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内西葫芦病毒病的鉴定与防治

一、保护地西葫芦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赵梅胜[1](2021)在《马铃薯Y病毒和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弱毒突变体筛选及交叉保护效果测定》文中提出病毒病是危害作物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可侵染马铃薯、烟草等茄科作物,其N株系侵染普通烟会产生叶脉坏死症状,严重影响烟草生产、烟叶品质;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To BRFV)侵染番茄引起果实坏死,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上的主栽烟草品种不抗PVY,也没有对To BRFV有很好抗性的番茄品种,在缺少有效抗病毒药剂的情况下,交叉保护是防治植物病毒病的良好选择。本文基于PVY-GZ和To BRFV-SD全长c DNA侵染性克隆,利用定点突变技术获得了一系列弱毒突变体,评估了弱毒突变体的交叉保护效果,获得了有田间应用潜力的弱毒突变体。主要结果如下:1、证明CP参与PVY引起的烟草叶脉坏死,获得了含有两个或三个位点突变、对野生型PVY有良好保护效果的弱毒突变体。利用PVY-GZ全长c DNA侵染性克隆,构建了7个单位点突变体。接种珊西烟发现,与野生型一样,突变体HC(K50E)和HC(K124R)仍在珊西烟上表现叶脉坏死,但突变体HC(K124L)、HC(K182R)和CP(D6N)在珊西烟上不引起烟草叶脉坏死症状,而突变体HC(N166A)和CP(G9R)丧失侵染力。聚合叶脉坏死能力丧失的突变位点,获得了双位点突变体HC(K124L_K182R)、HC(K124L)-CP(D6N)、HC(K182R)-CP(D6N)和三位点突变体HC(K124L_K182R)-CP(D6N)。接种珊西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以上四个突变体在珊西烟上均不引起烟草叶脉坏死症状,病毒CP的蛋白积累量和RNA积累量分别下降了50%、53%、40%、57%和98%、99%、60%、98%。将这四个弱毒突变体保护接种珊西烟15天后挑战接种,与未进行保护接种的珊西烟相比,弱毒突变体保护接种的珊西烟不表现叶脉坏死症状并且症状减轻,检测不到野生型病毒GFP的蛋白积累,相对防治效果分别是63%、54%、22%和63%。2、证明复制酶Y697和D711突变后影响To BRFV的致病力,弱毒突变体Y697A对野生型To BRFV有良好的交叉保护效果。利用To BRFV-SD全长c DNA侵染性克隆,构建了14个单位点突变体,其中Y697A、D711A接种本氏烟后不表现任何症状。将弱毒突变体Y697A和D711A保护接种本氏烟15天后挑战接种,与未进行保护接种的本氏烟相比,弱毒突变体Y697A保护接种的本氏烟无明显症状,并且野生型病毒GFP的蛋白积累量和RNA积累量分别降低了79%和99.9%。保护接种15天后挑战接种,弱毒突变体Y697A在番茄品种齐达利和上海惠合405上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43%和32%。本研究筛选获得了有良好交叉保护作用效果的PVY和To BRFV弱毒突变体,对指导PVY和To BRFV的田间防治具有积极作用。

张雅雯[2](2021)在《基于黄瓜花叶病毒构建双联和三联弱毒疫苗的研究》文中认为病毒病是危害植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能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病毒交叉保护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有效途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是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典型成员,是目前已知的寄主种类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植物病毒之一,其三分体基因组特性,为容纳更多的异源病毒片段提供可能,因此利用CMV开发多联弱毒疫苗具有极大的潜力。本研究以实验室构建的CMV RNA2弱毒突变体为基础,插入不同类型的异源病毒片段,筛选出遗传稳定、对靶标病毒具有交叉保护作用的双联和三联弱毒疫苗;以及探索性改造RNA3,为优化疫苗开发载体奠定基础。在CMVFny RNA2的2b蛋白提前终止型突变体p CCFR2-2b PTII基础上,分别插入不同病毒片段的保守序列,构建了3种类型(CMV/TMV、CMV/TCV、CMV/TSWV)的18个双联弱毒突变体以及3种类型(CMV/TMV/PVX、CMV/TMV/PVY、CMV/TMV/TVBMV)的3个三联弱毒突变体。将不同的双联、三联弱毒突变体与CMVFny野生型RNA1和RNA3混合,分别接种本生烟,均不引起病毒病症状,14天后检测系统叶片,突变位点均稳定存在,说明弱毒突变体具备遗传稳定性。在双联弱毒突变体交叉保护实验中,预先接种突变体p CCFR2-2b PTII-TM2079II、p CCFR2-2b PTII-TM2158、p CCFR2-2b PTII-TM4059、p CCFR2-2b PTII-TM5088、p CCFR2-2b PTII-TM5738对TMV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预先接种p CCFR2-2b PTII-TC105、p CCFR2-2b PTII-TC1261、p CCFR2-2b PTII-TC3135对TCV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在三联弱毒突变体交叉保护实验中,预先接种突变体p CCFR2-2b PTII-T100X100I对CMV/TMV/PVX的交叉保护效果明显;预先接种突变体p CCFR2-2b PTII-T100T100I对CMV/TMV/TVBMV交叉保护效果较弱;预先接种突变体p CCFR2-2b PTII-T100Y100I对CMV/TMV/PVY没有交叉保护效果。在CMVFny RNA3的基础上,构建了2种CP蛋白突变体、1种基因间隔区(IGR)部分缺失型突变体以及1种蚜传位点突变体。CP蛋白突变体和IGR部分缺失型突变体接种后出现突变回复成野生型的现象,不符合弱毒疫苗的遗传稳定的基本要求。蚜传位点突变体p CCFR3-YCYF与野生型RNA1和RNA2混合接种植物后,能够正常侵染发病并且蚜传位点的突变稳定存在,具备与RNA2弱毒疫苗混合使用的潜力。本研究基于CMV创制了二联、三联弱毒疫苗,以及蚜传位点突变体,为植物病毒病尤其是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材料和数据支持。

刘永强[3](2020)在《设施栽培西葫芦的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文中指出西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葫芦科南瓜属,果实含糖、淀粉和维生素,尤其含维生素E较多,营养价值很高。西葫芦原产于中美洲热带高原地区,适应性强,生长快,结果早,全国各地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各类病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为此,本文主要针对西葫芦设施栽培中常见的病毒病、白粉病、叶枯病、霜霉病、灰霉病、软腐病等病害,从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入手,结合生产实践,系统总结了设施栽培西葫芦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张沙沙[4](2020)在《西葫芦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育种应用》文中指出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瓜类蔬菜,我国的栽培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西葫芦产量高,易于管理,具有较好的种植效益,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但西葫芦生产中常常受到病毒病的危害,造成严重的产量与经济损失。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病(ZYMV)是侵染西葫芦等葫芦科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西葫芦植株感染ZYMV后表现为植株矮小、花叶、叶片畸形、果实变色、果肉苦涩僵硬,失去商品与食用价值,轻则减产,重则绝产,给种植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栽培抗病品种是减小生产风险,降低损失的最有效途径,但国内抗病育种技术落后,育种效率低,导致抗病毒病的品种较少,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本研究通过建立西葫芦ZYMV病毒病的苗期接种精准抗性鉴定技术,筛查收集种质材料,获得高抗种质,并利用高抗与高感自交系配制六世代群体,以揭示西葫芦ZYMV病毒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开发获得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育种技术平台,应用于西葫芦抗病种质创制及抗病新品种选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葫芦材料“08-1”的ZYMV抗性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利用建立的西葫芦ZYMV病毒病苗期接种精准抗病评价技术体系,对收集的207份西葫芦种质材料及主栽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获得高抗ZYMV病毒病材料14份。其中,自交系“08-1”表现为高度抗病,接种ZYMV病毒病后与未接种对照植株无明显差异。