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修辞的性质、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认知修辞学的性质、理论来源及现实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梁冠华[1](2021)在《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文中认为在国家话语体系内,探索行为体如何用语言来建构国家身份的相关热度正日渐升温。此外,国家身份的建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人文学科研究日益呈现出注重交叉与应用研究的大趋势下,国内外学界特别是国内学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表现出以理论联系实际来解读社会现象及参与社会管理的巨大热情。尤其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情势,对国家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不仅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话语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其研究亦愈发呈现出增长之势。目前,从整体来看,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内容广泛、成果丰硕,主要涵盖了在已有理论框架内对身份进行整体述评以及对其建构过程的分析。具体可细分为功能类、策略类和关系类。所用理论视角主要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框架内展开,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同时,现有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思路受限,惯用一种理论阐释问题而较少涉及跨学科性的交叉研究;也有研究方式尚待破执,传统的定性研究无法完全满足科研需要,适当运用各种语料库处理方法对信息进行统计和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度。针对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论文选取国家话语范畴内的国家领导人话语,具体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外交演讲话语为研究对象,一则尝试结合语料库研究方式解析语篇所构建的中国多重国家身份;二则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拓展思维域度,以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的新修辞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并辅以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构筑了国家身份建构及其话语修辞策略的语篇分析范式。国家话语的国家身份相关研究视角广阔,论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宏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的是伯克戏剧主义修辞的动机理论和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语料库研究、定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式,从整体上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研究发现,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演讲语篇具体构建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大国和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大国四种国家身份。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根本动机一方面在于维护中国自身的发展利益、安全和主权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等,另一方面亦兼具世界情怀,着力兼顾全球以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直接动机是使国际社会各方在达成价值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理念的基础上,以行动共同体为驱动力,切实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于行动。在微观分析模块,具体依托戏剧主义修辞的同一理论和抽象理论,详细回答中国国家身份“怎么样”的问题。换言之,在结构安排上,论文顺次从内容同一、形式同一和辞格同一这三个层面探究国家身份建构的内部话语机制,即修辞策略。研究发现,中国国家身份建构的内容同一策略分别包含了同情同一、对立同一和无意识同一三种实现路径。相应地,与内容同一相辅相成的形式同一策略则从规约形式、重复形式和递进形式三个方面展开。此外,在辞格同一策略内,我们发现了语篇建构国家身份的三大主体隐喻辞格,即建筑隐喻、拟人隐喻和旅程隐喻。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身份的建构从来不是自说自话的“一言堂”,而是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共同建构的结果。其中,内在结构可视为身份的“自我”构建,相应地,外在结构即为身份的“他者”构建。因此,论文虽以西方修辞学为基石探究中国国家领导人由内在自建国家身份的话语策略机制,但并未忽略外在的他建效果。