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在深圳培育出第一批转基因牛

一、我国将在深圳繁育第一批转基因牛(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21)在《转基因兔乳汁中重组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纯化、结构分析和药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血栓性疾病越发受到关注,临床上有逐年渐增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用溶栓药消除血栓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方法。现有的溶栓药虽然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治疗窗口期窄,用药量大,纤维蛋白特异性低,再灌注率低,系统出血率高,半衰期短,副作用大等问题。而纤维蛋白特异性高,溶栓效率高,出血风险低,半衰期长,毒副作用低的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Desmodus rotundus salivary plasminogen activator alpha 1,DSPAα1)又称去氨普酶(desmoteplase),有望成为新型、高效的溶栓药物。本研究应用哺乳动物转基因技术,在获得了乳腺特异性表达重组DSPA(recombinant DSPA,rDSPA)转基因兔的基础上,收集兔乳中的表达产物,应用自制的单克隆抗体,用于兔乳的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建立从转基因兔乳汁中分离和纯化rDSPA的方法;对rDSPA进行一级结构和生物活性分析,包括N端和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分子量以及体外溶纤活性;应用角叉菜胶制备大鼠尾部血栓模型,并通过此血栓模型研究纯化产物rDSPA的体内溶栓效果及血浆半衰期。1.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的传代繁殖两只原代兔经扩群繁殖、近交和回交,获得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134只,其中经测交确定纯合子兔2只(F2代)。收集兔乳,离心分离乳清,经ELISA检测,兔乳中rDSPA表达水平为1.19±0.26 mg/mL,纤维平板溶圈法(Fibrin Agarose Plate Assay,FAPA)检测F0代、F1代、F2代转基因兔乳清中DSPA的溶纤活性,溶圈直径大小基本一致(18.6-20.4 mm),结果表明外源基因rDSPA能稳定遗传给后代,此外培育出的纯合子兔能免除繁琐的基因型检测工作量,为rDSPA的转基因兔的保种提供了保障。2.原核表达去氨普酶(DSPA)基因载体的构建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用PCR法扩增pCL25/DSPA表达载体上的编码DSPAαl成熟肽的DNA序列,用于与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转入Rosetta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电泳估测大小约为50 kDa。目的蛋白纯化后纯度为92%,远远满足其作为制备rDSPA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原的纯度要求。3.rDSPA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筛选纯化的原核表达产物加弗氏佐剂免疫BALB/c小鼠,分离B淋巴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获得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分泌PR-mAb杂交瘤细胞注入同系小鼠腹腔制备抗体。本研究共得到3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从中筛选出12株稳定分泌抗体的细胞株(命名M1-M12)。经ELISA-elution筛选,其中M3、M4两株为多羟基反应单克隆抗体(PR-mAb),筛选率为16.67%(2/12)。注射M3和M4细胞株的小鼠腹水的抗体效价为1:125000,腹水抗体可用于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4.转基因兔乳中rDSPA的分离、纯化小鼠腹水抗体经rProtein 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与CNBr-activated Bestarose 4 FF介质偶联制成免疫亲和层析柱。rDSPA转基因兔乳经超速离心和硫酸铵沉淀预处理后。分别选用自制免疫亲和层析、苯甲醚亲和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赖氨酸亲和层析和活性蓝亲和层析纯化rDSPA。结果表明rDSPA转基因兔乳通过超速离心、55%硫酸铵沉淀、苯甲醚亲和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赖氨酸亲和层析和活性蓝亲和层析分离纯化,获得纯度为98%的rDSPA。运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去除纯化产物中的内毒素,使用内毒素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纯化rDSPA内毒素含量低于0.015 EU/mL,符合注射剂标准。5.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纯化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检测运用Edman降解法测定rDSPA的N端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rDSPA的N端氨基酸序列为 Val Ala Cys Lys Asp Glu IIe Thr Gln Met Thr Tyr Arg Arg Gln,与设计的 DSPA编码序列的理论N端的第4-18位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表明rDSPA编码序列N-端的山羊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的信号肽已完全切除;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测定rDSPA的C端氨基酸序列及其它部分的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 rDSPA 的 C 端氨基酸序列为 Asp Val Pro Gly Val Tyr Thr Lys Tyr Leu Gly Trp IIe Arg Asp Asn Met His Leu,与设计的rDSPA编码序列的C末端完全一致,共有47%(208个氨基酸)的序列与DSPA编码序列完全同源。经高分辨率质谱仪检测后确定rDSPA的相对分子量为53126.75 Da,大于理论的49535.94 Da,推测是翻译后的糖基化修饰导致;运用纤维平板溶圈法(FAPA)检测纯化产物rDSPA的体外纤溶活性(773333 IU/mg)略高于阿替普酶(580000 IU/mg)。6.rDSPA体内外溶栓效果的初步评价SD大鼠腹主动脉采血,血凝块切成约0.1 cm3方块并称重,分成7组(0.5 μg/mL、1 μg/mL、2 μg/mL DSPA;0.5 μg/mL、1 μg/mL、2 μg/mL 阿替普酶;生理盐水),37℃孵育16 h,称重剩余血凝块并计算血凝块溶解率。结果显示rDSPA体外大鼠血凝块溶解率(48.34±2.25%)明显高于阿替普酶组(40.91±1.36%)的血凝块溶解率(p<0.05),表明rDSPA体外溶栓活性强于阿替普酶。8周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分成低、中、高剂量rDSPA组(2 mg/kg、8 mg/kg、32mg/kg)和阿替普酶组(8 mg/kg),安慰剂组,空白对照组。各组大鼠心脏采血检测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同时测量大鼠尾部血栓长度。结果显示rDSPA有显着的溶栓效果,rDSPA低(APTT:18.80±1.26 s;TT:35.75±0.41 s)、中(APTT:27.78±1.88 s;TT:39.18±0.82 s)、高(APTT:36.51±1.29 s;TT:37.56±1.07 s)剂量组和阿替普酶组(APTT:27.00±1.76 s;TT:34.05±0.99 s)的 APTT、TT 均较安慰剂组(APTT:12.53±0.54 s;TT:26.87±1.31 s)相比有所延长,且差异极显着(p<0.01),rDSPA 中(PT:14.28±0.79 s;D-二聚体:2.49±0.07 mg/L)、高(PT:17.07±1.19 s;D-二聚体:3.12±0.55 mg/L)剂量组和阿替普酶组(PT:14.26±0.93 s;D-二聚体:2.53±0.12 mg/L)的PT、D-二聚体水平均比安慰剂组(PT:12.29±0.76 s;D-二聚体:2.30±0.07 mg/L)显着升高(p<0.05),表明大鼠注射rDSPA和阿替普酶后都有效激活纤溶系统。阿替普酶组(200.22±6.09mg/dL)较rDSPA低(222.40±7.89 mg/dL)、中(228.30±1.72mg/dL)、高(228.19±1.89mg/dL)剂量组的 FIB 水平较有所下降(p<0.05),rDSPA低、中、高剂量组之间的FIB水平差异不显着,表明rDSPA在溶栓过程中FIB消耗量小于阿替普酶,相比阿替普酶不易引起颅内出血副作用,更具有安全性。rDSPA低(48.96±9.42%)、中(24.71±6.26%)、高(0.00±0.00%)剂量组和阿替普酶组(49.19±6.21%)的大鼠尾栓相对长度百分比明显小于安慰剂组(67.76±6.06%),即rDSPA低、中、高剂量组的尾栓消溶相对长度明显长于安慰剂组,并与剂量成正比例,且rDSPA高剂量组大鼠尾部不形成血栓。相同剂量的rDSPA中剂量组(24.71±6.26%)和阿替普酶组(49.19±6.21%)的大鼠尾栓相对长度百分比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纯化产物rDSPA的溶栓能力明显优于阿替普酶。8周龄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4只,分为rDSPA组和阿替普酶组。rDSPA组和阿替普酶组均以8 mg/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rDSPA或阿替普酶,采集血浆进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的测定,计算rDSPA半衰期。结果显示rDSPA组和阿替普酶组大鼠血浆PAP浓度分别在6 min及3 min达到顶峰(133.06±63.90 ng/mL,219.44±1.18 ng/mL),rDSPA和阿替普酶在SD大鼠体内的血浆半衰期分别为52.41 min和10.41 min。推算rDSPA的半衰期较阿替普酶延长5倍,表明rDSPA可用于单次注射针剂溶栓药的制备。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培育出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且rDSPA转基因兔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建立了有效的分离纯化的实验室工艺,并保持原有的溶纤溶栓活性,表明该研究迈出临床应用的第一步。rDSPA的一级结构分析表明,重组DSPA编码序列可以在转基因兔乳腺上皮细胞中表达,并剪切去除异源性的信号肽序列,翻译后加工为有溶栓活性的成熟蛋白,这一结果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大鼠体内外溶栓试验中rDSPA表现出优于阿替普酶的溶栓性能,且rDSPA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长于阿替普酶,体内溶栓试验呈现出更安全、更持续的溶栓效果,该结果在国内外也未见报道。本研究成果为开发和生产新的高效溶栓药奠定了实验基础。