利用“08-1”与和高感自交系“纤一白12”配制六世代群体,并对群体单株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F1植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BC1P1(F1×08-1)群体均表现抗病,而BC1P2(F1×纤12)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1。表明自交系“08-1”的ZYMV抗性性状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2.将ZYMV抗病基因定位在673 Kb的区间内,获得与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西葫芦20条染色体上合成均匀分布的SSR标记1500对,经试验,其中953对可以有效扩增。利用这953对标记在抗、感亲本间进行多态性标记筛查,获得稳定扩增的多态性标记179对。利用多态性标记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SA),筛查与ZYMV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获得5个与抗病基因CpZYMV连锁的SSR标记,其中SSR103与抗病基因CpZYMV连锁最为紧密,遗传距离仅为0.7 cM,抗病基因另一侧的标记SSR46,遗传距离1.1 cM。进一步利用双亲重测序,在上述两个标记间开发新的InDel标记,缩小目标基因候选区间,最终将抗病基因CpZYMV定位在InDel标记7716与8214之间。该区间包含673 Kb。根据西葫芦基因组注释信息,该候选区域包含40个候选基因。3.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平台建设与抗病育种在抗病基因候选区域内合成稳定扩增、多态性好的分子标记ID8013,利用该标记对抗病回交转育的西葫芦植株进行检测选择,在苗期淘汰不含有抗病基因的单株。2018年以来,对27000余株西葫芦抗病转育后代植株进行了检测,部分检测单株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分子标记对抗病单株的检测准确率可达到99%以上。该技术平台的建立为抗病种质创制及抗病新品种快速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王东,任羽,宋文勇,麦麦提艾则孜·穆合塔尔,郭鹏[5](2019)在《南疆喀什市温室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初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分析南疆喀什市温室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2017年在喀什市进行了温室蔬菜病虫害调查,共调查了21种蔬菜,其中在16种蔬菜上共发现了12种病害,在15种蔬菜上共发现了4种虫害。综合来看,为害南疆喀什市温室蔬菜的主要病害种类为煤污病、腐烂病、白粉病以及病毒病,主要虫害种类为斑潜蝇、白粉虱和菜蛾。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情况,分析了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初步构建了喀什市温室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卢少华[6](2019)在《烟粉虱Bemisia tabaci B和Q生物型竞争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世界性的植食性刺吸式昆虫,其寄主范围广、适应能力性强,能传播200多种植物病毒,危害超过1000种寄主植物。烟粉虱是由至少39个生物型或隐种所组成的复合种,其中B型和Q型是我国两种重要的生物型,其扩散为害、发展趋势、竞争替代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关系到这类入侵害虫的准确预测和有效防控。烟粉虱两个生物型的发展态势,除了与自身遗传的竞争能力有关外,环境因素及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本论文结合烟粉虱B型和Q型田间持续监测结果及田间条件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室内模拟烟粉虱B型和Q型竞争能力的影响因子,应用生态学和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比较烟粉虱B型和Q型在被烟粉虱前侵染的寄主植物和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感染植物上取食行为的变化,以明确影响烟粉虱B型和Q型竞争能力的因素,以期为烟粉虱成灾机理研究和有效控制烟粉虱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的结果如下:(1)烟粉虱B型和Q型的田间种群调査——河南省6年监测分析对2012~2017年采集于河南省各地市的250个烟粉虱种群进行生物型鉴定发现:有215个烟粉虱种群全为Q型,有2个烟粉虱种群全为B型。有33个烟粉虱种群为B型和Q型混合发生,其中30个烟粉虱Q型占据主导地位(>50%),有2个烟粉虱B型和Q型所占比例相同(=50%),有1个烟粉虱B型占据主导地位(>50%)。通过生物型动态监测发现,烟粉虱Q型为河南省主要发生生物型,烟粉虱B型仅存在于外界因素干扰较少的区域。(2)寄主植物对烟粉虱B型和Q型种群竞争能力的影响将烟粉虱B型和Q型按照1:1比例分别接种到棉花和黄瓜上混合饲养,随着烟粉虱混合饲养世代的增加,烟粉虱B型具有替代烟粉虱Q型的趋势。在棉花上,烟粉虱B型在混合饲养种群中比例的上升与B型雌性增多密切相关,而烟粉虱Q型在混合饲养种群中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Q型雄性的减少。在黄瓜上,烟粉虱B型雄性和雌性在混合饲养种群中所占比例显着上升,而烟粉虱Q型雄性和雌性在混合饲养种群中所占比例显着下降。(3)杀虫剂对烟粉虱B型和Q型种群竞争能力的影响将烟粉虱B型和Q型按照1:1 比例分别接种到棉花和黄瓜上饲养,在杀虫剂螺虫乙酯作用下,随着烟粉虱混合饲养世代的增加,烟粉虱Q型具有替代烟粉虱B型的趋势。在棉花上,从第1代开始,烟粉虱Q型雌性在混合饲养种群中的比例均高于50%,而烟粉虱B型雄性和雌性在混合饲养种群中的比例均显着下降。在黄瓜上,烟粉虱Q型雌性第3代在混合饲养种群中所占比例已高达60.74%。烟粉虱Q型在烟粉虱混养种群中比例的上升与Q型雌性比例的上升密切相关。(4)寄主植物前侵染对烟粉虱B型和Q型取食行为的影响基于EPG记录烟粉虱B型和Q型在对照和烟粉虱前侵染植物上的取食行为发现,烟粉虱前侵染的棉花和黄瓜改变了后续烟粉虱的取食行为。烟粉虱B型较Q型在前侵染的棉花上适应性更强,两种生物型烟粉虱雌性较其雄性在前侵染的棉花上适应性更强。烟粉虱B型在前侵染的棉花上有较少的非韧皮部刺探,而烟粉虱Q型在前侵染的棉花上有较多的非韧皮部刺探和韧皮部唾液分泌。烟粉虱B型雄性和雌性在前侵染的棉花上刺探取食更容易。而烟粉虱Q型雄性和雌性在前侵染的棉花上有较多的唾液分泌和韧皮部取食,并且烟粉虱Q型雌性较其雄性在B型前侵染的棉花上有显着长的韧皮部取食持续时间。烟粉虱B/Q型在被其同种生物型烟粉虱前侵染的黄瓜上取食表现更好,并且烟粉虱雌性较其雄性在前侵染的黄瓜上适应性更强。特别地,烟粉虱B型和Q型在B型前侵染的黄瓜上有较长的韧皮部取食时间,而有较短的非刺探时间和韧皮部唾液分泌时间。两种生物型烟粉虱雄性在B型前侵染的黄瓜上刺探取食时遇到的阻碍较多。而两种生物型雌性在前侵染的黄瓜非韧皮部的表现则相反,烟粉虱B型雌性刺探取食时遇到的阻碍较少,而烟粉虱Q型雌性刺探取食时遇到的阻碍较多。两种生物型雄性较其雌性在前侵染的黄瓜非韧皮部有较多的刺探。一种生物型前侵染的黄瓜会对另一种生物型的取食产生不利影响,例如需要分泌较多的唾液等。(5)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CYV)对烟粉虱B型和Q型取食行为的影响CCYV感染的黄瓜植株改变了烟粉虱的取食效率,又因其生物型和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烟粉虱B型和Q型在CCYV感染黄瓜上的取食适合度降低,烟粉虱B型较Q型有更强的取食能力;烟粉虱Q型较B型更容易受CCYV感染黄瓜的影响,两种生物型烟粉虱雌性较雄性更容易受CCYV感染黄瓜的影响。综上所述,烟粉虱Q型较B型有较强的杀虫剂适应性,而烟粉虱B型较Q型有较强的寄主适应性和取食能力,这可能是烟粉虱B型和Q型竞争能力不同的原因。

王健[7](2019)在《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是侵染葫芦科作物的主要病毒之一,可引起严重花叶、皱缩、果实畸形等症状,给葫芦科作物的生产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建立准确的ZYMV检测体系和种植抗病品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制备了ZYMV外壳蛋白特异性抗血清,分析了危害山东葫芦科作物的ZYMV分离物的分类地位,构建了ZYMV侵染性克隆并研究了HCpro WxxxG基序在ZYMV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筛选了抗ZYMV的葫芦科作物品种,为有效防治ZYMV提供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ZYMV CP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利用ZYMV特异性引物扩增CP基因编码序列,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HISTEV上。通过对宿主菌种类、IPTG诱导时间及浓度等因素进行筛选,获得最佳表达条件:Rosetta菌株,利用0.2 mmol·L-1 IPTG诱导4 h。通过原核表达方法成功诱导表达出37 kDa左右的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免疫健康新西兰长耳兔获得效价为1:32768的ZYMV CP特异性抗血清。与RT-PCR对比发现,制备的抗血清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利用该抗血清对西葫芦(绿源冬宝)和甜瓜(火银瓜)种子检测发现,种子带毒率分别为39.8%、15.1%,幼苗带毒率为2.56%和5.13%,对种子进行热处理可有效降低幼苗带毒率。