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与住宅研究会住宅厨卫专业委员会2000年年会暨第三届理事会会员大会在牡丹江召开

一、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2000年年会暨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在牡丹江市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李南[1](2011)在《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近代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为研究对象,从“避暑地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视角”、“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近代避暑地的建筑活动”3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回顾分析了相关文献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其后分析比较了避暑地形成的地理、气候、风景条件,阐明了避暑地的基本概念,阐述了近代避暑地相关章程的订立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及研究视角。其次,将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按时序梳理为大致平行的4条线索展开论述,从而对四避暑地的发展进程形成整体性与比较性的架构。论文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广泛搜集、整理、研究相关史料和文献,多次赴现场开展实地考察和建筑测绘,多次访问相关部门和个人,全方位获取充足的基础研究资料,取得了相当数量的一手考察资料和建筑测绘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史学及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开展庐山、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避暑地的比较研究,完成了近代避暑地的综合性研究工作。论文从影响避暑地形成与发展的区位交通条件、西方教会、特定历史人物、人文历史事件等因素出发,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各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共性及个性化影响,其中区位与交通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开辟及形成发展的支撑促进要素;西方教会影响因素是避暑地早期开辟及建筑活动发展的主导性动力;特定历史人物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开辟及规划建设的推动性因素;人文历史事件影响因素是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阶段划分的关键性依据。进而,论文将避暑地建筑活动的发展进程划分为5个阶段,并理清了各发展阶段避暑地建筑活动的主要概况;将避暑地建筑活动的发展主线梳理为前后交叠与交替的“西方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与“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并论述了两条发展主线中后者所具备的差异性特征,即以北戴河、鸡公山为代表的“北京政府主导型的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前置’”和以庐山、莫干山为代表的“南京政府主导型的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后置’”。再次,论文阐述了近代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工程师)、市政机构的基本状况,提出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工程师)、市政机构的出现开启了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近代主流城市的辐射与影响,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相对于近代主流城市的发展滞后的观点;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避暑地近代建材及建筑符号,得出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有别于近代主流城市以及各避暑地间互异的“地方性知识”的结论。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研究观念与创新研究方法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50838007)。

赵琨[2](2011)在《地产年度风云榜 N大魅力看点 再启品牌大典》文中认为魅力看点之一:"风云榜品牌体系"出炉魅力看点之二:风云榜不得不说的故事魅力看点之三:风云榜"牛人"都有谁?魅力看点之四:"大会堂对话",再发"爆破性"观点?魅力看点之五:风云榜将引导何种新趋势?魅力看点之六:风云榜"快乐"片段都有"神马"?魅力看点之七:年度事件榜都有啥大事?百大事件回顾魅力看点之八:……魅力看点之九:……魅力看点之十:Caver Stary

董赤[3](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魏闽[4](2006)在《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整体性保护研究 ——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中心区》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思南路47-48号街坊成为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重要试点项目,希望以复兴工作的成功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从中获得上海新一轮历史中心区保护的新策略与新方法。自“365项目”(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后,大拆大建的方法势必将退出历史舞台,面对着当前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化所提出的深层次要求,我们将如何保护并继承这些历史建筑?如何维护历史中心区的功能并作出积极的调整?如何安排原生居民并延续城市的生活形态?新的保护策略也就意味着新的运行机制、运作方法和实施主体。 本文将思南路47-48号街坊视作一个全息元,以“整体性保护”的方法探讨上海历史中心区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其中的得失,并展望未来。目的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结合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与内容,力图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上海历史中心区的历史、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贯穿全文的是两个问题——“保护为了谁?”和“怎样保护?”因此,本文在选题与所用实例的组织上,都尽可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研究框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先回顾了解放前该街坊所经历的第一次城市化进程(1910-1940年代),以法租界由东向西的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具体介绍了该街坊的建筑特征、居住形态以及人文精神,展示其浓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在经历了新中国解放、公私合营、文革等特殊历史时期后,该街坊迎来了第二次城市化进程(1980年代-2000),着重分析了建筑特征、居住形态以及人文精神的变化。 第二部分是关于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实践与反思。首先介绍了上海正在加大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的时代背景,然后具体描述了思南路47-48号街坊当前的实践情况。然后是对该街坊阶段性工作的反思以及对近期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重新审视。最后通过实例研究、借鉴欧洲的相关案例、并分析经验与教训,指出“整体性保护”对历史中心区保护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提出建立历史中心区的“整体性保护”体系,并探讨其中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先是关于“观念”层面的探讨,提议在全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普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改善相关的教育与培训机制。其次是关于“立法与政策”层面的探讨,提议应当以立法、政策为核心,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再次是关于“资金与管理”层面的探讨,提议引入历史文化遗产经营理念,广泛拓展经济筹资渠道。最后是关于“规划”层面的探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规划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需要在城市保护规划中建立“整体性保护”模型,建立保护工作的多方合作体系与保护信息网络。 结语部分归纳了上述三个部分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对在上海历史中心区展开“整体性保护”的一些具体建议。

