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实现方式及其问题分析

一、电子政府的实现方式及其问题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谦[1](2021)在《网络犯罪刑法解释限度研究》文中提出

宋烨[2](2020)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M集团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当下,企业的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在竞争的同时自然也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技术升级。企业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保证可观的利润,这就需要集团对各分、子公司有着足够高效且足够准确的成本管理监控,另一方面也要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能够有效降低。在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财务管理流程和相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几乎不会采用管理会计的角度来完成,所得数据资料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效信息,这导致企业的相关决策者不能准确高效地做出判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诸多企业自然而然地开始在成本管理这条道路上积极探索。财务管理模式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丰富,但财务共享中心这一模式的出现,让很多中大型企业迅速找到了方向,这些企业在完成财务共享中心的搭建之后,原本成本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随之迎刃而解。由于成本管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得财务方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企业的多种业务随之高效地运转起来。当业务环节出现异常时,及时产生告警,对于企业的运营、统筹以及战略方针的制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M集团的探究,结合其当下的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并且基于财务共享中心和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针对M集团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财务共享中心这一模式下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更好地完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在财务共享视野下,分析讨论了财务共享中心与传统会计核算的优劣,以及财务会计在实际企业发展的背景下要向管理会计转变的必然性。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极大化地提升财务管理相关业务的工作效率、成本管理的有效性以及企业风险抵抗能力,使得目标企业在整体监管、战略方针制定、重大事项决策上均有所依据,对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具体操作和改良升级有着独特的参考价值。

向嘉链[3](2020)在《新零售背景下医药供应链重构与价值创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医药零售规模持续扩大,零售业态不断创新,伴随着中国新零售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医药行业进入转型升级重构阶段。同时,“健康中国”的战略实施以及“两票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带量采购”等国家政策的逐步落实,驱动了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促使医药企业在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和形成药品价格机制的过程中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新零售产业迅速发展,我国居民对健康用药以及医疗器械有了更多元化的要求,也因此扩大了医药零售行业的市场革新及扩容,增加健康医疗的新型消费需求。随着新兴零售业态发展,传统的供应链设计以及发展至饱和状态的电子商户模式已然不能适用于高速发展中的医药企业。因此,论文通过对影响我国医药供应链的因素分析和问题分析引发对新零售发展中的医药供应链亟需解决的外部大环境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对医药产品研发和终端营销的问题探索。论文引入软件工程中常用的Petri网系统建模和分析,通过建立Petri网络模型分析我国传统医药供应链、互联网模式下的医药供应链和新政策下的医药供应链模型,用Petri模型表达供应链中上中下游各个活动之间的各种业务关系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三种主要零售模式。利用Petri网对网络进行可达性分析,利用时间Petri网计算每个供应链模型经过的时间延迟,对医药企业在新零售背景下的重组路径进行可行性分析。构建新零售背景中的医药供应链新模型并对此进行价值创造路径分析。研究表明,在原有的医药供应链中,由于政府规制、产业链中上游供应商杂乱需求不明、中游医药制造企业经营业力巨大以及下游单一的零售端服务模式等影响因素已经不再适用于新零售的高速发展,在新零售和消费者需求升级的发展推动下重构新的医药供应链是医药企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1)选取国内杰出的医药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探析不同医药企业在新形势中利用自身优势的同时是如何建立相对应的业务模式和服务链体系以及利用大数据进行新零售赋能。(2)通过时间Petri网的计算结果得知,传统的医药供应链早已不再适用,而互联网医药供应链模式中的医药企业第三方B2C模式和新零售发展初期中线上线下一体化的O2O模式是目前进行医药零售效率最高的商业模式,而实体药店零售的供应链运作则需要较长的时间。(3)从构建的医药行业全产业链的结构模型和医药流通行业产业链结构模型可以分析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产和提高对消费者参与度才是实现医药企业构供应链重构的导向因素。(4)实证结果表明医药企业应提升市场占有率和配送效率以缩减供应链,采用效率更高的直销模式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重构的医药供应链中更加注重终端的消费者体验。医药企业在供应链B端建立统一的原料采购联盟、发展医药B2B和B2C业务模式的同时,C端注重提升消费者体验,升级O2O营销模式并建立智慧药房、社区供应终端打造智能供应模式,在数字化零售中建立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新型闭合环路,以智慧赋能终端深挖行业价值。

郭延龙[4](2020)在《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文中指出技术人工物是通过技术实践活动而生成的存在物。1993年兰德尔·迪珀特(Randall Dipert)最早关注该主题,1998年前后荷兰技术哲学家克洛斯(Peter Kroes)和梅耶斯(Anthonie Meijers)将其发展为成熟的研究范式。现阶段,技术人工物的功能与伦理价值的失衡、价值与责任的复杂关系、多元化的伦理治理等问题涌现,迫切需要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问题进行系统地探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技术现象学还原法、归纳与演绎法等方法,探析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背后的哲学基础、“物律”设计方式以及技术治理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技术人工物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并针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提出了研究设计思路、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第二,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进行词源、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唐·伊德(Don Ihde)“人-技术”关系理论、拉图尔(Latour)“人工物社会”思想和维贝克(P.Verbeek)“道德物化”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下一步的深入探究。