(2)ZYMV两个山东分离物(CN:Cm:17、CN:Lc:17)全基因组序列的克隆及分析。在山东泰安采集到的有明显黄花叶症状的丝瓜和南瓜样品中检测到ZYMV,利用RT-PCR和5′末端序列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两个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分别命名为CN:Cm:17(南瓜分离物)和CN:Lc:17(丝瓜分离物)。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N:Cm:17和CN:Lc:17基因组除Poly(A)尾巴外分别含有9,593和9,591个核苷酸(Nucleotides,nt),编码一个含3 080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在多聚蛋白氨基酸水平上,CN:Cm:17与CN:Lc:17一致率为96.7%,与NCBI数据库中48个ZYMV分离物一致率分别为90.3%97.8%、90.5%98.4%。重组分析发现,CN:Lc:17分离物内具有显着重组事件,为KR:KR-PA:05和CN:Cm:17两个分离物的重组体。基于多聚蛋白编码序列的系统进化聚类结果显示分组与分离物的地理起源存在密切相关性,中国分离物分别聚集在A-V和A-VI亚组。(3)ZYMV CN:Cm:17分离物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CN:Cm:17全基因组克隆到含35S启动子的农杆菌双元载体pCam35S上,命名为pCamZYMV。将含有pCamZYMV的利用农杆菌浸润接种到西葫芦(Cucurbita pepo)、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等寄主上,接种14天后表现与野生型ZYMV类似症状,侵染效率为100%,表明构建的pCamZYMV具有较好的侵染性。将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序列插入到pCamZYMV侵染性克隆NIb和CP之间,获得pCamZYMV-GFP。将其通过农杆菌浸润方法接种西葫芦、南瓜,5天后接种叶上可观察到绿色荧光,14天后系统叶片表现花叶症状,并在发病部位观察到明显绿色荧光。(4)WxxxG保守基序影响ZYMV致病力并参与HCpro抑制RNA沉默功能。在pCamZYMV-GFP侵染性克隆的HCpro编码区域WxxxG基序保守位点引入突变,获得单突变体W207A、G211A及双突变体WG。将突变体接种至西葫芦品种绿源冬宝发现,突变W207位点或WG位点均减轻症状,显着降低病毒积累水平;突变G211位点对病毒症状和积累水平无明显影响。RNA沉默试验分析发现,突变W207位点对HCpro抑制RNA沉默能力无明显影响,但突变G211位点能够显着降低ZYMV HCpro抑制RNA沉默能力。(5)40个葫芦科品种对ZYMV的抗性鉴定。结果发现,精选唐山秋瓜和青丰长瓠子瓜为高抗品种;雪峰小玉五号和金福为抗病品种;津研四号、中农28号、耐热王中王、泰国中绿丝瓜、蟋蟀牌肉多多、高抗巨龙、盈克二号、浙蒲6号和佳丽蒲瓜9个为中抗品种。

冀树娴[8](2019)在《西瓜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长距离移动决定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主要通过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WMV寄主范围广泛,是危害葫芦科、藜科、豆科等多种作物的重要病毒。受WMV危害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本研究制备了WMV CP特异性抗血清,明确了WMV臭椿分离物CN:AIL-TA:17和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在生物学和血清学上的差异,分析了2个WMV分离物遗传进化关系,构建了CN:ZUC-JN:17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鉴定了81种葫芦科作物品种对WMV的抗性,验证了WMV P1基因在决定寄主范围中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制备了效价高、特异性强的WMV CP抗血清。利用原核表达的WMV CP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WMV CP抗血清。该抗血清能特异性识别WMV CP,与同属的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和烟草花叶病毒属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均无反应。ELISA检测表明制备的WMV CP抗血清效价为1:8192。(2)分析了WMV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和臭椿分离物CN:AIL-TA:17生物学特性。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和臭椿分离物CN:AIL-TA:17存在血清学上相关性。通过机械摩擦接种方法将CN:ZUC-JN:17和CN:AIL-TA:17分离物分别接种到本氏烟和西葫芦,结果发现,CN:AIL-TA:17能系统侵染本氏烟,但不侵染西葫芦;CN:ZUC-JN:17能够系统侵染西葫芦,但仅能侵染本氏烟的接种叶片,不能进行系统侵染。(3)分析2个WMV分离物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通过RT-PCR和5’RACE技术获得西葫芦分离物CN:ZUC-JN:17和臭椿分离物CN:AIL-TA:17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发现CN:ZUC-JN:17和CN:AIL-TA:17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0028和10045个核苷酸(Nucleotide,nt),其中CN:ZUC-JN:17的开放阅读框为9645 nt,编码一个含3215氨基酸的多聚蛋白;CN:AIL-TA:17的开放阅读框为9657 nt,编码一个含3219氨基酸的多聚蛋白。与NCBI数据库中的其他WMV分离物比较发现,CN:ZUC-JN:17和CN:AIL-TA:17的全基因组序列分别与分离物CN:SQU-TA:16和CN:AIL-BJ核苷酸一致率最高,为93.9%和89.7%。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本研究获得的CN:ZUC-JN:17分离物属于III组;CN:AIL-TA:17分离物与北京的臭椿分离物同属于VI组。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表明CN:ZUC-JN:17分离物中存在多个重组事件,是CN:WMV-WS:16、CN:WMV-CHN:05、FR:FBR04-37:04分离物的重组体;但未在CN:AIL-TA:17分离物中发现重组事件。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物CN:AILTA:17与CN:ZUC-JN:17分离物在P1基因的同源性最低。(4)获得WMV侵染性克隆pCamWMV和含有GFP的pCamWMV-GFP。基于WMV西葫芦分离物成功构建了WMV侵染性cDNA克隆pCamWMV,将其通过农杆菌浸润方法接种西葫芦、甜瓜和西瓜等葫芦科植物,发病率均为100%。将GFP插入WMV NIb和CP蛋白酶识别位点之间,获得了能在紫外灯下观察病毒积累和分布的pCamWMV-GFP表达载体。(5)鉴定了81个山东省主要葫芦科品种对WMV的抗性。利用制备的WMV侵染性克隆pCamWMV-GFP,通过室内农杆菌浸润接种方法试验鉴定了81个山东省主要葫芦科品种对WMV的抗性。结果发现,在鉴定的14个西葫芦品种中,筛选到万盛丰宝和盛丰金珠2个中抗品种,其余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13个西瓜品种中,绿宝新秀和浪潮一号2个品种为中抗品种,其余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24个甜瓜品种中,只筛选到面皮黄瓜1个品种为抗病,其余品种为感病或高感品种;16个黄瓜品种中,星君贝贝为中抗品种,其余品种均为高抗;9个南瓜品种中,爱维80南瓜属于高抗,其余属于抗病或中抗;5个瓠瓜品种中,浙浦6号和瓠子瓜2个品种属于感病,其余3个品种均为高感。(6)分析了WMV P1在本氏烟中决定长距离移动。将侵染性克隆pCamWMVGFP在本氏烟中进行继代接种,在继代二次的本氏烟中获得了能够系统侵染本氏烟的自然突变体,与野生型侵染性克隆相比,其P1基因发生了变异。利用同源重组方法将CN:AIL-TA:17的P1基因替换到侵染性克隆pCamWMV-GFP中,获得异源P1的WMV嵌合突变体pCaZUC-JN-AIL-TA-P1。将WMV嵌合突变体通过农杆菌浸润方法接种本氏烟,8天后本氏烟系统叶片出现绿色荧光点,表明WMV嵌合突变体具有系统侵染本氏烟的能力,证明了WMV P1基因在决定长距离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郑扬[9](2018)在《西萌芦ZYMV病毒抗性的转录调控研究》文中提出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重要蔬菜,我国年均栽培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且仍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现已成为农民增收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柱。但目前生产中受病毒病危害严重,其中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YMV)是危害西葫芦等瓜类蔬菜的主要病害之一。西葫芦植株感染ZYMV后产生花叶、扭曲、植株矮化畸形,果实瘤状凸凹不平、果肉僵硬苦涩等症状,导致果实的商品性状降低甚至丧失,产量损失可达60%以上,甚至绝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病毒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而西葫芦抗病毒育种研究滞后,可利用的抗性资源较少,导致生产上缺乏抗病毒病西葫芦品种。