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内部热凝胶提高采油率

一、应用内热凝胶提高原油采收率(论文文献综述)

曲海莹[1](2020)在《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的稳泡驱油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泡沫驱油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泡沫驱流度比可控,封堵效果好,驱油效率高,是国内外大型油田广泛应用的一种三次采油技术。因此,良好的静态稳定性和较高的流变性是提高泡沫驱油效率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选用平均粒径为20 nm的四氧化三铁颗粒为原料进行了表面疏水改性,并与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进行复配,旨在揭示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的稳泡机理,重点研究了改性后不同疏水程度的纳米颗粒对泡沫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选用了二甲基硅氧烷、叔碳酸缩水甘油酯、1,2-环氧十二烷三种改性剂,并对改性前后的纳米颗粒进行理化性能分析和稳泡性能评价。然后筛选出了适合纳米颗粒稳泡的改性剂,对其添加量进行调控,制备出接触角为12.7°、20.6°、57.5°、94.3°的四种不同亲水程度的颗粒,并对其进行稳泡性能与流变性能评价、配方优化,得出改性后稳泡性能最佳的接触角和优化后的颗粒稳泡体系。最后进行驱油物理模拟试验,评价改性纳米颗粒的稳泡驱油效果。由上述试验结果表明,1,2-环氧十二烷改性的纳米颗粒稳泡性能优于二甲基硅氧烷和叔碳酸缩水甘油酯。最佳接触角为94.3°,其配方为0.1%MFe3O4(θ=94.3°)+0.2%SDS+0.1%HPAM,体系泡沫半衰期为214 min,其是裸磁颗粒稳泡半衰期的2.36倍;通过流变性能测试表明该体系为假塑性流体,在高剪切速率下保持较高的粘度,具有较好的泡沫状态,在变剪切频率下其弹性模量大于粘性模量。驱油物理模拟试验表明,在80℃,18 MPa,10 m D油藏条件下,0.1%MFe3O4(θ=94.3°)+0.2%SDS+0.1%HPAM体系、0.1%Fe3O4+0.2%SDS+0.1%HPAM体系与CO2气驱的原油采收率分别提高了10.64%、9.78%、7.83%。结果表明,通过1,2-环氧十二烷的疏水改性可以有效增强四氧化三铁颗粒的稳泡性能,进而能够提高低渗透油藏原油采收率,本研究对后续磁性颗粒稳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古萌[2](2019)在《高机械强度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合成与评价》文中认为我国大部分油藏现已处于高含水阶段,非均质性严重,需要进行深部调剖,聚合物微球作为新发展的调剖堵水剂,它的尺寸可控并具有优良的溶胀特性,可以在深部调剖过程中达到封堵大孔喉、增油降水的效果。但其机械强度较差,易在地层运移中受挤压破碎,降低封堵效果。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以丙烯酰胺(AM)为主要单体,以丙烯酸丁酯(BA)和改性后蒙脱土(OMMT)为增韧剂,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采用反向悬浮聚合法分别合成了P(AM-BA)共聚微球、PAM/OMMT复合微球两种微球,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FT-IR、SEM、XRD、EDS、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等方法对合成的两种微球的分子结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蒙脱土的改性情况等进行了表征。对两种微球在不同溶胀时间、不同温度、不同矿化度水中的溶胀性能及耐盐性、不同剪切速率下的抗剪切性能进行了考察。同时,利用质构仪对两种微球所对应的本体胶的耐压性能及拉伸性能进行评价,并对本体胶进行SEM表征。实验结果表明,BA及OMMT的加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丙烯酰胺微球的机械强度。与PAM微球相比,适量的BA可以降低微球的吸水溶胀性,但对耐盐性影响较小;少量的OMMT的加入则可以降低微球的吸水溶胀性并适当提高微球的耐盐性;两者的加入均会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球在高剪切速率下的破损情况,而BA对抗剪切性能的提高优于OMMT。在PAM本体胶中加入5wt%的BA可以提高本体胶的拉伸应力4倍,但其对本体胶的压缩性影响较小;在PAM本体胶中加入2wt%的OMMT可以提高本体胶的拉伸应力约5倍,且可使本体胶的压缩应力值增大1倍。

张宏[3](2017)在《京11区块二元复合驱配方研制与性能评价》文中指出对油藏的开发历程和开发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京11断块的油藏特点:水驱采出程度较高;原油粘度低、酸值低;储层粘土矿物含量相对较高、渗透率较低。通过开展体系流变性、界面张力性质、相态稳定性、化学剂吸附损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6个聚合物工业品、8个表面活性剂工业品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研究,确定了最佳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建立了适宜京11区块二元复合驱配方体系;通过开展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评价了不同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通过研究认为,较为适宜京11断块油藏的表面活性剂产品为双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优选出的较佳二元复合体系配方为:1500mg/L聚丙烯酰胺+0.3%双子表活剂。上述二元复合体系在油藏温度下放置60天后,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仍能达到超低,体系粘度保持率在80%以上,受环境因素变化影响较小;室内物理模拟驱油效率评价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二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可达到24.1%。但是由于表活剂对油藏的针对性较强,普适表活剂较少,优选出的双子表活剂价格昂贵,而两性表活剂在乳化原油方面较优,但存在溶解性问题,因此针对京11区块油藏条件合成氧化胺型两性表活剂,以期解决该问题。研究了加样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合成反应的影响,最终合成出新型表活剂;简析了氧化胺型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结构与类型,对该表活剂油水界面活性、乳化能力等起重要作用。该表活剂与原油界面张力达到10-2mN/m数量级,但具有较强的乳化作用,在使用浓度为0.05%时,可提高采收率4.6%,与聚合物复配后,可提高采收率22.5%,从实验评价结果看,驱油能力仅次于双子表活剂。

