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中的当代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解析

一、突变中的当代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人骏[1](2020)在《梅格纳德·德赛全球化视阈下的市场动力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梅格纳德·德赛(Meghnad Desai)是英国颇具影响力的新左派经济学家,同时他还兼有英国议会上议院议员、工党党员的身份。面对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德赛回到古典马克思主义,在挖掘马克思的市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市场动力”理论,并通过全球化视阈赋予了市场动力理论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德赛的经济思想在国内译介甚少,鲜为人知,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有助于了解西方新左派的经济思潮,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动向。德赛的经济思想兼容并蓄,内容丰富。他将自己的学说、理论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视阈中,通过对德赛全球化视野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把握全球化历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和非资本主义的演进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价值,赋予了市场动力理论动态的、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在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微观生成中,他不仅继承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传统,还批判地吸收了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术思潮,同时结合个人经历,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理路。德赛通过历史批判、整体思维、时空视角、逻辑解释构建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市场动力理论作为德赛经济思想的核心具有三重维度,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关系。首先,自由是市场的动力。自由逻辑下调节着阶级关系、形成了经济关系,自由市场还创造了社会财富。德赛指出,阶级关系的演变透射出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但阶级矛盾可以通过阶级合作和共生来缓解;经济关系的形成反映出对市场客观规律的遵循,但市场规律随着市场的时空转换暂时难以超越;自由市场创造的所谓公平和富裕则是德赛对不平等社会的一种妥协式解答。其次,市场是社会存在的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的活动场域,在市场关系下,资本主义围绕利润率周期性运动,围绕价值规律均衡增长,并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下不断开拓空间。德赛认为,围绕利润率周期性增长是资本主义运行的机理,周期性增长产生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之中;围绕价值规律的均衡增长是资本主义的存在方式,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具有长期存在的可能;利润率下降的动力激发则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在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下反而能够促使资本主义持续存在与发展。最后,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转型的动力。全球化重新复活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经济学思想,德赛指出,世界市场中存在着空间极限,既是地理空间的界限,也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极限,市场的空间极限回答了“社会何以跃迁”的问题;自由市场也存在着时间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危机中发展递进,新的社会关系也将在危机中孕育生成,市场的时间危机回答了“社会转型何时实现”的问题;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为时空超越准备了条件,市场中酝酿着社会转型的契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回答了“社会理想如何实现”的问题,社会转型发生在资本主义充分成熟,市场动力发挥最大优势、达到最大极限之时。从市场动力理论出发,德赛总结了资本主义三种发展模式的经验,并对社会主义的两个方案进行了反思,资本主义模式并没有完全拒绝政府的作用,社会主义方案最终发展趋向于市场机制,德赛认为不同的体制在对抗中不是变得不同,而是变得更加相似。在对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制的批判反思中,德赛构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因素蕴含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蕴含在自由市场机制当中,社会跃迁的契机要到资本主义内部去寻找,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的繁荣之上,等到资本主义将世界整合为一个整体,市场动力机制没有潜力可以释放时,资本主义将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之中走向新的社会跃迁。在德赛看来,这个新的社会是一个社会自觉的共同体,市场与政府相互协调,全球实现了理性治理。德赛认为社会主义要等到资本主义完全成熟时才能实现是马克思的本意,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全球化兴起与发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覆灭,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复活。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追溯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展现了空间在场的逻辑,丰富了经济学人文主义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现实解释力,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描绘了现实色彩。但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也还有一些缺陷,比如夸大了自由市场的力量,放弃了对私有制的批判,拒绝了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制度充满幻象和同情,对俄国革命的态度值得商榷等等。在新一轮全球化趋势下,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特别是挖掘德赛这一批新左派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出发,尊重市场力量,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思想观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能从中汲取诸多的有益元素,这也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张骞[2](2015)在《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提出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带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成就举世瞩目。由于其人口规模巨大,经济存在继续扩张的可能性,加之这么大一个经济体独特的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日益复杂,对决策咨询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为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政府决策咨询的质量成为日益重要和紧迫的课题。