因此,本研究拟利用转录组测序筛查西葫芦ZYMV病毒病抗性相关基因,将有助于发掘和合理评价利用抗病遗传资源,为西葫芦抗病毒分子育种提供基因储备,保障西葫芦安全生产,也为病毒病抗性分子机理解析提供理论支持。利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我们筛选获得了高抗与高感ZYMV的西葫芦自交系材料,并对西葫芦ZYMV抗病遗传规律进行了解析。对抗、感材料ZYMV病毒接种诱导后提取总RNA,利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获得的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了ZYMV诱导抗病相关基因,并进一步对病毒诱导基因进行了表达谱分析,获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高抗与高感ZYMV的自交系材料建立了西葫芦ZYMV病毒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评价体系,通过对二百余份西葫芦种质材料进行苗期ZYMV病毒接种和性状鉴定,获得6份高抗材料和10份高感材料。2、西葫芦ZYMV抗性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以高抗自交系CPZR1和高感自交系CPZS1作为亲本,配制了六世代分离群体,利用子叶摩擦接种方法接种两次ZYMV病毒,进行抗、感性状鉴定。结果表明,各世代中抗、感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理论分离比,西葫芦ZYMV抗性性状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3、转录组测序获得12G以上的高质量测序数据以抗、感自交系为病毒接种材料,以无病毒缓冲液摩擦接种为对照处理。接种24个小时之后,分别取抗病与感病材料的病毒诱导处理与空白缓冲液诱导处理(对照)的真叶提取总RNA,形成4个样品池。建库后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了3G以上的高质量测序数据。西葫芦转录组GC含量47%左右,Unigene 73148条,平均长度582.6 bp,长Unigene(≥1K)11108条。并对Unigene进行了编码区预测、蛋白序列分析、功能注释以及表达丰度分析;获得两份材料间可靠SNP位点2287个,SSR位点4129个。4、获得ZYMV抗病相关候选基因33个抗、感材料间ZYMV病毒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有402个(表达量差异1倍以上);抗病材料在病毒诱导与对照处理间差异表达基因有104个。经对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功能注释、处理间表达量比较等分析后筛选获得候选ZYMV抗病相关基因33个,主要涉及病程相关基因、细胞壁形成因子、ATPase亚基编码基因以及生长素相关基因等。利用qPCR对其中15个基因的表达谱进行分析验证,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基因在病毒诱导不同时间的表达特点。5、构建了两个基因的RNAi及植物过表达载体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2个候选抗病相关基因(CpGp1与CpPr1)的全长序列,并构建了两个基因的RNAi及植物过表达载体。

黄显德[10](2018)在《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的致病机制与弱毒突变体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属于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根据寄主范围可以分为P(PRSV-P)和W(PRSV-W)两个株系。PRSV-W主要侵染西葫芦、甜瓜等葫芦科作物,可引起叶片卷曲、畸形、花叶和泡斑,植株矮化等症状,造成果实畸形或在表面形成水渍状环斑,降低了产量和品质,严重时甚至绝产。目前PRSV在中国、波兰、印度、巴西等地均有发生,是危害葫芦科作物生产的重要病毒。本研究获得并分析了PRSV山东分离物(PRSV-SD)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了PRSV-SD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筛选出PRSV弱毒突变体并验证了其交叉保护效果。从山东济南采集到叶片表现畸形、花叶,果实表面环斑的西葫芦样品,经检测其中含PRSV。通过RT-PCR分段扩增其全基因组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除了3′-端poly(A)尾以外,PRSV-SD基因组全长10337核苷酸(nt),5′-和3′-NCR分别为90 nt和206 nt,开放阅读框编码3346个氨基酸。PRSV-SD与另外18个PRSV分离物的全基因组核苷酸一致率为82.0%89.3%,多聚蛋白的氨基酸一致率为90.6%94.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PRSV可以分为亚洲组和美洲组,PRSV-SD聚类到亚洲组。选择压力分析表明,PRSV-SD的11个蛋白基因均处于负向选择,但是在P1、P3、6K1、NIa-pro和NIb中存在正向选择位点。通过体外DNA同源重组的方式,将PRSV-SD全基因组克隆到含有35S启动子的农杆菌双元载体pCambia0390上,获得质粒pCamPRSV-W,利用农杆菌浸润将pCamPRSV接种西瓜(Citrullus lanatus)、西葫芦(Cucurbita pepo)、甜瓜(Cucumis melo)、黄瓜(Cucumis sativus)等葫芦科作物,发病率均为100%,且症状和病毒积累量均与野生型PRSV-W相似。在此基础上,在病毒NIb和CP基因编码蛋白的蛋白酶识别位点之间插入gfp基因,获得质粒pCamPRSV-W-GFP,农杆菌浸润接种甜瓜等四种葫芦科作物。接种后第五天,在紫外灯下观察到接种子叶上有绿色荧光;接种后第八天,绿色荧光在系统叶片上主要沿叶脉分布;接种后第十五天,绿色荧光布满整个系统叶片,且表现出花叶、褪绿、卷曲症状,表明pCamPRSV-W可用来表达外源蛋白。以pCamPRSV-W-GFP为基础,通过定点突变分析了HC-Pro中调控病毒致病力的保守氨基酸位点,获得了弱毒突变体。农杆菌浸润甜瓜后第十五天,突变体gC26A、gC57A、gK125D、gK126D、gN137A、gG317K、gP328A、gN346A、gL375A和gV417A在甜瓜上的症状与野生型相比明显减弱,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突变体病毒蛋白积累水平均显着低于野生型病毒。以pCamPRSV-W为模板获得弱毒突变体C57A、K125D、G317K、P328A,农杆菌浸润接种甜瓜子叶;不同保护间隔期后通过汁液摩擦将带有GFP标签的PRSV-W接种到系统叶片,挑战接种后第十天观察症状并检测GFP积累量。间隔期为三天、五天时,系统叶片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褪绿、卷曲等症状,紫外灯下有较强的绿色荧光,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说明间隔三天或五天所有弱毒突变体均无保护效果。间隔保护期为十天时,突变体C57A、P328A表现轻微褪绿,绿色荧光较弱;突变体K125D、G317K无明显症状,紫外灯下无绿色荧光,交叉保护效率100%。

二、保护地西葫芦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地西葫芦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Y病毒和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弱毒突变体筛选及交叉保护效果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马铃薯Y病毒
        1.1.1 危害特点
        1.1.2 基因组结构
        1.1.3 HC-Pro功能
        1.1.4 CP功能
    1.2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
        1.2.1 危害特点
        1.2.2 基因组结构
        1.2.3 检测技术及防治对策
    1.3 利用交叉保护防治植物病毒病
        1.3.1 交叉保护作用机制
        1.3.2 交叉保护应用实例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菌株、侵染性克隆质粒和抗血清
        2.1.3 引物
        2.1.4 酶和各种生化试剂
        2.1.5 主要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侵染性克隆质粒定点突变
        2.2.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
        2.2.3 质粒提取
        2.2.4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
        2.2.5 农杆菌浸润接种烟草
        2.2.6 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2.2.7 qRT-PCR检测RNA表达水平
3 结果与分析
    3.1 PVY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交叉保护效果测定
        3.1.1 PVY突变体的构建
        3.1.2 PVY单位点突变体在珊西烟上的致病力
        3.1.3 PVY单位点弱毒突变体在珊西烟上的交叉保护效果
        3.1.4 PVY多位点突变体在珊西烟上的致病力
        3.1.5 PVY多位点弱毒突变体在珊西烟上的交叉保护效果
    3.2 ToBRFV弱毒突变体的筛选及交叉保护效果测定
        3.2.1 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复制酶p126 保守氨基酸的分析
