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对辣椒疫霉的毒力及其对番茄猝倒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一、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及其所致番茄猝倒病的控制效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静,王秋霞,李园,颜冬冬,郭美霞,徐进,靳茜,曹坳程[1](2021)在《我国防治主要土传病害的农药登记和推广情况》文中提出我国土传病害在近数十年来发生越来越频繁,愈发严重,给农作物带来巨大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会绝收,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有效的防治土传病害,确保农业丰收。对于土传病害的防治,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多种措施。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防治主要土传病害的相关农药的登记和推广情况,并对其今后的科学应用提出了建议。

蔡璘[2](2021)在《g-C3N4和g-C3N4@ZnONPs的抑菌诱抗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碳基纳米材料在环境治理、能源和医学抑菌等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在农业尤其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以尿素为原料合成得到价廉易得、无毒、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的g-C3N4纳米片,研究发现其具有光催化抑菌诱抗活性,进一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但是由于单一非金属纳米材料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因此,在明确Zn ONPs亦可较好诱导植物抗性后,进一步合成得到g-C3N4@Zn ONPs的复合材料,在更低的剂量条件下研究其抑菌诱抗效果,并探究复合材料增效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尿素高温聚合而成的g-C3N4纳米片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g-C3N4纳米片对烟草野火菌(细菌)的抑菌性能及机理。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仪技术(XRD)、红外光谱(FT-IR)和电势测定(Zeta)对g-C3N4纳米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g-C3N4纳米片为银耳形状,由大量不规则的单层折叠纳米片聚集堆积在一起,且纳米片层中存在大量且形状不规则的面内空隙。g-C3N4纳米片对烟草野火菌的抑菌作用有显着的剂量依赖性和可见光照射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相比,0.5 mg/m L浓度的g-C3N4纳米片可显着抑制野火病菌和控制野火病。抑菌机制研究发现,在可见光照射下,g-C3N4纳米片产生大量ROS,包括细菌细胞内和细胞外的ROS。处理2 h后,g-C3N4纳米片对烟草野火菌的胁迫导致生物膜形成和运动性被抑制,进一步损伤细胞膜,引起细胞质泄漏和DNA损伤,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另一方面,g-C3N4纳米片在细菌表面的附着是一种物理抑菌的协同途径。转录组测试结果显示,g-C3N4纳米片处理烟草野火菌1 h后,病菌细胞的500个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抗氧化活性”和“膜运输”相关基因表达显着上调,“细菌趋化性”、“生物膜形成”、“能量代谢”和“细胞运动”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该结果在基因水平补充解释了g-C3N4纳米片抑制野火病菌的机制。2.研究了g-C3N4纳米片对辣椒疫霉(卵菌)的抑菌效果及机制。首先利用转录组分析了光照条件下0.5 mg/m L g-C3N4纳米片处理辣椒疫霉3个代表性生长阶段的样品,结果显示,g-C3N4纳米片处理后,辣椒疫霉的抗氧化活性和结构成分相关基因显着上调,代谢通路相关基因下调,包括ATP生成、自噬破坏、膜系统紊乱等复杂的适应过程基因。后续试验证明,在可见光照射下,g-C3N4纳米片显着抑制了辣椒疫霉的所有生命周期,包括菌丝体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数。同时,在光照下g-C3N4纳米片处理产生大量ROS的作用下、以及在纳米片本身锐利结构的帮助下,g-C3N4纳米片还损害了辣椒疫霉菌丝体生长的形态、超微结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这进一步证实了转录组数据中包含“膜组分”基因富集结果。鉴于g-C3N4纳米片的抑菌活性源于光催化ROS生成和物理损伤,并且不仅限于单种病原体靶标,这一复杂机制使g-C3N4纳米片可能还具有抑制其他卵菌的能力,这表明g-C3N4纳米片作为控制农作物卵菌病害的新型非金属抑菌剂具有巨大的潜力。更重要的是,除了抑制辣椒疫霉的致病性外,g-C3N4纳米片还能促进寄主辣椒植株的生长,这也进一步增加了g-C3N4纳米片的应用前景。3.揭示了g-C3N4纳米片诱导本氏烟抗病性的机理。0.25 mg/m L的g-C3N4纳米片喷施在本氏烟上,24 h后在本氏烟上接种TMV/辣椒疫霉菌/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t DC3000,发现g-C3N4纳米片能增强本氏烟对这3种病原微生物的抗性,但是尿素没有类似诱抗效果,表明g-C3N4纳米片结构是增强本氏烟抗病性的原因。诱抗机制研究显示,喷施g-C3N4纳米片能激活本氏烟一系列的抗性生理反应,包括活性氧类物质和胼胝质的积累、MAPK激酶磷酸化、PR1等多个抗病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通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定量表达、植物内源激素测定和沉默本氏烟相关基因等方法,证实了g-C3N4纳米片激发的本氏烟抗病性依赖水杨酸、油菜素内酯、乙烯和脱落酸等多个信号途径协同调控。对g-C3N4纳米片处理12 h、24 h和36h的本氏烟进行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响应g-C3N4处理是一个随着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处理后24 h内转录组富集到大量与抗病相关的基因上调差异表达,验证了g-C3N4纳米片激发的抗病性依赖的多个信号通路;处理36 h时,这种应激响应逐渐回归正常。从g-C3N4纳米片处理7 d促进本氏烟的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可知,g-C3N4纳米片从免疫调控转化为营养调控。因此,g-C3N4纳米片处理本氏烟24 h能触发植物免疫类似于PAMP分子触发的PTI反应,36 h后抗性应激性逐渐下降,转化为植物营养调控,促进植株生长。4.为了筛选能和g-C3N4纳米片复合的材料,使用淀粉绿色合成法得到Zn ONPs,并研究其诱导本氏烟植株产生抗TMV的抗病机理。通过动态光散射(DLS)、TEM测定,Zn ONPs为直径20 nm的球形颗粒,并有部分聚集,在去离子水中有稳定粒径分布。进一步研究了Zn ONPs对植物抗病性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经Zn ONPs或Si O2NPs预处理2 h后,TMV颗粒在体外发生大量聚集和断裂。将这些混合物接种到烟草植株上,虽然接种2 d的接种叶病毒积累量低于对照组,但是接种7 d后,病毒的系统侵染和积累没有差异。接种病毒前连续叶面喷施纳米材料12 d可显着抑制TMV的积累,诱抗机制分析发现,Zn ONPs处理后,本氏烟活性氧积累、抗氧化酶活性显着上调、病程相关抗性基因PR1和PR2均上调。且水杨酸和脱落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62%和517%。同时,与对照相比,Zn ONPs也促进了本氏烟的干重和鲜重。电镜分析进一步发现Zn ONPs被本氏烟叶片吸收并在整个植株中运输,这可能也是其提高本氏烟抗病性的原因之一。因此,Zn ONPs具有较好的诱抗促生长作用,是一种有潜力的g-C3N4纳米片的杂化材料。5.采用静电吸附Zn ONPs的方法构建g-C3N4@Zn ONPs异质结构来提升g-C3N4纳米片的光催化活性,并研究它的抑菌诱抗增效活性及机制。由于g-C3N4的性能尤其是抑菌效果仍存在受电荷迁移缓慢、巨激子效应和电导率低等瓶颈的制约,而本研究已证实Zn ONPs具有较好的植物诱抗活性且能促进植株生长,因此本章采用简单的静电自组装方法,以g-C3N4纳米片作为光催化载体修饰Zn ONPs,获得g-C3N4@Zn ONPs复合材料,极大提高了g-C3N4纳米片的光催化活性。采用XRD、TEM和FT-IR进行表征,结果显示g-C3N4纳米片和Zn ONPs之间存在牢固的连接,且是由于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异质结构,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吸附。进一步探究了g-C3N4@Zn ONPs的抑菌抗病毒效果和增效机制。结果显示,g-C3N4@Zn ONPs在可见光照射下产生比g-C3N4纳米片更多的ROS,且g-C3N4@Zn ONPs吸附在菌体表面,通过物理性膜损伤和金属及ROS的化学损伤协同抑菌;且加入的Zn ONPs导致g-C3N4@Zn ONPs在不依赖可见光照射的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活性。烟草野火菌转录组结果显示,有463个共同的基因在g-C3N4@Zn ONPs和g-C3N4纳米片处理后表达呈下降趋势,表明g-C3N4@Zn ONPs和g-C3N4纳米片的抗烟草野火菌机制存在部分重合的情况;而g-C3N4@Zn ONPs具有显着强于g-C3N4纳米片的抑菌作用,分子机理主要是加强了g-C3N4对该细菌膜结构合成、运动性及能量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抑制强度。g-C3N4@Zn ONPs不仅影响阻碍了辣椒疫霉菌丝的营养生长,对它的生殖生长(孢子数量、孢子囊形成和孢子萌发)的破坏和抑制作用也显着强于g-C3N4纳米片。结合转录组结果可知,其抑制辣椒疫霉机制主要是破坏膜结构和抑制能量代谢。对3种材料处理的本氏烟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行分析可知,连续喷施3天后,g-C3N4@Zn ONPs和g-C3N4纳米片激活植物抗病反应并上调了植物内源激素合成,而Zn ONPs则主要对光合相关、各种生长代谢通路产生影响。且3种处理都能显着富集于植物生长相关的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包括激活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通路,而抑制响应外界胁迫激素,表明3种纳米材料连续3 d处理后有利于植物生长。另一方面,g-C3N4@Zn ONPs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也更多的富集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通路,说明g-C3N4@Zn ONPs具有比Zn ONPs和g-C3N4纳米片更好的持续诱导植物抗病能力。因此,g-C3N4@Zn ONPs相比g-C3N4纳米片,具有更低剂量的高效抑菌活性,更强的诱导抗病和促进光合效果,更有利于其安全地发挥抑菌性和诱抗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用尿素高温聚合得到g-C3N4纳米片,证实它具有光催化抑制烟草野火菌和辣椒疫霉的作用,其机制是光依赖下的化学和物理损伤多途径协同作用导致。诱导抗病机制研究发现g-C3N4纳米片可以激发本氏烟产生依赖于ROS、MAPK激酶磷酸化和植物激素(SA、ABA、ET和BR)通路激活的类似PTI的抗病性;g-C3N4纳米片处理本氏烟7 d,由诱抗状态转变为营养调控阶段,主要促进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明确了Zn ONPs具有诱抗促生效果。进一步以Zn ONPs作为g-C3N4纳米片的复合材料,通过静电吸附法制备获得光催化活性更好的g-C3N4@Zn ONPs,具有更高效、低剂量抑菌诱抗以及促进光合作用的能力。研究结果为光催化纳米单体及其复合材料在植物病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科学参考。