根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中国国家形象同论文所探讨的中国国家身份“是什么”的结论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充分说明中国国家身份的自建效果已经得到了他者的广泛认同,同时,也为该研究提供了合法性的现实理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理论上,将西方修辞学与国际政治理论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建立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新颖分析模式,有利于丰富政治话语研究的学术资源;(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范式,突破了以往以一种模式进行研究的单一方法,有助于改变人们对话语研究过于主观的诘难,为政治话语的阐释增加具体的实证支撑,增强研究的信度和效度;(3)在研究视角上,将研究的焦点从传统侧重对受众的单向劝说转为开展与受众的双向认同。在语篇的分析中,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演讲者在与受众的互动中是如何合理调度相关的修辞资源来实现国家身份的有效建构;(4)在研究价值上,面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局面,我们突破性地选用中国国家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习近平的外交演讲,使本项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意义。这既有助于增强内部的民族凝聚力,又有助于增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推进国际话语新秩序的建构。

王寅[2](2020)在《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文中认为为弥补认知语言学之不足,我们尝试将其修补为"体认语言学",且提出了该学科的核心原则"现实(体)—认知(认)—语言"。本文据此简析了汉语中歇后语的体认性成因,认为其前项主要是基于生活经验(体)来预设;后项是对前项进行超常逻辑推理(认)得出的正题。它不仅是一种修辞策略,更是汉民族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体认方式,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揭示了从"体"到"认"的升华。基于认知语言学所建立的"认知修辞学"也可据此顺理成章地修补为"体认修辞学"。

马磊[3](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刘琦[4](2020)在《评价构式“X (不)等于Y”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尝试以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对汉语新兴构式“X(不)等于Y”进行考察。首先,我们从句法角度对构式进行了充分的描写。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构式中的可变项可以由词和短语充当,词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和数词;短语包括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心补短语、联合短语、连动短语以及熟语。可变项之间在语法性质上还可以灵活组配。在句法功能方面,构式既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还可以充当复句中的前分句、中分句、后分句。此外,我们还发现构式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连用。其次,我们从语义特点和适切语境角度对构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构式可变项可以表示行为、事件、性质、人物、时地等多种语义。并且可变项之间在语义上也可以自由组配。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将构式的构式义概括为:在某种意义上,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之间具有或不具有某种逻辑语义关系。另外,构式在使用语境上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构式常出现在转折、因果语境当中;另一方面,构式常与表示前提条件的成分共现。最后,通过考察发现,该构式具有认识立场表达和语篇组织这两种话语功能。

郭婷[5](2019)在《习近平“一带一路”演讲的修辞研究 ——以批评认知修辞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为了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发展环境,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系列讲话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习式话语”。这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自古以来,修辞与政治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学界对政治话语中修辞手法的研究以文体学、翻译学、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修辞学为视角,主要讨论修辞手法的语用特征和语义特征。也有一些学者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通过整合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探究修辞的认知机制,但这类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尝试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习近平“一带一路”系列讲话中的修辞格为研究对象,自建封闭语料并对各种修辞格进行分类整理;以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模型和认知修辞学理论为理论背景,构建出批评认知修辞模型,并展开一系列案例分析,旨在探究各种修辞格的认知机制,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社会认知内涵。