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动力学参数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一、地震波动力学参数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中华[1](2021)在《大尺度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新技术研究及其在储层孔隙流体地震预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物理模拟技术作为地球物理勘探领域重要实验手段,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提升行业技术水平的基础。本文围绕岩性、前陆、深层和海域等领域的勘探需求,在调研国内外地震物理模拟实验室及其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起伏固体表面地震物理模拟技术、时变增益放大采集技术、多阶微分拓频采集技术、双相介质模型制作技术、高温高压多相流体定量充注地震物理模拟技术、气浮运动与光栅定位控制技术、高分辨率与多道高效宽方位采集技术、3D打印制模技术等,研发新一代大尺度高精度高效率地震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实现了陆地起伏地表、海洋以及多相介质模型全方位、高分辨、高保真地震采集和响应机理的模拟,更好的支撑野外采集方案设计、复杂构造(地表)成像以及强非均质性储层定量解释。基于研发的地震物理模拟实验系统,本文首先开展了三维双相流体饱和多孔介质中地震响应物理模拟研究工作,构建了反映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储盖特性、岩性组合、砂体展布、孔隙流体性质等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的三维大尺度物理模型,模型制作充分考虑了海底形态、软泥层分布、砂岩储层物性特征以及断层发育情况等因素。然后基于制作的物理模型开展了多通道、多方位、高精度以及不同地表条件下的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并对不同采集方式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宽方位地震资料的地质体成像结果更精确;宽方位和窄方位资料均能反映储层物性的变化;宽方位和窄方位资料都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含气饱和度(油密度)的变化;当透镜体边界与采集方向垂直时,其边界成像更清楚。另外针对白云深水区物理模型及采集的地震数据,利用波形反射特征分析、层位追踪解释、储层样块参数分析、叠后属性分析、叠后波阻抗反演、叠前AVO分析及叠前弹性参数反演等技术,测试了不同岩性、物性、岩性组合以及不同饱和流体条件下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了不同地震采集方式对刻画储层特征的影响,明确了含流体类型对于储层反射特征的影响,优化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震采集、处理方式,有力指导了该地区优质储层预测技术流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研发的地震物理模拟实验系统可实现大尺度、高精度物理模型定位,多通道、高效率、高信噪比、深层弱信号采集,宽频、高分辨率超声波信号采集,高精度模型形态扫描等功能,可开展不同地表条件(山地、沙漠、沼泽、海洋等)、不同采集方式(激发、排列、组合)、不同油气藏类型(常规和非常规)以及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地震采集和地震响应机理研究,为提高地震勘探效率,探索地震定量成像与解释方法,助力地震勘探理论方法研究及实际生产运用提供科学依据,丰富和发展了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对于支撑科研生产以及勘探理论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设计更加经济、科学、可行的采集观测系统提供了实验数据,具有一定的实用推广价值。

史今雄[2](2020)在《塔河油田断裂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控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多期构造变形和应力场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形成多期次、多组系、多尺度断层及其相关裂缝,对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形成和分布起明显的控制作用。论文以塔河油田四、六、七区典型单元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阐明溶洞分布规律、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对溶洞发育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断控岩溶的发育模式。塔河油田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六期构造应力场作用,在区域上形成有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四期断层,其中四、六、七区典型单元奥陶系断层主要在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三期形成。断层走向主要有北北东向、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以走滑断层为主,兼具逆断层性质,可分为Ⅱ级、Ⅲ-1级、Ⅲ-2级和Ⅲ-3级四种尺度。研究区构造裂缝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三期,与断层形成时期一致。构造裂缝以高角度剪切裂缝为主,裂缝方位分为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四组,在纵向上受岩层力学层控制。断层对其周围岩层中裂缝的形成与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尺度和不同方位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区Ⅱ级、Ⅲ-1级、Ⅲ-2级及Ⅲ-3级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平均宽度分别为595 m、460 m、390 m和185 m。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平均宽度分别为560 m和530 m,而近东西向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平均宽度为380 m。不同断层部位的裂缝发育带分布也明显不同,在断层的交汇、叠置和端部等部位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分布范围更大。多尺度断层─裂缝和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溶洞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断控岩溶主要有断层核型和断层破裂带型两种基本类型,其岩溶的发育程度及规模受不同尺度和不同方向断层的控制。断层的规模越大,其控制的溶洞发育数量越多,分布范围和规模越大,充填程度较低。研究区Ⅱ级断层控制的溶洞平面分布范围为450 m,Ⅲ-1级断层为350 m,Ⅲ-2级断层为250 m,Ⅲ-3级断层为150 m。相比于近东西向断层,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控制的溶洞更为发育,分布范围较大。溶洞主要分布于距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350 m范围内,而近东西向断层控制的溶洞平面分布范围通常小于250 m。断层交汇部位、叠置部位及端部为大型溶洞的有利发育部位。建立了塔河油田典型单元奥陶系碳酸盐岩6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断控岩溶分布模式及其形成演化模式。

刘宇坤[3](2020)在《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文中提出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为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其孔隙流体超压与骨架应力的经验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造成超压预测十分困难。论文研究目标是创新研究思路,探索不同于碎屑岩超压预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以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地层超压形成及演化机制,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开展碳酸盐岩超压弹性参数、纵横波速度实验等岩石物理模拟实验,分析碳酸盐岩地层的岩石与流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预测理论模型,利用多种岩石物理模型、岩石物性参数与纵、横波速度求取开展地层超压预测所需的岩石弹性参数,在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实现了依据钻测录井资料和地震AVO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并用实测数据检验了可行性并开展了误差分析。