目前,关于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本研究立足于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研究视角,以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制度经济学为学科基础,采取多学科理论相结合、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及现状,并对现行管理体制下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借鉴西方智库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创新及优化路径,并对未来管理体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完善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优化必须建立在原有的历史沿革之上。因为政府决策咨询活动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行政现象,具有内生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与一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休戚相关。而且,政治制度下的一切产物都不会随着政体改变而消遁于无形。研究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历史进程,发现当前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发展的困境和管理体制的弊端都能从中找到影子,尤其是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有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天鉴戒,有着较强的现实关怀意义。研究管理体制,了解其主体架构是分析的逻辑前提。本研究将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从整体上分为体制内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和体制外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两大类。体制内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包括党政机关(军委)内的各种研究机构、事业单位型决策咨询机构、高校附属型决策咨询机构和各协会、学会;体制外决策咨询机构主要是指民间决策咨询机构。本研究从机构性质、组织形态、经费来源、研究方向以及介入政策的不同模式等五个维度,对两大类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对政府决策影响力大小的生成根源。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发展与其存在怎样的关联?为此,本研究运用精英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分析了中国不同层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现状。首先,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中央层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进行了解析;其次,在相关课题的支持下,对湖北省等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部分市级、县级政府机关及各事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重点对省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进行了实证研究。量化统计、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央层级、省级、县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发展与行政级别呈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当地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发展水平呈正向关联;绩效评估体系、立法手段、决策咨询机构人员到政府部门挂职、政策建议获得应用的比例、日常经费数量等外部因素在影响省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发展方面存在一致性;由行政资源赋予的资源优势,即政府因素对省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前省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研究成果评估机制缺乏科学性,决策过程的责任追究制度没有建立,决策失误概率将会由此增加;省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行政色彩浓厚,缺乏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各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本研究还对省级与县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在研究经费、绩效评估体制的必要性与政府决策咨询机构人员学历高低的关联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由于起步早、年代久,发展成熟稳健,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一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政府从顶层制度层面保障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发展并为其搭建服务平台;依法进行行业管理,实行宽泛、灵活的内部管理体制;注重研究成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鼓励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发展的国际化视野等。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优化的制度安排。即政府要对公共政策决策机制的封闭性进行改革,在管理体制上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提高决策服务的质量和创新性;在决策咨询机构的宏观管理上政府要强调服务职能,鼓励体制外和体制内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有序、差异化发展;合理构建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绩效评估体制;在经费投入、吸引人才上给予政策扶持,增强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活力。展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管理体制的创新趋势,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将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道路,逐步摆脱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政府在纵深方面将重点支持和鼓励高端智库发展;政府在横向方面将引导智库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做大智库产业。

张志华[3](2014)在《儒家社群主义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产权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尝试从儒家关系型社群主义文化角度分析中国传统产权制度结构,以此作为解释中国现代经济转型背后的观念图式与产权制度变迁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论基础。论文首先系统地总结了诺斯产权制度研究,把它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阶段研究的重点是产权制度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中期则转移到产权制度形成和变迁的原因研究,近期和现在则探求如何进行制度变革以保护产权,实现从有限准入社会进入开放准入社会。纵观诺斯的产权制度研究,仍然是从西方文化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保护个人权利,实现个人价值-作为其产权制度确立的根本信念。反观这种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就会发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之有系统性的不同。这构成了我们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产权制度安排关系的出发点。这样做,或许在诺斯产权制度理论研究上,加入东西方文化比较维度,发展这个方向上的研究,也可能为中国当代社会转型阶段产权制度研究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提供值得借鉴的历史比较视角。如果说西方文化传统是以个人主义精神为主流的文化传统,与之迥然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国家规制下的关系型社群主义文化”,它以儒家所崇尚的家庭血缘情感为内核,以“差序关系”为外在形式,在国家要求的等级权力秩序中扩展出来。