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替代疗法对阴道菌群的影响

一、激素替代治疗对阴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孔瑶[1](2021)在《阴道微生物群与冻融胚胎移植助孕结局相关性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不孕症(Infertility)属于生殖系统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男女双方在正常无保护性生活1年以上仍未成功受孕者。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环境、生理、心理等因素导致不孕症的发生率逐年递增,其中以输卵管因素所致不孕为主要病因,尽管辅助生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不孕症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但仍有很多因素使得临床妊娠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辅助生殖助孕的临床妊娠率是生殖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卵母细胞质量及母体微生态环境对于成功妊娠至关重要,而阴道微生物群在维持女性生殖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阴道微生物群与不孕症、早产、反复流产等疾病的相关性已有较多的研究。然而,对于阴道微生物群和FET之间潜在关系的探索工作却很少。因此,本研究共纳入555例接受FET的不孕症患者,通过比较不同妊娠结局患者的年龄、内膜准备方案、内膜转化时激素水平、移植前子宫内膜厚度、胚胎移植数量等临床指标,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FET助孕成功与失败患者的阴道微生物群,探索各因素与FET的助孕结局的相关性,进一步认识到阴道微生物群失调的潜在危害,为提高辅助生殖助孕的临床妊娠率提供指导与支持。研究方法:(1)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助孕中心行FET助孕治疗的不孕症患者555例,按本实验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共计47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FET助孕治疗的妊娠结局分为两组,分别为妊娠组(pregnancy group,简称P group),共计238例,以及未妊娠组(none pregnancy group,简称NP group),共计237例。(2)收集入选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内膜准备方案、内膜转化时激素水平(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孕激素)、移植前子宫内膜厚度、胚胎移植数量等。采用SPSS17.0软件、Graph Pad8.0软件将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各因素与FET的助孕结局的相关性。(3)随机抽取58例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收集内膜转化当天的阴道分泌物置于-80℃冰箱备用,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P group,N=37)和未妊娠组(NPgroup,N=21),分别提取细菌总DNA,利用PCR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组患者阴道微生物组成差异及其与FET的助孕结局的相关性。结果:(1)P组与NP组间临床资料特征表现为年龄与移植前子宫内膜厚度对FET的助孕结局有显着影响(P<0.05),而内膜准备方案、内膜转化时激素水平(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孕激素)、胚胎移植数量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2)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NP组的Shannon指数(P=0.01)和Simpson指数(P=0.02)均显着高于P组。共有OUT分析通过Venn图结果显示,P组和NP组分别有452个OUT和465个OUT,其中共有OUT为423个,分别占P组和NP组的93.58%(423/452)和90.97%(423/465)。此外,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显示,P组的大多数样本都远离NP组,提示两组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3)门水平的阴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门水平的P组与NP组菌群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Fusobacteria(梭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Firmicutes(厚壁菌门)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属水平的阴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属水平的P组与NP组菌群在Gardnerella(加德纳菌属)、Atopobium(奇异菌属)、Sneathia(纤毛菌属)、Prevotella(普雷沃菌属)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基于KEGG数据库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基因在代谢途径上的差异:P组与NP组菌群在基因复制与修复、细胞生长与死亡、脂质代谢及酶代谢等途径存在差异,但对细胞运动及碳水化合物代谢无明显影响。结论:(1)年龄与移植前子宫内膜厚度是影响FET的助孕结局的重要因素,而内膜准备方案、内膜转化时激素水平(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孕激素)、胚胎移植数量对于FET的助孕结局无明显影响。(2)高通量测序揭示了阴道微生物群与FET助孕结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移植后未妊娠组患者阴道微生物群以益生菌减少和病原体过度生长为特征,可能是预测体外受精结局的潜在指标。

张晗[2](2021)在《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文中认为[目 的]对比分析宫颈癌患者经手术、放化疗等不同方式治疗后阴道微生态变化情况,探讨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对宫颈癌患者治疗及随访的临床意义。[方 法]选取2018年10月一2020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FIGO分期为ⅠA-ⅡA期宫颈癌初治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手术组、手术+放化疗组,每组入组患者各70例。对入组患者初治时、术后3月、手术+放化疗后3月阴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乳酸杆菌分级、H202、PH值、清洁度、白细胞酯酶、唾液酸酶、AV、BV、VVC等项目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经手术、放化疗等不同方式治疗后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另选取同期于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妇女70例为对照组,检测对应相关阴道微生态指标。分析比较三组患者阴道微生态各指标差异情况。[结 果]①体检组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级有60例,占85.71%;菌群多样性为Ⅱ-Ⅲ有53例,占75.71%;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有59例,占84.29%;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52例,占74.29%;PH≤4.5有23例,占32.86%;清洁度为Ⅰ-Ⅱ度有27例,占38.57%;唾液酸酶阴性有39例,占55.71%;BV感染率为18.57%,AV感染率为14.29%。这些指标与手术组、手术+放化疗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术前阴道菌群密集度为Ⅱ-Ⅲ级有42例,占60.00%;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有33例,占47.14%;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22例,占31.43%;BV感染率为44.29%。这些指标与手术+放化疗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纯手术组患者术前阴道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有33例,占47.14%;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22例,占31.43%;清洁度为Ⅰ-Ⅱ度有10例,占14.29%;BV感染率为44.29%。与术后相比,这些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手术+放化疗组患者治疗前阴道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10例,占14.29%。治疗后有3例,占4.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单纯手术组患者术后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12例,占17.14%;唾液酸酶阴性有51例,占72.86%;过氧化氢阴性有6例,占8.57%。这些指标与手术+放化疗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单纯手术组保留卵巢有15例,切除卵巢有55例。