、磁力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4.3 大地电磁测深工作
        4.3.1 V5-2000 仪器标定及一致性试验
        4.3.2 CEMP、MT 野外工作方法
        4.3.3 CEMP、MT 质量评述
第5章 解释思路与处理方法
    5.1 解释思路
        5.1.1 重力两次分离
        5.1.2 电法两次处理
        5.1.3 重磁结合判识断层
        5.1.4 磁力资料分析侏罗系火山岩分布
        5.1.5 地热资源与分布预测
    5.2 重力资料处理方法
        5.2.1 重力基础资料
        5.2.2 重力资料处理方法
        5.2.3 重力异常特征与地质认识
    5.3 磁力资料处理
        5.3.1 磁力基础资料
        5.3.2 磁力异常特征及地质认识
第6章 地质解释方法与建议
    6.1 解释方法
        6.1.1 构造形态与储层砂体优劣的平面分布
        6.1.2 确定断层位置及平面展布情况
        6.1.3 泉头组底面深度及构造面貌
        6.1.4 地热资源预测
    6.2 A 区地质解释
        6.2.1 地质构造特征
        6.2.2 储层品质与含水分布情况
        6.2.3 地热有利区分布与井位选择
    6.3 B 区地质解释
        6.3.1 地质构造特征
        6.3.2 储层品质与含水分布情况
        6.3.3 地热有利区分布与井位选择
    6.4 C 区地质解释
        6.4.1 地质构造特征
        6.4.2 储层品质与含水分布情况
        6.4.3 地热有利区分布与井位选择
第7章 地热资源评价
    7.1 效益评价
        7.1.1 经济效益分析
        7.1.2 社会效益分析
        7.1.3 环境效益分析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GIS的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GIS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2 农业气候资源的国内外研究历史
        1.2.3 GIS应用于农业气候资源研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状况
        2.1.3 黑龙江省地形地貌
        2.1.4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状况
        2.1.5 黑龙江省水资源状况
        2.1.6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状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与应用软件
        2.2.2 数据存在问题及处理
        2.2.3 数据格式转换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3.1.1 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1.2 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3 小结
    3.2 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模糊综合评判
        3.2.1 评价因子的选择
        3.2.2 农业气候适宜度
        3.2.3 各因子权重的确定
        3.2.4 多因子模糊综合评价
        3.2.5 资源指数与地形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哈尔滨市水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研究方法及样本的选取
3 研究进展分析
    3.1 文献数量特征
    3.2 研究内容
        3.2.1 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
        3.2.2 研究时空角度
        3.2.3 文献期刊来源
4 社会影响分析
5 结论

(10)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目录
前言
    0.1 论文依托项目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主要研究内容
    0.4 论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松辽盆地地质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区域构造背景
    1.3 地层特征
第二章 盆地热体制研究
    2.1 沉积盆地热基础分析
    2.2 松辽盆地北部壳幔结构
    2.3 松辽盆地北部火山活动与基底
    2.4 断裂特征
    2.5 松辽盆地地热场特征
    2.6 地热场模型
第三章 热储体系研究
    3.1 热储沉积特征
    3.2 热储岩性特征
    3.3 热储电性特征
    3.4 热储物性特征
    3.5 热储体系划分
第四章 地热流体场研究
    4.1 水化学场
    4.2 流体动力场
第五章 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研究
    5.1 地热系统的概念
    5.2 地热系统要素
    5.3 地热系统模型
第六章 地热资源量预测及综合分类评价
    6.1 地热资源量的预测
    6.2 地热资源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哈尔滨地区地下热水资源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银额盆地楚鲁隆起巴音戈壁组含油页岩岩系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D]. 张坤. 吉林大学, 2021
  • [2]吉林省中西部地热资源探测与分布规律研究[D]. 宫明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3]水源热泵对含水层温度场影响及适宜区域划分研究 ——以黄骅地区第Ⅳ含水组为例[D]. 杨丁杰.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4]辽宁省地热资源潜力评价[D]. 杨丛宁.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5]干热岩形成机理及开发潜力研究 ——以松辽盆地为例[D]. 张杨. 长安大学, 2016(02)
  • [6]基于GIS的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以福建省为例[D]. 余海. 吉林大学, 2016(09)
  • [7]哈尔滨地区地热资源潜力综合研究[D]. 黄悦. 吉林大学, 2013(04)
  • [8]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GIS的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分析[D]. 程远.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9]哈尔滨市水资源研究进展[J]. 李玉娟.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3)
  • [10]松辽盆地北部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研究[D]. 朱焕来.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