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检人员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一、婚检对象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晗希[1](2021)在《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RRT)能够抑制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复制,促进机体免疫重建。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不断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下简称 HIV 感染者)的病死率,但目前尚未找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HIV感染所致过早死亡或伤残及心理健康问题等给HIV感染者造成严重疾病负担。国内外研究均发现HIV感染者中抑郁、焦虑等症状出现比例均高于一般人群,但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因此,中国HIV感染者心理健康问题及疾病负担亟待探索。目的:利用1993-2012年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描述中国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和病死率变化;利用2013-2018年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分析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HIV感染者期望生存时间,探索中国HIV感染者中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方法:1.基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探讨“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2004年)前后我国HIV感染者报告病例病死率变化。2.利用2013-2018年病例报告数据,分别以省、市为单位对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特点、流行特征进行空间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感染特征等个体因素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经济、交通、医疗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影响。3.根据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地区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选择研究现场,采用方便抽样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探讨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治疗情况等因素。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HIV感染者心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4.利用病例报告、死亡数据,估计2004、2012、2018年HIV感染者的期望生存时间及去自杀死因期望生存时间;以现场调查中CES-D量表所测量抑郁症状为主要指标进行失能权重估计,计算HIV感染者中心理健康问题所导致的疾病负担。结果:1.1993-2012年HIV感染者病死率变化:抗病毒治疗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我国HIV感染者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在1993-2003年间逐渐上升,在抗病毒治疗政策实施当年(2004年),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下降(β=-1.530,p=0.155);政策实施后(2005-2012年),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呈下降趋势(β=-0.926,p=0.005)。提示我国HIV感染者寿命在抗病毒治疗后有所延长。2.2013-2018年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特征:(1)分布特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地区分布与艾滋病总体流行特征的地区分布不一致。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区集中云南、四川、广西等西南地区省份,自杀死亡率和自杀死亡比例较高省份集中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省份。自杀死亡率前五位省份为湖北(113.57/万)、湖南(103.65/万)、安徽(96.08/万)、江西(51.98/万)、河南(41.90/万);自杀死亡比例前五位的省份为安徽(8.15%)、湖北(7.27%)、湖南(5.28%)、山东(4.78%)、江苏(4.59%)。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率及自杀死亡比例呈现空间聚集性。我国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为自杀死亡率和自杀死亡比例的热点区域,提示此类地区的自杀死亡为高高聚集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属于低低聚集区域。(2)个体因素:低年龄及同性性行为感染是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与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相比,<30岁组(aOR=2.602,95%CI:2.200-3.078)、30~岁组(aOR=1.708,95%CI:1.490-1.957)、以及 40~岁组(aOR=1.518,95%CI:1.355-1.701)均为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与异性性行为感染途径相比,同性性行为感染是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aOR=1.776,95%CI:1.570-2.009)。(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对自杀死亡比例的影响以负相关为主,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交通水平与自杀死亡比例呈正相关,呈现中部地区高,向东北、西北地区逐渐减小;医疗卫生水平与自杀死亡比例呈负相关,从西南部地区向西北、东北地区逐渐增高。3.HIV感染者心理特征:按照自杀死亡分布分析结果,选择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为51.76%,最近半年有自杀意念的比例为23.08%。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进行排序中,压力来源首位为“感染HIV”的调查对象占比最高,为69.05%(667/966)。构建感知压力、应对、情绪稳定性与抑郁症状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情绪稳定性在感知压力与抑郁症状之间为完全中介效应关系。4.HIV感染者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研究:(1)随着抗病毒治疗政策的持续实施与推广,HIV感染者期望生存时间有所延长。基于病例报告数据,按照抗病毒治疗实施后的不同时间点(2004年、2012年和2018年),计算HIV感染者各年龄组期望生存时间,根据各时间点自杀死亡数计算去自杀死因期望生存时间,比较两者差值,自杀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在2012年最高。