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普光、毛坝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在187Ma~140Ma普遍发育古超压,储层温度始终处在150℃以上,原油裂解气为主要的增压机制,可能构造抬升剥蚀对增压也有贡献;现今毛坝构造保持超压特征,而普光为常压构造;两者超压演化机制差异较大;研究区普光、毛坝两类构造的孔隙压力差异演化特征总结为“三异一闭”,即:①沉积相差异:三叠系早期,普光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地层较毛坝等构造具有较好的初始孔隙度,浅埋藏阶段更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普光构造储层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石化的进行。自此开启了普光构造与毛坝构造两种构造差异储层演化、超压演化的开端。②构造抬升剥蚀差异,毛坝构造较普光构造剥蚀厚度大,对在膏岩盖层封闭下形成和保持超压贡献大。③TSR作用差异: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消耗烃类、产生的H2S引起的溶蚀作用均可导致流体压力的减小。普光构造白云岩化热卤水为TSR提供SO42-,因而普光构造高含H2S,压力卸载;毛坝构造除MB-3井长兴组外几乎不含H2S,不存在此泄压机制。④区域膏盐盖层封闭:区域优质膏盐岩盖层是本区普光毛坝气藏、毛坝构造超压保存的必要条件。2、碎屑岩超压预测是以Terzaghi有效应力定理为基础,通过建立超压与不同测井和地震响应参数(主要是纵波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实现对超压的预测;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且岩性和物性极不均一,由于孔隙流体超压与岩石骨架应力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使得碳酸盐岩超压预测十分困难。3、碳酸盐岩样品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饱和岩样纵、横波速度对孔隙压力的变化均有响应,干燥岩样有效应力的减小直接影响其骨架弹性模量的变化,说明碳酸盐岩地层超压仍然可以利用纵、横波速度、岩石弹性模量的响应加以预测,但这种响应并不像碎屑岩超压响应的那样显着。根据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和广义胡克定律可知,岩石在孔压与围压作用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可由构成碳酸盐岩单元的饱和岩石弹性模量、岩石基质、骨架弹性模量、流体弹性模量的变化表征,由此建立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此模型不受超压成因机制的限制,理论上适用于绝大多数沉积地层的超压预测。其中岩石总体弹性模量可由纵、横波速度计算获得,利用岩石物理模型结合岩石基础物性参数分别计算岩石骨架、流体弹性模量进而可实现碳酸盐岩超压预测。4、在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过程中,由于不同频率弹性波所引发岩石频散和衰减的差异性,岩石骨架弹性模量的计算应根据所利用声波资料的频段选择能有效反映此频段频散和衰减的流-固双相介质模型。碳酸盐岩骨架致密,其岩性和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实验模拟数据显示BISQ模型所预测的频散和衰减具有较宽的频率分布范围(103-107Hz),测井频率在其预测有效范围内,BISQ模型更适用于测井资料骨架模量的计算。另外,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和关键参数的计算依赖于测井解释岩性、矿物成分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的解释精度。因此通过分析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模型,开展碳酸盐岩岩性成分、物性的测井综合解释是较准确地预测超压的关键。川东北地区典型超压钻井(双庙1井)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孔隙压力值与已知钻杆实测压力(DST)值接近,相对误差范围在2-10%;预测孔隙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幅度跳跃明显,较好的反映了与双庙1井碳酸盐岩层段多重非均质性相一致的超压频繁变化的特点,该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说明利用测井资料,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方法提出的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碳酸盐岩地层的超压预测。可进一步通过研究地震资料计算岩石弹性参数的方法,利用该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的钻前预测。5、利用地震AVO反演技术可获得纵横波速度,进而获得理论模型预测压力的岩石弹性参数体;地层压力预测结果表明毛坝地区上二叠统-中三叠统碳酸盐岩层系发育超压;而普光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为常压系统;实例应用研究表明,利用弹性力学预测超压的理论模型和多种弹性参数及相关参数模型可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预测精度取决于各类相关参数体的客观性及与地质实际的符合程度;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较小,地震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相对较大。地震资料所含地质信息具有多解性且更为复杂,在计算压力过程中,必须利用多参数模型通过测井和测试资料获得参数体,其参数获取方法及结果的客观性对压力预测精度有重要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研究依据线弹性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属岩石物理学范畴,参数获取模型复杂,实际应用难度大。利用测井资料计算超压过程中,其基本物性资料(孔隙度、岩性组成、含水饱和度等)的解释非常重要,应选择适用于碳酸盐岩的测井综合解释模型,细化模型解释步骤,利用关键弹性参数物理模型计算各体积模量和预测超压。地震AVO资料处理和弹性参数获取要求专业性更强,利用弹性力学理论模型和地震AVO技术预测碳酸盐岩地层超压还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性关系,参数获取方法和压力预测精度能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王如意[4](2020)在《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古尔纳油田Mishrif组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双重影响,具有储层矿物组成类型多、孔隙结构复杂,储层成因类型多的特点。本文围绕储层岩石物理相定量化分类、智能化识别和储层参数预测等研究任务,以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为数据驱动关键技术,致力于解决地质特征差异定量表征、储层质量差异定量化表征、测井响应差异定量化表征、地震波阻抗差异定量化表征和三维空间下渗透率预测等科学难题,形成适应生物碎屑灰岩储层的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与程序,建立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岩石物相分布模式,阐明储层岩石物理相分布规律,为油田高效开发奠定基础。针对油藏数据类型多,分辨率差异大和数据量差异大的问题,本文提出滑动窗口法岩心自动归位技术和合成地震记录井震智能标定技术实现生物碎屑岩油藏不同来源、不同尺度信息间的匹配与高度统一,为油藏数据架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针对受沉积和成岩双重作用控制的生物碎屑灰岩岩石物理相定量化分类问题,应用图像数字处理图像分割及参数提取技术进行了薄片数据岩性和成岩作用定量化表征,划分出10种具有明确岩性或成岩作用差异的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类型(GPF)。针对离散型数据和连续型数据之间关系定量表征问题,研发了基于网格和密度的叠合度层次聚类算法,挖掘出4类具有明显储层质量和孔渗关系差异的储层物理相(RPF)、8类具有明显测井响应差异的测井岩石物理相(LPF)与3类具有明显波阻抗差异的地震岩石物理相(SPF)。针对常规机器学习算法因标签数据和预测数据之间分布不均衡而造成模型泛化能力差问题,研制了差分最近邻算法进行测井岩石物理相的识别,其在测试集上不仅保证了95.5%正判率的识别精度,预测结果严格遵循地质界面,明显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根据测井岩石物理相预测结果,在全井段应用储层岩石物理相技术将渗透率预测平均绝对误差由26.03 m D降低为19.07m D,明显提高渗透率预测精度。采用薄片标定岩心、岩心刻度测井,测井刻度地震的思路,利用“层次分析、模式拟合和三维互动”的研究方法,实现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台地斜坡沉积微相的刻画。研制基于图论和最大内切圆算法实现研究区潮汐水道网络形态及河道参数的定量化表征。应用基于网格和密度的叠合度层次聚类算法,进行沉积微相之间储层质量差异的定量化表征,挖掘出研究区沉积环境通过沉积能量控制岩性分布、潮汐水平线控制成岩作用类型的地质规律,并在此规律指导下,结合储层岩石物理相分布规律,建立了研究区储层岩石物理相模式。在储层岩石物理相模式的指导下,应用波阻抗反演、协同克里金震控井间模拟、定量地震沉积学潮汐水道刻画技术和界面约束确定性建模技术等方法进行沉积成岩空间耦合,实现三维空间下储层岩石物理相的识别及渗透率的高精度预测。

