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论劳动价值论的深化与发展

一、也谈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周绍东,丁瑞云[1](2021)在《“价值源泉一元论”的学术争论及其现实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价值源泉一元论",即"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围绕该观点,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这段时期尤为激烈。这段时期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其一是"唯一性"问题,即"活劳动是否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由此形成了"一元论和多元论之争";其二是作为价值源泉的"劳动"内涵的问题,即"什么样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由此形成了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之争"。本文主要对此次争论中的"一元论"观点以及"生产劳动"内涵的相关探讨进行总结阐述,并尝试结合理论地位、现实需要和人本意蕴三方面,探索其现实意义。

谢皓明[2](2021)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不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还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实现了对前人劳动观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通过对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也揭秘了可以认知整个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秘钥。习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光荣,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涵的继承和发扬,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所以,目前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劳动”问题,劳动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探究,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加强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以及基本概念的界定。正文部分是论文的第二至四章,第二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时代境遇与理论基础,论述其形成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形成历程;第三章先总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架构,再从生产劳动论、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劳动解放论四个维度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内涵,结合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结论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第五章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论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内容整体上梳理并概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发展、内容,并理论联系实际,探究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当代价值,为当代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发展劳动、解决劳动问题敬献绵薄之力。

张海鹰[3](2021)在《资本逻辑语境中的数字劳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数字劳动成为当今社会新型的劳动形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旧适用于数字劳动的研究。在我国开启“十四五”规划和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代化征程中,发展“数字经济”,建成“数字中国”,必须科学把握数字劳动资本属性及其价值形态,创新数字劳动参与劳动市场体系建构的新业态新形式。与此同时,数字劳动者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重信息共享原则与自我反思能力的培育,使数字技术真正成为传播自由与自我解放的工具,从而避免落入数字资本的商业陷阱之中。首先,对数字劳动及资本逻辑相关概念进行破题。对于数字劳动概念的定义,学界目前没有统一界定。探究“受众”到“数字劳动”在资本逻辑下的发展脉络。分别对资本、资本逻辑、数字劳动的发展溯源和定义进行解构和分析。资本逻辑具有两重性,具体表现在“物的增殖和人的价值的贬值”。马克思既揭露了资本的野蛮性,也充分肯定了资本的文明面。基于此,探究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进一步论证劳动与劳动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内在关系,进而探究资本逻辑和数字劳动之间的关系。其次,大数据的到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纳入到了数字技术的监控之中。用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分享信息和互动交流,人们通过虚拟平台与世界建立联系。然而,数字劳动者在社交媒体成瘾的同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免费的“数字劳工”,进而引发了数字劳动的异化和剥削。探究在资本逻辑无限增殖的规律下,数字劳动剩余价值产生的实质,进一步揭露资本家是如何披着数据的外衣获取高额利润。实质上,数字劳动是资本逻辑的深化,数字劳动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其本质都不过是以更为隐蔽和深刻的方式榨取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进一步强化对工人的利用和剥削。但当下数字技术在促进人的解放方面同样蕴涵着无限的可能,应该积极寻求人的自由解放之道。资本逻辑语境中数字劳动的研究是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相关理论展开的。数字劳动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数字劳动带来的“一键式”快捷时要思考人主体意识的丧失问题。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来审视数字劳动,有助于批判资本主义否定劳动价值论的谬论,认清资本主义劳动的异化新形式。在全球化新业态背景下,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市场要素改革,研究资本逻辑语境下的数字劳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刘雷[4](2021)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经济现象、论证经济规律、推断结论或定理已经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习近平十分重视数学发展,并对马克思的数学研究给予极高评价,多次强调现代数学工具对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到,马克思写下了数量庞大的数学等学科笔记,并引用恩格斯的话讲,马克思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习近平在“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中肯定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并指出:“他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得出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明显不足,而习近平为“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指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发展的方向。首先,马克思对数学有丰富的研究,数理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理逻辑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属性之一,马克思研究数学的目的在于撰写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借助数学方法科学抽象了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并借助数理逻辑推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这一过程是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量”和“质”统一性和数学的根本属性决定的。马克思是精通数学的,马克思数学研究的进阶路径符合人对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是其钻研数学的根本前提,马克思开创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数学先例,在研究高等数学中推动唯物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实践统一。马克思为高等数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时代贡献,马克思推动了高等数学的发展,提出“无穷小量”与“0”之间的辩证关系,独创了求导法,系统梳理了“神秘微积分”“理性微积分”“纯粹代数微积分”的特点和不足,敏锐发现了代数学向微分学转化的环节,创造性提出马克思微积分关键理论、辩证方法、通用公式,揭示了微积分的本质,突破了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跨越的关键理论。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转形问题以及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理论等蕴含着丰富的数理思想,体现了严谨性、简易性、可推理性特点,据此完成了经典数理分析表达,研究其数理分析的发展逻辑具有明显的时代假设前提、问题局限和意识形态差异,可进一步切合实际针对假设条件、计量单位、公式模型进行数理表达重构。第一,马克思对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和计算蕴含了“大数定律”思想,运用平均值规律的数理性质,阐释了价值规律的科学性,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过程中,敏锐发现货币转化为资本体现的“无形增值”,存在特殊商品才能使流通成立的等价逻辑,从数理逻辑发现了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根本载体,体现了数理“剪刀差”和传递的数理思想;马克思阐释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转形问题都是建立在不断赋予“质”和“量”的内在数理含义上的,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从数理的角度推进了理论逻辑的展开。