理解中国个人的行为,与西方社群主义方法论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同样需要结合自己的历史,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中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但是一旦系统比较两者的价值观,就会发现中国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不仅是理解自我的方法,更为重要的它也是成就自我的途径,自我的价值要体现在他人的身上,需要与其有关系的人的支持和认可。传统儒家倡导的家国一体与情理关系,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诉求,它是中国产权制度安排的价值根基,显然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不同。西方经济学中的个人主义分析方法与这种社群主义文化价值观也可能存在不协调的一面。以“国家规制下的关系型社群主义文化”作为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的产权制度安排在理论上可以提炼出三个假说:基于“差序关系”,中国没有绝对独立和平等的私有产权,是一种“差序关系产权”;基于“扩展自我价值的社群”,个体在差序关系中更加强调责任和义务,提倡“无私”;基于“国家规制”要求,国家在经济利益分配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它在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中,综合表现为:政府控制下的、以家庭为主体的财产分配和经营;人力资本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中心的规范性知识为主导,导致官商难分,工商业发展缓慢;地权的确立方式及其变迁与政府赋税的要求是一致的,国家税收中存在大量不平等的税率差别,寻租频繁。这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上面提出的理论假说。在传统儒家关系型社群主义文化视角下,对中国传统产权结构进行分析,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产权特征,为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供某种探索性思路。在论文的最后,对全文做了简要总结,并对未来社会转型进行展望。

陈德刚[4](2013)在《“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的会计理论研究正面临着“会计理论丛林”、“会计学学科属性尚无共识”、“点的深耕研究多,面的整合研究少”等让人困窘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窘境设定选题,研究目的有三个:其一,全面、系统地描述已然出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解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其二,研究并确定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以解决会计的这个核心基础理论问题;其三,进一步从会计学的经济学学科属性视角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以期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来作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通用平台。本文自“导论”后,先用一章进行“会计理论丛林”的系统描述,再用一章研究“会计学的学科属性”,最后用三章篇幅构建“会计经济学”。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本章先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再作基本的研究约定、对论题进行解说,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进行简要阐述;最后说明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第二章为“会计理论丛林”综述。本章以“会计理论丛林”一词表述当今纵横交错、各执一词、甚至尖锋对立,而又能自圆其说的会计理论集合,依次从会计的本质、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会计理论的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的历史演进脉络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与前沿等五个维度对会计理论丛林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综述。第三章为“会计学的学科属性”。会计学学科属性既是会计学的核心基础理论问题,也是本文所选取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丛林”的全新视角,在全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章分三步对会计学的学科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使用文献归纳法分别阐述现有文献中支持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以及支持会计学具有管理学属性的观点和证据;其次,在上述归纳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会计学具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的假说;最后,对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假说进行演绎论证。研究结论是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财务会计(对外会计)具有经济学属性;管理会计(对内会计)具有管理学属性。鉴于本文所作的基本约定,此后三章我们只选取财务会计的经济学属性视角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期达成上面设定的第三个目的,即构建一部“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文将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分解为三个层面的研究任务,由接下来第四、第五、第六章来分别完成。第四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本章依循上述研究设计,展开第一层面的工作,即较全面系统地阐释经济学的历史演进、新近发展及未来趋势,为会计经济学的构建准备理论基础。本章依次对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这五个时期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演进进行了简略但较系统的阐释,而后对经济学发展演进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我们从中概括了两条贯穿始终的主流规律,也发现了经济学三种呼之欲出的发展趋势。第五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本章为全文的重中之重,任务是完成上述研究设计的第二层面的工作,即系统地发掘经济学中内生的财务会计节点,并进一步以节点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演绎推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本章依次重点对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推理,并在这些节点及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仔细地发掘、严谨地演绎推理出各该时期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基本架构。此后,对现代金融理论、计量经济学、规制政治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架构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一方面,经济学中确实内生着许多会计学的节点,即经济学需要会计学;另一方面,经济学节点及相关的理论可以演绎推理出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即经济学指导会计学。会计经济学架构随着经济学的演进而不断演进,内容越来越充实,视角越来越多元。可以看出,不断演进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是植根于经济学体系中的,它就是镶嵌于经济学中的不可分离的经济学本体。第六章为“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本章致力于前面研究设计中的第三个层面的工作,即以第五章演绎推理出来的会计经济学架构来重新审视第二章所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以期系统地搜寻会计经济学研究已然存在的历史经验证据。本章以“会计经济学架构”依次对从会计本质、会计理论构建路径、会计研究范式、会计理论研究演进脉络、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五个维度描述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逐一重新审视,结果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几乎就是一部色彩斑斓、较为凌乱、有待整理的会计经济学研究实例集。至此,我们先通过逻辑演绎从经济学中推演出了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第五章),这是一种典型的规范研究;再以会计经济学架构对现有的会计理论丛林进行重审,发现整个会计理论丛林(排除例外)都可归属于会计经济学的多元视角的架构中,这就构成了会计经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证据(第六章)。两相佐证,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构建就达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会计经济学”的成立。这正是本文“会计经济学初论”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