邹悦[3](2020)在《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辣椒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也是全民比较喜爱的蔬菜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诸如连作障碍、病虫害危害等问题,其中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辣椒整个生长发育期均有可能发生,减产达30%~100%,因此亟需解决辣椒种植过程中连作障碍、病害等。结合我国近年来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材料广泛,但利用率低的现状,针对辣椒主要病害防治,研发兼具促生及生防功能的生物栽培基质,实现对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提高辣椒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试验以腐熟的草原羊粪、草炭为原料,采用盆栽试验筛选出辣椒生长的适宜配比栽培基质;同时,以筛选出的适宜配比基质为基础,将对辣椒疫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多粘类芽孢杆菌K4为材料扩大培养后接种于其中制成防病栽培基质,研究其对辣椒生长的促生作用及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以腐熟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进行不同配比栽培辣椒,筛选出了辣椒栽培的适宜配比基质,为M7(羊粪:草炭=4:6,体积比),该配方下的辣椒植株长势最好,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均高于其他各处理;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根系活力、根际基质微生物数量分别较商品基质提高4.73%、12.24%、5.28%、9.73%;其容重为0.249 g·cm-1,总孔隙度为63.698%,通气孔隙度为2.440%,持水孔隙度为61.258%,p H值7.00,EC值3.49 m S·cm-1,有机质含量为598.20 g·kg-1,全磷含量为8.61 g·kg-1,全钾为7.72 g·kg-1,全氮为13.93 g·kg-1;同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辣椒各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M7的综合得分为3.773,高于商品基质及其他各处理,是辣椒基质栽培较理想的基质配比。2.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促生效果显着。LMK47处理在株高、叶面积、地上干物质、地下干物质、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尖数方面均显着高于适宜配比基质(M7)处理,分别提高19.93%、53.23%、39.12%、14.89%、17.35%、44.18%、56.27%、34.65%、27.5%和27.16%。3.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疫病防病效果显着。LMK47+LZWS1805(防病栽培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M7+LZWS1805(最适配比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低,并且LMK47+LZWS1805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病率为32.62%。4.初步探明了LMK47的生防机理。LMK47中添加的靶向中心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K4)对辣椒疫病病原菌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9.54%;LMK47基质栽培辣椒能显着激活辣椒叶片中的防御酶体系,LMK47处理较M7处理相比,使辣椒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624.77%,使辣椒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34.27%和70.63%,提高了辣椒自身的抗病性。综上所述,以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筛选出辣椒适宜配比栽培基质(羊粪:草炭=4:6,体积比),然后将扩繁后的多粘类芽孢杆菌K4添加至其中制备出防病栽培基质,通过盆栽应用效果探索发现,防病栽培基质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良好,同时可以显着促进辣椒生长,该研究结果为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的研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春龙[4](2020)在《黑龙江省绥化市辣椒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辣椒是绥化地区主栽的经济作物之一,化肥和农药在辣椒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辣椒的栽培过程中由于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应用,常造成土壤板结、土质酸化、作物产量低、品质差以及农药残留、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诸多问题。辣椒疫病为辣椒栽培中常发病害,发病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常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本研究以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鑫诺瓜菜种植合作社为试验基地,在检测土壤中残留硝态氮含量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日本缓释肥MEISTER LP70并结合化学肥料配合施用,以减少速效氮肥的用量。此外,还研究了绥化地区辣椒主栽品种对疫病的抗病性,并进行了防治辣椒疫病的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效试验。研究结果将为实现绥化地区辣椒栽培中化肥、农药减量施用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缓释肥MEISTER LP70溶出呈S型曲线,施用后第15 d开始溶出,第15 d至第75d溶出量逐渐增加,之后溶出效率趋于平缓,在第140 d左右全部溶出。(2)田间及盆栽试验均设常规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MEISTER LP70常量施肥以及缓释肥MEISTER LP70结合测土配方减量施肥4个处理,研究了施用缓释肥及速效氮肥减量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田间试验中,缓释肥常量施肥的处理氮肥施入量比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减少了10.0%,测土配方施肥的处理氮肥减少了51.4%,缓释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的处理氮肥减少了60.0%。盆栽试验中,缓释肥常量施肥的处理和测土配方的处理分别减少氮肥的施用率为10.3%和52.9%,缓释肥结合测土配方减量施肥的处理减少了氮肥的施用率为60.3%。无论田间试验还是盆栽试验,施用缓释肥MEISTER LP70及缓释肥配合速效氮肥减量施肥措施,氮肥均能满足辣椒生长发育需求,对辣椒的生长及产量均无不良影响。(3)23份绥化地区辣椒栽培品种对疫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抗品种6份,分别为:麻椒、振研958、垦丰201、瑞丽牛角、螺椒、金冠1011,占供试品种的26.1%;抗病品种8份,占34.8%;中抗品种4份,占17.4%;感病品种5份,占21.7%。(4)对14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及毒力测定,其中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乳剂、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25%甲霜·霜脲氰可湿性粉剂、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和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5种杀菌剂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相对较低,分别为:0.1973μg/m L、1.0133μg/m L、19.4046μg/m L、19.4130μg/m L和19.6032μg/m L。选用这5种杀菌剂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5)田间单独施用5种杀菌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均高于80%,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抗病诱导剂水杨酸(SA)结合5种杀菌剂施用对辣椒疫病田间防效均高于杀菌剂单独施用的防效。水杨酸(SA)结合杀菌剂用药量减半时,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乳剂和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的防效分别为90.7%和89.3%,高于单施农药处理防效,其他3种杀菌剂的抗病诱导剂+农药施药量减半的处理防效略低于单施农药处理防效。农药单独施用与水杨酸结合农药减量施用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

赵中敏[5](2020)在《三类天然产物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初探》文中指出植物病害是造成农作物减产少收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仍以化学药剂为主,然而长期和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给环境保护,人畜安全等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天然源杀菌剂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表现对环境友好、易降解和低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促进作物生长及提高作物抗病性等特点,使其成为研究者们开发新型绿色农药的研发热点之一。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本论文以油菜菌核病菌、稻瘟病菌、立枯丝核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等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为研究对象,对天然源异喹啉生物碱化合物、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天然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抗农业病原真菌活性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初步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12种异喹啉生物碱中,血根碱的抗菌活性最为突出且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它对稻瘟病菌活性最好EC50值为6.96μg/mL,明显优于对照药嘧菌酯(EC50=12.04μg/mL)。进一步对血根碱的抗菌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其主要通过破坏稻瘟病菌菌丝形态、增加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导致内容物外泄、降低菌丝线粒体膜电位、引起菌丝内源性ROS的大量积累以及影响菌丝细胞核中DNA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在对甘草中的14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时发现光甘草定的抗菌活性较好,尤其对油菜菌核病菌活性最好EC50值为6.78μg/mL。