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报警检测系统

一、入侵报警探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方红光[1](2022)在《周界入侵探测设备的应用分析》文中认为文章通过讲述周界入侵探测设备所面临的环境以及分析探测设备的技术特点,根据周界报警设备的不同探测原理、技术特点、安装环境等对探测设备在周界入侵探测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针对现场环境、风险等级,采用适合的探测设备,提高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孙恒斌,李进,肖巍巍,李绍爽,王维鑫[2](2021)在《基于智慧墙的安保中心周界入侵报警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在整个厂区分布设置了大量探测设施用于厂区的安全防护,但作为实物保护系统的核心敏感区域——安保中心(UG楼)仅在进出口设置了门禁,而无其他探测手段,不满足核设施实物保护基本原则中均衡防护的原则,因而对该区域进行安保防护优化,通过配置智慧墙等探测措施,加强对区域的安全管控,消除敏感区域周界的薄弱环节。

曾铁军[3](2021)在《面向放射性物品运输的个体自主安全智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核安保技术存在着保护范围有限,保护力度、保护精细度不够充分的问题,其本质是目前的实物保护技术相对于被保护的对象而言,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监控手段。放射性物品自身既不能感知面临的危险,也不具备基本应对能力。基于此,本文把当前最新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核安保领域,以现有的核安保技术为基础,开展放射性物品个体自主智能核安保关键技术的研究。即在放射性容器上加装智能电子设备,使其能感知自身面临的危险,并按照一定逻辑作出判断,进而实施自我保护的措施。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技术原型对象,开展“非授权接近”探测、“非授权移动”探测技术研究,建立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面向放射性物品运输的新型安保系统,提升安保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个体自主安全智能概念与体系。针对传统核安保技术的被动保护问题,在物联网等新技术出现的条件下,提出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概念。借鉴《放射源安保》对安保措施执行目标的分类,将放射性物品的自主安全智能可以划分为两个安全等级,并进一步建立外在安全系统能力与内在安全智能相结合的放射性物品安保能力级别。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技术,采用CPS(Cyber Physical System,简写CPS)嵌套结构,提出了信息物理融合的新型核安保体系。(2)基于视频与红外的非授权接近纵深防御模型与方法。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简写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基本型、增强型、额外型安保等级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安保系统都需要提供对包裹的非授权接近的立即探测。对放射性物品车载运输的典型威胁场景展开分析,将入侵者接近放射性物品分成三个阶段:由极远处移动至车门、破坏车门进入车厢、车厢内接近放射性物品容器。根据三个阶段提出含有控制区域、保护区域、核心区域的纵深防御模型。单一的接近探测方式可能存在误判或者漏检,为了提高非授权接近探测结果的准确率,提出了基于有限状态机的非授权接近决策方法,可以获得系统正常、正常巡检、非授权接近预警、非授权接近告警、灵敏度配合和装置故障告警等决策结果。(3)基于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简写为RSSI)的IAEA-Ⅰ型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IAEA要求在基本型(即IAEA-Ⅰ)安保等级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安保系统需要提供对包裹的非授权移动的探测。按照探测距离由近至远的顺序,提出基于空间投影角的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基于面积比较法的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和基于失效检测的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三种方法可以叠加使用,以提高非授权移动探测的可靠性。基于空间投影角的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是将RSSI值转换为距离,进而建立车厢内的空间长方体。将移动的放射性物品节点与其在空间长方体内的两个投影点连接成三角形,再根据空间投影角判断是否移动至车厢外。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放射性物品离开车厢距离达到0.25米将会被探测到,现场实验表明该距离将达到2.4米。基于面积比较法的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是忽略放射性物品节点与锚节点之间的高度差。该节点与锚节点组成的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减去车厢面积的值大于零,则认为其离开了车厢。仿真结果表明,放射性物品离开车厢距离达到1.04米将会被探测到。放射性物品非授权移动到了较远处,导致放射性物品节点与车厢内的相关节点之间通信失效,则认为其发生了非授权移动。为了节约能量和提高检测精度,本文提出一种现场响应失效检测方法,即先使用Push模型,当测量得到怀疑的结果时,由pull模型进一步确认失联。失效检测算法中的超时阈值与运输安保等级挂钩,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方案。现场试验表明本方法是有效的,失效报警的最远距离达到26米。(4)基于UWB(Ultra Wide Band)的IAEA-Ⅱ型尝试非授权移动探测模型及方法。IAEA要求在增强型(即IAEA-Ⅱ)安保等级的放射性物品运输安保系统需要提供对包裹的尝试非授权移动的探测。针对运输车厢内放射性物品容器的平移和转动导致的尝试非授权移动,提出了基于UWB信号的协作式尝试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解决了放射性物品金属容器本身导致的遮挡问题。仿真试验表明该算法稳定、误差较小。对于平行移动:三个标签的最大误差不到6厘米;对于转动:放射性物品容器倾角误差达到1.5°。(5)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车载运输安保系统。基于放射性物品自主安全智能、北斗定位等技术,设计了放射性物品车载运输过程的安保系统,实现了感知、预警、延迟和报警等功能,提高了运输安全性。为了提高车载安保中心的警报评估概率,采取的优化措施包括划分报警信号优先级、优化声光报警形式、视频联动、警卫培训及加强组织管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这些措施对EASI方法中警报评估概率的影响。论文对面向放射性物品运输的个体自主安全智能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指导设计、建立新型运输安保系统,有效提升系统安保水平。

