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布北界山茶种群规模结构及空间格局分析

一、中国分布北界的山茶 (Camellia japonica)种群大小结构和空间格局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蒙检[1](2021)在《岑王老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幼树结构和功能性状的研究》文中提出幼树是森林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森林未来的空间格局变化与发展趋势。探究幼树结构的特征对于理解森林群落构建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森林的演替规律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1 hm2固定监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优势种幼树树种组成、树种结构、功能性状、胸径相对生长率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幼树树种组成方面,对2个样地幼树进行统计整理发现,优势种幼树主要集中在樟科、壳斗科和山茶科之中,通常这些树种能够很好的适应林下荫蔽的环境,种群更新良好,能够持续不断补充种群个体,保持优势地位。本研究中的两个样地之间存在一定的海拔梯度,但从两个1 hm2样地优势种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联性以及植物功能性状可以看出各海拔梯度群落林下更新树种具有相似的规律,可见岑王老山保护区林下幼树生长更新的策略具有一定相似性。(2)通过对两个样地优势种幼树进行点格局分析,可以发现极大部分幼树在0-25米尺度上为聚集分布,只有样地a的刺叶桂樱、竹叶木姜子和新木姜子种群以及样地b的薄叶润楠、大叶柯和天仙果种群在0-25米尺度上大体上表现为随机分布。通过联结系数(AC)分析优势种幼树种间关系发现,两个样地优势种幼树种间关联具有相似规律。即正联结的种对数都多于负联结对数,物种间能较好的共存,但负联结强度大于正联结强度,可能是林下幼树对环境和营养空间(尤其是光照)需求相近,但由于林下光照资源比较稀缺,这些幼树为了争夺有限资源产生干扰性竞争。(3)两个样地优势种幼树的功能性状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均可根据功能性状特征将幼树划分为两种生长策略类型。第一类为“投机型”类群,其个体叶片较薄,同时具有较大比叶面积和叶片养分含量以及较小叶干物质含量,此类幼树生长较快,对能量资源利用能力更强,但个体较少。第二类为“忍耐型”类群,此类个体叶片较厚,耐受性更强,能够抵御更恶劣环境条件,种群幼树个体极多,但个体生长较为缓慢。(4)比较幼树当年生小枝生物量分配规律发现,“投机型”幼树,其小枝生物量会更多用于支持小枝的构建。“忍耐型”幼树,其小枝生物量会更多用于维持叶片的生长。反映了幼树在应对环境胁迫时所采取的策略是利用自身枝叶具有的高度表型可塑性,使其枝叶资源达到最优分配。(5)对两个样地林下优势种幼树胸径相对生长率与种内关键性状的关系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叶干物质含量、叶含水率、叶碳含量和叶磷含量是幼树胸径相对生长率显着相关指标,说明这些植物功能性状更适合作为指示林下幼树生长率变化的关键性状。具有较高胸径相对生长率的幼树主要是叶片较薄的“投机型”类群,其胸径相对生长率主要受叶碳含量和叶含水率的影响。具有较小胸径相对生长率的幼树主要是“忍耐型”类群,其胸径相对生长率主要受叶干物质含量、叶含水率和叶磷含量的影响。(6)两个样地优势种幼树表现出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幼树的功能性状有一定联系。“投机型”幼树大多呈随机分布格局,其幼树小枝的生物量会更多的用于支持幼树枝干的延伸。“忍耐型”幼树都表现为聚集分布格局,幼树小枝的生物量会更多的用于维持幼树叶片的生长。原因可能是不同物种应对相似的环境会选择不同的性状,其最终的分布格局就是二者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7)本研究中具有相似叶片功能性状特征的优势种幼树的种间关联性为负相关,而具有不同叶片功能性状特征的优势种幼树的种间关联性为正相关,体现了幼树的功能性状与幼树结构的紧密联系,因此利用植物功能性状代替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可能对幼树结构形成机制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吴雁南[2](2021)在《浙江省几种弃管杉木林的群落特征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地区,其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于历史因素和频繁的人类活动使得大量原生林遭到砍伐和破坏。上世纪中后期为生产发展需要人工栽植大量杉木,杉木林已然成为省内最主要的人工林类型,具有结构简单、抗逆性弱和物种多样性低等特点。伴随自然保护地数量和面积的扩展、公益林保护政策的实施,过去遗留的大面积杉木林,在放弃人工森林的经营管理方式(弃管)后,封山育林,逐渐自然演替和发展,实现本土物种的恢复。本研究在浙江省4个自然保护区内选择以人工杉木林为起点,采伐或不采伐后自然演替和更新恢复形成的弃管杉木林群落,建立6个1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进行群落结构调查,对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每木调查并记录物种名称、胸径、高度和坐标等信息。通过对群落物种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为探究群落演替趋势和群落恢复机制提供参考,为杉木林向地带性植被群落的恢复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做出可靠的森林管理决策,更好的发展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弃管杉木林中物种科数和属数差别不大,而种数有一定差别。未采伐样地中物种丰富度明显小于经历采伐活动的样地,并且不同采伐强度对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影响不大;但只有经历高强度采伐的群落中,才拥有更多进入林冠层的物种。各弃管杉木林中,伴随采伐程度逐渐提升,杉木物种的重要值逐渐下降,杉科和杉属的优势地位也随之降低。此外,各样地的群落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表明弃管后群落的自然更新良好。杉木的径级结构在不同群落中表现不同,这主要受到群落在弃管前对杉木采伐方式的影响。(2)选择4种测度指标分析群落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P)和物种丰富度(S)。低、中、高采伐的样地内各物种多样性指标明显高于无采伐样地中的物种多样性。其中3种多样性指数(D、H、P)在各群落中变化规律一致,而S与它们的数值大小变化不完全一致。通过对所有样地分尺度研究得到,在10 m×10 m(小)、20 m×20 m(中)和50 m×50 m(大)取样尺度下,杉木数量(多度和相对多度)与物种多样性呈显着负相关,尺度达到100 m×100 m后,两者的相关性减弱甚至消失,可能是大尺度下拥有更多生境异质性引起的关系变化。将杉木数量进行等级划分,对组间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方差分析得到:在小中大3种尺度下,均有杉木数量等级越高,物种多样性越低的规律。其中,当杉木相对多度达到30%后,群落物种多样性总发生显着降低。(3)通过完全空间随机模型和异质性泊松过程模型的比较发现,比起其他环境因子,影响弃管杉木林内生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在于杉木种群本身,群落中人工种植和采伐杉木的结果决定了生境异质程度,这与采伐强度无关,而与采伐方式有关。采伐后保留的杉木个体分布越均匀,样地内生境的异质程度越低;采伐后保留的杉木个体分布越集中,样地内生境的异质程度越高。杉木与主要阔叶物种的空间关联在不同物种组成的群落中表现不同。阔叶树中以常绿物种居多的群落中,杉木与优势常绿物种通常正关联,与优势落叶物种通常无关联。阔叶树中以落叶物种居多的群落中,杉木与优势常绿物种呈负关联,除与山槐种间表现正关联,发生良好共存外,与其他优势落叶物种总体表现负关联或无关联。

郭米香[3](2020)在《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种子萌发特性及种群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花瘤果茶(Camellia rubituberculata)为自然分布狭窄的贵州特有稀有植物,花红色,果实表面瘤状突起,是山茶属中的特殊进化种类,颇具科研和经济价值。现仅发现于贵州省晴隆县紫马乡和兴仁市巴铃镇的比邻山区,种群分散、植株数量稀少,生境异质性特征突出,物种濒危。为加强对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展了红花瘤果茶种子生物学特性、种子贮藏特性、种子萌发特性以及种群特征的实验研究,揭示了红花瘤果茶种子特性、种群分布特征、种群空间格局、种群数量动态规律,探讨了红花瘤果茶的稀有濒危原因及保护策略,为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保护利用以及有关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红花瘤果茶种子千粒重为1466.60g,属于大粒种子,种子的生活力96.00%,含水量29.51%、病虫率12.50%,种子出仁率69.41%、吸水率13.48%;种子可溶性糖、脂肪、可溶性蛋白质、淀粉的含量分别为23.91%、8.85%,16.69mg/g、15.51%。(2)一般情况下,红花瘤果茶种子以采用拌沙冷藏为宜,有效贮藏时间120d。贮藏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波浪起伏态势,脂肪及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红花瘤果茶种子经贮藏120d后,种子发芽率下降。常温贮藏的种子发芽率为8.00%,干燥冷藏的种子发芽率为4.00%,拌沙冷藏的种子发芽率为20.00%,冷冻贮藏的种子基本上不发芽。(3)红花瘤果茶种子在15℃~35℃均能萌发,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态势,20℃条件下,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可达到72.00%和40.33%。温度一定时,光照时间不影响红花瘤果茶种子的萌发。浓度为200mg.L-1的赤霉素溶液能显着提高促进红花瘤果茶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不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聚乙二醇溶液处理不能明显促进红花瘤果茶种子的萌发。