研究发现,修辞格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更是一种社会认知活动。第一,在政治话语中,修辞格的认知过程与人类的识解操作和情感经验有关。在共享的社会政治语境下,人们对修辞格的表达形式与内容的认知得到精细化和凸显,从而唤起与特定政治目的相适应的情感经验,激发社会行动。第二,政治话语中,修辞格具有社会语境依赖性,以具体经验和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知识为基础,建构受众的观点和意识形态。第三,习近平“一带一路”系列讲话中的修辞格塑造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理论上,批评认知修辞模型弥补了社会认知话语分析模型中关于修辞格研究的不足,为政治话语的修辞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实际上,对国家领导人系列讲话中隐含的社会认知内涵的探索,不仅有利于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也能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利茗[6](2019)在《认知修辞学视角下特朗普与希拉里总统竞选演讲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已经过去两年多了,特朗普任期即将过半,但特朗普的说话风格以及演讲特点却一直受各界人士热议,直至今日仍然是一个热点话题。美国甚至有学者评论特朗普说话像三年级小学生,但也有学者说他的言辞比大多数政客都要精明,他的演讲正是助他赢得大选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希拉里相比,特朗普的言辞风格、行事做派截然不同,也许正符合现在美国多数民众的偏好。也因此国内外出现了大量文章来讨论促使特朗普竞选成功的因素,不论是其使用的政治手段还是媒体策略基本都有所涉及。而学界内的文章主要探讨特朗普或者希拉里各自的沟通偏好风格及对比分析两者在电视辩论时使用的不同词性分布、话题特点、语义范畴和性别语言等。除此之外还有对比分析两者竞选启动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运用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两位竞选者概念系统在语言上的反映,但鲜少从认知修辞学的角度对比剖析两位作为竞选人的语言修辞特点,将传统修辞手段与认知结合起来,分析语言现象的基础上探索演讲者的心理机制。本文立足认知修辞学视角,运用基于亚里士多德经典修辞学建立的Charteris-Black的模型,将修辞手法分析与概念隐喻分析结合,初步阐释了两位候选人在竞选演说中的劝说效果差异。随后作者在修辞分析及概念隐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两位候选人所创造的政治神话(political myth)进行了探讨。通过两位候选人竞选演讲的修辞分析可以看出,希拉里主要运用了Journey隐喻(占其隐喻总量的42.9%)等5种类型的修辞手法,而特朗普则主要使用了Personification(占其隐喻总量的33%)等7种类型的修辞手法。在此修辞分析的基础上,希拉里的英勇领导者神话(Valiant Leader myth)与特朗普的阴谋敌人神话(Conspiratorial Enemy myth)产生了强烈的反差,结合两位的修辞策略,从而发现特朗普的话语比希拉里更能强化情感(Heightening emotions),引起受众共鸣,同时也反映了特朗普的民粹主义倾向。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从认知修辞学的角度对比分析总统竞选候选人的演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对比剖析政治语篇,帮助加深对修辞心理机制的阐释,对认知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预测未来总统的政治决策有所助益。

文永超[7](2017)在《论认知文学研究中的认知修辞研究范式》文中研究指明认知修辞学把传统修辞研究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文学隐喻、文学意象以及文学想象。这种研究不单单把修辞看作一种表达技巧,更把修辞上升到了思维方式层面,当作一种语言符号、文化内容与人类认知的整合研究,是认知文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知修辞研究范式的核心理念是:文学效果的分析和解释离不开认知。

熊沐清[8](2015)在《文学批评的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一》文中研究说明认知文学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它从认知科学的具体学科中吸取灵感、方法和研究范式,用以研究文学。它包括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文化研究等范式或流派。经过长期的孕育、发轫、生成和发展,现已衍生出认知生态批评、认知后殖民研究、认知酷儿理论、神经认知诗学、认知马克思主义、文学达尔文主义等范式或方法,并已开始在一些国家进入学术体制,成为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或领域。

王峰,吴鹏[9](2014)在《修辞批评的“社会-认知”路向:以中国“非洲新殖民主义”新闻辩论话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认知"取向的批评修辞分析认为:修辞结构无法直接映射社会结构。两者的互动需要借助交际主体的认知建构作为中间层面。因此,只有同时对修辞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进行分析才能充分揭示修辞话语与权力、意识形态、社会现实之间复杂而又抽象的关系。撷取梵·迪克(Teun A Van Dijk)的"意识形态魔方"为修辞批评工具,以2003-2013年国际英语新闻媒体关于中国"非洲新殖民主义"的X新闻报道为例,探讨这一取向的具体操作方法,目的在于反思中国的英语媒体参与世界辩论对话过程中的不足,为更加智慧地解决国际争端提供借鉴。