闫朋[4](2021)在《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技术因其监测范围广、无源探测、布设方式自由等独特优势,已成为一种新兴的现代化安防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油气管线、周界安防等领域。其中,基于激光干涉原理的光纤振动传感系统可准确感知外界的振动信号,满足安防区域内入侵事件的监测需求。但该系统在监测范围、实时性能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以迈克尔逊干涉与萨格奈克干涉原理为基础,利用光纤分路器将上述两类干涉结构进行了融合,从而扩展了同步监测的防区数量,提升了系统监测范围。设计了多路信号采集与高速通讯硬件电路,提高了光纤振动预警系统的响应实时性能。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基于激光前向干涉的光纤振动传感理论,通过干涉结构性能对比与系统器件参数选型,搭建了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与萨格奈克干涉融合结构的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提升了系统检测范围。(2)设计了激光器供电电路、光电探测电路、信号滤波电路、多路采集电路,并研究了USB通信、以太网通信等数据传输通讯方案,提升了振动检测的实时性能。(3)利用MFC编译环境设计了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具有多防区的运行控制、数据显示、数据存储、报警阈值设置、入侵事件记录等功能,并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调用实现了摄像头视频监控的联动,以及利用企业微信客户端实现了微信预警信息的推送。(4)通过机械结构设计与电路布局优化,实现了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工程样机的集成,并对工程样机的标准波形检测、频率响应范围、入侵事件漏报率、系统功率损耗、系统响应时间等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与评估。上述研究表明,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可通过相互独立的多个防区实现不同外界入侵事件的实时检测,为重点场所周界安防预警提供了监测范围与实时性能的提升优化方案。

胡显伟[5](2021)在《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油气合作愈发频繁。为有效保障海外油气田的人员和资产安全、环境和声誉免受负面影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改进小波算法、背景差分法、卷积神经网络、风险控制成本分析、探测准确度分析和非线性规划等方法,研究了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实现了入侵探测全覆盖、物防工程纵深布局、应急资源系统整合,并在中东某油田现场开展了实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建立了适用于海外油气田的入侵风险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8项。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各项指标的敏感度系数。建立了五种评判逻辑,构建了入侵风险等级量化评价方法,并对标国际安保咨询公司的风险数据库进行了结果验证。针对关键的入侵风险指标,研究入侵防范系统技术原理。提出了基于改进小波算法的红外图像增强与去燥方法,对小波低频系数进行直方图均衡增强,对高频系数进行阈值去噪,较好地改善了原始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研究了基于背景差分法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采用计算量较小的背景差分算法对监测目标进行定位,提高了运动目标的检测能力;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方法,采用Matlab卷积神经网络工具箱中预先训练好的Alexnet Model深度学习模型对监测到的目标进行分类识别。分析正面入侵和侧面入侵防范的风险概率、工程造价及风险控制成本,实现了入侵防范系统优化研究。基于红外智能探测技术,提出红外热像仪双向交叉布局方案和探测准确度分析方法,并开展应用基础和现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14个红外热像仪的双向交叉布局实现了周界入侵探测的全覆盖,探测率达到100%,超过90%的测试点的报警正确率高于90%,最佳探测距离为175.72m。实验现场入侵目标的红外图像采集及处理达到了高效检测和识别的研究目标。基于纵深物防和快速响应技术,针对侧面入侵和正面入侵风险,差别化地研究纵深防护的物防工程,实现入侵延迟;基于人机工程原理,研究实现应急监控中心非线性规划;基于INC-MOD-MOS三维架构管理应急武装,研究实现快速应急响应。实验现场达到了入侵延迟与快速应急响应的研究目标。

