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竞技状态下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及训练

一、论短道速滑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心理特征及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贺军[1](2021)在《平昌冬奥会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战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第23届平昌冬季奥运会中,我国体育代表团获得1金6银2铜,在奖牌榜排第14位。本研究主要借助常见的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战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全力做好备战2022北京冬奥会,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平昌冬奥会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在短距离项目500m比赛中,无论男子项目还是女子项目,起跑抢位战术应用最多。2.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领滑控制滑行路线运用以反超越战术为主,能够很好的运用抢位战术占据优势位置,但在7-8圈时由于体能下降影响战术发挥,因此在中长距离中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战术应用很大限度受到体能制约。3.我国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在1500m比赛中,最后5圈滑行时超越战术应用频繁,应用内侧直道超越次数较多,内侧直道超越成功率较高。4.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在短道速滑接力项目中,一般多使用超越战术、领滑战术和尾随战术。按赛程可分为:前半程,我国短道速滑队一般采用领滑战术和尾随战术,保存实力的同时抢占有利位置。在后半程,比赛当中我们多次采用了超越战术,超越时的位置一般在入弯道处、出弯道处或交替接力时。

张元梁[2](2020)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育科学技术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是一个既相互牵制,又协同共生的复合大系统。其中,体育科技在促进系统稳固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我国在建设竞技体育强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借助和依靠体育科技,不断提升对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两者相互关系与融合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充分利用体育科学研究与开发,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有序与和谐,才能最终实现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良性融合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需要我们对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进行系统探索研究。本研究旨在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对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中的体育科学研究特征和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在对我国体育科技进步进行追踪观测的基础上,探索体育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后对我国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动态演化系统,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拉动力、体育科技自身创新的推动力以及包括相关政策规范在内的外部环境支持力,两者即是在此三方面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不断演化发展。(2)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踏入高产高影响力国家行列,同时产生了一批诸如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体育科研机构,凭借高产和高质的论文成果跻身世界顶尖级研究机构行列,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步入了新时代。然而,我国的影响力并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全球领先国家和机构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国际合作论文产出的绝对值上中国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及运动心理学等是我国国际合作频率最高的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在合作网络规模上,美国核心圈和外围圈明显大于中国。(3)我国在体育自主创新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着进步,体育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并在数量上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专利申请量激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专利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技术还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边缘技术。完善的专利制度、良好的专利保护意识、广阔的国际市场范围、稳固高效的研发团队以及高科技核心专利技术,成为国外领先国家与核心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研发战略。(4)上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相对发展比较缓慢,无论是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的投入等均处于较低水平,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在体育科技人力和经费等方面投入的不断增长,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扩散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大幅增长。其中,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体育科技创新活动及体育科技创新扩散三个指标对竞技体育产出呈现显着影响。(5)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实现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竞技体育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制度,逐步形成了运动队、体育院校和科研所、政府体育部门三维一体互动模式,为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在科研攻关课题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体育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非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地方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合作攻关联网络模式,为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保障。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2)进一步加强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研究。(3)加强有利于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的创新机制建设。(4)进一步增强体育科技成果在竞技体育领域内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曲帅达[3](2020)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获奖率预测及竞技格局研究》文中指出在冬奥会上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国家冰雪运动的发展水平,在冬奥会上取得的成绩代表着运动员在该项目的世界竞争力。