冯全功[10](2012)在《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学则是对小说本身及其相关话题(如曹学、脂批、版本、探佚、索隐等)的研究。其中,《红楼梦》翻译及对外传播研究也是红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红学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新生力量。对《红楼梦》翻译进行规模而系统的研究便会形成《红楼梦》翻译学,或曰红楼译学。《红楼梦》翻译批评,简称红楼译评,是红楼译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本研究从广义修辞学视角探讨《红楼梦》的英译,旨在利用学科间性,即翻译学、红学与修辞学之间知识资源的相互借鉴与利用,促进红楼译学的健康发展,为翻译修辞学的系统构建贡献力量。中国的修辞学集中在调音、炼字、组句、设格、谋篇、文体以及风格的探讨上,主要是一门写作的学问。西方的修辞学以劝说为核心,主要是一门演讲的学问。国内外修辞学都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的突围,狭义修辞学在言,以语言为核心,广义修辞学在人,基于语言但又超越语言。广义修辞学从以言为主转向了以人为本,充分利用了相邻学科的知识资源,如文论、美学、哲学、叙事学、认知心理学等,强调修辞的认知性以及人的研究,认为哪里有语言,哪里就有修辞,并提出了人是修辞性存在的命题。广义修辞学并不排斥狭义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如修辞格、风格等),而是在其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体现了研究者的发散思维、和合意识与人文关怀。谭学纯、朱玲提出的广义修辞学修辞功能的三大层面为本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思路。三大层面包括修辞技巧、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分别对应于话语(语言片段)的建构方式、文本的建构方式和人的精神建构。《红楼梦》中修辞技巧的英译研究主要选择了炼字以及引用、双关和比喻三种修辞格。炼字往往具有一定的辞格属性,如比喻、拟人、矛盾修饰等,译者要尽量调动自己的修辞认知,结合语境再现炼字之妙,以取得与原文相似的艺术效果。引用是互文性的典型表现。笔者主要选择与小说主题密切相关的引用予以分析,如宝黛爱情主题、家族盛衰主题等。译者处理此类引用时,尤其是间接引用,最好对之进行适度补偿,以为译文读者提供一定的交际线索或解读语境。双关语往往具有很强的抗译性,译者在不能体现双关的深层所指的情况下有时也会有所补偿,如杨译的加注,霍译在附录中的解释。然而,很多双关的双重语义在译文中有所流失,译者或只译出了其表层语义,或只译出了其深层语义。笔者认为,涉及重要双关的翻译时,如不能有效再现,加注说明还是必要的,这也是诚于作者、信于原文的一种表现。比喻的翻译要尽量再现原文中的喻体意象,对于比喻中的相似点,译者要根据需要,或再现以增强译文的表现力,或隐藏以增大译文的含意度。修辞诗学的英译研究主要包括小说书名中的修辞原型、叙事话语和文体风格。《红楼梦》书名包含了三个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修辞原型,即红、红楼和梦,分别对应于生命之美的挽歌、贵族家庭的挽歌和尘世人生的挽歌。杨译较好体现了小说书名中的修辞原型,特别是其对红的处理。从修辞原型的再现而言,建议采取意象并置的陌生化方法把书名译为Red Mansion Dream,形成类似的(((/)/)/)语义关系。话语中视角的英译要体现出叙述人称的合理性与一致性,人物视角还要再现出人物视角和思维风格的标志性词汇。人物话语/思想呈现方式的英译,译者既要如实再现(尤其是重要人物的重要话语),又要善于根据具体语境对各种呈现方式进行合理转换。对于诗歌文体的英译,杨译一般照本宣科,意义传达比较准确;霍译力求严格押韵,有时为了韵律不惜调整原文的意义。霍译偶尔还把原文的叙述文体转化为诗歌文体,增加了译文的审美性和艺术性。针对风格而言,霍译大量运用整合补偿,使译文风格整体上呈现出趋繁的倾向(相对原文和杨译)。加注补偿也许能化解这一矛盾,并且更能体现深度翻译的理念。修辞哲学在此主要指修辞话语的哲理内涵,反映了说写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修辞哲学的英译研究主要包括对立修辞、女性修辞和俗语修辞。翻译时,唯有透彻理解才能准确表达。整体而言,各家译文皆有优劣之处,评论时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对立修辞。杨译的有无对立比较准确,霍译的好了对立趋于完美,尤其是《好了歌》的翻译。小说中的女性修辞是作者崇阴(女)抑阳(男)倾向最重要的修辞化表述,在封建男权社会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强烈的颠覆性。贾宝玉的女性观是“处女崇拜”而不是泛泛的女性崇拜,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女儿(girl)与女人(woman)或整个女性(female)的区别,注意措辞的一致性以及与男性的对比。俗语修辞的英译要尽量体现出一定的俗语性,如韵律优美、形式对称、语言简洁、思想深刻等。叙述话语中的俗语修辞很多具有“双声语”的性质,译者应分辨出作者的态度。另外,译者也要充分了解俗语的起源与演变,唯有如此,方能准确译之。修辞技巧和修辞诗学主要体现了小说的艺术性,修辞哲学则主要体现了小说的思想性。不管是以艺术性为主导还是以思想性为主导的红楼译评都可能或多或少涉及广义修辞学的三大层面。红楼译评中常见的是以原文为基点的原文―译文对照式修辞批评,本研究亦然。笔者在此提出了把译文视为独立文本的修辞批评,照顾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批评属于或然性领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分歧最多,非常适合进行论辩。笔者基于英国图尔明的实用论辩模式,提出了一个基于双主体互动的论辩修辞模式,包括共同的事实以及各自的理由、主张等,并以洪涛在红楼译评中的后设批评对之进行了分析。针对文学翻译,笔者提出了诚信之标准。所谓诚信,指诚于人和信于文,前者表现为主体间性,后者表现为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信,诚于内则必信于外。诚信不仅可作为文学翻译的标准,亦可作为文学翻译批评以及论辩修辞的标准,其本身的内部张力增加了其作为标准的弹性。诚信标准体现了以对话与和谐为主要内涵的“间性”时代精神。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整体上属于红楼译评的范围,本研究有很多论题的探讨还远非深入,也有很多论题只是点到为止或根本无暇涉及。这就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红楼译学的健康发展与翻译修辞学的系统构建。