邢军辉[6](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入侵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图像处理的视觉监控和被动式红外信号探测是入侵检测领域常用的手段,单纯的红外信号探测系统存在误报率较高和无法取证等不足,而纯视频监控系统对处于遮挡、图像监控死角处的运动目标适应性不强,且多点同时产生的监控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存在网络带宽和存储空间占用过高、数据处理量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发了基于云平台的入侵检测系统,融合图像视觉监控和被动式红外探测两种手段,构建了图像视觉传感网络和红外探测器预警网络。论文采用云服务器实现了入侵图像及红外探测器监控数据的上传、处理,以及报警信息的存储和下发,并基于安卓平台开发了移动端监控报警软件。论文进行了以下工作:1.红外探测器预警网络:开发了红外探测器模块,构建了ZigBee红外探测器网络,实现对人体目标的探测。开发的报警主机将多个节点采集的红外报警数据进行初步过滤后上传至云服务器。2.图像视觉传感网络:搭建了入侵图像采集网络,在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将多点采集到的视频数据上传云服务器。云服务器采用Meanshift运动目标跟踪算法对入侵的运动目标进行跟踪和识别,并将视频图像识别结果下发到安卓客户端。3.移动监控客户端:本文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了监控客户端软件,实现了远程报警监控。该软件接收由云服务器下发的红外及视觉报警信息,综合红外及图像视觉报警信息形成最终报警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红外探测器网络与图像视觉相融合的入侵检测系统具有较低的误报率,对遮挡和监控盲区等问题有更好的适应性,对网络带宽占用小,且在成本方面相比单纯的视频监控系统有较大优势。系统实时性基本符合应用要求,但系统细节功能仍需进一步完善。后续计划从红外探测器网络空间拓扑结构、融合算法等方面对系统进行改进,以进一步提升检测的效率和实用性。

姜龙斌[7](2020)在《基于智慧墙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的博物馆周界安防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安全防范工作不容忽视,而博物馆周界安全防范作为博物馆的第一道防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一个对周界进行监测、报警、视频确认联动的安全防线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智慧墙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具有无线传感、查询定位、数据通信、智能分析的技术特点,探讨博物馆周界安防的技术手段。

王宇豪[8](2019)在《周界入侵系统定位方法与控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漏泄同轴电缆的周界入侵系统因其具有隐蔽性强、全天候工作、绕防难度高和随形安装等特点,近年来成为各国热门研究方向,在安防领域受到了极大重视。我国对周界入侵系统研究的起步较晚,在研究深度和技术积累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国产的周界安防产品误报率和漏报率较高且定位不够精准。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周界入侵系统的研究,对重要机构的防护,军事边界的警戒和社会安全的维护而言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选题源于“基于漏泄同轴电缆的周界入侵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基础应用研究项目,以系统定位方法与控制显示功能的实现为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介绍了漏泄同轴电缆的基本物理结构与性能指标,研究和讨论了线性调频脉冲信号和巴克码调制脉冲信号的特性与处理方法,并针对这两种信号进行了时域和频域分析与脉冲压缩仿真。2.设计了系统实验方案与数字信号处理过程,对采集数据使用Matlab进行脉冲压缩处理,计算入侵目标位置,实验表明所使用的实验方案适用于周界入侵探测系统。3.系统集成的过程中,使用FPGA控制CH375芯片完成系统控制接口的设计,实现了下位机数据接收和发送的功能,并进行功能仿真、时序仿真和连接上位机进行联合调试,确保下位机满足设计要求。4.使用Labview软件搭建了上位机PC端界面,实现了对入侵信息在界面示意图中的实时显示,现场实验验证了报警显示模块的功能。