第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数理分析是以初等数学公式、文字逻辑及举例实现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经典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和转形问题的数理表达体现了严谨性、简易性及可推理性特点。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马克思所属时代基本前提假设,尝试建立了经典劳动价值论包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总量数理模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化之间的数理模型”、“部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化之间的数理模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价值量变化的数理模型”、“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和该企业单位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数理模型”等;尝试建立了经典剩余价值论所包含的“马克思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模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模型”、“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模型”等;尝试建立了“经典简单再生产”、“经典扩大再生产”、“经典价值转形问题”、“平均利润和平均价格”、“商业资本”、“地租”等理论的数理模型。第三,辩证探研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和转形问题的发展逻辑和路径体系看,西方学者虽看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表达解析内容,但也暴露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发展的意识形态偏见问题,西方学者过于强调数学工具的重要性,经常出现“数理逻辑大于理论逻辑”的错误,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西方学者研究述评和经典理论的数理建构上,还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创新。第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必须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规律、新变化、新现象,以此对现代假定条件、计量单位与公式表达体系进一步重构,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念、方法前提,切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进数理模型建构。最后,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要科学看待数学工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的能动作用,辩证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演进逻辑,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属性和时代需要的角度出发,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数理分析研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科学性、解释力,形成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有效路径、方法体系,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李青蓉[5](2021)在《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劳动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境遇中,面对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等价值理论的影响,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性作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受到质疑,人的劳动不断沦为资本增值、创造交换价值的工具和手段,劳动失去了丰富的内涵。因此,只有回到文本,通过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了解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本质与特征才能真正澄清问题,掌握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精髓,并结合社会问题,理解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当代意义。通过跨学科综合研究、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理论分析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纵向角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文本中关于劳动概念的具体内容,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充分理解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研究的具体脉络。从横向角度剖析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构成要素、本质特征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作为重要劳动形式的雇佣劳动。劳动概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内涵,扞卫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性地位。围绕论文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六章进行论述,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价值,综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马克思劳动概念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现状,确定选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形成选题研究框架。第二章: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以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为依据,基于哲学视角,具体分析了“异化”与“对象化”的关系,“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以及“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对“异化劳动”进行扬弃的问题。“异化劳动”的研究,将人的劳动与人的本质关联起来,使劳动回归到了现实的生活中。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物质生产劳动地位,物质生产劳动与分工、所有制,思想、观念、意识的关系研究,进一步将劳动与社会的政治形势、道德法律思想联系在一起,揭示了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角度,对《资本论》中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内涵进行剖析,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三章:劳动的构成要素。对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劳动力是一种活的劳动能力,劳动资料是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工具。对劳动力内涵的把握,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人的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基础作用,确立“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不可替代性。而劳动对象就是人使用劳动资料作用的对象,这是劳动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劳动过程三大构成要素是实现资本主义大生产以及达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重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第四章:劳动的本质特征。通过对劳动的亲自然性、劳动过程的观念先导性以及劳动的历史性本质特征的具体分析,深刻理解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本质特征。劳动是人在自然界中进行生产和物质交换的过程,也是人把自身自然力作用于自然的一个过程。这一劳动过程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了劳动者自身的目的和意志,并决定了自身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体现了劳动过程的观念先导性。人的本质就是在人的劳动生产的历史中不断生成的,是对人的能动生活过程的反映,体现着产生出人的现实的社会形态及其演变。在物质财富极端富足的社会条件下,劳动必将实现向人的本质的复归,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第五章:作为劳动形式的雇佣劳动。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角度入手,论述了雇佣劳动的产生,以及资本与雇佣劳动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资本要想增殖自身离不开雇佣劳动的力量,雇佣劳动为资本的增长提供动力源泉。从雇佣劳动产生的历史条件总结了雇佣劳动的实质内容,即“生产资本的劳动”、“剥削他人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并从劳动前提、劳动过程与劳动结果三个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的特征。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与贫困的工人阶级的矛盾对立中,总结了雇佣劳动是占有剩余价值的劳动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形势下雇佣劳动的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第六章: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当代价值。结合新时代劳动领域出现的新情况,面对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的言论,积极回应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对马克思劳动理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在坚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西方价值理论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误读之处,扞卫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地位。并分别从理论及现实角度,分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研究对于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构建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当代价值。

