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区位论的读书报告

问:笔记-Z41 农业区位理论(杜能)
  1. 答:区位论就是关于经济活动地点的学说。其中的经典理论有
    杜能模型刻画的是农业生产的区位理论,即围绕城市的农业产品的生产区位问题。该模型具有以下的基本假设:
    以上假设最重要的是 存在一个城市、农民将产品运输到城市以及农民是理性的最大化 ,这些假设在现代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还常被用到睁昌弊,而其他假设都被忽略了或赋予了新含义。
    关于杜能模型的评价:
    (一)创造性
    杜能模型解决了土地利用方式(农产品种植悉族方式)的决定因素问题,即农产品种植方式主要不是由土地的肥力等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决定的。
    地租与交通运输成本的权衡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离城市远,地租低,交通费用高;离城市近,地租高,交通费用低。交通运输成本与报酬递增的权衡是了解集聚的关键,杜能迅察模型发现了这一核心问题。
    (二)局限
    存在以上局限性的原因是 杜能模型是一个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报酬不变模型,对于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的概念还没有涉及,而这些概念需要到新经济地理学出现时才会得到完满解决。
    参考资料: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问:农业区位论的简介
  1. 答: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JThünen)首先提出,他的学说又称杜能农业区位论。他根乎禅据在德国北部麦克伦堡平原长期经营农场的经验,于1826年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提出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即在中心城市周围,在自然、交通、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杜能称作“经济地租”)的大小。纯收益成为市场距离的函数。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杜能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首次确立了土地利用岁正尘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杜能以后百余年来,有大批农业经济学家先后多次论证、应用和修订杜能的农业区位学说。如劳尔(E.Laur)应用杜能原则,把全世界农业经营类型按集约程度排列为七大农业经营地带,并以西北欧工业区域为世界农业集约化中心。由清如于杜能学说只考虑市场距离对农业布局的影响,现代农业区位论者除考虑这一因素外,还考虑自然、技术、社会、行为、政策因素。同时,研究农业区位更多注意农业区域的优化组合,以便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问:屠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内容及对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的指导意义?
  1. 答: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顷樱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产品到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有关
    以区位地租为分析手:
    城橘迹市近郊――农用地高度非农化,农业用地受城市影响较大,土地利用具有过渡性和动态性,非农业建设用地比例高,用地比例高,用地供给要体现“城市化”。
    城市远郊――土地利用要考雀伍丛虑满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需要,要建立商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适宜安排蔬菜、水产、鲜花、水果等生产用地。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