汤飞[2](2019)在《fat1和fat2融合表达转基因猪与共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制备及研究》文中提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是一类含多个不饱和键的长链脂肪酸的统称,可依据多不饱和键个数及位置分为n-3 PUFAs和n-6 PUFAs等类别。它具有促进哺乳动物神经发育和胎儿生长,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等功能。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由于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品,提高其中PUFAs含量,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猪肉中n-3和n-6 PUFAs含量不足的问题,本研究获得控制PUFAs合成的两个必需酶基因,Δ12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t2)和Δ15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t1),通过转基因技术初步制备fat1-fat2基因融合表达的转基因猪,并制备fat2-2A-fat1基因共表达的转基因小鼠模型。通过检测发现这两个动物模型肌肉、脂肪等组织中n-3和n-6PUFAs含量都得到了提高,为生产自身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动物研究提供基础研究。1.融合表达fat1-fat2转基因猪制备及检测我们使用本实验室前期已构建的p CAG-fat1-fat2融合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稳定转染至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fat1和fat2基因融合表达的转基因猪。本研究共获得5头在3日龄及120日龄均稳定表达fat1-fat2融合基因的转基因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证实fat1-fat2融合基因在肌肉组织中高效表达。转基因猪肌肉、皮肤、脂肪组织中PUFAs含量得到提高,其中3日龄转基因猪肌肉组织中n-3 PUFAs总量增加90.34%,n-6 PUFAs总量增加32.64%;120日龄转基因猪肌肉、脂肪、皮肤组织中n-3 PUFAs总量分别增加41.84%(p<0.01)、25.23%(p<0.01)、22.90%(p=0.05),n-6 PUFAs总量分别降低25.01%(p<0.05)、24.32%(p<0.01)、36.17%(p=0.01)。同时我们发现转基因猪体内组织中SREBP1c、FAS、NFκB基因表达下调;三种组织中PPARα、ELOVL2、ELOVL5基因的表达上调。LXRα基因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并未检测到明显变化。2.fat2和fat1共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验证为进一步提高fat1和fat2基因表达效率,采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利用2A序列构建了实现双基因自我剪切、共表达的fat2-2A-fat1片段;并构建p CAG-fat2-2A-fat1-EGFP共表达质粒。将共表达质粒以脂质体介导瞬时转染至PK15细胞48小时后,细胞能高效表达fa2-2A-fat1;细胞内n-3 PUFAs总量增加30.7%(P=0.05),n-6 PUFAs总量减少34.74%。3.共表达fat2和fat1的转基因小鼠制备与检测将试验2中构建的共表达双基因质粒经显微注射制备转基因小鼠,最终获得6只F0代阳性小鼠。其中606号小鼠经PCR、Southern blot、m RNA表达量检测和肌肉组织PUFAs含量的检测显示其fat2-2A-fat1基因表达量最高;以此为父本,共繁育出11只F1代阳性小鼠,26只F2代阳性小鼠。通过检测PUFAs含量发现,F0代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n-6 PUFAs含量较对照组增加30.61%(p<0.01),n-3 PUFAs总量增加6.87%;脂肪组织中n-6 PUFAs含量降低29.47%(p<0.01),n-3 PUFAs总量降低29.20%(p<0.01);皮肤组织中n-6 PUFAs总量升高8.39%,n-3 PUFAs总量下降33.10%。F1代雄性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n-6PUFAs总量比对照组增加4.31%,n-3 PUFAs总量增加9.47%;雌性小鼠中n-3 PUFAs总量增加16.34%,n-6 PUFAs总量增加22.64%。脂肪组织中雄性小鼠n-3 PUFAs总量增加7.21%,n-6 PUFAs总量增加6.50%;雌性小鼠n-6 PUFAs总量增加16.50%,n-3PUFAs总量减少5.93%。推测转基因小鼠fat2和fat1基因共表达水平及PUFAs含量存在组织和性别上的差异转基因小鼠体内FAS、SREBP1c和LXRα基因在部分组织中表达下调;PPARα、ELOVL2、ELOVL5基因在三种组织中均表达上调;但NFκB基因在三种组织中表达量无显着变化。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fat1和fat2双基因融合表达的转基因猪与共表达转基因小鼠,两种转基因动物体内均能高效表达fat1和fat2基因,显着提高体内PUFAs的含量,为未来培育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家畜新品种提供基础。

刘颖,周荣,李奎[3](2019)在《从美国批准遗传修饰三文鱼上市谈我国遗传修饰动物研发及产业化》文中认为转基因三文鱼是首个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动物食品,从而让转基因动物从科学研究真正的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近年来,我国就转基因动物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对于梅山猪MSTN基因进行编辑而构建的"双肌"表型的新的猪的种群、MSTN基因编辑"超级猪"、生长激素受体基因敲除巴马猪、溶葡萄球菌素转基因克隆牛和人溶菌酶转基因克隆牛、Ipr1基因打靶抗结核克隆牛、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敲除的绵羊等转基因动物都有着巨大的产业价值.与转基因动物的育种价值密切相关的是转基因动物的生物安全,所以在我国转基因动物制备及生产均有着严格的规定.随着基因编辑技术飞速发展,转基因动物产业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潘玉[4](2019)在《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文中认为2000年以来,转基因议题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共议题,引发广泛关注。转基因技术与应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方对转基因的争论从未终止,科学的“不确定性”特征突显。相对于其他公共议题的知识构建,科学议题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科学议题造成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媒介场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都可能会传达有效信息之外的信息,造成科学认知的混乱;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由于知识结构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很难直接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因而,公众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科学认知与理解往往更容易受到媒介场域的影响,媒体在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中承担重要作用。由此,本研究通过对转基因这一科学争议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综合而深入的考察,帮助社会各方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内涵,参与科学决策,从而缓解当前日趋矛盾的科学争议。媒体通过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用,为科学的“不确定性”沟通提供知识对话空间与传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与规避转基因所引发的科学风险,从而减缓社会公共危机。同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反映出科学议题的知识表征特征、实践规律与协商机制的转向,研究试图从理论层面完善与扩展科学知识传播内涵与理论框架。本研究较全面地论述了媒介与科学知识建构的关联性研究,搭建了媒介建构科学知识、引导科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体现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现实关切与理论关照,赋予该研究领域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围绕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话题,就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语境及其要素研究、“不确定性”呈现内容研究、“不确定性”沟通意义研究、“不确定性”管理研究逻辑,探究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知识实践、知识争论与知识共享。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考察。“不确定”语境有哪些要素?呈现出怎样的语境特征?第二,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变迁与知识实践研究。基于“不确定性”语境特征,从历时性维度,研究选择中美媒体关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为研究文本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探讨不同社会语境下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注意周期”与空间互动特征;从共时性维度,研究就议题内容、消息来源、话语立场与知识属性四个方面考察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过程。第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研究。依据反思冲突、化解冲突、超越冲突的研究逻辑,探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围绕科学争议的“不确定性”展开知识的协商与对话?媒体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采用哪些话语修辞策略?科学与社会之间如何达成知识对话与共识?第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探究。如何反思风险社会的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怎样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对转基因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对我们反思科学知识传播的理念与模式有何启示?研究试图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探讨,考察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实践,并基于更宏观地社会语境,思考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研究以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8年期间的媒体报道本文进行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与个案探究。通过阐释转基因议题的话语建构特征反映科学议题的知识建构过程。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在科学话语的互动协商中将专业的科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日常化的、已被社会接受的“公共知识”,进而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不确定性”管理过程中。因此,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社会中,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争议与冲突的释放与调试需要科学的对话与理解,完善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以加强科学知识理解,搭建基于科学议题的“知识联盟”可实现转基因这一争议性科学议题传播的知识共享与理解,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社会讨论与科学对话方式的形成,以消除知识间的差异与不对等,管理争议性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科学“不确定性”,进而助力科学决策的制定与完善。