第三,基于拉图尔“人工物社会”的思想,从技术人工物中历史唯物论的“人本”孕育、“非人”的新唯物论产生、“非人”的扩展三个阶段进行考察,系统地论证了“去中心化”情景下技术人工物,如何从“人本”至“非人”的拓展历程。同时,结合共享单车“去中心化”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四,在维贝克“道德物化”的思想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道德自由和道德中介的作用,认为技术人工物的技术程度决定了道德物化程度。同时,结合智能穿戴服装的具体案例进行诠释。第五,基于以上研究基础,通过设计者的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情感投射与移情、创造性想象与超越,运用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设计价值的情感模拟,结合强制式调节设计、引诱式调节设计和劝导式调节设计的方式,探索技术人工物设计的“物律”方式。同时,以保姆机器人为例,诠释具体实践语境中的“物律”设计。第六,对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责任与价值进行细分,对技术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和元层面行动者,进行“问责”与建构性技术评估。结合公众参与、共享式、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进行调节反馈,最终通过技术内在关系路径、混合式系统路径和价值敏感设计路径,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设计与治理。同时,以基因编辑婴儿案例进行反思,针对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诠释。最后,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研究,是从技术内在关系的路径切入,以“物准则”的视角探讨技术设计伦理的全过程。本研究提出了“设计即治理”的技术治理方式,用技术道德化的“前置式”设计方式,将“善”技术功能和物理结构“写入”至技术人工物中,以期待通过技术人工物的“物律”设计方式,为构建人类美好生活世界贡献力量。

魏莉莉[5](2020)在《我国行政批示可诉性研究》文中认为行政批示在中华大地深根发芽,是中国特有的行政权运行中的行政现象,目前行政批示制度已成为我国国家秩序运行中的一种重要权力表达方式,成为实现行政任务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然而行政批示近几年才开始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且法律法规对行政批示并没有明确的释义,对作出行政批示行为的界定、法律性质、法律效果及其可诉性均未规定。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人民法院的涉行政批示行为案件的司法裁判文书样本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行政法学角度对我国行政批示行为进行形态梳理、类型划分、法律属性探析。本文通过归纳总结收集起的近一百份中国裁判案例文书并结合行政法学理论界对“批示”一词的界定,发现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将行政批示定性为属于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进行行政管理的阶段性行为、过程性行为或者内部管理行为,笔者认为我国的行政批示是存在于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在法定职权范围作出的代表行政机关意志且符合正当程序,能够对结果产生影响的书面处理行为,行政批示往往在行政系统内部运作,但在满足“外部化”的条件下可以溢出行政系统内部边界,产生对外法律效果。本文通过整理归纳截止目前我国行政审判司法文书对行政批示的使用和界定,将行政批示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四类样态:系行政行为的行政批示与系非行政行为的行政批示、指导性行政批示和强制性行政批示、属于内部行政行为的行政批示与属于外部行政行为的行政批示、针对特定主体作出的行政批示与针对不特定主体作出的行政批示。总结了我国审判实务中法院对行政批示可诉性进行审查对正反两种不同态度,梳理出法院坚持一般与特殊可诉性审查标准的理由。并理清行政批示行为职权外化中“实质影响”、“送达”以及“外部化”存在的问题,在解决机制层面认为在行政批示过程中理应坚持突出正当程序与司法审查时机成熟原则,尔后在司法审查受案范围,原告资格的审查,被告资格的确认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使行政批示在现有框架内规范运行。

陈晓宇[6](2020)在《当代中国乡村调解模式的分析与重构》文中研究指明调解是中国基层社会的重要解纷方式,在中国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践。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社会也正经历深刻的变化,调解的生命力逐渐遭到质疑。面对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冲击,农村地区的调解活动是否还能发挥规劝教化的作用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笔者打算从调解主体的角度入手,分析当代乡村的调解模式,揭示基层调解活动的现状与挑战。之所以选择调解主体的角度,是因为现代的乡村社会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调解者,同村亲友、村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政府,乃至基层人民法院都可能成为调解活动的主持人。以往研究多注重于对制度的解读,却很少注意调解活动的实际形态,而后者正是本文立题创新的基础。在内容体系的安排上,本文首先提出问题,论述课题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文的论述方向。文章的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当代乡村调解活动的基本情况,法律规定与实践样态;第二章则是对现有农村调解模式理论的探索反思。该章先陈列三种既有的调解模式分析理论,然后探讨这些理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第三章引入了笔者在安徽霍县实地调查后的所见所得。依据民众的认同动机,广大的乡村调解工作者可以被划分为熟人型调解者、乡贤型调解者和司法型调解者三大类别。三类调解主体拥有各自的工作方式,并通过“上报”和“转交”机制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种“组织——机关”式的双层调解机制。但是这套模式仍然存在诸多内外隐患。农村社会的空心化、乡土文化的异变、法律权威的缺位都将影响乡村地区的治理秩序,各种调解力量的联系也十分松散。为此论文第四章倡导构建新型乡村调解模式,以主体力量、工作方式、文化氛围三方面加深乡村调解活动的实际效果,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化为多元共建型调解模式,促进乡村社会实现“法礼交融”的和谐氛围。

吴文亮[7](2020)在《行政协议撤销法律适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协议自身的行政性与合同性使其在面对纠纷适用法律时产生了诸多争议,这其中就包括行政协议撤销的法律适用问题。我国当前并未有关于行政协议的专门立法,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行政协议撤销案件时通常适用《行政诉讼法》之中关于单方行政行为撤销的依据以及《合同法》中关于民事合同的撤销依据。当前,争议的主要焦点在于能否运用《行政诉讼法》中撤销单方行政行为的第七十条六款情形撤销行政协议。本文从行政协议的性质入手,通过对比行政协议与单方行政行为的区别进行展开。首先,明确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论分析主要集中在对行政协议根本性质以及行政协议与行政行为的根本差别来进行。然后,立足实践,结合典型司法案例,逐条分析,文章主要分析司法实践中行政协议撤销适用《行政诉讼法》的问题。接着,对域外的相关立法以及司法实践进行分析和对比,从中借鉴经验与教训。就行政协议的根本性质而言,行政协议在本质上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的结果,落脚点在行政协议的合同性上。就行政协议与单方行政行为的区别来讲,行政协议与单方行政行为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双方行为,达成的基本条件是要具备双方的意思表示;行政行为是单方行为,具备行政主体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产生的单方行政行为。因此,撤销单方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不能适用于行政协议的撤销,行政协议只能依据双方意思表示瑕疵来撤销。最后,依据前文理论分析的结果,在分析当前行政协议撤销的司法实践以及立法基础上,借鉴域外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以意思表示瑕疵作为行政协议的依据,完善行政协议撤销制度,明确行政协议撤销权的配置,为行政协议撤销提供明确的法律适用规范。

