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对18Cr2Ni4WA钢性能的影响

一、时效对18Cr2Ni4WA钢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岩[1](2021)在《脉冲磁场处理对20Cr2Ni4A钢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认为

计珊[2](2020)在《碳含量对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G23Cr2Ni2Si1Mo纳米贝氏体渗碳轴承钢过渡层的化学成分,设计了碳含量分别为0.22 wt.%、0.48 wt.%、0.55 wt.%和0.68 wt.%的四种试验钢,半定量模拟渗碳轴承钢的过渡层。利用膨胀仪进行相变动力学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设备表征试样微观组织的变化规律,同时测试试样的硬度和冲击韧性等性能,研究四种不同碳含量的试验钢在等温不同时间后组织与性能的变化,借此探究等温时间对纳米贝氏体轴承钢过渡层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四种试验钢进行不同温度的贝氏体等温转变,研究等温温度和碳含量对无未溶渗碳体贝氏体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在200℃进行贝氏体相变,随着等温时间从2 h增加到48 h,碳含量分别为0.68 wt.%、0.55 wt.%和0.48 wt.%的试验钢微观组织中贝氏体铁素体含量逐渐增加,马氏体含量逐渐降低,残余奥氏体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试验钢的硬度受各相体积分数变化的影响,随着等温时间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碳含量为0.22 wt.%的试验钢在200℃等温时完成贝氏体相变所需的时间很短,长时间等温时硬度与等温时间没有明显关系,在41 HRC左右。四种试验钢的韧性均随着等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同时,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试验钢的硬度增加,韧性降低。对四种试验钢进行不同温度的贝氏体等温转变,获得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双相组织,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和等温温度的降低,微观组织中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厚度减小。碳含量的增加和等温温度的降低都可以增加过冷奥氏体强度,使贝氏体板条粗化更加困难。在贝氏体相变完成的情况下,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硬度降低。碳含量为0.68 wt.%、0.55 wt.%和0.48 wt.%的试验钢随着等温温度的增加,冲击韧性增加,碳含量为0.22 wt.%的试验钢随着等温温度的增加,冲击韧性显着下降。

曲云霄[3](2020)在《水轮机用00Cr13Ni4Mo钢中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与表征》文中认为00C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被广泛用于水轮机转轮及叶片材料。该钢马氏体在回火过程中产生的逆变奥氏体一直备受关注。既有的关于00Cr13Ni4Mo钢逆变奥氏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热处理工艺对其数量、分布以及材料性能的影响等方面,而且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等是最常用的逆变奥氏体表征方法,金相数点法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也被用于逆变奥氏体含量的测定,但这些方法只适用于对室温下残余奥氏体进行表征与计算。因此,如何实时原位地追踪回火保温过程中产生的马氏体逆转变行为,对于深入了解逆变奥氏体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00C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1#钢)以及一种以V、N微合金化的00Cr13Ni4Mo马氏体不锈钢(2#钢),用热膨胀法对两种钢淬火后重新加热及保温过程中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进行了实时原位表征,并对所产生的逆变奥氏体含量进行了估算,再用XRD方法定量分析进行验证,讨论了N元素对马氏体逆转变行为的影响,得到如下主要结果:实验证明了两种试验钢钢950℃淬火后再分别在580℃-670℃之间保温过程中膨胀量的减小是由马氏体逆转变为奥氏体造成的,用膨胀法估算的逆变奥氏体含量与XRD定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从而为实时原位研究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1#钢淬火后加热保温过程中产生的逆变奥氏体含量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而增加,670℃时达到最大值(50.31vol%);2#钢淬火后加热保温过程中产生的逆变奥氏体含量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在650℃达到最大值(32.26vol%)。两种钢室温下存在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均随着淬火后加热保温温度的升高而先增加后减小,逆变奥氏体的稳定性随着加热保温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相同加热保温温度条件下,2#钢中室温残余奥氏体量少于1#钢。两种钢产生逆变奥氏体的孕育期均随着淬火后重新加热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重新加热温度相同条件下2#钢产生逆变奥氏体的孕育期比1#钢更长。元素N的添加能够增大产生逆变奥氏体的孕育期,即对逆变奥氏体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黄丽满[4](2020)在《新型轴用钢超声滚压强化机理及微动磨损和旋弯疲劳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变速箱传动轴是高速重载车辆关键的受力部件之一,工作环境恶劣,受力状况复杂,其失效形式多为从表面开始的磨损和疲劳。25Cr Ni2Mo V是一种高速重载车辆新型变速箱传动轴用钢材料,相关研究尚未有报道。