(4)在15℃、25℃、35℃条件下,红花瘤果茶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在种子萌发初期呈上升趋势,随后逐渐下降,在25℃时可溶性蛋白质下降速率最快;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粗脂肪含量萌发初期无明显变化,随后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向上升,在35℃下的丙二醛含量最高。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主要受温度调控。温度一定时,不同的光照时间,不影响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粗脂肪、丙二醛、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红花瘤果茶种子属于光中性种子。(5)调查发现,红花瘤果茶种群结构可以定义为增长型,幼苗补充充裕,种群能够进行天然更新和稳定增长。红花瘤果茶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在小尺度上的集群分布和在大尺度上的随机分布,幼龄、中龄、老龄3个发育阶段的种群分布格局呈现出一定差异性。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主要表现为:1号样方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负相关,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在大尺度上为无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2号样方幼龄树和中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幼龄树和老龄树在中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大尺度上为无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3号样方的幼龄树和中龄树均为正相关;幼龄树与老龄树在小尺度上为负相关,中尺度上为无相关,大尺度上为正相关;中龄树和老龄树均为无相关。红花瘤果茶植物个体贡献潜力整体变化呈现“下降-上升-下降”起伏状态,种群在Ⅳ龄级时Vx同时出现负值,表明该种群生态脆弱、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濒危。红花瘤果茶种子生物学特性、生境异质性与干扰、分布区的沟壑限制是导致种群数量扩大和物种散布的主要因素。

田晓龙[4](2020)在《黔西北杜鹃灌丛群落演替动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黔西北地区杜鹃灌丛演替序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优势种群动态变化及分布格局。本文以黔西北地区9个不同演替序列的杜鹃灌丛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气温、降水、物种组成、灌丛的高度、冠幅、基径、水平分布等指标;分析了不同演替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群落特征和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不同演替群落灌木的分布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演替序列的杜鹃灌丛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土壤含水量、容重差异不显着,土壤温度、pH差异显着,但变化较小;随着群落演替序列,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W”字形变化,在演替后期(第IX演替阶段)达到最大值,为5.23%;土壤全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除有效氮外,均在演替中期(第V演替阶段)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08 g/kg、30.23 mg/kg、130.92 mg/kg;土壤全磷、全钾总体上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2)9个演替序列群落中共有植物35种,分属17科25属。其中,草本植物7种,分属5科6属;灌木21种,分属8科13属;乔木5种,分属5科6属。以杜鹃花科、山茶科、禾本科植物为演替序列的优势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57%、8.57%、5.71%。不同演替阶段物种数变化较小,随着演替的进行,喜阳性草本(箭竹)逐渐减少,演替为喜阴性草本(针毛蕨、贵州龙胆等);喜阳性灌木小果珍珠花逐渐减少,被喜阴性杜鹃属植物、木荷等取代。3)9个演替序列群落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变化差异不大,灌木层变化较小。灌木种群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为Ⅲ>Ⅶ>Ⅱ>Ⅳ>Ⅷ>Ⅸ>Ⅴ>Ⅵ>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规律为Ⅴ>Ⅸ>Ⅳ>Ⅷ>Ⅲ>Ⅵ>Ⅶ>Ⅱ>Ⅰ;Simpson指数变化规律为Ⅸ>Ⅷ>Ⅲ>Ⅱ>Ⅳ>Ⅶ>Ⅴ>Ⅵ>Ⅰ;木本植物的密度、盖度、基径、高度受土壤全氮、有效氮、有效钾、全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显着,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受土壤有效钾的影响显着。4)调查9个演替序列群落的杜鹃属植物共1246株。最大基径为14.900 cm,最小为0.325 cm,平均为2.641 cm;树龄以1、2龄级为主,分别占总数的51.85%、42.62%,属增长型种群;不同演替序列的杜鹃属植物龄级分布连续,各龄级的个体数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径级的增大,个体数逐渐减少;随着高度的增加,杜鹃属植物个体数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集中分布于第2高度级(100-250 cm),共计1024株,占总数的82.18%。5)通过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分析表明,露珠杜鹃、大白杜鹃、黄山杜鹃、迷人杜鹃种群低龄级(1、2)生命期望值较高,种群存活曲线均属Deevey-Ⅱ型,为增长型种群;通过种群动态数量变化指数Vpi和V’pi计算显示,大白杜鹃、露珠杜鹃、迷人杜鹃和黄山杜鹃种群均表现为Vpi>V’pi>0,为增长型种群;大白杜鹃、迷人杜鹃和黄山杜鹃种群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随机干扰极大值P均为0.143,大于露珠杜鹃种群的0.012。6)整个演序列不同演替阶段灌木树种分布略有差异,处于演替阶段Ⅱ、Ⅲ、Ⅴ、Ⅵ、Ⅶ的在整体上呈现均匀分布的格局特征,处于演替阶段Ⅰ、Ⅸ的在样地的西南角聚集明显,处于演替阶段Ⅳ、Ⅷ的在样地的东北角聚集明显;点格局分析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杜鹃属植物多为集群分布、随机分布。

李雄[5](2020)在《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南岭山脉西北侧的越城岭中段,属于云贵高原东缘向南岭山地及江南丘陵过渡的三岔口,山体广袤,区系的交汇与过渡强烈,区系成分复杂。越城岭植物资源破碎化严重,是植物区系研究上的薄弱地带,本研究从植物区系的特有性和过渡性着手,能一定程度反应这一重要山脉对植物的扩散分布的影响,阐述该山脉植物区系特点。此外,珍稀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中之重,评估统计保护区珍稀植物的资源现状,可为该区的珍稀植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自2018年10月到2019年10月,于东安舜皇山开展八次野外调查,共采集标本1276号,2606余份,拍摄彩色图片6030余张,通过查阅以往采集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出东安舜皇山种子植物名录,对研究区的种子植物区系组成、特有现象、地理联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本区在植物区系区划中位置;评估了本区的珍稀植物的资源现状和保护价值,并提出了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东安舜皇山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共记录有野生种子植物162科716属1692种(含种下单位),其中裸子植物5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57科708属1681种,被子植物构成了研究区主要的区系成分,其科属种分别占湖南植物的78.11%、35.58%和34.52%。2、东安舜皇山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在科级水平上热带分布占主要优势,为45.30%,R/T值为1.9,在属级水平上两者基本持平,R/T值为0.8,缺乏典型的热带性的科属,而且寡种科寡种属丰富,东亚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种类丰富,在属级水平上共占18.30%,这些表现为典型的亚热带区系性质。3、东安舜皇山植物区系过渡现象明显,深受华中区系影响,在狭域分布的物种分析中以雪峰山脉-越城岭分布的植物占主要优势,其中许多华中成分物种向南扩散到此,其次与南岭山地植物区系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少量黔桂地区的物种渗入到舜皇山。4、东安舜皇山属于越城岭中段,与雪峰山余脉八十里大南山接壤,山体连绵宽广,两地区系植物相互渗透影响,植被类型与植物种类相似,分布有共同的狭域特有种,表明越城岭-南山这一高大山体的植物有着共同的形成历史,在植物区系区划中应划分为南岭植物亚省西南岭县为宜。5、东安舜皇山珍稀植物共计1 10种,对其保护价值、生态学习性、种群特征和受胁情况进行了统计,重点分析了其中具有特殊保护价值植物的资源现状,同时提出植物资源保护建议。6、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湖南省分布新记录植物六种,分别是彭县雪胆(Hemsleya pengxianensis)、台湾悬钩子(Rubus formosensis)、龙胜吊石苣苔(Lysionotus heterophyllus var.lasianthus)、灰帽薹草(Carex mitrata)、贵州黄堇(Corydalis parviflora)和羽脉赤车(Pellionia incisoserrata)。