钟成森[8](2019)在《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澳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澳门作为一个以旅游博彩业为单一支柱产业的城市,虽然经济发达,人均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但产业结构方面潜藏不少隐忧。因此,澳门特区政府在回归以来便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在引领社会风潮、增强经济活力方面的作用,现以建成十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从综合型大学、应用型院校到专科类院校的多层次高校体系,然而澳门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并不高,高校校园发展明显受限于澳门狭小的空间地域。在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澳门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特区政府在明显的政策利好、充足的财政保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校园建设的投入,澳门高校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未来澳门高校校园规划的发展方向是如何?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该如何适应科技创新时代以及澳门本地城市环境的要求呢?这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澳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本文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和研究的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澳门高校发展历史沿革,旨在厘清其历史发展的脉络,为接下来的澳门高校校园规划现状描述提供历史依据。第三章详细介绍了澳门各高校校园规划现状,以期对澳门高校校园规划有一个基本全面的认识,同时归纳分析了澳门高校校园规划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第四章则是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的高校发展目标以及前一章节的澳门高校校园规划问题,分析在大湾区视角下澳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对澳门高校校园规划适应本地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第五章通过前四章对澳门高校的历史、现状以及大湾区视角下澳门高校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国内外优秀高校规划案例的分析,提出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澳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原则和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澳门高校校园规划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澳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肖新平[9](2019)在《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与考核实效之间的偏差问题或曰考核制度为何难以全面落实和取得预期或理想的效果。针对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进行实地研究与组织文化的分析,结合政府组织发展趋势及基层公务员自身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有关资料,以X市政务中心及该市N部门的考核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叙事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跨学科研究以及比较、归纳等。缘起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借用与学习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经验做法,主张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共部门与重塑政府。诚然,这种做法有其现实的效用与价值,然而这一理论源于企业管理、产生自美国而本身无法摆脱固有的企业文化与美国文化特质。由于公私部门性质与中美国家文化的差异,以重塑政府与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应用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双重的“组织文化不适应”,即与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及国家宏观组织文化的不匹配、不契合,并产生经验借鉴、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与误读等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考核制度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的实效。本研究从公私部门的组织文化差异与中西国家宏观组织文化即国家文化差异两种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系统、深入的组织文化解读与阐释。研究价值: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整合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并将其变通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问题存在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工具与理论来源即新公共管理及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以个案分析为视角考察2007-2017年十年间X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发展、演变及其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的对策建议,如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总体设计、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的认知、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价值导向、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的知情参与及自我管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等,这些建议有助于深化各方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认知,并为今后各地基层公务员的考核管理提供启示、经验借鉴以及具体的改进举措,更好促进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效的提升。研究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鉴于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组织文化理论彼此的相似相容与互补性,将他们加以整合、变通应用,沙因组织文化三个层次基础上,将潜在基本假设层面与国家文化维度对应,并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基础上人际关系对于考核的重要影响,将性别维度替换为特殊主义维度,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2.阐释创新。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特质在于其任务与职责的公共性,这决定了其所追求的信念与价值观;同时,论证了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核心是中和思想。3.考核理念的创新。提出人性向善的管理假设与四类人性假设及“去考核”、“考核替代”、“公务员自我管理”等。4.考核举措创新。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三级分类管理;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具体内容的细化;考核中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救济;讨论领导与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的规范管理;X市考核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实践及问题,得出考核制度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实效的原因在于:借鉴企业管理做法的外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公务员考核时遭遇了双重的文化不适应,即公私部门组织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的对于该理论的理念与考核工具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误读与认知偏差。