作为我国冰上项目主力军的短道速滑项目一直不断获得突破,在历届冬奥会上争金夺银。为了我国在北京冬奥会上再次取得优异成绩,短道速滑项目的备战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做好短道速滑项目的备战工作,我们首先就需要了解短道速滑项目的竞技形势、国际竞技格局以及国际大赛中运动员的竞赛特征,明确我国运动员成绩在世界舞台中所处的地位,认识到中国选手和他国竞争对手的实力差距,从而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备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短道速滑项目1995-2019年世界杯、世锦赛、冬奥会的比赛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竞赛特征,分析运动员冬奥会获奖概率,并以此为依据探寻2022年北京冬奥会竞技格局。得出如下结论:1.2022年北京冬奥会男运员竞技格局为:中、韩两国处于第一集团,竞技实力领跑世界,两国之间竞争激烈,韩国对奖牌的冲击力大幅度高于中国;俄罗斯、加拿大两国处于第二集团,竞技实力与第一集团存在一定差距,但仍对金牌、奖牌有一定的冲击力;以日本和美国为首的第三、第四集团照第一集竞技实力处于落后状态,与第二集团也存在一定差距,对奖牌的争夺能力有限。女运动员竞技格局为:韩国一枝独秀,独自占据第一集团,竞技实力大幅度领先于其他国家,对奖牌的争夺具备绝对的实力;中国、加拿大位居第二集团,竞技实力虽然不敌韩国,但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加两国实力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对奖牌的冲击力较高;由俄罗斯、意大利、荷兰组成的第三集团,虽然竞技实力不如第一、第二集团,但仍然具备冲击奖牌的实力。2.2022年北京冬奥会总体竞技格局表现为:韩国实力超群,稳居第一集团,具备较高的奖牌竞争力;中国紧随其后,与韩国共同处于第一集团,竞技实力较高,对奖牌具备较高的冲击力。俄罗斯,加拿大两国组成第二军团,竞技实力略落后于第一集团,但仍具备一定的竞技实力,具备一定得争夺奖牌的实力。日本、匈牙利、荷兰等国组成第三集团,竞技实力相对于第一、第二集团较弱,对奖牌的冲击力较低。3.在备战过程中重点收集主要竞争对手以后的比赛数据,分析对手的技术特点和滑行习惯,制定相应的应对战术,并在训练中进行模拟训练,使我国运动员提前适应对手的滑行习惯,并且制定相应的应对战术,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对手。4.通过获奖概率确定了男子500m项目我国重点运动员是武大靖和任子威,1000m项目我国重点运动员是韩天宇,1500m项目我国重点运动员是安凯和韩天宇。女子500m项目我国重点运动员是范可欣和曲春雨,1000m和1500m项目我国重点运动员是韩雨桐。在备战时应对我国这些重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使运动员建立主场自信心。同时对规则进行细致的学习,充分理解规则,在训练中对自己的动作严格要求,避免犯规的行为出现,使运动员充分发挥真正实力,充分发挥主场优势。

何珂[4](2020)在《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距离跑的运动项目中200米跑是田径运动中竞争激烈、强度大的竞技项目,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赛前训练来达到200米跑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目前优秀运动员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200米赛前训练案例为研究对象,笔者作为运动员黄瑰芬的队友,将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的赛前训练阶段划分、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及完成训练负荷等方面探讨高水平女子200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特征,旨为同行训练指导和学界研究提供现实参考或理论借鉴。通过研究表明:1.赛前状态方面,运动员黄瑰芬的克托莱指数较高弥补了她在同行队员的身高稍显不足的短板;竞技能力上表现了速度耐力的优势,但在起动反应速度方面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整体运动成绩正呈现上升趋势。2.运动员黄瑰芬备战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表现出七周训练安排特点,具体表现为三个训练阶段:第一阶段是赛前适应准备阶段,为期1周;第二阶段是赛前强化阶段,为期4周,即第2-5周;第三阶段为赛前调整阶段,为期2周,即第6-7周。通过其个人特色训练安排达到了个人最佳竞技状态,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3.运动员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的赛前训练内容在前期“以赛带练”的基础上侧重身体素质、专项技术和心理板块训练。速度训练方面着重把握起跑反应速度、速度耐力和绝对速度三个指标;力量训练方面,重点把握最大力量、核心力量及爆发力训练四个指标;专项技术训练方面着重训练起跑技术、途中跑节奏和步幅步频的匹配;心理训练方面,主要采用目标心理、表象训练、模拟训练以及暗示训练等方法。4.赛前训练过程从严训练负荷调控。运动员黄瑰芬赛前训练达到最佳竞技状态的适应准备阶段表现为运动量大、负荷强度较小的负荷特点;赛前强化阶段表现为负荷量大、负荷强度适中的特点;赛前调整阶段表现为负荷强度大、负荷量减小的负荷特点。5.运动员黄瑰芬在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赛事成绩中达到了理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全年整体训练规划和个性化赛前训练控制,在运动节奏和平跑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

王岩[5](2019)在《中国国家雪车队2017-2018年度训练安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雪车运动起源于有着“欧洲屋脊”之称的瑞士,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近年来,众多国家相继开展雪车运动,逐渐打破北欧国家在该项目领域的霸主地位。为备战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于2016年1月组建国家雪车队。年度训练是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为了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而进行的有专门性、阶段性的训练过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国国家雪车队年度训练周期划分、训练方法与手段以及训练负荷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雪车队年度训练的规律,以期为我国冬季项目的科学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国家雪车队2017-2018年度训练安排过程中,教练团队制定了全年单周期的训练计划。在准备期,平均每周安排8~10次课;比赛期每周安排6~8次课。准备期以体能训练为主,比赛期则是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平行发展。年度训练周期划分符合运动训练学基本要求,课次安排较为合理。2.中国国家雪车队年度训练主要分为体能训练、技术训练两部分。其中,体能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五种素质,训练方法以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为主,训练手段60余种;技术训练分为推车和滑行两部分,推车训练方法以重复法、减难法为主,训练手段分为技术模仿、模拟器训练和实际赛道训练三部分;滑行训练方法分为视频分析法、实地观察法、减难法和想象训练法四种,训练手段以实际赛道训练为主,模拟训练为辅。3.中国国家雪车队全年力量训练占比最大,一般力量训练手段较为丰富,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相对固定,重点发展运动员颈部和下肢力量,全年的力量训练强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4.中国雪车国家队2017-2018年度训练安排过程中,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这3个训练阶段的力量训练以抗阻负重为主,且负荷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准备期的力量训练负荷量最大,充分的准备时间和充足的负荷量为后续的体能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江山[6](2019)在《“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关键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冬季项目的短板,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充分调研与思考,提出“举国发力、恶补短板”的新理念,采取跨项跨界选材的新思路,打破传统限制,拓宽选材渠道,充分利用各省市天然资源和地域优势,丰富冬季项目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以期利用夏季项目的人才基础,通过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来缩短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周期,进而恶补我国冬季运动人才储备的短板,从而实现冬季竞技体育项目跨越式发展。