为了改善零件的表面性能,提高其耐磨性和疲劳性能,本课题将超声表面滚压强化工艺应用于25Cr Ni2Mo V钢,对于提高材料力学性能及抗磨损和抗疲劳性能,延长零件服役寿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试验研究了滚压参数对25Cr Ni2Mo V钢表面强化作用的影响,分析了轴用钢超声表面滚压强化机理。结果表明滚压力、超声频率和超声振幅分别在1200N-30k Hz-12μm、800N-25k Hz-6μm、1400N-30k Hz-8μm和1200N-25k Hz-8μm下可以获得较显着的表面晶粒细化、较小的表面粗糙度、较大的表面显微硬度和表面残余压应力。利用ABAQUS软件对超声表面滚压强化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获得了表面性能随滚压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声表面滚压有效提高了材料表面能量和加工变形,并产生了较大的残余压应力;残余压应力沿深度方向先增大后减小,在距表面0.135~0.212mm间取得最大残余压应力值906~1066MPa。滚压力、超声频率和超声振幅在1200N-25k Hz-8μm下获得数值较大的表层残余应力模拟值,表面残余应力模拟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在13%以内,表明该超声表面滚压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在超声表面滚压试验结果和模拟研究结果对比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滚压参数下25Cr Ni2Mo V钢材料的微动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滚压力1200N、超声频率25k Hz和超声振幅8μm下的试样获得较优的耐磨性,表现为平均摩擦系数降低了17.86%、磨损体积降低了39.48%,磨损机制由未滚压的以黏着磨损为主转变为以磨粒磨损为主。根据超声表面滚压试验和模拟分析的结果,研究了不同滚压参数下25Cr Ni2Mo V钢材料的旋转弯曲疲劳性能。未滚压试样在107循环时的疲劳强度极限为840MPa,滚压后试样的疲劳强度极限提高,在数值较大的表面残余压应力的滚压参数(滚压力1200N、超声频率25k Hz、超声振幅8μm)下的试样具有较佳的疲劳性能,其疲劳强度极限为970MPa,表明超声表面滚压强化技术可有效提高轴用钢材料的疲劳寿命。疲劳试验后的断口形貌可分为裂纹萌生区、裂纹扩展区和裂纹断裂区。未滚压试样裂纹萌生于表面,滚压后裂纹萌生于次表面;滚压后试样断口裂纹扩展区结构和裂纹断裂区韧窝尺寸较为细小。

罗海文,沈国慧[5](2020)在《超高强高韧化钢的研究进展和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超高强韧钢同时拥有超高强度和优良韧性,因而在国防和民用工程机械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文首先综述了各类型传统超高强韧合金钢的典型钢种、成分、性能及应用和发展历程,并重点阐述了各典型钢种的组织和强韧化机理;然后介绍了近年所研发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超高强韧钢的成分、组织、强韧化机理及力学性能;接着梳理了我国近年来由于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和地理、资源等特点,出现了对现役超高强韧钢进行升级换代的迫切需求,包括新型轻质装甲防护钢、大型球磨机用钢、高山隧道挖掘的盾构机刃具用钢以及石油工程机械中的高压压裂泵用钢等;最后介绍了作者团队近期在超高强韧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并据此提出超高强韧钢未来发展的思路。

刘向艳,崔鸿,李刚,董树权,杨建华,穆立峰,刘桂江[6](2019)在《回火温度对渗碳钢18Cr2Ni4WA组织和硬度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满足用户加工HBW硬度值≤269的需要,降低18Cr2Ni4WA钢Φ60 mm材硬度,利用连轧厂实际辊底式退火炉进行了630~750℃5 h炉冷至500℃空冷的回火试验,并借助金相显微镜对18Cr2Ni4WA钢不同回火温度下的组织进行了分析,以确定最佳的回火温度。结果表明,18Cr2Ni4WA钢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先下降后上升,当温度为670℃时,钢材平均HBW硬度值最低(HBW238左右),回火组织为均匀的回火珠光体组织。

杨典典[7](2019)在《新型塑料模具钢35CrMnSiMoNi组织和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塑料制品需求量的快速增长,模具工业迅速发展,对塑料模具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以自主研制的新型塑料模具钢35Cr Mn Si Mo Ni为研究对象,以进口商用葛利兹XPM塑料模具钢为对比材料,研究了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两种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两种钢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淬火处理后,葛利兹XPM钢的组织主要由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随淬火温度升高,材料冲击韧度逐渐上升,硬度先增加后降低,960℃时材料力学性能良好。淬火处理后,随回火温度升高,冲击韧度和硬度逐渐降低,回火温度为250℃时,材料综合性能较佳。不同温度正火处理后35Cr Mn Si Mo Ni钢的组织主要由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贝氏体有板条状和粒状两种类型,随正火温度的升高,粒状贝氏体数量减少,板条状贝氏体数量增多,组织有粗化的趋势;随正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硬度、抗拉强度和冲击韧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920℃正火处理后,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具体性能为抗拉强度1935.8Mpa、断面收缩率12.81%、延伸率5.33%、硬度53.4HRC和冲击韧度36.7J。35Cr Mn Si Mo Ni钢经正火、不同温度回火处理后,随回火温度升高,硬度和抗拉强度逐渐降低,延伸率和收缩率逐渐升高,冲击韧度先升高后降低,250℃回火后冲击韧度具有最大值为37J,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不同温度等温淬火后,35Cr Mn Si Mo Ni钢的组织主要由贝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少量的马氏体组成,组织中的贝氏体有板条状和粒状两种形态,随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组织有从板条状或针状向粒状转变的趋势。