二、认知修辞学的性质、理论来源及现实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认知修辞学的性质、理论来源及现实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源起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治话语研究综述
        2.1.1 政治话语的界定
        2.1.2 政治话语研究述评
    2.2 国家话语研究综述
        2.2.1 国家话语相关概念
        2.2.2 国家话语研究述评
    2.3 身份研究综述
        2.3.1 身份认知初探
        2.3.2 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4 国家身份研究综述
        2.4.1 国家及国家身份认知初探
        2.4.2 国家身份的话语研究综述
    2.5 小结
第三章 戏剧主义修辞
    3.1 引言
    3.2 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研究概述
        3.2.1 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理论:传承与创新
        3.2.2 肯尼斯·伯克修辞学理论研究成果
        3.2.3 肯尼斯·伯克修辞理论对国家话语研究的意义
    3.3 修辞动机
        3.3.1 动机与行为
        3.3.2 动机与否定
        3.3.3 戏剧五位一体
    3.4 辞屏
        3.4.1 “辞屏”的概念
        3.4.2 “辞屏”的特点
    3.5 同一
        3.5.1 同一与分离
        3.5.2 同一与实质
        3.5.3 同一的方式
    3.6 国家话语、国家身份与修辞认同三元合一的研究合法性探析
    3.7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多重国家身份的建构
    4.1 引言
    4.2 中国声音
    4.3 中国身份
        4.3.1 新兴大国
        4.3.2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4.3.3 负责任大国
        4.3.4 东方文明大国
    4.4 国家身份建构动机
        4.4.1 根本动机:利益共同体
        4.4.2 直接动机:行动共同体
    4.5 小结
第五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内容同一策略
    5.1 引言
    5.2 同情同一
        5.2.1 以构建“家族质”实现身份认同
        5.2.2 以构建“几何质”系紧合作纽带
        5.2.3 以构建“方向质”付诸共同实践
    5.3 对立同一
        5.3.1 世界经济增长面临困境
        5.3.2 地缘政治危机频现
        5.3.3 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5.4 无意识同一
        5.4.1 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5.4.2 表达美好人格的词语
    5.5 小结
第六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形式同—策略
    6.1 引言
    6.2 规约形式同一:文体结构
        6.2.1 绪言:称呼与问候语
        6.2.2 关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3 基于共同利益的行动倡议叙述
        6.2.4 关于中国形势、中国道路的叙述、分类和证明
        6.2.5 中国方案、中国举措叙述
        6.2.6 结尾:致谢与祝福语
    6.3 重复形式同一:叙事
        6.3.1 叙事对主题的导引
        6.3.2 叙事构筑情感认同
    6.4 递进形式同一:修辞推论
        6.4.1 完整修辞推论
        6.4.2 省略大前提的修辞推论
        6.4.3 省略小前提的修辞推论
        6.4.4 省略结论的修辞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身份建构的修辞策略之辞格策略
    7.1 引言
    7.2 建筑类隐喻
        7.2.1 建筑隐喻描述
        7.2.2 建筑隐喻说明
    7.3 拟人类隐喻
        7.3.1 拟人隐喻描述
        7.3.2 拟人隐喻说明
    7.4 旅程类隐喻
        7.4.1 旅程隐喻描述
        7.4.2 旅程隐喻说明
    7.5 其他隐喻
        7.5.1 疾病类隐喻
        7.5.2 文化类隐喻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及研究发现
        8.1.1 主要观点:话语、互动、同一三位一体
        8.1.2 研究发现:回答中国国家身份建构“三问”
    8.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从认知语言学到体认语言学
三、歇后语的体认性
    1.概述
    2.歇后语的体认性
    3.体认的多元性
    4.体认的反差性
    5.体认的隐转喻
四、结语