运用转录组学技术对光甘草定抑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主要作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具体涉及线粒体内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脱羧酶,进而影响线粒体内膜的正常功能。此外,光甘草定也能作用于菌丝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从而有效抑制菌丝生长;在11种天然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中,我们筛选出了高活性化合物扁蒴藤素,其同样对油菜菌核病菌活性最好EC50值为1.36μg/mL且对油菜菌核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其抗菌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发现扁蒴藤素处理后病菌菌丝线粒体内的ATP含量及AT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1),同时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及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也发生了明显降低。故扁蒴藤素主要通过阻碍线粒体内的能量的生成,影响菌丝正常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从而抑制菌丝正常生长。总之,本论文选取了12种异喹啉生物碱、14种黄酮和11种五环三萜作为研究目标,对它们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进行评价,并从这些化合物中分别筛选出了血根碱、光甘草定和扁蒴藤素三个高活性化合物。接着,我们首次对这三个化合物抗植物病原菌的作用机理从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及RNA水平说明了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以上研究以期为天然源农用杀菌剂创制提供先导化合物以及为三类化合物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王伟燕[6](2019)在《辣椒疫霉抗甲霜灵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文中研究表明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致的辣椒疫病,可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发病,给辣椒生产带来巨大风险。目前,甲霜灵是防治辣椒疫病等植物病害的主要杀菌剂。由于长期大量使用,该菌对甲霜灵抗性日趋严重。但迄今辣椒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给抗药治理带来困难。本研究以SD1亲本敏感菌株为出发菌株,经药剂驯化诱导获得一株抗性突变菌株SD1-9。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和以已公布的辣椒疫霉全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进行同源比对分析,共筛选到5个抗甲霜灵候选基因,对其进行克隆和功能验证,以此来揭示辣椒疫霉抗甲霜灵的分子机制,为辣椒疫霉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监测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其它疫霉菌抗甲霜灵的分子机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在含10μg.mL-1甲霜灵的10%V8平板上进行药剂驯化获得1株EC50值为326.7μg.mL-1的突变菌株SD1-9。SD1-9在不含甲霜灵的10%V8平板上的菌落为白色,呈绒毛状,边缘整齐,与亲本菌株SD1的菌落形态基本相似,说明甲霜灵的诱导不会改变其菌落形态。在同一时间、同一培养条件下,突变菌株SD1-9在不含甲霜灵的10%V8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低于敏感菌株SD1。SD1-9和SD1所产生的孢子囊形态相似,均为卵圆形,长椭圆形,近球形等,孢子囊的大小及形状以及乳突和柄长因发育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菌株间平均值相差不大,长38.1338.98μm,宽26.6929.74μm,长宽比为1.361.49μm;乳突高度平均为4.804.90μm,柄长为37.1938.47μm。在致病力测定中,在不同植株和叶片上的致病力表明亲本菌株SD1与突变菌株SD1-9之间无显着差异,但同一菌株在不同植株和叶片以及不同果实上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在茄子、黄瓜和青圆椒上的致病力最大。突变菌株SD1-9和亲本敏感菌株SD1在浓度为0μg.mL-1、5μg.mL-1、100μg.mL-1甲霜灵浓度处理下对青圆椒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表现趋势一致。2、以敏感菌株SD1和抗药性突变菌株SD1-9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以已公布的辣椒疫霉全基因组数据库为参考基因组,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功能预测,GO、KEGG富集分析,筛选到4个基因表达显着上调与下调的基因,分别是:XLOC020226(下调)、XLOC001584(上调)、fgenesh1pg.Cscaffold21000144(上调)、fgenesh1pm.Cscaffold22000006(上调)。3、以在转录组学分析下筛选的4个候选基因和以致病疫霉中RPA190基因的保守功能域(RPOLA-N)在辣椒疫霉中进行同源比对获得的基因片段RPA190-pc为研究对象。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分别沉默了这5个基因,并对RPA190-pc进行了过表达,共获得7个转化子。以这7个转化子为试验材料,研究5个基因的功能。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结果表明这5个基因与辣椒疫霉的生长和致病相关,同时也参与调控辣椒疫霉SD1和SD1-9的游动孢子释放量。沉默此5个基因减缓了辣椒疫霉生长的速度,对辣椒疫霉的菌丝形态和孢子囊产量有显着影响。胁迫试验表明5个候选基因参与了辣椒疫霉对抗外部胁迫条件的不利影响,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候选基因编辑小RNA有关,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通过GC-MS代谢组学技术来分析辣椒疫霉在甲霜灵处理下代谢物的变化。分别测定了在5μg.mL-1、100μg.mL-1甲霜灵培养基中生长的菌丝体的代谢物,结果显示,在甲霜灵处理下,4株菌的氨基酸代谢物的种类及含量都显着增加,而在脂肪酸类代谢物中,4株菌的硬脂酸和十六酸的含量都随甲霜灵浓度的增加而显着下降。脂肪酸作为真菌膜的主要成分,脂肪酸含量下降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导致细胞膜运输能力受损以及碳素运输与能量代谢受阻,从而致使辣椒疫霉生长受到抑制。代谢产物上调的数据表明,与病原菌抗药性有关的膜刚度增加。

于佳[7](2019)在《作物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和卵菌的三种分子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物土传病害是指由生活史中部分在土壤中完成的病原物侵染作物根部和茎基部引起病害的总称,包括真菌、卵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病原物。作物土传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为害粮、棉、油、菜、果、林、花、草、药等寄主植物,既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减产,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近年来,由于土地长年连作、秸秆还田、免耕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实施等原因,作物土传病害的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上的重大障碍性问题。作物土传病害难以防控,缺乏安全有效的防控技术;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病部位隐蔽、症状类似,在田间不易直接识别和诊断;并且传统的病原物检测以分离纯化和形态特征为基础,整个过程费时费力,需要专业人员完成,制约了土传病害的防控水平。有鉴于此,本研究拟开发不同的病原菌分子检测方法,为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控奠定基础。为害黄瓜的五种病原物的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作物土传病害常由多种病原物复合侵染造成,在田间不易区分和诊断,建立一种同时检测不同病原物的分子检测方法,对于病害的诊断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反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五种病原菌均能在黄瓜不同的生长时期侵染多个部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研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设计了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核盘菌和灰霉菌四种病原菌通用的正向引物和特异性的反向引物,通过对多重PCR反应体系不同参数的优化,建立了 一种简单高效的同时检测为害黄瓜的五种病原菌的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特异性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不仅能够对五种靶标病原菌实现特异性的扩增,而且对其它真菌7个属9个种的21个菌株,卵菌2个属16个种的32个菌株无非特异性的扩增。灵敏度分析表明,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对瓜果腐霉菌基因组DNA的最低检测量为1 pg,对核盘菌和灰霉菌的最低检测量均为10 pg,对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的最低检测量均为100 pg。将该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用于黄瓜田块土壤和水体样品的检测分析,能够实现对病原菌的准确检测。本文建立的五种病原菌的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为黄瓜病害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简易可行的方法。基于侧流层析试纸条重组酶聚合酶扩增(LF-RPA)技术的两种疫霉菌的无设备、可视化分子检测方法。疫霉菌是一类重要的土传病原卵菌,能够产生游动孢子并随灌溉水、雨水自由扩散,导致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易形成短时间内的大爆发。寄生疫霉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和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寄主十分广泛,能够侵染为害多种作物,传播途径多样,能够在短短几日内造成毁灭性的为害。对于这两种疫霉菌引起的病害,在病害未发生时进行有效的监控,在病害发生早期进行快速的诊断是病害管理的关键一步。本文研究分别以寄生疫霉菌和辣椒疫霉菌的Yptl(Yeast Protein Two,a Rab family GTPase)基因为靶标,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分别建立了基于侧流层析试纸条重组酶聚合酶扩增(Lateral flow strip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LF-RPA)技术的可视化的分子检测方法。应用LF-RPA分子检测方法,在40℃孵育温度下反应,20分钟后即可肉眼判断检测结果;对寄生疫霉菌和辣椒疫霉菌的灵敏度分别达到1 pg和10 pg的基因组DNA。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能够区分与寄生疫霉菌和辣椒疫霉菌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种的卵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结合简易核酸提取技术能够在30分钟内实现从样品的制备到检测结果的读取,而且整个过程中无需离心机和PCR仪等设备,实现了无设备、可视化的等温检测,具有田间现场快速诊断的应用前景。