2015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明确将江苏省轮滑队作为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实施“轮转冰”计划的试点。2016年6月,江苏省速滑队正式组建。自“轮转冰”计划实施以来,江苏省速滑队在国际、国内速度滑冰竞赛中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本文以“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追踪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迁移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分期训练理论和“双子模型”训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分析,构建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江苏省速滑队“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进行实践分析,为今后“轮转冰”训练模式指明方向,并对其它项目跨界选材、转项训练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轮转冰”训练模式是指以实现速度滑冰后备人才培养和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为目标,以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体,通过科学设计训练阶段和训练内容,最终使速度轮滑运动员转项成为在速度滑冰专项上具备较强竞技实力(较高竞技水平)的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标准样式。从运动训练实践出发,依据理论指导,应形成“基础训练阶段:速度轮滑训练→转项发展阶段:冰轮两栖训练→专项提高阶段:速度滑冰训练”三阶段训练模式。——我国速度滑冰整体实力下滑严重,尤其长距离项目整体竞技实力依旧停滞不前。江苏省速滑队所取得的成绩,证明“轮转冰”转项训练可以有效扩大速度滑冰选材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提出“轮转冰”转项训练发展方向应以速度滑冰长距离和集体出发项目为主,尤其注重集体出发项目的发展。但“轮转冰”训练理论十分滞后。——研究提出立足速度轮滑运动,依据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以培养速度滑冰后备人才为目标,指导由速度轮滑转项进入速度滑冰训练过程的“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指导思想;提出从运动员年龄、运动成绩以及对速度滑冰技术理解和适应程度这3个方面来判断“轮转冰”的转项训练时机。——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人力资源因素、训练竞赛因素以及综合保障因素)、9个二级指标(教练员因素、运动员因素、管理人员因素、运动员训练环境、训练科学化程度、竞赛改革、管理保障、科研保障和医疗保障)以及41个三级指标的“轮转冰”训练模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内容为基础,构建了以“轮转冰”训练模式内涵、原则、转项时机判断、训练内容和影响因素5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轮转冰”训练理论框架。——“轮转冰”训练模式,基础训练阶段,采用年度单周期训练安排,以速度轮滑训练为主,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和水平;转项发展阶段,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重点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进入速度滑冰训练周期,以适应、调整速度滑冰技术和比赛节奏为主,通过转换频率增加来提升运动员对技术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轮滑主要竞赛期。专项提高阶段,同样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以速度滑冰训练和竞赛为主,重点是提升速度滑冰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滑冰主要竞赛期。尤其对于技术训练方面逐步探索出相对科学的训练理念,即速度滑冰和速度轮滑之间的技术差异其实就是在与器材的磨合上,并不是局限于两者技术本身,随着转换的频繁,会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滑行风格。——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明确了,“轮转冰”转项训练成功,以专攻中长距离项目的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转项速度滑冰后专攻集体出发和长距离项目,竞技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体能和战术两个方面。“轮转冰”训练应尊重速度轮滑原有技术,依据运动员对速度滑冰器材和场地磨合、适应程度,以适应速度滑冰专项技术为核心,改进为辅助,打造具有运动员个性化的滑行技术风格的技术训练理念。与传统速度滑冰训练相比,“轮转冰”训练的成材率相对更高。同时也验证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

孔雪[7](2018)在《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索契冬奥会赛前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通过对教练的访谈法了解赛前训练的思路、计划以及着重点,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详细的训练内容与方法,并对调查内容进行逻辑汇总分析,以训练学的角度对短道速滑年度训练周期中的赛前训练进行细微的剖析,从而得出:1.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索契冬奥会的赛前训练时间是70天,大约10周时间。2.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索契冬奥会赛前训练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一周,第二阶段为期6周,第三阶段为期2两周,第四阶段为期一周时间。3.核心力量的训练一般通过平衡球或结合项目特点在单腿不稳定的状态下克服自身的体重进行训练,采用的训练方法是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训练手段是周期性和混合性的。4.有氧耐力的训练一般通过有氧跑和蹬自行车,无氧耐力的训练一般通过无氧间歇跑和无氧多圈技术滑,采用的训练方法是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训练手段是周期性的。5.力量训练一般通过克服阻力和负重的方式训练上下肢力量,所选的动作与技术特点相结合。采用的训练方法是变换训练法、重复训练法,训练手段是混合性的。6.专项体能训练一般通过陆地和冰上抗阻力滑行、单腿负重、冰上多圈多组的计时滑来训练。采用的训练方法是变换训练法、重复训练法,训练手段是周期性和混合性。7.技战术训练主要是通过分解技术练习、冰上的多圈技术完整练习、完整的接力练习来实现,采用的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分解训练法、变换训练法、持续训练法,训练手段是周期性和混合性。8.灵敏协调能力训练主要通过单双腿的绳梯练习、鸡跑等迅速改变位置方向的动作练习,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训练手段是周期性和混合性的。