(3)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4)评价构式“X (不)等于Y”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构式的研究
        1.3.2 关于评价构式的研究
        1.3.3 关于“X(不)等于Y”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2. 构式“X(不)等于Y”的句法特征
    2.1 构式认定
    2.2 可变项X与Y的语法性质
        2.2.1 X、Y为词
        2.2.2 X、Y为短语
        2.2.3 可变项X与Y的组配情况
    2.3 构式“X(不)等于Y”的句法功能
        2.3.1 独立成句
        2.3.2 充当句法成分
        2.3.3 充当分句
    2.4 构式“X(不)等于Y”的连用情况
3. 构式“X(不)等于Y”的语义特点及适切语境
    3.1 可变项X、Y的语义特点
        3.1.1 表行为
        3.1.2 表事件
        3.1.3 表性质
        3.1.4 表人物
        3.1.5 表时地
    3.2 “X(不)等于Y”的构式义及适切语境
        3.2.1 “X(不)等于Y”的构式义
        3.2.2 “X(不)等于Y”的适切语境
4. 构式“X(不)等于Y”的话语功能
    4.1 认识立场表达功能
        4.1.1 直接认识立场
        4.1.2 间接认识立场
    4.2 语篇组织功能
        4.2.1 提出话题
        4.2.2 衔接上下文
        4.2.3 总结前文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习近平“一带一路”演讲的修辞研究 ——以批评认知修辞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ationale of the Research
    1.2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Political Discourse at Home and Abroad
        2.1.1 Studies at Home
        2.1.2 Studies Abroad
    2.2 Studies on Xi Jinping’s Speeches at Home and Abroad
        2.2.1 Studies at Home
        2.2.2 Studies Abroad
    2.3 Studies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t Home and Abroad
        2.3.1 The Emergenc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2.3.2 Studies at Home
        2.3.3 Studies Abroad
    2.4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Common Ground Between CDA and Rhetoric
        3.1.1 Resonance Between CDA and Rhetoric
        3.1.2 van Dijk’s Sociocogn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3.2 Theoretical Modeling:The CCR Model
        3.2.1 Feasibility on Integrating S-CDA and Cognitive Rhetoric Approach
        3.2.2 Description of the New Model:CCR Model
    3.3 Summary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Data Description
    4.2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via CCR Model
        4.2.1 Metaphor
        4.2.2 Parallelism
        4.2.3 Quotation
        4.2.4 Antithesis
        4.2.5 Repetition
        4.2.6 Simile
        4.2.7 Metonymy
        4.2.8 Pun
        4.2.9 Anadiplosis
    4.3 Overall Discussion
        4.3.1 View of Holism
        4.3.2 View of Integration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6)认知修辞学视角下特朗普与希拉里总统竞选演讲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An Overview of Classical Aristotle’s Rhetoric
    2.2 An Overview of Cognitive Rhetoric
        2.2.1 Definition of Cognitive Rhetoric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Cognitive Rhetoric
        2.2.2.1 Previous Studies on Cognitive Rhetoric Abroad
        2.2.2.2 Previous Studies on Cognitive Rhetoric at Home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ampaign Speeches of Hillary Clinton and Donald Trump
        2.3.1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ampaign Speeches of Hillary Clinton and Donald Trump Abroad