(2)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疾病负担估计:2018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中,自杀死亡182人,所导致的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共计2275.98人年。其中,25~岁组(470.83人年)和45~岁组(677.84人年)YLLs较高,但15~岁组(211.22人年)所在总YLLs中占比最高(5.46%)。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得2018年抑郁症状患病数估计值、失能权重估计值,计算HIV感染者的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为27563.54人年。其中,25~岁的YLDs最高,为6012.31人年,之后YLDs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结论:1.本研究基于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发现抗病毒治疗政策实施后,我国HIV感染者生存时间延长。2.报告HIV感染者中,自杀死亡的地区分布与艾滋病总体流行特征的地区分布不一致,且呈现空间聚集性。自杀死亡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可为我国制定分区域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提供依据。3.首次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设计对HIV感染者人群2018年心理健康问题所致疾病负担进行估计,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和伤残损失寿命年分别为2275.98人年和27563.54人年。为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提供本土化数据。为今后针对HIV感染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及收益评价提供线索。

陈帆[2](2021)在《健康传播视域下知乎平台艾滋病信息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国民健康作为我国民生的一大问题,向来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并与大众息息相关,而我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的耳目喉舌,在传统媒体时代便很注重艾滋病这一严重社会疾病的健康信息传播和教育。在新媒体时代,艾滋病健康信息更是通过问答社区平台展开了新一轮的健康传播,而在国内极具代表性的问答平台“知乎”更是凭着近几年的发展态势,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站在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对知乎下“艾滋病”话题内容的现状分析和用户社会网络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改善我国新媒体环境下的艾滋病健康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梳理了解有关艾滋病报道的媒体演变以及知乎社区健康信息传播的基本情况,随后进一步深化到对于知乎核心部分,即用户情况的分析,通过对他们生产的互动内容和情感交流分析,最终上升到对于艾滋病健康传播的效果考察。在这一部分,将结合文本分析法、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及议程设置理论等相关知识,就知乎艾滋病健康传播的基本情况和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时代,知乎艾滋病健康传播更加人性化,并且传播效果也受到用户身份、情感表达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其次,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艾滋病话题下的用户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用八爪鱼数据软件对知乎艾滋病下的用户评论及回复进行数据爬取,导入到Excel文件后进行数据清洗,筛选掉无价值的用户信息,接着用UCINET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并用其插件NETDRAW进行社会网络图谱的绘制。通过对网络结构指标、中心性、凝聚子群、核心社区和个体网络等多项分析,得出现有知乎艾滋病健康传播社会网络的缺陷。研究发现目前知乎社区关系网存在着关系网稀疏,成员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且意见领袖多为普通用户,但却对关系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等。最后,根据以上两章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知乎艾滋病健康传播的问题和优化对策,发现了目前知乎艾滋病健康传播具有社区之间结构松散,内容生产呈现两极化趋势,相关医疗机构入驻较少,信息供需不平衡,除话题组外无社群功能,用户交流不足,大多数话题下的问答社区小且杂,忽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等问题,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优化对策,即推荐内容合并问答,消除两极分化;吸引医疗机构入驻,提高信息供给;建立社区+社群模式,增强用户活性;持续发力核心社区,重视意见领袖的四项措施。

谭晓鹭[3](2019)在《宜昌市西陵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的今天,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文化互惠、物资交流日趋增加。在这种交流之下,流动人口作为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里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不断进步贡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些流动人口的年龄特征和生育特征决定了这一群体是目前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对象,也是基层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所在。本文着力于对宜昌市西陵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研究,从该区2018年流动人口监测相关数据着手,通过分析流动人口被调查人的家庭成员和收支情况调查、在本地就业情况、流动及居留意愿、健康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的情况,指出了宜昌市西陵区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存在的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信息不对称、部门联动不强、管理资源受限、管理模式落后的问题,进而从思想意识、技术手段、组织方式等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转变计生观念,创新宣传手段;强化技术运用,提高流动人口信息平台质效;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动计生工作。