        3.2.2 ToBRFV复制酶p126 单位点突变体在本氏烟上的致病力
        3.2.3 ToBRFV弱毒突变体Y697A和 D711A在本氏烟上的交叉保护效果
        3.2.4 ToBRFV弱毒突变体Y697A在番茄上的交叉保护效果
4 讨论
    4.1 PVY CP参与烟草叶脉坏死症状形成
    4.2 马铃薯Y病毒属保守基序的功能存在种间差异
    4.3 氨基酸极性的改变会影响蛋白功能
    4.4 ToBRFV突变体Y697A和 D711A可能通过影响RNA沉默抑制活性影响致病力,进而影响病毒积累和症状形成
    4.5 突变VSR有望获得有良好交叉保护效果的弱毒突变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基于黄瓜花叶病毒构建双联和三联弱毒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常见的烟草病毒病种类
        1.1.1 黄瓜花叶病毒
        1.1.1.1 生物学特性
        1.1.1.2 基因组结构
        1.1.1.3 株系划分
        1.1.1.4 危害症状
        1.1.2 烟草花叶病毒
        1.1.2.1 生物学特性
        1.1.2.2 基因组结构
        1.1.2.3 株系划分
        1.1.2.4 危害症状
        1.1.3 马铃薯Y病毒
        1.1.3.1 生物学特性
        1.1.3.2 基因组结构
        1.1.3.3 株系划分
        1.1.3.4 危害症状
        1.1.4 马铃薯X病毒
        1.1.4.1 生物学特性
        1.1.4.2 基因组结构
        1.1.4.3 株系划分
        1.1.4.4 危害症状
        1.1.5 烟草脉带花叶病毒
        1.1.5.1 生物学特性
        1.1.5.2 基因组结构
        1.1.5.3 危害症状
    1.2 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1.2.1 传统防治措施
        1.2.2 利用抗病毒基因工程防治
        1.2.2.1 RNAi技术
        1.2.2.2 卫星RNA介导的病毒抗性
        1.2.2.3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1.2.3 利用弱毒疫苗的交叉保护防治
    1.3 交叉保护
        1.3.1 交叉保护机制
        1.3.2 弱毒株系的分离方式
        1.3.2.1 自然分离
        1.3.2.2 高温处理
        1.3.2.3 亚硝酸处理
        1.3.2.4 紫外线照射处理
        1.3.2.5 利用卫星RNA组建弱毒株系
        1.3.2.6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
        1.3.3 交叉保护的应用
        1.3.4 影响交叉保护效果的因素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质粒、菌株及毒源
        2.1.2 供试植物、蚜虫
        2.1.3 分子生物学试剂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1.5 引物及测序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总RNA提取——TransZol试剂提取法
        2.2.2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2.3 重叠PCR
        2.2.4 菌落PCR
        2.2.5 酶切反应
        2.2.6 核酸的沉淀和浓缩
        2.2.7 DNA片段的纯化
        2.2.8 同源重组
        2.2.9 连接反应
        2.2.10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DH5α)
        2.2.1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DH5α)
        2.2.12 质粒提取(碱裂解法)
        2.2.13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GV3101)
        2.2.14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GV3101)
        2.2.15 病毒接种
        2.2.15.1 农杆菌注射接种法
        2.2.15.2 机械摩擦接种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CMV_(Fny)RNA2的双联弱毒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3.1.1 兼抗CMV/TMV的双联弱毒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3.1.1.1 TMV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构建
        3.1.1.2 TMV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稳定性分析
        3.1.1.3 TMV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交叉保护作用评价
        3.1.2 兼抗CMV/TCV的双联弱毒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3.1.2.1 TCV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构建
        3.1.2.2 TCV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稳定性分析
        3.1.2.3 TCV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交叉保护作用评价
        3.1.3 兼抗CMV/TSWV的双联弱毒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3.1.3.1 TSWV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构建
        3.1.3.2 TSWV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稳定性分析
        3.1.3.3 TSWV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交叉保护作用评价
        3.1.4 兼抗CMV/TMV的100 bp双联弱毒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3.1.4.1 TMV100 bp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构建
        3.1.4.2 TMV100 bp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稳定性分析
        3.1.4.3 TMV100bp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交叉保护作用评价
    3.2 基于CMV_(Fny)RNA2 的三联弱毒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3.2.1 兼抗CMV/TMV/PVX的三联弱毒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3.2.1.1 TMV/PVX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构建
        3.2.1.2 TMV/PVX片段插入型CMN RNA2弱毒突变体的稳定性及交叉保护效果分析
        3.2.2 兼抗CMV/TMV/PVY的三联弱毒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3.2.2.1 TMV/PVY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构建
        3.2.2.2 TMV/PVY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稳定性及交叉保护效果分析
        3.2.3 兼抗CMV/TMV/TVBMV的三联弱毒疫苗的构建与评价
        3.2.3.1 TMV/TVBMV片段插入型CMV RNA2弱毒突变体的构建
        3.2.3.2 TMV/TVBMV片段插入型CMN RNA2弱毒突变体稳定性及交叉保护效果分析
    3.3 基于CMV_(Fny)RNA3的CP蛋白和蚜传位点突变体构建及作用评价
        3.3.1 基于CMV_(Fny)RNA3 CP的缺失型突变体构建与评价
        3.3.1.1 CP蛋白全部缺失型突变体的构建
        3.3.1.2 CP蛋白全部缺失型突变体稳定性评价
        3.3.1.3 CP蛋白部分序列缺失型突变体的构建
        3.3.1.4 CP蛋白部分序列缺失型突变体稳定性评价
        3.3.2 基于CMV_(Fny)RNA3 CP的提前终止型突变体构建与评价
        3.3.2.1 CP蛋白提前终止型突变体的构建
        3.3.2.2 CP蛋白提前终止型突变体稳定性评价
        3.3.3 基于CMV_(Fny)RNA3基因间隔区的突变体构建与评价
        3.3.3.1 IGR部分缺失型突变体的构建
        3.3.3.2 IGR部分缺失型突变体稳定性评价
        3.3.4 基于CMV_(Fny)RNA3的蚜传关键位点突变与稳定性分析
        3.3.4.1 蚜传关键位点突变体的构建