孙恒斌,陆海荣,肖巍巍,艾德文[9](2019)在《分布式光纤光栅测振技术在核电安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厂区振动光纤探测系统受大风影响频繁产生误报警、定位精度低、环境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提出采用分布式光纤光栅入侵报警系统作为替代方案,通过实践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布置灵活、精度高、误报警率低、维护方便等诸多优势,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徐桃[10](2019)在《基于漏缆的入侵探测系统信号接收模块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漏缆的周界入侵探测系统,因其具有良好的安全隐蔽、随形安装、全方位警戒和全天候工作等特点,近年来吸引了安防领域研究者和市场的注意力。信号接收模块,作为漏缆周界入侵探测系统接收、处理信号的最前端,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系统能否有效的接收到所需信号,对系统工作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论文选题源于“基于漏泄同轴电缆的周界入侵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基础应用研究项目,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漏缆周界入侵探测系统的零中频正交解调接收机设计方法,该方法将高频信号搬移到基带进行处理,避免了常规设计中采用超高速AD器件的高昂成本,同时改善了漏缆入侵探测系统的整体性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确定漏缆周界入侵探测系统的信号接收链路结构及链路关键指标的方法。简要介绍了漏缆周界入侵探测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对比分析超外差结构、镜频抑制结构、低中频结构、零中频结构、数字中频结构等几种接收机结构的链路设计方法及其优缺点。根据系统的整体需求,确定使用零中频正交解调结构进行信号接收模块的搭建,并给出诸如链路增益、基带信号输出功率等接收链路的整体指标。2.信号接收链路子模块设计与实物制作及接收链路整体集成。根据接收机链路的整体指标,进行子模块指标分解,再根据各个子模块指标,进行元器件的选型及设计。使用MWO进行子模块的原理图、版图设计及仿真,并制作实物。MWO仿真表明:80120MHz工作频段内接收机具有6.1dB的噪声系数及72.6dB的链路增益;测试结果表明:同一工作频段内接收机具有7.66dB的噪声系数及70.8dB的链路增益,链路关键指标的实测和仿真结果吻合较为良好。3.将所研制的信号接收模块集成于漏缆周界入侵探测系统,进行系统级验证。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接收机的周界入侵探测系统能够较好的实现入侵定位功能,定位精度可达10m,误报率和漏报率优于5%。现场实验结果验证了信号接收模块设计的合理性及性能的可靠性。

二、入侵报警探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侵报警探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周界入侵探测设备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周界入侵探测设备所面临的环境
    (一)自然环境。
    (二)地理环境。
    (三)人文社会环境。
    (四)现场使用环境。
    (五)场地环境。
    (六)气候条件。
二、周界入侵探测设备的特点和分类
    (一)接触式入侵探测设备-振动电缆。
    (二)接触式入侵探测设备-高压脉冲电网。
    (三)接触式入侵探测设备-可精准定位的振动光缆。
    (四)非接触式入侵探测设备-静电场。
    (五)非接触式入侵探测设备-微波阵列入侵探测器。
    (六)非接触式入侵探测设备-远距离被动式红外探测器。
    (七)非接触式入侵探测设备-主动式红外对射探测器。
    (八)光电式入侵探测设备-激光对射探测器。
三、周界入侵探测设备的选择运用
四、结语

(2)基于智慧墙的安保中心周界入侵报警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探测技术选型
2 智慧墙防入侵探测系统介绍
    2.1 技术简介
    2.2 探测线缆原理
    2.3 自适应微波阵列技术
3 智慧墙防入侵探测系统实施
    3.1 系统架构
    3.2 系统功能
    3.3 项目实施
    3.4 系统测试
4 结束语