解斯棋[6](2021)在《《资本论》与《国富论》资本理论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比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着作《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着作《国富论》中的资本理论。通过对二者资本理论中关于资本的界定、资本的作用、资本的报酬、资本报酬的分配、资本的划分、资本的运动、资本的来源与资本积累等方面异同点的比较,本文阐释了《资本论》的资本理论对《国富论》的资本理论的继承、批判与超越。本文认为《国富论》与《资本论》在资本理论上的许多观点具有一致的态度。二者都认为资本具有能够为资本所有者带来报酬的本质作用,因而资本是创造财富必不可少的要素。并且,资本报酬的创造是雇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所以资本报酬实质上是劳动者创造的增殖价值。二者都认为资本不是单一的形态,都对不同形态的资本进行了划分。二者都认为资本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资本的运动是一种起点即为终点的循环运动。二者对于资本来源的认识都来源于劳动价值论,所以二者认为资本实质上是过去劳动的产物,这种产物的不断积累导致资本规模的扩大。本文认为《国富论》与《资本论》在资本理论上既存在共识又存在分歧。《资本论》与《国富论》资本理论不相一致的观点,正是《资本论》创立自身资本理论的基础。《国富论》认为资本是资本所有者可支配财富中用于生产的财富即使用价值,资本在实现资本所有者个人利益的同时可以间接实现社会利益。《资本论》则认为资本是资本家阶级用于无偿占有他人生产的增殖价值的价值,所以资本只能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国富论》认为资本的报酬来源于流通领域,流通领域各种不同的现实情况会导致资本报酬在资本家之间的不等分配。《资本论》则认为资本的报酬来源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增殖价值,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利润具有平均化的特点,所以各个资本家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国富论》认为资本是使用价值,所以它以使用价值为核心划分资本的不同形态,并认为资本的运动是使用价值的运动。《资本论》则认为资本是价值,所以它以价值为核心划分资本的不同形态,并认为资本的运动是价值的运动。《国富论》认为资本的增加或积累源于资本所有者个人的节俭,这种节俭导致的资本积累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资本论》则认为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剩余价值源于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所以资本积累是资本对劳动剥削的结果。并且,资本积累使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他人的劳动果实不断扩大对他人劳动果实的占有,从而导致财富的两极分化。本文通过比较《国富论》与《资本论》中资本理论的共识,深入地分析了《资本论》对《国富论》中资本理论的继承。本文认为《资本论》继承了《国富论》的分析工具。在研究资本的本质来源时,《资本论》与《国富论》都采用了劳动价值论这种分析工具。本文认为《资本论》继承了《国富论》资本具有自利动机的观点,二者都看到了资本对利润的追求,认为资本会自动去往利润高的领域从而使自身扩大和增殖。本文认为《资本论》继承了《国富论》对资本推进生产力发展的肯定态度。《资本论》指出资本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超过了以往所有的生产方式,所以《资本论》认为资本具有文明作用。本文认为《资本论》继承了《国富论》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观点。二者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包括供劳动者生产使用的生产资料与供劳动者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两方面,而资本也包括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两方面。所以,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本文通过比较《国富论》与《资本论》中资本理论的分歧,阐明了《资本论》对《国富论》中资本理论的批判。本文认为《国富论》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只看到资本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和促进作用,而忽略了资本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基础上。并且,《国富论》将资本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看作是绝对的,而没有意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以及客观规律必然会导致资本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消极阻碍作用。本文认为《资本论》批判了《国富论》将资本对生产条件的所有及占有看作是正当的、合理的。《国富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观点在于它站在资产阶级立场,没有看到资本在劳动目的、劳动过程、劳动结果等方面对劳动者的剥削。除此之外,《资本论》在第二卷明确提出了对《国富论》资本划分理论的批判,以及对《国富论》资本报酬是决定价值的要素观点的批判。通过对《国富论》与《资本论》中资本理论的共识与分歧的分析,通过对《资本论》对《国富论》中资本理论的继承与批判的研究,本文最终将《资本论》对《国富论》资本理论的超越进行了总结。本文认为《资本论》对《国富论》资本理论的超越不仅是理论本身的超越,还涵盖了研究方法、分析工具、研究立场和研究目的等方面的超越。在资本理论的研究上,《资本论》以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代替了《国富论》的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在分析资本理论时,《资本论》不但继承了《国富论》的分析工具,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同时使用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两种分析工具致使《资本论》更加全面和科学。在研究资本理论的立场和目的上,《资本论》摒弃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一贯的资产阶级立场以及实现财富增长的目的。《资本论》站在了人类的立场上,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而研究资本理论。最终,本文提炼出了《资本论》中资本理论的思想精华和研究结论。《资本论》认为资本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具有增殖价值作用的价值;资本不是单纯的具有自然属性的物,资本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生产关系;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是不足的,而是相对于资本不能实现其增殖价值职能的绝对过剩;资本不是绝对现象而是一种历史暂时现象。资本在生产出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生产出自身走向灭亡的历史条件。由此可见,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必然性。资本不是永恒的,它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发展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资本的历史使命。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比较《资本论》与《国富论》的资本理论,旨在论证《资本论》对《国富论》资本理论的超越以及《资本论》所构建的新的资本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李文俊[7](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劳动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观,既有利于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增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科学化水平,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以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研究,着力回应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该部分在阐释劳动、劳动观、新时代劳动观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意义,即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第二,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进行了深入挖掘。该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包括劳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作用,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观培养理论基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包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四个尊重”的方针,“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归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包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勤劳风尚,“宁俭勿奢”的节俭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夙夜在公”的奉献品质。第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历史经验表明,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劳动观培养需要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第四,运用实证调查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艰苦奋斗和创新的劳动精神缺失、诚信和生态劳动理念欠缺等问题。导致当代大学生劳动观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第五,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和内容。为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认知,热爱劳动的情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诚实、守法、生态的劳动信念,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内容应为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劳模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生态劳动理念教育。