随等温淬火温度升高抗拉强度和硬度先减小后升高,收缩率、延伸率和冲击韧度先升高后减小,370℃等温淬火后材料力学性能较佳。35Cr Mn Si Mo Ni钢不同温度淬火处理后的组织由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随淬火温度升高,实验材料的抗拉强度逐渐升高,延伸率、收缩率和冲击韧度先升高后减小,硬度逐渐减小,960℃淬火后实验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Q&P工艺处理后,35Cr Mn Si Mo Ni钢的组织主要由马氏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随淬火温度(QT)升高,硬度、收缩率和延伸率先升高后降低,冲击韧度逐渐减小,抗拉强度在200℃达到最大值2209.2Mpa,200℃处理后,材料力学性能良好。与葛利兹XPM钢相比较,不同热处理工艺后,35Cr Mn Si Mo Ni钢均具有较高的硬度,不同介质冷却后硬度的范围为53.0HRC56.7HRC,较高的硬度有利于提高塑料模具的耐磨性,空冷处理后,35Cr Mn Si Mo Ni钢具有较高的冲击韧度为42.2J,但该值低于介质冷却后葛利兹XPM钢的冲击韧度;腐蚀实验结果显示,当腐蚀时间小于200h时,两种钢腐蚀率相差不大,200h250h之间时,35Cr Mn Si Mo Ni钢腐蚀率略高于葛利兹XPM钢,当腐蚀时间高于250h,35Cr Mn Si Mo Ni钢腐蚀率高于葛利兹XPM钢。

张福成,杨志南[8](2019)在《高性能纳米贝氏体轴承用钢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轴承是几乎所有机械设备中最关键的零部件,能确保设备平稳运行,这对于高端装备尤为重要,如高速铁路客车和盾构机械等。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轴承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轴承的制造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钢铁冶金以及机械制造的水平。轴承钢的性能是决定轴承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发更优异性能的轴承钢是材料研究领域与机械制造行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国内外着名的轴承制造企业竞相开发新型轴承用钢。纳米贝氏体轴承钢是一类新开发的轴承钢,不仅具有高的强韧性,同时也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与抗滚动接触疲劳性能。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纳米贝氏体轴承钢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着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在中国,纳米贝氏体轴承钢最先被用来制造大功率风电主轴轴承及其他重载轴承,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因此,纳米贝氏体轴承钢和相关热处理技术首次被纳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轴承行业认为纳米贝氏体轴承钢的开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称这种轴承为"第二代贝氏体轴承"。本文详细综述了纳米贝氏体轴承钢的发展,包括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陈艳波[9](2019)在《低碳钢超音速微粒轰击渗碳层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材料的失效(如疲劳、磨损和腐蚀等)大多开始于材料表面。通过渗碳、表面纳米化等表面强化处理方法来提高材料表面的强度和硬度,是提高零件使用寿命的常用方法。采用超音速微粒轰击处理(Supersonic Fine Particles Bombarding,SFPB),可在材料表面制备具有一定厚度的纳米细化层。若在超音速微粒轰击处理的过程中,掺入活性炭,则可在室温下在材料表面形成含碳的硬化层。因此,通过超音速微粒轰击诱导表面纳米化结合后续热处理,可以形成均匀致密的富碳的纳米晶层,提高材料表面的力学性能。本文将超音速微粒轰击技术与稀土催渗以及后续热处理工艺相结合在18Cr2Ni4WA钢表面制备了纳米合金化渗碳层。研究了轰击过程中的扩散机理和碳元素沿深度方向的分布,以及添加稀土元素对渗碳效果的影响;分析了退火工艺对渗碳层微观组织结构以及渗碳层硬度、耐磨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室温下,经SFPB渗碳处理5min、7min和10min后,在18Cr2Ni4WA钢表面均形成了纳米渗碳层,塑性变形的深度为20μm左右,渗碳层厚度约为14μm;随着轰击时间的增加,纳米晶晶粒尺寸逐渐变小(由40nm减小到25nm)。含碳量逐渐提高(质量分数由3.83%提高到8.6%),碳浓度由表及里呈梯度变化;弹丸与活性炭粉末的质量比(10:1、15:1、20:1)越小,在18Cr2Ni4W钢表面形成的渗碳层越厚。轰击时间越长,表层硬度越高且磨损性能越好,硬度最高达到460HV0.2是基体的1.5倍;耐磨损性能也随之提高。2、稀土氧化镧(La2O3)的添加及其添加方式对渗碳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稀土可以提高渗碳速率,但表面预置La2O3催渗层明显比同步稀土送粉方式的催渗效果好。表面预置催渗和同步送粉催渗的渗碳层深度分别为8μm和10μm,其渗碳层表面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6.12%和7.03%;在距离表面10μm的范围内渗碳层中碳浓度呈梯度分布,超过10μm碳浓度趋于基体碳浓度。3、后续退火处理对渗层组织和性能有显着的影响。分别在300℃、400℃、450℃、500℃、和600℃的温度下,保温120min退火处理。退火后晶粒大小尺寸分布在2050nm;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表层碳元素的扩散深度逐渐增大。400℃退火过程中纳米晶体的扩散增强,Fe3C析出量增大;500℃退火处理Fe3C进一步增多,硬度稳定地增加到最大,约为550HV0.2;600℃时硬度略有降低,发生了再结晶。分别在500℃退火温度下保温90min、120min、180min、240min,考察退火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保温时间为120min时硬度最高。结果清楚地表明,由SFPB渗碳形成的表面纳米晶体在高达500℃时是稳定的。