姜磊[5](2018)在《乳腺特异性表达rhPA转基因兔的繁育及表达产物的纯化与分析》文中提出天然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存在半衰期短,容易失活,内出血风险等问题,而我们进行相应改造的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hPA)则具有半衰期延长、产量提高、与人体相容性高等优点。本实验室构建的重组PCL25/rhPA表达载体内含有CMV增强子调控元件以及获得的转基因纯合子兔整合拷贝数2倍于半合子,导致了其高效表达的能力,表达产量及活性的提高,有助于表达水平较高的转基因兔进行纯合子培育及传代扩系。现阶段目前临床上应用的t-PA及其突变体大多是在原核大肠杆菌中表达,少部分由动物或昆虫细胞表达,从乳汁中分离纯化rhPA尚未见报道。我利用多种纯化手段,研究从转基因兔乳中将rhPA分离出来的方法,从而确保从转基因兔乳中纯化的rhPA的纯度、生物活性及稳定性。乳腺特异性表达rhPA转基因兔的筛选与繁育将山羊BLG信号肽编码区和人t-PA的K2和P结构域的编码序列克隆到含有山羊β-酪蛋白基因的5’基因组片段和CMV启动子/增强子的PCL25载体中作为嵌合启动子/增强子,构建了 PCL25/rhPA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经原核显微注射PCL25/rhPA表达载体线性片段后,共获得存活仔兔48只,经PCR检测整合阳性兔27只。对FO代转基因兔乳清进行ELISA检测并测定OD450值,结果获得11只能在乳腺中表达rhPA的PCL25/rhPA表达载体转基因兔。通过对F2代转基因兔测交后代的检测,筛选出4只转rhPA基因纯合子兔(编号C1-C4)。将纯合子兔与半合子兔乳清样品进行ELISA检测并测定OD450值,发现转基因纯合子兔乳清中rhP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半合子转基因兔乳清中的表达量。通过FAPA法将获得的转基因兔乳清稀释后与注射用阿替普酶药物比较,结果显示表达rhPA的转基因纯合子兔与半合子兔乳清均在纤维蛋白平板上产生了明显的溶栓透明圈,均具有溶栓活性功能,但纯合子转基因兔溶栓活性强于半合子转基因兔。对转基因兔乳清进行SDS-PAGE电泳和WestemBlot检测分析,检测发现rhPA转基因兔乳清中含41KDa左右条带,与目标蛋白rhPA的大小相符。表达产物rhPA的纯化与分析经20000 g离心、35%饱和硫酸铵沉淀、酸碱沉淀及超滤等乳样前处理后,除去了如酪蛋白、脂肪等不溶性物质及大部分的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再利用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凝胶过滤等方法进一步分离纯化rhPA。发现采用0.5 mol/L L-Arg +0.5 mol/L Nacl 的 25 mmol/L PB 缓冲液(pH5.5)洗脱液进行 Lysine HyperD亲和层析时能将大部分目标蛋白洗脱下来;BlueSepharose6FF亲合层析时,通过阶段梯度洗脱后发现采用0.4mol/LNaCl的25 mmol/L PB缓冲液(pH8.0)淋洗再用1 mol/LNaCl的25 mmol/LPB缓冲液(pH8.0)洗脱时能将杂蛋白去除的同时洗脱下目标蛋白。SP BestaroseTM FF离子交换时,通过线性梯度洗脱后发现采用0.3 mol/L NaCl的 20 mmol/LPB 缓冲液(pH5.0)淋洗再用 1 mol/LNaCl 的 20 mmol/LPB 缓冲液(pH5.0)能分离出目标蛋白。最后应用Surpdex G75凝胶过滤预装柱进一步精细分离纯化目标rhPA。各层析方法洗脱产物经FAPA法检测均具有生物活性且未失活;同时各层析方法洗脱产物经平衡液置换后进行SDS-PAGE检测均出现约41 KDa大小的rhPA目标蛋白条带。转基因兔乳汁经多种纯化方法提纯后的纯化产物,经ELISA半定量与原乳清比较计算回收率为30%。运用Quantity One 1-D分析软件进行SDS-PAGE纯度分析,纯化后纯度达96%以上。Western Blot检测纯化产物中含有41 KDa左右条带,与目标蛋白rhPA的大小相符。获得的最终纯化产物通过FAPA法比较其与注射用阿替普酶药物在体外的溶栓生物活性的比活性,结果发现纯化产物在保持高效的体外溶栓生物活性功能的同时比活性是注射用阿替普酶药物的150倍左右。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相对分子质量分析测定,结果显示该纯化产物与提供的理论序列比对结果相符,分子量大小为41713 Da。rhPA的N-和C-末端蛋白质序列测定表明纯化的蛋白质是完整的,进一步确定该纯化产物为重组人纤溶酶原激活剂。本研究筛选出了能在乳腺中高表达rhPA的PCL25/rhPA表达载体转基因兔,并以此为基础培育的该品系转基因纯合子兔rhPA的表达量及体外溶栓活性均高于半合子转基因兔。本试验通过多种纯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最终获得在保持高效的体外溶栓生物活性功能的同时比活性是注射用阿替普酶药物的150倍左右的纯化产物rhPA,为之后的纯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博,陈晓芳,黄勋,杨晓[6](2016)在《2015年中国动物遗传学研究领域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认为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动物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围绕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斑马鱼(Danio rerio)、爪蛙(Xenopus)和小鼠(Mus musculus)等5个模式动物发表的论文中涉及中国的论文数约占总论文数的1/5,众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例如:首次鉴定出潜在的磁受体Mag R,为磁感应遗传与分子机制的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揭示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翅多型性的遗传基础;首次证明在果蝇基因组中存在腺嘌呤的N6-甲基化;揭示了哺乳动物树突棘修剪与成熟的新的分子机制;发现CRTC2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肝脏脂代谢;发现神经递质多巴胺能够调节炎症反应;发现Gasdermin蛋白家族具有诱导细胞焦亡的功能;发现小清蛋白阳性的兴奋性视觉通路能够触发小鼠的恐惧反应等。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TALEN和CRISPR/Cas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领域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涉及中国的论文占比多于1/5,覆盖了从线虫到灵长类的多种动物、多种基因组修饰方法,并且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编辑了人类早期胚胎。中国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研究领域一如既往地保持世界领先,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动物基因组方面绘制了家鹅(Anser cygnoides)、壁虎(Gekko japonic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基因组序列图谱,完成了69头中国地方猪(Sus scrofa)的基因组重测序,分别分析了这些动物所独有的生理病理特征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的遗传基础。本文首次尝试对以中国本土科研团队为主的动物遗传学领域若干重要科研进展进行年度回顾,并选取若干重点论文进行简要介绍,以彰显中国科学家在动物遗传学领域的科研实力和重要贡献。

桂涛[7](2012)在《乳腺特异表达人BPI蛋白山羊克隆胚胎生产》文中研究表明人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Human Bactericidal permeability increasing protein,hBPI)主要存在于人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嗜苯胺蓝颗粒内的阳离子蛋白,既能够对革兰氏阴性菌发挥杀菌作用又可以中和内毒素作用的抗菌肽类物质,可用于治疗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人体感染、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等疾病。此外,BPI还具有增强调理作用、抗真菌、抗原虫和抑制血管生成等生物学功能。在临床医学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素有超级抗生素之美誉。天然抗菌肽来源有限,提取或制备成本高。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哺乳动物的乳腺已成为表达重组药物蛋白的生物药厂,即乳腺生物反应器。乳腺生物反应器成功的关键是外源基因能在乳腺组织中高效特异性表达。因此,在乳腺组织特异性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后,需要对表达元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从而减少研制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盲目性,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效率,因而意义重大。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乳腺特异表达hBPI表达载体,用来制作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从而在转基因羊奶中大量生产hBPI蛋白以满足临床需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取妊娠第60天的黄淮白山羊乳腺组织,采用组织块法进行原代培养,所用培养皿未铺鼠尾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培养体系为DMEM/F-12+10%(v/v) FBS+1%(v/v)ITS+10ng/mL EGF。通过胰酶差速消化法、高密度连续传代培养法等相结合纯化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系。通过原代培养观察、免疫荧光染色、生长曲线、核型分析、油红染色结等方法鉴定,所分离得到的细胞系为具有一定泌乳功能的乳腺上皮细胞系。(2)设计如下序列:XhoⅠ酶切位点+Kozak序列+牛β-酪蛋白信号肽+hBPI的CDS序列+XhoⅠ酶切位点。人工合成并克隆至pUC57载体的EcoR V酶切位点处,命为pUC57-hBPI。然后再将其亚克隆至pBC1-Loxp-Neo-Loxp-pBD载体,通过菌液PCR法快速鉴定,并将PCR阳性菌落进行酶切、测序等鉴定。成功构建了乳腺特异表达载体pBC1-Loxp-Neo-Loxp-hBPI。(3)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载体导入C127细胞,经G-418筛选后获得大量单克隆,用胰酶消化收集所有克隆点细胞,添加催乳激素诱导培养。RT-PCR检测表明人BPI可以在mRNA水平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表明BPI可以在蛋白水平表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表明重组的BPI具有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中和内毒素(LPS)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该载体可以用制备乳腺生物反应器表达hBPI蛋白。(4)通过DNA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小鼠,检测转基因小鼠乳汁中外源蛋白的表达和蛋白活性来评估载体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实验最终获得了7只Founder鼠(5♀、2♂)。(5)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BC1-Loxp-Neo-Loxp-hBPI载体导入雌、雄关中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1416天获得大量克隆点,挑取形态好、活力高的单克隆细胞并扩大培养,PCR鉴定外源基因整合到细胞基因组,最终建立了4株转基因细胞系:GZ-GFC-1(♀)、GZ-GFC-2(♀)、GZ-GFC-3(♂)、GZ-GFC-4(♂)。(6)以GZ-GFC-1(♀)、GZ-GFC-2(♀)、GZ-GFC-3(♂)、GZ-GFC-4(♂)转基因细胞作为核供体,通过SCNT法和HMC生产克隆胚胎。结果表明:4个转基因细胞株均可以支持胚胎发育到囊胚。(7)采用HMC法获得了125枚克隆胚胎,移植到15头受体黄淮白山羊。结果显示大部分返情,未返情山羊B超也未检测到妊娠发生。总之,本研究首次构建了乳腺特异表达人BPI蛋白载体,并利用C127细胞模型验证了载体的生物学功能,首次获得了转人BPI基因山羊克隆胚胎,同时建立了山羊乳腺上皮细胞分离、培养平台。最终为获得乳腺特异表达人BPI蛋白克隆山羊奠定基础。