保留卵巢患者术后阴道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有9例,占60.00%;乳酸杆菌分级为Ⅰ-Ⅱa级有6例,占40%;PH≤4.5有3例,占20.00%;BV感染率为33.33%,AV感染率为26.67%。这些指标与切除卵巢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手术+放化疗组保留卵巢有17例,切除卵巢有53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阴道微生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①与正常健康人群相比,宫颈癌患者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说明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微生态失调是重要的协同致癌因素。②与单纯手术组患者相比,手术+放化疗组患者治疗前阴道微生态紊乱程度升高。说明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癌病情及预后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微生态紊乱程度越重,则可能病情越重、预后越差。③手术、放化疗等不同治疗方式均会对患者阴道微生态进一步造成破坏。因此,需关注宫颈癌患者治疗后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适当应用微生态制剂纠正微生态失调,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④保留卵巢对恢复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说明机体内分泌功能对阴道微生态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应。

杜顺喜[3](2021)在《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阴道菌群迁移规律探究》文中认为[目的]宫颈癌是影响我国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研究显示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癌发病相关,但阴道微生态与HPV病毒感染和病毒转归有何关系,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旨在:(1)初步探究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与HPV病毒感染的关系;(2)初步探究阴道微生态环境与HPV病毒转归的关系;(3)研究宫颈癌患者(手术和放疗)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5月至10月在云南省肿瘤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26例宫颈癌患者和在放疗科行放疗的24例宫颈癌患者,动态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环境,分析阴道微生态菌群迁移规律。[结果]1.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的相关关系本研究50名患者宫颈癌筛查结果中,46名HR-HPV阳性,占92%;4名HR-HPV阴性,占8%,HPV感染率为92%。本研究中HR-HPV阴性组和HR-HPV阳性组的菌群多样性(p=0.038)和优势菌(p=0.042)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pH值、菌群密集度、Nugent评分等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种因素对HPV转归的影响本研究中HPV持续阳性组(治疗后3个月)和HPV转阴组阴道菌群优势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优势菌为革兰阳性杆菌时,患者的HPV转阴率明显高于无优势菌和优势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时,说明优势菌为革兰阳性杆菌时,有利患者的HPV病毒转阴,无优势菌或优势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是HPV病毒持续阳性的危险因素。其余pH值、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乳杆菌、Nugent评分、术后是否补充治疗等指标均与HPV的转归无关(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HPV病毒感染的转归与年龄、FIGO分期、分化程度、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肿瘤大小、生长方式等临床病理相关指标相关关系弱(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手术对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3.1手术对宫颈癌患者菌群密集度的影响本研究阴道菌群密集度趋势图显示,在手术组中,术后阴道菌群密集度正常的患者人数较术前有显着增加。进一步根据患者术后是否补充治疗将手术组分为辅助治疗组(术后补充同步放化疗)和随访组,再比较2组间阴道菌群密集度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在术后辅助治疗组中,治疗结束后,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正常人数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但是,在随访组中,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3.2手术对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优势菌的影响本研究阴道菌群优势菌趋势图中可看到不同时间(术前-术中-术后-术后3月),术后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优势菌的人数较术前有明显增加,同样地再把手术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补充治疗分为辅助治疗组和随访组,分别比较2组治疗前后优势菌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辅助治疗组,菌群优势菌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随访组,菌群优势菌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手术对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其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中,从趋势图中可看出,阴道菌群多样性、pH值、乳杆菌、Nugent评分等指标治疗后正常人数比治疗前增加,但把手术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补充治疗分为辅助治疗组和随访组,再分别比较辅助治疗组和随访组的阴道菌群多样性、pH值、乳杆菌、Nugent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辅助治疗组和随访组,治疗前后患者的阴道菌群多样性、pH值、乳杆菌、Nugent评分等无显着差异,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还以术后是否补充治疗分为辅助治疗组和随访组,比较2组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pH值、乳杆菌、优势菌、阴道微生态状态、Nugent评分等指标2组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以上指标2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放疗对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均接受外照射治疗,尚未行腔内治疗,外照射放疗组样本,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不同时间,趋势图中可看出,放疗后阴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等正常样本数较放疗前减少,但放疗前后样本进行配对卡方检验后发现,放疗前后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pH值、乳杆菌、优势菌、Nugent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HPV感染与阴道菌群多样性和优势菌相关,提示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和非革兰阳性杆菌成为优势菌可能是HPV感染的危险因素。(2)阴道优势菌为革兰阳性杆菌有利于HPV病毒的转阴,提示阴道无优势菌或优势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可能是HPV病毒持续阳性的危险因素。(3)手术组治疗前后,宏观角度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和优势菌变化有显着差异,可进一步探究微观菌属差异,寻找宫颈癌相关致瘤菌属和保护菌属。(4)放疗外照射治疗后,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无明显变化,提示外照射可能对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较小。