张涵[4](2019)在《孕晚期妇女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后,高龄孕产妇的比例出现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也出现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不仅会对孕产妇以及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严重损害,而且给家庭经济和国家卫生费用支出造成沉重负担,甚至对整个社会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会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孕晚期妇女的各器官功能负荷逐渐接近最高值,面临着与分娩有关的各种问题,她们更容易出现健康损害。而这一时期妇女的健康状态,与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出生结局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探索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素,对孕晚期妇女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保证妇儿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主要基于风险管理理论,遵循“风险识别-风险测量-风险评价和预测-风险治理”的研究思路,运用多种模型及算法,从躯体状况、心理状况、孕产情况、行为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出发,综合地分析可能引发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素,建立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基于风险扩散理论探索性地对不良妊娠结局可能引发的风险扩散进行阐述。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及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预防、干预策略,为前瞻性地预防、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5月至9月抽取在吉林省某医院进行产检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产、行为、社会交往、社会支持、睡眠质量、压力等。通过查阅电子病历,追踪被调查者的妊娠结局有关信息。运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SPSS 24.0、R Stutio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c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初步探索各变量与不良妊娠结局、不良出生结局以及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以及随机森林算法用于分析可能影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因素。利用风险评分算法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计算调查对象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分数,根据调查对象的风险评分绘制ROC曲线,根据Youden指数最大点的风险评分将人群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配对c2检验用于比较预测风险分组与实际风险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1)966名孕妇中,共有518名(53.6%)出现了不良妊娠结局。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率为8.4%,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1.9%。不良出生结局以早产儿为主,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以妊娠期糖尿病为主。(2)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次、BMI指数、体重增加、分娩方式、被动吸烟、补充维生素钙剂、患病史、夫妻关系、社会支持、舒张压及羊水指数为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P神经网络模型中,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产生影响的变量按照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舒张压、孕前体重、社会支持、体重增加、分娩方式、腹围、患病史、夫妻关系、孕妇学校、蔬菜水果摄入、补充维生素钙剂、焦虑等。随机森林模型中根据Gini指数平均减少量对影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变量重要性由大到小进行排序,依次是舒张压、收缩压、社会支持、羊水指数、BMI指数、孕前体重、焦虑、体重增加等。(3)根据不同模型对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的预测效果来看,随机森林算法的正确率、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均最高,Logistic回归模型的灵敏度优于随机森林算法,阳性预测值与随机森林算法一致,BP神经网络模型在此次检验中表现欠佳。(4)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评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以最佳临界点的风险得分为切点,确定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将两组与实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进行配对c2检验分析。Mc Nemar检验P值为0.188>0.05,认为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5)通过确定风险源、风险点、风险扩散方向、形成风险扩散机制这一流程,梳理出不良妊娠结局可能引发的风险扩散机制是复杂的,不仅包括单向的直接扩散,还包括双向风险扩散及多向风险扩散。为了降低后续新风险点的形成及风险扩散的严重性,在不同的路径阶段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结论:(1)孕前BMI指数高、孕前患有疾病、孕期体重增加少、夫妻关系不好、领悟社会支持低、被动吸烟、舒张压高、羊水指数低的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更高。(2)不良出生结局和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存在共同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各自的影响因素。(3)在预测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时,Logistic回归模型的灵敏度最高。不同模型都各有利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多种模型的结果综合进行分析。(4)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评分模型正确预测孕晚期妇女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的效果尚可,但是判别和预测能力仍然是有限的。可以为临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但是在应用时还需进一步的验证与完善。