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方式的调查分析

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方式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尤志军,俞秋峰,汪晓晖,卢国强,李雪芳,刘志斌[1](2021)在《基于随机森林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复发的预测》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机森林法分析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的病情复发的影响因素,建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复发的预测模型。方法搜集精神分裂症患者门诊记录、住院信息、社区随访记录等信息,将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利用Python处理分析数据,建立病情复发的预测模型。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是年就诊次数、生活刺激事件、自我护理能力、技能学习能力(P<0.05)。经过随机森林分析,年就诊次数、生活刺激事件、自我护理能力、技能学习能力是预测模型中的重要权衡因素。复发预测模型具有46.41%的命中率,准确率84.4%,覆盖率91.23%。结论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复发情况并且提供预警信息。

林嘉峰[2](2021)在《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儿童青少年人口持续上升,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环境、学业、社交等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如不重视容易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影响终身。据估计,目前国内有超过3000万的儿童青少年正遭受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何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的:通过对近几年来院就诊儿少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了解儿少患者的人群分布特点、地域分布特点、时间分布特点、疾病类型,探寻疾病流行特质。同时针对患儿监护人开展就诊行为问卷调查,探究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对象和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调查,对2018年至2020年来院首诊的15岁以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检索、收集与分析,了解近几年来诊儿少患者特点。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对2021年1月至4月来院首诊的15岁以下患者的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儿家庭背景与就诊行为、监护人疾病态度与精神卫生知识了解情况,探究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的影响因素。上述分析研究,根据资料类型与研究目的,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2018年至2020年,儿少首诊患者共3282例,其中男性1946例,占59.3%,女性1336例,占比40.7%,男女性别比例为1.5:1。但女性患者数年均增速55.6%,远超男性患者。不同性别患者各年龄组分布(P<0.01)、各主要患病大类分布(P<0.01)、主要疾病(P<0.01)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2.儿少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15岁,中位数为10岁,人数最多为15岁(占16.4%)。随着个体发育成熟,年龄组就诊人数逐步走高,以青春期组(13-15岁)人数最多,占比39.2%。不同年龄组患病特点不同,在主要患病大类分布(P<0.01)、主要疾病分布(P<0.01)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3.儿少患者来诊时间具有规律性,集中在下半年,每年第三季度为旺季,其中9月份为高峰月,第一季度为淡季,其中2月为低谷月。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种情况更加明显;4.受粤东地区精神卫生资源匮乏的影响,儿少患者不得不跨市乃至跨省前来就诊,资料显示本市患者比例仅为63.1%,其他城市占比达到36.9%,其中潮州、揭阳患者占比分别为18.4%和12.1%,其他省内外城市患者占比为6.4%;5.儿少患者病情以轻型精神障碍为主,集中在“心理发育障碍”与“心境障碍”两病种大类,共占比56.7%。具体疾病以“广泛性发育障碍”、“抑郁症”为主,占比分别为30%与18.8%,其中抑郁症患者数增长迅速,3年间年均增速109.8%,值得重点关注;6.就诊行为研究共调查153位患儿监护人,其中及时就诊(就诊间隔≤3个月)仅占34%,延误就诊(就诊间隔>3个月)占比6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护人精神卫生认知情况、家族史、首选求助措施是患儿就诊的影响因素。其中疾病认知得分越低,患儿就诊延误风险越高,具有统计学意义(OR=0.73,95%CI:0.59~0.90,P<0.01);相对家族史阳性,家族史阴性增加就诊延误发生的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9.55,95%CI:1.31~69.44,P<0.05);在首选求助措施方面,相对于首选前往精神专科医院就诊,首选综合医院与儿科医院(OR=9.77,95%CI:1.14~83.72,P<0.05)、首选心理咨询机构就诊(OR=11.64,95%CI:1.22~111.31,P<0.05)、不采取求助措施(OR=27.9,95%CI:5.29~147.02,P<0.01)、首选自行休息处理(OR=18.42,95%CI:2.53~134.38,P<0.01)均会增加就诊延误发生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在不同性别与成长阶段的分布有所不同,并各具特点,家庭与学校应针对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予以不同的关注与侧重;2.儿少患者就诊行为具有规律性,考虑到现阶段医疗资源紧张,可作为门诊资源调配、人员进修、科普宣传的参考依据;3.儿少患者病情以轻型精神障碍为主,近年来抑郁症患者数持续增长,应予以重点关注,尤其要重视疫情后心理健康促进工作;4.监护人精神卫生认知情况、家族史与首选求助措施是儿童青少年及时就诊的影响因素。国家与社会应该加大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加强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儿童青少年就诊延误。