戴新财[10](2018)在《渗碳齿轮钢晶粒粗化与渗碳工艺的关系推导》文中研究表明借助低压真空渗碳炉、金相显微镜以及硬度计研究了12Cr2Ni4、18Cr2Ni4WA和20Cr Mn Ti渗碳钢在不同渗碳工艺下的奥氏体晶粒粗化行为。结果表明,12Cr2Ni4钢和18Cr2Ni4WA钢的适宜渗碳温度分别为950℃和1 000℃;更高的温度才能使20Cr Mn Ti钢达到奥氏体晶粒明显粗化效果。3种渗碳钢的奥氏体粗化规律均符合Beck方程。碳浓度小于共析浓度时将促进奥氏体晶粒粗化,达到共析浓度时奥氏体晶粒粗化现象减弱。

二、时效对18Cr2Ni4WA钢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效对18Cr2Ni4WA钢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碳含量对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渗碳轴承钢的发展
        1.2.1 渗碳轴承钢简介
        1.2.2 纳米贝氏体渗碳轴承钢
    1.3 合金元素对轴承钢的作用
        1.3.1 碳元素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1.3.2 碳元素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
        1.3.3 碳元素对马氏体性能的影响
        1.3.4 碳元素对贝氏体性能的影响
        1.3.5 其他元素的作用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相变动力学的测定
        2.2.1 相变点的测定
        2.2.2 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测试
    2.3 微观组织分析
        2.3.1 XRD物相测定
        2.3.2 SEM组织观察
        2.3.3 TEM组织观察
    2.4 性能测试
        2.4.1 硬度测试
        2.4.2 冲击韧性测试
第3章 等温时间及碳含量对纳米贝氏体渗碳轴承钢过渡层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相变点及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
        3.3.2 微观组织
        3.3.3 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含量对贝氏体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相变点及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
        4.3.2 微观组织结构
        4.3.3 力学性能
        4.3.4 渗碳体对轴承钢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水轮机用00Cr13Ni4Mo钢中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水轮机叶片用钢及其制备技术的发展
    1.3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
        1.3.1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发展历史
        1.3.2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中的合金元素
        1.3.3 超级马氏体不锈钢的性能
    1.4 逆变奥氏体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简介
        1.4.1 逆变奥氏体概念的提出
        1.4.2 热处理工艺对逆变奥氏体的影响
        1.4.3 逆变奥氏体的表征方法
        1.4.4 逆变奥氏体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膨胀试验
        2.2.2 热处理工艺
    2.3 电解抛光
    2.4 物相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00Cr13Ni4Mo钢中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
    3.1 前言
    3.2 1#钢马氏体逆转变行为的实时原位表征
        3.2.1 670℃加热保温过程中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
        3.2.2 650℃及620℃加热保温过程中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
        3.2.3 600℃及580℃加热保温过程中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
    3.3 逆变奥氏体的孕育期
    3.4 1#钢中逆变奥氏体含量的计算
        3.4.1 热膨胀曲线的计算
        3.4.2 XRD定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V、N微合金化钢中N元素对马氏体逆转变行为的影响
    4.1 前言
    4.2 2#钢中马氏体逆变行为的实时原位表征
        4.2.1 670℃及650℃加热保温过程中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
        4.2.2 620℃及600℃加热保温过程中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
        4.2.3 580℃加热保温过程中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
    4.3 2#钢中逆变奥氏体含量的计算
        4.3.1 热膨胀曲线的计算
        4.3.2 XRD定量分析
    4.4 N对马氏体逆变行为的影响
        4.4.1 对逆变奥氏体孕育期的影响
        4.4.2 对逆变奥氏体含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型轴用钢超声滚压强化机理及微动磨损和旋弯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动轴用钢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材料表面强化技术
        1.3.1 机械强化技术
        1.3.2 化学强化技术
    1.4 超声表面滚压强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状况
        1.4.1 超声表面滚压强化机理