        3.3.4.2 蚜传关键位点突变体稳定性评价
4 讨论
    4.1 弱毒疫苗在本生烟上的接种时间和交叉保护效果比较
    4.2 三联弱毒疫苗交叉保护效果不明显
    4.3 RNA3 突变体存在完全恢复现象
    4.4 影响CMV_(Fny)蚜传效率的原因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引物列表
    附录2 质粒列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设施栽培西葫芦的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葫芦病毒病
    (一)症状及发病规律
    (二)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2. 物理防治。
        3. 药剂防治。
二、西葫芦白粉病
    (一)症状及发病规律
    (二)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2. 物理防治。
        3. 药剂防治。
三、西葫芦叶枯病
    (一)症状及发病规律
    (二)防治方法
四、西葫芦霜霉病
    (一)症状及发病规律
    (二)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2. 烟剂熏蒸。
        3. 化学防治。
五、西葫芦灰霉病
    (一)症状及发病规律
    (二)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2. 物理防治。
        3. 化学防治。
六、西葫芦软腐病
    (一)症状及发病规律
    (二)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2. 物理防治。
        3. 化学防治。

(4)西葫芦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育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侵染葫芦科的植物病毒
    1.2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病
        1.2.1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结构特点及危害
        1.2.2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传播特点
        1.2.3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鉴定与检测
        1.2.4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防治方法
        1.2.5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抗病机制研究
    1.3 分子标记在瓜类育种中的应用
        1.3.1 分子标记的类型
        1.3.2 瓜类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研究
        1.3.3 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1.3.4 鉴定品种纯度
        1.3.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4 南瓜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西葫芦ZYMV病毒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子处理
        2.1.3 植株培养
        2.1.4 病毒接种
        2.1.5 西葫芦ZYMV病情指数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西葫芦ZYMV病毒病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3.1.3 西葫芦叶片DNA提取
        3.1.4 PCR扩增
        3.1.5 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样品质量检测
        3.2.2 分子标记扩增有效性分析
        3.2.3 抗、感亲本间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查
        3.2.4 抗病基因初步定位
        3.2.5 候选基因分析
        3.2.6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平台的建立与抗病育种应用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PCR扩增
        4.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高效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平台的建立
        4.2.2 西葫芦ZYMV抗病种质创制
        4.2.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5)南疆喀什市温室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案
    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1.2 调查对象及内容
    1.3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室蔬菜病害种类
    2.2 温室蔬菜虫害种类
    2.3 病虫害发生特点分析
    2.4 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3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3.1 农业防治
    3.2 物理防治
    3.3 生物防治
    3.4 化学防治
4 小结

(6)烟粉虱Bemisia tabaci B和Q生物型竞争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粉虱概述
        1.1.1 烟粉虱的起源和分布
        1.1.2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1.1.3 烟粉虱的取食
        1.1.4 烟粉虱的危害方式
        1.1.5 烟粉虱传播植物病毒
    1.2 烟粉虱竞争取代机制
        1.2.1 生态位竞争
        1.2.2 生殖干涉
        1.2.3 寄主适应性
        1.2.4 温度适应能力
        1.2.5 抗药性
        1.2.6 与植物病毒互作
        1.2.7 与共生细菌互作
    1.3 EPG技术概述
        1.3.1 EPG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EPG技术的发展历史
        1.3.3 EPG波形研究
        1.3.4 EPG技术在刺吸式口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烟粉虱B型和Q型的田间种群调查——河南省6年监测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烟粉虱样本采集
        2.2.2 仪器和试剂
        2.2.3 单头烟粉虱总DNA提取
        2.2.4 烟粉虱生物型测定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寄主植物对烟粉虱B型和Q型竞争能力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
        3.2.2 昆虫
        3.2.3 烟粉虱B型和Q型混合饲养种群建立
        3.2.4 仪器和试剂
        3.2.5 单头烟粉虱总DNA提取
        3.2.6 烟粉虱生物型测定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烟粉虱棉花混合饲养种群生物型及性别比例的变化动态
        3.3.2 烟粉虱黄瓜混合饲养种群生物型及性别比例的变化动态
    3.4 讨论
第四章 杀虫剂对烟粉虱B型和Q型竞争能力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
        4.2.2 昆虫
        4.2.3 供试药剂
        4.2.4 烟粉虱B型和Q型混合饲养种群建立
        4.2.5 仪器和试剂
        4.2.6 单头烟粉虱总DNA提取
        4.2.7 烟粉虱生物型测定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在杀虫剂作用下,烟粉虱棉花混合饲养种群生物型及性别比例的变化动态
        4.3.2 在杀虫剂作用下,烟粉虱黄瓜混合饲养种群生物型及性别比例的变化动态
    4.4 讨论
第五章 寄主植物前侵染对烟粉虱B型和Q型取食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
        5.2.2 昆虫
        5.2.3 EPG记录
        5.2.4 EPG波形识别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烟粉虱B型和Q型在棉花非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2 烟粉虱B型和Q型在棉花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3 不同性别的烟粉虱B型在棉花非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4 不同性别的烟粉虱B型在棉花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5 不同性别的烟粉虱Q型在棉花非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6 不同性别的烟粉虱Q型在棉花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7 烟粉虱生物型、性别和棉花状态的交互作用对取食行为的影响