第六,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一是坚持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增强就业、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二是重视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创新劳动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三是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四是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总之,本文力求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刘昊[8](2021)在《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劳动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地察觉到劳动在人的成长历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提出了新时代的劳动立场和劳动观点。他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上,不但从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而且在治国理政的劳动实践中注入创新活力,不断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逐渐形成了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新的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创新(以下简称“劳动观创新”)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中的劳动价值论、劳动解放论、劳动教育论、异化劳动论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劳动观创新的理论渊源。同时,劳动观创新还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劳动探索密不可分,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劳动观创新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一是劳动主体论,它回答了新时代谁来劳动的问题。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劳动者不分高低贵贱。其二是劳动创造论,它回答了新时代为何劳动的问题。对新时代劳动价值、劳动创新创造、劳动精神的剖析,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进一步明确了人们的劳动认知。其三是劳动教育论,它回答了新时代怎么劳动的问题。要坚持劳动教育领域的改革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四是劳动环境论,它回答了新时代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下劳动的问题。我们要倡导绿色科学的劳动发展理念,弘扬积极的劳动风尚,同时充分发挥工会作用,不断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劳动观创新是一套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旨趣明确,时代性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重塑了传统文化劳动观的重要价值;同时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现实上,为培养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蓄积了强大动力。“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新时代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拼搏的时代。因此,我们要时刻把握劳动观创新内容的灵魂和思想精髓,充分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价值,不断迎来新时代更加美好的明天!

张起梁[9](2021)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研究》文中指出《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撰写的“主要着作”,亦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典范。在当代,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文本依据,而对马克思哲学进行的理论研究,不仅使马克思哲学研究再次成为一门“显学”,而且还开拓出了一些新的、有利于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当代化和民族化的研究视角。但《资本论》的学科性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经济学批判的着作;另一方面,它又是哲学批判的着作。从经济学批判看,《资本论》是资本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三位一体”;从哲学批判看,《资本论》则是作为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发达机体”而对一切旧哲学的彻底扬弃。因而,《资本论》就是经济学—哲学批判的二位一体和辩证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特别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学转向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是引发这一事件的重要前提。因而,这本质上就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事件。从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批判转向了生产劳动批判,实现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草创”到“再创”再到“成熟”为节点判断和理论标识的哲学革命。循此革命逻辑,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应被确立为“生成论”的生产劳动本体论。无论在认识论层面将马克思哲学从历史观维度表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还是从世界观维度表述为“历史唯物主义”,亦或在方法论层面表述为“唯物辩证法”,但在本体论层面,这些表述方式都有着共同的“本体承诺”。其所唯之“物”,既不是传统哲学所固守的“自在之物”或“直观之物”,也不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膜拜的“抽象之物”或“单纯之物”,而是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基础上,统统上升为表征社会人的存在之基和生活之本的哲学范畴,即“人格化”了的物。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关键在于方法。关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所用方法的研究,既是正确理解《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一把钥匙,也是《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马克思曾致信恩格斯,“不论我的着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马克思在另一封信中提示,《资本论》是他“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更确切地说,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辩证法,俨然已不再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概念辩证法,更不是古希腊时期的直观辩证法,而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历史科学的批判性开展中,对以往辩证法进行革命批判或革命“颠倒”之后而确立的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即唯物辩证法。如果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初篇”,那么,《资本论》则是“续篇”。“初篇”是在宏观层面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宏大叙事,“续篇”则是微观层面的微观表达。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初篇”与“续篇”在理论上又构成了一种正向指导与反向建构的创生关系。而且,伴随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进行,特别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理论开展中,马克思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从而形成了一些表征唯物辩证法的具体的、特殊的方法形态,如“科学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从后思索法”等。但问题在于,如何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及其发展形态作出科学的、不偏不倚的读解。遵循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方法研究的理论进路,针对该领域的研究争论和意见冲突,有必要寻求新的理论视角并把这个问题的探讨放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加以考察。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哲学即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出场逻辑,而且是其言说方式和言说语境。聚焦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文本依据,从而在这一原初的、生成的言说语境中,对唯物辩证法及其发展形态进行不偏不倚的解读,应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范式。在深耕文本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言说语境,借鉴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视域融合”,从整体上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贯穿、运用和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进行抽绎、去蔽和解读,深入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领悟和理解。从而赋予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以新的解释力,使其具有更加普遍和一般的方法论意义。这一基础理论研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的趋势上具有重要意义。

郭潇彬,朱炳元[10](2020)在《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正加快构建,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及其论争持续受到关注,其中对《资本论》尤其是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也成为学界争论的一大焦点。当前对劳动价值论产生的种种认识上的偏差,很大程度是由于缺乏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如何秉持正确态度,将科学的方法论作为研究范式理解和研究劳动价值论,依然是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时代课题。我们应当结合新的实际,用科学的方法论不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把握与研究。