沈炳刚[3](2021)在《广州某医院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86项目”在册及在管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长期、慢性、致残的严重精神障碍,疾病负担严重。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常常呈现“旋转门”的现象。在21世纪初期,我国精神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为保障患者基本的精神卫生治疗权利,控制患者的病情,维持其社会功能,减少对照料的需求,进而降低疾病负担,我国开始设立了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简称“686项目”。截止至2019年12月底,“686项目”已经开展了15年,但是我们对项目中实际登记在册患者占整个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比例(在册率)研究较少。患者在国家信息系统登记建档是患者能进入到“686项目”项目管理的前提,在册患者比例低,说明患者受益群体也很小,项目实施效果也差。在册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686项目”有效覆盖群体范围。既往仅有一项研究,对湖南省社区居民中运用线索调查的方法,诊断了720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其中342例(47.5%)未纳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系统。对于国家其他地区的“686项目”在册情况尚不清楚。“686项目”是一项为了服务广大群众的公共卫生策略,但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未能获得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不能充分体现社会的公平性。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册率,我们首先需要识别出哪部分患者未在“686项目”的管理。通过比对分析在册和不在册、在管和不在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征,我们发现更多未在册在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把这些患者也纳入的到“686”项目中去,提高患者的在册数,增加患者获得医疗资源的机会。研究目的:了解广州市的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86项目”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改善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降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生高风险危险行为风险。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在广州市某医院住院系统中收集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出院的并且经过精神科执业医师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年龄、职业、现住址、联系方式、婚姻状况、民族、医疗付费方式、受教育程度)、临床特征(发病年龄、总病程、总发作次数、总住院次数、起病形式、病程特点、既往重大躯体疾病史、物质依赖史、精神疾病家族史、是否发生过危险性行为史、是否使用长效制剂),获得合格调查对象共1658人数据。利用姓名及身份证号码在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系统比对,确定已在国家系统登记在册的患者数和非国家系统在册的患者数。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数据在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上的差异;另外,同样利用姓名和身份证号在广州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比对,确定已在广州登记在册并在社区管理患者数,而登记在册未在广州社区管理的患者数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数据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上的差异。研究结果:(1)调查医院的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国家信息系统在册率为69.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是否国家登记在册在年龄、性别、现住址是否在本市、医疗付费方式、发病年龄、总病程、总住院次数、总发作次数、是否发生过危险行为、起病形式、病程特征、既往重大躯体疾病史、是否使用长效制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病程(OR=1.045,95%CI:1.028-1.063)、女性(OR=0.628,95%CI:0.491-0.804)、现住址非本地(OR=0.285,95%CI:0.207-0.392)、总住院次数3-4次(OR=2.083,95%CI:1.512-2.871)、总住院次数5次及以上(OR=2.601,95%CI:1.806-3.748)、发生过危险性行为(OR=1.840,95%CI:1.405-2.409)、使用长效制剂(OR=0.329,95%CI:0.163-0.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广州市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686项目”在管率为89.6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总病程、总住院次数、总发作次数、是否发生过危险行为、病程特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病程(OR=1.087,95%CI:1.053-1.122)、非在婚(OR=1.708,95%CI:1.019-2.863)、发生过危险行为(OR=1.934,95%CI:1.082-3.458),病程特征为慢性进展(OR=2.080,95%CI:1.110-3.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结论:(1)影响广州市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国家登记在册因素中,年龄越小、女性、非本地户籍、发病年龄越小、住院次数越少、没有发生过危险行为、没有使用长效制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登记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系统在册的可能性更低。(2)影响广州市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在管因素重,中年龄越小、在婚、发病年龄越大、非慢性进展病程、没有发生过危险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管理的可能性更低。