潘建国,李劲松,王宏斌,李闯,丰超,周俊峰[5](2020)在《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文中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储层是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重要类型,已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但随着勘探不断发展,深层—超深层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将成为规模勘探的重要对象,与之相适应的地震预测技术存在理论方法薄弱、预测精度较低等问题。通过"十三五"攻关研究,在理论研究及新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中裂缝—多孔隙介质岩石物理模型复杂波场正反演及碳酸盐岩数字岩心岩石物理分析与储层孔隙结构识别等方法创新为开发储层预测新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地震梯度结构张量小断裂识别、云变换随机模拟缝洞储层定量化预测、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和分频属性的气藏检测等新技术则有效提高了断裂、储层及流体识别精度。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现状,提出技术发展建议:按照"深度融合、精细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强化基于孔隙形态非均质性、裂缝诱导各向异性、具有频散和衰减的裂缝—孔隙介质的岩石物理建模方法等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发展基于双相介质频率、频散与衰减等波动力学特征的储层敏感属性精细化地震预测、基于数字岩心岩石物理分析的储层孔隙结构地震预测、人工智能碳酸盐岩储层定量预测及流体检测等技术。

刘硕[6](2020)在《鄂尔多斯地区致密碎屑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研究》文中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最为活跃,储、产量增长最快的盆地之一,上古生界致密碎屑岩气藏是该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领域。自2000年榆林气田发现以来,先后发现和探明了十余个大型致密碎屑岩气田,取得了丰富的勘探开发成果。研究表明,致密碎屑岩气藏的储层砂体对天然气富集与分布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优质高效的储层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研究致密碎屑岩藏储层预测方法,准确把握储层的几何形态、空间展布特征及其物性和含气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对圈定有利勘探目标区、降低勘探风险、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某区块为例,本论文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为指导,依托钻井、录井、测井、岩心、测试、地震等各种资料,在地层层序划分、沉积相研究、地震资料目标处理和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基础上,使用高分辨率和保真度地震资料,利用模型正演、地震反演、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开展储层厚度及含气性预测和综合评价,探索了适合研究区致密碎屑岩储层预测的思路、方法和参数,准确预测了储层厚度和含气性特征,通过综合评价优选了有利的勘探部位。论文研究认为,反Q滤波可较好提高原始叠后地震资料分辨率,地震波波形分解与多子波重构技术有利于消除煤层遮挡效应;纵波阻抗和纵横波速度比分别是区分煤层与非煤层、砂岩与非砂岩的敏感岩石物理参数;结合使用叠后波阻抗反演和叠前AVO同时反演方法可有效预测储层厚度和平面展布特征;叠前AVO“亮点”、拟泊松比变化率、流体因子和叠后高频衰减等属性能定性预测储层的含气性;基于储层厚度和含气性预测成果开展的储层预测综合评价可以较好圈定出储层发育有利区。该论文有图140幅,表9个,参考文献102篇。

任江丽[7](2019)在《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里雅斯太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东北端的马尼特坳陷,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粗碎屑、相变快等特点,在下白垩统发育多套油层,勘探开发前景较为乐观,从北到南划分为北洼、中洼及南洼三个洼槽带。前人的研究多是对南洼槽的区域地质特征或其某一方面展开的,对中-北洼漕内部单一油藏的深入剖析与综合研究很少,对区内重要的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更少。H区作为中-北洼槽主要油气产区之一,由于研究区的地层划分结果与南洼漕及相邻凹陷不一致,构造系统解释不合理,导致勘探开发方案与实际钻井、注水见效差异大。如今研究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真实情况如何,构造组合及沉积相类型对油气成藏有什么影响,油气成藏模式是什么样的,勘探前景怎样,开发调整措施如何制定等等,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该区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沉积学等理论知识,在深入研究H区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等地质特征之后,建立了主产区目的层的储层预测模型、三维地质模型,研究了该区控制油气成藏的构造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过程,总结了主要油气成藏模式和剩余油横纵向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成果,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同时开展主产区综合调整措施优选。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引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井震联合方法,应用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进行H区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地层对比结果表明应将前人笼统划为腾一段的油层组,细分为腾一下段、阿I+II段、阿III段及阿IV段等5个含油层系。2、采取层位自动追踪、多线联合解释、三维立体显示等多种地震解释手段,由点-线-面完成研究区构造解释,平面上断层展布特征细分为四组类型,剖面上组合样式也较多,构造圈闭形态多样,以交叉断块、复杂断块为主。凹陷在早白垩世之后经历了快速沉降期、稳定沉降期、回返期、消亡期四期主要变化阶段。3、根据储层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粒度特征及其参数结合测井相研究,综合判断H区腾一下段及阿尔善组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相两种类型。研究区阿Ⅳ段沉积期经历了两次湖退和两次湖进,形成阿Ⅳ2、阿Ⅳ4两套较厚储集层,腾一下段以湖相沉积为主,为研究区最重要的烃源岩及区域盖层。4、筛选出腾一段、阿尔善组的优势属性瞬时频率属性和均方根属性,再应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预测模型,从储层预测模型中可以获得沉积微相、砂体分布、油气成藏面积等地质特征,最后依据前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研究区主产油层的四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阿Ⅳ1砂组的下生上储式砂体侧倾尖灭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在本区取得突破。5、在前期综合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建模软件使其三维可视化,建立了研究区的岩相模型,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属性模型,结合生产资料对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研究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6、联合应用储层预测模型和三维地质模型,可以使地质特征三维可视化,使研究区的地质认识更全面,更透彻。综合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联系实际生产情况,在寻找到储量接替区块的同时,完成了H区提高采收率的措施调整方案。H区是典型的复杂断块低孔、低渗油田,本文研究中所用的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储层预测、及相控建模等地质特征综合研究思路和方法可推广应用到类似油田。

