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电疗治疗女性乳腺纤维囊性病的体会

一、耳穴贴压及电疗治疗妇女乳腺纤维囊性病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钟悦[1](2021)在《靳三针结合消结安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靳三针结合消结安治疗乳腺增生病,对患者治疗前后乳腺相关症状体征、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伴随症状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来探讨其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受试者按1:1的比例进行随机分组,最终针药组与药物组各纳入患者30名。药物组采用口服消结安胶囊的方式,针药组在药物组的基础上加入针刺进行治疗,选穴:乳三针、四神针、定神针、四关、期门、足三里。8周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进行数据收集,采用数据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包括年龄、病程、乳腺各相关症状体征评分及总积分、SAS量表评分、各伴随症状评分及总分,P>0.05,提示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似,可以进行比较。1乳腺相关症状体征:两组治疗后乳腺相关症状体征总积分、疼痛评分、触痛评分及肿块质地评分分别与自身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肿块大小评分、肿块分布范围评分分别与治疗前自身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在减轻总积分、疼痛评分、触痛评分及肿块质地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药组优于药物组;而在减轻肿块大小、分布范围方面,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2SAS量表:两组治疗后SAS量表评分分别与治疗前自身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都能显着降低焦虑评分;治疗后两组间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药组疗效优于药物组。3伴随症状:两组治疗后伴随症状评分分别与治疗前自身相比,针药组在伴随症状总分及各个症状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药物组仅在情志不良、月经异常、腰膝酸软及伴随症状总分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两胁胀满及瘀血症状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进行组间的比较,在缓解情志不良、两胁胀满、瘀血症状及总分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药组优于药物组;而在月经异常、腰膝酸软方面两组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4总体疗效:经治疗后针药组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药物组治愈0例,显效0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组间等级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药组优于药物组。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与药物组比较,针药组更能改善乳腺相关症状体征(疼痛程度、触痛程度、肿块质地及总分)、缓解焦虑状态、减轻伴随症状(情志不良、两胁胀满、瘀血症状及总分),总体疗效优于药物组。

李梁慧智[2](2021)在《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能量值和五大系统(最大/最小、上/下、阴/阳、左/右、体能)比值,探析乳腺增生病的经络特点,同时总结本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为中医认识本病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选穴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中医经络检测。采用中医经络检测仪(型号:SHXK-JL-100F),以经络原穴为主,取双侧太渊、大陵、神门、腕骨、阳池、太白、太冲、太溪、丘墟、冲阳、手阳明大肠经取阳溪穴、足太阳膀胱经取束骨穴进行信号采集,经系统处理转换后得出经络能量值、五大系统情况和体质类型。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客观评价乳腺增生病患者的十二经络状态和五大系统比值,分析乳腺增生病经络特点,总结乳腺增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结果:1.一般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12例,30~34岁者29例(25.89%),25~29岁者26例(23.21%),40~44岁者17例(15.18%),35~39岁者16例(14.29%),45~49岁者15例(13.39%),50~55岁者4例(3.57%)20~24岁者4例(3.57%),年龄<20岁者1例(0.89%)。2.经络检测结果:(1)异常频次在10%以上的经络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1次(12.79%)、足少阳胆经54次(11.32%)、足太阴脾经51次(10.69%)、手太阳小肠经49次(10.27%)、手少阴心经48次(10.06%)。(2)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两侧经络能量值均值比较,双侧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名经除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3.五大系统结果:自律神经系统异常(最大/最小)占整体的67.86%、代谢状态(阴/阳)异常占整体的31.25%、精神状态(上/下)异常占整体的53.57%、运动系统(左/右)异常占整体的63.39%,体能异常占整体的58.93%,4.血瘀体质46例(41.07%)、湿热体质24例(21.43%)、阴虚体质16例(14.29%);气虚体质11例(9.82%);痰湿体质9例(8.04%);阳虚体质4例(3.75%);气郁体质2例(1.79%)。结论:1.乳腺增生病高发于25~49岁,血瘀体质发病率高。2.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经络存在明显的左右失衡,右侧经络异常程度较高;存在明显的上下失衡,足部经络异常程度较高。3.五大系统比值进一步提示乳腺增病患者处于阴盛阳虚,上实下虚的状态。4.乳腺增生病应重视背部腧穴的应用,多角度考虑,从心论治、从三焦论治、从血论治。

王雨微[3](2020)在《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针刺乳癖三穴组对乳腺增生病的疼痛程度、肿块大小积分以及其他症状的疗效观察,为乳腺增生病的针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针刺乳癖三穴组及常规穴针刺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乳房疼痛程度、肿块大小评分、其他次要症状、体征以及乳腺彩超的变化,并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针刺乳癖三穴组与普通针刺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经统计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种方法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且在症状及体征方面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组间相比较,在乳腺疼痛及伴随症状(月经异常、情绪异常、胁肋疼痛)方面有确切疗效,P值<0.05,有显着性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乳腺彩超在乳房肿块(大小、范围)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乳癖三穴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显着,尤其是在改善症状、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方面有确切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高静[4](2020)在《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及中药热奄包的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2月-12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接治的105例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5例。