(5)为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及其引发的风险扩散,增强孕前保健,严密监测体重变化,形成支持网络,及时心理疏导,建立妊娠风险防范体系、高龄妊娠风险预警和危重抢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罗辉[5](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潘思静[6](2018)在《山西省Y市育龄人群孕前健康现状及知信行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育龄人群的孕前健康状况及孕前保健知信行现况调查,分析影响其健康状况和知信行现况的影响因素,从而发现健康风险人群,确定重点干预对象,为其提供针对性孕前健康指导和干预措施,为提高育龄人群的孕前健康水平、优生健康意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山西省Y市的5县区各随机抽取200名自愿参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育龄人群,共抽取100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对调查对象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孕前保健知识、态度及行为的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运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来描述,单因素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方法,多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知识、态度及行为相关性分析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1.育龄人群的孕前健康现状在此次对育龄人群医学检查中,各项检查均无异常的属于一般人群,共803人,占总参检人群的82.4%。有一项及一项以上检查异常的属于风险人群,共171人,占总参检人群的17.6%。2.育龄人群孕前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教师、公务员、职员(OR=3.689、95%CI:1.307-10.414),医疗支付方式为商业医疗保险(OR=2.454、95%CI:1.048-5.746)、不吸烟(OR=1.966、95%CI:1.238-3.122)、不饮酒(OR=3.250、95%CI:2.150-4.912)的调查对象健康状况较好。3.孕前健康知信行现况将调查对象答对知识、态度、行为各部分60%的题目,视为该部分及格。三个维度中,态度及格率最高为82.9%,知识及格率次之为67.2%,行为及格率最低为49.3%。4.孕前保健知信行的影响因素学历为本科(OR=5.129、95%CI:2.343-11.231)、硕士及以上(OR=4.846、95%CI:1.442-16.280)、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为新农合(OR=1.978、95%CI:1.292-3.027)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2.983、95%CI:1.574-5.656)的调查对象孕前保健知识及格率更高。育龄女性(OR=2.844、95%CI:1.960-4.127)的孕前保健态度及格率更高。育龄女性(OR=3.685、95%CI:2.714-5.003)、医务人员(OR=7.896、95%CI:3.287-18.969)孕前保健行为及格率更高。5.孕前保健知识、态度、行为相关性分析知识、态度、行为三者之间均呈正相关分布,态度与行为部分相关性较高(r=0.272,P<0.01),知识部分与态度部分相关系数次之(r=0.211,P<0.01)。知识部分与行为部分的相关性最低(r=0.179,P<0.01)。结论:1.山西省Y市的育龄人群的健康状况较好,风险人群较少,所占比例较低。育龄人群对孕前保健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对于孕前保健的态度较积极,孕前保健的相关行为较差。2.育龄人群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育龄人群孕前保健知识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亲属是否有医务工作者、是否与父母同住、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育龄人群孕前保健态度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育龄人群孕前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有收入、性别、职业。3.有必要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孕前健康教育和服务。根据健康现状开展不同的健康教育对于一般健康人群,给予孕前优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孕前咨询。对于风险人群,根据个体暴露情况,针对性提出建议和干预措施并及时跟踪指导。

冷晶晶[7](2016)在《阜南县适婚青年孕期保健参检意愿及孕期保健相关知识掌握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阜南县适婚青年的婚时孕期保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特征下适婚青年对孕期保健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比较其得分差异,探索影响因素。强化我县婚前医学检查工作与孕期保健工作的结合,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以满足育龄青年卫生保健的多元化需求。方法以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前往阜南县婚检一站式服务大厅的适婚青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男女分别进行自编问卷调查。了解孕期保健意愿及孕期保健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资料经由EpiData 3.1建库录入,数据转换后导入至SPSS 16.0中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logistics回归分析、多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孕期保健检查意愿影响因素和不同类型资料孕期保健相关知识得分间的差异。结果1、本次共调查适婚青年918人,男性413人(45.0%),女性505人(55.0%);98.5%为汉族,仅14人为少数民族且女性居多。初婚人群占94.1%,再婚人群占3.5%。婚检的首要目的是结婚,占79.5%,其次是小孩入学入托需要和解决经济问题。文化以初中为主,其次是高职与高中。小学与本科及以上人数持平。男女受教育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均以外出务工为主,各占40.0%和37.8%。男女从事职业间有明显差异(P<0.05)。过去一年外出逗留时间上,男女之间无差异,外出时间超过6个月占66.4%,外出介于3个月至6个月之间的占9.2%。男女婚后外出意愿上有差异,男女双方倾向于共同外出务工分别占66.8%和71.1%。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自己外出务工,而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对方外出务工。男女经济收入迥异,月收入2000-4000元的群体中,男性占58.9%,女性占56.4%。月收入4000元以上,男性要多于女性,其余收入层次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双方成婚经济压力一致。66.9%首选婚后随男方父母一起居住,29.7%选择两人独自居住,跟随女方父母居住仅占2.1%。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人群占78.0%,女性(80.2%)的高于男性(75.3%),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重大疾病险保障的男性比例分别高于女性7.1%和0.7%。适婚青年男女其双亲状况较为一致。有生育意愿的男女分别为80.6%、79.6%。无生育意愿的女性高于男性2.9%,持不确定态度的男性高于女性1.9%。有妊娠经历的女性362人,已生育185人。