梅可玉[5](2004)在《复杂性哲学视野下的路径依赖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复杂性哲学的视角,就国内外对路径依赖概念和思想的有关研究文献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把路径依赖概念置于复杂性科学运动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路径依赖概念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路径依赖和其他复杂性术语:耗散结构、混沌、分岔、突变、模拟退火、复杂适应系统、适切性景观、自组织临界性、自组织进行了初步的辨析。在第三章,对路径依赖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案例分析之后,考察了路径依赖概念在制度变迁中的理论应用和发展。结果发现,路径依赖思想和演化博弈论相互渗透,借助演化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当代社会科学已经能够从理论上破译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机制和微观动力机制。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第四章,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路径依赖研究的哲学启示。1研究路径依赖思想对复杂性哲学研究的意义。路径依赖概念丰富了人们对于复杂系统演化行为特征的认识,有助于破除人们对于自身完全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建构主义痴迷。。2研究路径依赖思想的科学哲学意义。(1)路径依赖概念作为复杂性概念群中的又一个隐喻性术语,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科学内涵,它的诞生,事实上是当代复杂性科学运动中科学观变革带来的一个重大发现;(2)从科学发展的“范式”角度看,路径依赖的研究与演化博弈论的思想互相渗透,二者有可能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科学范式。(3)路径依赖与复杂适应系统(CAS)、适应的非线性网络(ANN)的基本思想是完全相通的,只不过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CAS强调由于适应性造就复杂性;ANN强调由于“组织方式”的不同带来复杂性的生长;路径依赖则强调由于“历史的记忆作用”带来正反馈可能导致“锁定”;事实上,三者后面的复杂性本质就在于,系统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造成涌现,不可逆或对称性破缺。就整个复杂性运动的发展走向看,复杂性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难题,通过对路径依赖和其他复杂性术语的探讨,有助于深化对复杂性和复杂性科学的认识。

黎兵[6](2003)在《突变中的当代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两位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弗农·史密斯。他们分别是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刘国平[7](2001)在《经济系统进化及动因》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经济理论所取得的成果,吸取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经济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及其演化,其中着重论述了经济系统的进化及其动因一技术创新的作用和产生这种作用的方式和机理。经济系统的进化和技术创新对其的推动作用及过程是本文的中心论题。 经济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在指导经济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学继承近代哲学和科学的传统,沿袭了原子还原主义的分析方法,具有静态的、机械的和简单的特征,又存在着局限性。现代系统科学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图景:现实的世界是动态的、随机的和复杂的,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科学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思想方法几乎渗透到现代社会、科学和思维的所有领域。汲取系统科学理论成果,突破古典的分析框架,不仅对经济理论分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而且将对两种文化传统的汇流和统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济是一个具有大量要素、多层次、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按照所分析问题的要求,可将经济系统划分为若干个(要素)子系统或分系统,每一子系统又可以继续划分。经济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种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经济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经济系统的各种功能。 经济系统是一开放系统,开放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系统是不断演化的。经济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状态水平上,总要从一个状态进入到另一个状态,或表现为经济增长(量的增加)或表现为经济发展(结构的改变)。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系统进化的方式、途径和机理,这无论是对经济理论分析,还是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系统进化(增长和发展)源泉在于系统内部产生的和来自外部的大量涨落因素,在一定条件下经过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放大,从而形成了巨涨落,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的重新分工,使得经济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 从对经济生产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可知:技术创新正是满足经济系统进化条件的主要的、恒久的涨落因素,而信息、知识则又是非线性作用之源,因而以知识和信息运用等为主要特征的技术创新就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技术创新的发生、传播和扩散过程也就是经济系统的发展过程。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历来就是经济学家们十分关注的论题。人们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注主要在于企图寻找出它的源泉。不同的经济学派找出的源泉也就不同。就以技术进步而言,也有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模型。但所有的讨论都是在古典经济理论的框架中进行的,并且存在很大的局限,这就是所有模型都是“黑箱”方法,即只反映经济运行的结果,而不能揭示导致这种结果的过程。现代系统科学为我们提供了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的整体性方法,使我们不但能把握经济运行的结果,即经济系统对环境的功能,而且可以把握产生这种功能的经济结构,为经济的调控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方法。 系统动力学综合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确定性分析与随机分析、现状分析与预测等多种分析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突变中的当代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变中的当代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梅格纳德·德赛全球化视阈下的市场动力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宏观俯瞰: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全球化背景