吴家骝[5](2001)在《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2000年年会暨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 闭幕式总结讲话》文中研究说明 各位理事: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2000年年会暨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于8月24—26日在牡丹江市召开。与会的理事代表共66人,出席会议的还有黑龙江省建委和牡丹江市建委的代表,他们亲临会议并对会议给予了支持,我代表本委员会对他

林润泉[6](2001)在《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工作报告》文中认为 各位理事、常务理事: 我受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的委托,将本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情况向大会报告。1996年12月,在本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会上提出了本届理事会的工作计划。第二届理事会在建设部有关领导的指导下,在建设部有关部门部科技司、

吴家骝[7](2001)在《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2000年年会暨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 开幕词》文中提出 各位理事代表: 第三届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年会今天在牡丹江市召开。首先。我非常荣幸也很高兴地再次请到周部长能在百忙之中参加会议,这是对我们会议的支持。同时,也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理事代表。厨房卫生间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第

二、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2000年年会暨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在牡丹江市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2000年年会暨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在牡丹江市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2 文献及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2.1 相关文献资料综述
        1.2.2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4.1 避暑地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视角
        1.4.2 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
        1.4.3 近代避暑地的建筑活动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梳理
        1.5.2 实地调研与建筑测绘
        1.5.3 计量史学方法
        1.5.4 历史比较研究
第2章 避暑地的概况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2.1 避暑地的地理、气候、风景条件
        2.1.1 地理条件
        2.1.2 气候因素
        2.1.3 风景资源
    2.2 避暑地的基本概念
    2.3 避暑地溯源
        2.3.1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起源
        2.3.2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传播
        2.3.3 避暑地在亚洲地区的分布
        2.3.4 避暑地与亚洲国家的殖民类型
    2.4 避暑地章程的订立及其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1 庐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1.1 李德立涉足牯岭及牯岭的初期建设
        3.1.2 "牯岭交涉案"与《牯岭十二条》的签订
        3.1.3 长冲地区的扩充与其它地区的开辟
        3.1.4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1.5 庐山避暑地的早期规划——波赫尔规划
        3.1.6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1.7 庐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1.8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1.9 庐山避暑地的收回
        3.1.10 庐山避暑地的衰落
    3.2 莫干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2.1 西方传教士初涉莫干山
        3.2.2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2.3 莫干山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2.4 清末民初莫干山避暑地管理权之争
        3.2.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2.6 莫干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与避暑地的收回
        3.2.7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2.8 莫干山避暑地的衰落
    3.3 鸡公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3.1 李立生、施道格初涉鸡公山
        3.3.2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3.3 鸡公山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3.4 鸡公山避暑地的收回
        3.3.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3.6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3.7 鸡公山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3.8 鸡公山避暑地的衰落
    3.4 北戴河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3.4.1 避暑地划定前西方人最初的活动
        3.4.2 北戴河避暑地的划定
        3.4.3 西方人自治机构的产生
        3.4.4 北戴河避暑地早期的建筑活动
        3.4.5 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4.6 南京政府时期的建筑活动
        3.4.7 北戴河避暑地中国人管理机构的成立