基于LF-RPA技术的三种腐霉菌的无设备、可视化分子检测方法。腐霉菌是一类寄主广泛、世界性分布为害的土传病原卵菌,产生的卵孢子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引起播种后作物的猝倒病和根腐病,腐霉菌释放的大量游动孢子,导致病害的快速传播。终极腐霉菌(Pythiumnultimum)的寄主广泛,引起小麦、番茄、马铃薯、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猝倒病和根腐病,是农业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腐霉菌之一;畸雌腐霉菌(Pythiumirregulare)是一种喜凉型的腐霉菌,是美国中北部地区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旋柄腐霉菌(Pythium helicodes)是一种耐热型的腐霉菌,在温室环境中造成严重的为害,但我国对由畸雌腐霉菌和旋柄腐霉菌引发的病害的报道较少。本文研究分别以三种腐霉菌的ITS序列为靶标,建立了一种快速可视化的等温检测方法,即LF-RPA分子检测方法。利用LF-RPA分子检测方法,在40℃孵育温度下反应,20分钟后即可肉眼判断检测结果,对终极腐霉菌和畸雌腐霉菌的检测极限均为100 fg基因组DNA,对旋柄腐霉菌的检测极限为10 fg基因组DNA。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LF-RPA检测方法能够区分与旋柄腐霉菌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种的卵菌。本文研究以三种腐霉菌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 LF-RPA检测方法,结合简易核酸提取技术,能够实现无设备、可视化的等温检测,有望成为病害田间诊断的有力工具,以增进对我国腐霉菌引起的病害的认识。瓜果腐霉菌real-time PCR分子检测方法。作物土传病害病原物能长期存活于土壤中,环境条件适宜时,侵染作物,易形成病害的流行与爆发,因此对土壤中土传病原物数量的动态监测,对于土传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瓜果腐霉菌(P.aphanidermatum)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原卵菌,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是许多重要作物苗期猝倒病的主要病原物之一。本文研究以瓜果腐霉菌为对象,建立了一种基于TaqMan探针的real-time PCR分子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植物和土壤样品中瓜果腐霉菌的检测和定量分析。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分析表明,只有瓜果腐霉菌为阳性反应,而所测试的其它卵菌2个属14个种32个菌株,真菌9个属10个种21个菌株均为阴性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检测极限为10 fg基因组DNA和10个拷贝标准质粒。应用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可以从人工接种瓜果腐霉菌游动孢子10分钟后的植物样品中检测出瓜果腐霉菌,而病斑在3小时后才出现。对接种游动孢子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能检测到的极限是1.67个游动孢子。Real time PCR检测方法既可以作为早期监测田间瓜果腐霉菌的一种有效工具,也可以用来研究病原菌基数与病害发生和损失的关系。

韩永琴[8](2019)在《多粘类菌剂和化学药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及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文中指出辣椒疫病是全球性的土传病害,由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目前辣椒疫病的主要防治方法为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见效快,但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防治不仅符合生态发展理念,而且前景广阔,所以使用高效的生防菌剂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多粘类芽孢杆菌制剂是一类应用广泛且能够有效防治辣椒疫病的生物制剂,可以产生多种抗菌物质。本研究在湖南地区采集了辣椒疫霉样本,分离得到4株致病力较强的辣椒疫霉菌菌株,对其生物学形态、致病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使用多粘类芽孢杆菌制剂对辣椒疫霉进行田间防控实验,分析其对辣椒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明多粘类芽孢杆菌对感病辣椒根际微生态的影响,对明确微生态调控辣椒疫病有重要意义。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本研究在湖南地区分离获得4株具有较强致病力的辣椒疫霉菌菌株,用两种化学药剂和多粘类芽孢杆菌无菌滤液对致病力最强的菌株YY4进行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生长速率和游动孢子的萌发等方面均有抑制效果。2.本研究使用两种化学药剂25%嘧菌酯、68%精甲霜·锰锌和多粘类芽孢杆菌制剂对辣椒疫霉菌株YY4进行了田间防效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药剂对菌株YY4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71.54%、76.30%、74.35%,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制剂的防治效果已达到化学药剂水平,可以替代化学药剂进行防控。3通过对不同处理下的辣椒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类芽孢杆菌制剂处理初期对细菌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小,但随时间的增加,开始对群落产生影响,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开始增加。而在真菌方面,多粘类芽孢杆菌制剂在处理初期就对真菌群落产生影响,处理中期时多样性及丰富度达到最大值,而后迅速下降。实验结果说明,多粘类芽孢杆菌药剂的使用对土壤根际群落细菌群落影响较为缓慢,但持效期较长。多粘类芽孢杆菌药剂对真菌群落的影响较为迅速,但持效期较短。

邹芬[9](2019)在《大豆疫霉EGZ018181和EGZ16653基因的抗药性机制与辣椒疫霉效应子PcRxLR207毒性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卵菌(Oomycetes)具有独特的生物地位,在分类上属于茸鞭生物界,形态上与真菌相似但在进化上与真菌相差甚远,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生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疫霉属(Phytophthora)是卵菌中最臭名昭着的一类,有“植物杀手”之称。比如,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大豆根腐病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每年给全球带来约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目前,疫霉病害的防治主要依靠杀菌剂和抗病品种的使用,但是由于疫霉菌变异速度快,杀菌剂靶标基因和无毒基因可以产生多种形式的变异以逃逸农药的毒性和新品种的识别:同时,在植物与疫霉菌互作的过程中,疫霉菌为了成功侵染,会分泌大量的效应子发挥毒性功能,调控植物的免疫。因此,准确地掌握疫霉菌抗药性机制和效应子毒性机理,理论上对于理解疫霉菌成灾机制,实践上对于杀菌剂的使用以及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大豆疫霉两个基因在抗药性中的功能以及辣椒疫霉效应子RxLR207的毒性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探究了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获得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大豆疫霉EGZ08181可能不是氟吡菌胺的作用靶标且不影响所测试生理表型。本研究通过对9个抗氟吡菌胺菌株进行重测序,再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了一个可能的抗氟吡菌胺基因EGZ08181,功能注释发现EGZ08181是一类Actin-related protein 2/3蛋白,在真菌病原菌的生长发育与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确定EGZ08181是否为氟吡菌胺的作用靶标,我们分别利用CRISPR/Cas9技术和大豆疫霉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对该基因进行了敲除和过表达,获得了敲除转化子T17、T32、T88及过表达转化子T1、T3、T4,通过对转化子进行生长速率测定后发现均不影响生长,随后对转化子进行抗药性测定,发现转化子与野生型相比对氟吡菌胺均不敏感,猜测EGZ08181可能不是氟吡菌胺的作用靶标。为了探究EGZ08181敲除及过表达后对其他表型是否有影响,我们又进行了转化子菌丝形态、致病性、氧化压力测定,发现转化子在这些方面也均无差别。大豆疫霉EGZ16653可能不是甲霜灵的作用靶标但敲除后能影响菌丝生长。本研究前期对获得的6个抗甲霜灵菌株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并进行PCR测序验证后获得了一个可能的抗甲霜灵靶标基因EGZ16653,功能注释后发现EGZ16653是一个糖基转移酶。为了进一步探究EGZ16653是否为甲霜灵的作用靶标,我们在野生型菌株中对该基因进行了敲除和过表达,并在抗药性菌株中对该基因进行了敲除。对转化子分析发现野生型及抗药性菌株中敲除获得的转化子对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过表达转化子则无影响。对过表达转化子进行抗药性检测后发现转化子与野生型相比对甲霜灵均不敏感,猜测EGZ16653可能不是甲霜灵的作用靶标。为了探究过表达EGZ16653后对其他表型是否有影响,我们又进行了转化子菌丝形态、致病性、氧化压力测定,发现转化子在这些方面也均无差别。辣椒疫霉效应子PcRxLR207是其毒性所必需的。前期研究发现PcRxLR207能够引起细胞死亡,并且能够诱导H2O2积累使得接种烟草后致病力下降。为了进一步评估PcRxLR207对辣椒疫霉毒力的作用,本研究使用CRISPR/Cas9技术对RxLR207进行了敲除,一共获得了 T11、T14两个敲除转化子,另外选择T3作为阴性对照。和WT及T3相比较,转化子T11、T14菌丝形态及生长速率没有改变。将转化子及WT菌株分别接种拟南芥及辣椒,与T3和WT相比较,敲除转化子的病斑变小致病性明显下降,明确了效应子PcRxLR207为辣椒毒性所必须,该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该效应子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为探索疫霉菌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顾美玲[10](2019)在《西甜瓜枯萎病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西瓜和甜瓜作为能够高效实现瓜农经济增收的园艺作物,在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西甜瓜枯萎病对西瓜和甜瓜的危害日益增加。本试验筛选出对西甜瓜枯萎病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及混配比例,同时筛选出一株拮抗菌,鉴定并优化其发酵条件,为西甜瓜枯萎病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取得的相关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对4个西瓜枯萎病菌株HDXG-0;CLXG-1;DHXG-2;NAXG-3和4个甜瓜枯萎病菌株SYTG-4;NATG-5;KQTG-6;DHTG-7进行药剂筛选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进行药剂混配试验,结果表明:45%咪鲜胺微乳剂和25%腈菌唑乳油对西甜瓜枯萎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较好;25%啶菌恶唑乳油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对西甜瓜枯萎病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好。