    2.1 德赛对全球化历史“三个时代”的划分
        2.1.1 以亚洲为中心的古典时代
        2.1.2 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时代
        2.1.3 世界多极格局的多元时代
    2.2 德赛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脉络的梳理
        2.2.1 自由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2.2.2 战争与危机下自由秩序的衰退
        2.2.3 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2.2.4 自由市场的回归
    2.3 德赛对全球化背景下非资本主义演进阶段的洞识
        2.3.1 殖民统治下的被动融入
        2.3.2 民族主义下的平衡对抗
        2.3.3 全球趋势下的主动参与
    2.4 德赛全球化理论的空间在场
        2.4.1 世界体系的空间拓展
        2.4.2 空间生产的动态不均衡
        2.4.3 全球化下空间的整合与重构
第3章 微观积淀: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学理生成
    3.1 德赛生活的时代背景映色
        3.1.1 东西互鉴的个人经历
        3.1.2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兴起
        3.1.3 “第三条道路”的探寻
    3.2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理论源流
        3.2.1 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
        3.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
        3.2.3 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继承
        3.2.4 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与吸收
    3.3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研究理路
        3.3.1 自下而上的思维路径
        3.3.2 整体主义的理论视角
        3.3.3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
第4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一维度:自由是市场的动力
    4.1 自由逻辑下阶级关系的演变——对资本主义矛盾的透视
        4.1.1 阶级对立的出现
        4.1.2 阶级矛盾的激化
        4.1.3 阶级合作与共生的可能
    4.2 自由基础上经济关系的形成——对客观经济规律的遵循
        4.2.1 自由契约下的商品交换
        4.2.2 自由竞争下的价值转形
        4.2.3 自由导向下的市场时空转换
    4.3 自由尺度下的公平与富裕——对不平等社会的妥协式解答
        4.3.1 公平与正义的向往
        4.3.2 饥馑与富裕的平衡
        4.3.3 自由平等社会的终极实现
第5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二维度:市场是社会存在的动力
    5.1 围绕利润率的周期性增长——资本主义运行的机理
        5.1.1 回归利润率的市场关系
        5.1.2 周期性增长与循环
        5.1.3 周期产生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
    5.2 围绕价值规律的均衡增长——资本主义存在的方式
        5.2.1 市场对价值规律的服从
        5.2.2 两大部类模型中的增长趋势
        5.2.3 资本主义长期存在的可能
    5.3 利润率下降的动力激发——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5.3.1 刺激生产力的提高
        5.3.2 驱动资本积累
        5.3.3 空间转移的修复
第6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三维度: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转型的动力
    6.1 自由市场的空间极限——社会跃迁何以实现
        6.1.1 空间生产的恢复
        6.1.2 非均衡中的空间整合
        6.1.3 世界市场下的空间极限
    6.2 自由市场下的时间危机——社会转型何时实现
        6.2.1 周期性危机中的时间转换
        6.2.2 世界历史中的时间递进
        6.2.3 世界市场下的时间跃迁
    6.3 全球化市场为时空超越准备条件——社会理想如何实现
        6.3.1 自由市场酝酿社会转型的契机
        6.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与自我否定
        6.3.3 资本主义的最大优势即是最大极限
第7章 德赛全球化市场语境中的社会理想构建
    7.1 资本主义三种模式的经验
        7.1.1 市场自由放任的英美模式
        7.1.2 国家理性调节的德国模式
        7.1.3 市场与政府联合的亚洲模式
    7.2 社会主义两个方案的反思
        7.2.1 向资本主义的妥协: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
        7.2.2 对资本主义的跨越:资本主义外部的社会主义
    7.3 全球市场中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构想
        7.3.1 市场与政府的协调
        7.3.2 全球理性治理
        7.3.3 社会自觉的共同体
第8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整体评析及当代棱射
    8.1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价值坐标
        8.1.1 追溯经典文本
        8.1.2 展现空间在场
        8.1.3 驱魅数理实证
    8.2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内在缺陷
        8.2.1 夸大了自由市场的力量
        8.2.2 放弃了对私有制的批判
        8.2.3 阶级合作的逻辑中拒绝了阶级斗争
        8.2.4 对资本主义充满幻象与同情
        8.2.5 对俄国革命的态度值得商榷
    8.3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棱射
        8.3.1 加快发展生产力
        8.3.2 主动融入参与全球化
        8.3.3 发挥市场的动力作用
        8.3.4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8.3.5 构建开放型的现代经济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2)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概念界定
        1.3.2 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构成要素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结构
    1.7 可能的创新点
        1.7.1 补充挖掘了民国时期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发展及特点
        1.7.2 通过对省级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了相关研究结论
        1.7.3 对新型智库之“新型”“新”在何处进行了研究和阐释
2 历史演进: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肇创与流变
    2.1 省思与镜鉴:中国封建社会决策制度及决策咨询机构发展述略
        2.1.1 中国封建社会决策咨询机构及决策制度的发展脉络
        2.1.2 中国封建社会决策咨询的发展特点
        2.1.3 中国封建社会决策咨询制度的现实意蕴解读
    2.2 怀旧与流变:民国时期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发展及特点
        2.2.1 政府重幕养幕之风盛行
        2.2.2 幕僚数量多且大多为新式人才
        2.2.3 幕僚政治在民国政坛大行其道
    2.3 轨迹与逻辑: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政府决策咨询管理体制回顾
        2.3.1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决策体制形成的历史逻辑和政经原由
        2.3.2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政府决策咨询机构
    2.4 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决策咨询管理体制的传承与递变