(3)面向放射性物品运输的个体自主安全智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
        1.2.2 国内
    1.3 IAEA放射性物品运输安保目标与要求
    1.4 课题来源及内容安排
第2章 个体自主安全智能概念与体系
    2.1 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概念
        2.1.1 传统核安保技术特点
        2.1.2 新型威胁及新技术的出现
        2.1.3 个体自主安全智能
    2.2 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理论的安保级别分析
        2.2.1 传统安保级别划分
        2.2.2 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安保级别
        2.2.3 个体自主安全智能与传统安保融合的安保级别
    2.3 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新型信息物理融合安保体系
        2.3.1 信息物理融合
        2.3.2 新型安保体系
        2.3.3 新型安保体系的特点与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视频与红外的非授权接近纵深防御模型与方法
    3.1 IAEA非授权接近探测需求与分析
    3.2 非授权接近探测技术概述
    3.3 基于视频与红外的非授权接近纵深防御模型与方法
        3.3.1 基于视频与红外的非授权接近纵深防御模型
        3.3.2 视频人体目标探测算法及实验分析
        3.3.3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非授权接近探测决策
    3.4 有效性分析
        3.4.1 有效探测概率分析
        3.4.2 漏报率分析
        3.4.3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RSSI的 IAEA-Ⅰ型等级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
    4.1 IAEA-Ⅰ型等级非授权移动探测需求与分析
    4.2 移动探测技术概述
    4.3 基于RSSI实现的IAEA-Ⅰ型等级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
    4.4 实验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UWB的 IAEA-Ⅱ型尝试非授权移动探测模型及方法
    5.1 IAEA-Ⅱ等级尝试非授权移动探测需求与分析
    5.2 UWB移动探测技术概述
    5.3 MPC增强型安保等级尝试非授权移动探测方法
    5.4 实验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的车载运输安保系统
    6.1 放射性物品车载运输特点
    6.2 基于个体自主安全智能安保系统设计原则
    6.3 基于放射性物品自主安全智能的车载运输安保系统设计
    6.4 基于FAHP的安保中心警报评估概率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介绍
        1.2.1 光纤振动传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光纤周界安防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干涉型振动传感理论分析与系统设计
    2.1 干涉型光纤振动传感系统介绍
        2.1.1 迈克尔逊光纤振动传感系统
        2.1.2 马赫-泽德光纤振动传感系统
        2.1.3 萨格奈克光纤振动传感系统
        2.1.4 干涉型传感系统特性对比
    2.2 环型萨格奈克与迈克尔逊原理分析
        2.2.1 光纤振动相位检测机理
        2.2.2 环型萨格奈克干涉系统
        2.2.3 迈克尔逊干涉系统
    2.3 多防区周界安防系统设计
        2.3.1 多防区系统整体方案研究
        2.3.2 多防区电路系统设计
        2.3.3 关键器件选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硬件设计
    3.1 多防区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3.1.1 多防区切换方案设计
        3.1.2 多防区同步监测方案设计
    3.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2.1 可调激光器电路设计
        3.2.2 光电探测器电路设计
        3.2.3 AD采集电路设计
        3.2.4 有源滤波电路设计
        3.2.5 声光报警电路设计
    3.3 多节点组网通讯方案设计
        3.3.1 USB数据传输设计
        3.3.2 以太网数据传输设计
        3.3.3 物联网无线通讯传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概述
        4.1.1 MFC技术介绍
        4.1.2 MDK5 技术介绍
    4.2 监控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4.2.1 软件需求分析
        4.2.2 功能结构分析
    4.3 监控软件模块设计
        4.3.1 ARM采集传输模块
        4.3.2 软件框架初始化模块
        4.3.3 多节点组网通讯软件配置
        4.3.4 图形化交互界面设计模块
        4.3.5 联动报警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系统集成
    5.1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5.1.1 单防区信号检测
        5.1.2 频率响应测试
        5.1.3 多防区同步检测
    5.2 联动报警测试与分析
        5.2.1 模拟入侵报警测试
        5.2.2 联动监控测试
        5.2.3 预警漏报测试
    5.3 样机集成方案设计
    5.4 功耗与响应时间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绪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入侵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1.2 入侵防范技术原理研究现状
        2.1.3 入侵防范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2.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2.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3.3 创新研究内容
        2.3.4 研究技术路线
3 入侵风险指标体系与等级量化评价方法
    3.1 入侵风险指标体系
        3.1.1 入侵风险因素辨识
        3.1.2 入侵风险指标体系
    3.2 入侵风险等级量化评价方法
        3.2.1 逻辑引导评判
        3.2.2 指标体系量化
        3.2.3 风险等级架构
        3.2.4 等级量化评价实例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红外智能探测与入侵防范关键技术研究
    4.1 红外智能探测与入侵防范瓶颈技术分析
    4.2 红外智能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4.2.1 红外图像小波分解
        4.2.2 红外图像小波增强
        4.2.3 红外图像小波去噪
        4.2.4 小波增强与去噪性能评价
        4.2.5 入侵目标自动检测
        4.2.6 入侵目标智能识别
    4.3 入侵防范关键技术研究
        4.3.1 时间分析
        4.3.2 侧面入侵防范分析
        4.3.3 正面入侵防范分析
        4.3.4 入侵风险控制成本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红外智能探测技术研发与现场实验
    5.1 红外智能探测技术研发
        5.1.1 红外图像采集模块
        5.1.2 红外图像处理模块
        5.1.3 运动目标检测模块
        5.1.4 运动目标识别模块
    5.2 红外智能探测现场实验与效果检验
        5.2.1 红外智能探测现场实验
        5.2.2 红外智能探测效果检验
    5.3 本章小结
6 纵深物防与快速响应技术现场实验
    6.1 纵深物防技术现场实验
        6.1.1 侧面入侵延迟技术现场实验
        6.1.2 正面入侵延迟技术现场实验
    6.2 快速响应技术现场实验
        6.2.1 应急中心非线性空间布局
        6.2.2 应急武装三维架构现场实验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云平台的入侵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入侵检测发展现状
        1.2.1 红外探测技术发展现状
        1.2.2 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2.1.1 系统需求论证
        2.1.2 系统整体方案
        2.1.3 系统开发环境
    2.2 基于被动式红外的入侵检测与传感器网络构建
        2.2.1 基于被动式红外的入侵检测
        2.2.2 传感器网络构建
    2.3 基于图像处理的入侵检测
        2.3.1 运动目标检测
        2.3.2 运动目标跟踪
        2.3.3 人脸检测与识别
    2.4 云平台规划
3 基于云平台的入侵检测系统实现
    3.1 无线探测器入侵预警网络
        3.1.1 PIR探测器模块设计
        3.1.2 报警主机设计
        3.1.3 预警信息过滤规则设计
        3.1.4 云平台通讯
    3.2 基于图像视觉的人体目标入侵检测
        3.2.1 入侵图像预处理
        3.2.2 入侵目标检测
        3.2.3 基于Meanshift的运动目标跟踪
    3.3 基于红外传感与图像视觉的多传感器融合的运动目标检测
        3.3.1 入侵检测系统布局
        3.3.2 拍摄预置点及警戒区域设置
    3.4 移动端应用开发
        3.4.1 Android端 UI框架设计
        3.4.2 Android端登录模块设计
        3.4.3 PIR探测器网络预警模块设计
        3.4.4 图像采集与入侵检测模块功能实现
4 系统测试
    4.1 PIR探测器网络误报和漏报测试
    4.2 入侵测试
        4.2.1 入侵预警测试
        4.2.2 入侵警戒区测试
    4.3 系统实时性测试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7)基于智慧墙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的博物馆周界安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 智慧墙周界入侵报警系统
    2.1 系统概况
    2.2 系统构架
    2.3 系统技术原理
        2.3.1 分布式阵列探测
        2.3.2干扰叠加过滤与多点入侵报警
        2.3.3多点联合检测
        2.3.4数据交互
    2.4 系统智能分析技术
        2.4.1 空时滤波去噪
        2.4.2 数据迭代
        2.4.3 位置估计
        2.4.4 天气滤除原理
        2.4.5 小动物滤除原理
        2.4.6 环境模拟测试
        2.4.7 算法软件升级
3 周界安防系统对比
    3.1 红外技术探测器
    3.2微波雷达对射探测器
    3.3震动光纤周界报警系统
    3.4 泄漏同轴电缆周界报警系统
    3.5 静电感应电缆周界报警系统
    3.6 脉冲电子围栏周界报警系统
    3.7 智能视频分析系统
    3.8智慧墙周界入侵报警系统
4 结语