吴晓川[8](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与古生界煤系反射相关的地质解释和地震烃类检测研究 ——以杭锦旗南段东部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杭锦旗地区作为中石化在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勘探区块之一,其重点勘探层位为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太原组和山西组是重要的含煤地层,因而在地震勘探中就牵涉到煤系反射这一问题。由于该区块地处盆地北部,太原组和山西组地层厚度薄,其内部煤层反射除对本套地层反射信息屏蔽外,还对下石盒子组的底部反射产生了干扰。就具体的三维地震资料而言,杭锦旗东部地区的煤系反射具有相应的区域性,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煤系反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煤系反射中出现了一些塌陷构造,塌陷构造的成因不清楚;二是太原组和山西组这两套含煤岩系在叠加厚度均大于半波长且叠加厚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出现了两峰两谷反射和三峰三谷反射,煤系反射同相轴分岔与合并的原因也不清楚,这两个方面的特殊性在先前的研究中并没有被针对性地提出来。就目前的勘探现状而言,杭锦旗地区的气藏勘探已完成了沉积相分析、断裂演化分析、成藏模式分析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已进入模式总结的阶段,所以在气藏地质认识相对清楚的情况下开展主力层位下石盒子组底部盒1段的地震烃类检测工作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受煤系反射影响,如何在已有试气资料的基础下开展受煤系反射影响地层的烃类检测研究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工作。三维地震剖面上可见的塌陷构造主要发育在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中。相干属性、曲率属性和断距属性表明塌陷构造呈椭圆形分布,宽100-200m,在平面上还可见近似环形的塌陷断层。局部位置的碳酸盐岩可塌陷并嵌入到盆地基底中,大多数塌陷构造形成的断裂消失于盒1段,但增厚了盒1段沉积,表明其形成于早二叠世。塌陷构造下方对应了来自基底的柱状反射,基底的薄弱带(基地隐伏断裂和裂陷中心),在塌陷构造周缘钻井盒1段的取芯中发现了凝灰岩沉积,说明塌陷构造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煤田上陷落柱的出现会导致煤层破损下陷,造成煤系反射振幅减弱,而本区所有的煤系塌陷反射仍表现为强振幅反射,所以排除了陷落柱的可能性。对待煤系反射同相轴分岔与合并的问题,通过统计井点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煤层厚度、煤层间距大小,以三维数据交会的形式确定出太原组煤层厚度、山西组煤层厚度、以及这两套煤的间距是导致同相轴分岔与合并的主要因素。结合正演模型和地震可检测分辨率确定了煤系反射分岔与合并的边界条件,形成三峰三谷反射要求太原组与山西组的各自煤厚大于2m,煤间距大于10m且煤间距横向上可检测,反之则形成两峰两谷反射。煤间距的大小与山西组底部砂体厚度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太原组煤层和山西组煤层厚度呈反相关关系,所以三峰三谷反射指示山西组底砂体厚度较大而煤厚较小的组合特点,两峰两谷指示了山西组底砂体厚度适中而煤厚较大的组合特点。在煤系反射分岔与合并的正演模型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模型底部煤层的有无产生了受煤层反射影响和不受煤层反射影响的两种地震响应,查清了煤系反射对盒1段反射的影响。下部煤系反射淹没了下石盒子组底部T9d波峰反射,该波峰之上的波谷强反射还可反映出一定的储层信息。其次,通过统计和对比探井射孔段上瞬时振幅谱和积分振幅谱,发现11口含气井与6口不含气井的频谱差异主要表现在10-25Hz的频率范围内,该频率范围内含气井的单频振幅与积分振幅普遍高于不含气井的单频振幅和积分振幅。以此为依据提取并优选出了适用于表征整个盒1段的含气与不含气的频谱差异属性:10Hz单频振幅、25Hz积分振幅、以及高频衰减梯度和低频衰减梯度属性。然后对比表明这四种属性对含气井与不含气井的区分性均优于T9d波峰之上波谷属性。最后通过设定这4种时频属性的门槛值进行属性交汇,确定出了频谱差异指示的潜在含气区域。同时,为了提升烃类检测证据的可靠性,利用叠前道集资料对盒1段进行了AVO属性分析,提取出了适合于盒1段含气响应的AVO梯度属性。面对砂泥岩波阻抗叠置问题进行了岩性反演,预测出了盒1段和山西组的砂岩展布范围。勘探表明研究区属于近距离原地成藏,盒1段以岩性气藏为主,山西组以构造气藏为主,本次识别出的大量塌陷构造,是烃类运移的良好通道。盒1段在研究区煤层厚度、储地比、运移通道的有利配置下,谱差异烃类检测结果与AVO梯度属性分析结果的相互佐证下,在研究区南部预测出了面积约20km2的有利区。区内山西组试气表明两峰两谷反射内的产气量比三峰三谷反射内的产气量要好,即山西组的勘探要以寻找平面上叠合背斜构造的两峰两谷反射为主,且该两峰两谷反射区并未出现错开山西组顶部的塌陷通道。

张桓[9](2019)在《塔河油田10区奥陶系地震储层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碳酸盐岩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藏类型之一,它的勘探开发在世界石油工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全球来看,碳酸盐岩油气储量约占油气总储量的40%,油气产量占油气总产量的60%。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油气资源可采储量中,碳酸盐岩只占18%,相对于全球碳酸盐岩油气藏在油气资源中所占的比重,我国对于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仍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塔河油田奥陶系地层以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主,同时也是我国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大油田。在缝洞型碳酸盐岩中,裂缝及溶洞是油气主要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在地震剖面上会显示出“串珠状”地震反射结构。但由于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地层时代普遍较老、岩溶作用强、埋藏深,并且历经溶蚀、再溶蚀以及填充等作用使得目的层储集空间分布不均匀、大小各异、非均质性强、形态多样化、成因复杂,从而导致储层预测难度大以及钻探成功率低。因此,如何寻找有效的地球物理技术来预测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是该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以上技术难题,促进研究区的勘探部署,本文在缝洞型储层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该区地质、地震、钻井以及测井等资料,结合该区“串珠状”响应地质特征,提取了各种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主成分分析(PCA)与局部线性嵌入算法(LLE)对属性融合的效果,选择了效果较好的算法对融合后的属性进行K-means聚类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利用蚂蚁算法提取蚂蚁体属性并结合原始地震资料对裂缝以及溶洞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刻画。(2)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进行频谱分解来获取单频体能量,通过对比低频段和高频段能量的变化规律,得出储层含流体后低频段能量会增强而高频段能量会衰减。(3)提取了地层吸收属性、流度属性、高频衰减梯度以及低频增强梯度属性对储层进行预测。(4)对比分析了主成分分析(PCA)与局部线性嵌入算法(LLE)对属性融合的效果,并在属性融合的基础上,利用K-means均值聚类分析技术将融合后的属性进行聚类分析,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5)将蚂蚁体属性对缝洞体的刻画结果与K-means聚类分析的结果相融合,综合利用各方法的优点,最大程度的提高了有利储层的预测精度,进而划分勘探有利区,为后期勘探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本次研究所得到的储层预测结果与研究区井的油气产量符合程度较高,形成了一套碳酸盐岩缝洞单元储层预测的方法,综合评价应用效果好,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崔泽飞[10](2019)在《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四川某区灯影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酸盐岩储层是已探明储量最多的储层,提供了现今一半以上的油气资源。四川某区灯影组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但是开发程度较低。该区域勘探开发的难点在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规的储层预测方法准确率较低。该地区受岩溶作用影响灯四上亚段反射波同相轴较为杂乱,并且多发于有小尺度裂缝,常规的裂缝预测方法分辨率太低,无法准确刻画裂缝发育位置。针对该区域勘探开发的难点,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做出研究。(1)针对研究区储层发育程度在纵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储层非均质性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层位约束在纵向上圈定了储层发育的有利位置的方法。先通过井-震标定找到了在不同地震相带内储层在纵向上的发育特征,再从储层预测的角度出发重新解释了灯四上亚段的底界面,为后续通过地球物理方法的进行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2)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常规的振幅属性是通过描述与岩溶作用相关的“亮点”反射的振幅间接反应储层发育位置。频率衰减梯度是属性通过地震波高频衰减反应储层含气性从而描述储层位置。这些方法该地区储层预测结果的精度较低(与实际测井资料的吻合率低于70%)。针对该地区储层横向发育差别较大,基于常规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难的问题,本文对常规的时间域的子波分解与重构方法进行了改进,该方法先将地震信号分解为不同形状的三参数小波,再选择与储层相关的波形经行重构,从而预测储层的横向发育位置,预测结果和实测井资料的吻合率为80%。(3)针对研究区目的层地震反射波较为杂乱,常规的预测方法在该研究区的应用效果差,裂缝预测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的相干体技术,通过对原始地震资料做三维包边去噪处理以及对相干结果做滤波做处理,提高了该技术的抗噪性。该方法能较为清晰的刻画裂缝发育位置,区分裂缝发育程度,并且和测井资料的解释完全吻合。上述方法在该研究区的应用结果表明,新的层位对提取地震属性,找到优质储层有所帮助。改进的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能比较准确的描述储层的横向发育位置。改进的相干体技术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大尺度和较小尺度裂缝发育位置。