莫晓晨[4](2021)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对绝经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对绝经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绝经期妇女126例,根据妇女干预意愿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妇女给予常规饮食干预,治疗组妇女在常规饮食干预的基础上给予替勃龙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妇女干预前后的阴道干涩发生情况、阴道清洁度、细菌性阴道病发生情况及阴道微生态失调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妇女的阴道干涩发生率、阴道清洁度、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阴道干涩、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均显着下降,治疗组妇女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妇女的阴道清洁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绝经期妇女疗效可靠,可明显改善阴道干涩症状,改善阴道微生态环境,提高阴道的清洁度,降低阴道炎的发生率。

许晟杰,兰义兵,马麟娟,周坚红[5](2021)在《绝经后女性阴道微生态变化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绝经后女性由于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发生外阴和阴道萎缩、乳酸杆菌比例降低、阴道内菌群失调、阴道免疫屏障受损等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和疾病,对绝经后女性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显着的不良影响。现从阴道菌群种类、数量、比例等方面阐述绝经后阴道微生态菌群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机制,明确全身及局部雌激素治疗对绝经后女性阴道微生态及泌尿生殖道症状改善的作用机制,以便深入了解绝经后女性的阴道微生态变化与泌尿生殖道症状的关系,从而提高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刘莹[6](2020)在《阴道菌群特点及差异细菌生物膜促进宫颈癌变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是宫颈癌的病因,但是并非所有的感染者都会患宫颈癌。多数感染者,病毒会被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只有持续感染才会发展成宫颈癌。机体清除HPV的能力极易受到阴道微生态的影响。阴道菌群失调作为主要的协同因素,促使HR-HPV长期感染宫颈并最终导致癌变。本研究对从HR-HPV初次感染宫颈,到发展为宫颈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阴道菌群进行检测,获得总的菌群信息。研究阴道菌群变化与HR-HPV感染和宫颈癌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阐明阴道菌群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并寻找最可能的差异细菌进一步研究。为宫颈癌的防治寻找新的思路。[方法]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90例女性阴道分泌物拭子,单纯HR-HPV感染30例,HR-HPV感染并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30例,HR-HPV感染并诊断为宫颈鳞状细胞癌Ib1期患者30例。同时选取同期在妇科门诊体检的健康女性30例,HR-HPV均为阴性。提取阴道分泌物总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统计学处理。从HR-HPV感染状态和宫颈病变程度两方面分析阴道菌群的结构差异和变化特点,并最终筛选出最可能的差异细菌进一步研究。[结 果]◆健康女性、HR-HPV(+)女性阴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占绝对优势(丰度>50%)。HR-HPV(+)女性乳酸杆菌在门、纲、目、科水平上较正常女性丰度有所下降,但是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样本的菌群分布在门、纲、目、科、属、种六个水平上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菌群多样性分析发现:健康女性、HR-HPV(+)女性的chao指数和ace指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样本中总的菌群数量一样多。HR-HPV(+)女性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健康女性(P<0.05),simpson指数明显低于健康女性(P<0.05)。说明HPV(+)女性阴道菌群结构组成具有明显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均匀性;◆单纯HR-HPV(+)、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均以乳酸杆菌占绝对优势(丰度>50%)。随着疾病的进展,乳酸杆菌丰度有所下降,但是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样本菌群构成在门、纲、目、科、属、种六个水平上明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群多样性分析发现:单纯HR-HPV(+)、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的chao指数、ace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样本阴道菌群的丰富度(即数量)相当。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样本菌群多样性存在差异。组内比较发现:单纯HR-HPV感染组与宫颈癌前病变组无论是在丰富度上(chao指数、ace指数)还是在多样性上(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这两组菌群结构相似,可以归为非癌组。而宫颈癌组与HR-HPV感染组、宫颈癌前病变组比较,在菌群多样性上(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差异越显着(P<0.05);◆差异分析发现:阴道加德纳菌是HR-HPV感染和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中的主要差异细菌(P<0.05);[结论]乳酸杆菌是女性阴道的绝对优势菌群。阴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菌群多样性、复杂性的增加与HR-HPV感染以及宫颈癌变有关。阴道加德纳菌是HR-HPV感染、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中的主要差异细菌,是HR-HPV长期感染宫颈并诱发癌变的主要协同因素。[目 的]第一部分研究发现,阴道加德纳菌是HR-HPV感染和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中的主要差异细菌。研究表明,阴道加德纳菌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在女性阴道中主要以生物膜形式存在。本部分研究拟于在体外建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模型,对其成膜规律、形成特点和空间结构进行描述。探讨随女性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的雌激素水平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目的在于阐明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特点,为下一步成功提取成熟生物膜建立基础。同时初步探讨雌激素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阴道加德纳菌感染寻找新的途径。[方法]首先,在体外以96孔板为载体建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模型。结晶紫半定量法检测生物膜形成量,从而描述其生物膜形成规律。其次,模拟女性体内雌二醇浓度,用含有不同浓度雌二醇(100pmol/L、200pmol/L、400pmol/L、1000pmol/L)的培养基,体外培养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结晶紫半定量法检测不同浓度雌二醇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之后,在体外以金属钛片为载体建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模型,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空间结构和特点以及不同浓度雌二醇对其空间结构和特点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不同浓度雌二醇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厚度、活/死菌比例的影响。[结 果]◆阴道加德纳菌12h开始逐渐形成生物膜,24h进入快速生长期,96h生物膜生成量达高峰(P<0.05),之后不再增加(P>0.05);◆96h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呈现典型的三维立体结构,呈现“蘑菇云”状层叠,中间有大量通道和细胞外基质,至此成熟生物膜己形成;◆不同浓度的雌二醇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P<0.05),随着雌二醇浓度的增加(100pmol/L、200pmol/L、400pmol/L、1000pmol/L)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5),400pmol/L与1000pmol/L雌二醇浓度的抑制作用相当(P>0.05),400pmol/L是抑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形成的最适浓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在相同时间点随着雌二醇浓度的增加,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厚度逐渐变薄(P<0.05)。