        2.3.2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ampaign Speeches of Hillary Clinton and Donald Trump at Home
    2.4 The Gap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Image Schema
        3.2.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3.2.2 Metaphor and Political Thinking
        3.2.3 Image Schema
    3.3 Persuasion
        3.3.1 The Psychological of Persuasion
        3.3.2 Charteris-Black’s Model— Cognitive Rhetorical Means for Persuasion
        3.3.3 Myth Making— Political Myth
Chapter Four Cognitive-Rhetorical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Hillary Clinton’s“we are stronger together”
        4.1.1 The Rhetoric of Hillary Clinton
        4.1.2 Metaphor Analysis
        4.1.2.1 Journey Metaphor
        4.1.2.2 Personification
        4.1.2.3 War Metaphor
        4.1.2.4 Reification Metaphor
        4.1.2.5 Other Metaphors
        4.1.3 Summary
    4.2 Donald Trump’s“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4.2.1 The Rhetoric of Donald Trump
        4.2.2 Metaphor Analysis
        4.2.2.1 Personification
        4.2.2.2 War Metaphor
        4.2.2.3 Reification Metaphor
        4.2.2.4 Animal Metaphor
        4.2.2.5 Motion
        4.2.2.6 Journey Metaphor
        4.2.3 Summary
    4.3 Contrastive Study on Clinton’s and Trump’s Rhetorical Strategies
        4.3.1 Different Political Myth
        4.3.1.1 The Myth of the Valiant Leader—Hillary Clinton
        4.3.1.2 The Myth of the Conspiratorial Enemy—Donald Trump
        4.3.2 Different Rhetorical Strategies on the Same Topic:middle class,immigration,Obamacare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x 1 Hillary Clinton’s Metaphors Classified by Type/Source Domain
Appendix 2 Hillary Clinton Corpus(34 speeches)
Appendix 3 Donald Trump’s Metaphors Classified by Type and Source Domain
Appendix 4 Donald Trump Corpus(44 Speeches)

(7)论认知文学研究中的认知修辞研究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知修辞观的主要观点
    (一) 作为思维方式的隐喻
    (二) 文学评论与认知
    (三) 文学的功能
    (四) 文学与文化
    (五) 文学想象
二、认知诗学与认知修辞学的汇合
三、结语

(8)文学批评的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 认知科学的崛起与“认知革命”
2.“认知转向”与认知文学研究
3. 孕育期: 认知诗学与认知修辞学的出现
4. 发轫期: “走向认知诗学理论”
5. 结语

(10)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翻译研究的学科间性
        1.1.1 翻译研究的学科间性概述
        1.1.2 翻译学与修辞学
        1.1.3 《红楼梦》翻译研究的修辞学视角
    第二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促进红楼译学的发展
        1.2.2 为红楼复译提供参考
        1.2.3 为翻译修辞学的构建贡献力量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3.1 修辞与翻译
        1.3.2 修辞与《红楼梦》翻译研究
        1.3.2.1 修辞技巧层面
        1.3.2.2 修辞诗学层面
        1.3.2.3 修辞哲学层面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修辞观的历时演变与广义修辞学
    第一节 修辞观的历时演变
        2.1.1 国外修辞观的历时演变
        2.1.2 国内修辞观的历时演变
    第二节 修辞学突围:从狭义到广义
        2.2.1 狭义修辞学
        2.2.2 广义修辞学
    第三节 广义修辞学的相关学科与基本论题
        2.3.1 广义修辞学的相关学科
        2.3.2 广义修辞学的基本论题
        2.3.3 广义修辞学修辞功能的三大层面
        2.3.3.1 修辞技巧
        2.3.3.2 修辞诗学
        2.3.3.3 修辞哲学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红楼梦》中修辞技巧的英译