二、也谈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基本概念
        1.5.1 劳动观
        1.5.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时代境遇与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背景
        2.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经济背景
        2.1.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2.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基础
        2.2.1 德国古典哲学劳动观
        2.2.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观
        2.2.3 空想社会主义劳动观
    2.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历程
        2.3.1 萌芽时期: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2.3.2 形成时期: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对剩余价值论的初步突破
        2.3.3 深化时期: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以及巴黎公社后劳动观进一步深化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架构与基本内容
    3.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架构
        3.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四个维度的内在关联
        3.1.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四个维度的理论指向
        3.1.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前人劳动观的发展
    3.2 生产劳动论:劳动是通晓人类社会历史的锁钥
        3.2.1 基于劳动考察人类历史的起源
        3.2.2 基于劳动考察社会形态的更迭
        3.2.3 现实的个人是创造历史的能动主体
    3.3 劳动本质论: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确证人的本质
        3.3.1 劳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说明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3.3.2 劳动成为确证人的本质的重要枢纽
    3.4 劳动价值论:揭示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奥秘
        3.4.1 扬弃古典劳动价值论揭秘“劳动创造价值”
        3.4.2 “劳动创造资本”的内在逻辑
    3.5 劳动解放论:劳动解放促进人的解放
        3.5.1 劳动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基础
        3.5.2 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劳动观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3.5.3 从“空想”到追求解放的现实途径的转变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4.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历史意义
        4.1.1 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支撑
        4.1.2 确证了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
        4.1.3 为广大劳动人民指明了奋斗目标
        4.1.4 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4.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4.2.1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4.2.2 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推进劳动教育
        4.2.3 推动劳动形式的创新
        4.2.4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五章 结论
    5.1 论文的结论
    5.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资本逻辑语境中的数字劳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1.现实背景
        2.理论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1.国内文献综述述评
        2.国外文献综述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论文创新点
一、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
        1.资本的内涵及本质
        2.资本逻辑内涵及本质
        3.资本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系
    (二)资本逻辑的两重性
        1.资本逻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逻辑造成人的发展危机
        3.资本逻辑批判下的生态危机
二、“数字劳动”溯源及概念辨析
    (一)数字劳动概念溯源
        1.“受众”概念的提出
        2.“受众商品论”的理论争鸣
        3.“数字劳动”的提出和内涵
    (二)数字劳动的表现特性
        1.用户主动参与性
        2.工作模式灵活性
        3.雇佣模式非合同性
        4.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同一性
    (三)数字劳动与相关概念辨析
        1.数字劳动与非物质劳动
        2.数字劳动与物质劳动
        3.数字劳动与免费劳动
        4.数字劳动与知识劳动
        5.数字劳动与科技劳动
三、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批判性理论借鉴
    (一)探究数字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1.福克斯对马克思劳动理论的所谓创建
        2.从斯麦兹的“受众商品”到福克斯“产消者商品”
        3.国外学者对福克斯数字劳动理论的批判
    (二)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客观评价
        1.对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合理性分析
        2.对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3.数字劳动的数据流只有通过精准算法才是劳动
    (三)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价值意义
        1.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时代价值
        2.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对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借鉴意义
四、资本逻辑与数字劳动的关系
    (一)资本逻辑与数字劳动的联系
        1.资本逻辑中数字技术的本质
        2.资本逻辑中数字劳动的本质
        3.资本逻辑中数字资本的本质
    (二)数字劳动是对资本逻辑的深化
        1.数字劳动是当代资本积累的新模式
        2.数字劳动是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新手段
        3.数字劳动是资本和劳动力过剩的新产物
        4.共享经济是缓和数字劳动异化剥削的新途径
    (三)数字资本与新技术主义逻辑
        1.资本逻辑和数字技术逻辑具有内在合契点
        2.新技术主义是新一轮的资本剥削
五、资本逻辑语境中数字劳动剩余价值生产
    (一)资本主义时代数字劳动二重性理论
        1.数字商品的二因素
        2.数字劳动二重性分析
        3.数字劳动二重性理论是数字劳动价值论的基石
    (二)数字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
        1.数字产品成“异已存在物”
        2.数字劳动的隐蔽性统治
        3.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4.数字关系等级化
    (三)数字资本主义异化景观
        1.隐蔽化的意识形态入侵
        2.数字资本霸权
        3.数字拜物教
    (四)资本主义时代数字劳动剩余价值生产
        1.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2.数字劳动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分析
        3.资本逻辑语境下数字劳动资本积累的秘密
六、数字劳动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一)重构数字劳动秩序原则
        1.坚持数字劳动按贡献分配原则
        2.倡导一般数据的共享原则
        3.科学把握资本公有化
    (二)优化数字技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利用数字劳动技术进行异化治理
        2.积极探索新型数字劳动组织关系
        3.寻求人工智能时代的经济转型
        4.警惕和消解数字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负作用
    (三)规范资本逻辑运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础
        2.丰富的社会组织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决定因素
        3.个体人格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保障
        4.自我支配时间的增加是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数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数理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相关概述
        2.1.1 数理分析基本概述
        2.1.2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数理分析
        2.1.3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数理特性
    2.2 马克思数学研究的进阶路径
        2.2.1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根本前提
        2.2.2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直接目的