        2.4.1 1978年至199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决策咨询机构的起步和探索
        2.4.2 1990年代中期及后期:中国现代决策咨询机构进入多元发展阶段
        2.4.3 21世纪以来: 中国现代决策咨询机构进入转型阶段
3 现状解读: 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概要与探微
    3.1 分类和功能: 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二维考察
        3.1.1 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分类
        3.1.2 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功能
    3.2 体制内向度: 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运作逻辑
        3.2.1 党政机关(军委)内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管理体制
        3.2.2 事业单位型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管理体制
        3.2.3 高校附属型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管理体制
        3.2.4 各协会、学会的管理体制
    3.3 体制外向度: 民间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现实考量
        3.3.1 民间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行业管理体制
        3.3.2 民间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内部管理体制
4 实证检视: 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发展图景与归因
    4.1 阐释与描述: 问卷调研设计的初步解读
        4.1.1 调研设计及概况
        4.1.2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4.2 文本的追释: 体制内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现状审视
        4.2.1 党政机关内的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发展现状
        4.2.2 事业单位型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发展现状
        4.2.3 高校附属型决策咨询机构发展现状
    4.3 实然的解说: 体制外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现状呈现
        4.3.1 民间决策咨询机构发展的土壤缺少营养
        4.3.2 筹资渠道狭窄,经费短缺
        4.3.3 民间决策咨询机构与政府之间缺乏良好的对话和交流机制
    4.4 检讨与诠释: 影响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发展的四维反思
        4.4.1 决策咨询机构自身的原因
        4.4.2 政府方面的原因
        4.4.3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4.4 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原因
5 他山之石:发达国家智库管理体制的特征与中国启示
    5.1 解析与借鉴: 美国智库管理体制的内蕴价值
        5.1.1 美国智库管理体制的特征
        5.1.2 美国智库影响公共政策的方法
        5.1.3 美国智库管理体制的中国意蕴
    5.2 解析与借鉴: 英国智库管理体制的内蕴价值
        5.2.1 英国智库管理体制的特征
        5.2.2 英国智库管理体制的中国意蕴
    5.3 解析与借鉴: 德国智库管理体制的内蕴价值
        5.3.1 德国智库管理体制的特征
        5.3.2 德国智库管理体制的中国意蕴
    5.4 解析与借鉴: 日本智库管理体制的内蕴价值
        5.4.1 日本智库管理体制的特征
        5.4.2 日本智库管理体制的中国意蕴
6 应然选择: 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的优化路径
    6.1 谱系的引领: 完善政府决策咨询制度
        6.1.1 制度导致公共选择问题,且有利于增强彼此的互利合作
        6.1.2 完善政府重大问题意见征集制度
        6.1.3 完善政府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6.1.4 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
        6.1.5 增强政府决策人员的相关意识是完善政府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补充
    6.2 内在的嬗变: 创新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的管理体制
        6.2.1 完善资金筹措机制,确保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6.2.2 明确定位,形成各类决策咨询机构有序、互补的差异化发展优势
        6.2.3 顺应决策咨询机构的发展规律,创新内部管理体制
        6.2.4 完善与国际智库的合作交流机制
    6.3 共生的救赎: 优化政府决策咨询机构发展的制度环境
        6.3.1 培育公民社会,增强公民意识
        6.3.2 培育并营造慈善捐赠的文化氛围
        6.3.3 在民间决策咨询机构发展的环境优化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7 路向展望: 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道路
    7.1 遮蔽与凸显: 建设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现实背景
        7.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是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
        7.1.2 中国的智库发展与决策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7.1.3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价值理想上高度契合
    7.2 传承与提升:建设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蕴解读
        7.2.1 新型智库的“中国特色”之维:两种视角
        7.2.2 新型智库的“新型”之维:一个探索性的研究
    7.3 前瞻与超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管理体制的创新展望
        7.3.1 走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道路,摆脱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
        7.3.2 政府在纵深方面重点支持和鼓励高端智库发展
        7.3.3 政府在横向方面引导智库之间的相互合作,做大智库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后记

(3)儒家社群主义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产权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关键概念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其困惑
        (一) 比较分析方法
        (二) 经济社会学分析方法
        (三) 关于方法论的四点困惑
    五、基本观点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 基本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 不足
    注释
第二章 诺斯产权制度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问题与启示
    引言
    一、诺斯产权制度研究的三个阶段
        (一) 早期阶段:新古典式经济学研究方法解释产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 中期阶段:从多种学科研究产权制度的形成和变动因素
        (三) 目前阶段:如何保护产权以实现有限准入社会迈进开放准入社会
    二、诺斯产权制度研究历程所揭示出来的主要问题
        (一) 在学术源流上的批评和创新
        (二) 个人主义方法论问题
        (三) 对文化、信念维度的再思考
    三、对中国传统社会及转型阶段产权制度研究的启示
        (一) 增加东方文化传统维度发展诺斯的产权制度理论