上述4种药剂采用按比例混合法进行配方筛选,Wadley方法计算不同配比的增效系数。45%咪鲜胺微乳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质量比为4:1,25%啶菌恶唑乳油:250 g/L嘧菌酯悬浮剂质量比为3:2混配对西甜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均为增效和加和作用,此外,25%啶菌恶唑乳油:250 g/L嘧菌酯悬浮剂质量比为2:3、1:1、4:1这三个配比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为增效。将对西瓜枯萎病抑制效果为增效和加和作用的5种混配药剂和对甜瓜枯萎病抑制效果为增效和加和作用的2种混配药剂进行盆栽防效测定,结果表明:混配药剂处理防效显着高于单剂处理防效。在每株浇灌10 mL浓度为1.5 g/L的混配药液处理下,防效均达80%以上。2、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筛选出1株对西甜瓜枯萎病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细菌JK9,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采用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正交试验对菌株JK9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确定其最佳营养培养基组合为葡萄糖2.00%,蛋白胨+酵母浸粉+硝酸钠(2:2:1)0.50%,KCl 0.18%和牛肉膏3.00%。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 7,接种量为5%,装液量100 mL/250 mL,培养温度32℃,转速200 r/min,摇瓶时间30 h。

二、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及其所致番茄猝倒病的控制效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及其所致番茄猝倒病的控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防治主要土传病害的农药登记和推广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土传病害的主要类型及发生特点
2 我国登记注册的防治土传病害农药有效成分名录
3 杀菌剂的推广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杀菌剂的推广应用现状
    3.2 杀菌剂推广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3.2.1 国家政策因素
        3.2.2 杀菌剂自身因素
        3.2.3 行业问题
4 展望和建议

(2)g-C3N4和g-C3N4@ZnONPs的抑菌诱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活性
    1.2 纳米材料的定义、分类和合成
        1.2.1 纳米材料的定义
        1.2.2 纳米材料的分类
        1.2.3 纳米材料的合成
    1.3 纳米材料作为植物保护剂的研究进展
        1.3.1 纳米材料抑制植物真菌
        1.3.2 纳米材料抑制植物细菌
        1.3.3 纳米材料作为免疫激发子的研究现状及潜力
        1.3.4 纳米材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4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1.4.1 植物分子免疫系统简介
        1.4.2 常见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概述
    1.5 光催化纳米材料在抑菌诱抗领域的研究
    1.6 课题设计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章 G-C_3N_4纳米片的抑菌诱抗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g-C_3N_4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测试
        2.1.2 模拟可见光照射处理
        2.1.3 g-C_3N_4抗烟草野火菌试验方法
        2.1.4 g-C_3N_4抑制辣椒疫霉试验方法
        2.1.5 g-C_3N_4诱抗机制研究的试验方法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材料表征
        2.2.2 g-C_3N_4纳米片抑制烟草野火菌活性及机制
        2.2.3 g-C_3N_4纳米片抗辣椒疫霉菌机制研究
        2.2.4 g-C_3N_4纳米片诱本氏烟抗病效果及其机制
    2.3 本章小结
        2.3.1 g-C_3N_4纳米片抗烟草野火菌机制
        2.3.2 g-C_3N_4纳米片抑制辣椒疫霉菌机制
        2.3.3 g-C_3N_4纳米片诱导本氏烟抗病的机制
第三章 ZNONPS对 TMV的诱抗作用及初步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1.2 植物栽培及处理设置
        3.1.3 TMV接种
        3.1.4 直接抗病毒活性测定
        3.1.5 保护作用
        3.1.6 定量验证TMV含量
        3.1.7 ELISA
        3.1.8 DAB染色
        3.1.9 RNA提取和定量实时PCR
        3.1.10 对烟草植株生长的影响
        3.1.11 植物激素测定
        3.1.12 植物解剖学观察
        3.1.13 元素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材料和NP表征
        3.2.2 纳米材料直接钝化TMV
        3.2.3 保护作用
        3.2.4 抗氧化系统反应
        3.2.5 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植物激素含量
        3.2.6 植物生长反应
        3.2.7 植物组织中Zn ONPs的吸收,转运和分布
    3.3 小结
第四章 G-C_3N_4@ZNONPS的合成及抑菌诱抗增效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g-C_3N_4@ZnONPs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测试
        4.1.2 g-C_3N_4@ZnONP和 g-C3N4 纳米片的光催化产生ROS性能比较
        4.1.3 烟草野火菌菌株和培养条件
        4.1.4 g-C_3N_4@ZnONPs的烟草野火菌体外光催化抑菌实验
        4.1.5 烟草野火菌SEM观察细菌形态
        4.1.6 烟草野火菌LIVE/DEAD试剂盒检测
        4.1.7 g-C_3N_4@ZnONP对烟草野火病的治疗效果
        4.1.8 烟草野火菌总RNA提取、m RNA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4.1.9 转录组数据分析
        4.1.10 辣椒疫霉菌株和培养条件
        4.1.11 RNA提取、测序和数据分析
        4.1.12 菌丝生长抑制试验和孢子囊形成的体外抑制活性测试
        4.1.13 菌丝和孢子囊的SEM观察
        4.1.14 游动孢子数和发芽率统计
        4.1.15 游动孢子的TEM观察
        4.1.16 诱抗效果测定
        4.1.17 转录组分析
        4.1.18 蛋白质谱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g-C_3N_4@ZnONPs的表征及ROS检测
        4.2.2 g-C_3N_4@ZnONPs抑制烟草野火菌的增效机制
        4.2.3 g-C_3N_4@ZnONPs的抗辣椒疫霉增效机制
        4.2.4 g-C_3N_4@ZnONPs的诱抗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获得授权的专利
博士期间所获奖项和荣誉
博士期间参与的社会工作贡献

(3)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有机废弃物研究现状
        1.1.1 农业有机废弃物主要物料
        1.1.2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
        1.1.3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的意义
    1.2 无土栽培
        1.2.1 无土栽培的特点
        1.2.2 无土栽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1.3 辣椒生产及辣椒疫病的发生
    1.4 辣椒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1.4.1 农业防治
        1.4.2 化学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5 生防细菌的防控机理研究
        1.5.1 竞争作用
        1.5.2 拮抗作用
        1.5.3 诱导植株抗性
        1.5.4 促生作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2.2.4 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2.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3.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3.1.1 不同配比基质的物理性质对比
        3.1.2 不同配比基质的化学性质对比
        3.1.3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1.4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3.1.5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6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长的综合评价
    3.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3.2.1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3.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3.3.1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3.2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3.3.3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3.3.4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3.4.1 LMK47 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3.4.2 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3.4.3 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3.4.4 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3.4.5 LMK47 对辣椒植株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4.6 LMK47 对辣椒植株叶片防御酶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4.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