吴亚龙[4](2017)在《海上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转驱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海上底水稠油油藏前期的开发方式是水平井蒸汽吞吐,随着蒸汽吞吐轮次的增加,吞吐效果逐渐变差,蒸汽窜流和底水水淹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方法,开展了海上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转驱优化设计。为了评价水平井吞吐效果,建立起包含底水系统在内的非封闭网格模型,进行区块和单井的历史拟合,获得了精度较高的历史拟合结果,然后对油藏的温度场、压力场、剩余油饱和度场进行分析。对于汽窜和水淹特征的研究,一方面建立均质概念模型,研究由于油藏出砂形成蒸汽窜流通道的过程,并且利用纵向非均质模型,计算汽侵比例与井距、高渗层厚度和吞吐周期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历史拟合的数值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块第6、11和27的水淹状况。针对水平井的汽窜和水淹问题,分别开展高温泡沫单双管驱油性能实验和底水稠油油藏三维物理模拟实验,最后,优选先导试验区块,进行水平井吞吐转驱参数敏感性研究,并优化转驱时机、注入方式及注采参数。结果表明泡沫能有效封堵蒸汽的窜流通道,提高洗油效率,扩大波及系数。三维物理模拟中凝胶调堵后采收率提高2.01%,凝胶水淹封堵效果较为明显。此外,转驱时机和采注比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吞吐转驱影响最为显着。

吕兴军[5](2017)在《热采开发技术在JQ稠油油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力采油作为目前稠油开发的主要手段,能够有效升高油层温度,降低稠油粘度,使稠油易于流动,从而将稠油采出。蒸汽吞吐是先向油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关井一段时间,待蒸汽的热能向油层扩散后,再开井生产的一种开采稠油的增产方法。蒸汽驱采油技术是将蒸汽注入到一口或多口井中,将地层中粘度较大的稠油加热降粘,然后在蒸汽蒸馏的作用下,把原油驱向邻近多口生产井中并采出来。JQ稠油油藏属于高孔、中高渗透稠油油层,研究区块的蒸汽吞吐及蒸汽驱热采开发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从JQ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实际情况得出,经过蒸汽吞吐开采,达到产油效果,油层热连通程度得到改善。但仍存在由于热损失造成蒸汽干度降低,井间干扰,油层吸汽不均等问题,需通过提高注汽的速度,减少注汽时间;组合式吞吐技术分层、选层注汽技术等,以改善蒸汽吞吐的效果。从JQ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转蒸汽驱开发的实际情况得出,为提高稠油油藏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油井含水上升快、蒸汽窜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热采开发效果的主要问题。因此为解决该问题,通过优选耐高温调堵液,判断地层是否存在大孔道及确定大孔道封堵剂用量等措施,缓解了平面、层间矛盾,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张婧[6](2016)在《中深层边水稠油油藏控水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稠油开采的巨大潜力使得稠油开发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对于边水活跃的稠油油藏,边水入侵在补充地层能量的同时,也会造成边部油井见水过早,含水上升速度过快,影响最终采收率。油藏边部受边水的影响压力高,中部天然能量开采压力较低,边中部压力落差大,边水向油藏中部锥进明显,水侵严重,是所有边水油藏开发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中深层边水稠油油藏特点,首先应用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方法,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相结合对影响含水上升的因素如油藏宽度、厚度、边水大小、原油粘度等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总结了各因素影响规律,筛选出了影响含水上升的主控因素。然后根据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直井与水平井产能公式,采用等值渗流法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直井-水平井混合井网产能公式,得到技术井网密度,同时针对特殊区块利用数模法优选出了条带状边水油藏最优控水布井方式,对产能公式进行验证。接着在最优井网的基础上,根据油藏埋藏深、油稠的特点,对比研究了热采和冷采两种方式,采用井筒热损失计算验证了注汽热采的可行性,得到了不同深度热损失图版,并对优选的蒸汽吞吐进行了参数优化;通过数值模拟对氮气泡沫驱、注降粘剂、稠化水驱的适应性及控水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着重优化模拟了更加经济有效的稠化水驱相关参数,达到开采方式的最佳控水增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控制中深层稠油油藏含水上升,以降低原油粘度,布井在远离边水、油厚处,以及采用合理采液速度为原则,采用直井-水平井联合布井的不规则井网,边部提液,利用蒸汽吞吐及稠化水驱相结合的开采方式,具有较好的开发效果。在实际典型区块东辛油田某断块进行验证,模拟结果显示所优化研究结果与区块原始开发相比有明显控水增油效果。该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强,焦龙,吴炜,乔孟占,张瀚奭[7](2015)在《冀东油田高温油藏JRGW凝胶调驱剂性能评价》文中提出交联聚合物调驱剂利用其在地层中的动态封堵作用,具有深部调和驱的双重作用。为满足冀东油田深部调驱需要,研制JRGW凝胶调驱剂,其利用交联剂中的羟甲基与聚丙烯酰胺中的酰胺基发生共价交联反应形成稳定凝胶,并辅以螯合剂与稳定剂消除环境影响因素、提高凝胶性能。本文通过调驱剂流变性的评价,对凝胶成胶温度、时间、稳定性、岩心流动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