(8)周界入侵系统定位方法与控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介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信号类型与回波处理方法研究
    2.1 同轴漏缆基本特性
        2.1.1 同轴漏缆的结构
        2.1.2 同轴漏缆的性能指标
    2.2 发射信号类型
        2.2.1 发射信号的数学表示
        2.2.2 线性调频脉冲信号
    2.3 回波信号处理
        2.3.1 线性调频脉冲信号脉冲压缩处理
        2.3.2 巴克码调制脉冲信号脉冲压缩处理
        2.3.3 回波信号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数据分析
    3.1 定位计算方法
        3.1.1 脉冲测距方法
        3.1.2 距离分辨率计算
    3.2 系统实验方案
    3.3 线性调频脉冲信号实验结果分析
    3.4 巴克码调制脉冲信号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控制接口的设计
    4.1 总线芯片选择
    4.2 CH375功能概述
    4.3 下位机的设计
        4.3.1 控制端口连接说明
        4.3.2 主状态机的设计
        4.3.3 初始化状态机的设计
        4.3.4 中断状态机的设计
    4.4 仿真与调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显示界面的设计
    5.1 Labview简介
    5.2 上位机界面设计
    5.3 实验现场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分布式光纤光栅测振技术在核电安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核电站安防系统概况
2 振动光纤报警系统特点
3 分布式光纤光栅入侵报警系统
    3.1 系统特点
    3.2 系统原理与架构
    3.3 系统测试与性能
4 工程实施
5 结论