陈宏,黄永震[8](2011)在《中国肉牛育种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们关注的畜牧业产业之一,发展畜牧业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肉牛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问题,本文对现阶段我国肉牛育种技术的现状、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我国肉牛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杨虎[9](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张东[10](2011)在《转fat-1基因体细胞克隆绵羊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fat-1基因编码ω-3 PUFAs脱氢酶,可以将PUFAs从ω-6转化为ω-3形式。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动物转基因技术将fat-1转入绵羊的基因组,再利用动物克隆技术创造能产生ω-3 PUFAs的转基因绵羊,从而培育含ω-3 PUFAs丰富的转基因肉羊新材料。以我区绵羊为对象,摸索了绵羊克隆胚的构建和胚胎移植体系;建立雄性绵羊胎儿的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克隆了秀丽隐杆线虫的fat-1基因,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再将其转染到绵羊成纤维细胞基因组中,经G418筛选,PCR鉴定后选择阳性细胞建立转基因细胞系;通过体细胞克隆动物技术构建并生产转基因克隆胚并移植,待移植后代出生后鉴定并检测其肌肉中ω-6和ω-3 PUFAs的相对含量及比值;以获得转基因的具有保健功能的肉羊新品种。1.绵羊体细胞克隆体系的优化本实验主要是对体细胞克隆胚移植胚龄的摸索。采用组织块种植法分离培养了三种雌性成年绵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分三个阶段进行绵羊体细胞克隆体系的优化。第一阶段构建了来源于1号细胞的重构胚272枚,体外发育到桑椹胚期移植入17只受体羊中,有一只妊娠,妊娠率为5.88%,产羔羊1只,经鉴定为克隆羊。第二阶段构建了来源于2号细胞的重构胚683枚,分别在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了胚胎移植,共移植了35只受体羊。结果显示,在3只移入的胚龄是1-细胞期胚胎的羊中,有一只妊娠并产羔1只,经鉴定为克隆羊。第三阶段构建了来源于3号细胞的重构胚197枚,在1-细胞期阶段全部移入了11只受体羊中,结果有两只羊妊娠,妊娠率为18.18%,生产了3只克隆羊,产羔率为27.27%。有效地的重复了第二阶段实验。待克隆羔羊性成熟和体成熟后对其进行了自然交配,成年体细胞克隆羊正常顺产2胎,均是双胞胎。表明获得的克隆羊具有正常的生殖和哺育后代的能力,进一步证明,本实验室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的体细胞克隆绵羊技术体系。2.转基因体细胞克隆体系的建立采用组织块种植法分离纯化了约40日龄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克隆了秀丽隐杆线虫fat-1基因,同时对其进行了密码子的优化与合成,构建了pTFK-c和pTFK-o两个真核表达载体。pTFK-o转染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经G418压力筛选后进行转基因细胞的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7个细胞克隆中有5个细胞系的基因组中整合有目的基因,对获得的转基因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分析,其核型正常率为69.77% (2n=54),符合用于转基因克隆的要求。以筛选到的7号转fat-1基因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系为核供体,绵羊去核卵母细胞胞质为核受体生产转基因克隆胚。采用抽吸法共回收卵母细胞4881枚,成熟培养18h成熟率为72.87%。实验共进行去核操作绵羊卵母细胞3557枚,用于融合的卵数是3305枚,共融合3040枚,融合率为91.39%。共分三组移植了处于1-细胞期的2909枚胚胎到230只羊体内,1组移植了146只受体羊,妊娠5只,妊娠率为3.42%,产羔5只,产羔率为3.42%;2组移植了60只受体羊,妊娠18只,妊娠率为30%,产羔19只,产羔率为31.67%;3组移植了24只羊,妊娠5只,妊娠率为20.83%,产羔6只,产羔率为25%。后2组实验结果进一步优化了体细胞克隆技术体系。3.转fat-1基因克隆绵羊的出生与鉴定通过实验共产羔30只,其中19只存活。对获得的30只中的29只转基因克隆羔羊进行基因组水平检测,结果显示有27只羔羊基因组中含有目的基因。克隆羊肌肉组织中ω-6和ω-3PUFAs的相对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在检测的23只羊中有18只羊都表达了有活性的脂肪酸脱氢酶,其ω-6/ω-3 PUFAs比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平均值为16.45,其ω-3 PUFAs的平均值为0.194,和对照公羊平均值0.147相比提高了31.97%,有效的改善了绵羊体内ω-6和ω-3 PUFAs的相对比例和含量。

二、我国将在深圳繁育第一批转基因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将在深圳繁育第一批转基因牛(论文提纲范文)

(1)转基因兔乳汁中重组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纯化、结构分析和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血栓性疾病与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1.1 血栓的概述及溶栓机理
        1.2 去氨普酶(DSPA)研究进展
        1.3 其它生物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1.4 问题及展望
    2 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2.1 乳腺生物反应器简介
        2.2 乳腺生物反应器优势
        2.3 作为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常用动物
        2.4 乳腺生物反应器应用
        2.5 问题与展望
    3 蛋白质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3.1 蛋白质分离纯化概述及其常用技术
        3.2 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的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3.3 DSPA的分离纯化
        3.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的传代繁殖
        1 材料
        1.1 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1.5 DSPA编码区设计
        2 方法
        2.1 rDSPA转基因兔传代扩群
        2.2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体外活性检测
        2.3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表达水平检测
        3 结果
        3.1 rDSPA转基因兔传代扩群
        3.2 rDSPA转基因兔后代测交
        3.3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体外活性检测
        3.4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表达水平检测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原核表达去氨普酶(DSPA)基因载体的构建
        1 材料
        1.1 载体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DSPA功能基因的引物设计
        2.2 PCR扩增pCL25/DSPA表达载体
        2.3 PCR产物和表达载体双酶切
        2.4 PCR产物和表达载体酶切产物纯化
        2.5 DSPA与pET-28a表达载体连接
        2.6 DSPA与pET-28a表达载体连接产物转化TOP10
        2.7 菌落PCR鉴定
        2.8 pET-28a/DSPA重组质粒提取
        2.9 pET-28a/DSPA重组质粒转化Rosetta
        2.10 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诱导DSPA蛋白表达
        2.11 亲和层析柱纯化DSPA
        2.12 蛋白透析
        2.13 浓缩及定量
        3 结果
        3.1 pCL25/DSPA表达载体的构建
        3.2 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诱导DSPA蛋白表达及可溶性鉴定
        3.3 Ni-NTA Resin亲和层析柱纯化DSPA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DSPA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筛选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免疫原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及材料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小鼠免疫
        2.2 小鼠血清检测
        2.3 细胞融合
        2.4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2.5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单克隆化
        2.6 多羟基反应单克隆抗体(PR-mAb)的筛选
        2.7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和冻存
        2.8 rDSPA单克隆抗体(PR-mAb)的大量制备
        3 结果
        3.1 免疫小鼠血清检测
        3.2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3.3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单克隆化鉴定结果
        3.4 多羟基反应单克隆抗体(PR-mAb)的筛选
        3.5 小鼠腹水抗体制备及腹水抗体ELISA检测
        3.6 小鼠腹水抗体纯化及SDS-PAGE蛋白电泳检测
        3.7 纯化抗体的ELISA检测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转基因兔乳中rDSPA的纯化
        1 材料
        1.1 纯化原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兔乳前处理
        2.2 硫酸铵沉淀兔乳清蛋白
        2.3 DSPA及兔乳清蛋白等电点预测
        2.4 小鼠单抗与亲和介质的偶联
        2.5 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2.6 强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2.7 苯甲醚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2.8 赖氨酸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2.9 活性蓝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2.10 纯化产物脱盐
        2.11 FAPA 法检测rDSPA
        2.12 SDS-PAGE检测rDSPA
        2.13 Western Blot检测rDSPA
        2.14 纯化产物纯度测试
        2.15 纯化产物去除内毒素
        2.16 纯化产物内毒素检测
        2.17 rDSPA注射剂配制
        3 结果
        3.1 兔乳前处理
        3.2 硫酸铵沉淀兔乳清蛋白
        3.3 DSPA及兔乳清蛋白等电点预测
        3.4 纯化小鼠单抗与亲和介质的偶联
        3.5 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3.6 强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3.7 苯甲醚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3.8 赖氨酸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3.9 活性蓝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3.10 转基因兔乳中rDSPA的最终纯化方案
        3.11 纯化产物脱盐