2、不同家庭居住模式、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程度的适婚青年孕期保健意愿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婚姻登记、医疗保障、父母状况、生育情况、流产史的适婚青年之间参检意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婚时孕期保健参检意愿的主要因素为孕期保健知识。3、孕期保健相关知识掌握差异较大,除产后抑郁相关知识点外,其余应答率均超过90%。胎儿影响最大期回答正确率最高,达62.54%,产前筛查诊断知识回答正确率最低为15.40%。不同性别、婚姻类型、父母状况的适婚青年有关孕期保健相关知识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医疗保障、生育情况、是否外来人口、登记原因是影响孕期保健相关知识得分的重要因素(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孕期保健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为文化程度、职业、生育情况。结论阜南县适婚青年男女文化程度较低,农民工比例大,流动性较强,婚后外出意愿强烈且外出逗留时间长,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以新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保障水平低。影响婚时孕期保健参检意愿的主要因素为孕期保健知识,婚后家庭居住模式对其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孕期保健知识相关知识点掌握程度差异较大。影响孕期保健知识知晓率的主要因素为文化程度、职业、生育情况。

李涛[8](2014)在《21世纪初年(2001~2012)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研究》文中认为绪论(一)选题意义婚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一,是家庭和亲属关系的基础与前提,与每一个人的生活皆息息相关,重要性不言而喻。故而在社会生活中,婚姻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人们关注自身所处时代的普遍婚姻状况,热衷于探讨与婚姻有关的任何问题,人们在婚姻的缔结与维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伦理、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行为方式等内容得以一一呈现,这就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婚姻文化。可以看出,婚姻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形态在婚姻领域的具体体现,不同时期的婚姻文化,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人们的心态和价值取

李涛[9](2014)在《二十一世纪初年(2001-2012)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研究 ——以报刊资料为基础》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初年(2001—2012)的中国婚姻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嬗变关乎国人的日常生活,反映当代社会变动。因此,本文以内容丰富的报刊资料为基础,从社会文化史视角对二十一世纪初年中国婚姻文化嬗变进行研究,以期为当下一些婚姻问题的走向提供历史性的思考空间。这一时期,中国婚姻文化变化显着。首先,婚姻制度进入密集调整期,多项婚姻法律法规先后修订出台。总的看来,在回归民法立法精神的指导下,婚姻制度向着尊重私权,约束公权,进一步保障婚姻自由的方向演进,反映了国人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其次,剧烈的城乡关系变动使农村婚姻经历了转型中的阵痛,原本基本保持动态平衡的两性择偶关系发生了严重倾斜,维系传统婚恋模式与婚姻生活方式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受到现实因素的冲击,左右了农村人群的婚姻选择,一些多年来隐而不彰的传统观念复现或变异,个别婚姻陋俗沉渣泛起。最后,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使一系列现代性因素迅速融入城市人群的婚姻,城市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因之发生巨大转变,婚姻暂缓、保持单身成为一种可被接受的个体选择。但单身群体规模的扩张导致了婚恋焦虑的扩散,代际之间的观念冲突随之凸显,“新相亲时代”继之而来,各色相亲文化事物竞相涌现,特别是谈婚论“价”成为一时风气,引发极大的社会争议,客观上促成了“裸婚”的出现。此外,受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带有颠覆色彩的婚姻生活方式开始在城市中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以上这些婚姻文化嬗变的具体内容与当代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思想观念等社会领域内的变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新生婚姻文化现象都可从中找到源头,其未来走向也将由这些社会变动因素的发展状况决定。

于燕玲[10](2014)在《我国禁婚疾病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文中提出婚姻自由作为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基石,但是我国法律基于婚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规定了结婚的禁止条件,对结婚自由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例如,禁婚疾病就是我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限制条件之一。立法者希望通过禁止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结婚来达到优生和保护相关人利益的目的。然而,我国婚姻法对哪些疾病患者禁止结婚只是概括式规定,对此有所规定的是《母婴保健法》,它规定男女结婚需要对相关疾病进行检查,例如严重的遗传病、指定传染病和有关精神病。但是随着强制婚检的取消,该规定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婚姻功能的变迁,以及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存在的合理性逐渐受到质疑,再继续这样规定显得不合情理。本文试图通过结合国外立法与国内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关禁婚疾病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希望能够对目前关于结婚条件立法方面提供一些完善的建议和帮助,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司法实践。本文主要由引论和四个章节构成。其中,引论部分是几个案例,通过案例展现的问题来指出我国关于禁婚疾病规定存在的瑕疵,从而引出论文正文的介绍。第一章从法律角度介绍了国内外法律关于禁婚疾病的规定。通过比较,指出我国目前禁婚疾病制度存在的不足。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我国规定禁婚疾病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婚姻的内涵,婚姻的功能,婚姻本质和婚姻自由原则进行论述,最后指出禁婚疾病制度的存在造成了立法上的冲突和司法实践中的混乱,从而指出我国关于禁婚疾病制度修改的必要性。第三章主要是在禁婚疾病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分析具体疾病对于结婚效力的影响,介绍了当前比较重要的几类疾病的结婚效力。例如精神病的结婚效力,传染病的结婚效力,遗传病的结婚效力等。第四章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指出我国禁婚疾病制度的完善。包括立法,民事赔偿,免费婚检,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以及程序上的建议,从而更好的保证公民的结婚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二、婚检对象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婚检对象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设计