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为试验组,常规针刺治疗为对照1组,中药热奄包治疗为对照2组,10次属于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视觉模拟评分、乳房症状积分、乳腺彩色超声报告、伴随症状积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1、三组的临床疗效评价: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73.5%;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75.0%;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三组的VAS分值评价:治疗后VAS分值均获得一定程度的减少(P<0.01),证实三种方法对缓解疼痛感觉均可发挥效果。另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缓解疼痛程度,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3、三组乳房疼痛积分对比:治疗后乳房疼痛积分均显着的减小(P<0.01),说明三种方法能够减轻乳房疼痛。此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缓解乳房疼痛强于常规针刺或中药热奄包疗法。4、三组的肿块硬度积分对比:治疗后三组的乳房硬度积分均明显的减少(P<0.01),通过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故说明针刺结合热奄包疗法、常规针刺以及中药热奄包对于降低乳房硬度的作用,无明显差异。5、三组的肿块分布范围积分相比:治疗后肿块范围积分均获得的减少(P<0.01),证明三种方法都能够缩小肿块范围。此外,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缩小肿块范围的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6、三组的肿块大小积分对比:治疗前肿块大小无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肿块大小积分均明显的缩小(P<0.01),证明三种方法都能够缩小肿块。此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于缩小肿块的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7、伴随症状总积分对比:治疗后伴随症状积分均显着的降低(P<0.01),表示三种方法都可以改善伴随症状。此外,试验组强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缓解不良症状的功效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8、三组腺体厚度的对比:治疗后腺体厚度均得到降低(P<0.01),证明三种方法都可以促使乳腺厚度变薄。此外,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疗法对于减小腺体厚度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疗法。9、三组乳腺导管直径的对比:治疗后乳腺导管直径均得到减小(P<0.01),此外,试验组优于对照1、2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对于减少乳腺导管直径效果显着的强于常规针刺与中药热奄包治疗。结论本研究结显示,常规针刺或中药热奄包对于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但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的疗效更好。图0幅;表11个;参107篇。

黎柳娇[5](2019)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作为治疗组,与口服乳癖消片对比治疗乳腺增生病,通过观察两者在治疗前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方面的变化,探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的疗效及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新的参考及借鉴。方法:收集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主要采用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主要取穴:膻中(单)、乳根(患)、屋翳(患)、乳周围阿是穴(患)、期门(双)、丰隆(双)。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肝郁气滞加太冲、肩井;痰湿阻络加内关、中脘;冲任失调加关元、三阴交。背部走罐选择4号罐,从大椎穴起始,向下止于第10胸椎,向外止于肩胛部位(包括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在内),走罐至皮肤潮红为度。针刺治疗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火罐操作在第1、6、11、16次针刺结束后进行。对照组服药为每日3次,每次3片,10天为1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并于经期停止治疗,月经结束后继续该疗程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评价,主要采用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包括质地、范围、大小等)、全身伴随症状积分,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乳房疼痛积分、乳房肿块积分、全身伴随症状积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组内比较提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干预后均可改善临床症状。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全身伴随症状等各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提示治疗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治疗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疗法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乳腺增生病均有疗效,但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要优于口服乳癖消片治疗,尤其在改善全身伴随症状方面,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马碧霞(MAH PIK HSIA)[6](2019)在《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以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为治疗组,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分别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为探求本病更加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乳腺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共120例,按1: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先予乳三针治疗,以膻中、乳根、肩井为主穴,少泽、合谷、太冲、丰隆为配穴,以上穴位均取双侧。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每隔lO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然后在患者留针期间行奈良灸治疗,取穴天枢、气海、足三里,每穴施灸9壮约45min。各穴在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分别取42℃(浅黄色,弱型)、45℃(黄色,温型)的奈良灸,以皮肤无灼烫感为度。对照一组先予乳三针治疗,然后行一指禅推、揉、摩、按、拿等手法推拿治疗;对照二组采用乳三针治疗同时配合给予口服疏经方片(药物成份:蜈蚣、香附、醋三棱、醋莪术、醋延胡索等)治疗。两对照组针刺治疗均同治疗组。三组的治疗时间及疗程,中药治疗为每次4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7天后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其余各组治疗均避开月经期及排卵期,月经结束后第1~5天及排卵期后第1~5天,每天1次,共10次/月经周期,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疗效统计。根据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与乳房肿块,故以乳房疼痛评分与肿块大小评分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分别观察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四个方面的指标变化;以中医全身症状综合疗效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并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的含量变化作为客观评价指标。