        2.2.3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递阶逻辑
    2.3 马克思数学研究的时代贡献
        2.3.1 马克思独创0/0求导法
        2.3.2 马克思合理化微分过程
        2.3.3 马克思突破数学跨越关键理论
    2.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运用数学内在依据
        2.4.1 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的发展必然
        2.4.2 数理分析抽象理论的基本方法
        2.4.3 数理逻辑推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
    小结
第3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3.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理思想
        3.1.1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数理思想
        3.1.2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数理思想
        3.1.3 货币的起源与价值形式数理思想
        3.1.4 价值规律与商品拜物教数理思想
    3.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经典数理表达
        3.2.1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前提
        3.2.2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数理分析
        3.2.3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数理模型
    3.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理解析
        3.3.1 劳动价值论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3.3.2 劳动价值论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3.3.3 劳动价值论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4章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4.1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思想
        4.1.1 货币转化为资本数理思想
        4.1.2 剩余价值生产数理思想
        4.1.3 资本主义工资实质和形式数理思想
    4.2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经典数理表达
        4.2.1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假设前提
        4.2.2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数理分析
        4.2.3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数理模型
    4.3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解析
        4.3.1 剩余价值论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4.3.2 剩余价值论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4.3.3 剩余价值论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5章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5.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思想
        5.1.1 资本循环和周转数理思想
        5.1.2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数理思想
        5.1.3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数理思想
        5.1.4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数理思想
        5.1.5 借贷资本和资本主义地租数理思想
    5.2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经典数理表达
        5.2.1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假设前提
        5.2.2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数理分析
        5.2.3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数理模型
    5.3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解析
        5.3.1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5.3.2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5.3.3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6章 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
    6.1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
        6.1.1 科学看待数学工具对学术研究的能动作用
        6.1.2 全面认识数理分析对理论发展的重要价值
        6.1.3 辩证分析国外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演进逻辑
    6.2 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科学性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政治性
        6.2.2 深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学理性
        6.2.3 夯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基础性
    6.3 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解释力
        6.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问题导向
        6.3.2 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应用领域
        6.3.3 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理论体系
    6.4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基本路径
        6.4.1 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数理分析研究
        6.4.2 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基本原则
        6.4.3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方法体系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2.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概念
        2.1.1 劳动对象化与异化的关系
        2.1.2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2.1.3 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2.1.4 异化劳动的扬弃
    2.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劳动概念
        2.2.1 物质生产劳动的地位
        2.2.2 物质生产劳动与分工和所有制的关系
        2.2.3 物质生产劳动与思想、观念、意识的关系
    2.3 《资本论》中的劳动概念
        2.3.1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3.2 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2.3.3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第3章 劳动的构成要素
    3.1 劳动力
    3.2 劳动资料
    3.3 劳动对象
第4章 劳动的本质特征
    4.1 劳动的亲自然性
    4.2 劳动过程的观念先导性
    4.3 劳动的历史性
第5章 作为劳动形式的雇佣劳动
    5.1 雇佣劳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5.2 雇佣劳动的特征
    5.3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
第6章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当代价值
    6.1 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本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6.2 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
    6.3 有利于保障劳动者主体地位,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资本论》与《国富论》资本理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富论》与《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共识
    2.1 关于资本界定与作用方面的共识
        2.1.1 资本是创造财富的要素
        2.1.2 资本具有保值和增殖的作用
    2.2 关于资本的报酬与分配方面的共识
        2.2.1 资本的报酬是雇佣劳动创造的增殖价值
        2.2.2 资本的报酬被资本所有者占有
    2.3 关于资本的划分与运动方面的共识
        2.3.1 资本可划分为多种形态
        2.3.2 资本是运动的且运动轨迹是循环
    2.4 关于资本的来源与积累方面的共识
        2.4.1 资本来源于过去的劳动
        2.4.2 资本积累是资本规模扩大的基础
第3章 《国富论》与《资本论》资本理论的分歧
    3.1 关于资本界定与作用方面的分歧
        3.1.1 《国富论》认为资本是使用价值
        3.1.2 《资本论》认为资本是价值
        3.1.3 《国富论》认为资本的作用是增进社会利益
        3.1.4 《资本论》认为资本的作用是增进资本家利益
    3.2 关于资本的报酬与分配方面的分歧
        3.2.1 《国富论》认为资本的报酬来源于流通领域
        3.2.2 《资本论》认为资本的报酬来源于生产领域
        3.2.3 《国富论》认为资本的报酬在资本家之间不等分配
        3.2.4 《资本论》认为资本的报酬在资本家之间平均分配
    3.3 关于资本的划分与运动方面的分歧
        3.3.1 《国富论》以使用价值为核心划分资本
        3.3.2 《资本论》以价值为核心划分资本
        3.3.3 《国富论》认为资本的运动是使用价值的运动
        3.3.4 《资本论》认为资本的运动是价值的运动