樊海东[6](2020)在《金华北山南坡植被制图及优势植物群落定量分析》文中指出植被是一个地区所有植物个体或植物群落的总称,它是在过去和当前的气候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下,经长期发展演化形成。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和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示者,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都与植被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当下,人类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植被的破坏与减少有关,因此对植被的研究显得愈加重要和迫切。金华北山地区的植被是在上个世纪中期遭受破坏后,经人工造林和自然演替共同恢复起来的次生林,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演替的进程中,这为植物群落动态演替机制与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那么,目前金华北山的植被组成和分布格局是怎样的?以后会如何发展?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怎样采取合理的植被经营理念和管理措施?这些都是目前亟需回答的科学问题。鉴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高分二号(GF-2)遥感图像数据,结合野外植被调查,利用GIS技术和相关软件(ENVI、ArcGIS)制作了金华北山南坡中间区域65.5km2的高精度数字化现状植被图,并对其所对应区域的植被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同时基于金华北山南坡主要植被类型的24个样方植物群落调查数据(21个乔木林群落,3个灌丛群落),对主要植被类型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金华北山南坡植被覆盖率约为91%,植被类型包含乔木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灌丛、灌草丛、草丛、杂木林、景观绿化和栽培植被共8种类别,该地区的植被除了景观绿化和栽培植被以外,其他各类型在地理成分上均属于亚热带性植被。主要植被类型(群系)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林、木荷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黄山松(P.taiwanensis)林、毛竹林、马尾松+木荷+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林、马尾松+枫香树林、枫香树林、木荷+枫香树林10种。马尾松林面积为10.5km2,于海拔900m以下皆有分布;马尾松+木荷林面积为5.2km2,分布于海拔108-946m之间;木荷林面积为4.5km2,分布于海拔100-1037m之间;杉木林面积为4.1km2,分布于海拔139-1223m之间;黄山松林面积为2.4km2,分布于海拔740-1277m之间;毛竹林面积为2.0km2,分布于海拔100-1115m之间;马尾松+木荷+枫香树林面积为1.2km2,分布于海拔120-902m之间;马尾松+枫香树林面积为1.2km2,分布于海拔118-609m之间;枫香树林面积为1.1km2,分布于海拔146-1016m之间;木荷+枫香树林面积为1.0km2,分布于海拔181-859m之间。该地区的植被以常绿性为主,同时有一定成分的常绿落叶混交植被和落叶植被。植物属的区系组成以为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东亚分布为主,这与本地区所处的中亚热带北部的气候条件是一致的。另外,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的物种数量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反映了本地区植物区系的热带-亚热带-温带过渡性特点。对金华北山主要植物群落的特征分析显示,该地区的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功能多样性均比组成单一的纯林要好。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杉木林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以及黄山松林的乔木层物种丰富度都比较小;而黄山松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相对较大。杉木林和柳杉林的木材蓄积是该地区最大的。目前,黄山松、柳杉、杉木种群的年龄结构都呈稳定型,并将在以后的一定时间内保持其优势地位,但是其林下没有幼苗或幼苗较少,缺乏自然更新。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呈稳定型,但一些混交林中的马尾松种群已经开始衰退。木荷为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优势种,其种群以小树和中树为主,种群年龄结构呈增长型,而和木荷作为共建群种存在的落叶阔叶物种(主要有枫香树、锥栗(Castanea henryi)、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的年龄结构多表现为衰退型,表明木荷种群目前正处于恢复之中,且一些含木荷种群的群落将向着木荷林群落演替。总的来看,金华北山南坡地区的植被在上个世纪遭受严重破坏后,由人工造林和自然恢复共同形成了现在的植被格局,目前其植被组成及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工林的组成及分布格局的影响。木荷林作为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优势植被类型,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演替的进程中。如果该地区的气候不发生重大变化,那么随着木荷等一些常绿阔叶树种种群的恢复和其他人工针叶林的衰退,以木荷林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将会影响或改变该地区的植被格局。

吴雅文[7](2019)在《日本雪椿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雪椿(Camellia.japonica var.decumbens)是山茶花(C.japonica)的一个自然变种,为常绿阔叶小乔木,原生地在日本,主要分布在岩手县、秋田县和滋贺县的北部,多生长在本州海岸的山间及多雪的地方。雪椿枝株姿形优美,叶色浓绿而有光泽,花色艳丽缤纷,往往迎雪盛开。山茶花可孤植,群植,盆栽用于观赏,还可用于庭园,专类园和园林绿化。此外山茶花的花和种子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种子还可提取茶花精油。因此山茶花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有经济应用价值。但由于山茶花喜温暖湿润,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受温度限制很难在北方地区生长。而分布在日本高纬度(39°N)地区的雪椿,可在冬季盛开美丽的花朵,是研究山茶花低温适应的理想优质材料。本研究以日本引种的雪椿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生境气候调查,生理生化分析,转录组测序分析,从表型到内部结构再到分子水平研究雪椿叶片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总结如下,(1)为探明雪椿引种到郑州的可行性,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针对雪椿的种源地和引种地4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等气候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和雪椿种源地的温度和湿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降水量存在显着性差异。因此引种到郑州的雪椿,需要通过必要的控水管理,才可以逐渐适应当地气候。(2)以津市(雪椿1号)、东京(雪椿5号)和盛冈(雪椿9号)3个种源雪椿的叶片为材料,在郑州自然低温条件下测定越冬期内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结合石蜡切片技术测定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并采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LT 50),对雪椿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比较3个种源雪椿的抗寒性。结果表明:3个种源雪椿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存在差异,雪椿1号,5号和9号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0.61℃,-9.8℃和-11.93℃。通过生理生化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方差分析发现,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酶活性与雪椿的抗寒性密切相关,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是雪椿9号具有较好的抗寒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观测及方差分析可知,雪椿9号的栅栏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和细胞结构紧密度(CTR)与雪椿1号和5号存在显着性差异,均高于后两者,并且雪椿9号具有2层栅栏组织,是雪椿9号表现出较好的抗寒性的另一原因。综合分析各试验结果后,得出3个种源雪椿的抗寒能力依此为雪椿9号>雪椿1号>雪椿5号。(3)以耐冬和雪椿为材料,通过自然低温和人工气候室控制低温(4、0、-4、-8、-12℃)2种处理方法,测定低温过程中样本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合低温半致死温度以及隶属函数评价方法,探讨耐冬和雪椿的抗寒性及其生理响应机制。结果表明,耐冬和雪椿叶片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耐冬的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雪椿,且自然胁迫波动性较大;可溶性蛋白、POD酶活性和CAT酶活性均是先下降,当达到一定阈值后开始上升。但耐冬和雪椿生理指标的阈值存在差异,耐冬可溶性蛋白和POD酶活性在-8℃低温处理后开始上升,雪椿的可溶性蛋白和POD酶活性都在0℃低温处理后开始上升,而耐冬和雪椿的CAT酶活性都在4℃低温处理后就开始上升。经自然低温处理后耐冬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14.08℃,雪椿的为-11.93℃,结合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初步认为耐冬的耐寒性优于雪椿。(4)分析了低温胁迫时冷应激引起的雪椿转录组学变化。在以25℃(T1)处理为对照,通过0℃,-4℃,-8℃和-12℃(T3,T5,T7和T9)进行低温胁迫下雪椿叶片转录组研究中,T3/T1,T5/T1,T7/T1和T9/T1这4个比较组中差异上调表达的基因分别为2828,2384,3099和3075个,差异下调表达的基因分别为3184,2 2592,2373和2615个。通过GO注释和GO富集对这些基因进行分析可知,这些基因的功能主要是刺激、代谢过程、催化活性或结合的反应。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中,有67与低温胁迫调控相关基因被选出,包括26个冷响应转录因子,17个参与冷传感器或信号转导基因和24个参与质膜稳定和渗透反应基因。可知分子调控机制在雪椿低温胁迫时通过信号转导,渗透调节快速的做出应激反应。