公共部门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所信奉的信念与价值观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竞争、效率、成本、收益、顾客导向等价值理念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等共享文化假设的不匹配;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中国国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集体主义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集体生活与劳作需要家族成员协作与家长的统领,产生了尊卑与亲疏的差序格局,进而形成高权力距离、特殊主义以及长期导向等国家文化特点。

吴雅静[10](2019)在《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银行保险业务已经成为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重要的保费收入来源,它在实现寿险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寿险公司银保业务目前也面临着各种问题:银行与寿险公司合作层面浅,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销售的产品大多都是内含价值较低的趸交产品;销售误导事件频频发生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A寿险公司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寿险公司同样面临着银保业务保费收入减少,业务占比下降的困境。同时,由于没有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调整营销策略,其银保业务的问题愈加明显。因此,优化和完善公司在银保渠道的营销策略已经成为寿险公司面对银保市场变革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以A寿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银保业务营销策略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为其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的优化升级提供思路。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分析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第一章,理论分析部分,阐释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并从4C营销组合、精准营销两个角度分析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第二章,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现状及其问题分析,首先对A寿险公司银行保险经营现状进行分析,接着从产品、成本、渠道、促销四个维度分析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的营销策略,最后根据现实分析发现A寿险公司银保营销策略存在银保产品形式单一、成本缺乏控制、渠道不畅通等问题。第四部分是第三章,基于调研数据,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各要素间相对重要性的评估体系,结果表明整个银保产品的营销链中公共关系维护和品牌效应的打造是至关重要的。第五部分是第四章,完善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的对策建议。基于存在的问题和评估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优化产品结构、控制营销成本、开拓营销渠道等合理化建议。

二、电子政府的实现方式及其问题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政府的实现方式及其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M集团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财务共享中心及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第一节 财务共享中心内涵
        一、财务共享中心主要模式
        二、财务共享中心职能
        三、财务共享的适用性
        四、财务共享中心成本管理工作原则
    第二节 成本管理理论
        一、成本管理理论的演变及内容
        二、成本管理流程分析
    第三节 财务共享中心对于成本管理问题的作用
第三章 M集团成本管理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第一节 M集团概括
        一、M集团简介
        二、M集团近五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二节 M集团现行财务共享中心具体内容
        一、财务共享中心核心内容
        二、财务共享中心组织架构及职能
        三、信息系统建设
    第三节 M集团成本管理现状
        一、M集团成本收入对比
        二、M集团财务活动现状
    第四节 财务共享中心需要解决的成本管理问题
        一、成本管理方法不够先进
        二、绩效激励核算方法可优化
        三、成本管理的远程操作和本地协同问题
    第五节 M集团成本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集团对各分、子公司的直接管控力度不足
        二、成本数据管理效率不高
    第六节 财务共享中心作用于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解决成本管理问题的必要性
        二、解决成本管理问题的可行性
第四章 财务共享中心下M集团成本管理策略
    第一节 财务共享中心下成本管理整体思路
        一、财务共享模式下M集团成本控制基本思想
        二、财务共享模式下M集团成本控制主要方式
    第二节 M集团成本预测与预算过程中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财务共享中心为成本预测及时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二、利用信息化处理方式规范预算环节操作步骤
    第三节 采购期间成本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一、借助信息技术全面监控资金
    第四节 销售及发运期间成本管理解决策略
        一、财务共享中心中融入客户信息实现一体化管理
        二、改善客户资金核算业务,减少人工核算成本
        三、构建物流配送信息化监控体系
        四、构建信息化库存管理系统
    第五节 信息系统管理期间成本管理解决策略
        一、财务共享中心中嵌入生产经营的重要信息
        二、落实财务共享中心信息系统上线准备工作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第三节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零售背景下医药供应链重构与价值创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零售发展促使各行业数字化转型
        1.1.2 政策驱动医药行业稳步发展
        1.1.3 需求推动医药行业规模逐年增长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医药供应链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内医药行业现状
        1.3.2 国外医药企业供应链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新零售业态相关概念
        2.1.1 新零售的产生与演进
        2.1.2 新零售业态发展的动因
        2.1.3 新零售的特点与竞争优势
    2.2 医药供应链相关理论概述
        2.2.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2.2.2 医药供应链体系
        2.2.3 供应链的价值创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医药产业链模型建立及其问题分析
    3.1 影响医药供应链变化的因素分析
        3.1.1 政府规制