在相同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逐渐变厚(P<0.05);◆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相同时间点时,100pmol/L组的生物膜比200pmol/L的生物膜成熟(P<0.05)、200pmol/L组的比400pmol/L组的成熟(P<0.05);[结 论]阴道加德纳菌可以在聚乙烯、金属钛表面形成致密的生物膜,但生物膜生长速度较慢,成膜时间较长。雌二醇可以抑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的形成,抑制作用与作用时间和浓度相关。雌二醇主要通过抑制阴道加德纳菌形成厚度、延缓生物膜形成进程、影响生物膜内部结构而发挥作用的。适当浓度的雌二醇可以作为治疗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感染的可选药物。[目 的]第二部分实验已经成功建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体外模型,证实了雌二醇对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本部分研究拟于在成功建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基础上,提取成熟生物膜。将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与宫颈癌前细胞(H8细胞)共培养,研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对宫颈癌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相关标志物的影响,目的在于探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促进宫颈癌变的初步分子机制。同时,研究不同浓度雌激素对宫颈癌前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为进一步评价雌激素治疗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感染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 法]首先,在体外成功培养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并提取成熟生物膜。用含有不同浓度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的培养基体外培养H8细胞,CCK8法检测H8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H8细胞迁移能力。利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刺激下,H8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质标志物N-cadherin、Snail、Vimentin的表达情况。将不同浓度的雌二醇(Opmol/L、200pmol/L、400pmol/L、800pmol/L)与 H8 细胞共培养,利用 RT-PCR 法检测H8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间质标物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 果]◆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抑制H8细胞增殖(P<0.05),对H8细胞迁移无影响(P>0.05);◆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在基因水平上低表达上皮标志物E-cadherin(P<0.05),高表达间质标志物 N-cadherin、Snail、Vimentin(P<0.05);◆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在蛋白水平上低表达上皮标志物蛋白E-cadherin,高表达间质标志物蛋白 N-cadherin、Snail、Vimentin;◆不同浓度的雌二醇对H8细胞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无影响(P>0.05);[结 论]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对宫颈癌前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通过诱导宫颈癌前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而发挥促癌作用。雌二醇不能诱导宫颈癌前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用于治疗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感染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目 的]第三部分研究发现,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是通过诱导宫颈癌前细胞发生EMT而发挥促癌作用。EMT作为诱发细胞癌变的关键步骤已被学术界认可,但是其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宫颈癌变中的作用机制和信号调控尚不明确。本部分实验在之前建立的“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EMT”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发EMT的详细信号转导过程,旨在为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宫颈癌的新靶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作用后,H8细胞的TLR4、P-Smad2/3蛋白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发生EMT中的变化趋势。利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研究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的H8细胞EMT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通过抑制TLR4蛋白的表达,研究TLRU对H8细胞EMT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结 果]◆免疫荧光显示,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上调H8细胞TLR4、P-Smad2/3蛋白的表达;◆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的H8细胞EMT”模型中加入0.1ng/ml TGF-βi(EMT阴性对照浓度),可以显着增强H8细胞的EMT(P<0.01)。提示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发生EMT是通过TGF-β1/Smad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0.1ng/ml TGF-βi”的H8细胞EMT模型中加入TLR4抑制剂,可以逆转H8细胞的EMT(P<0.01),证实了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H8细胞的EMT是受到TLR4调控的;◆在“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0.1ng/ml TGF-β1”的H8细胞EMT模型中加入TLR4抑制剂后,p-Smad2/3的表达显着下调,证实了 TGF-β1/Smad是其下游信号通路,受到TLR4调控;[结 论]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是通过TLR4-TGF-β1/Smad信号通路诱导H8细胞发生EMT,是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协同HR-HPV感染人宫颈上皮细胞并促发癌变的主要机制,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宫颈癌的潜在靶点。

陈思凯[7](202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生殖道细菌群落的微生物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生殖道细菌群落特征与机器学习诊断模型的探索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女性生殖道作为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器官,其主要为生态特点是以乳酸杆菌为主导的多细菌共生状态,少数健康人群也可出现非乳酸杆菌主导的为生态环境,其中部分细菌种类可能与生殖道炎症相关,而生殖道炎症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自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发展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揭示了寄生于人类的细菌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状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有相关研究报道了宫腔内细菌与内异症或原发性不孕相关,但由于方法学的局限性,该结论目前尚有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微生物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结合,研究生殖道不同位点的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差异性和不同疾病组间的细菌特征差异,为将来的生殖道细菌宿主机制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描述性、微生物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研究。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门诊和病房患者纳入受试者200例,患者最终诊断结果和信息通过手术记录和病历资料采集;19例通过影响学诊断确诊未手术治疗,181例通过手术治疗确诊。在受试者宫腔内、宫颈口和阴道后穹窿三点取样,其中宫腔内样本使用一次性无菌内膜真空吸管取样,后穹窿与宫颈口使用一次性阴拭子取样。