最后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复发率情况,比较各组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治疗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数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按a=0.05,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①年龄: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930,P=0.38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年龄均数相等,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②病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481,P=0.61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病程均数相等,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③主要症状积分: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四个主要症状积分三组间比较,P>0.05(x2=1.343,P1=0.511;x2=0.233,P2=0.890;x2=1.151,P3=0.562;x2=0.302,P4=0.860),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四个主要症状积分均数相等,主要症状方面具有可比性。④黄体期激素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泌乳素激素水平三组间比较,F=0.538,P=0.585>0.0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泌乳素激素水平均数相等,三个激素水平方面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评价①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共38例,治疗前后四个主要症状(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积分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307,T2=-4.896,T3=-5.196,T4=-5.466,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后治疗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②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一组共36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491,T2=-4。347,T3=-4.523,T4=-4.838,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后对照一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③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二组共37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309,T2=-4.873,T3=-5.296,T4=-5.260,P1=0.00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后对照二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降低。④三组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063,P=0.01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2.227,P=0.026;H=2.857,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均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H=0.606,P=0.54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1.435,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3.234,P=0.004;H=2.446,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800,P=1.0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6.567,P=0.03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比较,H=2.335,P=0.02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大;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223,P=0.824;H=-2.100,P=0.10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5.964,P=0.05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三组间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不等。⑤三组主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63.16%;对照一组总有效率38.89%;对照二组总有效率32.43%。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137,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二组主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3.次要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7.37%;对照一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二组总有效率75.68%。经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x2=8.686,P=0.01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一组次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4.客观指标评价①治疗前后雌二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764,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545,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对照一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7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对照二组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前后雌二醇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2.980,P=0.22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雌二醇差值不等。②治疗前后孕酮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21,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一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069,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二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30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三组间治疗前后孕酮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209,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孕酮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比对照一组差值大(H=-2.942,P=0.010<0.05),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无差异(H=-2.082,P=0.112;H=0.848,P=1.000)。③泌乳素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6.032,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3.785,P=0.00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4.36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888,P=0.156>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泌乳素差值不等。