杨琪[4](2021)在《宁夏八个县(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是患者康复和回归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宁夏地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现状和相关因素,尽早、及时的识别危险行为,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更好的回归社会。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共抽取兴庆区、彭阳县等8个县(区),对抽取的县(区)所有686系统的“在管”患者,使用自编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患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进行电话调查,电话调查无法完成者通过入户面对面完成调查。危险行为评估参照《国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表》进行危险性评估分级,采取0~5级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患者总病程/近一年危险性评估分级和近一年伤人/自伤行为的可能因素。结果1.共纳入研究对象1795人,男女人数比例为1:1.25,平均年龄为47.9±12.7岁,受教育程度平均为6.2±4.7年,74.4%为汉族,75.3%现居住地为农村。2.总病程危险行为高风险者(危险性评估分级≥3级)共848人,占47.2%。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OR=1.58,95%CI:1.33-1.88)、现居住地为农村(OR=1.30,95%CI:1.03-1.65)的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高;受教育程度越高(OR=0.96,95%CI:0.94-0.98)、初次发病年龄越高(OR=0.98,95%CI:0.97-0.99)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越低,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越多(OR=1.72,95%CI:1.58-1.87)、调查时获得社会福利种类越多(OR=1.19,95%CI:1.07-1.33)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越高。3.近一年危险行为高风险者共338人,占18.8%。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近一年规律服药相比,未服药(OR=1.38,95%CI:1.07-1.79)与间断服药(OR=1.79,95%CI:1.37-2.35)患者近一年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更高;年龄越低(OR=0.97,95%CI:0.96-0.98)、受教育程度越低(OR=0.96,95%CI:0.94-0.98)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越高,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越多(OR=1.46,95%CI:1.33-1.60)、调查时患者获得社会福利种类越多(OR=1.27,95%CI:1.13-1.43)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越高。4.近一年有217名患者报告曾发生伤人行为,占12.1%。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现居地类型农村(OR=1.57,95%CI:1.08-2.27)、调查时有低保(OR=1.44,95%CI:1.06-1.94)更有可能出现伤人行为,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越多(OR=1.35,95%CI:1.16-1.56)、初次发病年龄越低(OR=0.96,95%CI:0.95-0.97)患者发生伤人行为的风险越高。5.近一年有93名患者报告曾发生自伤行为,占5.2%。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越多(OR=1.57,95%CI:1.24-1.98)患者发生自伤行为的风险越高。结论1.该地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比例较低,各地区发生比例略有差异。年龄、现居地类型、受教育程度、初次发病年龄、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近一年服用抗精神类药物情况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相关因素。2.针对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多和近一年服用抗精神类药物依从性差的患者,应重点关注,采取“早发现、早治疗”措施,以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对于年龄低、现居住地为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初次发病年龄较低的患者,家庭照护者和社区工作者应做到“早预防、日常管理精细化”,以免发生肇事肇祸行为。

王贤,朱益,徐韦云,介勇,汪作为[5](2020)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市虹口区8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入组的2342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服药依从性好者为2159例(占92.2%),服药依从性差者为183例(占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形式缓慢(OR=2.230,95%CI:1.374~3.619,P=0.001)、自知力不全(OR=6.027,95%CI:1.769~20.533,P=0.004)或缺失(OR=9.306,95%CI:2.146~40.360,P=0.003)、病情严重程度评分> 10分(OR=3.229,95%CI:1.765~5.910,P<0.001)、就诊方式为未门诊(OR=15.413,95%CI:5.912~40.180,P<0.001)、不定期复诊(OR=19.838,95%CI:11.914~33.032,P<0.001)、监护情况差(OR=2.156,95%CI:1.402~3.318,P<0.001)、近期有心理生活应激事件(OR=9.112,95%CI:2.854~29.085,P<0.001)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不利因素。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起病形式、自知力、病情严重程度、就诊方式、复诊及时性、监护情况和近期心理生活应激事件,需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以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

雷艳辉[6](2020)在《精神分裂患者社区康复研究 ——以广州市N街社会工作介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病因复杂、往往累及终生的常见精神疾病。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时有引发暴力事件,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不少人对于这一群体的评价是“疯子”,“有病的”,这些标签的产生,导致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区康复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这样下去,导致其病情不断加重,人们对其标签化更加固化,从而产生恶性循环。本文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从微观、中观、宏观等多层面剖析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并运用个案、小组、社区活动、政策倡导等多渠道深度解析介入方法和成效。本文研究发现,近年来广州市N街持残疾证精神病人的剧增并不是因为病人基数增多,而是跟地区良好的助残氛围不断浓厚,村(居)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分不开。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社会能加强社工服务的宣传力度,保障专业社工介入程序的畅通;加强村(居)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力度,充分挖掘辖区隐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视社区独生精神分裂症康复者家庭的帮扶;进一步落实民政系统、卫生系统、残联系统的工作联动部署,确保服务介入时的资源整合最大化。