        (二) 技术路线
    三. 数据来源
        (一) 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二)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四. 数据质量控制
        (一) 病例报告数据质量控制
        (二) 现场调查数据质量控制
    五. 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 病例报告数据分析
        (二) 现场调查数据分析
        (三) 疾病负担计算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 病例报告数据分析
        (一) 数据质量评估
        (二) 1993-2012年流行特征与病死率变化
        (三) 2013-2018年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二. 现场调查数据分析
        (一) 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一般情况
        (二) 心理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讨论
    三. 疾病负担估计
        (一) 死亡率及死亡比例
        (二) 期望生存时间
        (三) 心理相关疾病负担
        (四) 经济负担
        (五)讨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和局限性
    一. 研究方法的意义和评价
    二.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一) 创新点
        (二)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HIV感染者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2)健康传播视域下知乎平台艾滋病信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艾滋病患者群体问题凸显
        二、健康传播在艾滋病领域意义重大
        三、知乎平台成为艾滋病健康传播重要平台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健康传播相关研究
        二、艾滋病议题相关研究
        三、问答社区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经典传播学理论在网络新媒体的运用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乎艾滋病健康传播基本问题分析
    第一节 媒介变迁与艾滋病健康传播
    第二节 知乎与艾滋病健康传播
        一、问答社区与知乎
        二、知乎传播特点
    第三节 用户分析
        一、身份分析
        二、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行为分析
    第四节 内容分析
    第五节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情感分析
    第六节 健康传播视域下的传播效果分析
第二章 知乎艾滋病健康传播网络关系机制研究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研究过程
        一、数据清洗
        二、艾滋病健康传播网络模型构建
        三、整体网络分析
    第三节 社会网络分析
        一、网络结构指标
        二、中心性分析(问答社区的两级传播)
        三、凝聚子群分析(网络社区划分)
        四、核心社区和个体网络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宏观层面
        二、微观层面
第三章 知乎艾滋病健康传播的优化对策
    第一节 推荐内容合并问答,消除两级分化
    第二节 吸引医疗机构入驻,提高信息供给
    第三节 建立社区+社群模式,增强用户活性
    第四节 持续发力核心社区,重视意见领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3)宜昌市西陵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和创新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宜昌市西陵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调查
    2.1 宜昌市西陵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调查的背景
    2.2 调查问卷设计
    2.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2.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4.1 宜昌市西陵区流动人口结构特征
        2.4.2 就业情况
        2.4.3 流动与居留意愿
        2.4.4 健康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
3 宜昌市西陵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流动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信息不对称
    3.2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各部门联动性不强
    3.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资源受限
    3.4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落后
4 加强宜昌市西陵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对策
    4.1 思想保障:转变计生观念,创新宣传手段
        4.1.1 转变思想观念,强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功能
        4.1.2 注重知识革新,提升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4.1.3 加强舆论引导,革新宣传手段,实现流动人口自我管理
    4.2 技术保障:强化技术运用,提高流动人口信息平台质效
        4.2.1 强化技术运用,搭建一体化流动人口计生信息服务平台
        4.2.2 探索建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网格化模式
    4.3 制度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动计生工作
        4.3.1 政府支持,推动跨区域、多部门联合办公
        4.3.2 制度支持,细化考核指标,畅通流入流出机制
        4.3.3 财政支持,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专项资金
        4.3.4 政策支持,推进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均等化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018年流动人口情况统计调查问卷

