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肾的临床应用

一、脾肾双补法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茜[1](2021)在《小建中汤加减方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小建中汤加减方对15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体重、KPS评分、FAACT-A/CS量表、EORCT QLQ-C30量表、NRS2002量表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再对150例患者共150诊次的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从用药频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三方面探究贾彦焘教授在临床中运用小建中汤加减方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病历系统查询,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患者,筛选其中运用小建中汤加减方治疗的患者,并通过电话或门诊的方式获取患者相关症状情况、进行量表评估、收集实验室相关数据,整理患者相关病历资料形成研究数据,比较治疗前后差异以评价小建中汤加减方的疗效;进一步通过SPSS 21.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除小建中汤药物组成以外的加减药物进行数据挖掘,探究配伍组方用药规律。结果:(1)小建中汤加减方对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体重、KPS评分、FAACT-A/CS量表、NRS2002量表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EORTC QLQ-C30量表中躯体功能、恶心与呕吐、疼痛、气促、腹泻、总健康状况、疲倦和食欲方面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失眠和经济困难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建中汤加减方对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碱酯酶、血红蛋白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在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5)除小建中汤药味外,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物分别为黄芪、炒麦芽、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茯苓、半边莲、半枝莲、白术、姜黄、当归;主要为补气药、健脾药、清热解毒药。(6)除小建中汤药味外,加减配伍中常用药对有太子参与黄芪,白术与黄芪,炒麦芽或(和)茯苓与黄芪,半边莲或(和)半枝莲或(和)白花蛇舌草与黄芪,半边莲或(和)半枝莲与白花蛇舌草。(7)频次前20的中药(除小建中汤药味外)经因子分析结合系统聚类后可大致分成补益类、消食类、化湿类、化瘀类、清热类;其中F1由墨旱莲、女贞子、山茱萸、太子参四味补益类药物和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三味清热类药物加姜黄活血化瘀组成,F2由半边莲、半枝莲两味清热药和大血藤、败酱草、姜黄三味活血化瘀药加炒麦芽以消食组成,F3由鸡内金、焦山楂、炒麦芽三味消食健脾药和太子参补气药物组成。(8)前20味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按频次排序,四气为平、温、寒、微温、微寒、凉;五味为甘、苦、辛、微苦、淡、酸、涩;归经为脾经、肺经、肝经、肾经、胃经、心经、小肠经、大肠经、膀胱经。结论:(1)小建中汤加减方可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在中医证候积分、体重、KPS评分、FAACT-A/CS量表、NRS2002量表、血清白蛋白、EORTC QLQ-C30量表中躯体功能、恶心与呕吐、疼痛、气促、腹泻、总健康状况、疲倦与食欲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对于血清胆碱酯酶、血红蛋白、EORTC QLQ-C30量表中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失眠、经济困难方面无明显改善。(2)小建中汤加减方加减用药排名前十的高频药物分别为黄芪、炒麦芽、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茯苓、半边莲、半枝莲、白术、姜黄、当归;常用药对为太子参与黄芪,白术与黄芪,炒麦芽或(和)茯苓与黄芪,半边莲或(和)半枝莲或(和)白花蛇舌草与黄芪,半边莲或(和)半枝莲与白花蛇舌草。配伍药物中常用药物类别是补益类、消食类、理气类、化湿类、化瘀类、清热类,选药原则以平性药物为主,佐以甘温扶阳、苦寒清热,调脾胃、肺、肾经。

桑亚洲,张艳,刘燕,陈玉龙,吴耀松[2](2021)在《肿瘤恶病质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肿瘤恶病质在癌症晚期发病率高,其特征在于骨骼肌萎缩和脂肪组织急剧减少以及全身系统性炎症。恶病质与多种肿瘤高度相关,且恶病质引起的肿瘤患者死亡占有很大比例。肿瘤恶病质可导致肿瘤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心理状态消极,并进一步恶化病情。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手段可完全逆转恶病质状态,中医药多靶点,多种有效成分的联合作用,以及通过辨证论治的中医思维来治疗本病,在肿瘤恶病质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究肿瘤恶病质发病机制和中医药防治有助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PubMed(Public Medline)数据库中以肿瘤恶病质、中医、中药方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归纳总结共纳入98篇中英文文献,对肿瘤恶病质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药防治进行全面阐述。结果:强调了在肿瘤恶病质的发生中炎症反应,骨骼肌萎缩,能量代谢异常和多种信号联合调控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医药在不同治则下治疗肿瘤恶病质的独特优势和显着作用。结论:炎症反应,骨骼肌萎缩,能量代谢异常的相互串扰使得肿瘤恶病质的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方剂和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在防治肿瘤恶病质方面具有靶向多个途径,控制多种信号通路,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天然优势,在改善饮食、延长患者生存期、保持体质量等方面既安全又有效。