        (二) 在当代中国经济转型的基础上寻求产权制度改革的途径
        (三) 中国社会转型阶段产权制度研究方法论上的困难
    注释
第三章 儒家社群主义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产权结构理论分析
    一、文献述评:基于社群主义视角
    二、国家规制下的关系型儒家社群主义文化
        (一) 以家庭为基础的差序关系--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
        (二) 自我的价值是在关系中不断实现和超越的--儒家理想人格的追求
        (三) 国家与皇权规制--现实政治与理想人格的交锋
        (四) 评论性小结
    三、中国传统社会产权结构安排的三个理论假说
        (一) 中国的产权是“差序关系产权”
        (二) 个人在差序关系中强调责任和义务,提倡“无私”
        (三) 国家在经济利益分配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容易滋生腐败、侵犯产权
        (四) 评论性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儒家社群主义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产权结构实证解释
    引言
    一、以家庭为主体的财产分配和经营
        (一) 中国传统社会中产权主体是家庭而非个人
        (二) 父权基于法律、社会惯例以及情感处置财产,产权差等
        (三) 财产转让受制于诸多关系,内外不易流动
    二、人力资本产权与工商业发展
        (一) 重视规范性知识,依赖权威分配资源
        (二) 商人的财产权被政府权力侵蚀
        (三) 产权边界的相对性
    三、政府控制下的地权与赋税
        (一) 地权的确立方式及其变迁与政府的赋税要求是一致的
        (二) 税收负担、税收差异与寻租
    四、评论性小结
    注释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传统产权结构结论
    二、社会转型条件下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基本约定及题解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会计理论丛林”综述
    2.1 从会计本质观看会计理论丛林
        2.1.1 会计的本质:意识形态观
        2.1.2 会计的本质:商业语言观
        2.1.3 会计的本质:历史记录观
        2.1.4 会计的本质:现时经济现实观
        2.1.5 会计的本质:商品观
        2.1.6 会计的本质:信息系统观
        2.1.7 会计的本质:艺术观
        2.1.8 会计的本质:管理活动观
        2.1.9 会计的本质:控制系统观
    2.2 从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看会计理论丛林
        2.2.1 非理论路径
        2.2.2 演绎路径
        2.2.3 归纳路径
        2.2.4 伦理路径
        2.2.5 社会学路径
        2.2.6 宏观经济路径
        2.2.7 事项路径
        2.2.8 行为路径
        2.2.9 预测路径
        2.2.10 实证路径
    2.3 从研究范式看会计理论丛林
        2.3.1 人类学/归纳范式
        2.3.2 真实收益/演绎范式
        2.3.3 决策有用性/决策模型范式
        2.3.4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总市场行为范式
        2.3.5 决策有用性/决策者/个人使用者范式
        2.3.6 信息/经济学范式
    2.4 从历史演进的脉络看会计理论丛林
        2.4.1 Scott Henderso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4.2 Craig Deegan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4.3 葛家澍、杜兴强描述的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2.5 从研究主流和前沿看会计理论丛林
    2.6 小结
3 会计学的学科属性
    3.1 研究会计学学科属性的理论意义
    3.2 会计学的经济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3.3 会计学的管理学属性:支持性观点和证据
    3.4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假说
    3.5 会计学具有双重学科属性:论证
        3.5.1 经济学与管理学——使命与界限
        3.5.2 会计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匹配性与节点
    3.6 结论
4 会计经济学构想——理论基础
    4.1 经济学的历史演进与新近发展
        4.1.1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
        4.1.2 古典经济学时期
        4.1.3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4.1.4 现代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时期
        4.1.5 当代经济学——学派林立时期
        4.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4.2.1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4.2.2 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趋势
5 会计经济学构想——演绎推理
    5.1 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
        5.1.1 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1.2 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
    5.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会计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推理
        5.2.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2.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5.3 新古典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3.1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3.2 新古典经济学下的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4 现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4.1 现代经济学中的会计学节点
        5.4.2 现代经济学下社会会计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5.5 当代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及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1 信息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2 新制度经济学之会计学节点与会计经济学架构的演进
        5.5.3 其他经济学分支对会计经济学的影响
6. 会计经济学构想——经验证据
    6.1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各种会计本质观
    6.2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的构建路径
    6.3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范式
    6.4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理论演进脉络
    6.5 以会计经济学的架构重新审视会计研究主流和前沿
    6.6 以会计经济学架构重审其他的会计理论研究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5)复杂性哲学视野下的路径依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国内外路径依赖研究动态综述和本文的研究问题、意义
    1.1 国内研究现状
    1.2 国外研究的动态
    1.3 路径依赖思想研究的政策思考
    1.4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意义
第2章 路径依赖:思想背景和与其他复杂性概念的辨析
    2.1 路径依赖提出的理论背景和社会背景
        2.1.1 理论背景
        2.1.2 社会背景
    2.2 路径依赖概念与其他复杂性术语的概念辨析
        2.2.1 什么是复杂性视野?