(4)孕晚期妇女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健康风险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妊娠结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
    1.4 理论基础
        1.4.1 风险及风险管理
        1.4.2 风险管理的步骤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1.2 样本量的计算
        2.1.3 调查方案
    2.2 调查内容
        2.2.1 一般资料
        2.2.2 孕产因素
        2.2.3 行为因素
        2.2.4 社会交往
        2.2.5 社会支持
        2.2.6 睡眠情况
        2.2.7 压力
        2.2.8 焦虑
        2.2.9 抑郁
        2.2.10 生命质量
        2.2.11 其他信息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方法
        2.3.2 资料分析方法
    2.4 变量的界定、诊断标准及测量方法
        2.4.1 孕晚期
        2.4.2 健康风险
        2.4.3 健康风险评估
        2.4.4 分娩结局
        2.4.5 不良出生结局
        2.4.6 妊娠期合并症/并发症
        2.4.7 不良妊娠结局
        2.4.8 疾病史
        2.4.9 妇科疾病
        2.4.10 不良婚育史
        2.4.11 家族史
        2.4.12 妊娠期高血压
        2.4.13 妊娠期糖尿病
        2.4.14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
        2.4.15 胎膜早破
        2.4.16 羊水指数
        2.4.17 早产
        2.4.18 巨大儿
        2.4.19 低出生体重
        2.4.20 体质指数
    2.5 方法学基础
        2.5.1 Logistic回归模型
        2.5.2 BP神经网络模型
        2.5.3 随机森林算法
        2.5.4 风险评分模型
    2.6 质量控制
    2.7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分析
    3.1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分析
        3.1.1 被调查者的人口社会特征
        3.1.2 孕产情况
        3.1.3 行为生活方式
        3.1.4 既往史
        3.1.5 社会交往情况
        3.1.6 睡眠质量
        3.1.7 压力、焦虑、抑郁、生命质量
        3.1.8 孕妇的各项体征
        3.1.9 新生儿的基本情况
    3.2 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
        3.2.1 不良妊娠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3.2.2 不良出生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3.2.3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
    3.3 讨论
        3.3.1 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高,妊娠合并症/并发症高发
        3.3.2 年龄与体重、孕产史的关系
        3.3.3 年龄与行为生活习惯的关系
        3.3.4 年龄与压力、不良情绪、生命质量的关系
        3.3.5 年龄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3.3.6 社会经济特征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种模型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4.1 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4.1.1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4.1.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4.1.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4.2 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基于Logistic回归的不良出生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4.2.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不良出生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4.2.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不良出生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4.3 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4.3.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4.3.3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4.4 不同方法建立的模型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效果比较
    4.5 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4.6 讨论
        4.6.1 孕产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4.6.2 个人体征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4.6.3 体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4.6.4 社会交往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4.6.5 行为因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4.6.6 心理状况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4.6.7 患病史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
    4.7 小结
第5章 不良妊娠结局引发的风险扩散及扩散机制研究
    5.1 确定风险源
    5.2 确定风险点
    5.3 确定风险扩散方向
    5.4 形成风险扩散机制
第6章 不良妊娠结局的防控对策
    6.1 普及孕前优生,开展孕前保健
    6.2 设置高危门诊,提高应急能力
    6.3 科学指导饮食,监测体重变化
    6.4 改善夫妻关系,增强支持网络
    6.5 给予心理指导,缓解不良情绪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山西省Y市育龄人群孕前健康现状及知信行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育龄人群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育龄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
    2.2 育龄人群的健康现状