        1.4.2 超声表面滚压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4.3 超声表面滚压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5 钢铁材料表面滚压强化技术研究状况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轴用钢超声表面滚压试验研究
    2.1 超声表面滚压试验方法与试样制备
    2.2 超声滚压工艺参数对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研究
        2.2.1 滚压力对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
        2.2.2 超声频率对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
        2.2.3 超声振幅对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
    2.3 超声滚压工艺参数对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研究
        2.3.1 表面粗糙度的定义与表征
        2.3.2 滚压力对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2.3.3 超声频率对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2.3.4 超声振幅对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2.4 超声滚压工艺参数对材料显微硬度的影响研究
        2.4.1 滚压力对材料显微硬度的影响
        2.4.2 超声频率对材料显微硬度的影响
        2.4.3 超声振幅对材料显微硬度的影响
    2.5 超声滚压工艺参数对材料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研究
        2.5.1 滚压力对材料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2.5.2 超声频率对材料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2.5.3 超声振幅对材料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2.6 新型轴用钢超声表面滚压强化机理研究
        2.6.1 材料表面微观组织强化分析
        2.6.2 材料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强化分析
        2.6.3 材料表面显微硬度强化分析
        2.6.4 材料表面残余应力强化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轴用钢超声表面滚压仿真模拟研究
    3.1 超声表面滚压数值模拟方法
        3.1.1 模型的建立
        3.1.2 材料属性和接触关系的定义
        3.1.3 网格精度的确定
        3.1.4 边界条件和载荷的施加
    3.2 超声滚压工艺参数对能量分布的影响模拟
        3.2.1 滚压力对能量分布的影响
        3.2.2 超声频率对能量分布的影响
        3.2.3 超声振幅对能量分布的影响
    3.3 超声滚压工艺参数对材料表面形貌的影响模拟
        3.3.1 滚压力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3.3.2 超声频率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3.3.3 超声振幅对表面形貌的影响
    3.4 超声滚压工艺参数对材料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模拟
        3.4.1 滚压力对材料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3.4.2 超声频率对材料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3.4.3 超声振幅对材料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表面滚压对新型轴用钢摩擦磨损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摩擦磨损试验方法与试样制备
    4.2 新型轴用钢材料的摩擦性能
    4.3 新型轴用钢材料的磨损性能
    4.4 新型轴用钢材料的磨损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表面滚压对新型轴用钢旋转弯曲疲劳性能影响的研究
    5.1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与试样制备
    5.2 超声表面滚压试样的S-N曲线对比分析
    5.3 超声表面滚压前后试样旋弯疲劳断口形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超高强高韧化钢的研究进展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超高强度高韧性合金钢分类及应用
    1.1 低合金超高强韧钢
    1.2 中、高合金二次硬化超高强韧钢
    1.3 马氏体时效超高强韧钢
    1.4 沉淀硬化超高强度不锈钢
    1.5 传统超高强高韧钢存在的问题
2 新型超高强度高韧性合金钢的发展
    2.1 新型马氏体时效超高强韧钢
    2.2 超高强高韧纳米贝氏体钢
    2.3 高位错密度诱导大塑性变形-配分钢
    2.4 复合析出纳米相超高强韧钢
    2.5 多相复合显微组织超高强韧钢
    2.6 新型超高强韧钢的缺点
3 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新型超高强度高韧钢的需求
    3.1 轻质超高强装甲钢
    3.2 大型半自磨机用超高强韧耐磨钢
    3.3 盾构机刃具用超高强韧钢
    3.4 压裂技术采油工艺中压裂泵液力端用超高强韧钢
    3.5 潜在的解决方案
4总结与展望

(7)新型塑料模具钢35CrMnSiMoNi组织和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塑料模具钢的分类
    1.3 塑料模具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塑料模具的失效形式
    1.5 塑料模具钢的性能要求
    1.6 常用的热处理工艺
        1.6.1 正火热处理
        1.6.2 淬火热处理
        1.6.3 回火热处理
