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

一、Ⅱ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苏兵[1](2020)在《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心梗患者发生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分析心室重构与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水平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作出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水平对心梗后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2例。所有患者进行QT离散度测定及血浆mi R-125b表达的测定。随访所有患者心室重构的结局。根据随访结果分为两组:观察组心梗后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对照组为心梗后未发生心室重构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类型、伴发危险因素、梗死后并发症、治疗方法、心功能等。对比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的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房内径(LAP)、心输出量(CO)、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重构指数(LVRI)、QT离散度、血浆mi R-125b相对表达量。Logistic回归分析心梗后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分析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心室重构的相关性,作出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对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结果:1.132例患者经随访发生心室重构的为52例,发生率为39.39%,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表明资料来源可靠,具有群代表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病变部位、BMI、高密度脂蛋白、病变血管直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心功能、病变长度、Hs-CRP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LVEDD、LVEDV、LVMI、LVPW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VRI、LAP、CO、LVEF等指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两组患者QT离散度比较:观察组患者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分别为(78.82±14.93)ms、(88.81±20.21)ms,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2.39±8.76)ms、(73.19±20.33)ms(P<0.01)。4.两组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的比较:观察组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为(1.394±0.494),对照组患者患者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为(0.974±0.42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分析在两组单因素方差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差异的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心功能、病变长度、Hs-CRP、、mi R-125b、QTd等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高血压、Hs-CRP、心功能、病变长度、mi R-125b、QTd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6.mi R-125b相对表达量与LVEDV的相关性分析以LVEDV为因变量,mi R-125b为自变量,回归显示LVEDV与mi R-125b呈正相关,方程:Y=37.77X+43.51(r=0.561,P=0.000)。7.QT离散度与LVEDV的相关性分析以LVEDV为因变量,QT离散度为自变量,回归显示LVEDV与QT离散度呈正相关,方程:Y=1.718X-28.77(r=0.593,P=0.000)。8.QT离散度与mi R-125b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以QT离散度为因变量mi R-125b为自变量,回归显示QT离散度与mi R-125b呈正相关,方程:Y=12.44X+46.70(r=0.516,P=0.000)。9.QT离散度、mi R-125b相对表达量预测心室重构的价值:ROC曲线显示:QT离散度对心室重构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89,95%CI为0.833~0.945。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最佳预测值为:59.95ms,特异度为:84.6%,敏感度为:84.6%。mi R-125b对心室重构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为0.738~0.886,根据约登指数计算,最佳预测值为:0.895,特异度为:65.0%,敏感度为:88.5%。结论:1.糖尿病、高血压、Hs-CRP、心功能、病变长度为心梗后心室重构的传统危险因素。2.QT离散度与mi R-125b也是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且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梁文慧[2](2018)在《运动平板试验、冠状动脉CTA联合Tpe间期对冠心病早期精准诊断的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运动平板试验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试验(TET)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方法]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13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TET和CCTA资料,分析TET、CCTA、TET联合CCTA的术前诊断效能。[结果]TET单独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94%、58.33%、69.85%、70.58%、68.63%。CCTA单独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4%、63.33%、76.47%、75.00%、79.16%。TET联合C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9%、80.00%、86.76%、88.63%、83.33%。联合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诊断,其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6、0.003、0.011),而诊断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97、0.199)。[结论]TET联合CCTA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高于TET和CCTA单独诊断,临床实际工作中可将功能性检查TET与影像学检查CCTA联合,利用不同机制评判冠状动脉病变,互补协同,提高冠心病患者检出率和检查准确性。第二部分 T波峰末间期对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运动平板负荷试验前后T波峰末间期(Tpe)、校正T波峰末间期(Tpec)、Tpe/QT值在冠心病性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运动平板负荷试验阳性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2例为缺血组,按病变血管支数分为三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选取同期运动平板负荷试验阴性,排除冠心病,无心血管病史者52例为对照组。记录缺血组及对照组,运动前、运动峰值、运动结束后2分钟、4分钟、6分钟Tpe、Tpec、Tpe/QT数值,计算缺血组Gensini积分与运动前Tpe做相关性分析,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运动试验前后缺血组数值Tpe、Tpec、Tpe/Q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且缺血组Tpe、Tpec值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运动峰值时Tpe缩短,Tpec、Tpe/QT较运动前延长,提示Tpec、Tpe/QT反映心肌复极离散度、心肌缺血较Tpe更为敏感(P=0.000)。缺血组患者Gensini积分与运动前Tpe相关性系数为0.399,P=0.003,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显着相关(F=9.461,P=0.003)。[结论]Tpe可作为反映冠脉病变和心肌缺血的新指标。Tpec、Tpe/QT反映心肌缺血较Tpe更为敏感。在运动试验阳性的基础上,分析运动前后Tpe、Tpec、Tpe/QT数值变化可提高对运动平板试验结果阳性患者的预测价值,为冠心病病情评估提供更多客观证据。