二、地震波动力学参数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波动力学参数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尺度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新技术研究及其在储层孔隙流体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及应用情况
        1.2.2 地震物理模拟实验室及其实验设备研究现状
        1.2.3 储层孔隙流体地震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2 本论文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大尺度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新技术研究
    2.1 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和原理
        2.1.1 概述
        2.1.2 地震物理模拟相似比原理
        2.1.3 地震物理模型制作材料及配比
    2.2 大尺度高精度三维坐标自动定位系统
        2.2.1 双龙门高精度定位采集测试系统
        2.2.2 单龙门高精度三维表面形态测试系统
    2.3 大尺度物理模型采集系统
        2.3.1 多通道海洋模拟技术
        2.2.3 单通道起伏地表陆地模拟技术
        2.3.3 时变增益放大采集技术
        2.3.4 多阶微分拓频采集技术
    2.4 物理模型制作新技术
        2.4.1 基于3D打印技术的物理模型制作技术
        2.4.2 双相介质模型制作技术
    2.5 高温高压多相流体定量充注地震物理模拟系统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尺度储层流体物理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3.1 研究区概况
    3.2 大尺度物理模型设计
        3.2.1 模型工区选择
        3.2.2 模型整体设计思路
        3.2.3 三维地层模型设计
        3.2.4 物理模型地层参数提取
    3.3 模型数值正演模拟
    3.4 大尺度物理模型制作
        3.4.1 模具制作
        3.4.2 各层材料配比测试
        3.4.3 含流体储层样块制作与测试
        3.4.4 物理模型浇筑
        3.4.5 物理模型表面形态质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尺度储层流体物理模型不同方位的采集及数据分析
    4.1 物理模型不同方位采集
        4.1.1 物理模型采集准备
        4.1.2 物理模型观测系统设计
        4.1.3 物理模型三维采集
        4.1.4 物理模拟资料分析
    4.2 数据处理
        4.2.1 振幅补偿
        4.2.2 预测反褶积
        4.2.3 多次波压制
        4.2.4 子波零相位化
        4.2.5 均方根速度建模及叠前时间偏移
        4.2.6 深度域层速度建模及叠前深度偏移
    4.3 数据对比分析
        4.3.1 宽、窄方位资料对比分析
        4.3.2 不同角度窄方位资料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层流体物理模型的储层特征与识别技术
    5.1 地层及储层反射特征分析、层位追踪解释
        5.1.1 地层及储层反射特征分析
        5.1.2 层位追踪解释
    5.2 储层样块参数分析
    5.3 叠后属性分析及叠后波阻抗反演
        5.3.1 叠后属性应用与分析
        5.3.2 叠后波阻抗反演
    5.4 叠前AVO分析及叠前弹性参数反演
        5.4.1 叠前AVO分析及应用
        5.4.2 叠前弹性参数反演与分析
    5.5 储层流体预测方法研究
        5.5.1 储层流体预测方法优选
        5.5.2 流体预测方法优选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塔河油田断裂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断裂对缝洞型储层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塔河油田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1.1 构造位置
        2.1.2 构造演化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4.2 储集空间类型
        2.4.3 储层类型
第3章 碳酸盐岩储层溶洞发育规律
    3.1 溶洞综合识别方法
        3.1.1 钻录井识别方法
        3.1.2 测井识别方法
        3.1.3 地震识别方法
    3.2 溶洞发育特征
        3.2.1 溶洞规模
        3.2.2 充填特征
        3.2.3 充填序列
    3.3 溶洞分布规律
        3.3.1 纵向分布规律
        3.3.2 平面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断层与裂缝发育特征
    4.1 断层发育特征
        4.1.1 断层性质
        4.1.2 断层级次
        4.1.3 断层组合样式
    4.2 裂缝发育特征
        4.2.1 裂缝成因类型
        4.2.2 裂缝发育特征
        4.2.3 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酸盐岩储层构造应力场、断层与裂缝的相互关系
    5.1 构造及应力场演化特征
    5.2 应力场与断层及裂缝形成的关系
        5.2.1 断层形成与演化特征
        5.2.2 裂缝形成期次及时间
    5.3 断层与裂缝的关系
        5.3.1 断裂带结构特征
        5.3.2 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定量刻画
        5.3.3 断层对裂缝的控制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尺度断层─裂缝对碳酸盐岩储层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6.1 断层─裂缝与岩溶形成时期的匹配关系
    6.2 多尺度断层─裂缝与溶洞分布的关系
        6.2.1 断层─裂缝对溶洞平面分布的影响
        6.2.2 断层─裂缝对溶洞发育深度的影响
        6.2.3 断层─裂缝对溶洞规模的影响
        6.2.4 断层─裂缝对溶洞充填的影响
    6.3 断控岩溶发育模式
        6.3.1 断控岩溶基本类型
        6.3.2 不同构造样式断控岩溶分布模式
        6.3.3 断控岩溶形成演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超压成因研究现状
        1.3.1.1 压实不均衡
        1.3.1.2 孔隙流体膨胀
        1.3.1.3 压力传递
        1.3.1.4 构造作用
        1.3.1.5 其它超压成因机制
        1.3.2 超压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勘探及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总体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川东北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演化
        2.2.1 地层沉积特征
        2.2.1.1 侏罗系
        2.2.1.2 三叠系
        2.2.1.3 二叠系
        2.2.1.4 石炭系
        2.2.1.5 志留系
        2.2.2 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普光毛坝地区超压分布特征及超压成因演化分析
    3.1 研究区碳酸盐岩层系实测压力分布特征
    3.2 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超压成因机制
        3.2.1 烃类生成对超压影响
        3.2.2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改造储层对超压的影响
        3.2.3 构造作用对超压影响
    3.3 不同压力系统孔隙压力演化分析
第四章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1 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样品和流程
        4.1.3 超压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4.2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2.1 弹性力学与胡克定律
        4.2.1.1 各向同性固体介质空间应力状态
        4.2.1.2 单向应力下固体材料的弹性本构关系