        1.6.4 Q&P工艺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8.1 商用葛利兹XPM进口塑料模具钢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1.8.2 新型塑料模具钢35CrMnSiMoNi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1.8.3 35 CrMnSiMoNi钢和葛利兹XPM钢的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对比
2 实验材料及研究过程
    2.1 实验材料的设计和制备
    2.2 商用葛利兹XPM进口塑料模具钢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2.3 35 CrMnSiMoNi钢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2.3.1 热处理相变点的确定
        2.3.2 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2.4 技术路线
    2.5 力学性能检测
        2.5.1 硬度检测
        2.5.2 拉伸性能检测
        2.5.3 冲击性能检测
    2.6 物相分析
    2.7 显微组织观察
    2.8 腐蚀实验
3 葛利兹XPM钢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3.1 淬火工艺对葛利兹XPM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1.1 淬火温度对葛利兹XPM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3.1.2 淬火温度对葛利兹XPM钢组织的影响
    3.2 淬火后回火工艺对葛利兹XPM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2.1 回火温度对葛利兹XPM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3.2.2 回火温度对葛利兹XPM钢组织的影响
    3.3 冷却介质对葛利兹XPM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3.1 冷却介质对葛利兹XPM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冷却介质对葛利兹XPM钢组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35CrMnSiMoNi钢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4.1 正火工艺对35CrMnSiMoNi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1.1 正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 正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1.3 正火保温时间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1.4 正火保温时间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2 正火后回火工艺对35CrMnSiMoNi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2.1 正火后回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正火后回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2.3 正火后回火时间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2.4 正火后回火时间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3 冷却介质对35CrMnSiMoNi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3.1 冷却介质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冷却介质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4 等温淬火工艺对35CrMnSiMoNi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4.1 等温淬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 等温淬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4.3 等温淬火时间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4.4 等温淬火时间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5 淬火工艺对35CrMnSiMoNi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5.1 淬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5.2 淬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5.3 淬火保温时间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5.4 淬火保温时间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6 淬火后回火工艺对35CrMnSiMoNi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6.1 淬火后回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6.2 淬火后回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6.3 淬火后回火保温时间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6.4 淬火后回火保温时间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7 Q&P工艺对35CrMnSiMoNi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7.1 盐浴淬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7.2 盐浴淬火温度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7.3 碳分配温度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7.4 碳分配温度对35CrMnSiMoNi钢组织的影响