卢卓[8](2017)在《中韩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具有自身独特的项目特点和专项体能训练特征,专项体能训练已经成为速滑短距离项目运动员运动训练的核心内容。韩国作为速度滑冰项目的强国,特别是在短距离项目上,培养出一批批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形成了其独特、科学、先进的训练理论与方法。中韩两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具备相似性、同一性和可比性,通过全面比较旨在总结两国各自专项体能训练的经验,探寻特征与差异,分析优点与不足,借鉴韩国先进的速滑短距离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完善与提升我国在该项目上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系。对于提高我国冰雪运动整体水平、尽早实现冰雪运动强国、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提升大国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中韩两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两国2010—2014冬奥会周期、2014-2016亚冬会周期的若干名现役国家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200余篇,统计整理中韩两国教练员训练计划1000余份,时间跨度6年;访谈中韩两国相关理论专家和一线教练员20余人。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将专项体能训练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负荷、周期以及监控与恢复作为可比性标准和并置性内容,通过设置比较假设和证实假设,全面比较两国专项体能训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在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中韩国的训练理念更具多元化和职业化,中国的训练理念突出针对性和计划性;韩国教练员的训练理念稳定性强、层次性多、互补性强、可变性弱;中国教练员的训练理念稳定性弱、层次性少、互补性弱、可变性强。两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目标本质相同,中国训练目标相对韩国更精细项目化;中国的训练目标以冬奥会为总体目标,韩国的训练目标以年度竞赛为总体目标;中国的训练目标制定以周期训练理论为主要依据,韩国的训练目标制定以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为依据。2、中国专项体能训练周期以4年奥运周期为根本,突出奥运全周期训练的连续性,韩国专项体能训练周期以年度周期为主,突显年度训练的波动性;中国运动员全年训练负荷总量平均高于韩国运动员20%以上,韩国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负荷量平均低于中国运动员15%、专项负荷强度平均高于中国运动员10%;韩国运动员专项体能监控与恢复依托专业实验室以及运动员主动性自我管理与安排,中国运动员由运动队和教练员统一管理与安排,运动员自身相对被动。3、中国速滑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主要集中在专项滑行体能训练内容,训练内容以冰上训练为主,韩国专项体能训练内容是综合性和丰富性的,训练内容涵盖陆地、冰上、器械等多种设计。韩国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比较丰富、综合性强、基础性强,训练方法划分为5大类12个具体项目,训练方法形成了系统的连贯性和传承性;中国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相对单一,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系统的方法体系,呈现的是教练员之间的不兼容性。4、韩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特征在于训练目标的项目兼容性以及训练负荷强度的集中性,其优势在于训练内容与方法丰富性和系统性,特别是训练方法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系统体系,不足在于训练缺乏整体控制与管理;中国专项体能训练的特征是坚持奥运会大周期训练模式,优势在于运动员集体训练控制与管理,不足在于训练内容与方法上过于单一,没有相对统一的系统体系。5、韩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已经趋于成熟体系,是经过成功实践验证过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其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在于训练内容与方法的体系化、训练负荷的集中化。当然我国专项体能训练也存在优点与不足,还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成熟体系。融合两国的专项体能训练的优势与不足,就可以形成具有亚洲特色的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系,引导亚洲未来速度滑冰训练的先进理论。6、中韩两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存在的显着差异性,表明两国在专项体能训练的各自特点和不同,比较性研究能够给予两国在专项体能训练的未来发展以启示作用。启示我国在未来速度滑冰专项体能训练中,要注重动作效果,功能性技术必将成为训练核心;更强调注重核心力量,核心区力量训练必将成为训练的创新领域;依据各国实际情况注重训练模式的构建,有氧与无氧训练必将融合贯通训练始终;在短距离项目上注重训练效果,高强度训练必将成为未来训练的动向。

李勇戈[9](2017)在《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素质特征及培养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决定短道速滑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也是我国短道速滑运动项目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实际的比赛当中,有许多因素都会干扰到运动员实力水平的正常发挥。从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特征入手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由情感培养入手,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从技战术训练入手,强化运动员的判断力与感知力;加强抗干扰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强化回忆能力训练,加强运动员的思维与技术水平等对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与途径,从而有效提高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促使其在未来的比赛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张骁[10](2014)在《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短道速滑在中国是一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冰上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建冰场和老冰场的改造完成,使得训练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一些南方省市准备或已经开始建立冰上项目的运动队,通过本次俄罗斯举办的索契冬奥会和我国对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对冬季项目更加关注,对运动成绩有更高的期盼。在这种形势下必将进一步推进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发展,进而促进该项目的普及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冬季运动基地,冰雪运动条件得天独厚、群众基础广泛而坚实。也为中国体育冬季运动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短道速滑项目上,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李金艳、李佳军、王春露、周洋等众多短道速滑运动员。本研究以吉林省短道速滑青年队、吉林省冰上管理中心短道速滑一队为调查对象。将从实证角度出发,对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赛前训练计划安排的研究过程中,深刻认识青少年训练规律并发现在训练中的不足,提出改进与完善建议,对指导我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赛前训练,为教练员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与参考,评价规划最佳赛前训练的方案,提供较为明确、具体和可行的现实依据。以其为促进我省短道速滑青少年赛前阶段训练提供参考,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吉林省短道速滑青少年赛前各阶段安排紧密,结合短道速滑比赛的实际情况,吉林省冰上管理中心一队与吉林省青年队两队赛前作为封闭的赛前训练,时间都为7周,并无明显差异。整个赛前阶段安排开展有序,注重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突出赛前训练重点、结合青少年时期的特点发展技、战术特征,全面兼顾各项竞技能力因素的发展打下基础。(二)在赛前训练计划内容安排上,首先,在整个训练内容的结构上,以运动素质训练为主导,其次,以完整的技术训练为主,训练运动员掌握熟练专项技术,在训练中稳定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的技术。最后,战术、心理也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在战术训练计划的按排上使得训练的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所以,短道速滑赛前训练中,更重视短道速滑项目专项训练的作用。在训练中专项训练的比例越来越大。在赛前训练内容保证力量素质的发展以外,训练中注重有氧滑耐力滑的基础训练,结合运动员个人的特点和其存在的弱势做好赛前战术的练习。(三)在赛前训练方法与手段选择中主要采取重复训练法和分解训练法这两种方法,在技术训练中训练方法主要采取的是完整训练法和组合训练法;在赛前战术训练中主要采取实战法和模拟训练法,根据短道速滑项目自身需要进行战术练习并最终落到实际比赛中,同时能也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四)吉林省青少年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上,赛前训练量对于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是比较重要的。采用大负荷量训练,可以打破运动员可本身的运动极限,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但是有可能给青少年运动员造成身体伤害,甚至可以提前结束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生涯。短道速滑赛前训练中,竞赛前期注重训练后放松,运用高强度,小负荷量训练负荷。保证了赛前训练负荷的平稳,并且调整青少年运动员赛前最佳的竞技状态。