陈征[8](2015)在《腰英台油田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很多成功的应用,但我国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起步相对较晚,近几年来我国先后在大庆、吉林、胜利等油田开展了CO2驱先导性试验,取得了一些经验。腰英台油田自2011年实施CO2驱先导性试验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地层中CO2相态不清晰,CO2驱效果首要影响因素不明确,缺乏一种有效的CO2非混相驱效果评价方法、亟需提高腰英台油田CO2驱效果的技术对策等。针对以上问题,采用井筒多相管流计算的方法对CO2相态变化规律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注入的CO2在地层中存在混相段、超临界段和气态段三种阶段,多数CO2处于超临界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CO2驱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压力与混相压力的比值对CO2驱效果的影响权重为39%,是影响CO2驱效果的首要因素;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的方法对腰英台油田CO2非混相驱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截止至目前为止腰英台油田CO2非混相驱增产效果不理想,还未达到国内其他CO2非混相驱试验区水平;采用物模实验的方法对CO2泡沫封堵参数展开优化研究,筛选出发泡能力及泡沫稳定性较好的起泡剂B,实验结果表明B起泡剂溶液CO2泡沫最佳注入方式为气液同时注入,最佳起泡剂浓度为0.5%,最佳注入速度为0.7mL/min,最佳气液比为1:1;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提高区块CO2驱效果的技术对策展开研究,提出分层注气技术、间开间注技术、周期注气技术及变非混相为混相等技术对策。

杨茂洁[9](2015)在《蛭石改性聚丙烯酰胺核壳乳液的制备及其提高采收率的应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油田的开发,尤其是进入高含水开采期,水流优势通道发达,注入水无效循环,油层波及系数低,导致原油采收率太低以及后期油藏水淹、设备腐蚀、污水处理负荷过大等难题。因此油田常采用聚丙烯酰胺交联微球新型深部调剖堵水技术来提高原油采收率。蛭石是一种天然硅酸盐矿物质,具有优异的膨胀性能和吸水性能。在聚丙酰胺纳米微球的合成过程中加入蛭石对增大复合微球的粒径有着明显的效果,以无机物蛭石作为核保证了复合微球的微米级粒径尺寸的同时,壳表层的亲水性聚丙烯酸酯又提高了微球的亲水性。纳米级复合微球由于其粒径较小,很容易进入地层深部实现深部调驱。这些颗粒进入地层后吸水膨胀,体积增大,因而能堵塞地层中的水流优势通道,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本文以白油为连续相、Span80/OP10/油酸复合乳化体系为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为42.86%的丙烯酰胺水溶液为分散相,配制了含47.1%白油、13.7%Span80/OP10/油酸(质量比7.0:3.0:2.0)复合乳化剂和39.2%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反相微乳液。在反相聚合过程中引入无机核蛭石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蛭石改性聚丙烯酰胺复合微球(复合PAMCMS),并以产物中复合微球的乳液稳定性、单体转化率、凝胶率、粒径、溶胀性能等为指标,考察了油水比、引发剂、单体AM、单体AA、中和度、蛭石、交联剂、搅拌速率和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引发剂APS-SHS(摩尔比为1:1)、交联剂MBA、AA单体(中和度88.6%)和蛭石的用量分别为单体质量的0.9%、0.25%、23.4%和2.5%时,在温度为40℃、搅拌速率为350 r/min的条件下反应9 h可获得稳定性较好、粒径达748.9nm的复合PAMCMS。该新型微球在70℃下恒温溶胀15天后吸水膨胀倍数可达5.37倍,且耐盐性较好,吸盐膨胀后粒径可达3291.2nm,增大了近4.4倍;浓度为3000mg/L的复合PAMCMS溶液,在转速为1000r/min下搅拌分散15min,可实现快速分散。其良好的水溶分散性及注入性保证了其在到达注水井底储层时可以均匀的进入到地层深部,不会由于存在未分散的大颗粒而造成近井地带的封堵。将蛭石改性聚丙烯酰胺复合乳液与甜菜碱、SAS-60三者结合,可将长庆原油与矿化水的界面张力降至10-4m N/m,协同效应显着。除此之外,复合PAMCMS经膨胀后能对模拟填砂管进行有效封堵,在注入膨胀后的聚合物纳米球后,原油采收率由65%上升至81.8%,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预期效果。我们对复合PAMCMS注入工艺进行优化,发现相对较低的注入浓度、较长时间注入聚合物纳米球,可以有效扩大水相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效果显着。