        2.2.2 复杂性科学的前身:系统科学简史
        2.2.3 路径依赖与耗散结构区别与联系.....242.2.4 路径依赖与混沌262.2.5 路径依赖与突变、分岔282.2.6 路径依赖与自组织临界性
        2.2.7 路径依赖与复杂适应系统
        2.2.8 路径依赖与适切性景观
        2.2.9 路径依赖与模拟退火
        2.2.10 路径依赖与自组织
第3章 路径依赖是怎样产生的:几个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
    3.1 案例
        3.1.1 高温气冷堆 Vs轻水反应堆
        3.1.2 微软视窗操作系统
        3.1.3 BETA Vs VHS
    3.2 路径依赖的球桶过程比喻:方法论与缺陷
    3.3 关于路径依赖机制的理论探讨--以制度变迁为例
        3.3.1 制度、知识、行为、策略与均衡
        3.3.2 演化博弈论对制度变迁的阐述:从“演进稳定策略”到“随机稳定均衡”
        3.3.2.1 演进稳定策略
        3.3.2.2 Shelling(1960)实验:“凸显性”和“凝聚点”
        3.3.2.3 “从众效应”-“整体多元化效应”-“断续均衡效应
        3.3.2.4 “随机稳定均衡”
    3.4 技术演化:路径依赖--报酬递增--知识的内生增长
第4章 路径依赖研究的哲学启示
    4.1 路径依赖思想研究对复杂性哲学研究的意义
    4.2 路径依赖思想研究的科学哲学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突变中的当代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经济学可以做实验吗?
心理学家开创经济学新天地
新新合流: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

(7)经济系统进化及动因(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引言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绪论 构建经济系统理论:意义与前景
    一、 经济理论的成就及其局限
    二、 系统科学理论及方法概述
    三、 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从分析走向整合
第二章 经济系统、要素与环境
    一、 经济系统概念及特征
    二、 经济系统的要素
    三、 经济系统的环境
第三章 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 经济系统结构及其特性
    二、 经济系统的功能
    三、 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分析
第四章 经济系统的状态
    一、 经济系统的状态、序参量和状态方程
    二、 均衡与非均衡
    三、 经济系统的不可逆性
第五章 经济系统的进化
    一、 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二、 经济系统的进化
    三、 经济系统进化的序列
第六章 经济系统进化的机制
    一、 经济系统自组织途径
    二、 经济系统的涨落:经济波动
    三、 经济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第七章 经济系统进化动力——技术创新
    一、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
    二、 技术创新及其理论
    三、 技术创新群与技术轨道
    四、 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
第八章 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系统进化的过程
    一、 技术创新的发生
    二、 技术创新的传递:转移和扩散
    三、 技术创新扩散的机制
    四、 技术创新与系统环境
第九章 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 经济增长模型概述
    二、 结构转换与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三、 经济系统系统动力学模型
    四、 模拟结果分析
附: 系统动力学基本概念与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四、突变中的当代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梅格纳德·德赛全球化视阈下的市场动力理论研究[D]. 王人骏. 吉林大学, 2020(08)
  • [2]中国政府决策咨询机构管理体制研究[D]. 张骞.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4)
  • [3]儒家社群主义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产权结构分析[D]. 张志华. 复旦大学, 2014(12)
  • [4]“会计经济学”初论 ——基于学科属性视角对会计理论丛林的重审[D]. 陈德刚. 武汉大学, 2013(12)
  • [5]复杂性哲学视野下的路径依赖思想研究[D]. 梅可玉. 清华大学, 2004(03)
  • [6]突变中的当代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解析[J]. 黎兵. 社会观察, 2003(S1)
  • [7]经济系统进化及动因[D]. 刘国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01(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