缪玲霞,王国明,陈叶平,高浩杰,叶波[8](2019)在《浙江舟山群岛山茶所在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文中提出以山茶Camellia japonica所在的阔叶林和灌丛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个植物群落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147种,隶属于65科118属;地理成分多样,热带成分大于温带、亚热带成分,表现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性质,同时反映出群落所在生境热量条件相对优越。山茶所在的阔叶林群落中,乔木层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与演替趋势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处于岛屿较高海拔的灌丛和疏林,其灌木层和藤本层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大于阔叶林;受相应群落乔木层的优势种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或台湾蚊母树Distylium gracile以及更新层的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优势突出影响,乔木层与更新层的Pielou指数波动幅度较大。

周瑾婷[9](2019)在《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为华东地区主要的森林资源储存库,拥有多种森林群落,植物物种丰富。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近3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社会、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去30年虽然有一些局部调查,但存在局限性、不够系统性、调查方法差异、缺乏共享资源数据交流、交换平台等,仍存在一些重要问题值得深入研究:1)两大大山脉的植物多样性现状;2)不同地区植被类型群落特征和结构的差异;3)人类干扰对森林群落的影响,因此对于该地区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的研究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采用典型样方–样线调查法对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两个地区植物进行了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调查358km样线、318个20 m×20 m面积达12.72 ha的样方,统计分析了2015–2018年获得的数据,分析了两大山脉物种组成、区系特点、群落特征、历史变化、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对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黄山山脉、天目山脉基于样方样线法调查数据进行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区系成分分析的研究。记录到黄山山脉维管植物有175科760属1848种,其中种子植物158科734属1809种,蕨类植物17科26属39种;天目山脉维管植物173科661属1575种,其中种子植物151科622属1502种,蕨类植物22科39属73种,两山脉含物种数最多的科属均为菊科和薹草属。研究区域内分布有银杏、银缕梅、鹅掌楸、黄山梅等濒危保护野生植物。依据吴征镒对我国科属的区系划分原则,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调查到的种子植物科属均属于14个分布型,都以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属为主要成分,天目山脉植物区系的温带成分属其占比略大于黄山山脉。对天目山脉物种多样性历史变化的分析表明有5个科及部分种、属本研究未调查到,原因可能为调查范围仍不够广、部分植物物种分布有限等。2)两大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植物群落特征研究。选取了天目山脉的西天目、龙塘山和黄山山脉的黄山、牯牛降这4个主要山体,基于随机样方调查,进行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分析,揭示西天目山单位面积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根据各样方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种重要值的比例,将样方划分成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4种森林群落类型,比较了4个地区这4种森林群落类型的优势种组成、α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径级结构,发现各山体这4种森林群落类型乔木层的优势种组成不相似;揭示在α多样性指数方面,除了针阔混交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外,其它3种森林群落类型的各层次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都以西天目山样方最高;研究也表明在西天目山和龙塘山随机样方中,乔木层主要以胸径小于10 cm的小径木组成,而黄山和牯牛降随机样方中乔木的胸径较大(20 cm以上的个体较多);发现黄山和牯牛降样方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均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递减,但在针阔叶混交林中有升高,认为这很可能是由于这2个地区具有胸径较大的针叶树种---杉木的空间分布造成的。3)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对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本研究基于人类干扰程度大小将天目山脉的样方分为了天然林(16个样方)、次生林(25个样方)和人工林(24个样方),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物种组成、种-面积曲线、Jaccard相似性系数计算、重要值计算和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林维管植物为80科161属244种,次生林为101科208属332种,人工林为96科209属313种,认为次生林物种丰富度较高的现象符合适当干扰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的理论;研究发现该地区人工林的乔木层大多由毛竹、山核桃等经济树种组成,但大量草本种的侵入使物种数并不低;揭示该地区天然林和次生林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等科的树种组成;研究发现天然林样方乔木层的α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次生林和人工林。综合以上结果认为过度的人类干扰会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降低生物多样性,但适度的人类干扰会对群落生物多样性起到正效应。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对保护华东地区植物多样性提出了增设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人工干预等建议。

唐忠炳[10](2019)在《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及野生果树资源研究》文中指出寻乌县位于江西东南端,地处赣、闽、粤三省交汇处,是南岭山地组成部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该地发现了大量的热带植物区系成分,这些发现引起了江西植物学者的关注,寻乌也成为了江西植物区系研究上的“海南岛”。60多年来,对该地区的植物调查从未停止,然而这些调查并没有持续和系统研究。为此,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对寻乌县种子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标本采集,累计采集标本2341号。鉴定和查阅以往标本共计10000余份,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出了完整的寻乌县种子植物名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本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性质、特征、与相关地区的区系联系。本文利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西南部植物区系进行了分区。最后,在区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详细掌握的物种类型和分布特点,结合当地果树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寻乌野生果树资源的特点和营养价值,为后续的果树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得到的结论如下:(1)寻乌县植物区系组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寻乌县种子植物多样性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70科、757属、2056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7科、10属、13种;被子植物163科、747属、2043种。科、属的区系成分分析表明,170科,可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及5个变型。