李雪[10](2014)在《NB35-2油田“调驱—热采”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陆地油气产量增长呈现逐年递减趋势,而国家工业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对石油消耗量却在稳步递增,海上油田产量持续增长己经成为国内石油产量增长重要组成部分。渤海油田是国内原油储量和产量都较高的海上油田,其中以稠油储量占其总储量的2/3左右。由于稠油油藏具有储层厚度大、平均渗透率高、非均质性强、原油黏度高和岩石胶结疏松等特点,水驱开发效果较差,水驱采收率一般只有20%左右。因此,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一直是困扰石油科技工作者的技术难题。在现有研究工作成果基础上,本文以现代油藏工程和提高采收率理论为指导,以数值模拟技术为研究手段,以NB35-2油田为研究平台,开展了“调驱-热采”联合作业效果数值模拟研究。“调驱-热采”就是将以往单独使用的调驱和热流体吞吐技术联合使用,即通过水井注入聚合物弱凝胶,达到调整吸液剖面和补充地层能力目的。通过油井注入多元热流体,大幅度降低井筒附近区域原油黏度,减小渗流阻力,提高产液能力。研究表明,水井调驱效果主要影响因素有:聚合物浓度、段塞尺寸和调驱相隔时间,油井热流体吞吐效果主要影响因素有:注热流体速度、焖井时间、周期注热流体量、注热流体温度和热流体吞吐周期时间。从产出投入比、采收率增幅以及综合评价指标来看,“调驱-热采”联合作业采收率增幅达到7%14%之间,明显高于单独调驱或热采,甚至高于两者之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B17井组单独调驱注入参数优化结果:聚合物浓度、段塞尺寸、“聚:Cr3+”和注聚间隔时间分别为3000mg/L、0.06PV、180:1和12个月。该井组B28井和B29井热流体吞吐参数优化结果:注入量4000m3、注入速度200m3/d、温度280℃、干度0.6、采液速度200m3/d、焖井时间4天、周期时间9个月和周期注入量4000m3。数值模拟还表明,B6、B20m和B3m井组“调驱-热采”各井组最优注采参数为:B6井组注热流体速度、焖井时间、周期注热流体量、注热流体温度、热流体吞吐周期时间、注聚浓度、段塞尺寸、注聚时间间隔及采注比的最优水平分别为:150t/d、3d、3500t、275℃、18个月、3000mg/L、0.04PV、6个月和1.5。B20m井组为140t/d、3d、3500t、270℃、18个月、3500mg/L、0.1PV、6个月和1.5。B3m井组为150t/d、2d、4500t、270℃、9个月、3000mg/L、0.1PV、15个月和1.4。矿场施工结果表明,“调驱-热采”联合作业取得了明显增油降水效果,成为NB35-2油田高效开发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矿场试验统计数据与数值模拟预测结果对比分析,调整了地质模型中部分物性参数,提高了数值模拟预测精度。

二、应用内热凝胶提高原油采收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内热凝胶提高原油采收率(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的稳泡驱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纳米颗粒稳泡机理及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1.2.1 纳米颗粒稳泡机理
        1.2.2 纳米颗粒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2章 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稳泡性能分析
    2.1 试验部分
        2.1.1 试验药品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2.1 粒度分析
        2.2.2 复配体系溶液表面张力
        2.2.3 纳米颗粒与SDS复配体系的泡沫性能
        2.2.4 纳米颗粒与SDS协同作用下泡沫形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的理化性能
    3.1 试验药品及仪器
        3.1.1 试验药品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反应步骤
        3.2.2 结构表征
        3.2.3 分散性能测试
        3.2.4 稳泡性能评价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
        3.3.2 疏水效果评价
        3.3.3 粒度分析
        3.3.4 稳泡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稳泡性能评价
    4.1 试验部分
        4.1.1 试验药品
        4.1.2 试验仪器
        4.1.3 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的制备
        4.1.4 (M)Fe_3O_4/SDS/HPAM悬浮液的制备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1 改性剂浓度对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疏水性的影响
        4.2.2 接触角对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稳泡性能的影响
        4.2.3 聚合物浓度对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稳泡性能的影响
        4.2.4 (M)Fe_3O_4/SDS/HPAM泡沫体系的流变特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驱油效果评价
    5.1 试验药品及装置
        5.1.1 试验药品
        5.1.2 试验装置
    5.2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高机械强度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合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深部调剖技术
        1.1.1 深部调剖技术产生背景
        1.1.2 深部调剖技术难点
        1.1.3 聚合物微球研究现状
    1.2 聚合物微球合成工艺
        1.2.1 反相悬浮聚合法
        1.2.2 反相乳液聚合法
        1.2.3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1.2.4 分散聚合法
    1.3 高机械强度聚合物研究现状
        1.3.1 共聚高分子材料