    4.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4.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黑龙江省绥化市辣椒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缓释肥研究进展
        1.2.1 化肥施用存在问题
        1.2.2 缓释肥概况
        1.2.3 国外缓释肥研究进展
        1.2.4 我国缓释肥研发与应用现状
        1.2.5 绥化土壤环境概况及缓释肥应用价值
    1.3 辣椒疫病研究进展
        1.3.1 辣椒疫病的危害及症状
        1.3.2 辣椒疫病病原及侵染循环
        1.3.3 辣椒疫病的防治
    1.4 抗病诱导剂的研究进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MEISTER LP70 缓释肥溶出特性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区概况
        2.1.3 试验方法
    2.2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盆栽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2.3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大田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3 绥化地区辣椒栽培品种对疫病的抗性鉴定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3.3 试验方法
    2.4 14种杀菌剂对辣椒疫病菌室内筛选及毒力测定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4.3 试验方法
    2.5 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水杨酸配施对辣椒疫病田间防效及对辣椒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5.1 试验材料
        2.5.2 杀菌剂与抗病诱导剂水杨酸结合施用对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效
        2.5.3 杀菌剂与水杨酸结合施用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MEISTER LP70 缓释肥溶出特性
    3.2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2.1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盆栽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2.2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大田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3 辣椒栽培品种对疫病的抗性
    3.4 防治辣椒疫病14种杀菌剂室内筛选及毒力测定
    3.5 杀菌剂与水杨酸结合施用对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效
    3.6 杀菌剂与水杨酸结合施用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6.1 杀菌剂与水杨酸配施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3.6.2 杀菌剂与水杨酸配施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MEISTER LP70 缓释肥溶出特性
    4.2 缓释肥配施速效氮肥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3 绥化地区辣椒栽培品种的选择
    4.4 通过室内抑菌率及毒力测定对14种杀菌剂的选择
    4.5 杀菌剂与水杨酸配施田间药效及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6 本研究的创新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三类天然产物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天然产物的抗菌活性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天然产物抗农业病菌活性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碱类物质
        1.2.2 黄酮和查尔酮类物质
        1.2.3 苯丙素类物质
        1.2.4 醌类物质
        1.2.5 萜类和挥发油
        1.2.6 甾体皂苷及三萜皂苷
        1.2.7 其他类
    1.3 天然产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1 破坏菌丝细胞膜
        1.3.2 破坏菌丝细胞壁
        1.3.3 影响菌丝体内物质能量代谢过程
        1.3.4 影响菌丝细胞线粒体呼吸作用
        1.3.5 诱发宿主防御机制
        1.3.6 其他机制
    1.4 天然源杀菌剂的研发与应用
    1.5 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天然源异喹啉生物碱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初探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供试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2.3 实验方法
        2.3.1 天然源异喹啉类生物碱体外抗菌活性初筛
        2.3.2 血根碱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2.3.3 血根碱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3.4 血根碱对稻瘟病菌抗菌机制初步研究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天然源异喹啉类生物碱体外抗菌活性初筛
        2.4.2 血根碱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2.4.3 血根碱对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4.4 血根碱对稻瘟病菌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2.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供试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3.3 实验方法
        3.3.1 甘草中天然源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初筛
        3.3.2 光甘草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3.3.3 基于转录组学的光甘草定抗菌机制研究
        3.3.4 光甘草定抗菌作用机理验证
        3.3.5 光甘草定对油菜菌核病菌菌核形成及萌发的影响
        3.3.6 光甘草定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体内活性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甘草中天然源黄酮类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初筛
        3.4.2 光甘草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3.4.3 基于转录组学的光甘草定抗菌作用机理研究
        3.4.4 光甘草定抗菌作用机理验证
        3.4.5 光甘草定对油菜菌核病菌菌核形成及萌发的影响
        3.4.6 光甘草定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体内活性测定
    3.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天然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理初探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供试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4.3 实验方法
        4.3.1 天然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抗菌活性初筛
        4.3.2 扁蒴藤素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4.3.3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抗菌机制初步研究
        4.3.4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菌核形成及萌发的影响
        4.3.5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体内活性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天然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初筛
        4.4.2 扁蒴藤素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方程测定
        4.4.3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作用机制初探
        4.4.4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菌核形成和萌发的影响
        4.4.5 扁蒴藤素对油菜菌核病菌的体内活性测定
    4.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辣椒疫霉抗甲霜灵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辣椒疫霉研究进展
        1.1 辣椒疫霉的发现、分布与危害
        1.2 辣椒疫霉的形态及鉴别特征
        1.3 寄主范围与生理生化
        1.4 生活史及病害循环
        1.5 辣椒疫病的防治
    2 疫霉菌的遗传与变异研究进展
        2.1 疫霉菌遗传与变异研究的关键技术
        2.2 疫霉菌交配型的遗传与变异
        2.3 疫霉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2.4 疫霉菌致病力与遗传变异研究
    3 疫霉菌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3.1 疫霉菌抗药性的基本概念
        3.2 疫霉菌的抗药性机理
        3.3 疫霉菌的抗药性研究现状
        3.4 疫霉菌抗药性的遗传研究
    4 疫霉菌基因功能的相关研究
        4.1 基因沉默
        4.2 基因过表达
        4.3 CRISPR/Cas9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抗甲霜灵突变菌株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抗药性突变菌株的获得
        2.2 突变菌株SD1-9 的敏感性测定
        2.3 突变菌株SD1-9 的生物学特性
    3 结论
第三章 两株辣椒疫霉转录组学下筛选抗甲霜灵候选基因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两株辣椒疫霉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2.2 主成分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2.3 甲霜灵对辣椒疫霉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差异基因GO、Pathway富集分析
        2.5 RNA-Seq测序验证
        2.6 候选基因筛选
    3 讨论
第四章 辣椒疫霉抗甲霜灵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甲霜灵候选基因RPA190-pc的克隆与基因序列结构分析