    2.3 育龄人群健康现状影响因素
    2.4 讨论
3 孕前保健知信行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孕前保健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
    3.2 孕前保健知识、态度、行为影响因素
    3.3 讨论
4 育龄人群孕前保健需求与途径
    4.1 育龄人群希望获得的孕前保健知识
    4.2 育龄人群接触孕前保健知识的途径
    4.3 育龄人群希望接受孕前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
    4.4 讨论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阜南县适婚青年孕期保健参检意愿及孕期保健相关知识掌握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生殖健康保健
    参考文献
附件

(9)二十一世纪初年(2001-2012)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研究 ——以报刊资料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研究概况
        (一) 专着
        (二) 论文
    三、研究资料
        (一) 报刊资料
        (二) 文艺作品
        (三) 网络资源
        (四) 社会调查成果
        (五) 统计数据
    四、理论和方法
    五、研究内容
    六、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婚姻制度的演进
    一、回归民法
    二、私权认定
        (一) 《婚姻登记条例》
        (二)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三、演进中的争论
        (一) 《婚姻法修正案》对夫妻互相忠实的相关规定
        (二) 《婚姻登记条例》对强制婚检的废除
        (三)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于家庭房产产权归属的认定
第二章 农村婚姻的嬗替
    一、农村突出状况
        (一) “三农”问题严峻
        (二) 人口向城市流动
    二、沉重的农村婚姻危机
        (一) 农村留守男性的婚姻困境
        (二) 农村外出务工者的婚恋难题
    三、传统婚姻观念的复现与异化
        (一) 执着的传统
        (二) “新包办婚姻”
        (三) “新娘的价钱”
    四、“半流动家庭”
第三章 城市婚姻的变奏
    一、单身浪潮
    二、婚恋焦虑
        (一) “恐婚”心态
        (二) 择偶难题
    三、新相亲时代
        (一) 代际冲突
        (二) 相亲会
        (三) 电视相亲类栏目
    四、谈婚论“价”
        (一) 择偶标准物质化
        (二) 婚庆消费高价化
        (三) “裸婚”
    五、婚姻生活异彩
        (一) “半糖夫妻”
        (二) “隐婚”
        (三) “无性婚姻”
第四章 当代中国的社会变动与当代中国的婚姻文化
    一、经济之功,经济之困
    二、科技驱动力
    三、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争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禁婚疾病制度的反思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国内、外法律关于禁婚疾病的规定
    第一节 国外法律关于禁婚疾病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关于禁婚疾病的规定
第二章 中国禁婚疾病法律制度存在的原因以及问题
    第一节 禁婚疾病的规定错解了婚姻的内涵
    第二节 疾病婚的规定误读了婚姻的本质,违背了婚姻自由原则
    第三节 婚姻功能的变迁淡化了禁婚疾病的规定
    第四节 禁婚疾病在立法上的冲突和司法上的混乱
        一、 禁婚疾病的规定造成了立法上的冲突
        二、 禁婚疾病的规定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混乱
第三章 具体分析有关疾病对结婚效力的影响
    第一节 精神病患者结婚的效力
        一、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结婚效力情况
        二、 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结婚效力情况
        三、 先天性痴呆患者的结婚效力情况
        四、 神经官能症患者的结婚效力情况
        五、 笔者关于精神性疾病结婚效力的观点
    第二节 传染病患者的结婚效力
        一、 关于麻风病患者的结婚效力情况
        二、 性病患者的结婚效力情况
        三、 艾滋病患者的结婚效力情况
        四、 SARS 患者的结婚效力情况
    第三节 遗传病的结婚效力
        一、 可以结婚,但不能生育情况
        二、 可以生育,但需要限制生育性别的疾病
    第四节 有生理缺陷不能发生性行为的人的结婚效力
        一、 有生理缺陷不能发生性行为概况
        二、 有生理缺陷不能发生性行为的结婚效力
    第五节 一人两性的结婚效力
        一、 一人两性概况
        二、 一人两性的结婚效力
第四章 禁婚疾病制度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立法完善
    第二节 承认婚姻的效力,完善民事赔偿制度
    第三节 推动婚检改革
        一、 强制婚检制度的症结评价
        二、 婚检制度改革
    第四节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
    第五节 程序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婚检对象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D]. 张晗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健康传播视域下知乎平台艾滋病信息传播研究[D]. 陈帆. 云南财经大学, 2021(12)
  • [3]宜昌市西陵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研究[D]. 谭晓鹭.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 [4]孕晚期妇女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研究[D]. 张涵. 吉林大学, 2019(10)
  • [5]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山西省Y市育龄人群孕前健康现状及知信行调查研究[D]. 潘思静. 山西医科大学, 2018(10)
  • [7]阜南县适婚青年孕期保健参检意愿及孕期保健相关知识掌握的调查研究[D]. 冷晶晶.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5)
  • [8]21世纪初年(2001~2012)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研究[J]. 李涛.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 2014(00)
  • [9]二十一世纪初年(2001-2012)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研究 ——以报刊资料为基础[D]. 李涛. 首都师范大学, 2014(10)
  • [10]我国禁婚疾病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 于燕玲. 烟台大学, 2014(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