757属,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19个变型。(2)热带亚洲成分丰富。热带亚洲分布是本区系中最丰富的成分之一,该分布类型有88属,占非世界属的12.7%仅次于泛热带分布属。表明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古热带植物区系具有密切联系。(3)植物区系过渡现象明显。主要表现在寻乌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度区域,是南北植物区系交汇区。同时,境内海拔落差较大,导致区系成分在海拔梯度上也呈现出明显的过度现象,这种现象进而反应在水平方向上。(4)特有种丰富。仅在南岭山地东段分布的南岭山地特有种有:尖萼红山茶Camellia edithae、突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elevaticostata、福建山矾Symplocos fukienensis,还有长尾半枫荷Liquidambar caudata、细柄半枫荷Liquidambar chingii等种,这些成分也是南岭山地植物区系的标志性成分之一。仅在寻乌地区分布的特有种有:寻乌寒竹Gelidocalamus xunwue-nsis、毛籽红山茶Camellia trichosperma、寻乌阴山荠Yinshania sinuata subsp.qianwuensis、江西褐毛四照花Cornus ferruginea var.Jiangxiensis、江西全唇苣苔Deinocheilos jiangxiense。这些特有种也是南岭山地特有种重要组成之一。这些成分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寻乌县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为物种分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区划。通过对江西南部(赣州)18个县区128个华南植物区系代表种的分布进行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将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划分为三个区域:寻乌区、三南区、寻乌-龙南以北区。同时,在吴征镒植物区系区划系统中,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归属于该系统的两个地区,即南岭山地地区和华东地区,其中寻乌区归属于南岭东段亚地区,是南亚热带北缘地区,也是南亚热带植物区系重要组成部分。三南区归属于粤北亚地区。寻乌-龙南以北区归属于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6)新记录类群。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寻乌有江西新记录科1科,Ixonanthaceae黏木科;江西新记录属4属,Brainea苏铁蕨属、Ixonanthes粘木属、Hypserpa夜花藤属、Cheirostylis叉柱兰属;江西新记录种24种(包括种以下等级),Brainea insignis苏铁蕨、Beilschmiedia tsangii网脉琼楠、Neolitsea cambodiana var.glabra香港新木姜子、Cheirostylis chinensis中华叉柱兰、Stauntonia trinervia三脉野木瓜、Hypserpa nitida夜花藤、Helicia longipetiolata长柄山龙眼、Laurocerasus aquifolioides冬青叶桂樱、Laurocerasus marginata全缘桂樱、Laurocerasus undulata f.pubigera毛序尖叶桂樱、Lecanthus pileoides冷水花假楼梯草、Lecanthus pileoides歧序楼梯草、Castanopsis hystrix红锥、Microtropis gracilipes密花假卫矛、Viola changii张氏堇菜、Ixonanthes reticulata粘木、Diospyros eriantha乌材、Ardisia ensifolia剑叶紫金牛、Trachelospermum dunnii锈毛络石、Melodinus suaveolens山橙、Scutellaria subintegra两广黄芩、Scutellaria tenax韧黄芩、Salvia filicifolia蕨叶鼠尾草、Ilex sterrophylla华南冬青。(7)果树资源种类丰富,果实类型多样。寻乌县野生果树共有26科45属188种(含种以下等级)。野生果树果实类型共有7类。其中,重要野生果树资源代表种Vaccinium bracteatum乌饭树氨基酸种类丰富,含17种氨基酸且氨基酸总量地理变异较大。

二、中国分布北界的山茶 (Camellia japonica)种群大小结构和空间格局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分布北界的山茶 (Camellia japonica)种群大小结构和空间格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岑王老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幼树结构和功能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幼树更新研究进展
        1.2.2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1.2.3 种间关联研究进展
        1.2.4 功能性状与生长率研究进展
        1.2.5 功能性状与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1.3 选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保护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植被特征
    2.2 样地设置与调查
    2.3 数据处理
        2.3.1 群落优势种幼树的确定
        2.3.2 优势种幼树空间分布格局
        2.3.3 优势种幼树种间联结关系
        2.3.4 优势种幼树功能性状与小枝功能特征
        2.3.5 优势种幼树胸径生长率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岑王老山树种组成分析
        3.1.1 幼树树种组成及重要值
    3.2 岑王老山优势种幼树树种结构分析
        3.2.1 优势种幼树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3.2.2 优势种幼树种群空间点格局
        3.2.3 优势种幼树种间关联性
    3.3 岑王老山优势种幼树功能性状分析
        3.3.1 优势种幼树功能性状差异
        3.3.2 优势种幼树功能性状相关性
        3.3.3 优势种幼树当年生小枝功能特征与异速生长
    3.4 岑王老山优势种幼树生长率分析
        3.4.1 优势种幼树胸径相对生长率
        3.4.2 优势种幼树胸径生长率与功能性状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岑王老山树种组成
        4.1.1 林下优势种幼树组成
    4.2 岑王老山优势种幼树树种结构
        4.2.1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4.2.2 种群种间联结性
    4.3 岑王老山优势种幼树功能性状
        4.3.1 功能性状与生长策略
        4.3.2 功能性状相关性
        4.3.3 小枝生物量分配策略
        4.3.4 胸径相对生长率与功能性状的关系
    4.4 岑王老山优势种幼树树种结构与功能性状的关系
        4.4.1 空间分布格局与功能性状的关系
        4.4.2 空间分布格局与小枝功能特征的关系
        4.4.3 种间联结性与功能性状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浙江省几种弃管杉木林的群落特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群落基本组成
        1.1.2 物种多样性
        1.1.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科学问题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2.3 数据分析
        2.3.1 群落基本组成特征
        2.3.2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2.3.3 统计分析
        2.3.4 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第三章 弃管杉木林群落基本组成特征
    3.1 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
        3.1.1 物种组成
        3.1.1.1 科组成
        3.1.1.2 属组成
        3.1.1.3 种组成
        3.1.2 垂直结构
    3.2 重要值和区系分析
        3.2.1 重要值
        3.2.2 区系分布
        3.2.2.1 科组成
        3.2.2.2 属组成
    3.3 群落和主要种群的径级结构
        3.3.1 群落的径级结构
        3.3.2 杉木的径级结构
        3.3.3 优势阔叶乔木种的径级结构
    3.4 小结与讨论
        3.4.1 群落的物种组成特征
        3.4.2 群落的结构特征
第四章 不同尺度下杉木数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4.1 群落杉木数量与物种多样性
    4.2 三种尺度下杉木数量的空间分布
    4.3 三种尺度下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
    4.4 杉木数量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随尺度的变化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群落中杉木及其与阔叶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5.1 杉木的空间分布格局
    5.2 杉木与阔叶优势乔木种的空间关联
        5.2.1 杉木与主要落叶阔叶种的关系
        5.2.2 杉木与主要常绿阔叶种的关系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附录 样地维管植物名录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种子萌发特性及种群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