王译,易文静,刘松山[3](2020)在《脾肾双补法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对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应用中药脾肾双补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年间医院收治的82例RRM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n=45)与对照组(n=37),两组均予以化疗治疗,对照组化疗期间予以患者使用甲氧氯普胺治疗,而对照组予以患者使用中医补益脾肾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70.27%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血肌酐均较治疗前降低,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提高,但实验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要比对照组更显着(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0%,明显较对照组17.78%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对RRMM采取中医脾肾双补法治疗效果显着,值得推广。

徐凯,王珏,张卫平[4](2019)在《脾肾双补法中药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伴恶病质患者细胞因子和营养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脾肾双补法中药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伴恶病质患者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和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集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伴恶病质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甲地孕酮片口服,治疗组42例给予脾肾双补法为组方原则的中药汤剂口服,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28 d的血清中恶病质相关细胞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并同期观察患者营养状态变化,包括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食欲和进食量、KPS评分、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结果组内对比,治疗组恶病质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在治疗后呈逐步下降,营养状态在治疗后均逐步明显改善;对照组恶病质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在治疗后有部分下降趋势,营养状态部分改善,血清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KPS评分有所下降。组间对比,治疗组恶病质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间段水平,治疗组降低趋势更明显。治疗组营养状态改善程度对比同时间段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结论脾肾双补法中药治疗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伴恶病质患者可有效降低恶病质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营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陈茜茹,程志强[5](2018)在《中医药防治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概述》文中研究表明伊立替康(CPT-11)被广泛用于恶性肿瘤化疗中,但作为其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之一的迟发性腹泻严重限制了化疗进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文章通过对中医药防治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迟发性腹泻具有独特优势,应进一步深入挖掘。