二、论短道速滑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心理特征及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短道速滑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心理特征及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平昌冬奥会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战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短道速滑
        2.1.2 战术
        2.1.3 短道速滑战术
    2.2 短道速滑战术研究现状
        2.2.1 短道速滑战术理论研究
        2.2.2 国内短道速滑战术应用研究
        2.2.3 国外短道速滑战术应用研究
    2.3 新规则下短道速滑战术应用研究
    2.4 短道速滑战术应用的影响因素
        2.4.1 心理素质水平
        2.4.2 比赛规则认知水平
        2.4.3 战术应用能力水平
        2.4.4 体能和技能水平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中国运动员参赛情况
    4.2 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中国运动员赛况分析
        4.2.1 短道速滑男子500m项目战术分析
        4.2.2 短道速滑女子500m项目战术分析
        4.2.3 短道速滑男子1000m项目战术分析
        4.2.4 短道速滑女子1000m项目战术分析
        4.2.5 短道速滑男子1500m项目战术分析
        4.2.6 短道速滑女子1500m项目战术分析
        4.2.7 短道速滑男子5000m接力项目战术分析
        4.2.8 短道速滑女子3000m接力项目战术分析
    4.3 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中国运动员战术应用特点分析
        4.3.1 短道速滑500m项目中国运动员战术应用特点
        4.3.2 短道速滑1000m项目中国运动员战术应用特点
        4.3.3 短道速滑1500m项目中国运动员战术应用特点
        4.3.4 短道速滑个人项目中国运动员战术应用特点
        4.3.5 短道速滑接力项目中国运动员战术应用特点
    4.4 提高战术应用能力的对策
        4.4.1 提高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4.4.2 丰富理论知识增强战术意识
        4.4.3 体能和技能水平同步提升
        4.4.4 制定合理的战术训练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体育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
        1.3.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的研究
        1.3.3 国外相关研究
        1.3.4 小结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1.5.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重点和难点
        1.5.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5.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理论思考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科技、体育科技与体育科技进步
        2.1.2 竞技体育
    2.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2.2.1 体育技术在竞技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2.2.2 竞技体育竞赛规则对体育技术发展的调节机制
        2.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2.3.1 竞技体育实践发展需求的拉动力
        2.3.2 体育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2.3.3 外部环境的支持力
    2.4 小结
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体育科学研究特征
    3.1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特征分析
        3.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3.1.2 中国体育科学发文量与总被引国际影响力的演变特征
        3.1.3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战略地位演变特征
        3.1.4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特征
        3.1.5 中国体育科学高影响力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特征
        3.1.6 中国在不同体育科学研究方向的国际影响力特征
    3.2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特征分析—中美两国特征比较
        3.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3.2.2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论文的整体概况
        3.2.3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的特征解析
        3.2.4 社会合作网络结构的对比分析
        3.2.5 主要合作国家领域分布的对比分析
    3.3 小结
4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专利技术研发特征
    4.1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4.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4.1.2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的时间分布特征
        4.1.3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空间分布特征
    4.2 基于专利质量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4.2.1 数据检索和处理方法
        4.2.2 指标选取
        4.2.3 整体发展对比分析
        4.2.4 专利质量对比分析
    4.3 基于专利战略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4.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4.3.2 国家专利战略分析
        4.3.3 核心企业专利战略分析
        4.3.4 国外专利战略特征分析
    4.4 小结
5 我囯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
    5.1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
        5.1.1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范围界定
        5.1.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内容
        5.1.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管理模式
        5.1.4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保障机制
    5.2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研究特征分析
        5.2.1 数据检索及研究方法