        4.2.1.3 广义胡克定律
        4.2.2 有效应力概念
        4.2.3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
        4.2.4 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推导超压预测数学公式及参数
    4.3 超压预测资料来源
        4.3.1 超压预测所需资料简介
        4.3.2 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联系及区别
    4.4 参数获取方法及相关模型
        4.4.1 岩石基质等效模量计算
        4.4.2 孔隙流体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 岩石干骨架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1 Gassmann模型
        4.4.3.2 Kuster-Toks?z模型
        4.4.3.3 其他波传播理论
    4.5 理论模型验证及校正方法
        4.5.1 理论模型验证结果
        4.5.2 理论模型校正方法
第五章 测井资料预测超压技术研究
    5.1 利用测井资料获取参数
        5.1.1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概述
        5.1.2 地层裂缝孔隙度
        5.1.3 岩石矿物成分
        5.1.4 含水饱和度
        5.1.5 测井资料骨架体积模量的计算
    5.2 碳酸盐岩地层测井横波速度预测
    5.3 基于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六章 地震资料钻前超压预测应用研究
    6.1 叠前地震资料AVO岩石弹性参数反演
        6.1.1 叠前同步反演
        6.1.2 典型二维剖面及顺层切片反演结果分析
        6.1.2.1 声波速度反演结果分析
        6.1.2.2 密度反演结果分析
    6.2 基于DNN深度神经网络的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
    6.3 基于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题目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岩石物理相研究现状
        1.2.2 测井岩石物理相研究现状
        1.2.3 地震岩石物理相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分析
    1.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1 研究区现状
        1.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岩石物理相研究的难点
    1.6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7 研究内容
    1.8 完成的工作量
    1.9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基础地质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地质特征
        2.1.2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及数据架构建立
        2.2.1 数据类型
        2.2.2 数据连接
    2.3 层序划分对比及地层格架建立
        2.3.1 层序地层划分
        2.3.2 层序地层对比
        2.3.3 地层格架的建立
    2.4 结论和认识
第3章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方法研究
    3.1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概念
    3.2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研究技术流程
    3.3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定量分类技术方法
        3.3.1 图像滤波数据预处理技术
        3.3.2 铸体薄片图像分割技术
        3.3.3 定量参数统计
    3.4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定量化分类及地质特征
        3.4.1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定量化分类
        3.4.2 地质成因岩石物理相基本地质特征
    3.5 结论和认识
第4章 储层岩石物理相定量分类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相关岩石物理模型公式推导
        4.2.1 Winland r35和Pittman r25 岩石物理模型
        4.2.2 FZI/FZI*岩石物理模型
    4.3 基于网格和密度的叠合层次聚类算法(GDOH算法)
        4.3.1 基于网格和密度的叠合层次聚类算法基本原理
        4.3.2 网格密度层次聚类算法的关键参数
        4.3.3 网格密度层次聚类算法工作流程
    4.4 基于GDOH聚类算法储层岩石物理相聚类研究结果
        4.4.1 基于网格密度层次聚类算法储层岩石物理相聚类
        4.4.2 储层岩石物理相压汞曲线特征
        4.4.3 基于GDOH算法与基于岩石物理模型方法在储层岩石物理相聚类结果的对比
    4.5 生物碎屑灰岩储层质量和孔渗关系差异控制因素分析
        4.5.1 孔隙类型对生物碎屑灰岩储层质量和孔渗关系差异控制作用分析
        4.5.2 岩性对生物碎屑灰岩储层质量和孔渗关系差异控制作用分析
        4.5.3 成岩作用对生物碎屑灰岩储层质量和孔渗关系控制作用分析
    4.6 GDOH算法在储层岩石物理相定量分类评价中的适应性分析
    4.7 结论和认识
第5章 测井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测井岩石物理相研究相关的数学算法基本原理
        5.2.1 基于相关系数的层次聚类算法
        5.2.2 二维网格密度叠合度层次聚类算法(GDOH2D)
        5.2.3 差分最近邻分类算法(DKNN)
    5.3 测井岩石物理相研究工作流程
    5.4 测井岩石物理相研究结果
        5.4.1 基于GDOH算法测井岩石物理相聚类
        5.4.2 基于GDOH2D算法的测井岩石物理相测井识别系统构架
        5.4.3 基于DKNN算法测井岩石物理相测井识别
        5.4.4 基于测井岩石物理相的储层岩石物理相识别及物性参数预测
    5.5 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测井响应差异控制因素分析
        5.5.1 岩性类型对测井响应差异的控制因素分析
        5.5.2 成岩作用对测井响应差异的控制因素分析
    5.6 GDOH、GDOH2D和 DKNN算法在测井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和预测中的适应性分析
        5.6.1 GDOH算法对于定量表征地质特征和测井地球物理性质之间关系方面的适应性分析
        5.6.2 GDOH2D算法对于测井岩石物理相测井响应差异特征分析和可视化分析方面的适应性分析
        5.6.3 DKNN算法对于解决标签数据和预测数据之间数据分布不一致问题的适应性分析
    5.7 结论和认识
第6章 地震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方法研究
    6.1 概述
    6.2 地震岩石物理相研究相关的数学算法基本原理
        6.2.1 一维网格密度叠合度聚类算法(GDOH1D算法)
        6.2.2 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基本原理
        6.2.3 协同克里金震控井间模拟技术
    6.3 地震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技术流程
    6.4 地震岩石物理相研究结果
        6.4.1 地震岩石物理相正演模拟技术
        6.4.2 基于GDOH1D算法的地震岩石物理相聚类
        6.4.3 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
        6.4.4 协同克里金算法震控井间波阻抗模拟
        6.4.5 地震岩石物理相预测及分布规律分析
    6.5 地震岩石物理相波阻抗差异控制因素分析
    6.6 地震岩石物理相与储层岩石物理相之间关系分析
    6.7 GDOH1D聚类算法在地震岩石物理相研究的适应性分析
    6.8 结论和认识
第7章 储层岩石物理相分布规律及模式建立
    7.1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微相定量表征方法
        7.1.1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微相层次划分方案
        7.1.2 基于地震沉积学的沉积微相定量表征方法
        7.1.3 基于图论的滚动最大内切圆算法河道参数定量化表征方法
        7.1.4 基于界面约束的确定性建模方法
    7.2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微相地质特征
        7.2.1 生物碎屑灰岩沉积微相地质特征分析
        7.2.2 生物碎屑灰岩沉积微相分布特征分析
        7.2.3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微相储层质量差异分析