程明康,刘少华,易梦秋[3](2014)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旨在为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作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7d内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的变化情况及泵功能Ⅲ级、恶性心律失常、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Q-Td、J-Td显着延长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泵功能Ⅲ级、恶性心律失常、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d、J-Td显着延长,同时导致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

程忠伟[4](2014)在《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气阴两虚兼瘀热证)心电信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性冠心病是指长期的糖代谢紊乱造成冠脉血管粥样硬化从而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较单纯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学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是冠心病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中医药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治疗和猝死预防具有一定优势,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整体方面来调整机体的功能紊乱。研究糖尿病性冠心病病人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等心电信息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临床用药、评价新药的疗效有很大的帮助。目的:本课题拟通过运用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等心电信息检测,为糖尿病性冠心病运用中医药治疗找到合理用药依据。方法:选取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符合诊疗标准的60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依次随机分为对照组或治疗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导师研制的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照组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平板运动试验及其血糖指标的结果,比较其差异性,并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心电信息指标有明显改善,均P<0.05。(3)治疗后,冠心消渴安颗粒剂治疗组心电信息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提高显着,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冠心消渴安颗粒剂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可改善患者的各项心电信息指标,证实其有提高糖尿病性冠心病病人生活质量,改善病人预后的作用;进一步证实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应用可以预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指导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

周志艳[5](2011)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与QTc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证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心电图的QTc离散度,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各证型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性。研究方法:本课题所选观察病例,均来源于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住院病人,共入选117例,在获取一般资料的同时着重记录患者入院后首次空腹血糖及首次心电图,测量其QT间期、R-R间期,计算QTd、QTcmax、QTcmin及QTcd等相关参数。根据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所定标准分型将本文观察病例分为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个证型组。对照组40例,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成年人。将相关数据建立Excel表格并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117例DR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64例;发病年龄最大80岁,最小43岁,平均发病年龄为(60.91±9.55)岁。2.117例DR患者中,阴虚型41例(35.04%,41/117),气阴两虚型54例(46.15%,54/117),而阴阳两虚型有22例(18.81%,22/117)。DR中医证型的发展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3.观察组病例DM病程最长34年,最短3月,平均病程(11.790±7.443年),各中医证型组间的DM病程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阴阳两虚型(13.227±7.212年)平均病程时间长于阴虚型(10.785±7.122年)和气阴两虚型(11.966±7.593年)。4.观察组与对照组的QTd、QTcmax、QTcmin、QT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各中医证型QT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和阴虚型比较,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阳两虚型和阴虚型比较,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中医证型QTcmax、QTcmi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QTc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两两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R中医证型与QTcd呈正相关,即随着病证由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转变,QTcd呈上升趋势。结论:1.DM病程越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展成阴阳两虚的可能性越大。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强,动态观察QTcd的变化,可以作为提示糖尿病心脏病的有效指标。3.随着病证由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进展,QTcd呈上升趋势。本文条件下心电图的QTd、QTcd参数对于考察DR患者各证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刘幼根,杨应军,吕光,朱建峰,袁旻池[6](2010)在《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58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扩冠、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服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2个月,测定两组患者用药前后HRV及QTd的变化。结果两组HRV各参数SDNN、SDNN index、SDANN、rMSSD、PNN50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更明显,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QTd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缩短更明显,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提高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缩短QTd,对改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可能有良好作用。

徐蔷,陈莉明[7](2007)在《QT间期相关指标评价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冠心病》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冠心病患者QTc间期、QTd(QT离散度)、QT间期变异(QTv)改变及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和24h心电Holter测定3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8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QT间期、QTc(QTc=Q-T/R-R1/2)、QTd、QTcd(最长QTc与最短QTc之差)、QTcmax(最大QTc)、QT间期变异(QTv)以及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并与30例非糖尿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QTcmax、QTv较对照组增加差别显着(P<0.05)。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QTcmax、QTv较单纯2型糖尿病组增加。(2)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而对照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无相关性。(3)对照组QTv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糖尿病组QTv昼夜节律减小或消失。结论:QTd可作为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猝死的有用指标。