        5.2.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5.2.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析
    5.3 小结
6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
    6.1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跟踪观测
        6.1.1 体育科技创新投入的跟踪观测
        6.1.2 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跟踪观测
        6.1.3 体育科技扩散活动的跟踪观测
        6.1.4 体育科技进步总指数与体育产出指数跟踪观测
    6.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分析
        6.2.1 数据指标的选择与来源
        6.2.2 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6.2.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3)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获奖率预测及竞技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冬季奥会竞技格局与竞技实力研究
        2.1.1 冬奥会竞技格局
        2.1.2 冬奥会竞技实力研究
    2.2 短道速滑项目竞技格局与竞技实力研究
        2.2.1 短道速滑项目竞技格局
        2.2.2 短道速滑项目竞技实力综述
    2.3 冬奥会备战研究
        2.3.1 关于冬奥会整体备战研究
        2.3.2 关于单项备战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数理统计法
        3.2.2 文献资料法
        3.2.3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情况统计
        4.1.1 人数统计
        4.1.2 比赛记录统计
    4.2 运动员决赛竞赛特征
        4.2.1 运动员分类
        4.2.2 决赛竞赛期全程年限特征及冬奥会获奖率
        4.2.3 运动员参赛年龄特征及冬奥会获奖率
        4.2.4 运动员竞赛强度特征及冬奥会获奖率
        4.2.5 运动员进入应届冬奥会决赛特征
        4.2.6 奥运周期内运动员冬奥会获奖率
        4.2.7 国家获奖率
    4.3 北京冬奥会竞技格局
        4.3.1 北京冬奥会获奖运动员预测
        4.3.2 北京冬奥会竞技格局
    4.4 北京冬奥会备战
        4.4.1 主要竞争对手
        4.4.2 备战策略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200米短跑的研究
        2.2.2 关于赛前训练的研究
        2.2.3 女子200米短跑训练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个案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规划
    4.2 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状态诊断
        4.2.1 黄瑰芬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4.2.2 黄瑰芬身体形态学特征
        4.2.3 黄瑰芬的技术特点
        4.2.4 黄瑰芬的运动成绩态势
        4.2.5 黄瑰芬备战全运会目标
    4.3 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阶段划分
    4.4 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阶段实施
        4.4.1 赛前准备阶段
        4.4.2 赛前强化阶段
        4.4.3 赛前调整阶段
    4.5 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学特征
        4.5.1 赛前训练速度特点
        4.5.2 赛前素质训练特点
        4.5.3 赛前技术训练特点
    4.6 黄瑰芬赛前训练效果评价
        4.6.1 赛事结果评价
        4.6.2 赛事过程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5)中国国家雪车队2017-2018年度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相关释义
        2.1.2 周期训练理论研究
        2.1.3 不同项目训练周期的划分
        2.1.4 快速力量性项群的力量训练研究
        2.1.5 冬季项目训练研究
        2.1.6 雪车项目研究
    2.2 雪车项目相关介绍
        2.2.1 雪车项目起源
        2.2.2 雪车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
        2.2.3 雪车场地与装备
        2.2.4 雪车比赛要求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雪车项目研究
    2.4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国家雪车队运动员基本情况
    4.2 国家雪车队训练周期划分与目标任务
        4.2.1 国家雪车队训练周期划分
        4.2.2 国家雪车队各阶段目标与任务
    4.3 国家雪车队准备期和比赛期训练安排的分析
        4.3.1 国家雪车队准备期训练安排的分析
        4.3.2 国家雪车队比赛期训练安排的分析
    4.4 国家雪车队训练方法与手段分析
        4.4.1 国家雪车队训练方法分析
        4.4.2 国家雪车队体能训练手段分析
        4.4.3 国家雪车队技术训练手段分析
    4.5 国家雪车队力量负荷安排分析
        4.5.1 国家雪车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安排分析
        4.5.2 国家雪车队力量训练负荷量安排分析
    4.6 国家雪车队训练效果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 A 雪车专家非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 B 国家雪车队部分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速度滑冰研究综述
        1.2.2 速度轮滑研究综述
        1.2.3 运动技能迁移与跨项训练研究
        1.2.4 国外速度滑冰研究现状
        1.2.5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整体设计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2.1 研究重点和难点
        2.2.2 研究创新点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2.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4.1 相关概念
        2.4.2 理论基础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与“轮转冰”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1.1 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奖牌分布特征
        3.1.2 平昌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竞赛成绩分析
        3.1.3 近三届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分析
    3.2 江苏省速滑队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2.1 江苏省速滑队发展历程
        3.2.2 江苏省速滑队的队伍构成与管理现状
        3.2.3 江苏省速滑队在轮、冰两个项目上取得的成绩
    3.3 对“轮转冰”训练的启示
        3.3.1 江苏省速滑队的突破,证实了“轮转冰”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的可行性
        3.3.2 转项训练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指引转项训练方向逐渐明确
        3.3.3 转项训练模式正在形成,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3.3.4 “轮转冰”训练队伍持续扩大,后备人才培养增添新内涵
    3.4 当前“轮转冰”训练亟需解决的问题
        3.4.1 转项训练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3.4.2 训练理论极度缺失,训练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构建