    第一节 《红楼梦》中炼字的英译
        3.1.1 字词的英译
        3.1.2 字词丛的英译
    第二节 《红楼梦》中修辞格的英译
        3.2.1 引用的英译
        3.2.1.1 直接引用的英译
        3.2.1.2 间接引用的英译
        3.2.2 双关语的英译
        3.2.2.1 语义双关的英译
        3.2.2.2 语音双关的英译
        3.2.3 比喻的英译
        3.2.3.1 明喻的英译
        3.2.3.2 暗喻的英译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红楼梦》中修辞诗学的英译
    第一节 《红楼梦》书名中的修辞原型及其英译
        4.1.1 红:生命之美的挽歌
        4.1.2 红楼:贵族家庭的挽歌
        4.1.3 梦:尘世人生的挽歌
        4.1.4 修辞原型视角下《红楼梦》书名的英译
    第二节 《红楼梦》中话语的英译
        4.2.1 视角的英译
        4.2.1.1 叙述视角的英译
        4.2.1.2 人物视角的英译
        4.2.2 人物话语与思想呈现方式的英译
        4.2.2.1 人物话语呈现方式的英译
        4.2.2.2 人物思想呈现方式的英译
        4.2.3 不可靠叙述的英译
    第三节 《红楼梦》中文体与风格的英译
        4.3.1 诗歌文体的英译
        4.3.1.1 叙述文体向诗歌文体的转化
        4.3.1.2 诗歌文体英译中的音、形、意
        4.3.2 英译中的繁简风格
        4.3.2.1 翻译补偿与译文风格
        4.3.2.2 译文整体风格的繁简倾向及其成因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红楼梦》中修辞哲学的英译
    第一节 《红楼梦》中的对立修辞及其英译
        5.1.1 真假、有无对立修辞及其英译
        5.1.1.1 真假对立修辞及其英译
        5.1.1.2 有无对立修辞及其英译
        5.1.2 好了、阴阳对立修辞及其英译
        5.1.2.1 好了对立修辞及其英译
        5.1.2.2 阴阳对立修辞及其英译
    第二节 《红楼梦》中的女性修辞及其英译
        5.2.1 明清女性思潮与作者的创造动机
        5.2.2 贾宝玉的女性观及其英译
        5.2.3 其他人物的女性观及其英译
        5.2.4 女性神话修辞及其英译
    第三节 《红楼梦》中的俗语修辞及其英译
        5.3.1 俗语修辞中的人生智慧
        5.3.2 俗语修辞的英译
        5.3.2.1 叙事话语中俗语修辞的英译
        5.3.2.2 人物话语中俗语修辞的英译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艺术―思想双重参照下的《红楼梦》英译修辞批评
    第一节 语言本体论视角下的修辞批评
        6.1.1 语言本体论
        6.1.2 文学翻译中修辞批评的语言回归
    第二节 《红楼梦》英译修辞批评操作方法
        6.2.1 以原文为基点的原文—译文对照式修辞批评
        6.2.1.1 原文艺术在英译中的再现与改造
        6.2.1.2 原文思想在英译中的再现与改造
        6.2.2 以译文作为独立文本的修辞批评
        6.2.2.1 译文艺术上的修辞改造
        6.2.2.2 译文思想上的修辞改造
    第三节 红楼译评与论辩修辞
        6.3.1 论辩修辞模式构建
        6.3.2 红楼译评中论辩修辞个案研究
        6.3.2.1 以艺术性为主导的论辩修辞
        6.3.2.2 以思想性为主导的论辩修辞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第一节 红楼译学的修辞维度
    第二节 翻译修辞学的系统构建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红楼梦》英译版本概况
附录B:《红楼梦》英译研究概况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认知修辞学的性质、理论来源及现实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话语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修辞策略[D]. 梁冠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J]. 王寅. 当代修辞学, 2020(05)
  • [3]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4]评价构式“X (不)等于Y”研究[D]. 刘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习近平“一带一路”演讲的修辞研究 ——以批评认知修辞为视角[D]. 郭婷.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6]认知修辞学视角下特朗普与希拉里总统竞选演讲的对比研究[D]. 利茗.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7]论认知文学研究中的认知修辞研究范式[J]. 文永超.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11)
  • [8]文学批评的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一[J]. 熊沐清. 外国语文, 2015(06)
  • [9]修辞批评的“社会-认知”路向:以中国“非洲新殖民主义”新闻辩论话语为例[J]. 王峰,吴鹏.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09)
  • [10]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D]. 冯全功. 南开大学, 2012(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