        1.3.2 聚合物/纳米无机粒子复合材料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Poly(AM-BA)共聚微球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2 Poly(AM-BA)共聚微球的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AM微球与P(AM-BA)共聚微球的FT-IR分析
        2.3.2 交联剂含量对微球产率及形貌的影响
        2.3.3 增韧剂BA含量对微球产率及形貌的影响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4 小结
第3章 PAM/OMMT复合微球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3.2.2 蒙脱土的改性
        3.2.3 PAM/OMMT复合微球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MT、OMMT的 XRD分析
        3.3.2 PAM微球与PAM/OMMT复合微球的SEM-EDS分析
        3.3.3 增韧剂OMMT的含量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3.4 小结
第4章 微球的溶胀性及抗剪切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2 微球溶胀实验
        4.2.3 微球抗剪切性能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溶胀时间对微球溶胀性能的影响
        4.3.2 溶胀温度对微球溶胀性能的影响
        4.3.3 NaCl浓度对微球溶胀性能的影响
        4.3.4 增韧剂对微球抗剪切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P(AM-BA)、PAM/OMMT本体胶的拉伸及压缩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5.2.2 本体胶的制备
        5.2.3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本体胶的拉伸性能
        5.3.2 本体胶的压缩性能
        5.3.3 本体胶的微观结构
        5.3.4 聚合物微球机械强度的增强机制探究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京11区块二元复合驱配方研制与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合驱现场应用情况
        1.2.2 复合驱体系评价指标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藏概况
    2.1 基本地质特征
        2.1.1 地层特征
        2.1.2 构造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1.4 沉积特征
        2.1.5 流体性质及温压系统
    2.2 油藏开发状况及存在问题
        2.2.1 开发阶段划分及开采特点
        2.2.2 开发现状
        2.2.3 开发存在的问题
    2.3 复合驱技术可行性论证
    2.4 注入水水质分析及原油油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合物筛选与评价
    3.1 聚合物样品概况及理化性能检测
    3.2 聚合物粘浓关系研究
    3.3 聚合物稳定性研究
        3.3.1 聚合物长期热稳定性研究
        3.3.2 聚合物剪切稳定性研究
    3.4 聚合物静吸附损失研究
    3.5 聚合物注入性研究
    3.6 聚合物驱油能力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筛选与评价
    4.1 常用表面活性剂筛选
        4.1.1 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和相态稳定性研究
        4.1.2 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研究
        4.1.3 表面活性剂乳化性能研究
        4.1.4 表面活性剂静吸附损失研究
        4.1.5 表面活性剂驱油性能研究
    4.2 常用表面活性剂存在的问题
    4.3 新型表面活性剂合成
    4.4 新型表面活性剂表征
    4.5 新型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
        4.5.1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研究
        4.5.2 乳化性能研究
        4.5.3 静吸附损失研究
        4.5.4 驱油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元复配体系评价
    5.1 二元体系配伍性研究
        5.1.1 表面活性剂对二元体系粘度的影响研究
        5.1.2 聚合物对二元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的影响研究
    5.2 二元体系热稳定性研究
    5.3 二元体系乳化性能研究
    5.4 二元体系静吸附损失研究
    5.5 二元体系驱油能力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海上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转驱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底水油藏水平井水淹的研究现状
        1.2.2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汽窜的研究现状
        1.2.3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转驱的研究现状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效果评价
    2.1 油藏概况
    2.2 水平井蒸汽吞吐动态开发指标研究
        2.2.1 蒸汽吞吐的累产特征研究
        2.2.2 蒸汽吞吐的注采特征研究
    2.3 数值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2.3.1 地质模型建立