        2.2 候选基因蛋白结构域预测
        2.3 候选基因在生活史期间的表达情况
        2.4 沉默、过表达载体构建
        2.5 沉默和过表达转化子验证
        2.6 转化子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
        2.7 胁迫条件对转化子生长的影响
        2.8 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 小结
    4 讨论
第五章 辣椒疫霉转化子在甲霜灵处理下的代谢组学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甲霜灵处理下辣椒疫霉代谢物的变化
        2.2 主成分分析
        2.3 载荷图
    3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简介

(7)作物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和卵菌的三种分子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与缩略词
绪论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作物土传病害的研究概况
        1 作物土传病原物
        1.1 疫霉菌
        1.2 腐霉菌
        1.3 尖孢镰刀菌
        1.4 立枯丝核菌
        1.5 大丽轮枝菌
        2 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
        2.1 化学防治
        2.2 抗病育种
        2.3 生物防治
        2.4 栽培措施
        3 作物土传病害的防治难点
        4 作物土传病害病原物的检测现状
    第二章 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 核酸提取技术
        2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分子检测技术
        2.1 多重 PCR (Multiplex PCR, mPCR)技术
        2.2 实时定量 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技术
        2.3 数字 PCR (Digital PCR, dPCR)技术
        3 基于等温反应的分子检测技术
        3.1 依赖核酸序列的旷増(Nuclear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技术
        3.2 解旋酶依赖性寺广增(Helicase-dependent amplification, HAD)技术
        3.3 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RCA)技术
        3.4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技术
        3.5 重组酶聚合酶忙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技术
        4 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分子检测技术
        5 植物病原菌的田间分子检测
        5.1 技术要求
        5.2 具有应用前景的分子检测技术
        5.3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黄瓜五种病原菌的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试验试剂的配置
        1.3 菌丝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的引物设计
        1.5 多重PCR分子检测的优化
        1.6 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
        1.7 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的田间样品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的引物设计
        2.2 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的优化
        2.3 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2.4 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2.5 多重PCR分子检测方法的田间样品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以Ypt1基因为靶标的两种疫霉菌的LF-RPA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植物
        1.3 试验试剂的配置
        1.4 菌丝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两种疫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1.6 两种疫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1.7 两种疫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1.8 简易核酸提取方法的筛选
        1.9 寄生疫霉菌侵染样品的LF-RPA分子检测
        1.10 辣椒疫霉菌侵染样品的LF-RPA分子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疫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2.2 寄生疫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2.3 辣椒疫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2.4 两种疫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优化
        2.5 两种疫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反应时间
        2.6 寄生疫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2.7 辣椒疫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2.8 简易核酸提取方法的筛选
        2.9 寄生疫霉菌侵染样品的LF-RPA分子检测
        2.10 辣椒疫霉菌侵染样品的LF-RPA分子检测
        3 讨论
    第三章 以ITS序列为靶标的三种腐霉菌的LF-RPA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植物
        1.3 试验试剂的配置
        1.4 菌丝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三种腐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1.6 三种腐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1.7 三种腐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1.8 简易核酸提取方法的筛选
        1.9 三种腐霉菌侵染样品的LF-RPA分子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种腐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2.2 三种腐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引物的特异性
        2.3 三种腐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优化
        2.4 三种腐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的反应时间
        2.5 三种腐霉菌LF-RPA分子检测方法灵敏度
        2.6 简易核酸提取方法的筛选
        2.7 三种腐霉菌侵染样品的LF-RPA分子检测
        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real-time PCR的瓜果腐霉菌的定量PCR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植物
        1.3 试验试剂的配置
        1.4 菌丝基因组DNA的提取
        1.5 Real-time PCR分子检测方法引物和探针的设计及特异性
        1.6 Real-time PCR分子检测方法标准质粒的制备
        1.7 Real-time PCR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
        1.8 Real-time PCR分子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可重复性
        1.9 瓜果腐霉菌侵染样品的real-time PCR分子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Real-time PCR分子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2.2 Real time PCR分子检测方法的最佳引物和探针
        2.3 Real-time PCR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
        2.4 Real-time PCR分子检测方法的可重复性
        2.5 瓜果腐霉菌侵染样品的real-time PCR分子检测
        3 讨论
本论文总结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多粘类菌剂和化学药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及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辣椒疫病的概述
    1.2 辣椒疫病防治研究进展
        1.2.1 辣椒品种的选育
        1.2.2 农业措施防治
        1.2.3 化学药剂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2.4.1 生防真菌
        1.2.4.2 生防放线菌
        1.2.4.3 生防细菌
    1.3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1.3.1 多粘类芽孢杆菌概述
        1.3.2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物质
        1.3.2.1 酶类
        1.3.2.2 抗生素类与蛋白
        1.3.2.3 多糖类
        1.3.2.4 其他活性物质
        1.3.3 多粘类芽孢杆菌生物机理研究
        1.3.4 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应用
        1.3.4.1 农业应用
        1.3.4.2 工业应用
        1.3.4.3 医药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田间辣椒疫霉致病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培养基配方
        2.1.2 病原菌的分离
        2.1.3 病原菌鉴定
        2.1.4 病原菌DNA的提取与鉴定
        2.1.5 菌丝生长速率与产孢能力测定
        2.1.6 致病力测定
        2.1.6.1 供试品种与育苗
        2.1.6.2 灌根接种与发病调查
        2.1.7 辣椒疫霉菌株生理小种鉴别
        2.1.7.1 鉴别寄主
        2.1.7.2 生理小种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特征
        2.2.2 病菌DNA序列测序鉴定