    4.1 速度轮滑与速度滑冰的项目特征分析
        4.1.1 竞赛规则和竞赛特征
        4.1.2 竞技能力特征
        4.1.3 训练特征
        4.1.4 制胜因素
    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基本理论分析
        4.2.1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内涵解析
        4.2.2 “轮转冰”训练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3 “轮转冰”转项训练时机的选择与把握
    4.3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影响因素
        4.3.1 影响因素指标初选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
        4.4.1 “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4.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运行分析
    5.1 “轮转冰”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5.1.1 基础训练阶段:主要任务
        5.1.2 转项发展阶段:主要任务
        5.1.3 专项提高阶段:主要任务
    5.2 “轮转冰”各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1 基础训练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2 转项发展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3 专项提高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3 “轮转冰”各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1 基础训练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2 转项发展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3 专项提高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结构
    5.4 “轮转冰”各阶段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的设计
        5.4.1 各阶段训练内容
        5.4.2 各阶段训练方法和手段
    5.5 本章小结
6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案例分析
    6.1 郭丹个案访谈
        6.1.1 郭丹成长履历
        6.1.2 速度轮滑转项发展速度滑冰的优势
        6.1.3 “轮转冰”训练的主攻方向
        6.1.4 “轮转冰”运动员技术的提升
        6.1.5 对“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建议
    6.2 李思杉2016-2017 年度训练安排分析
        6.2.1 基本情况与多年训练阶段划分
        6.2.2 年度训练周期安排
        6.2.3 年度大周期训练内容结构特征
        6.2.4 年度训练负荷结构特征
        6.2.5 年度训练不同周期体能和技术训练安排特征
        6.2.6 不同内容训练方案示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索契冬奥会赛前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短道速滑项目训练过程特点
        2.2.2 短道速滑项目关于赛前心理训练
        2.2.3 短道速滑项目运用生化指标进行训练监控
        2.2.4 短道速滑项目体能训练方法
        2.2.5 短道速滑项目技战术训练方法
        2.2.6 其它竞技项目赛前训练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专家访谈法
        3.2.2 调查法
        3.2.3 观察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比赛日期的确定以及赛前训练阶段划分
        4.1.1 比赛日期的确定
        4.1.2 索契冬奥会赛前训练阶段的划分
    4.2 索契冬奥会赛前训练任务
    4.3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
        4.3.1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训练阶段的核心力量训练
        4.3.2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训练阶段的有氧、无氧耐力训练
        4.3.3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训练阶段的力量训练
        4.3.4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训练阶段的专项体能训练
        4.3.5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训练阶段的专项技战术训练
        4.3.6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训练阶段的灵敏协调性训练
    4.4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训练阶段的训练方法、手段
        4.4.1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训练阶段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手段
        4.4.2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阶段的有氧无氧耐力训练方法手段
        4.4.3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阶段的力量训练方法手段
        4.4.4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阶段的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4.4.5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阶段的专项技战术训练方法手段
        4.4.6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阶段的灵敏协调性训练方法手段
    4.5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赛前训练阶段的训练负荷
    4.6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训练当中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中韩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
        1.4.2 体能
        1.4.3 专项体能
        1.4.4 专项体能训练
        1.4.5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
    1.5 相关理论分析
        1.5.1 专项训练理论与一般体能理论
        1.5.2 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
        1.5.3 能量守恒理论与物质代谢理论
        1.5.4 超量恢复理论与运动适应理论
        1.5.5 机能监控理论与疲労恢复理论
    1.6 相关文献综述
        1.6.1 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综述
        1.6.2 国内外专项体能训练研究现状
        1.6.3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特征的研究综述
        1.6.4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分类指标的研究综述
        1.6.5 国外速度滑冰训练理论的研究综述
    1.7.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比较研究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中韩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比较分析
    3.1 专项体能训练理念的比较分析
    3.2 专项体能训练目标的比较分析
    3.3 专项体能训练内容的比较分析
        3.3.1 专项身体形态训练比较与分析
        3.3.2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比较与分析