        2.3.2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2.4 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研究
        2.4.1 三场分布特征
        2.4.2 剩余油分布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汽窜和水淹特征研究
    3.1 汽窜特征研究
        3.1.1 井间汽窜概况
        3.1.2 汽窜通道孔渗特征研究
        3.1.3 注蒸汽井间汽侵体积研究
    3.2 汽窜主控因素研究
        3.2.1 出砂频率的影响
        3.2.2 注汽强度的影响
    3.3 水淹特征分析
        3.3.1 第6小层水淹分析
        3.3.2 第11小层水淹分析
        3.3.3 第27小层水淹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底水稠油油藏汽窜治理和水淹控制物理模拟研究
    4.1 高温泡沫治理汽窜单管驱油实验
        4.1.1 实验设计
        4.1.2 实验结果
    4.2 高温泡沫治理汽窜双管驱油实验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结果
        4.2.3 综合对比
    4.3 凝胶水淹调堵三维物理实验
        4.3.1 实验参数设计
        4.3.2 实验装置与流程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吞吐转驱工艺参数优化
    5.1 井网布置
    5.2 吞吐转驱注采参数敏感性研究
        5.2.1 正交数值实验方案设计及结果
        5.2.2 工艺参数敏感性评价
    5.3 工艺参数优化设计
        5.3.1 转驱时机
        5.3.2 注入方式
        5.3.3 井距
        5.3.4 注汽强度
        5.3.5 采注比
        5.3.6 注汽温度
        5.3.7 蒸汽干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热采开发技术在JQ稠油油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
第一章 JQ稠油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1.1 构造地质特征
    1.2 储层地质特征
    1.3 油水分布规律
    1.4 流体性质
    1.5 油层压力与温度
第二章 JQ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应用研究
    2.1 蒸汽吞吐驱油机理及开采特征
        2.1.1 驱油机理
        2.1.2 开采特征
    2.2 蒸汽吞吐技术在JQ油藏的应用分析
        2.2.1 JQ油藏蒸汽吞吐开发简况
        2.2.2 JQ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分析
        2.2.3 蒸汽吞吐阶段特征研究
        2.2.4 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及措施
        2.2.5 蒸汽吞吐后期产量预测
    2.3 小结
第三章 JQ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应用研究
    3.1 蒸汽驱采油技术的驱油机理
    3.2 JQ油藏蒸汽驱开发可行性分析
        3.2.1 蒸汽驱热采方式对油藏的要求
        3.2.2 油井吞吐后仍有较高的剩余油分布
        3.2.3 油井吞吐后油层热连通程度明显变好
        3.2.4 区块蒸汽驱开发效果预测
    3.3 蒸汽驱技术在JQ油藏的应用分析
        3.3.1 JQ油藏蒸汽驱开发简况
        3.3.2 转蒸汽驱时机的确定
        3.3.3 注采参数的控制
        3.3.4 JQ油藏区块蒸汽驱开发效果
    3.4 蒸汽驱开发汽窜影响及治理措施研究
        3.4.1 汽窜影响
        3.4.2 耐高温调堵液的优选
        3.4.3 大孔道确定的依据
        3.4.4 大孔道封堵堵剂用量的确定
        3.4.5 封堵JQ2810 井堵剂的用量
        3.4.6 调堵实施效果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中深层边水稠油油藏控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底水稠油油藏开发方式
        1.2.2 中深层稠油油藏开发方式
        1.2.3 目前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影响含水上升的因素敏感性分析
    2.1 模型建立
    2.2 单因素分析法
        2.2.1 油藏宽度
        2.2.2 油层厚度
        2.2.3 边水大小
        2.2.4 原油粘度
        2.2.5 水体压缩系数
        2.2.6 产液速度
    2.3 多因素分析法
    2.4 实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井网井型控水技术研究
    3.1 井网井型控水技术研究
        3.1.1 不同井型在边水稠油油藏中的适应性
        3.1.2 多井型井网合理密度
        3.1.3 东辛断块油藏井网部署
        3.1.4 数值模拟法布井控水技术研究
        3.1.5 结果验证
    3.2 合理技术政策界限优化
        3.2.1 注采比及压力保持水平
        3.2.2 油井采液速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汽热采控水技术研究
    4.1 热采必要性研究
    4.2 热采可行性研究
        4.2.1 井筒传热机理
        4.2.2 传热模型
        4.2.3 压降模型
        4.2.4 蒸汽干度模型
        4.2.5 可行性分析
    4.3 热采方式优选
    4.4 注汽热采优化
        4.4.1 注汽强度
        4.4.2 注汽速度
        4.4.3 单井排液量
        4.4.4 转热采时机