        3.1.2 流程的复杂程度
        3.1.3 先进技术的使用
        3.1.4 供应链集成度
        3.1.5 客户需求
    3.2 医药行业产业链结构分析
        3.2.1 医药行业全产业链结构
        3.2.2 医药流通行业产业链结构模型
    3.3 我国医药供应链的问题分析
        3.3.1 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
        3.3.2 上中下游资源离散整体协作能力低
        3.3.3 自主研发能力弱整体成本高
        3.3.4 无法积极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etri网的医药供应链结构模型构建
    4.1 Petri网基本理论及建模方法
        4.1.1 Petri网简介
        4.1.2 Petri网基本定义
        4.1.3 时间Petri网的数据分析过程
    4.2 我国医药供应链Petri网模型建立
        4.2.1 传统医药供应链Petri模型
        4.2.2 互联网模式下医药供应链Petri模型
        4.2.3 新政策下中国现行医药供应链Petri模型
    4.3 医药供应链主模型建立
    4.4 医药供应链全流程仿真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间Petri网数据分析和医药供应链重构模型
    5.1 基于医药供应链的Petri网的定量研究
        5.1.1 可达状态分析
        5.1.2 路径分析
        5.1.3 各状态的延时速率
        5.1.4 结果分析
    5.2 国内医药企业的新零售探索及供应链转型对比分析
        5.2.1 九州通——“互联网+医疗+医药”服务链体系
        5.2.2 国药控股——SPS+专业药房零售模式
        5.2.3 邻客·智慧药房——“DTP药房+日间门诊”
        5.2.4 叮当快药——“FSC药企联盟”
        5.2.5 对重构医药供应链的启示
    5.3 医药新零售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5.4 新零售背景下的医药供应链重构及对策研究
        5.4.1 构建新零售下的医药供应链模型
        5.4.2 Petri网建模及数据对比分析
    5.5 新零售背景下医药供应链的优化建议
        5.5.1 进一步加强政府规制
        5.5.2 B端上中下游供应链重构
        5.5.3 C端提升终端体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构医药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路径研究
    6.1 企业价值
    6.2 市场价值
    6.3 顾客价值
    6.4 发展价值
    6.5 价值创造路径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人工物的功用与伦理价值失衡
        1.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价值和责任复杂性
        1.1.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伦理治理问题多元化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技术人工物研究综述
        1.3.2 技术哲学伦理转向研究综述
        1.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的相关概念
        2.1.1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界定
        2.1.2 设计伦理的概念界定
    2.2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和类型
        2.2.1 技术人工物的属性
        2.2.2 技术人工物的类型
    2.3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的理论依据
        2.3.1 唐·伊德“人-技术”关系理论
        2.3.2 拉图尔“人工物社会”思想
        2.3.3 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去中心化”
    3.1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的“人本”孕育
        3.1.1 “人-机器”的身体解放
        3.1.2 从“视觉”扩展到“知觉”的身体经验
        3.1.3 “人本”技术情景的成熟
    3.2 技术人工物中“非人”的产生
        3.2.1 “人”与“非人”的认知
        3.2.2 “去中心化”的行为
        3.2.3 “非人本”的存在
    3.3 技术人工物设计中“非人”的扩展
        3.3.1 “非人”行动者的扩充
        3.3.2 “时间”与“空间”的鸿沟
        3.3.3 多元“他者”的共生
    3.4 “去中心化”案例诠释:共享单车
        3.4.1 “去中心化”的技术设计模式
        3.4.2 共享式的“非人”行动者
        3.4.3 复杂的“去中心化”连带责任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德”
    4.1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意向性
        4.1.1 “能力”层级的意向性
        4.1.2 “指向性”层级的意向性
        4.1.3 “多元稳定”的意向性
    4.2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自由
        4.2.1 道德主体的自由
        4.2.2 技术权力的自由
        4.2.3 物准则的自由
    4.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中介
        4.3.1 道德中介的“放大”与“缩小”作用
        4.3.2 道德中介的“居间调节”作用
        4.3.3 道德中介的“异化”作用
    4.4 “技德”案例诠释:智能穿戴服装
        4.4.1 走向设计伦理驱动的“第三阶段”
        4.4.2 “道德化”的技术设计过程
        4.4.3 弥合生命器官的“不在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物律”
    5.1 设计者的道德想象
        5.1.1 道德敏感性捕捉与识别
        5.1.2 情感投射与移情
        5.1.3 创造性想象与超越
    5.2 设计与使用的情景模拟
        5.2.1 仿生设计的情景模拟
        5.2.2 虚拟与现实的情景模拟
        5.2.3 设计价值的情景模拟
    5.3 技术人工物的道德调节设计
        5.3.1 强制式调节设计
        5.3.2 引诱式调节设计
        5.3.3 劝导式调节设计
    5.4 “物律”案例诠释:保姆机器人
        5.4.1 创造性的道德想象
        5.4.2 情感化的交互设计
        5.4.3 “物律”式的生活调节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之“技术治理”
    6.1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与价值
        6.1.1 技术人工物的责任与价值范围
        6.1.2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责任分配
        6.1.3 技术人工物塑造的“美好生活”
    6.2 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1 技术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2 社会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2.3 元层面行动者的建构性技术评估
    6.3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调节反馈
        6.3.1 公众参与式的责任消解
        6.3.2 多元行动者的共享
        6.3.3 社会契约的公平合作
    6.4 技术人工物设计的技术治理路径
        6.4.1 技术内在关系的治理路径
        6.4.2 混合式系统的治理路径
        6.4.3 价值敏感设计的治理路径
    6.5 “技术治理”案例诠释:基因编辑婴儿
        6.5.1 科学价值与公共责任的失衡
        6.5.2 多元行动者技术监督的缺失
        6.5.3 技术治理路径的不完善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我国行政批示可诉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章 行政批示在我国行政审判实务中的界定和形态梳理