    2 种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1 种子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
        2.2 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
    3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3.1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2 种子萌发的生理特性
    4 种群生态特征研究
        4.1 种群地理分布及原生生境特点
        4.2 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4.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4.4 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5 项目来源、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5.1 项目来源
        5.2 主要内容
        5.3 目的意义
        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花瘤果茶种子特性研究
    1 红花瘤果茶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红花瘤果茶种子的形态特征
        1.2.2 红花瘤果茶种子基础生物学特征
        1.2.3 红花瘤果茶种子吸水特性
        1.2.4 红花瘤果茶种子的贮藏物质
        1.3 结论与讨论
    2 红花瘤果茶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贮藏对红花瘤果茶种子含水量及生活力的影响
        2.2.2 贮藏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2.2.3 贮藏对红花瘤果茶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外源物质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不同温度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不同光照时间对红花瘤果茶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2.4.1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4.2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3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2.5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6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6.1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6.2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2.6.3 温度和光照对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红花瘤果茶的种群特征研究
    1 研究地点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
        1.2 研究方法
        1.2.1 红花瘤果茶种群地理分布及原生生境特点
        1.2.2 样地设置与调查
        1.2.3 种群的龄级划分
        1.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花瘤果茶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2.2 红花瘤果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2.2.1 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点格局分析
        2.2.2 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空间关联分析
        2.3 种群数量动态量化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问题讨论
    1 研究结果
        1.1 红花瘤果茶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萌发特性
        1.2 红花瘤果茶种群特征
    2 红花瘤果茶特有分布原因分析及保护对策与建议
        2.1 种子生物学特性
        2.2 分布区的限制
        2.3 生境干扰
        2.4 种群扩散受到生境异质阻碍
        2.5 保护对策与建议
        2.5.1 就地保护
        2.5.2 迁地保护
        2.5.3 利用保护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黔西北杜鹃灌丛群落演替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演替理论
        1.2.2 种群动态
        1.2.3 种群分布格局
        1.2.4 黔西北地区杜鹃灌丛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气候特征
        2.1.2 土壤特征
        2.1.3 植被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
        2.2.2 室内分析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杜鹃灌丛土壤理化性质及气候情况
        3.1.1 土壤理化性质
        3.1.2 气候情况
    3.2 杜鹃灌丛的物种组成特征
        3.2.1 物种组成
        3.2.2 物种结构变化
        3.2.3 物种多样性特征
        3.2.4 木本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3.3 杜鹃属植物种群动态
        3.3.1 杜鹃种群径级、高度级结构
        3.3.2 杜鹃种群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
        3.3.3 杜鹃种群动态分析
    3.4 杜鹃灌丛灌木分布格局
        3.4.1 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分布及优势种组成
        3.4.2 不同演替阶段灌木种群分布格局
4 讨论
    4.1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4.2 杜鹃灌丛的物种组成特征
        4.2.1 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4.2.2 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3 杜鹃属植物种群动态
        4.3.1 种群结构特征
        4.3.2 种群生命表与生存状况
        4.3.3 种群动态与发展趋势
    4.4 杜鹃灌丛优势种群分布格局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与对象
    1.2 植物区系的研究内容
    1.3 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1.4 植物区系研究意义
    1.5 湖南植物区系研究
    1.6 湖南东安舜皇山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与水文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
        3.2.2 名录确定与数据分析
        3.2.3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4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4.1 种子植物科的统计与分析
        4.1.1 科的大小统计与分析
        4.1.2 科分布类型的统计与分析
        4.1.3 小结
    4.2 种子植物属的统计与分析
        4.2.1 属的数量特征
        4.2.2 优势属和表征属
        4.2.3 属分布类型统计与分析
        4.2.4 小结
    4.3 植物区系区划中的位置
        4.3.1 具有指示作用的优势植被
        4.3.2 与周围山脉的区系联系及特有现象
        4.3.3 区系区划
5 珍稀植物保护
    5.1 珍稀植物分布现状
    5.2 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种类
        5.2.1 资源冷杉
        5.2.2 华南五针松
        5.2.3 报春苣苔
        5.2.4 极小种群物种
        5.2.5 其他特有植物
    5.3 保护建议
        5.4.1 加强保护区管理,建立生态监测站
        5.4.2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植被群落的正向演替
        5.4.3 发挥公众保护能力,培养专业人才
6 区系新资料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东安舜皇山种子植物名录
附录B 东安舜皇山植被照
附录C 东安舜皇山部分植物照
附录D 区系中局限分布的特有种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金华北山南坡植被制图及优势植物群落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植被制图研究综述
        1.2.1 植被制图的起源及发展
        1.2.2 国内植被制图发展概况
    1.3 植物群落研究综述
        1.3.1 植物群落研究中一些重要概念
        1.3.2 植物群落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技术路线
    2.3 植被制图方法步骤
        2.3.1 数据和软件
        2.3.2 遥感图像预处理
        2.3.3 野外植被踏查
        2.3.4 植被图绘制
    2.4 典型样地调查与群落分析方法