        3.12 纯化产物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
        3.13 纯化产物纯度测试
        3.14 纯化产物去除内毒
        3.15 纯化产物内毒素检测
        3.16 DSPA注射剂配制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纯化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检测
        1 材料
        1.1 检测样品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2 方法
        2.1 rDSPA转基因兔乳汁中rDSPA信号肽序列切割位点预测
        2.2 蛋白质N端测序
        2.3 蛋白质C端测序
        2.4 相对分子量测序
        2.5 纯化产物体蛋白三维结构模拟
        2.6 纯化产物体外活性测试
        3 结果
        3.1 rDSPA转基因兔乳汁中rDSPA信号肽序列切割位点预测
        3.2 蛋白质N端测序
        3.3 蛋白质C端测序
        3.4 相对分子量测序
        3.5 纯化产物蛋白三维结构模拟
        3.6 纯化产物体外活性测试
        4 讨论
        5 参考文
    第六章 rDSPA体内外溶栓效果的初步评价
        1 材料
        1.1 检测样品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1.5 常用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体外血凝块溶解试验
        2.2 角叉菜胶制备大鼠尾部血栓模型
        2.3 体内溶栓试验
        2.4 大鼠血浆rDSPA半衰期试验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rDSPA体外血凝块溶解效果评价
        3.2 大鼠尾部血栓模型制备结果
        3.3 rDSPA对大鼠尾部血栓模型溶栓效果评价
        3.4 大鼠血浆rDSPA半衰期评价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fat1和fat2融合表达转基因猪与共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的猪肉生产及消费概况
        1.1.2 猪肉中脂肪酸的组成、含量及对人体的影响
        1.1.2.1 猪肉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
        1.1.2.2 n-3和n-6 PUFAs的生物学功能
        1.1.3 PUFAs的膳食推荐量及我国居民的实际摄入量
        1.1.4 培育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猪是我国种猪育种新方向
        1.1.4.1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
        1.1.4.2 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猪肉中PUFAs含量的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融合表达fat1-fat2 的转基因猪制备及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1.1 质粒和细胞系
        2.2.1.2 试剂及耗材
        2.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1.4 试剂配制
        2.2.2 实验方法
        2.2.2.1 引物设计
        2.2.2.2 转基因猪移植及分娩生产
        2.2.2.3 转基因猪体表绿色荧光检测
        2.2.2.4 转基因猪基因组DNA抽提
        2.2.2.5 PCR鉴定转基因猪中fat1-fat2 基因的表达
        2.2.2.6 转基因猪组织样RNA的提取
        2.2.2.7 转基因猪反转录PCR鉴定
        2.2.2.8 转基因猪的Southern Blot检测
        2.2.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基因猪中融合基因表达水平
        2.2.2.10 转基因猪肌肉、脂肪、皮肤组织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2.2.2.11 转基因猪脂肪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fat1-fat2 基因融合表达质粒的制备
        2.3.2 PCR鉴定fat1-fat2 融合表达质粒
        2.3.3 fat1-fat2 融合表达转基因猪的制备
        2.3.4 PCR鉴定转基因猪中融合基因的整合
        2.3.5 Southern Blot检测鉴定转基因阳性猪
        2.3.6 转基因猪体表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检测
        2.3.7 转基因猪肌肉、皮肤、脂肪组织中融合基因的表达量检测
        2.3.8 三日龄转基因猪肌肉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2.3.9 一百二十日龄转基因猪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检测
        2.3.9.1 一百二十日龄转基因猪肌肉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2.3.9.2 一百二十日龄转基因猪脂肪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2.3.9.3 一百二十日龄转基因猪皮肤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2.3.10 转基因猪脂肪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2.4 小结
第3章 fat2和fat1 共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质粒和细胞系
        3.2.1.2 试剂及耗材
        3.2.1.3 主要仪器设备
        3.2.2 方法
        3.2.2.1 引物设计
        3.2.2.2 p CAG-fat2-2A-fat1-NEO质粒的制备
        3.2.2.3 p CAG-fat2-2A-fat1-EGFP质粒的制备
        3.2.2.4 共表达质粒转染PK15细胞
        3.2.2.5 共表达质粒细胞转染后绿色荧光表达及RNA抽提
        3.2.2.6 共表达质粒细胞转染后fat2-2A-fat1 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3.2.2.7 共表达质粒转染后细胞中PUFAs含量的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fat2和fat1 共表达质粒的构建
        3.3.1.1 fat2-2A-fat1 共表达基因片段的构建
        3.3.1.2 p CAG-fat2-2A-fat1-EGFP质粒的构建
        3.3.2 fat2和fat1 共表达质粒在猪细胞中的表达验证
        3.3.2.1 fat1和fat2 双基因共表达质粒转染PK15 细胞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
        3.3.2.2 转染PK15 细胞后fat2-2A-fat1 基因的m RNA表达检测
        3.3.3 fat2和fat1 共表达质粒在细胞中功能验证
    3.4 小结
第4章 共表达fat2和fat1 的转基因小鼠制备与检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质粒和小鼠
        4.2.1.2 试剂及耗材
        4.2.1.3 主要仪器设备
        4.2.2 方法
        4.2.2.1 引物设计
        4.2.2.2 转基因鼠模型的制备
        4.2.2.3 转基因小鼠的日常饲养与管理
        4.2.2.4 转基因小鼠基因组DNA抽提
        4.2.2.5 转基因小鼠组织样RNA的提取和反转录PCR
        4.2.2.6 小鼠体表组织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检测
        4.2.2.7 PCR鉴定转基因小鼠中fat2-2A-fat1 基因共表达
        4.2.2.8 转基因小鼠的Southern Blot检测
        4.2.2.9 转基因小鼠的实时荧光相对定量PCR检测转基因m RNA表达水平
        4.2.2.10 转基因小鼠的肌肉、脂肪、皮肤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4.2.2.11 转基因小鼠脂肪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4.3.2 PCR鉴定F0代转基因阳性小鼠
        4.3.3 Southern blot检测F0 代转基因小鼠
        4.3.4 转基因小鼠体表绿色荧光蛋白检测
        4.3.5 F0 代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fat2-2A-fat1 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4.3.6 F0 代转基因小鼠的肌肉、脂肪、皮肤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4.3.6.1 F0 代各家系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4.3.6.2 F0 代转基因小鼠脂肪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4.3.6.3 F0 代转基因小鼠皮肤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4.3.7 F0代转基因小鼠配种与扩繁
        4.3.8 PCR与 Southern blot鉴定F1 代转基因阳性小鼠
        4.3.8.1 PCR鉴定F1代转基因阳性小鼠
        4.3.8.2 Southern blot检测F1 代转基因小鼠
        4.3.9 F1 代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fat2-2A-fat1 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4.3.10 F1 代转基因小鼠的肌肉、脂肪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4.3.10.1 F1 代转基因小鼠肌肉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4.3.10.2 F1 代转基因小鼠脂肪组织中PUFAs含量的检测
        4.3.11 F1代转基因小鼠配种与扩繁
        4.3.12 PCR检测鉴定F2代转基因阳性小鼠
        4.3.13 转基因小鼠脂肪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4.4 小结
第5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5.1 双基因表达方法的探讨
    5.2 Fat1或fat2 单转基因与fat1和fat2 双转基因对动物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5.3 影响转基因动物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因素
    5.4 提高动物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调控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5 Fat1和fat2 基因的转入对动物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文献综述
    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及疾病防治
    2 脂肪酸去饱和酶的研究进展
附录B 基因序列
    1 Fat2序列
    2 2A序列
    3 Fat1序列
附录C 在读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3)从美国批准遗传修饰三文鱼上市谈我国遗传修饰动物研发及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1 1983年我国科学家获得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鱼
2 1989年美国开始转基因三文鱼研究,2015年获准上市
3 我国遗传修饰动物研发工作进展迅速,相关研究报道数量已居国际前列