    3.4 关于资本的来源与积累方面的分歧
        3.4.1 《国富论》认为资本来源于资财所有者的节俭
        3.4.2 《资本论》认为资本来源于资本所有者对劳动的剥削
        3.4.3 《国富论》认为资本积累增加社会财富
        3.4.4 《资本论》认为资本积累导致财富两极分化
第4章 《资本论》对《国富论》资本理论的继承和批判
    4.1 《资本论》对《国富论》资本理论的继承
        4.1.1 继承了《国富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本分析工具
        4.1.2 继承了《国富论》资本具有自利动机的观点
        4.1.3 继承了《国富论》资本对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的观点
        4.1.4 继承了《国富论》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观点
    4.2 《资本论》对《国富论》资本理论的批判
        4.2.1 批判了《国富论》忽略资本对劳动的剥削
        4.2.2 批判了《国富论》忽略资本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4.2.3 批判了《国富论》对资本的划分
        4.2.4 批判了《国富论》资本报酬是决定价值的要素
        4.2.5 批判了《国富论》资本对生产条件的所有及占有
第5章 《资本论》对《国富论》资本理论的超越
    5.1 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超越
        5.1.1 由实证研究方法跨越到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
        5.1.2 由规范研究方法跨越到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
        5.1.3 由以劳动价值论为分析工具跨越到以剩余价值论为分析工具
    5.2 研究立场和目的的超越
        5.2.1 由资产阶级立场跨越到人类的立场
        5.2.2 由财富增长的目的跨越到人类解放的目的
    5.3 研究结论的超越
        5.3.1 资本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价值
        5.3.2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
        5.3.3 资本不是不足而是过剩
        5.3.4 资本不是绝对现象而是历史暂时现象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理论联系实际法
        1.3.2 历史分析法
        1.3.3 调查研究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劳动的内涵
        2.1.1 劳动的基本含义
        2.1.2 劳动的特征
        2.1.3 劳动的作用
    2.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界定
        2.2.1 劳动观的基本含义
        2.2.2 新时代劳动观的基本内涵
        2.2.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含义
    2.3 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价值
        2.3.1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2 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3.3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
        3.1.1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3.1.3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4 倡导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劳动态度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
        3.2.1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
        3.2.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2.3 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3.2.4 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
        3.2.5 倡导“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
        3.3.1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3.3.2 “宁俭勿奢”
        3.3.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3.4 “夙夜在公”
第4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
        4.1.1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
        4.2.1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4.2.2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4.2.3 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
        4.2.4 劳动观培养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分析
    5.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积极向上
        5.1.1 具有正确的劳动认知
        5.1.2 热爱劳动
        5.1.3 具有积极的劳动精神
        5.1.4 劳动信念坚定
    5.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
        5.2.1 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
        5.2.2 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
        5.2.3 艰苦奋斗及创新劳动精神缺失
        5.2.4 诚信与生态劳动理念欠缺
    5.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培养
        5.3.2 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
        5.3.3 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
第6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与内容
    6.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
        6.1.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6.1.2 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
        6.1.3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6.1.4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6.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内容
        6.2.1 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
        6.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
        6.2.3 劳模精神教育
        6.2.4 创新创业教育
        6.2.5 劳动法律法规教育
        6.2.6 生态劳动理念教育
第7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
    7.1 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7.1.1 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7.1.2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
        7.1.3 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
        7.1.4 增强就业及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
    7.2 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7.2.1 创新劳动实践教学
        7.2.2 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
        7.2.3 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
        7.2.4 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
    7.3 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
        7.3.1 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
        7.3.2 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
        7.3.3 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
        7.3.4 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
    7.4 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
        7.4.1 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
        7.4.2 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
        7.4.3 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述评
        1.3.1 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研究总体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5.1 视角的创新
        1.5.2 体系架构的创新
第2章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新的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观
        2.1.1 异化劳动论
        2.1.2 劳动价值论
        2.1.3 劳动教育论
        2.1.4 劳动解放论
    2.2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对劳动观的探索
        2.2.1 毛泽东的劳动观
        2.2.2 邓小平的劳动观
        2.2.3 江泽民的劳动观
        2.2.4 胡锦涛的劳动观
    2.3 批判地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劳动观
        2.3.1 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3.2 吸取了传统文化劳动观的经验教训