        2.4.1 样地调查
        2.4.2 样方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植被制图结果及植被特征
    3.1 植被分类及植被图编排说明
    3.2 植被图
    3.3 植被制图区域植被特征描述
    3.4 植被制图区域植被特征分析
        3.4.1 植被组成分析
        3.4.2 主要物种的空间分布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金华北山南坡优势植物群落定量分析
    4.1 样方物种组成分析
    4.2 植物地理成分区系分析
    4.3 样方群落特征分析
        4.3.1 群落物种丰富度分析
        4.3.2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4.3.3 群落密度分析
        4.3.4 乔木林建群种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4.4 群落特征描述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回顾与总结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金华北山样地调查及植被踏查所见植物名录
附录 Ⅱ 金华北山植被景观图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日本雪椿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1.1 低温胁迫对植株的影响
        1.1.2 低温胁迫对植物膜系统的影响
        1.1.3 低温胁迫对植物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1.1.4 低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1.5 低温胁迫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1.1.6 低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2 低温胁迫植物生理生化响应研究进展
        1.2.1 田间观测
        1.2.2 叶片组织结构
        1.2.3 低温半致死
        1.2.4 叶绿素含量
        1.2.5 抗氧化系统(SOD/POD/CAT)与抗寒性
        1.2.6 渗透调节物质
    1.3 低温胁迫植物分子响应研究进展
        1.3.1 基因调控膜稳定和渗透响应
        1.3.1.1 膜稳定
        1.3.1.2 渗透响应
        1.3.2 信号传导
        1.3.2.1 第二信使Ca~(2+)
        1.3.2.2 CBF调控的信号通路与表达的自我调控
        1.3.3 低温蛋白
        1.3.3.1 冷调节蛋白(cold regulated proteins,CORs)
        1.3.3.2 植物内源性抗冻蛋白(Antifreeze protein,AFPs)
        1.3.4 转录因子
    1.4 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1.4.1 转录组概述
        1.4.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中的应用
    1.5 中日两国山茶花的渊源及异同
        1.5.1 中日两国山茶花栽培史及渊源
        1.5.1.1 中国山茶花栽培史
        1.5.1.2 日本山茶花栽培史
        1.5.2 中日两国观赏山茶花的异同
        1.5.2.1 中国山茶花与日本椿
        1.5.2.2 中国茶梅与日本山茶花
    1.6 雪椿生物学特性
    1.7 山茶属植物抗寒性研究进展
        1.7.1 山茶属植物形态结构和抗寒性之间的关系
        1.7.2 山茶属植物相关抗寒生理指标的研究
        1.7.3 山茶属抗寒性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2.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雪椿种源地及引种地气候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城市间的气温比较
        3.2.2 各种源地和引种地月平均降水量与月平均湿度比较
        3.2.3 4城市气候因素的多重比较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3个种源雪椿抗寒性差异分析
    4.1 试验地概况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田间越冬观测方法
        4.2.3 叶片解剖结构观察方法
        4.2.4 叶片低温半致死测定方法
        4.2.5 抗寒指标测定方法
        4.2.6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室外越冬观测结果
        4.3.2 叶片解剖结构特征
        4.3.3 叶片相对电导率的低温响应及半致死温度分析
        4.3.4 抗寒性生理指标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雪椿和耐冬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研究
    5.1 试验地概况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处理方法
        5.2.2.1 自然低温胁迫
        5.2.2.2 人工低温胁迫
        5.2.2.3 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
        5.2.3 测定方法
        5.2.3.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5.2.3.2 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
        5.2.4 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
        5.2.5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叶片低温半致死温度
        5.3.2 不同低温胁迫方式对雪椿和耐冬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5.3.2.1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2.2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5.3.2.3 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3.2.4 对POD酶活性的影响
        5.3.2.5 对SOD酶活性的影响
        5.3.2.6 对CAT酶活性的影响
        5.3.2.7 对MDA含量的影响
        5.3.3 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5.4 讨论
        5.4.1 叶绿素含量与耐冬和雪椿抗寒性的关系
        5.4.2 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与耐冬和雪椿抗寒性的关系
        5.4.3 POD、SOD和 CAT酶活性与耐冬和雪椿抗寒性的关系
        5.4.4 MDA与耐冬和雪椿抗寒性的关系
        5.4.5 耐冬和雪椿抗寒性综合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低温胁迫下雪椿9 号转录组的De novo组装和功能注释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6.1.2 试验方法
        6.1.2.1 RNA的提取
        6.1.2.2 RNA纯度及浓度检测
        6.1.2.3 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
        6.1.2.4 雪椿低温胁迫下抗寒基因转录组研究分析流程
        6.1.2.5 数据分析
        6.1.2.6 差异基因表达的鉴定
        6.1.2.7 雪椿差异表达基因的部分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Illumina测序,de novo组装和注释
        6.2.2 基因表达水平评估
        6.2.3 雪椿低温胁迫差异表达分析
        6.2.3.1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6.2.3.2 两类冷应激模式的Kmeans分析
        6.2.3.3 雪椿低温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GO富集
        6.2.3.4 差异表达基因COG分类
        6.2.3.5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6.2.4 雪椿9 号叶片中低温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q RT-PCR验证
    6.3 讨论
        6.3.1 雪椿的Illumina测序序列的组装及功能注释与分类
        6.3.2 冷传感器和信号转导基因与雪椿抗寒性
        6.3.3 质膜稳定和渗透反应有关基因
        6.3.4 冷应答有关转录因子
        6.3.5 雪椿低温胁迫反应机制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8)浙江舟山群岛山茶所在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调查
    2.2 重要值计算
    2.3 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组成
        3.1.1 种类组成
        3.1.2 分布区类型
    3.2 物种多样性
4 讨论
    4.1 物种组成特点
    4.2 分布区类型与群落生境的关系
    4.3 物种多样性与群落演替、生境的关系

(9)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物多样性
    1.2 森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人类干扰对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4 我国亚热带森林群落研究及主要森林植被类型