    第一节 实务中行政批示的界定和法律性质考察
        一 行政批示的界定
        二 行政批示的法律性质考察
    第二节 行政批示的形态梳理
        一 行政批示的形态划分
        二 行政批示的存在形式
        三 行政批示的存在形式与“外部化”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 我国司法实务中判定行政批示可诉的标准及其问题反思
    第一节 司法实务中行政批示诉讼的审查标准
        一 司法实务中行政批示诉讼的一般裁判标准
        二 司法实务中行政批示诉讼的特殊裁判标准
    第二节 对行政批示可诉性审查标准的反思
        一 行政批示“实际影响”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关系问题
        二 由行政批示诉讼“实际影响”标准引出的原告资格问题
        三 行政批示“外部化”与“实际影响”、“送达”之间的关系问题
        四 行政批示“同体外化”与“异体外化”中的适格被告问题
    第三节 我国行政批示可诉性“外部化”标准及其外部化问题
        一 行政批示“外部化”问题
        二 行政批示“外部化”的实体标准
第三章 行政批示纳入司法审查的路径
    第一节 行政批示纳入司法审查应坚持的原则
        一 突出正当程序原则
        二 借用司法审查时机成熟原则
    第二节 行政批示的受案范围
        一 主张将“个案批示”纳入受案范围
        二 行政批示的形态划分对受案范围的影响
    第三节 行政批示原告资格的审查
        一 “刘广明案”对“利害关系”标准的回应
        二 主观公权利与保护规范理论对行政诉权与原告资格判定之影响
    第四节 适格被告资格的确认
        一 行政批示中的“双重被告制度”
        二 “同体外化”与“异体外化”下的适格被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 本文案例列表
附表二 本文参考的规范性文件类
致谢

(6)当代中国乡村调解模式的分析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四 文章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当代乡村调解活动的状况
    第一节 乡村调解活动的类型与主体
        一 民间调解
        二 官方调解
    第二节 乡村调解的现行法律规定
        一 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
        二 由国务院及各部委制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三 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有关调解的地方性法规
        四 各地政府出台的有关于调解的地方政府规章
        五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指导性文件
    第三节 乡村调解的实践样态
        一 村庄自发式调解:步入现代后的迷茫
        二 人民调解:村委会的尴尬地位
        三 行政调解:部门调解与权力干预
        四 司法调解:法官的选择困难
第二章 乡村调解模式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现有的调解模式分析理论
        一 秩序生产型理论
        二 目的型理论
        三 “权威类型”理论
    第二节 现有理论的短板
        一 秩序生产型理论存在的问题
        二 目的型理论存在的问题
        三 “权威类型”理论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现行乡村调解模式及其问题
    第一节 霍县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霍县的纠纷格局与调解生态
        一 自发式调解情况
        二 人民调解情况
        三 行政调解情况
        四 司法调解情况
    第三节 霍县基层的纠纷调解模式
        一 乡村调解者的分类
        二 “组织——机关”双层调解结构
    第四节 当代乡村调解者的困扰
        一 “空心化”与“外来人”
        二 纠纷多样化与认知理性化
        三 无法被农民理解的法律
        四 不同调解者之间的联系薄弱
第四章 构建新型乡村调解模式
    第一节 共建型乡村调解模式的含义
    第二节 共建型乡村调解模式的意义
        一 完善现有的调解制度
        二 提升基层法治建设水平
        三 完善乡村社会的治理体系
    第三节 共建型乡村调解模式的内容
        一 振兴乡间调解力量
        二 改进基层调解工作方式
        三 培育优良的乡村文化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行政协议撤销法律适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
    四 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行政行为与行政协议撤销之关系分析
    第一节 行政协议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行政协议与传统行政行为的性质差异
        一 行政协议的基本性质
        二 行政行为的基本性质
        三 行政协议与行政行为的性质差异
    第三节 行政行为与行政协议撤销法律依据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我国行政协议撤销的司法实践及其问题
    第一节 行政协议撤销行政法的适用分析
        一 适用主要证据不足撤销
        二 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撤销
        三 适用违反法定程序的撤销
        四 适用超越职权的撤销
        五 适用滥用职权的撤销
        六 适用明显不当的撤销
    第二节 行政协议撤销合同法的适用分析
        一 适用胁迫的撤销
        二 适用欺诈的撤销
        三 适用重大误解的撤销
        四 适用显失公平的撤销
    第三节 行政协议撤销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行政协议性质认知混乱
        二 行政协议撤销适用面临着价值冲突
        三 行政协议撤销权配置不明确
第三章 域外行政协议撤销法律适用的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大陆法系行政协议撤销的适用
        一 德国法中行政协议撤销使用的规范与实践
        二 葡萄牙法中行政协议撤销使用的规范与实践
        三 法国法中行政协议撤销使用的规范与实践
    第二节 英美法系行政协议撤销的适用
    第三节 域外行政协议撤销适用评析及启示
第四章 对于完善我国行政协议撤销适用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行政协议撤销适用的前提
        一 明确行政协议的主要性质
        二 坚持利益衡量原则
    第二节 行政协议撤销的具体建议
        一 完善行政协议撤销适用的司法解释
        二 完善行政协议撤销制度
        三 严格限定行政优益权的行使
        四 保障合同信赖利益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澳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范围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及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校园规划相关理论
        1.3.2 澳门高校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澳门高校发展历史沿革
    2.1 圣保禄学院时期(1594-1835 年)
    2.2 私立东亚大学时期(1981-1987 年)
    2.3 澳门回归前过渡时期(1987-1999 年)
    2.4 澳门回归后(1999 年-至今)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澳门高校校园规划现状、特点及其问题
    3.1 澳门高校校园规划现状
        3.1.1 综合型大学
        3.1.2 多科类应用型院校
        3.1.3 专业专科型院校
    3.2 澳门高校校园规划特点
        3.2.1 校园建设模式多样化
        3.2.2 空间布局模式多元化
        3.2.3 校园建筑风格现代化
        3.2.4 单一校区与多校区并存
    3.3 澳门高校校园规划存在的现实问题
        3.3.1 校园空间面积仍显局促
        3.3.2 各层次院校发展不均衡
        3.3.3 部分高校校园校区分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湾区视角下澳门高校校园规划发展方向研究
    4.1 世界着名湾区高校规划发展带来的启示