        3.4.8 北戴河避暑地的衰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与主线
    4.1 区位与交通影响因素
        4.1.1 长江航线、南浔铁路对庐山避暑地的影响
        4.1.2 京杭运河、沪杭甬铁路对莫干山避暑地的影响
        4.1.3 芦(平)汉铁路对鸡公山避暑地的影响
        4.1.4 津榆铁路对北戴河避暑地的影响
    4.2 西方教会影响因素
        4.2.1 西方教会的发展与避暑活动的兴盛
        4.2.2 西方教会早期对避暑地的涉足及其发展概况
        4.2.3 西方教会在各避暑地的建筑活动
    4.3 特定历史人物影响因素
        4.3.1 朱启钤对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贡献
        4.3.2 朱启钤对北戴河避暑地规划建设的贡献
    4.4 人文历史事件影响因素
        4.4.1 全局性人文历史事件的"同一性"
        4.4.2 地方性人文历史事件的"差异性"
    4.5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阶段与主线
        4.5.1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5个阶段
        4.5.2 避暑地西方人、中国人建筑活动交叠与交替的不同发展主线
        4.5.3 避暑地中国人建筑活动发展主线鼎盛期的"前置"与"后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及各类中西组织机构
    5.1 中国传统营建体系的转变——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1 庐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2 莫干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3 鸡公山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1.4 北戴河避暑地近代营造业的繁荣
    5.2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出现
        5.2.1 避暑地近代的西方工程师、建筑师及其建筑活动
        5.2.2 避暑地近代的中国工程师、建筑师及其建筑活动
    5.3 西方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避暑地近代西方人的自治机构
        5.3.1 上海租界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与仿效摹本的设立
        5.3.2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出现与对租界市政机构的效仿
        5.3.3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现代市政管理职能
    5.4 中国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避暑地近代中国人的组织机构
        5.4.1 近代主流城市中国人现代市政管理机构的出现与发展
        5.4.2 避暑地西方人自治机构的示范效应与中国人自治机构的出现
        5.4.3 避暑地中国人官方管理局的逐步出现及其现代市政管理职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1 避暑地建材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1.1 墙体建材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1.2 屋面建材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 避暑地建筑符号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
        6.2.1 亭式构图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2 拱券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3 过梁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4 坡屋顶、老虎窗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2.5 栏杆类型及特征、所占比例与时间分布
    6.3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LOCALKNOWLEDGE)"
        6.3.1 避暑地建材及其建构方式与建筑活动"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6.3.2 避暑地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避暑地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与主线
        7.1.1 避暑地形成与发展的各类影响因素
        7.1.2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5个阶段
        7.1.3 避暑地建筑活动发展进程的不同主线
    7.2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组织机构与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
        7.2.1 避暑地营造业、建筑师、市政机构的出现开启了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
        7.2.2 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近代主流城市的辐射与影响
        7.2.3 避暑地建筑活动的现代化进程相对于近代主流城市的发展滞后
    7.3 避暑地建材及建筑符号与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
        7.3.1 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有别于近代主流城市建筑活动的"地方性知识
        7.3.2 避暑地建筑活动塑造了各避暑地之间互异和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知识"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内容

(3)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整体性保护研究 ——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中心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1节 关键词的名词解释
        1.1 思南路47-48号街坊
        1.2 整体性保护(Integrated Conservation)
        1.2.1 概念
        1.2.2 社会背景
        1.2.3 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及重要的宪章(宣言)
        1.3 城市化进程
        1.4 历史中心区(Historical Center)
    第2节 其它相关名词解释
        2.1 建筑遗产保护各阶段的标准定义——布拉宪章
        2.2 建筑物老化(Obsolescence)的主要形式
        2.3 历史中心区(保护区)保护各阶段的定义
        2.3.1 改造(Reconstruction)
        2.3.2 更新(Renewal)与再开发(Redevelopment)
        2.3.3 复兴(Revitalizing)
        2.4 历史中心区没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衰退”与“窒息”
        2.5 历史性建筑(历史建筑)、文物建筑
        2.6 建筑遗产
        2.7 保护区、历史风貌保护区
        2.8 名城历史中心区、历史文化名城
    第3节 在上海历史中心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契机
        3.1 能源危机
        3.2 观念的转变
        3.3 拆迁之变
    第4节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4.1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论——全息史观