5.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1例晕针、1例血肿;对照一组出现1例血肿、1例滞针,对照二组出现2例血肿、1例滞针。经卡方检验,x2=0.308,P=0.896>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远期疗效评价三组经过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0.83%;对照一组复发率为57.14%;对照二组复发率为58.33%。经卡方检验,三组复发率比较,x2=7.068,P=0.033<0.05,且两两比较,均可认为治疗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远期疗效较好。结论:1.对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采用乳三针治疗分别结合奈良灸、推拿和中药治疗均能达到改善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的目的;2.三组治疗方法相比较,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组在改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全身症状、调节黄体期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方面疗效较佳,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组与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张媛[7](2019)在《揿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揿针和电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不同针具治疗的相对优势及不足。研究方法:本试验纳入符合标准的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后,按患者意愿分入揿针组和电针组。两组取穴相同,均为双侧T3、T4、T5夹脊穴、双侧四关穴(即双侧合谷穴配双侧太冲穴)。揿针组患者给予贴揿针治疗后,嘱其48h后自行摘下;电针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波形选择疏密波,在脊柱两侧的T3和T5夹脊穴上各连接一组电极,以针体轻微跳动,且患者耐受其强度为宜,每次治疗20min;两组均1周治疗2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经期停止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经周期结束后和2个月经周期结束后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包括乳房疼痛程度、肿块大小、肿块质地、肿块分布范围、肝郁气滞证候。试验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管理,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例患者,揿针组有28例,电针组有26例。试验过程中,揿针组有2例患者脱落,电针组有3例患者脱落,共有49例患者完成治疗并纳入统计分析。两组于治疗1个月经周期结束后和2个月经周期结束后的乳房疼痛评分、中医肝郁气滞证候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在治疗2个月经周期结束后的肿块分布范围评分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在改善乳房疼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闷、口苦、胁肋胀满疼痛、善太息、嗳气、腹胀、少腹胀痛效果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肿块质地、痛经、失眠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揿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块大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也有下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揿针组有1例显效,24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15%;电针组有8例显效,14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65%。两组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及治愈病例。研究结论:揿针与电针均为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电针改善乳房肿块质地、痛经及失眠的效果优于揿针,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苏丽卿[8](2019)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检索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简称HMG)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穴位处方(主穴)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四大中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HMG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8月。通过阅读筛选后,建立选穴处方(主穴)数据库,用数据库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HMG腧穴的选穴规律,包括取穴规律(主穴频次统计、归经分布、人体部位分布、特定穴频次统计)、配穴规律(主穴关联分析和配穴方法)和处方规律(取穴方法、针刺补泻手法、针刺行针手法)三部分内容。结果:共检索出2077篇文献,筛选后纳入253篇文献。统计分析表明,纳入文献中针刺治疗HMG的主穴共有88个。取穴规律为:主穴频次位居前十位的分别为膻中(12.27%)、乳根(9.14%)、屋翳(7.88%)、足三里(7.29%)、肩井(5.87%)、合谷(5.65%)、期门(5.43%)、太冲(5.35%)、肝俞(4.61%)和阿是穴(4.61%);归经分布前三分别为足阳明胃经(29.67%)、任脉(14.87%)和足厥阴肝经(11.45%);人体部位分布前三分别为胸部(42.30%)、下肢部(23.12%)和腰背部(18.44%);特定穴频次前三分别为募穴(18.51%)、交会穴(18.44%)和五输穴(14.65%)。配穴规律为:对高频次主穴进行腧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腧穴的两两配伍中,膻中-乳根的关联程度最高,支持度为35.97%,置信度为73.98%,其后依次是膻中-屋翳,支持度为32.41%,置信度为77.36%,膻中-足三里,支持度为30.83%,置信度为79.59%等;配穴方法前三位分别为远近配穴(29.52%)、上下配穴(24.13%)和前后配穴(18.89%)。处方规律为:取穴方法以按病取穴(39.92%)和按病取穴配合辨证取穴(31.62%)为主;56.73%的文献明确提及针刺补泻手法,其中以平补平泻法(29.80%)居多,仅有27.27%的文献提及使用行针手法。结论:本研究总结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穴位处方规律,其中主穴使用频次前十分别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肩井、合谷、期门、太冲、肝俞和阿是穴;归经分布前三分别为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厥阴肝经;人体部位分布前三分别为胸部、下肢部和腰背部;特定穴频次前三分别为募穴、交会穴和五输穴;主穴关联分析中,膻中-乳根的关联程度最高,其后依次是膻中-屋翳和膻中-足三里;配穴方法前三分别为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和前后配穴;取穴方法以按病取穴和按病取穴结合辨证配穴为主;明确提及使用针刺补泻手法的文献中以平补平泻法为主;只有少数研究明确提及使用针刺行针手法。综上所述,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穴位处方具有一定规律可寻。本研究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但在临床实际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应用。

李彩莲,段晓荣,田春艳,管浩,廖雪[9](2018)在《耳穴贴压配合皮内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配合皮内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采用耳穴贴压配合皮内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5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贴压配合皮内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显着?