韩文广,张北玉,蒋子宏[8](2001)在《Ⅱ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的改变》文中研究说明

韩睿,WestonPJ,GillGV[9](2001)在《未觉察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1型糖尿病的猝死睡眠死亡综合征回顾》文中提出

陈良细[10](2000)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糖尿病 AMI与非糖尿病 AMI患者 Q- T离散度 (Q- Td) ,J- T离散度 (J- Td)的改变与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以 45例糖尿病 AMI与 5 0例非糖尿病 AMI患者进行对照 ,观察 7天内 Q- Td、J- Td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的情况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糖尿病 AMI组 Q- Td、J- Td明显长于非糖尿病 AMI组 (P<0 .0 1)。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二者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 (P<0 .0 5 )。结论 :通过研究提示 :糖尿病 AMI患者 Q- Td、J- Td明显延长 ,其心脏危险事件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二、Ⅱ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Ⅱ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QT离散度及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运动平板试验、冠状动脉CTA联合Tpe间期对冠心病早期精准诊断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运动平板试验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参考文献
    6.附录
第二部分 T波峰末间期对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参考文献
    6.附录
综述 T波峰末间期临床意义及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3)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气阴两虚兼瘀热证)心电信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的纳入与排出标准
    4 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6 疗效评定标准
    7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两组总体疗效
    2 QT 间期离散度
    3 心率变异性(HRV)
    4 平板运动试验
    5 治疗前后血糖
理论探讨
    1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现状
    3 糖尿病性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4 糖尿病性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
    5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的实验研究
    6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7 现代医学对心电信息相关指标的研究现状
    8 糖尿病性冠心病与心电信息的相关性研究
    9 导师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认识及对心电信息的相关研究
    10 冠心消渴安颗粒剂方义分析及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

(5)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与QTc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目的
2.临床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2.2 标准
3.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
        3.1.2 DR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
        3.1.3 年龄
    3.2 DR患者的DM病程特征
        3.2.1 各组DM病程的关系
    3.3 血糖情况
    3.4 心电图QTd,QTcmax,QTcmin,QTcd参数组间的比较
4.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4.2 现代医家对DR的中医证候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4.3 DR的一般资料
        4.3.1 性别
        4.3.2 年龄
    4.4 DM病程
    4.5 血糖
    4.6 DR与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4.7 DR中医证型与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5.结论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候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性及发展近况
    2.关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型的研究
    3 DR与其他客观指标的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附件二

(6)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HRV检测
        1.2.2 QTd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RV指标比较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QTd、QTcd指标比较
3 讨论

(7)QT间期相关指标评价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冠心病(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3组QT间期相关指标比较
    2.3 QTd、QTcmax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比较
    2.4 3组的QTv及其昼夜节律分析
3 讨论

(8)Ⅱ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Q-Td测量方法[1]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未觉察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1型糖尿病的猝死睡眠死亡综合征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学
2 自主神经病变和猝死
3 心梗后的猝死
4 Q-T间期以及Q-T离散度
5 单元论的假设
6 假设中可能存在的偏差
7 结论

(10)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糖尿病AMI组与无糖尿病AMI组Q-Td、J-Td的比较 (见表1) 。
    2.2 心脏危险事件的比较 (见表2) 。
3 讨 论

四、Ⅱ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miR-125b水平及QT离散度与心梗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D]. 苏兵.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2]运动平板试验、冠状动脉CTA联合Tpe间期对冠心病早期精准诊断的对照研究[D]. 梁文慧. 江苏大学, 2018(01)
  • [3]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研究[J]. 程明康,刘少华,易梦秋. 糖尿病新世界, 2014(17)
  • [4]冠心消渴安颗粒剂对糖尿病性冠心病(气阴两虚兼瘀热证)心电信息的影响[D]. 程忠伟. 河南中医学院, 2014(02)
  • [5]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与QTc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D]. 周志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 [6]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的影响[J]. 刘幼根,杨应军,吕光,朱建峰,袁旻池. 中国现代医生, 2010(34)
  • [7]QT间期相关指标评价2型糖尿病及其合并冠心病[J]. 徐蔷,陈莉明.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7(03)
  • [8]Ⅱ型糖尿病患者Q-T离散度的改变[J]. 韩文广,张北玉,蒋子宏.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12)
  • [9]未觉察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1型糖尿病的猝死睡眠死亡综合征回顾[J]. 韩睿,WestonPJ,GillGV. 华西医学, 2001(04)
  • [10]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分析[J]. 陈良细. 临床荟萃, 2000(07)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