        3.3.3 中韩两国专项体能训练内容的差异性比较与分析
    3.4 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
        3.4.1 中国专项体能训练方法
        3.4.2 韩国专项体能训练方法
        3.4.3 中韩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分析
    3.5 专项体能训练负荷的比较分析
        3.5.1 中韩两国研究对象选择
        3.5.2 负荷结构差异性比较
        3.5.3 训练负荷节奏差异性比较
    3.6 专项体能训练周期的比较分析
        3.6.1 训练周期的理论分析
        3.6.2 专项体能训练周期的特征分析
        3.6.3 代表性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周期的特征分析
        3.6.4 训练周期差异性的解析
    3.7 专项体能训练监控与恢复的比较分析
        3.7.1 训练监控与恢复的基本情况比较
        3.7.2 训练监控与恢复的差异性分析
        3.7.3 中国队训练监控与恢复的指标分析
        3.7.4 韩国队训练监控与恢复的指标分析
    3.8 专项体能训练的差异性总结
        3.8.1 训练理念的差异
        3.8.2 训练目标的差异
        3.8.3 训练内容的差异
        3.8.4 训练方法的差异
        3.8.5 训练周期的差异
        3.8.6 训练负荷的差异
        3.8.7 训练监控与恢复的差异
4 训练方案及个案比较研究
    4.1 韩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训练方案
        4.1.1 专项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4.1.2 无氧节奏滑行训练方法
        4.1.3 速度训练方法
        4.1.4 训练监控方案
    4.2 中韩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经典个案比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卢卓个人运动经历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9)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素质特征及培养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短道速滑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1.1 充分的自信
    1.2 敏锐的感知力与判断力
    1.3 积极的思考能力
    1.4 其他必备心理素质
2 导致短道速滑运动员出现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
    2.1 受比赛规模的影响
    2.2 临场比赛经验不足
    2.3 缺乏有效的心理素质训练
3 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3.1 由情感培养入手, 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
    3.2 从技战术训练入手, 强化运动员的判断力与感知力
    3.3 加强抗干扰训练, 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
    3.4 强化回忆能力训练, 加强运动员的思维与技术水平
    3.5 推进战术演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
4 结语

(10)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化训练的要求
        1.1.2 科学化赛前训练作用的日益凸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赛前训练概念的界定
        2.1.2 赛前训练整体阶段划分的研究现状
        2.1.3 赛前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手段
    2.2 国内外短道速滑训练研究的现状
    2.3 短道速滑赛前训练的研究
    2.4 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训练现状
    2.5 关于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研究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观察法
        3.2.5 比较研究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2.7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确定比赛日期及赛前训练阶段划分
        4.1.1 确定比赛日期
        4.1.2 赛前训练阶段划分
    4.2 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任务特征研究
        4.2.1 吉林省短道速滑青年队赛前训练主要训练任务
        4.2.2 吉林省冰上管理中心短道速滑一队赛前训练主要训练任务
        4.2.3 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安排训练任务的特征研究分析
    4.3 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内容安排的特征研究
        4.3.1 吉林省青年队赛前训练计划内容安排
        4.3.2 吉林省冰上管理中心短道速滑一队赛前训练计划内容安排
        4.3.3 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内容安排的特征分析
    4.4 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方法与手段选择的特征研究
    4.5 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的特征研究
        4.5.1 吉林省青少年运动员赛前训练量的安排
        4.5.2 吉林省青少年运动员赛前训练强度的安排
        4.5.3 吉林省青少年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的特征分析
    4.6 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比赛成绩的特征研究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论短道速滑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心理特征及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平昌冬奥会我国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战术应用研究[D]. 王贺军.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2]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D]. 张元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3]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获奖率预测及竞技格局研究[D]. 曲帅达. 延边大学, 2020(05)
  • [4]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黄瑰芬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研究[D]. 何珂.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国国家雪车队2017-2018年度训练安排研究[D]. 王岩.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7)
  • [6]“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D]. 刘江山.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7]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索契冬奥会赛前训练研究[D]. 孔雪.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8]中韩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比较研究[D]. 卢卓.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9]短道速滑运动员心理素质特征及培养途径[J]. 李勇戈. 冰雪运动, 2017(03)
  • [10]吉林省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特征研究[D]. 张骁.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