        2.2.3 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
        2.2.4 致病力差异
        2.2.5 生理小种鉴定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多粘类芽孢杆菌制剂及化学药剂对辣椒疫霉的毒力与药效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药剂
        3.1.3 培养基配方
        3.1.4 毒力测定
        3.1.4.1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测定
        3.1.4.2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孢子囊形成的敏感性测定
        3.1.4.3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
        3.1.4.4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游动孢子萌发的敏感性测定
        3.1.5 室内盆栽防治效果测定
        3.1.5.1 游动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1.5.2 盆栽防效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3.2.2 三种药剂对孢子囊形成的敏感性测定
        3.2.3 三种药剂对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
        3.2.4 三种供试药剂对游动孢子萌发的敏感性测定
        3.2.5 三种药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多粘类芽孢杆菌制剂及化学药剂对辣椒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及地点
        4.1.2 田间试验设计
        4.1.3 土壤DNA的提取、扩增和测序
        4.1.4 病情调查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4.2.2 高通量测序数据预处理结果
        4.2.3 Alpha多样性分析
        4.2.3.1 药后15 d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3.2 药后30 d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3.3 药后45 d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3.4 不同时间下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组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3.5 药后15 d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3.6 药后30 d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3.7 药后45 d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3.8 不同时间下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组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4 β多样性分析
        4.2.4.1 细菌群落差异分析
        4.2.4.2 真菌群落差异分析
        4.2.5 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菌落结构
        4.2.5.1 门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4.2.5.2 门水平下细菌不同时期各处理组间种群分析
        4.2.5.3 属水平下细菌不同时期各处理组间群落结构分析
        4.2.5.4 属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不同时期各处理组间分析
        4.2.5.5 门水平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4.2.5.6 门水平下土壤真菌群落不同时期各处理种群分析
        4.2.5.7 属水平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4.2.5.8 属水平下土壤真菌群落不同时期各处理组间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大豆疫霉EGZ018181和EGZ16653基因的抗药性机制与辣椒疫霉效应子PcRxLR207毒性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植物病原卵菌及其对杀菌剂抗性的研究进展
        1. 卵菌病害的研究现状
        1.1 几种主要疫霉菌
        1.2 疫霉菌的侵染机制及防治措施
        2. 卵菌对杀菌剂抗药性概述
        2.1 防治卵菌病害的主要杀菌剂及其研究进展
        2.2 卵菌的抗药性发展及其作用机制
    第二章 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
        1. CRISPR的基本原理
        2. CRISPR的优缺点
        3 CRISPR的技术应用
        3.1 基因治疗
        3.2 动植物品系培育
        3.3 核酸检测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大豆疫霉中氟吡菌胺潜在靶标蛋白基因EGZ08181的抗药性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大豆疫霉菌株gDNA提取
        1.3 抗药性菌株抗药性评估
        1.4 抗药性候选基因PCR验证
        1.5 生物信息分析
        1.6 载体构建
        1.7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热激转化
        1.8 质粒的提取
        1.9 大豆疫霉转化
        1.10 转化子表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疫霉菌株抗药性检测
        2.2 候选基因PCR验证
        2.3 EGZ0818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敲除及过表达转化子的获得
        2.5 转化子菌丝生长速率测定
        2.6 转化子的抗药性检测
        2.7 转化子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2.8 转化子对致病性的影响
        2.9 转化子对氧化压力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大豆疫霉中甲霜灵潜在靶标蛋白基因EGZ16653的抗药性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大豆疫霉菌株gDNA的提取
        1.3 抗药性菌株抗药性评估
        1.4 抗药性候选基因PCR验证
        1.5 生物信息分析
        1.6 载体构建
        1.7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热激转化
        1.8 质粒的提取
        1.9 大豆疫霉转化
        1.10 转化子表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疫霉菌株抗药性检测
        2.2 EGZ16653基因PCR验证
        2.3 EGZ16653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敲除及过表达转化子的获得
        2.5 转化子菌丝生长速率测定
        2.6 转化子的抗药性检测
        2.7 转化子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2.8 转化子对致病性的影响
        2.9 转化子对氧化压力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辣椒疫霉效应子PCRXLR207的毒性功能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辣椒疫霉菌株gDNA的提取
        1.3 敲除载体的构建
        1.4 PEG介导的辣椒疫霉转化
        1.6 敲除转化子生长速率的测定
        1.7 敲除转化子接种拟南芥
        1.8 敲除转化子接种辣椒
        2. 结果与分析
        2.1 敲除转化子的获得
        2.2 敲除转化子不影响菌丝生长速率
        2.3 敲除转化子接种拟南芥与辣椒致病力下降
        3. 讨论
本论文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10)西甜瓜枯萎病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西甜瓜产业发展现状
    1.2 西甜瓜真菌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1.3 西甜瓜枯萎病简介
    1.4 西甜瓜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1.5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简介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药剂配方筛选及盆栽防效测定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拮抗菌的筛选、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及其所致番茄猝倒病的控制效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防治主要土传病害的农药登记和推广情况[J]. 李文静,王秋霞,李园,颜冬冬,郭美霞,徐进,靳茜,曹坳程. 农药, 2021(08)
  • [2]g-C3N4和g-C3N4@ZnONPs的抑菌诱抗机制研究[D]. 蔡璘. 西南大学, 2021(01)
  • [3]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D]. 邹悦.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4]黑龙江省绥化市辣椒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研究[D]. 王春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三类天然产物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其作用机制初探[D]. 赵中敏. 兰州大学, 2020
  • [6]辣椒疫霉抗甲霜灵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D]. 王伟燕.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3)
  • [7]作物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和卵菌的三种分子检测方法研究[D]. 于佳.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8]多粘类菌剂和化学药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及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D]. 韩永琴.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9]大豆疫霉EGZ018181和EGZ16653基因的抗药性机制与辣椒疫霉效应子PcRxLR207毒性功能研究[D]. 邹芬.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西甜瓜枯萎病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初步研究[D]. 顾美玲.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