通过PCR扩增和Illumina一代测序技术对样本内原核细菌的16S核糖体RNA进行高变区V3-V4区域测序,后续进行基因序列的拼接和过滤,通过RDP、Silva、GreenGene 13.5、KEGG等数据库比对进行物种识别。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特征性细菌和统计学差异物种。研究结果: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在宫颈口区域对于内异症的阳性预测值为59.52%(25/42),阴性预测值为77.19%(44/57);在后穹窿区域对于内异症的阳性预测值为为32.65%(16/49),阴性预测值为89.80%(44/49)。宫腔内样本扩增成功5例,成功率仅为55.56%(5/9)。宫颈口与阴道后穹窿细菌特征未见显着差异性。对于痛经的随机森林预测中,阴道后穹窿的细菌特征贡献度较高并且均为正性贡献值;宫颈口细菌中负性贡献值较多。GnRHa是改变生殖道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痛经、内异症或腺肌症相关的细菌中,所占比高较高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有奇异菌属(Atopobium)、加德纳菌属(Gardnerella)、厌氧球菌属(Anaeroccoccus)、普氏菌属(Prevotella)等。研究结论:(1)痛经、不孕和内异症可能与细菌性阴道病相关细菌有关;痛经、内异症或腺肌症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生殖道炎症相关,其具体致病机制需要未来进一步实验证实。(2)机器学习发现阴道后穹窿对于内异症疼痛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宫颈口比后穹窿距离宫腔较近,可能是对于内异症的阳性预测值更高的原因,后穹窿和宫颈管取样的便捷性和较高的扩增阳性率为将来大规模临床筛查提供了可能。(3)对于宫腔内细菌的扩增阳性率较低,受限于取样及扩增技术方法,目前对于宫腔内细菌并无统一认识,内膜取样方法学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提出了下生殖道细菌内毒素等致病因子逆行至宫腔导致内膜无菌性炎症引发内异症的假设。研究意义与展望:本研究使用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微生物组学对于内异症等疾病进行了机器学习和预测,为将来的机器学习诊断内异症和相关妇科疾病进行了初步探索。首次使用了无菌真空吸管代替传统的内膜毛刷或阴拭子内膜取样,减少了样本污染的可能,为将来研究宫腔内细菌的方法学进行了初步探索。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仅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机器学习进行研究,因此未来可通过细菌宿主交联机制与宏基因组学手段,对于细菌-炎症因子-疾病相关机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研究。第二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宫颈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横断面研究研究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好发于年轻育龄期女性的一种慢性疾病,对于生活质量和生育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研究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无确切定论,导致内异症相关症状的原因也亟待研究。相关研究提示内异症可能与免疫水平失调相关;而有关生殖道细菌的研究中,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可能与生殖道炎症相关。针对内异症患者相关症状的多样性,本研究旨在使用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内异症患者的微生物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出内异症的微生物组学特征,从细菌学角度挖掘内异症潜在的致病机制。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描述性、微生物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研究。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门诊和病房患者纳入确诊为内异症的受试者90例,患者最终诊断结果根据手术记录和病理报告确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在受试者宫颈口和阴道后穹窿两点使用一次性阴拭子取样,通过PCR和Illumina一代测序技术对样本内原核细菌的16S核糖体RNA进行高变区V3-V4区域测序,可用样本共177例。后续进行基因序列的拼接和过滤,通过RDP、Silva、GreenGene 13.5、KEGG、Bugbase等数据库比对进行物种识别。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特征性细菌和统计学差异物种,挖掘预测细菌功能、表型与症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奇异菌属和加德纳菌等阴道炎相关细菌属在不孕患者中显着增高,乳酸杆菌在不孕患者中显着降低;两组患者菌群结构经Beta多样性分析有显着差异性;乳酸杆菌属可作为评估患者不孕与否的一个细菌标识;不孕组患者加德纳菌的厌氧菌、生物膜和氧化应激基因表型频率相对较高。(2)加德纳菌属在痛经组中显着升高并且可以作为生物标识;Sneathia和噬冻菌属在痛经患者中显着降低。痛经组中的厌氧菌、生物膜与格兰阴性菌基因表型频率较高。(3)GnRHa治疗组患者与未治疗患者的菌群结构差异较大,治疗组患者中乳酸杆菌含量有显着降低,同时埃希菌属与厌氧球菌属在治疗组中都显着增高(p<0.05),并且与衰老、外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肿瘤等功能有关。(4)r-AFS高分期患者相对厌氧菌、生物膜、革兰阳性、潜在致病菌和氧化应激耐受表型相对较高,不同分期的内异症患者菌群结构未显示出较大差异性。研究结论:内异症患者的症状差异性可能与生殖道细菌群落的结构差异和功能差异性相关,不孕、痛经等症状与炎症相关细菌增多伴乳酸杆菌减少有关,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的改变有关,未来针对炎症反应与抗菌治疗可能是缓解内异症不孕与痛经的方法。内异症相关的痛经与不孕症状与内异症相关的微生物组学研究应将炎症反应与炎症相关细菌(内毒素)纳入研究范畴共同研究。乳酸杆菌与阴道炎症相关细菌导致的细菌-宿主交联机制与免疫系统的变化是未来内异症微生物组学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与展望:本研究首次通过16S-rRNA测序和生物学信息分析方法对于内异症患者不同临床特点进行微生物组学研究,提出生殖道炎症通过炎症因子导致内异症疼痛与不孕等症状发生的理论假设。通过微生物的特征和功能预测,为将来内异症的精准诊治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从微生物组学角度增加且完善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决定论“的理论认识。”

王慧慧[8](2020)在《头孢呋辛酯联合阴道用益生菌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是阴道内优势乳杆菌减少或缺乏、需氧性细菌大量繁殖,伴阴道p H值升高的一种阴道感染。目前尚无AV的统一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究头孢呋辛酯联合阴道用益生菌治疗AV的疗效,为临床治疗AV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从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因阴道炎症状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门诊、符合Donders湿片诊断标准的AV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05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给予AV患者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单药组:口服头孢呋辛酯0.25g,2次/天,连用7天;同期组:口服头孢呋辛酯0.25g,2次/天,连用7天,同时每晚阴道用益生菌1粒,连用10天,用药间隔≥4小时;序贯组:口服头孢呋辛酯0.25g,2次/天,连用7天,第8天开始每晚阴道用益生菌1粒,连用10天,月经期间不用阴道用益生菌)。停药后第(7±3)天、第(30±3)天进行随访,以评价微生物学以及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正态分布资料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非正态分布资料的比较,采用c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定性资料的比较。结果:1、停药后第(7±3)天,单药组、同期组及序贯组的微生物学治愈率分别是48.57%(17/35),44.44%(16/36)及58.82%(20/34),三组微生物学治愈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是57.14%(20/35),55.56%(20/36)及61.77%(21/34),三组微生物学有效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单药组、同期组及序贯组均可显着降低AV Donders评分、改善AV患者阴道菌群(P<0.05)。与治疗前相比,阴道p H<4.5的比例在治疗后的同期组显着增加(5.88%vs.26.47%,P=0.021)以及在序贯组显着增加(6.25%vs.40.63%,P=0.001),其中序贯组更显着;白细胞数>10/HPF在治疗后的单药组显着降低(74.19%vs.45.16%,P=0.020)以及在序贯组显着降低(87.50%vs.56.25%,P=0.005),其中序贯组更显着。3、停药后第(7±3)天,29.52%(31/105)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痊愈,43.81%(46/105)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显着改善。