    3.1 传统转基因在我国转基因动物的研究中的应用
    3.2 基因编辑在我国转基因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3.2.1 基因编辑猪的研究进展
        3.2.2 基因编辑牛的研究进展
        3.2.3 基因编辑羊的研究进展
        3.2.4 转基因鸡的研究进展
4 我国转基因动物的产业化还没有时间表,遗传修饰三文鱼的上市预计会促进我国转基因动物产业化

(4)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转基因议题的发展与影响
    第一节 研究缘起:作为社会公共议题的科学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的演变与实践
        二、“科学媒体化”:转基因议题的媒体呈现
        三、转基因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沟通与知识争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转基因议题、沟通“不确定性”与知识传播
        一、科学知识传播中的转基因议题研究
        二、媒体与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沟通研究
        三、媒体与科学家、社会公众的关系探讨
        四、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
    第三节 理论工具:理解科学的知识社会学取向
        一、作为知识的转基因议题
        二、科学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三、语境成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变量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文本选择与说明
第二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表征与“不确定性”语境
    第一节 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与知识特征
        一、转基因议题的演变逻辑
        二、转基因议题的知识构成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转基因议题的多元知识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与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二、转基因的引进与商业化推广问题
        三、转基因技术与产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语境特征
        一、科学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
        二、被媒体建构的科学“不确定性”
        三、被各相关利益主体认知的科学“不确定性”
第三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实践与“不确定性”呈现
    第一节 中美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报道趋势变化
        一、我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二、美国转基因议题的“注意周期”
        三、中美转基因议题的空间互动
    第二节 我国转基因议题的媒体框架与知识实践
        一、议题内容与分布:经济与全球化议题占据主导
        二、消息来源:科学专家成为重要信源
        三、话语立场:先“挺”后“反”的话语实践
        四、知识属性: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生产呈现不对等特征
    第三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呈现
第四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争论与“不确定性”沟通
    第一节 反思冲突:转基因议题的知识生产困境
        一、“挺转”、“反转”之争背后的冲突性科学话语
        二、转基因议题的理性冲突与多元对话
        三、冲突性科学话语开启“不确定性”沟通的可能性
    第二节 化解冲突:转基因议题传播的修辞策略
        一、修辞资源:运用科学理论与论证依据
        二、修辞工具:引入专业身份与知识背景
        三、修辞技巧:使用数据/实例
        四、修辞手段:诉诸于权威声誉
    第三节 超越冲突:科学与媒体的冲突与合作
        一、媒体在转基因议题传播中的角色功能
        二、科学家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家与媒体的知识对话与沟通
    第四节 转基因议题的科学“不确定性”沟通
第五章 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与“不确定性”管理
    第一节 由“专业知识”到“公共知识”: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共享
        一、新的科学概念与转基因议题的勾连关系
        二、由“科学问题”向“社会公共议题”的构建
        三、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协商与共享
    第二节 由“知晓”到“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完善与提升
        一、跨越公众与科学之间的知识鸿沟
        二、打破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专业壁垒
        三、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关系
    第三节 “知识联盟”:转基因议题的“不确定性”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乳腺特异性表达rhPA转基因兔的繁育及表达产物的纯化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乳腺生物反应器
        1.1 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特点
        1.2 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应用
        1.3 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2 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2.1 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结构与功能
        2.2 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研究应用
    3 显微注射法制备乳腺特异性表达转基因动物
    4 转基因纯合子动物的特性研究
    5 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乳蛋白的分离纯化
        5.1 乳中主要蛋白质的分析及重组蛋白分离的特点
        5.2 乳蛋白分离纯化技术
        5.2.1 亲和层析
        5.2.2 离子交换层析
        5.2.3 凝胶过滤层析
        5.3 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变体的分离纯化研究
第二章 重组人纤溶酶原激活剂(rhPA)转基因兔的制备及筛选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器材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转基因兔的制备
        2.1.1 构建及基因片段的准备
        2.1.2 超数排卵与同期发情
        2.1.3 回收受精卵
        2.1.4 受精卵显微注射
        2.1.5 胚胎移植
        2.2 转基因兔的整合检测
        2.2.1 兔基因组的提取
        2.2.2 PCR检测与测序
        2.3 转基因兔乳腺表达产物分析
        2.3.1 兔乳汁的收集与提取
        2.3.2 ELISA法检测转基因兔乳清
        2.3.3 SDS-PAGE电泳法分析转基因兔乳清
        2.3.4 Western Blot分析转基因兔乳清
        2.3.5 FAPA法检测表达产物的体外溶栓生物活性功能
        2.4 转基因纯合子兔的筛选培育
    3 结果
        3.1 转基因兔的获得及筛选
        3.2 转rhPA基因纯合子兔的筛选
        3.3 转基因兔乳腺表达产物分析
        3.3.1 转基因兔乳清的ELISA检测
        3.3.2 转基因兔乳清的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
        3.3.3 体外溶栓检测
    4 讨论
第三章 转基因兔乳中rhPA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1 材料
        1.1 rhPA乳样
        1.2 主要器材和仪器
        1.3 主要试剂与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转基因兔乳前处理
        2.1.1 乳清的提取
        2.1.2 硫酸铵沉淀
        2.1.3 酸碱沉淀
        2.1.4 超滤
        2.2 亲和层析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hPA
        2.2.1 赖氨酸亲和层析(Lysine HyperD)纯化乳清
        2.2.2 染料亲和层析(Blue Sepharose 6FF)纯化乳清
        2.3 离子交换层析(SP Bestarose~(TM) FF)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hPA
        2.4 凝胶过滤层析(Surpdex G75)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hPA
        2.5 ELISA、SDS-PAGE、Western Blot法分析纯化产物
        2.6 FAPA法检测表达产物的体外溶栓生物活性功能
        2.7 分子量及序列测定(N端/C端)鉴定纯化产物
    3 结果
        3.1 乳样前处理的结果
        3.2 赖氨酸亲和层析(Lysine HyperD)纯化结果
        3.3 染料亲和层析(Blue Sepharose 6FF)纯化结果
        3.4 离子交换层析(SP Bestarose~(TM)FF)纯化结果
        3.5 凝胶过滤层析(Surpdex G75)纯化结果
        3.6 纯化产物的初步鉴定
        3.7 FAPA法检测纯化产物体外溶栓生物活性功能
        3.8 分子量及序列测定(N端/C端)鉴定纯化产物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2015年中国动物遗传学研究领域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因组靶向操作技术在动物遗传学研究中的改进与应用
    1.1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利用CRISPR/Cas系统高效制备突变体和疾病模型
        在食蟹猴生殖细胞中成功获得CRISPR/Cas介导的基因修饰
        利用CRISPR/Cas系统一步产生p53双等位基因突变的食蟹猴
        通过敲除DAX1基因在食蟹猴中构建人类AHC-HH的动物模型
        利用CRISPR/Cas技术研制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猕猴模型
        利用灵长类胚胎干细胞(ESC)产生嵌合体猴
    1.2利用CRISPR/Cas和TALEN技术改造哺乳类经济动物
        利用TALE切口酶介导的同源重组培育抗结核病的转基因牛
        世界首例基因编辑狗诞生
        在雪貂中首次实现基于CRISPR/Cas系统的高效基因编辑
    1.3 CRISPR/Cas系统在小鼠中的改进与应用
        利用携带g RNA文库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进行小鼠基因突变筛选
        在小鼠精原干细胞中利用CRISPR/Cas技术修复遗传病
        通过分化基因修复的核移植胚胎干细胞产生可育的Kitw/Kitwv小鼠后代
        利用CRISPR/Cas系统在哺乳动物中诱导基因组调控序列和基因簇的倒位与重复
    1.4 CRISPR/Cas系统在非哺乳类模式动物中的优化与应用