        4.1.1 旧金山、纽约、东京湾区高校规划概况
        4.1.2 世界着名湾区高校规划发展给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4.1.3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规划发展目标
    4.2 粤港澳大湾区对澳门高校校园规划的影响
        4.2.1 澳门高等教育理念趋势发展背景
        4.2.2 澳门高校与大湾区内地高校优劣势对比分析
        4.2.3 澳门高校与香港地区高校优劣势对比分析
        4.2.4 澳门高校规划的机遇与挑战
    4.3 大湾区视角下澳门高校校园规划的发展趋势
        4.3.1 结合澳门城市格局的集约化趋势
        4.3.2 适应高密度城市的综合化趋势
        4.3.3 融合教育建筑新理念的立体化趋势
        4.3.4 满足国际化都市需求的开放化趋势
        4.3.5 匹配澳门产业特色的专业化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澳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原则及策略
    5.1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澳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原则
        5.1.1 与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宏观整体性
        5.1.2 结合澳门特色的文化地域性
        5.1.3 着眼于世界的共享开放性
        5.1.4 面向未来的发展可持续性
    5.2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澳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5.2.1 基于大湾区整体性的高校规划应对策略
        5.2.2 澳门城市地域性的高校规划设计策略
        5.2.3 综合体模式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5.2.4 改扩建模式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价值及方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已有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作用与成效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四、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原因的研究
        五、改进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建议及其问题
        六、古今中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节 理论基础:组织文化相关理论
        一、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二、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三、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
        四、应用理论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五、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内容框架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个案
    第一节 X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一、X市政务中心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政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三、X市政务中心考核过程诸要素
        四、X市政务中心考核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X市N局的考核管理
        一、X市N局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N局的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
        三、X市N局的晋升考核
        四、X市的其他考核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中的问责
        一、四类问责的案例
        二、对不负责任现象的态度的调查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中的矛盾性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效果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三、基层公务员考核规定与考核实践的差距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
        一、考核制度的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二、考核奖惩与问责的得当公正至关重要
        三、行政审批局的模式需辩证全面看待
        四、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需审慎引入第三方评估
        五、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其他启示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整体设计的思考
第四章 公私比较:信念与价值观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对新公共管理考核管理理念的认知与接受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观念与理论的来源
        二、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工具
        三、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差异与联系
        四、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考核工具的接受与认知偏差
    第二节 公私部门考核管理价值理念追求的差异
        一、强调竞争与协作协同的差异
        二、顾客导向与公共治理导向的差异
        三、效率、成本、收益与多重价值目标的差异
        四、绩效结果导向与公共事务的被动性、延续性的差异
        五、领导者及奖惩激励的权限、结果差异
        小结:绩效考核问题存在有其必然性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原则要求与具体操作间的偏差
        一、考核要素的客观公正与有效合理问题
        二、考核实施中的公平与合理问题
        三、业绩评比的可测量性与可比性问题
        四、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五、小结:应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的“表现主义”
    第四节 公私部门组织文化的本质差异:公共性及其体现
        一、公务员任务职责的多样性与公共责任问责之难
        二、公务员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的公共性
        三、公共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公共性
        四、公务员管理经验与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五、公私部门组织文化差异的根源
    本章小结: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公共部门价值追寻的貌合神离
第五章 中西比较:共享文化假设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的国家文化阐释
        一、集体主义倾向与考核的竞争评比
        二、特殊主义的中和与考核的客观公正
        三、长期导向与人际关系的克制隐忍
        四、高权力距离倾向与领导的重要作用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与考核结果的测评
        六、小结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传播与接受的变异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的“美国情境”
        二、管理者与理论家自带的文化特性