        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4.3 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 历史与现状
    第1章 从无到有的集中化——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第一次城市化进程(1910s-1940s)
        第1节 法租界的城市化进程
        1.1 法租界从东向西的迅速扩展
        1.2 法租界土地管理制度
        1.2.1 基本制度
        1.2.1.1 永租制
        1.2.1.2 道契
        1.2.1.3 租地转让
        1.2.2 管理机构
        1.2.2.1 领事馆土地股
        1.2.2.2 上海会丈局
        1.2.2.3 公董局清丈处
        1.2.3 地产估价
        1.3 房产管理
        1.3.1 房产管理概况
        1.3.2 房产估价
        1.3.3 房屋租赁
        1.4 建筑规划管理
        1.4.1 建筑许可证管理
        1.4.2 建筑工程管理
        1.4.3 建筑区域规划管理
        1.4.4 特别类型的建筑管理
        第2节 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居住形态与历史沿革
        2.1 基础区位分析
        2.2 居住形态与建筑特征
        2.2.1 建筑总体特征
        2.2.2 建筑单体简介
        2.2.2.1 “义品村”花园住宅的建筑特征
        2.2.2.2 “三德堂”——复兴路505号
        2.2.3 建筑细部特征
        2.2.4 建筑功能分区(1940年代)
        2.2.5 建筑生长情况
        2.3 环境特征
        第3节 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
        3.1 居民构成变迁
        3.2 户籍管理
        3.3 在斗争与发展中塑造社区文化
        3.3.1 追寻法兰西文化
        3.3.1.1 天主教的影响
        3.3.1.2 两个文化沙龙
        3.3.2 抗争精神
        3.3.2.1 以在“周公馆”发生的事件为例
        3.3.2.2 震旦大学难民所
    第2章 亟待合理的保护与复兴——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第二次城市化进程(1980s-2000)
        第1节 从建国后到1980
        1.1 城市功能的变动:从多元化——单一化——多元化
        1.2 中心城区的延伸
        1.3 不堪重负的城市住宅
        1.3.1 城市住宅的超负荷使用
        1.3.2 城市住宅的紧缺状况
        1.3.3 解决住房短缺的2种主要辅助性措施
        1.3.4 卢湾区房屋产权管理
        1.3.5 卢湾区住房管理
        1.3.6 对历史性建筑造成致命伤的“抢房风”
        第2节 上海的第二次城市化进程及历史中心区所面临的困境
        2.1 城市格局仍呈现出明显的单中心结构特征,对中心城区的压力进一步增加
        2.2 在“极差地租”的竞争中建造摩天的大楼和摩天的房价
        2.3 在“极差地租”的竞争中,以牺牲历史中心区的低密度建筑为代价已成为必然
        2.4 即使有识之士有意参与历史中心区的保护,仍缺乏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
        第3节 思南路47-48号街坊居住形态的变化与发展
        3.1 思南路47-48号街坊周边的变化
        3.2 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居住形态与建筑特征
        3.2.1 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现状分析
        3.2.1.1 用地性质现状分析
        3.2.1.2 花园住宅区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建筑单体的演变
        3.2.2.1 按年代的变化情况
        3.2.2.2 建筑单体外观(材质)的演变
        3.2.2.3 建筑单体使用方式的演变
        3.2.2.4 功能分区以及街坊内建筑单体功能的演变
        3.2.2.5 建筑生长情况
        第4节 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
        4.1 居民构成变迁
        4.1.1 对1999年思南路47号街坊户籍调查的结果
        4.1.2 居民阶层的非匀质性
        4.2 居委会的管理工作
        4.3 社区生活以及邻里交往
        4.3.1 房屋租赁制度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4.3.2 原生居民对社区的感情投入
        4.3.3 微妙的邻里交往
        4.3.3.1 数据统计
        4.3.3.2 有异于《交往与空间》的交往尺度
        4.3.3.3 混居住宅中的邻里生活
        4.3.3.4 三部楼梯
第二部分 实践与反思
    第3章 保护与复兴的实践——2000年以来的思南路47-48号街坊
        第1节 时代背景与契机
        1.1 2004年韩正市长协调办理相关书面意见和提案的情况
        1.2 《关于本市实施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情况的检查报告》
        1.3 上海启动成片保护机制
        1.4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确定
        第2节 《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保护与整治规划》
        2.1 《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保护与整治规划》概述
        2.1.1 思南路花园住宅区用地性质调整
        2.1.1.1 规划目标
        2.1.1.2 文物古迹用地
        2.1.1.3 居住用地部分调整
        2.1.1.4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2.1.1.5 基础设施用地
        2.1.2 保护与更新的的具体策略
        2.1.2.1 现状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
        2.1.2.2 新建建筑建设控制要求
        2.1.2.3 非建筑空间的保护更新要求
        2.1.2.4 花园住宅区保护与更新的重点
        2.1.2.5 保护与更新步骤
        2.2 《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保护与整治规划》造成的社会效应
        2.2.1 街坊内历史建筑的保护数量不断增加
        2.2.2 社区功能以“住宅”为主导
        第3节 《卢湾区47、48街坊(思南路花园住宅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4节 实施中的思南路47-48号街坊复兴工作
        4.1 历史建筑修复工作的两大基本原则
        4.2 对思南路47-48号街坊内历史建筑风格的补充鉴定与描述
        4.3 重要的前期工作—历史建筑检测
        4.3.1 历史建筑检测工作的逐项步骤
        4.3.2 检测方法
        4.4 对比类似风格的建筑(局部)实例,以辅佐修复工作的展开
        4.5 Wolfgang Keilholz先生访谈摘要
        第5节 甲方——卢永峰先生访谈摘要
    第4章 对当前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反思——思南路项目与上海
        第1节 对思南路47-48号街坊阶段性工作的反思
        1.1 观念上的飞跃与仍存在的局限性
        1.1.1 观念上的巨大飞跃
        1.1.2 仍存在的局限性
        1.2 对于动迁问题的反思
        1.2.1 “居民全部外迁”的后果
        1.2.2 原有居民或走或留的矛盾
        1.2.3 动迁赔偿政策好坏一刀切
        1.2.3.1 针对原先居住条件较差的住户
        1.2.3.2 针对原先居住条件较好的住户
        1.3 其它的可能性——假题真做
        第2节 对上海近期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介绍与反思
        2.1 历史中心区应该先开发?暂缓开发?还是先保护?