张琼[6](2016)在《王仁强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疏补温肾固肠方”治疗腹泻型IBS临床研究和胃肠激素相关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王仁强名中医是第五批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工作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对内科疑难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诊疗有独到的经验,擅长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顽固不愈的消化道疾病。此论文在梳理中医脾胃病发展源流的同时,对王仁强名中医发表的临床论文、学术着作及临床跟师笔记,临床典型病例,临床专题讲座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王仁强名中医的脾胃学术思想,并对其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和继承。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王仁强名中医的学术渊源概述。王仁强名中医中医理论基础坚实,重视脾胃生理功能,重视气机升降。重视参加学术活动,主动向老前辈请教,从中吸取经验,继承和发展了老专家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继承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心得及时加以总结并通过论文发表。王老师师古而不泥古,学术思想中包含了仲景,东垣,叶天士的学术精髓,既有易水“补土”派之风,又有何孟“和缓”派之意。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众多老专家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独具自己特色的脾胃学术思想。第二部分王仁强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王仁强名中医学术思想以脾胃为本,脾胃是人体气血之源,元气之根。强调重视脾胃的生理特性。“纳化相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是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重视脾胃与其他脏腑间的关系。(1)脾胃与肝是经络相连,气血相依。脾胃升清降浊,化生气血功能有赖于肝之疏泄,气机调畅;同时,肝为刚脏,必得脾土阴血以滋润,方能“刚柔相济”。(2)脾胃为肺的母脏,肺主气,气的来源有赖脾胃运化,转输上注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液的生成既和脾阳不足,水湿不运有关,又和肺气失宣,不能将营养精微周布于全身有关。故治疗停痰积饮之证,从肺脾两脏论治。(3)心和脾胃是相生关系。即火生土。脾胃运化精微功能,有赖心阳的温煦,心阳温煦脾土,促进脾土运化功能健运而不息。(4)脾胃与肾是相互滋生的关系。脾阳根于肾阳,肾阳亏虚,火不生土,不能温养脾阳,脾阳更虚。二者互为因果。肾藏精,除先天之精外,精的来源是脾胃。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先天之精亦赖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肾精需有脾胃运化之精微的滋养,才能生生不息。重视气机升降,认为五脏六腑皆有升降。推崇黄元御的“一气四维”理论,强调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十分强调整体观,注重脏腑,气血,经脉,阴阳之间的观系。在治疗上重视强调恢复脾升胃降的生理功能,恢复气机调畅的重要性。王老师提出胃镜检查胃粘膜变化情况可作为望诊的延伸,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胃镜像与辩证相结合,丰富了四诊内容。提高了临床疗效。重视活血化瘀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巴瑞特食管等疾病中的运用。强调软坚散结法的提早干预治疗。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治疗。治疗难度大,治疗不及时,癌变的可能性较大。胃镜像表现为胃粘膜变薄,薄如蝉衣,血管网透见,粘膜颜色苍白等,同时又有胃络瘀阻于胃表现的胃粘膜层增厚,表面粗糙,糜烂、水肿、充血、颗粒或结节状凸起。王老师紧紧抓住肠化到癌变这一中间环节。在处方中及早使用软坚散结法。善用山慈菇、炙鳖甲、凌霄花、浙贝母、元参等。王老师认为软坚散结法可以使大量的变异或肠化细胞减缓变异速度或不向肿瘤发展。王仁强名中医脾胃学术思想的临床经验部分,对脾胃病常见的胃食管反流性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论治,肿瘤治疗分别进行了总结。针对胃食管反流性病,王老师认为肝脾两脏的失调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病机以脾虚为本,兼见肝气郁结、湿浊内蕴。在治疗上,应在健脾的基础上重视疏肝化湿。方以疏肝健脾渗湿方加减。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王老师认为肝郁脾虚是基础,脾肾阳虚是本质,强调脾肾双补法的及早运用。同时注重肝脾之间的关系,肝失调达,横逆犯肺,也是慢性腹泻久治不愈,病情缠绵的重要原因。所以,王老师强调既要脾肾双补又要疏肝理气。两者结合相得益彰。以疏补温肾固肠方加减。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王老师认为本病既有肝气郁滞,又有脾胃虚弱,还有脾失运化、水谷宿留等,所以如果单纯用疏肝解郁之品或单用健脾行气法都有偏颇,治疗效果都不好。他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了用“疏、补、消、导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疏”为疏泄,疏解,疏理肝气之意。“补”为健运,补益脾胃之气之意。“消”为消积化滞之意。“导”为消除导出病理产物,增强胃肠蠕动,恢复气机升降。此学术思想有效的指导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王老师认为病机是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滞血瘀,结于胃脘故出现胃络瘀滞或脾胃气虚,气虚无力行血,血行不畅久则成瘀,瘀阻血络,或淤血耗伤胃阴,影响中焦脾胃气机的调畅。在治疗上应在益气健脾,滋阴养胃的同时注重调畅气机、活血化瘀,并及早使用软坚散结类药物。针对胃癌的治疗注重维护人体正气,用药反对妄用清热解毒类抗癌药物,提倡用药平和、顾护胃气,强调脾肾的相互关系,重视健脾补肾法。重视“培补中气,气机升降”思想治疗肿瘤。一方面注重脾胃功能。脾胃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降有序,则气机条畅。另一方面非常注重人体的“阳气”。“阳化气,阴成形”。顾护人的正气,注意保护肾阳,脾阳。强调调补患者“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王仁强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经验方“疏补温肾固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和胃肠激素的相关性探讨是对王仁强名中医验方师承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临床试验证明,中药治疗组较西药对照组在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大便性状改善及生活治疗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效果明显。同时胃肠激素血管活性肽(VIP),P物质,5—羟色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胃肠激素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肠激素水平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自身用药后胃肠激素也有下降,但前后比较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疏补温肾固肠方”治疗腹泻型IBS后胃肠激素较治疗前有下降,下降程度较西药对照组明显,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疗效与胃肠激素下降程度有正相关性。这一结论需要后期临床大量的临床样本继续观察。如果后期大样本观察与试验结果相符,胃肠激素可作为一个临床观察指标用于科学研究领域。

周翡,陈培丰[7](2014)在《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阐述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方法]对近5年中医药防治迟发性腹泻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从中医药的治法研究及机制研究两大方面进行综述。[结果]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中医药防治迟发性腹泻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等特点,综合应用于肿瘤临床。[结论]中医药防治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应进一步统一辨证分型、建立疗效评价标准,提高疗效,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苏莹莹,吴士延[8](2014)在《运用凌耀星脾肾双补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介绍吴士延教授运用名老中医凌耀星教授脾肾双补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进一步探讨恶性肿瘤中医治疗的方法。方法:跟师学习,总结经验。结论:吴士延教授运用名老中医凌耀星的脾肾双补法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显着。

姚军孝,毛忠南,王建文,汪海燕,毛立亚,张晓凌,张恩育[9](2013)在《中医对衰老的认识和中医药抗衰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哀老是生物体在生命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和稳态下降的过程,是诸多生理、病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医药养生保健防衰老的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自《内经》至今,很多医家及医着都有关于养生保健的论述和研究,在延缓衰老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就中医衰老机制和中医药防治衰老进行综述。

姚军孝,毛忠南,王建文,汪海燕,毛立亚,张晓凌,张恩育[10](2013)在《中医对衰老的认识和中医药抗衰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衰老是生物体在生命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全身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和稳态下降的过程,是诸多生理、病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医药养生保健防衰老的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自《内经》至今,很多医家及医着都有关于养生保健的论述和研究,在延缓衰老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就中医衰老机制和中医药防治衰老的研究进行综述。1衰老的现代研究学术界关于衰老的机制认识包括自由基学说、衰老相关基因学说、端粒酶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免疫学说、DNA修复能力下降学说、线粒体DNA损伤学说等。比较公认1956年由Harman提出的自由基学说,