单药组、同期组以及序贯组患者的临床痊愈率分别为37.14%(13/35)、30.56%(11/36)、20.59%(7/3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6);单药组、同期组以及序贯组的临床痊显率为45.71%(16/35)、47.22%(17/36)、38.24%(13/3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2)。4、停药后第7±3天,与治疗前相比较,单药组、同期组以及序贯组均可显着降低AV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P<0.05)。41.94%(13/31)的单药组患者和34.38%(11/32)的序贯组患者的阴道黏膜充血均可显着改善(P<0.05);32.35%(11/34)的同期组患者和25.00%(8/32)的序贯组患者的外阴阴道瘙痒可显着减轻(P<0.05);23.53%(8/34)的同期组患者和37.50%(12/32)的序贯组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的量显着减少(P<0.05)。5、停药后第(30±3)天,AV患者的总复发率为7.55%(4/53),其中单药组、同期组以及序贯组的复发率分别为5.88%(1/17)、0.00%(0/17)和15.79%(3/1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呋辛酯序贯使用阴道用益生菌制剂可有效治疗AV患者,在发挥杀菌作用的同时,有利于阴道菌群的定植,进而促进阴道微生态平衡的恢复,为AV的治疗提供给了新思路。但需延长随访时间,以观察阴道用益生菌的远期疗效。

任姝晴[9](2020)在《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将对比育龄期健康女性与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不同原因所致不孕症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以及不同中医证型下不孕症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估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应用于不孕症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的不孕症女性,对照组为同期体检育龄期女性,两组人群均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由专门医师对两组人群完成一对一现场问卷调査,填写完成后收回问卷。将所有收集到的有效调查表进行整理、核对无问题后,应用SPSS25.0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信息,录入信息时采用双人输入法,并进行核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Mean±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卡方分割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30例,其中不孕症组210例,对照组220例。两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不孕症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教育程度层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职业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孕症患者按病史进行分类,原发性不孕症占50.95%,继发性不孕症占49.05%。不孕症患者按病因进行分类,排卵障碍亚组人数最多占30.48%,其次为输卵管障碍亚组占28.10%,男方因素亚组占24.28%,不明原因亚组占比最少为17.14%。3不孕症组与对照组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在阴道微生态正常、BV中间型、BV、VVC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AV与混合性感染比较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原发性不孕症与继发性不孕症患者各种阴道微生态状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四个亚组在阴道微生态正常、BV中间型、BV、VVC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输卵管障碍亚组与排卵障碍亚组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均低于男方因素亚组(P<0.05),输卵管障碍亚组患者较排卵障碍亚组、男方因素亚组感染BV中间型、BV占比高(P<0.05)。排卵障碍亚组感染VVC者占比高于输卵管障碍亚组、男方因素亚组高(P<0.05)。四个亚组在无明确感染阴道微生态、AV、混合性感染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孕症组和对照组在阴道微生态检测指标间比较,优势菌、白细胞数、过氧化氢、PH值、清洁度这五个检测指标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症组优势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者的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不孕症组白细胞数异常者高于对照组(P<0.05),不孕症组清洁度异常者高于对照组(P<0.05),不孕症组阴道PH值大于4.5者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不孕症组过氧化氢阳性者占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菌群多样性、菌群密集度这两个检测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原发性不孕症与继发性不孕症两组阴道微生态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四个亚组阴道微生态检测指标:四个亚组在优势菌、清洁度、PH值、过氧化氢这四个检测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障碍亚组优势菌表现为其它菌群者高于排卵障碍亚组、男方因素亚组、不明原因亚组(P<0.05)。输卵管障碍亚组清洁度异常者高于男方因素亚组(P<0.05)。输卵管障碍亚组患者阴道内PH值高于4.5者高于排卵障碍亚组和男方因素亚组(P<0.05)。输卵管障碍亚组与排卵障碍亚组过氧化氢阳性者高于男方因素亚组(P<0.05)。四个亚组在菌群密集度、多样性、白细胞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 210例不孕症患者中肾气虚证占比最高为22.86%;其次为肾阳虚证者占比17.62%;痰湿内阻证占比17.14%;肾阴虚证占比16.19%;肝气郁结证占比14.29%;瘀滞胞宫证占比最少为14.29%。10四个亚组的中医证型在瘀滞胞宫证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亚组在其余五个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11不同中医证型的不孕症患者感染VVC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内阻证中感染VVC者占比高于其余亚组(P<0.05),其余证型在不同阴道微生态状况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不孕症患者较育龄期健康女性更容易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衡,其感染的阴道炎类型主要表现为BV中间型、BV、VVC;输卵管障碍亚组患者感染BV中间型、BV占比高于排卵障碍亚组与男方因素亚组;排卵障碍亚组患者感染VVC者占比高于输卵管障碍亚组与男方因素亚组。2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态检测指标的异常表现为乳酸杆菌数量的减少、过氧化氢含量的增高、白细胞计数的增多、阴道内PH值增高、清洁度异常等,因此在不孕症患者就诊时应关注其阴道微环境。3不孕症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肾气虚证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肾阳虚证、痰湿内阻证等。输卵管障碍亚组多表现为瘀滞胞宫证,排卵障碍亚组多表现为痰湿内阻证,不明原因亚组多表现为肾气虚证与肾阳虚证,男方因素亚组多表现为肾气虚证。4痰湿内阻型不孕症患者较其它证型的患者更容易感染VVC。

唐砚彩[10](2020)在《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后患者Nugent评分、阴道微生态变化、中医证候疗效指数、中医单项症状消失率、安全性等指标,以评价红核妇洁洗液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18.092019.06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BV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双盲法设计、阳性药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按临床试验1:1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红核妇洁洗液清洗外阴+阴道冲洗治疗,对照组给予温水清洗外阴+甲硝唑栓阴道给药治疗。用法:试验组(红核妇洁洗液),用药前,用水清洗阴部后擦干,取10ml(10ml/袋)药液于稀释瓶中,加温开水至100ml,摇匀,用稀释后的药液冲洗外阴和阴道,每日2次,连用7天;对照组(甲硝唑栓),阴道给药,每日1次,于睡前清洗外阴后,放置1枚(0.5g)于阴道后穹隆处,连用7天。停药3天、28天后门诊复诊,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阴道微生态等的变化,比较两种药物治疗BV后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比较两组停药后3天Nugent评分<7患者百分比。