        2.2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2.3 谁才应该是上海市文化遗产(历史建筑)保护与复兴的主体?
        2.3.1 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利益结构
        2.3.1.1 三种价值对应着三种利益
        2.3.1.2 不同利益之间的一致性
        2.3.1.3 不同利益群体目标的不一致性
        2.3.2 当文化遗产遭遇“市场失效”
        2.3.2.1 在通常情况下,市场是最有效的分配手段
        2.3.2.2 文化遗产遭遇市场失效的原因
        2.3.2.3 当市场失效时,必须以其它方式重新评估文化遗产的价值
        2.3.2.4 谁付钱?谁受益?谁关心?
        2.3.3 在保护历史中心区的过程中要防止“政府失效”
    第5章 反思之二——欧洲各国实施“整体性保护”的经验与教训
        第1节 “整体性保护”概况
        1.1 诸次宣传活动与三次座谈会
        1.1.1 爱丁堡会议,1974年1月
        1.1.2 博洛尼亚会议,1974年10月
        1.1.3 克莱姆斯会议,1975年4月
        1.2 “整体性保护”的发展现状
        1.2.1 “整体性保护”:建立在广义的建筑遗产概念之上
        1.2.2 “整体性保护”:区域规划、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新视角
        1.2.3 “整体性保护”:四大方向的联合行动
        1.2.4 地方与地区权力机构的职责:贯彻“整体性保护”
        1.3 《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1974年6月
        第2节 马亥斯(Marais,法国巴黎)的经验与教训
        2.1 物质更新不是保护工作的全部
        2.2 有关马亥斯的争论
        第3节 “整体性保护”在博洛尼亚的实践与探索
        3.1 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简介
        3.1.1 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
        3.1.2 经济结构
        3.1.3 区域规划的目标
        3.2 对博洛尼亚历史中心区及其规划的简要介绍
        3.3 在规划起步阶段博洛尼亚所面临的城市发展负面状况
        3.4 试图理解博洛尼亚“整体性保护”政策实施前的政治背景
        3.4.1 这场政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目前还有哪些问题?