苟梦野[10](2018)在《基于主题词的乳腺增生病知识组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的:为了规范化医疗信息,首先考虑到对疾病领域的信息整合、概念标准化统一化,实现疾病信息的结构化,方可加以共享及利用。因此构建疾病知识组织体系对改善医疗信息的利用效果非常重要,亦是进一步应用于知识库构建、信息抽取、信息检索、信息挖掘的基础。过程/方法:本文采用基于主题词的方式构建疾病知识组织体系。乳腺增生病又名乳腺纤维囊性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乳房疾病,其内涵与外延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已有的相关信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通过复用及改进已有疾病知识组织模型框架和类别体系、以及从医学主题词、期刊文献主题词以及其他来源获取疾病重要概念、术语以及语义关系,对其进行规范化以及疾病知识组织框架填充,从而构建乳腺增生病知识组织体系。结果/结论:本文总结了知识组织相关理论,并以乳腺增生病为例,整合已有资源,梳理疾病知识体系。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疾病概念和主题词,基于词间分析进行词汇映射和概念间关联构建,填充乳腺增生病知识结构框架,实现疾病领域概念标准化与结构化,为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二、耳穴贴压及电疗治疗妇女乳腺纤维囊性病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穴贴压及电疗治疗妇女乳腺纤维囊性病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靳三针结合消结安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1.1.1 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
        1.1.2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
    1.2 乳腺增生病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2.1 乳腺增生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2.2 乳腺增生病的发病机制
        1.2.3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设计
        2.2.2 分组方法
        2.2.3 器具选择
        2.2.4 治疗方法
        2.2.5 常见意外及处理方法
    2.3 疗效观察
        2.3.1 乳腺相关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2.3.2 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
        2.3.3 全身伴随症状评分标准
        2.3.4 疗效评价标准
    2.4 不良事件的记录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各症状评分比较
        3.2.1 各乳腺相关症状体征积分
        3.2.2 各伴随症状评分
    3.3 结果分析
        3.3.1 乳腺相关症状体征积分
        3.3.2 SAS量表
        3.3.3 伴随症状评分
        3.3.4 疗效比较
        3.3.5 不良反应记录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理论依据
    4.2 选穴依据
        4.2.1 调神穴组
        4.2.2 乳三针
        4.2.3 四关穴
        4.2.4 足三里
        4.2.5 期门
    4.3 消结安胶囊
    4.4 临床疗效分析
        4.4.1 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4.4.2 乳腺相关症状体征结果分析
        4.4.3 SAS量表结果分析
        4.4.4 伴随症状结果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器材准备
        2.2 检测方法与步骤
        2.3 检测指标
        2.3.1 经络能量值
        2.3.2 所得测量值柱状图报告的中医判读
        2.3.3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2.3.4 五大系统数值判定标准
        2.4 资料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
        3.2 经络检测研究结果
        3.2.1 异常经络频次统计情况
        3.2.2 十二经络左右侧配对比较
        3.2.3 十二经络同名经比较
        3.3 五大系统结果
        3.3.1 五大系统总体异常情况
        3.3.2 五大系统不同程度异常情况
        3.4 体质分布情况
第二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 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2.1 经络异常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2.2 十二经络与乳房的关系
        2.3 左右两侧经络值比较、同名经经络值比较结果分析
    3 五大系统结果分析
    4 中医体质分布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1.1 病名的由来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方法
    2 针灸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
        2.1 针刺疗法
        2.2 罐法
        2.3 灸法
        2.4 刮痧
        2.5 穴位埋线
        2.6 耳穴贴压
        2.7 穴位贴敷
        2.8 推拿
    3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3.1 病名的由来
        3.2 流行病学
        3.3 发病机制
        3.4 治疗方法
        3.4.1 临床常用药
        3.4.2 手术治疗
    4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发展概况
        4.1 中医体质的分型
        4.2 有关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的现代研究
    5 经络检测研究发展概况
        5.1 经络穴位低电阻的发现
        5.2 经络检测仪在临床中的运用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临床疗效分析
6.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方案
        1.1.1 研究目标
        1.1.2 研究内容
        1.1.3 临床资料
        1.1.4 研究方法
        1.1.5 观察指标
        1.1.6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
        1.1.7 意外事件的预防
        1.1.8 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1.9 分析数据资料
    1.2 结果
        1.2.1 结果分析
    1.3 讨论
        1.3.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治疗
        1.3.2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机理的研究及治疗
        1.3.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理论依据
        1.3.4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
        1.3.5 课题针刺选穴依据
        1.3.6 中药热奄包
        1.3.7 疗效评定
        1.3.8 安全性分析
    1.4 课题关键点和创新点
        1.4.1 关键点
        1.4.2 创新点
    1.5 小结
    1.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乳腺增生病的发展认识
    2.1 乳腺增生病的定义
    2.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2.2.1 病名起源
        2.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3 证型的认识
        2.2.4 中医治疗方法的认识
    2.3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2.3.1 发病机制
        2.3.2 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2.3.3 治疗方法
    2.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疼痛强度评分表(VAS评分)
附录 B 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证候积分量表
附录 C 调查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认识
        1.1 发病机制研究
        1.2 影响因素研究