二、脾肾双补法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脾肾双补法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建中汤加减方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小建中汤加减方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收集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病例选择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信息收集方法
        2.2 干预方法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内容
        2.5 统计学方法和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评价
    4 小结
二、基于数据挖掘贾彦焘教授运用小建中汤加减方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用药规律
    1 数据来源
    2 数据规范化处理
    3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中药使用频次统计情况
        4.2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4.3 因子分析
        4.4 中药聚类分析
        4.5 四气五味与归经分析
        4.6 小结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肿瘤患者食欲减退症状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肿瘤恶病质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恶病质发病机制
    1.1 厌食症
    1.2 全身系统性炎症
    1.3肌肉代谢异常
    1.4 脂肪代谢异常
    1.5 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
    1.6信号通路调控
2 肿瘤恶病质的现代医学临床治疗
3 中医药防治肿瘤恶病质研究进展
4 讨论与展望

(3)脾肾双补法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血清指标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4)脾肾双补法中药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伴恶病质患者细胞因子和营养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1.2.2 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3.1 恶病质相关细胞因子变化
        1.3.2营养状态评估
        1.3.3 生活质量评估
        1.3.4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比较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3 两组营养状态比较
        2.3.1 组内比较
        2.3.2 组间比较
    2.4 恶病质相关细胞因子比较
        2.4.1 组内比较
        2.4.2 组间比较
3 讨论

(5)中医药防治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迟发性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中医对迟发性腹泻的认识
迟发性腹泻的中医药防治
    1. 复方中药治疗
        1.1 辛开苦降法
        1.2 清热和中法
        1.3 健脾益气法
        1.4 脾肾双补法
        1.5 其他
    2. 针灸治疗
讨论

(6)王仁强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疏补温肾固肠方”治疗腹泻型IBS临床研究和胃肠激素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综述(文献理论研究)
    (一) 中医脾胃学说的渊源及理论发展
        1. 《黄帝内经》中的脾胃理论
        2. 张仲景的脾胃论
        3. 李东垣的脾胃论
        4. 叶天士的脾胃论
    (二) 王仁强老师的学术渊源
二、王仁强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一) 王仁强老师的脾胃学术思想
        1. 以脾胃为本重视脾胃生理特性
        2. 重视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3. 强调整体观
        4. 重视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枢纽
        5. 胃镜像与辩证相结合
    (二) 王仁强老师的临床经验
        1. 胃食管反流病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3. 功能性消化不良
        4,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5. 重视“培补中气,气机升降”思想治疗肿瘤
        6. 典型医案
三、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
    (一) “疏补温肾固肠方”治疗腹泻型IBS临床研究和胃肠激素相关性探讨
        1. 研究目标
        2. 病例来源
        3. 具体试验方案
        4. 治疗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迟发性腹泻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2 迟发性腹泻的发生机制
3 迟发性腹泻的病因病机
4 迟发性腹泻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4.1 中医药治法研究
        4.1.1 健脾和胃法
        4.1.2 脾肾双补法
        4.1.3 其他治疗方法
    4.2 中医药防治迟发性腹泻的机制研究
5结语

(8)运用凌耀星脾肾双补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恶性肿瘤的共性
2 脾肾双补法
3 恶性肿瘤的分期辨治
    3.1 非放化疗期:
    3.2 放化疗期:
4 典型病例
    一、基本方
    二、加减法

四、脾肾双补法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建中汤加减方改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相关研究[D]. 李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肿瘤恶病质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 桑亚洲,张艳,刘燕,陈玉龙,吴耀松.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1)
  • [3]脾肾双补法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有效性研究[J]. 王译,易文静,刘松山. 中药与临床, 2020(03)
  • [4]脾肾双补法中药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伴恶病质患者细胞因子和营养状态的影响[J]. 徐凯,王珏,张卫平. 中国现代医生, 2019(32)
  • [5]中医药防治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概述[J]. 陈茜茹,程志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3)
  • [6]王仁强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疏补温肾固肠方”治疗腹泻型IBS临床研究和胃肠激素相关性探讨[D]. 张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伊立替康所致迟发性腹泻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 周翡,陈培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7)
  • [8]运用凌耀星脾肾双补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J]. 苏莹莹,吴士延. 内蒙古中医药, 2014(05)
  • [9]中医对衰老的认识和中医药抗衰老机制研究[A]. 姚军孝,毛忠南,王建文,汪海燕,毛立亚,张晓凌,张恩育. 全国针灸临床适宜技术推广研讨会暨甘肃省针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 [10]中医对衰老的认识和中医药抗衰老机制研究[A]. 姚军孝,毛忠南,王建文,汪海燕,毛立亚,张晓凌,张恩育.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