        3.4.2 地租问题
        3.4.3 私人和集体的需求问题
        3.5 博洛尼亚的社会住宅建设
        3.6 博洛尼亚的公共服务业
        3.7 博洛尼亚的分权制
        3.8 博洛尼亚城市保护工作中的两个主要观念
        3.8.1 对拆迁和就地安置造价的重新理解
        3.8.2 建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机制
        3.9 对P.L.Cervellati 1969年保护规划及其实践的反思
第三部分 建立“整体性保护”体系
    第6章 观念与培训
        第1节 提高年青人保护文化遗产的觉悟
        第2节 建立教育与培训机制
        第3节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育——贺云翱副教授访谈
    第7章 立法与政策
        第1节 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与立法
        1.1 遗产定义(Definition of the Heritage)
        1.2 遗产鉴定
        1.3 遗产的保护与保存
        1.3.1 制裁与强制措施
        1.3.2 整体性保护
        1.3.3 经济援助、资金机构与历史环境的再生
        1.3.4 代理机构与专业组织的作用
        第2节 文化政策与城市复兴
        2.1 市民文化与文化政策传统
        2.2 1977年的政治运动
        2.3 当务之急是制定一项新的文化政策
        2.3.1 围绕传统文化机构展开的文化政策
        2.3.2 倡导以文化生产为重心的文化政策
        2.3.3 社会党议员的文化政策
        2.4 青年计划
        2.5 结论
        第3节 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机制——邻里管理政策
        3.1 邻里管理(Neighborhood Management)的概念
        3.2 在邻里管理地区实施“城市——实现全社会大融合”计划
        3.3 邻里管理协议
        3.4 来自联邦政府、国家政府和欧盟的资助
        3.4.1 行动资金
        3.4.2 邻里资金
    第8章 资金与管理
        第1节 遗产资金结构与管理方法
        1.1 公共资金
        1.1.1 国家出资
        1.1.2 地区与当地政府出资
        1.2 私人投资与赞助
        1.3 减免税收
        1.4 以彩票收入资助文化事业
        1.5 将基础设施类开支的3%投资于文化事业
        第2节 从经济学角度讨论文化遗产领域的政府干预手段
        2.1 直接干预:遗产的拥有或运营
        2.2 管理
        2.3 激励机制
        2.4 重新定义财产权
        2.5 信息资讯
        第3节 历史文化遗产的三大经济领域
        第4节 银行贷款是历史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保障
        4.1 近年来银行在城市遗产保护方面所取得的经验
        4.2 银行发展计划
    第9章 城市保护专项规划
        第1节 国际化+本土化的区域发展发展规划
        1.1 经济区的发展趋势
        1.2 经济区的规划目标
        第2节 1958年经济区总体性控制规划和1960年代规划政策
        2.1 1958年经济区总体性控制规划(PRG)
        2.2 新一轮经济区总体规划的展开
        2.3 历史中心区和小山区规划的独立
        第3节 1970年代初新一轮的总体规划和规划政策
        3.1 对1958年总体规划的调整
        3.2 北部经济发展轴计划
        第4节 经济区国土规划(2000年至今)
        4.1 区域重整的规划策略
        4.1.1 重组市中心和交通网
        4.1.1.1 公共铁路交通
        4.1.1.2 多中心的发展模式
        4.1.2 区位优势
        4.1.2.1 宝贵的区位功能
        4.1.2.2 制造业
        4.1.2.3 高速公路的新路线
        4.1.3 重视自然景观的价值——保护自然和城市
        4.2 贯彻规划的实施
        4.2.1 地区共同协议
        4.2.2 结构规划
        4.3 PTCP工作方法
        4.3.1 PTCP编年史——PTCP进度表
        4.3.2 规划结构
        第5节 ecoBUDGET,城市保护规划的生态目标
        5.1 ecoBUDGET简介
        5.2 ecoBUDGET在亚洲
结语
附录
    附录1:城市历史中心区的七大价值
    附录2:建筑物老化的衡量尺度(Lichfield)
    附录3:复兴路537号(法地册4511)建筑图纸(节选),1922
    附录4:上海法公董局技政部工务处营造大执照领照呈请书(思南路59号汽车库加建)
    附录5:比商上海义品地产公司(Credit Foncier D'Extreme Orient)简介
    附录6:博洛尼亚零售业的发展计划
    附录7:复兴博洛尼亚历史中心区的概念和方法,1969
        第1节 城市历史结构
        第2节 保护的理由与规划目标
        2.1 历史、文化的评判标准
        2.2 经济准则
        2.3 功能标准
        2.4 社会标准
        2.5 交往的准则
        第3节 规划准备
        3.1 建筑类型
        3.2 纪念性建筑的用途
        3.3 更新区
        第4节 保护规划方案(平面图)
        第5节 历史中心区的社会住宅规划(PEEP)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图

四、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2000年年会暨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在牡丹江市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避暑地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建筑活动研究[D]. 李南. 浙江大学, 2011(07)
  • [2]地产年度风云榜 N大魅力看点 再启品牌大典[J]. 赵琨. 安家, 2011(01)
  • [3]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4]思南路47-48号街坊的整体性保护研究 ——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中心区[D]. 魏闽. 同济大学, 2006(12)
  • [5]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2000年年会暨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 闭幕式总结讲话[J]. 吴家骝. 中国住宅设施, 2001(01)
  • [6]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工作报告[J]. 林润泉. 中国住宅设施, 2001(01)
  • [7]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住宅厨房卫生间委员会2000年年会暨第三届理事会换届大会 开幕词[J]. 吴家骝. 中国住宅设施, 2001(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