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党案考读书报告

问: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1. 答:杀李善长是预谋已久的。因为他是采用“党追问”的方式,才追出了李善长的罪,把李善长一孝嫌粗家70多人全巧镇杀光的。朱元璋在“追问”中,找到李善长两条罪名,借此杀之。
    1、胡惟庸想造反的时候,派李善长的弟弟来邀请李善长一起干。但李善长根本就不同意,而且说:“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意思是你们这是 的,查到了是要的。后来胡惟庸又派人来说了几次,李善长都没有同意。不过者改补了一句:“颇心动。”
    2、李善长曾“获惟庸通沙漠使者封绩,善长匿不以闻”。就是说,李善长曾得到胡惟庸通敌蒙古的信,但他并不上报。
    朱元璋杀李善长让人不理解的地方
    1、李善长当时已经退休,并不在岗位,也并没有拥有什么权力。
    2、李善长根本就没犯什么错误。李善长被杀后第二年,连虞部郎中王国用都忍不住,公开站出来上奏为李善长叫屈。说李善长劳苦功高,根本就没犯什么错误。当时朱元璋接到这份上奏后,竟然没有处置王国用,由此可见,他也是认同王国用观点的。
    3、李善长是皇亲国戚,他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说起来也都是一家人。朱元璋怎么就忍心对一家人动手。
    4、李善长当时都已经76岁了,根本就活不了两年了。就算他有权力在手,也翻不了什么浪子,再过几年他自动就死掉了,朱元璋根本就没有杀他的必要。

问:朱元璋的原名(朱重八)怎么念?
  1. 答:‘虫’音,元代的时候歧视汉人,当时汉人名字冲燃基本都是数段判慎字代替,比如朱元璋的祖父叫 朱初一,
    父亲叫 朱五四。握敬叫 朱重八 估计跟他在家族中排名第八有关系。
  2. 答:chong 也可以读作朱八八 重八就相当于两个八

问:杨宪是好官还是像胡惟庸一样的奸臣?
  1. 答:就历史记载的含糊性,电视剧里闹咐的说法还是很合理的,欺君大罪,又让朱元璋走暗陪察亏,不能以原罪问芦弯茄责,只好随便找个罪名杀了,并且不详细记载。
  2. 答:一、刘基评道:“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有相才但没有相的气量,不算是奸臣,也不是忠臣。
    杨宪在担任中书省的时候,做事独断蛮横,先将那些个旧吏任免掉,再用亲信来做事。还杀了当时的侍御史刘炳并且弹劾左丞汪广洋,做了左丞。后来杨宪就被李善长弹劾,弹劾的内容是说杨宪"放肆为奸事",就这样被朱元璋杀了。
    二、简介:
    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明镇,属浙东集敏态团(刘基)。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激拿粗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
  3. 答:杨宪不算是好官。族尘渣
    刘基评道:“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有相才但没有相的气量,不算是奸臣,也不是忠臣。
    扩展资料:
    1、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
    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兆悄人。杨宪兄慧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仇人李善长,在中书省,杨宪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他的躁进为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就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他就犯了案子被朱元璋给杀了。
    2、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
    参考资料: 
  4. 答:《朱元璋》这部片有尊重史实但又不是全部按照历史,比如片中血战洪都者为蓝玉,但历史为名将朱文正战洪都,因而片中杨宪在历史上可能没那么奸甚至宏卖不是蔽举逗奸臣。杨宪是因为其外甥科考抄袭被朱元璋抓个现形,朱元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让杨宪审理。最后杨宪被胡惟庸查出审理舞弊,后被朱元璋处决、抄家,答正而不是片中的“杨宪治扬州”欺君行为引来杀身之祸
  5. 答:杨宪为浙东派官员,与淮西派大臣格格不入,行事狠毒,擅权乱冲闭政,阴结党羽,行有不法,迫害做哗朝臣,又被李善长一党参劾,朱元璋纯判行顺水推舟除去杨宪。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