        4.4.5 吞吐周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化学剂控水技术优化研究
    5.1 氮气泡沫驱
    5.2 降粘剂
    5.3 稠化水驱
        5.3.1 聚合物浓度
        5.3.2 聚合物用量
        5.3.3 注入时机
        5.3.4 注采比
        5.3.5 采液速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应用
    6.1 地质概况
        6.1.1 构造特征
        6.1.2 地层划分与对比
        6.1.3 储层特征及评价
        6.1.4 流体性质及温压系统
    6.2 油田开发简况
    6.3 断块模型建立
        6.3.1 储层地质建模
        6.3.2 数值模拟
    6.4 控水方法应用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冀东油田高温油藏JRGW凝胶调驱剂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装置
    1.2 实验材料和调驱剂体系的配制
    1.3 实验方法
        1.3.1 凝胶强度的测定
        1.3.2 凝胶溶液的配制
        1.3.3 凝胶成胶温度的测定
        1.3.4 凝胶成胶速度的测定
        1.3.5 凝胶热稳定性的测定
        1.3.6 机械剪切对凝胶强度的影响
        1.3.7 砂床剪切对凝胶强度的影响
        1.3.8 驱油效率、封堵率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凝胶静态成胶温度
    2.2 凝胶成胶速度
    2.3 凝胶热稳定性
    2.4 驱油效率、封堵率的测定
3 现场试验
4 实验结论

(8)腰英台油田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腰英台油田CO_2相态变化规律研究
    2.1 CO_2井筒传热数学模型
        2.1.1 井筒结构简化
        2.1.2 井筒稳态传热数学模型
        2.1.3 近井地层非稳态传热模型
        2.1.4 CO_2井井筒温度梯度数学模型
    2.2 CO_2井筒压力的计算
        2.2.1 CO_2井筒压力计算模型
        2.2.2 CO_2流体的密度特性
        2.2.3 CO_2流体的黏度特性
    2.3 CO_2井筒温度压力数学模型计算过程
    2.4 腰英台油田生产井筒温度压力计算
        2.4.1 腰英台油田生产井筒温度计算模型
        2.4.2 腰英台油田生产井筒压力计算模型
        2.4.3 流体物性参数计算
    2.5 腰英台油田井筒温度压力计算软件
    2.6 注入CO_2相态分析
        2.6.1 注入井井筒内CO_2相态
        2.6.2 地层中CO_2相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_2驱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3.1 CO_2驱影响因素筛选与评价
        3.1.1 渗透率
        3.1.2 油藏深度
        3.1.3 油藏温度
        3.1.4 原油黏度
        3.1.5 储层厚度
        3.1.6 油藏压力/MMP
        3.1.7 原油相对密度
        3.1.8 孔隙度
        3.1.9 含油饱和度
        3.1.10 地层非均质性
    3.2 腰英台油田CO_2驱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3.2.1 灰色关联理论确定关联度
        3.2.2 用模糊数学方法构造判断矩阵
        3.2.3 CO_2驱影响因素权重计算分析
        3.2.4 CO_2驱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腰英台油田CO_2非混相驱效果评价研究
    4.1 支持向量机基本理论
    4.2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原理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CO_2驱效果预测
    4.4 腰英台油田CO_2驱增油效果分析
        4.4.1 第一批试验井增油量分析
        4.4.2 第二批试验井组增油量分析
        4.4.3 试验区全区增油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高腰英台油田CO_2驱效果技术对策研究
    5.1 CO_2泡沫封堵技术
        5.1.1 CO_2起泡剂优选
        5.1.2 CO_2泡沫注入参数优化
    5.2 分层注气
        5.2.1 储层地质模型建立
        5.2.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5.2.3 油藏流体相态拟合
        5.2.4 生产动态拟合
        5.2.5 分层注气效果预测
    5.3 间开间注
        5.3.1 注入参数优化
        5.3.2 间开间注注气开发方案
    5.4 周期注气
        5.4.1 注入参数优化
        5.4.2 周期注气开发方案
    5.5 变非混相驱为混相驱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蛭石改性聚丙烯酰胺核壳乳液的制备及其提高采收率的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核壳结构复合微球简介
        1.1.1 概述
        1.1.2 核壳结构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1.1.3 核壳微球应用
    1.2 蛭石改性聚丙烯酰胺复合微球(复合PAMCMS)的简介
        1.2.1 概述
        1.2.2 复合PAMCMS在油田领域的研究背景
        1.2.3 复合PAMCMS的反相微乳液聚合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3.1 本课题的提出
        1.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3.3 本课题创新点