    2.4 小结
第3章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新的内容
    3.1 劳动主体论
        3.1.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1.2 劳动的主体
        3.1.3 尊重新时代不同劳动者的劳动
    3.2 劳动创造论
        3.2.1 新时代的劳动价值
        3.2.2 新时代的劳动创新
        3.2.3 新时代的劳动精神
    3.3 劳动教育论
        3.3.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3.3.2 劳动教育的类型
        3.3.3 劳动教育的对象
    3.4 劳动环境论
        3.4.1 坚持绿色发展的劳动理念
        3.4.2 营造积极的劳动社会风尚
        3.4.3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3.5 小结
第4章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1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新的理论意义
        4.1.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
        4.1.2 重塑了传统文化劳动观的重要价值
        4.1.3 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2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新的现实意义
        4.2.1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
        4.2.2 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4.2.3 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蓄积强大动力
    4.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章 从希腊到德国的演变: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古代希腊哲学:辩证法的精神家园
        一、探寻本源: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素朴直观的辩证法思想
        二、化一为多:古希腊形而上学体系建构中的辩证法思想
        三、伦理转向:古希腊走向衰退期的哲学及其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 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思辩王国
        一、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辩证法思想
        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知识学”及其辩证法思想
        三、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同一哲学”及其辩证法思想
        四、黑格尔的“逻辑学”及其辩证法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规律到范畴的进展:唯物辩证法的深刻体现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联系与发展总特征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历史的联系与发展
        三、《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阶级的联系与发展
        四、《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逻辑的联系与发展
        五、《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规律的运动与发展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
        三、《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辩证法的肯定否定规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本质与现象的辩证法范畴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范畴
        三、《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原因与结果的辩证法范畴
        四、《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必然与偶然的辩证法范畴
        五、《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现实与可能的辩证法范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变:唯物辩证法的深化发展
    第一节 科学抽象法: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实施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科学抽象法的内涵澄明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科学抽象法的具体实施
    第二节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的真实内涵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的运用发展
    第三节 从后思索法:唯物辩证法的独特视角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从后思索法的内涵界定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从后思索法的具体运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宏观到微观的推进:作为辩证法的唯物史观
    第一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
        二、关于这一问题的重新理解
        三、理解中解释学方法的引入
    第二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物史观微观基础的奠定
        一、经济范畴人格化:破解人的存在之谜的钥匙
        二、科学劳动范畴: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元理论
        三、经济的社会形态:走向历史深处的科学范畴
        四、三形态学说:划分社会历史演进的科学形态
        五、社会有机体:把握社会历史运动的总体范畴
        六、资本逻辑:主宰现代社会运行的总体性原则
    第三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物史观微观表达的开创
        一、实践观:人类社会在实践活动中辩证发展
        二、自然观: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
        三、动力观: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四、结构观:人类社会三个维度形成三种结构
        五、演化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曲折前进
        六、主体观:人民群众位居社会历史主体地位
        七、价值观:人类文明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复归
    第四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物史观辩证原理的贯穿
        一、唯物史观关于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辩证关系原理
        二、唯物史观关于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三、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创造者原理即人民主体性原理
        四、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推动力原理
        五、唯物史观关于手段与目的内在结合辩证关系原理
        六、唯物史观关于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辩证统一原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文本到当代的开显: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品格
        一、唯物辩证法是宏观的但也是微观的理论体系
        二、唯物辩证法是历史的但也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三、唯物辩证法是具体的但也是发展的理论体系
        四、唯物辩证法是当代的但也是民族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启迪
        一、辩证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二、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
        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关键举措
        四、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战略性抉择
        五、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也谈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化和发展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源泉一元论”的学术争论及其现实意义[J]. 周绍东,丁瑞云. 《资本论》研究, 2021(00)
  • [2]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谢皓明.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资本逻辑语境中的数字劳动研究[D]. 张海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D]. 刘雷. 吉林大学, 2021(01)
  • [5]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李青蓉.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资本论》与《国富论》资本理论的比较研究[D]. 解斯棋. 吉林大学, 2021(01)
  • [7]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D]. 李文俊. 辽宁大学, 2021(02)
  • [8]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创新研究[D]. 刘昊.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9]《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研究[D]. 张起梁. 兰州大学, 2021(09)
  • [10]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要用科学的方法论[J]. 郭潇彬,朱炳元. 海派经济学, 2020(04)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