        1.4.1 常绿阔叶林
        1.4.2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1.4.3 落叶阔叶林
        1.4.4 针阔叶混交林
    1.5 黄山山脉、天目山脉亚热带森林群落研究历史
        1.5.1 黄山山脉
        1.5.2 天目山脉
        1.5.3 存在问题
    1.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7 研究区概况
        1.7.1 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
        1.7.2 水文、气候和土壤
        1.7.3 植被
第二章 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
        2.2.2 分析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各山脉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2.3.2 区系特点
        2.3.3 两大山脉濒危保护植物现状
    2.4 讨论
        2.4.1 两大山脉物种组成及植物区系
        2.4.2 两大山脉濒危及保护植物
        2.4.3 天目山脉物种组成与历史记录的比较
第三章 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的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样方设置与群落调查
        3.2.3 群落组成分析方法
        3.2.4 α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3.2.5 径级结构分析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各地区植物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3.3.2 各地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分析
        3.3.3 α多样性指数分析
    3.4 讨论
        3.4.1 各地区物种多样性水平的差异
        3.4.2 各样地不同森林类型样方植物群落特征
        3.4.3 各样地不同森林类型样方植物群落径级结构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程度对天目山脉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样方设置
        4.2.3 群落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和相似性指数
        4.2.4 种-面积曲线
    4.3 结果
        4.3.1 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的群落物种组成特征及相似性比较
        4.3.2 三类植物群落的种-面积曲线
        4.3.3 群落各层次优势种和α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4.3.4 人工林不同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及特征
    4.4 讨论
        4.4.1 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群落特征
        4.4.2 人类干扰对天目山脉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4.3 不同类型人工林群落组成的差异
        4.4.4 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对策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10)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及野生果树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1.1.2 植物区系研究的对象
        1.1.3 植物区系研究的内容
        1.1.4 植物区系学的任务
    1.2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2.1 萌芽阶段
        1.2.2 建立阶段
        1.2.3 变革阶段
        1.2.4 多学科融合阶段
    1.3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3.1 西方主导阶段
        1.3.2 我国区系研究起步阶段
        1.3.3 创新发展阶段
    1.4 江西省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5 寻乌县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1.6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寻乌县的自然条件及其特点
    2.1 地理位置
    2.2 地貌特征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特征
第3章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路线及采集区域布设
        3.2.2 采集路线与调查
        3.2.3 室内标本整理鉴定与名录统计
        3.2.4 数据统计及区系分析
        3.2.5 野生果树资源统计分析及重要野生果树代表种化学成分测定
    3.3 技术路线
第4章 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4.1 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4.2 寻乌县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分析
        4.2.1 科的数量结构特征
        4.2.2 优势科的统计分析
        4.2.3 科的地理成分统计分析
        4.2.4 科的区系特点小结
    4.3 寻乌县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分析
        4.3.1 属的数量结构特征
        4.3.2 优势属的统计分析
        4.3.3 属的地理成分统计分析
        4.3.4 属的区系特点小结
    4.4 寻乌县种子植物种的区系分析
        4.4.1 华南植物区系成分代表种的选定方法
        4.4.2 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区划分析
        4.4.3 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归属探讨
        4.4.4 小结
    4.5 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与其他地区的联系
        4.5.1 聚类分析
        4.5.2 主成分分析
第5章 寻乌县植物区系新记录
    5.1 江西省新记录科
    5.2 江西省新记录属
    5.3 江西省新记录种
    5.4 小结
第6章 野生果树资源分析
    6.1 野生果树资源种类调查分析
        6.1.1 寻乌县野生果树资源种类
        6.1.2 寻乌县野生果树的类型
        6.1.3 寻乌县野生果树生活型组成
    6.2 重要野生果树资源代表种乌饭果实化学成分-氨基酸的测定
        6.2.1 野果(乌饭树)取样与测定方法
        6.2.2 化学成分-氨基酸种类分析
        6.2.3 氨基酸含量地理变异分析
    6.3 野生果树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议
        6.3.1 开发利用现状
        6.3.2 建议
第7章 结论
    7.1 寻乌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7.2 江西南部植物区系区划与归属
    7.3 寻乌县野生果树资源特点
附录
    附录 1 植被情况
    附录2 寻乌县种子植物科所含属种大小组成统计表(属;种)
    附录3 江西南部(赣州)18 个县区128 个华南植物区系成分代表种的分布表
    附录4 寻乌县新记录植物
    附录5 寻乌县种子植物名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四、中国分布北界的山茶 (Camellia japonica)种群大小结构和空间格局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岑王老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幼树结构和功能性状的研究[D]. 蒙检. 广西大学, 2021(12)
  • [2]浙江省几种弃管杉木林的群落特征比较研究[D]. 吴雁南.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贵州特有植物红花瘤果茶的种子萌发特性及种群特征研究[D]. 郭米香. 贵州大学, 2020(02)
  • [4]黔西北杜鹃灌丛群落演替动态分析[D]. 田晓龙. 贵州大学, 2020(02)
  • [5]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李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金华北山南坡植被制图及优势植物群落定量分析[D]. 樊海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7]日本雪椿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理研究[D]. 吴雅文.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6)
  • [8]浙江舟山群岛山茶所在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J]. 缪玲霞,王国明,陈叶平,高浩杰,叶波.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9(03)
  • [9]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D]. 周瑾婷. 浙江大学, 2019(02)
  • [10]寻乌县种子植物区系及野生果树资源研究[D]. 唐忠炳.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