2 复合PAMCMS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蛭石的纯化
        2.2.2 蛭石有机化改性
        2.2.3 复合PAMCMS乳液的制备
        2.2.4 模拟矿化水的制备
        2.2.5 单体转化率测定
        2.2.6 乳液凝胶率测定
        2.2.7 乳液储存稳定性测定
        2.2.8 乳液水溶性测定
        2.2.9 乳液粘度测定
        2.2.10 复合PAMCMS红外光谱及XRD测试
        2.2.11 复合PAMCMS结构和形态表征
        2.2.12 复合PAMCMS吸水膨胀倍数测试
        2.2.13 复合PAMCMS粒径及分布测试
        2.2.14 复合PAMCMS热稳定性
        2.2.15 复合PAMCMS耐盐性测试
        2.2.16 复合PAMCMS流变性
        2.2.17 界面张力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乳化剂种类的对体系的影响
        2.3.2 油水相比
        2.3.3 AM单体的量
        2.3.4 引发剂
        2.3.5 反应温度
        2.3.6 搅拌速率
        2.3.7 反应时间
        2.3.8 交联剂
        2.3.9 AA单体的量
        2.3.10 中和度
        2.3.11 蛭石的量
3 聚合物结构表征及其性能评价
    3.1 FTIR表征
    3.2 XRD表征
    3.3 SEM表征
    3.4 透射电镜
    3.5 复合PAMCMS热稳定性
    3.6 复合PAMCMS耐盐性
    3.7 复合PAMCMS水溶分散性
    3.8 复合PAMCMS注入性
    3.9 复合PAMCMS乳液界面张力的测定
        3.9.1 复合PAMCMS乳液与碱的协同效应
        3.9.2 复合PAMCMS乳液/甜菜碱/SAS-60 的协同效应
    3.10 本章小结
4 复合PAMCMS填砂管驱油实验
    4.1 主要原料及仪器
        4.1.1 主要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复合PAMCMS填砂管封堵实验
        4.2.1 实验步骤
        4.2.2 复合PAMCMS的封堵效果
        4.2.3 原油采收率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NB35-2油田“调驱—热采”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目前海上稠油常用开采方式
        1.2.2 调驱技术现状及作用机理
        1.2.3 热采技术现状及作用机理
    1.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油田概况及地质模型建立
    2.1 油田地质特征
    2.2 油田开发存在问题
    2.3 油田地质模型
    2.4 岩石参数
    2.5 小结
第三章 单独调驱和单独热采数值模拟注入参数优选
    3.1 单独调驱注入参数优选
        3.1.1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3.1.2 段塞尺寸的影响
        3.1.3 “聚:Cr~(3+)”的影响
        3.1.4 调驱相隔时间的影响
    3.2 热流体吞吐参数优选
        3.2.1 热流体吞吐周期内参数优选
        3.2.2 热流体吞吐周期间参数优选
    3.3 小结
第四章 “调驱-热采”联合作业数值模拟研究
    4.1 “调驱-热采”数值模拟研究
        4.1.1 数值模拟实验条件
        4.1.2 方案设计
        4.1.3 指标选择
        4.1.4 效果分析
    4.2 三种开采方式的比较
    4.3 小结
第五章 “调驱-热采”矿场施工效果分析
    5.1 各井组矿场施工情况
        5.1.1 B17 井组施工情况
        5.1.2 B6 井组施工情况
        5.1.3 B20m 井组施工情况
    5.2 各井组矿场试验效果分析
        5.2.1 B17 井组
        5.2.2 B6 井组
        5.2.3 B20m 井组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应用内热凝胶提高原油采收率(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的稳泡驱油性能研究[D]. 曲海莹.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2]高机械强度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合成与评价[D]. 古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3]京11区块二元复合驱配方研制与性能评价[D]. 张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4]海上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转驱优化设计[D]. 吴亚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 [5]热采开发技术在JQ稠油油藏的应用研究[D]. 吕兴军.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6]中深层边水稠油油藏控水方法研究[D]. 张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7]冀东油田高温油藏JRGW凝胶调驱剂性能评价[J]. 张强,焦龙,吴炜,乔孟占,张瀚奭. 化工管理, 2015(27)
  • [8]腰英台油田二氧化碳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 陈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4)
  • [9]蛭石改性聚丙烯酰胺核壳乳液的制备及其提高采收率的应用评价[D]. 杨茂洁. 陕西科技大学, 2015(01)
  • [10]NB35-2油田“调驱—热采”数值模拟研究[D]. 李雪.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