        5.3.8 烟粉虱B型和Q型在黄瓜非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9 烟粉虱B型和Q型在黄瓜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10 不同性别的烟粉虱B型在黄瓜非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11 不同性别的烟粉虱B型在黄瓜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12 不同性别的烟粉虱Q型在黄瓜非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13 不同性别的烟粉虱Q型在黄瓜韧皮部的取食行为
        5.3.14 烟粉虱生物型、性别和黄瓜状态的交互作用对取食行为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前侵染的棉花对烟粉虱B型和Q型取食行为的影响
        5.4.2 前侵染的黄瓜对烟粉虱B型和Q型取食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CYV)对烟粉虱B型和Q型取食行为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
        6.2.2 昆虫
        6.2.3 仪器和试剂
        6.2.4 引物设计
        6.2.5 总RNA提取
        6.2.6 cDNA第一链的合成
        6.2.7 常规PCR扩增
        6.2.8 EPG记录
        6.2.9 EPG波形识别
        6.2.10 数据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CCYV对烟粉虱B型和Q型非韧皮部取食行为的影响
        6.3.2 CCYV对烟粉虱B型和Q型韧皮部取食行为的影响
        6.3.3 CCYV对不同性别的烟粉虱B型和Q型非韧皮部取食行为的影响
        6.3.4 CCYV对不同性别的烟粉虱B型和Q型韧皮部取食行为的影响
        6.3.5 烟粉虱生物型、性别和植物病毒的交互作用对取食行为的影响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7)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ZYMV的发现
    1.2 ZYMV的症状
        1.2.1 不同寄主的症状
        1.2.2 温度及苗龄对症状的影响
        1.2.3 复合侵染加重病毒症状
        1.2.4 HCpro是决定致病的关键基因
    1.3 ZYMV的基因组结构与蛋白功能
        1.3.1 辅助成分蛋白酶(HCpro)的功能
        1.3.2 外壳蛋白(CP)的功能
    1.4 ZYMV的遗传进化分析
    1.5 ZYMV的分布及传播
        1.5.1 ZYMV的分布
        1.5.2 ZYMV的传播
    1.6 ZYMV的防治方法
        1.6.1 控制蚜虫传播
        1.6.2 化学防治
        1.6.3 交叉保护
        1.6.4 基因工程
        1.6.5 加强监管检测
        1.6.6 种子脱毒及选用抗病品种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毒原
        2.1.2 供试植物
        2.1.3 主要菌株与载体
        2.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ZYMV CP抗血清的制备
        2.2.2 ZYM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2.2.3 ZYMV全长c DNA侵染性克隆构建
        2.2.4 WxxxG基序对ZYMV HCpro的作用分析
        2.2.5 葫芦科品种对ZYMV的抗性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ZYMV CP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3.1.1 ZYMV CP克隆与原核表达
        3.1.2 抗血清制备及其效价、灵敏度
        3.1.3 抗血清的特异性
        3.1.4 抗血清的应用
    3.2 ZYMV山东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克隆与分析
        3.2.1 南瓜、丝瓜病叶RT-PCR检测结果
        3.2.2 CN:Cm:17和CN:Lc:17 分离物全基因组结构
        3.2.3 序列一致率
        3.2.4 重组分析
        3.2.5 系统进化发育关系
        3.2.6 序列相似性
    3.3 ZYMV南瓜分离物全长c DNA侵染性克隆的获得
        3.3.1 ZYMV全长c DNA克隆的获得
        3.3.2 ZYMV全长c DNA克隆侵染性验证
        3.3.3 ZYMV侵染性克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3.4 WxxxG基序对症状形成及抑制RNA沉默活性的影响
        3.4.1 WxxxG基序对ZYMV致病症状的影响
        3.4.2 WxxxG基序对ZYMV病毒积累量的影响
        3.4.3 WxxxG基序对ZYMV HCpro RNA沉默抑制活性影响
    3.5 不同葫芦科品种对ZYMV抗病性
4 讨论
    4.1 ZYMV存在遗传多样性
    4.2 加强病毒病检测是防治ZYMV的有效途径
    4.3 筛选抗病品种可为抗病育种提供种质资源
    4.4 HCpro WxxxG在 ZYMV侵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西瓜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长距离移动决定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西瓜花叶病毒(WMV)研究进展
        1.1.1 分布与危害
        1.1.2 寄主范围及传播途径
        1.1.3 株系划分
        1.1.4 基因组结构及蛋白功能
    1.2 WMV的检测
        1.2.1 生物学方法
        1.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1.2.3 电镜观察法
        1.2.4 血清学方法
    1.3 WMV防治现状
        1.3.1 农业防治
        1.3.2 化学防治
        1.3.3 培育与种植抗病品种
    1.4 病毒寄主范围特异性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毒原及植物材料
        2.1.2 主要菌株、载体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WMV CP抗血清的制备
        2.2.2 WMV臭椿和西葫芦分离物的生物学分析
        2.2.3 WMV臭椿和西葫芦分离物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4 WMV分离物CN:ZUC-JN:17 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
        2.2.5 P1 基因在WMV长距离移动中的作用分析
        2.2.6 葫芦科作物品种对WMV的抗病性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WMV CP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3.1.1 WMV CP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1.2 WMV CP的原核表达分析
        3.1.3 WMV CP抗血清特异性分析
        3.1.4 WMV CP抗血清灵敏度及效价分析
        3.1.5 抗血清的应用
    3.2 WMV臭椿和西葫芦分离物的生物学特性
    3.3 WMV臭椿和西葫芦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1 基因组特征分析
        3.3.2 WMV分离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率分析
        3.3.3 WMV CN:AIL-TA:17和CN:ZUC-JN:17 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比较
        3.3.4 重组分析
        3.3.5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3.3.6 序列相似性分析
    3.4 WMV西葫芦分离物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
        3.4.1 WMV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
        3.4.2 WMV全长cDNA克隆侵染性分析
    3.5 葫芦科作物品种对WMV的抗性分析
    3.6 P1在WMV侵染本氏烟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3.6.1 自然突变体的获得