试验组Nugent评分<7百分比为66.67%,对照组Nugent评分<7百分比为62.50%。非劣效值下限小于界值(-0.2939<-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次要疗效指标:2.1 Nugent评分变化值:停药后3天与治疗前Nugent评分对比,试验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20±2.71,对照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38±2.4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0.05)。停药后28天与治疗前Nugent评分对比,试验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4.53±2.90,对照组Nugent评分变化值为-3.56±2.9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05)。2.2形态学检测指标:停药后3天,比较两组形态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菌群密集度(P=1.00)、菌群多样性(P=0.89)、优势菌(P=0.51)、真菌感染(P=1.00)、滴虫感染(P=1.00)、乳杆菌分级(P=0.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28天,比较两组形态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菌群密集度(P=1.00)、菌群多样性(P=0.67)、优势菌(P=0.36)、菌丝(P=0.16)、滴虫感染(P=0.86)、乳杆菌分级(P=0.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芽孢(P=0.04)、孢子(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功能学检测指标:停药后3天,比较两组功能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p H值(P=0.68)、H2O2浓度(P=0.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28天,比较两组功能学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的变化值,p H值(P=0.25)、H2O2浓度(P=0.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证候评分:停药后3天与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为-4.47±2.50,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为-3.94±2.59,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05)。结论:1.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总有效率高,明显改善Nugent评分;2.红核妇洁洗液通过影响阴道菌群形态学及功能学,有效改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主要局部症状,恢复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微生态平衡;3.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出现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二、激素替代治疗对阴道菌群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素替代治疗对阴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阴道微生物群与冻融胚胎移植助孕结局相关性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相关伦理问题
        2.1.1 伦理审核
        2.1.2 保密原则
    2.2 研究对象
    2.3 入选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剔除标准
    2.4 研究过程
        2.4.1 患者基线资料收集
        2.4.2 妊娠主要指标检测
        2.4.3 测序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收集
    2.5 高通量测序检测阴道微生物群
        2.5.1 高通量测序实验流程
        2.5.2 患者阴道分泌物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2.5.3 目的片段PCR扩增和扩增产物的回收纯化及荧光定量
        2.5.4 测序文库制备与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流程
        2.5.5 操作分类单元划分(Operation Taxonomy Unit,OTU)
        2.5.6 Alpha 多样性及Beta 多样性分析
        2.5.7 分类组成学分析
        2.5.8 菌群代谢功能预测
    2.6 数据统计
第3章 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3.2 移植后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患者阴道微生物群多样性研究
        3.2.1 测序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2.2 移植后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患者阴道微生物群Alpha多样性及Beta多样性分析
        3.2.3 移植后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患者阴道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的组成分析
        3.2.4 移植后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患者阴道微生物群落在属水平的组成分析
        3.2.5 基于KEGG数据库分析移植后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患者阴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基因在代谢途径上的差异
第4章 讨论
    4.1 年龄对FET助孕结局的影响
    4.2 内膜准备方案对FET助孕结局的影响
    4.3 移植前子宫内膜厚度对FET助孕结局的影响
    4.4 内膜转化时激素水平对FET助孕结局的影响
    4.5 胚胎移植数量对FET助孕结局的影响
    4.6 阴道微生物群与FET助孕结局的相关性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阴道微生物群与女性生殖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阴道菌群迁移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病变与机体免疫逃逸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对绝经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干预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绝经期妇女干预前后的阴道干涩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绝经期妇女干预前后的阴道清洁度比较
    2.3 两组绝经期妇女干预前后的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情况比较
3 讨 论

(6)阴道菌群特点及差异细菌生物膜促进宫颈癌变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引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宫颈病变患者阴道菌群特点及差异细菌筛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影响因素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诱导宫颈癌前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而发挥促癌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阴道加德纳菌生物膜通过TLR_4-TGF-β_1/Smad信号通路诱导宫颈癌前细胞发生EM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阴道加德纳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生殖道细菌群落的微生物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生殖道细菌群落特征与机器学习诊断模型的探索研究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与研究材料
        1. 研究概况
        2. 患者筛选
        3. 取样方法
        4. 核糖体16S-rRNA测序建库
        5.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与算法
        6. 受试者及样本分组方法
    研究结果
        1. 患者资料与原始数据统计
        2. 宫颈口与后穹窿细菌群落特征比较的研究
        2.1 生物信息学初级分析方法
        2.2 LeFSe算法对于生物学标识物物种的挖掘
        2.3 随机森林算法
        2.3.1 随机森林回归对于月经周期日的物种重要度的评估
        2.3.2 随机森林回归对于痛经程度的物种重要度的评估
        2.3.3 随机森林分类对于分泌/增殖期的预测模型
        2.3.4 随机森林分类对于内异症的预测模型
        2.3.5 随机森林分类对于是否痛经的预测模型