(10)基于漏缆的入侵探测系统信号接收模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的发展与现状
        1.2.1 漏缆周界入侵探测系统发展现状
        1.2.2 信号接收模块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接收机链路及整体指标
    2.1 接收机主要性能指标
        2.1.1 噪声系数
        2.1.2 灵敏度
        2.1.3 线性度
        2.1.4 动态范围
    2.2 常见接收机结构
        2.2.1 超外差式接收机
        2.2.2 镜频抑制接收机
        2.2.3 零中频接收机
        2.2.4 低中频接收机
        2.2.5 数字中频接收机
    2.3 链路方案及整体指标
        2.3.1 接收机链路框架设计
        2.3.2 接收机整体技术指标
    2.4 接收机链路预算仿真
        2.4.1 子模块指标分解
        2.4.2 链路预算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收链路无源模块设计
    3.1 集总RLC元件及其寄生效应
    3.2 传输线的集总元件等效
    3.3 集总功分器及正交耦合器设计
        3.3.1 集总威尔金孙功分器设计
        3.3.2 集总正交耦合器设计
    3.4 集总滤波器设计
        3.4.1 滤波器中的高Q值电感
        3.4.2 集总LPF及 BPF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收链路有源模块设计
    4.1 电源模块设计
    4.2 低噪放的设计
    4.3 混频器的设计
    4.4 基带放大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集成及现场试验
    5.1 系统集成
    5.2 现场试验
        5.2.1 试验环境介绍
        5.2.2 现场试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入侵报警探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周界入侵探测设备的应用分析[J]. 方红光.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04)
  • [2]基于智慧墙的安保中心周界入侵报警应用[J]. 孙恒斌,李进,肖巍巍,李绍爽,王维鑫. 电力安全技术, 2021(08)
  • [3]面向放射性物品运输的个体自主安全智能关键技术研究[D]. 曾铁军. 南华大学, 2021(02)
  • [4]多防区光纤振动预警系统设计[D]. 闫朋.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海外油气田遭入侵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防范技术研究[D]. 胡显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6]基于云平台的入侵检测系统设计[D]. 邢军辉.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智慧墙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的博物馆周界安防探析[J]. 姜龙斌. 中国安全防范技术与应用, 2020(02)
  • [8]周界入侵系统定位方法与控制实现[D]. 王宇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分布式光纤光栅测振技术在核电安防中的应用研究[J]. 孙恒斌,陆海荣,肖巍巍,艾德文. 电力安全技术, 2019(05)
  • [10]基于漏缆的入侵探测系统信号接收模块设计与实现[D]. 徐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