        在斑马鱼中利用CRISPR/Cas9系统靶向内含子实现高效的基因敲入
        在斑马鱼中通过Csy4-RNA加工扩大CRISPR/Cas基因组靶标位点
    1.5利用d Cas9/g RNA系统调控基因表达
        利用缺乏催化活性的Cas9在线虫和斑马鱼中调控内源基因表达
        利用d Cas9/g RNA在人类体外培养细胞中对顺式调控元件进行功能注释
    1.6在人类胚胎中首次实现基因编辑
2动物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2.1世界首个家鹅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2.2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壁虎爬墙及断尾再生能力相关基因
    2.3大黄鱼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完成
    2.4国际首例草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
    2.5全基因组重测序揭示猪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理及可能的种间杂交现象
3无脊椎动物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3.1线虫和果蝇的亚细胞结构与功能
        利用CRISPR/Cas技术介导的条件性突变揭示动力蛋白在线虫纤毛中的功能
        Ptd Ins(4,5)P2和Ptd Ins3P共同协调吞噬泡闭合以清除线虫凋亡细胞
        Sec22对于果蝇内质网的形态维持和眼睛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3.2无脊椎动物的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
        3.2.1果蝇卵子发生与生殖干细胞
        mi R-318在果蝇卵子发生中调控图式形成和基因扩增
        Pelo-Hbs1 m RNA监测复合体为果蝇生殖细胞转座子沉默所必需
        COP9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调节果蝇生殖干细胞谱系分化
        Ci在卵巢体细胞中通过拮抗Hippo信号通路促进果蝇生殖干细胞分化
        组蛋白H1通过调控H4K16乙酰化促进果蝇生殖干细胞的自我更新
        3.2.2果蝇肠道稳态与肠干细胞
        转录抑制因子Ttk69在果蝇肠干细胞分化中抑制肠内分泌细胞的特化
        Windpipe通过促进受体内化与降解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以维持果蝇肠道稳态
        Su(dx)通过介导Pez降解调控果蝇中肠稳态
        3.2.3果蝇Hippo信号通路的其他新调控机制
        果蝇成虫盘中Hippo信号抑制Slmb对Expanded的降解作用
        Hippo信号通路与JNK信号通路在果蝇中的相互作用
        3.2.4线虫和果蝇基因组的结构、变异与演化
        解析果蝇DNA腺嘌呤N6-甲基化修饰
        表达谱和基因的进化年龄在果蝇中共同决定提早终止密码子突变的产生
        全基因组范围构建C.briggsae与C.nigoni的杂交不亲和图谱
        3.2.5线虫和果蝇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
        解析线虫RNA编辑组图谱
        果蝇内含子中保守的U1 sn RNA结合序列促进反式剪接发生
        3.2.6无脊椎动物其他基因表达调控与信号转导
        在线虫中小RNA通过Nrde通路介导组蛋白H3K27的三甲基化
        果蝇Pelle调节细胞凋亡的新功能
        胰岛素受体调控褐飞虱翅多型性发育的分子机制
        甲基法尼酯在果蝇变态中的双重功能
        细胞非同步分裂和命运不对称的遗传基础
    3.3线虫和果蝇的神经、免疫与行为
        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通过调控自噬泡与溶酶体融合维持神经元稳态
        细胞支架蛋白Anillin通过介导Rho G信号向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传导来调控线虫神经细胞迁移和神经突生长
        线虫COE转录因子UNC-3调控谱系特异的细胞凋亡和神经突生长
        钙离子传感分子synaptotagmin 1通过协调突触囊泡胞吐与Rab3循环调控神经递质的重复释放
        S6激酶家族成员S6KL通过促进BMP受体Tkv的降解抑制果蝇突触发育和功能
        线虫ASH和ASI感觉神经元之间通过相互抑制调控痛觉和回避行为
        神经肽受体NPR-1和NPR-2调控线虫对水杨酸甲酯的回避反应
        代谢型GABA信号调控线虫寿命
        线虫表皮损伤导致STA-2释放与天然免疫的激活
        CDK12通过调控异染色质重塑影响果蝇的求偶学习
        章胺介导饥饿诱导的成体果蝇运动增强
4非哺乳类脊椎动物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4.1以斑马鱼为主的造血与血管发育机制研究进展
        G蛋白偶联受体Gpr183通过抑制Notch1促进内皮细胞向造血命运转变
        炎症信号调节脊椎动物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发生
        Top BP1在斑马鱼定向造血中保证造血干/祖细胞的存活
        kri1l突变通过诱导依赖于PERK的过度自噬导致定向造血缺陷
        Idh1调节斑马鱼造血发育
        Irf4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调控T淋巴前体细胞与髓系细胞的命运抉择
        时空谱系追踪揭示斑马鱼胚胎和成体小胶质细胞的不同起源
        CD146作为netrin-1的受体促进血管发育与新生
        UXT通过抑制Notch信号促进血管新生
    4.2以鱼类为主的其他组织器官发育与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Jag1b通过调控组织形态分离和抑制细胞死亡参与内耳感觉壶腹嵴发育
        TGFβ/Smad5信号通路调控斑马鱼侧线发育
        Y染色体特异的TGF-β家族基因amhy决定尼罗罗非鱼的雄性性别分化
        p53异构体Δ113p53/Δ133p53通过促进DNA双链断裂修复防止细胞死亡或衰老
        p53基因内含子中4 bp的天然缺失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抗凋亡作用的新型p53异构体
        全面鉴定斑马鱼低温胁迫反应的遗传调控网络与顺式调控元件
    4.3爪蛙早期胚胎与组织器官发育机制研究进展
        赖氨酸去甲基化酶Kdm2a/b通过调节核内β-catenin的稳定性调控Wnt信号通路和非洲爪蛙体轴的发育
        Jmjd6通过解除Tcf7l1对Wnt靶基因的转录抑制作用调控非洲爪蛙体轴的形成
        在非洲爪蛙中SCP3通过去磷酸化R-Smad的接头区域促进TGF-β介导的胚层诱导
        Ets1通过结合HDAC1弱化BMP信号调控非洲爪蛙神经嵴发育
        Hspa5通过作用于RA信号通路调控爪蛙前肾的发育
5哺乳动物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5.1哺乳动物生殖和胚胎发育
        单细胞RNA转录组分析小鼠植入前胚胎的线性和环状RNA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GLP激活的新机制
        CCNYL1而非CCNY协同CDK16调节小鼠精子发生
        m TORC1通过Notch信号通路阻止前成骨细胞分化
        Zbtb20通过抑制Sox9调节肥大软骨细胞的终末分化
        转录中介体Med23基因通过BMP信号通路抑制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树突棘的协同修剪与成熟由树突棘间对cadherin/catenin复合体的竞争所介导
        组蛋白去乙酰化在小鼠神经诱导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水通道蛋白AQP5/8介导的植入前宫腔液体过多是激素紊乱导致胚胎植入失败的原因
    5.2哺乳动物代谢与组织稳态维持
        高尔基体蛋白PARQ3通过促进Scap/SREBP复合体的形成调节胆固醇稳态
        CREB的转录激活因子CRTC2通过SREBP1调控肝脏脂代谢
        肝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脂联素通过促进M2巨噬细胞增殖增强冷刺激诱导的皮下脂肪组织棕色化
        凝血酶的天然抑制蛋白
        Egr3是正常造血干细胞增殖的抑制因子
        次要类型Ⅳ型胶原蛋白促进癌症进展
        低氧通过抑制Hippo信号影响肿瘤发生
        外泌体环状RNA可作为癌症诊断分子标志
        人类面部三维形态作为可靠的衰老标志
    5.3哺乳动物细胞分裂与细胞内吞和自噬
        有丝分裂后纤毛组装的调控
        微管绑定蛋白TPX2通过调节微管通量维持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纺锤体长度
        VPS33AD251E突变导致自噬体?溶酶体融合缺陷
        CRL4泛素连接酶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的作用
        E3泛素连接酶RNF152通过使Rag A GTPase泛素化抑制哺乳动物m TORC1激活
        TGF-βⅠ型受体内化进入caveolin-1和EEA1双阳性早期内体
    5.4哺乳动物炎症和细胞死亡
        细胞焦亡的关键分子机制
        程序性坏死过程中RIP3激活的新机制
    5.5哺乳动物组织损伤修复和再生
        急性炎症参与启动新生小鼠心肌再生应答
        非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Myh9可通过限制Lgr5+干细胞介导结肠炎诱导的肠上皮细胞损伤
        促炎因子组合可促进肌肉干细胞长期扩增
        mi R-184氧化修饰有助其靶向调节Bcl-x L和Bcl-w
    5.6哺乳动物神经、认知与行为
        小清蛋白阳性的兴奋性视觉通路触发小鼠恐惧反应
        转录因子COUP-TFI和COUP-TFII是小鼠嗅球颗粒细胞产生所必需的
        β-Arrestin偏好的信号通路介导记忆再巩固
        神经活性诱导的Glu N2A-NMDAR突触递送依赖内质网伴侣蛋白Bip,而且与恐惧记忆有关
        动物磁感应遗传机制研究的重大突破——首次报道Mag R的磁感应功能

(7)乳腺特异表达人BPI蛋白山羊克隆胚胎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与附表清单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
        1.1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1.2 转基因动物的制作方法
        1.2.1 原核注射法
        1.2.2 精子介导法
        1.2.3 体细胞核移植法
        1.3 转基因动物的主要应用领域
        1.3.1 抗病育种
        1.3.2 生产性能改良
        1.3.3 乳腺生物反应器
        1.3.4 建立人类疾病模型和器官移植
        1.3.5 基因功能与调控等基础研究
        1.4 转基因动物存在问题及分析
        1.5 转基因动物展望
    第二节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
        2.1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概况
        2.2 启动子与调控元件
        2.2.1 乳清酸蛋白基因
        2.2.2 β-乳球蛋白基因
        2.2.3 酪蛋白
        2.2.4 人工染色体
        2.2.5 基因打靶载体
        2.3 乳腺表达载体的检测方法
        2.4 动物乳腺生物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人杀菌性/通透性增强蛋白研究进展
        3.1 抗菌肽简述
        3.2 杀菌性/通透性增强蛋白研究概况
        3.3 hBPI 结构与特性
        3.4 生物学功能分析
        3.5 人杀菌性/通透性增强蛋白基因克隆与表达
        3.6 展望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结果
    2.1 黄淮白山羊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
    2.2 黄淮白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细胞系的建立