        2.3.6 随机森林分类对于不孕的预测模型
        2.4 环境因子分析算法
        2.5 网络共生算法
        3. 疾病组间细菌群落的特征性研究
        3.1 疾病组间初级生物学分析
        3.2 LeFSe算法对于内异症细菌生物学标识的挖掘
        3.3 环境因子算法
        3.4 网络共生算法
    讨论
    研究结论
    第一部分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宫颈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横断面研究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与研究材料
    研究结果
        1. 患者资料与原始数据统计
        2. 内异症患者差异性临床表现的比较
        2.1 内异症患者中不孕/非不孕的比较
        2.2 内异症患者中痛经/非痛经的比较
        2.3 内异症患者中GnRHa/非GnRHa治疗的比较
        2.4 内异症患者r-AFS分期系统中Ⅰ、Ⅱ、Ⅲ、Ⅳ期的比较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附图
    补充材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答辩决议
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综述(一) 宫颈HPV感染与阴道内细菌微环境/免疫微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头孢呋辛酯联合阴道用益生菌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试验流程
    2.2 入组患者的基本情况
    2.3 入组患者第1次随访疗效观察
    2.4 第2次随访疗效观察
    2.5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AV目前的研究现状
    3.2 头孢呋辛酯联合阴道用益生菌治疗AV的可能机制
    3.3 头孢呋辛酯联合阴道用益生菌治疗AV的疗效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内膜容受性与子宫内膜微生物群及局部免疫间的相关性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不孕症患者一般资料收集
    2.2 调查方法
    2.3 标本采集方法
    2.4 标本检测方法
    2.5 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诊断标准
    2.6 中医证型判定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不孕症分类
    3.3 不孕症组和对照组阴道微生态状况对比
    3.4 原发性不孕症与继发性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对比
    3.5 不同病因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对比
    3.6 不孕症组和对照组阴道微生态检测指标比较
    3.7 原发性不孕症与继发性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态检测指标比较
    3.8 不同病因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态检测指标比较
    3.9 不孕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3.10 不孕症各个亚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3.11 不同证型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孕症患者病例信息采集表
综述 不孕症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阴道微生态研究概述
        1.1 正常阴道微生态
        1.2 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因素
        1.2.1 雌激素水平的生理性变化
        1.2.2 免疫调节机制
        1.2.3 性行为及避孕方式
        1.2.4 药物及物理治疗
        1.2.5 种族及其他差异
    2 阴道炎症研究概述
        2.1 阴道微生态与需氧菌性阴道炎
        2.2 阴道微生态与细菌性阴道病
        2.3 阴道微生态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2.4 阴道微生态与滴虫性阴道炎
        2.5 阴道微生态与细胞溶解性阴道病
        2.6 阴道微生态与萎缩性阴道炎
    3 微生态疗法治疗阴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
    4 中医对阴道微生态失衡的认识
        4.1 中医病名
        4.2 病因病机
        4.3 临床治疗
        4.3.1 中药外治法
        4.3.2 中药内服联合外治法
        4.3.3 针灸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或退出试验的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受试者替换
    2 研究方法
        2.1 药物用法用量
        2.2 疗效评价指标
        2.2.1 主要疗效指标
        2.2.2 次要疗效指标
        2.3 安全性评价
        2.3.1 不良事件
        2.3.2 安全性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2.4.1 统计分析集的定义
        2.4.2 统计方法的选择
    3 研究结果
        3.1 入组和完成情况
        3.2 患者一般情况
        3.2.1 年龄情况
        3.2.2 妊娠、生产及流产情况
        3.2.3 病程情况
        3.2.4 疗效指标基线分析
        3.3 疗效评价
        3.3.1 主要疗效指标
        3.3.2 次要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评价
        3.4.1 一般生命体征
        3.4.2 实验室检查
        3.4.3 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外洗法的中医认识
        4.1.1 中药外洗的理论依据
        4.1.2 中药外洗的作用机制
        4.1.3 中药阴道外洗的临床应用
        4.2 红核妇洁洗液的作用机理
        4.2.1 组方与制备
        4.2.2 抗炎作用
        4.2.3 抑菌作用
        4.3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4.3.1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菌群形态学的影响
        4.3.2 红核妇洁洗液对阴道菌群功能学的影响
    5 结论
    6 主要工作与创新
        6.1 主要工作
        6.2 创新点
    7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细菌性阴道病诊治中西医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三: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四、激素替代治疗对阴道菌群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阴道微生物群与冻融胚胎移植助孕结局相关性的分析研究[D]. 孔瑶. 南昌大学, 2021(01)
  • [2]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D]. 张晗.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阴道菌群迁移规律探究[D]. 杜顺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4]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对绝经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系统的影响[J]. 莫晓晨. 内科, 2021(02)
  • [5]绝经后女性阴道微生态变化及研究进展[J]. 许晟杰,兰义兵,马麟娟,周坚红.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03)
  • [6]阴道菌群特点及差异细菌生物膜促进宫颈癌变的机制研究[D]. 刘莹.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7]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生殖道细菌群落的微生物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D]. 陈思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头孢呋辛酯联合阴道用益生菌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D]. 王慧慧.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不孕症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D]. 任姝晴.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红核妇洁洗液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及其对阴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D]. 唐砚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