        1.3 临床表现
        1.4 西医治疗
        1.5 小结
    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述
        2.1 病名认识
        2.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认识
        2.3 中医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2.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及处理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积分
        3.3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价指标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5 不良反应
        3.6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1.1 针刺选择依据
        1.2 罐法选择依据
    2 对照组选题思路
    3 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讨论
        3.1 研究结果总结
        3.2 疾病分析
        3.3 疗效分析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乳腺增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医学认识
        二、现代医学认识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七、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
        四、质量控制
        五、依从性保障
        六、患者随访
        七、受试者权益保护
        八、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基线资料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三、黄体期激素水平比较
    第二节 治疗结果
        一、主要疗效比较
        二、次要疗效比较
        三、客观指标比较
        四、安全性评定
        五、远期疗效观察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选择
        二、乳三针治疗
        三、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
        四、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
        五、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
    第二节 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结果
        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7)揿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研究概述
        1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与治疗现状
        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与治疗现状
    综述二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概述
        1 机制研究
        2 临床研究
    综述三 揿针疗法概述
        1 局部取穴法
        2 微针理论法
        3 辨证取穴法
        4 单穴独用法
        5 揿针治疗乳腺疾病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取穴与操作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3.3 疗效比较
        3.4 不良事件
        3.5 复发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疗效分析与机理探讨
    2 选穴依据分析
    3 试验的问题分析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8)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的研究
        1.1.1 病名概述
        1.1.2 病因病机
        1.1.3 临床表现
        1.1.4 西医的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研究
        1.2.1 病名概述
        1.2.2 病因病机
        1.2.3 针刺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1.2.4 辨证分型
        1.2.5 中医的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文献研究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数据的标准化与数据库建立
    2.2 统计结果
        2.2.1 文献类型
        2.2.2 干预措施
        2.2.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规律
        2.2.4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配穴规律
        2.2.5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处方规律
第三章 讨论
    3.1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规律探讨
    3.2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配穴规律探讨
    3.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处方规律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耳穴贴压配合皮内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1.1 耳穴贴压
        2.1.2 皮内针疗法
    2.2 对照组
    2.3 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10)基于主题词的乳腺增生病知识组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问题与创新之处
2 知识组织体系相关概念
    2.1 关于知识组织
    2.2 知识组织体系
    2.3 本体相关概念
    2.4 一般构建的方法
3 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
    3.2 国内研究现状
    3.3 乳腺增生病概况
4 乳腺增生病专业概念获取
    4.1 概念获取来源
    4.2 乳腺增生病知识结构组织框架
    4.3 乳腺增生病概念获取
5 专业词汇获取与映射
    5.1 数据来源
    5.2 数据处理
    5.3 概念合并
6 知识组织体系及关系构建
    6.1 知识组织体系
    6.2 基本概念类
    6.3 常见语义关系
7 疾病知识组织体系的应用探讨
8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四、耳穴贴压及电疗治疗妇女乳腺纤维囊性病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靳三针结合消结安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钟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经络检测探讨乳腺增生病经络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的研究[D]. 李梁慧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雨微.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针刺结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型的疗效观察[D]. 高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浅刺针法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黎柳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马碧霞(MAH PIK HSI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揿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张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D]. 苏丽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耳穴贴压配合皮内针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J]. 李彩莲,段晓荣,田春艳,管浩,廖雪. 上海针灸杂志, 2018(08)
  • [10]基于主题词的乳腺增生病知识组织体系构建研究[D]. 苟梦野.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5)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