    2.3 关中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系扩大培养及性别鉴定
    2.4 乳腺特异表达人杀菌通透性蛋白载体构建、鉴定、纯化
    2.5 C127 细胞水平功能验证
    2.6 稳定转染 hBPI 基因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
    2.7 体细胞核移植法生产转基因克隆胚胎及其早期发育效较
    2.8 手工克隆胚胎生产与胚胎移植
    2.9 乳腺特异性表达人杀菌性/通透性增强蛋白转基因小鼠型的建立
3 讨论
    3.1 关于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3.2 SRY-PCR 法快速鉴定奶山羊成纤维细胞系性别
    3.3 关于乳腺特异表达载体的设计
    3.4 乳腺特异表达载体的检测方法
    3.5 重组人杀菌性/通透性增强蛋白生物学活性分析
    3.6 转基因阳性细胞株的筛选和早期胚胎发育
    3.7 手工克隆胚胚胎移植生产转基因山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转fat-1基因体细胞克隆绵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动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历史
        1.1.1 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的初级阶段
        1.1.2 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的初级应用阶段
        1.1.3 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的高潮阶段
        1.1.4 小结
    1.2 转基因动物制作方法及其发展概况
        1.2.1 显微注射法
        1.2.2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转基因
        1.2.3 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
        1.2.4 生殖干细胞法
        1.2.5 胚胎干细胞介导的转基因
        1.2.6 iPS 介导转基因技术
        1.2.7 基因打靶介导的转基因技术
        1.2.8 化学诱变介导的基因敲除技术
        1.2.9 RNA 干涉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
        1.2.10 锌指核酸酶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
        1.2.11 转座子介导的基因转移
        1.2.12 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法
    1.3 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3.1 动物转基因技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应用
        1.3.2 动物转基因技术在生物药剂和生物材料生产中的应用
        1.3.3 动物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3.4 动物转基因技术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1.3.5 动物转基因技术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4 ω-3 PUFAs 的研究概况
        1.4.1 ω-3 PUFAs 的研究背景
        1.4.2 ω-3 PUFAs 的生物学功能
    1.5 小结
2 绵羊体细胞克隆体系的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动物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实验用药品、试剂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绵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2.2.2 绵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2.2.3 绵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析
        2.2.4 绵羊卵母细胞的采集和体外成熟培养
        2.2.5 供体细胞的准备
        2.2.6 受体卵母细胞的准备
        2.2.7 核移植制备重构胚
        2.2.8 重构胚的融合
        2.2.9 重构胚的激活和发育培养
        2.2.10 胚胎移植
        2.2.11 妊娠的确定和克隆羔羊的接产
        2.2.12 克隆羔羊的鉴定
        2.2.13 克隆羊生殖能力检测
        2.2.14 数据统计
    2.3 结果
        2.3.1 绵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2.3.2 绵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2.3.3 绵羊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析
        2.3.4 绵羊卵母细胞的采集与体外成熟
        2.3.5 克隆胚构建中融合条件的摸索
        2.3.6 绵羊体细胞克隆胚的构建、体外发育和胚胎移植
        2.3.7 克隆羔羊的接产及其鉴定
        2.3.8 克隆羊生殖能力检测
    2.4 讨论
        2.4.1 卵巢的运输和保存
        2.4.2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重构胚的制作
        2.4.3 克隆胚移植胚龄的摸索
3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3.1 材料
        3.1.1 活体材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用药品、试剂和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绵羊胎儿性别的鉴定
        3.2.2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3.2.3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3.2.4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析
    3.3 结果
        3.3.1 绵羊胎儿的性别鉴定
        3.3.2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3.3.3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
        3.3.4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析
    3.4 讨论
4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转染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用药品、试剂和耗材
    4.2 实验方法
        4.2.1 转fat-1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4.2.2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 G418 敏感度的研究
        4.2.3 绵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转染
        4.2.4 转基因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筛选和纯化
        4.2.5 转基因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鉴定
        4.2.6 转基因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析
    4.3 结果
        4.3.1 转fat-1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4.3.2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 G418 敏感度的研究
        4.3.3 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转染和筛选
        4.3.4 转基因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鉴定
        4.3.5 转基因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析
    4.4 讨论
5 转fat-1 基因克隆胚的构建与移植
    5.1 实验材料
        5.1.1 动物材料
        5.1.2 实验设备
        5.1.3 实验用药品、试剂和耗材
    5.2 实验方法
        5.2.1 绵羊卵母细胞的采集和体外培养
        5.2.2 转fat-1 基因绵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准备
        5.2.3 受体卵母细胞的准备
        5.2.4 转fat-1 基因绵羊克隆胚的制备
        5.2.5 转fat-1 基因绵羊克隆胚的融合
        5.2.6 转fat-1 基因绵羊克隆胚的激活和发育培养
        5.2.7 转fat-1 基因绵羊克隆胚的移植
        5.2.8 转fat-1 基因克隆羔羊的接产
    5.3 结果
        5.3.1 绵羊卵母细胞的采集和体外培养
        5.3.2 转fat-1 基因绵羊克隆胚的制备及其移植
        5.3.3 转fat-1 基因克隆羔羊的接产
    5.4 讨论
6 转fat-1 基因克隆羊的鉴定
    6.1 材料
        6.1.1 活体材料
        6.1.2 实验设备
        6.1.3 实验用药品、试剂和耗材
    6.2 实验方法
        6.2.1 转基因克隆羊羊膜细胞的培养
        6.2.2 羊膜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分析
        6.2.3 转基因克隆羊的鉴定
    6.3 结果
        6.3.1 转基因克隆羊羊膜细胞的培养
        6.3.2 羊膜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分析
        6.3.3 转基因克隆羊的鉴定
    6.4 讨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我国将在深圳繁育第一批转基因牛(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基因兔乳汁中重组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纯化、结构分析和药效研究[D]. 张婷. 扬州大学, 2021
  • [2]fat1和fat2融合表达转基因猪与共表达转基因小鼠的制备及研究[D]. 汤飞.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3]从美国批准遗传修饰三文鱼上市谈我国遗传修饰动物研发及产业化[J]. 刘颖,周荣,李奎.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4]沟通“不确定性”:转基因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D]. 潘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乳腺特异性表达rhPA转基因兔的繁育及表达产物的纯化与分析[D]. 姜磊. 扬州大学, 2018(01)
  • [6]2015年中国动物遗传学研究领域若干重要进展[J]. 张博,陈晓芳,黄勋,杨晓. 遗传, 2016(06)
  • [7]乳腺特异表达人BPI蛋白山羊克隆胚胎生产[D]. 桂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7)
  • [8]中国肉牛育种技术研究进展[A]. 陈宏,黄永震. 《第六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1(总第169期)
  • [9]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10]转fat-1基因体细胞克隆绵羊的研究[D]. 张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