        4.7.5 碳分配时间对35CrMnSiMoNi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5 35CrMnSiMoNi钢和葛利兹XPM钢性能的对比
    5.1 两种塑料模具钢力学性能的对比
    5.2 两种塑料模具钢耐腐蚀性能的对比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低碳钢超音速微粒轰击渗碳层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碳钢渗碳技术研究进展
        1.2.1 渗碳钢发展现状
        1.2.2 渗碳工艺
        1.2.3 渗碳钢热处理工艺
    1.3 材料表面纳米化
        1.3.1 超音速微粒轰击技术
        1.3.2 基本原理及变形机制
        1.3.3 机械合金化技术
    1.4 稀土催渗机理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检测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基体材料
        2.1.2 粉体制备
        2.1.3 退火处理
    2.2 超音速微粒轰击设备
        2.2.1 喷枪系统
        2.2.2 送粉系统
        2.2.3 气体加热装置
    2.3 组织结构表征
        2.3.1 金相组织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3.4 物相分析(XRD)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3.6 三维表面形貌测试
    2.4 性能测试
        2.4.1 硬度及硬度梯度测试
        2.4.2 纳米硬度测试
        2.4.3 摩擦磨损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18Cr2Ni4WA钢超音速微粒轰击渗碳层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18Cr2Ni4WA钢渗碳层的制备
    3.3 SFPB对18Cr2Ni4WA钢渗碳层表面显微组织的影响
        3.3.1 渗碳层表面显微组织的变化
        3.3.2 SFPB对渗碳层相结构的影响
        3.3.3 渗碳层微观结构变化
    3.4 轰击时间对18Cr2Ni4WA钢组织和性能影响
        3.4.1 轰击时间对组织和相结构的影响
        3.4.2 轰击时间对渗碳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3.4.3 渗碳层弹性模量变化
        3.4.4 轰击时间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3.5 碳含量对18Cr2Ni4WA钢渗碳层组织和性能影响
        3.5.1 碳含量对18Cr2Ni4WA钢渗碳层组织的影响
        3.5.2 碳含量对18Cr2Ni4WA钢渗碳层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稀土催渗对低碳钢表面渗碳层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稀土催渗剂的选择
        4.2.2 稀土催渗实验设计
    4.3 稀土对渗碳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4.3.1 稀土渗碳层组织及能谱分析
        4.3.2 稀土渗碳层相结构分析
    4.4 稀土渗碳层成分分析
    4.5 稀土催渗对渗碳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4.6 稀土渗碳层纳米压痕试验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退火对18Cr2Ni4WA钢渗碳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退火对18Cr2Ni4WA钢表层组织的影响
        5.2.1 退火温度的影响
        5.2.2 退火时间的影响
    5.3 渗碳层厚度和元素含量的变化
    5.4 退火对渗碳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5.5 退火前后的相结构分析
    5.6 退火温度对渗碳前后摩擦性能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渗碳齿轮钢晶粒粗化与渗碳工艺的关系推导(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1 相同保温时间、不同保温温度下的奥氏体粗化行为
    2.2 相同保温温度、不同保温时间下的奥氏体粗化行为
    2.3 碳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四、时效对18Cr2Ni4WA钢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脉冲磁场处理对20Cr2Ni4A钢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D]. 王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2]碳含量对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 计珊. 燕山大学, 2020(01)
  • [3]水轮机用00Cr13Ni4Mo钢中马氏体的逆转变行为与表征[D]. 曲云霄. 燕山大学, 2020(01)
  • [4]新型轴用钢超声滚压强化机理及微动磨损和旋弯疲劳性能研究[D]. 黄丽满.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超高强高韧化钢的研究进展和展望[J]. 罗海文,沈国慧. 金属学报, 2020(04)
  • [6]回火温度对渗碳钢18Cr2Ni4WA组织和硬度的影响[J]. 刘向艳,崔鸿,李刚,董树权,杨建华,穆立峰,刘桂江. 特殊钢, 2019(05)
  • [7]新型塑料模具钢35CrMnSiMoNi组织和性能的研究[D]. 杨典典.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8]高性能纳米贝氏体轴承用钢发展与展望[J]. 张福成,杨志南. Engineering, 2019(02)
  • [9]低碳钢超音速微粒轰击渗碳层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 陈艳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3)
  • [10]渗碳齿轮钢晶粒粗化与渗碳工艺的关系推导[J]. 戴新财. 铸造技术, 2018(07)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