        7.2.4 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沉积微相控制下储层岩物理相分布规律分析
    7.3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相模式
        7.3.1 I型和II型台地潮坪沉积储层差异性分析
        7.3.2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相模式
        7.3.3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成岩相模式
        7.3.4 生物碎屑灰岩台地斜坡沉积储层岩石物理相模式
    7.4 储层岩石物理相三维空间表征及物性参数预测
        7.4.1 储层岩石物理相三维空间表征
        7.4.2 基于协同克里金算法的的震控井间孔隙度预测
        7.4.3 基于储层岩石物理相的渗透率三维空间预测
    7.5 储层岩石物理相研究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应用
    7.6 零点分割技术、基于图论的滚动最大内切圆算法和GDOH算法的适应性分析
        7.6.1 零点分割技术在潮汐水道地震相分析中的适应性分析
        7.6.2 基于图论的滚动最大内切圆算法在定量地貌学研究中的适应性分析
        7.6.3 GDOH算法在沉积微相之间储层质量差异定量化表征中的适应性分析
    7.7 结论和认识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碳酸盐岩储层及流体地震预测技术现状与问题
    1.1 碳酸盐岩储层与流体地震预测技术发展简要回顾
    1.2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现状与问题
        1.2.1 理论方法研究现状与问题
        1.2.2 技术发展现状与问题
        1.2.2. 1 叠后地震预测技术发展现状与问题
        1.2.2. 2 叠前地震预测技术发展现状与问题
2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及流体地震预测技术研究新进展
    2.1 理论方法研究新进展
        2.1.1 裂缝—多孔隙介质岩石物理模型复杂波场正反演方法
        2.1.2 碳酸盐岩数字岩心岩石物理分析与储层孔隙结构识别方法
        2.1.2. 1 碳酸盐岩数字岩心岩石物理弹性参数模拟计算方法
        2.1.2. 2 碳酸盐岩数字岩心弹性参数孔隙结构识别方法
    2.2 技术研究新进展
        2.2.1 地震梯度结构张量小断裂识别技术
        2.2.2 云变换随机模拟缝洞储层定量化预测技术
        2.2.3 基于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和分频属性的气藏检测技术
3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与流体地震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及重点攻关方向
    3.1 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发展趋势及重点攻关方向
    3.2 储层地震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及重点攻关方向
4 结论

(6)鄂尔多斯地区致密碎屑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与地层沉积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
    2.3 沉积相分析
3 地震资料目标处理
    3.1 目标处理的必要性
    3.2 提高分辨率处理
    3.3 去煤层效应处理
4 储层地震预测
    4.1 测井岩石物理分析
    4.2 地震反演与储层厚度预测
    4.3 属性分析与储层含气性预测
    4.4 储层预测综合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区域及主要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区域研究现状
        1.2.2 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流程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位置及勘探开发现状
    2.3 地层特征与地层划分对比
        2.3.1 地层特征
        2.3.2 确定标志层
        2.3.3 地层划分与对比成果
第三章 构造特征
    3.1 构造解释
        3.1.1 单井层位标定
        3.1.2 三维构造解释
        3.1.3 构造变速成图
    3.2 结构特征
    3.3 断裂特性
        3.3.1 平面构造特性
        3.3.2 纵向构造特性
    3.4 平面上构造区块单元的划分
        3.4.1 东部洼槽带
        3.4.2 西部洼槽带
        3.4.3 东部缓坡带
        3.4.4 东部鼻状构造带
        3.4.5 中部断垒带
        3.4.6 西部鼻状构造带
        3.4.7 西部反转带
    3.5 构造的演化过程
        3.5.1 断陷形成早期
        3.5.2 断陷稳定期
        3.5.3 断陷萎缩期
        3.5.4 回返抬升期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测井相
    4.2 沉积相特征和沉积类型
        4.2.1 扇三角洲沉积
        4.2.2 湖相沉积
    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3.1 单井相分析
        4.3.2 连井相分析
        4.3.3 沉积演化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第五章 储层预测模型
    5.1 地震属性的筛选和优化
        5.1.1 均方根振幅(振幅统计类)
        5.1.2 地震波弧线长值(频谱类统计类)
        5.1.3 平均信噪比(地震道相关统计类)
        5.1.4 平均瞬时频率(复地震道统计类)
    5.2 反演难点及解决办法
        5.2.1 构造破碎,断裂发育
        5.2.2 地震资料纵向分辨低
        5.2.3 测井曲线数据差异大
        5.2.4 波阻抗重叠严重,砂泥岩无法有效识别
        5.2.5 纵向反演层系多
    5.3 反演方法的优选
        5.3.1 常规反演方法
        5.3.2 反演方法优选
        5.3.3 稀疏脉冲反演基本原理
    5.4 反演关键参数的确定
        5.4.1 确立反演流程
        5.4.2 优选反演参数
    5.5 反演模型检验
    5.6 油气成藏研究
        5.6.1 成藏条件与机制
        5.6.2 油气成藏模式
        5.6.3 潜力层系的成藏特征
第六章 三维地质建模
    6.1 地质建模目的
    6.2 建模方法简述
        6.2.1 确定性建模方法
        6.2.2 随机建模方法
    6.3 建模技术路线及流程
    6.4 模型建立
        6.4.1 构造模型
        6.4.2 岩相模型
        6.4.3 属性模型
    6.5 模型验证
    6.6 剩余油分布特征
        6.6.1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6.6.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七章 勘探开发实践应用
    7.1 加强地质综合研究,寻找储量接替潜力
    7.2 完善注采井网,扩大水驱波及体积
    7.3 强化注水系统,保持老井固有生产能力
        7.3.1 油井转注
        7.3.2 扩大油层水驱波及体积
    7.4 加大油层改造措施,提高油井产量
        7.4.1 老井压裂
        7.4.2 解堵驱油
    7.5 调整方案总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科研项目及科研获奖
作者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背景

(8)鄂尔多斯盆地与古生界煤系反射相关的地质解释和地震烃类检测研究 ——以杭锦旗南段东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煤层反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2 地震烃类检测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3 研究区目前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工作量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与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杭锦旗地区古生代地层沉积特征
    2.3 研究区气田地质特征
        2.3.1 生储盖组合特征
        2.3.2 含气圈闭类型
        2.3.3 气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第三章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与标定解释
    3.1 地震数据品质分析
        3.1.1 信噪比分析
        3.1.2 分辨率分析
        3.1.3 采集足印分析
    3.2 地震层位标定
    3.3 时深转换
    3.4 断裂特征
    3.5 古地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塌陷反射的地质成因解释与勘探意义分析