        三、理论在中国接受的文化土壤
        四、变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实际效果
    第三节 问题根源:考核指导理念与国家文化的不匹配
        一、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比较
        二、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根源
        三、中国国家文化的特质:集体主义文化
    本章小结:共享潜在基本假设对于民族认知模式的塑造
第六章 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
    第一节 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
        一、客观辩证认识考核的作用与功能
        二、整体全面认识考核的宗旨与价值
        三、科学规范考核分类
        四、系统设计考核指标各要素
    第二节 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与理念的认知
        一、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二、人性层次与比例的差异和人性假设
        三、应有的管理潜在假设:人性可变与人性向善
        四、人性假设与灰度管理
    第三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的价值与观念
        一、现代管理要求以人为本的赋能型组织
        二、组织成员期待以人为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三、基层公务员权益维护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的强力支持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第四节 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管理的知情、参与和自我管理
        一、职工主动建言及其实效
        二、适度适时授权职工参与
        三、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感
        四、基层公务员的需求特性与考核激励效果的有限性
    第五节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政府组织文化建设
        一、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务员考核的关系
        二、行政组织文化的特征与重要作用
        三、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传承与转化应用
    本章小结:提升考核管理有效性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实效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合力
    第二节 组织文化对公务员考核实效的双重影响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问题存在的原因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的组织文化阐释
        三、理论的传播——接受与阐释——变异
        四、结论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未来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
        一、未来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公务员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中国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发展的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概述
        一、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的内涵及特点
        二、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的理论基础
        一、营销理论及其发展
        二、4C营销组合理论
        三、精准营销理论
第二章 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第一节 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A寿险公司发展概况
        二、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发展环境
        三、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经营现状
    第二节 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的现状
        一、产品策略
        二、价格策略
        三、渠道策略
        四、促销策略
    第三节 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价格策略单一,营销成本缺乏控制
        三、营销渠道不畅通,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便利
        四、营销策略不明,缺乏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
第三章 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评价过程研究
    第一节 AHP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
        一、AHP评价方法介绍
        二、评价指标选取
    第二节 基于AHP的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确定评价层次
        二、确定评价各指标权重
        三、评价结果分析
第四章 完善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注重客户需求,推动产品创新
        一、细分客户,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增加客户满意度
    第二节 控制营销成本,实行差异化价格策略
        一、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控制营销成本
        二、运用多种定价策略,实行差异化价格
    第三节 开拓营销渠道,满足客户便利性需求
        一、开拓营销渠道,畅通营销过程
        二、培养专业人才队伍,规范银保销售
    第四节 实施多种措施,加强与客户的沟通
        一、加大推广力度,打造品牌效应
        二、做好广告宣传,强化公共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电子政府的实现方式及其问题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犯罪刑法解释限度研究[D]. 李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M集团成本管理研究[D]. 宋烨.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新零售背景下医药供应链重构与价值创造研究[D]. 向嘉链.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4]技术人工物设计伦理转向研究[D]. 郭延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我国行政批示可诉性研究[D]. 魏莉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当代中国乡村调解模式的分析与重构[D]. 陈晓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行政协议撤销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 吴文亮. 郑州大学, 2020(03)
  • [8]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澳门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研究[D]. 钟成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D]. 肖新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A寿险公司银保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吴雅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