        3.6.2 异源P1的WMV嵌合体突变体的获得
        3.6.3 嵌合体突变体pCaZUC-JN-AIL-TA-P1 在本氏烟上的侵染性鉴定
4 讨论
    4.1 高质量抗血清在病毒病监测预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4.2 中国西瓜花叶病毒分离物存在遗传多样性
    4.3 侵染性cDNA克隆是研究植物RNA病毒的重要工具
    4.4 培育和种植抗性品种是防治WMV的关键
    4.5 WMV P1 基因在决定长距离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西萌芦ZYMV病毒抗性的转录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西葫芦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1.1.1 西葫芦概述
        1.1.2 西葫芦病毒病危害
        1.1.3 危害葫芦科植物病毒
        1.1.4 西葫芦病毒病的传播方式
    1.2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1.2.1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生物学特征
        1.2.2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流行及危害
        1.2.3 西葫芦ZYMV鉴定和检测技术
        1.2.4 西葫芦ZYMV病害防治策略
    1.3 病毒病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1.4 转录组深度测序技术以及优势
    1.5 RNA干涉
        1.5.1 RNAi概况
        1.5.2 RNAi机制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西葫芦ZYMV抗性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西葫芦ZYMV病毒病苗期接种鉴定
        2.1.2.2 西葫芦ZYMV病毒病性状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RNA-Seq获得ZYMV抗病相关基因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3.1.3 主要仪器
        3.1.4 试验方法
        3.1.4.1 西葫芦RNA的提取
        3.1.4.2 西葫芦RNA的质量检测和浓度测定
        3.1.4.3 mRNA纯化
        3.1.4.4 西葫芦RNA电泳检测
        3.1.5 西葫芦转录组测序
        3.1.5.1 反转录
        3.1.5.2 cDNA文库构建
        3.1.5.3 文库质控
        3.1.5.4 上机测序
        3.1.6 标准信息分析
        3.1.7 西葫芦部分基因诱导差异表达量的qPCR分析
        3.1.8 电泳检测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转录组测序样品RNA提取质量检测
        3.2.2 转录组测序初步数据分析
        3.2.3 Unigene的初步分析
        3.2.3.1 Unigene编码区预测及蛋白序列
        3.2.3.2 Unigene中SNP及SSR分析
        3.2.3.3 Unigene中功能注释
        3.2.4 基因表达丰度分析
        3.2.5 ZYMV病毒诱导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2.6 西葫芦ZYMV诱导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抗病相关基因的RNAi及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4.1.3 生成RACE-Ready cDNA
        4.1.4 cDNA末端快速克隆
        4.1.5 RACE产物的确认和鉴定
        4.1.5.1 胶纯化
        4.1.5.2 RACE产物的In-Fusion克隆
        4.1.5.3 RACE产物测序
        4.1.6 表达载体的构建
        4.1.6.1 载体构建及酶切鉴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抗病相关基因CpPr1和CpGp1全长序列的克隆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抗性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5.2.2 转录组测序
        5.2.3 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的致病机制与弱毒突变体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研究进展
        1.1.1 分布与危害
        1.1.2 基因组结构和编码蛋白的功能
        1.1.3 株系划分、寄主范围及传播途径
        1.1.4 防治
    1.2 植物RNA病毒侵染性克隆
        1.2.1 构建方法
        1.2.2 接种方法
        1.2.3 应用
    1.3 交叉保护在植物病毒病防治中的作用
        1.3.1 交叉保护的作用机理
        1.3.2 弱毒疫苗的获得
        1.3.3 影响交叉保护效果的因素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毒原、供试植物、抗血清、菌株和载体
        2.1.2 实验试剂
        2.1.3 引物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序列测定与分析
        2.2.2 PRSV山东分离物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构建
        2.2.3 表达载体的构建
        2.2.4 PRSV弱毒突变体对甜瓜植株的交叉保护效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PRSV山东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克隆与分析
        3.1.1 基因组结构
        3.1.2 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一致率
        3.1.3 重组分析
        3.1.4 系统发育关系
        3.1.5 选择压力分析
    3.2 PRSV山东分离物侵染性cDNA克隆
        3.2.1 PCR扩增PRSV-SD基因组与载体
        3.2.2 PRSV-SD全长cDNA克隆侵染性验证
        3.2.3 PRSV-W在寄主中的表达情况
    3.3 HC-Pro突变对PRSV-SD致病力的影响
    3.4 弱毒突变体的交叉保护效果
4 讨论
    4.1 番木瓜环斑病毒基因组分析
    4.2 植物RNA病毒侵染性cDNA克隆
    4.3 HC-Pro氨基酸位点对PRSV-W致病力的影响
    4.4 PRSV-W弱毒突变体的交叉保护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保护地西葫芦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Y病毒和番茄褐色皱果病毒弱毒突变体筛选及交叉保护效果测定[D]. 赵梅胜.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黄瓜花叶病毒构建双联和三联弱毒疫苗的研究[D]. 张雅雯.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设施栽培西葫芦的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J]. 刘永强. 河南农业, 2020(32)
  • [4]西葫芦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育种应用[D]. 张沙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5]南疆喀什市温室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初步分析[J]. 王东,任羽,宋文勇,麦麦提艾则孜·穆合塔尔,郭鹏. 蔬菜, 2019(11)
  • [6]烟粉虱Bemisia tabaci B和Q生物型竞争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 卢少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7]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致病力分析[D]. 王健.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西瓜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及长距离移动决定因子研究[D]. 冀树娴.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西萌芦ZYMV病毒抗性的转录调控研究[D]. 郑扬.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2)
  • [10]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的致病机制与弱毒突变体应用[D]. 黄显德.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