    4.1 与塌陷反射相关的层系厚度
    4.2 塌陷构造的分布及与之相关的深部反射样式
    4.3 特殊岩性与气水组分统计
    4.4 塌陷反射的成因讨论与分析
        4.4.1 深部岩浆活动的地质背景与证据
        4.4.2 与其它地方碳酸盐岩塌陷构造的对比
        4.4.3 塌陷构造形成时间与岩浆活动时间分析
        4.4.4 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塌陷构造分布的主控因素
    4.5 岩浆活动和塌陷构造指示的勘探意义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系反射分岔与合并中的砂煤关系及勘探意义
    5.1 煤系划分与数据统计
    5.2 煤系反射分岔与合并的平面分布特征
    5.3 煤系反射分岔与合并的正演模拟
    5.4 煤系中煤厚与煤间距变化分析
        5.4.1 太原组煤厚变化分析
        5.4.2 山西组煤厚变化分析
        5.4.3 太原组与山西组煤间距变化分析
    5.5 煤系反射波所对应的岩性组合样式
    5.6 煤系反射分岔与合并对山西组的勘探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频谱差异的下石盒子组盒1段含气性预测
    6.1 盒1段测井响应与气层识别
    6.2 煤系反射对盒1段储层反射的影响分析
    6.3 井旁道频谱和射孔段频谱及盒1段频谱属性分析
        6.3.1 盒1 段井旁道频谱响应特征
        6.3.2 盒1 射孔段的频谱特征与对比
        6.3.3 与盒1 段频谱差异相关的属性提取与优选
    6.4 频谱差异表征在盒1段含气检测中的应用
        6.4.1 频谱差异相关属性与盒1 段常规属性的对比
        6.4.2 频谱差异相关属性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分析
        6.4.3 频谱差异区的平面表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盒1段与山西组的地震储层预测
    7.1 砂体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7.1.1 地震有利反射特征
        7.1.2 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7.2 井约束地震波阻抗反演
        7.2.1 波阻抗反演
        7.2.2 地质统计学随机反演
    7.3 AVO属性分析
        7.3.1 叠前道集处理
        7.3.2 叠前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7.3.3 AVO属性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8.1 勘探目标优选思路
    8.2 有利勘探目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9)塔河油田10区奥陶系地震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1.2.2 数据降维技术
        1.2.3 聚类分析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取得的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测井及地震响应特征
    2.1 研究区位置及地层概况
    2.2 研究区储层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
        2.2.1 裂缝-溶洞型储层
        2.2.2 裂缝孔洞型储层
        2.2.3 裂缝型储层
    2.3 层位标定及地震响应特征
        2.3.1 合成地震记录
        2.3.2 地震响应特征
    2.4 储集体分布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
第3章 地震属性分析及储层预测
    3.1 地震缝洞识别
        3.1.1 方差体基本原理
        3.1.2 方差体应用效果分析
        3.1.3 蚂蚁体基本原理
        3.1.4 蚂蚁体应用效果分析
    3.2 小波分频地震属性计算分析
        3.2.1 原始地震资料频谱分析
        3.2.2 小波分频属性计算分析
        3.2.3 小波分频能量对比
    3.3 地层吸收属性
        3.3.1 地层吸收属性方法原理
        3.3.2 地层吸收属性应用效果分析
    3.4 流度属性
        3.4.1 流度属性原理
        3.4.2 流度属性应用效果分析
    3.5 频率梯度属性
        3.5.1 频率梯度属性提取方法原理
        3.5.2 高频衰减梯度属性应用效果分析
        3.5.3 低频增强梯度属性应用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分析
    4.1 主成分分析(PCA)
    4.2 局部线性嵌入(LLE)
    4.3 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第5章 K-means属性聚类分析
    5.1 K-means聚类算法基本原理
    5.2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步骤
    5.3 K-means聚类算法应用效果分析
    5.4 储层综合预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四川某区灯影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的方法理论
    2.1 基于地震属性分析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方法
        2.1.1 振幅类属性
        2.1.2 频率衰减梯度属性
    2.2 基于叠后反演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方法
        2.2.1 波阻抗反演基本原理
        2.2.2 道积法
        2.2.3 基于模型的反演方法
    2.3 基于叠后地震数据的碳酸盐岩储层裂缝预测方法
        2.3.1 第三代相干体技术
        2.3.2 基于边缘检测的裂缝预测
        2.3.3 基于体曲率的裂缝预测
第三章 2种改进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新方法
    3.1 基于常规相干体裂缝预测方法的改进技术
        3.1.1 三维保边去噪方法原理
        3.1.2 新方法的技术流程
    3.2 基于三参数小波的子波分解与重构的改进方法
        3.2.1 多子波地震道模型
        3.2.2 三参数小波
        3.2.3 匹配追踪算法
        3.2.4 新方法的技术流程
第四章 四川某区灯影组储层预测研究
    4.1 目的层段地震层位重新解释
        4.1.1 灯四上亚段底界面层位重新解释的必要性
        4.1.2 地震层位解释的新原则
        4.1.3 地震层位成果分析
    4.2 灯四上亚段储层预测分析
        4.2.1 基于常规地震属性的储层预测分析
        4.2.2 基于改进子波分解与重构的储层预测分析
        4.2.3 基于地震叠后反演的储层预测分析
    4.3 裂缝预测结果分析
        4.3.1 三种裂缝预测方法对比分析
        4.3.2 裂缝预测结果与测井解释的验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地震波动力学参数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尺度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新技术研究及其在储层孔隙流体地震预测中的应用[D]. 徐中华.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塔河油田断裂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控制作用研究[D]. 史今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3]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D]. 刘宇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4]伊拉克西古尔纳油田生物碎屑灰岩储层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研究[D]. 王如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5]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进展与趋势[J]. 潘建国,李劲松,王宏斌,李闯,丰超,周俊峰. 中国石油勘探, 2020(03)
  • [6]鄂尔多斯地区致密碎屑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 刘硕.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K1baⅣ段地质特征综合研究[D]. 任江丽. 西北大学, 2019(01)
  • [8]鄂尔多斯盆地与古生界煤系反射相关的地质解释和地震烃类检测研究 ——以杭锦旗南段东部地区为例[D]. 吴晓川. 西北大学, 2019(01)
  • [9]塔河油田10区奥陶系地震储层预测[D]. 张桓.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10]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四川某区灯影组碳酸盐岩储层预测研究[D]. 崔泽飞.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