曹雪[7](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住院精神病人疾病谱和治疗用药及费用等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调查2016年全年内蒙古自治区精神专科医院出院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情况,具体分析精神疾病患者的一般流行病学资料、出院诊断、临床用药及治疗费用情况,为精神卫生工作者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临床用药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为进一步完善内蒙古自治区精神疾病患者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我区现有的18所精神专科医院(截止2016年底)进行等级医院分层随机抽样,按1/3总比例抽出6所医院。再从抽取的各所医院中以月份为基本单位,系统抽出2016年中3个月的病历(3月份、7月份、11月份),且所搜集病历资料中出院诊断需符合国际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分类第十版(简称ICD-10)。编制调查记录表收集样本数据,具体数据内容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婚姻、文化程度、职业、住院天数、出院诊断、次要诊断、出院情况、精神科用药种类及剂量、住院总费用及自付费用等情况。最后对所搜集的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2检验。结果:1.我区2016年3月份、7月份、11月份出院的精神疾病患者且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共1646例,其中男性900例(54.68%),女性746例(45.32%),位列前五的精神疾病分别为精神分裂症665例(40.04%),双相情感障碍173例(10.51%),抑郁发作126例(7.65%),使用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125例(7.59%),脑损害和功能紊乱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的其它精神障碍93例(5.65%)。2.使用频度最高的5种精神科药物分别为利培酮490例(29.75%),奥氮平480例(29.16%),富马酸喹硫平270例(16.40%),氯氮平221例(13.43%),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98例(12.03%),最常见的二联用药方案为利培酮+氯氮平74例(4.50%),药物使用剂量多在安全剂量范围内,鲜见超剂量用药。3.药物使用方案中,单一用药为754例(45.81%),两药联用785例(47.69%),三联用药105例(6.38%),四联及以上用药2例(0.12%),联合用药仍占有较大比例。4.辅助用药方案中,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总计326例(19.81%),其中30例(1.82%)为单一用药,药物使用中以劳拉西泮186例(11.30%)为最常见,未见两种及两种以上苯二氮?类药物联用情况。5.在医疗付款方式中,自费患者1090例(66.22%),医保患者556例(33.78%),其中人均费用最高的精神疾病为精神分裂症。结论:1.在我区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中多见的精神疾病为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应加强对这两种精神疾病的管控力度,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我区精神科临床治疗,逐渐实现了与国际国内用药水平的接轨,诊疗水平不断提高。3.药物使用方案中,联合用药所占比例较大,应加强临床医生的业务培训,恪守单一用药原则,如有必要联合用药,应仔细了解其配伍禁忌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科学合理规范用药常态化。4.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仍占有一定比例,应加强对苯二氮?类药物的管理,防止药物滥用。5.医疗付费方式为自费的患者占有较大比例,人均费用较高,相关卫生财政部门应合理规划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财务预算,保障精神卫生工作顺利开展。

王冉然[8](2020)在《基于《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由日月星辰主导的时间周期对包括人体生命活动在内的自然万物具有重要影响。《黄帝内经》强调凡人体疾病的发生,均为“两虚相感”所致,即“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并强调“天之虚”包含“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三个方面。运气更替、月相变化、季节轮转通过影响人体营卫气血的运行、阴阳的盛衰和脏腑功能的强弱进而干预人体精神状态。《黄帝内经》详细记载了月相节律和运气节律与各种精神症状发生与缓解的关系,为后世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病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精神分裂症,属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严重精神障碍,至今病因仍不明确,故多角度、多层次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风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理论探讨部分,对《黄帝内经》中精神分裂症相关的症状和疾病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了其发病的病因、病机,并挖掘了相关症状和疾病加重缓解的时间节律,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数据分析部分,利用大样本临床数据资料,深入挖掘了精神分裂症发病高峰时段的月相特征和运气特征,并探讨了受孕和出生时点月相特征与运气特征对日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影响,其中运气特征考虑了岁运、司天、主运、客气等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一研究,对于把握精神分裂症病情变化,规避精神分裂症罹患风险、提高疾病诊疗效率具有重要价值。1.研究目的以中原地区为研究地点,探讨月相特征和运气特征对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影响,并分析精神分裂症与非精神分裂症在出生、受孕时点月相特征和运气特征上的差异,以揭示与精神分裂症罹患关系密切的月相因素和运气因素。2.研究方法理论探讨部分,从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三个维度对《黄帝内经》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进行归类,并归纳总结相关病因病机,进一步挖掘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和疾病加重缓解的月相节律、季节节律和运气节律。数据分析部分,月相、运气特征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联性研究,数据资料由豫南精神卫生中心提供,时间跨度为2012年至2018年。月相、运气特征与精神分裂症罹患的关联性研究,病案组数据资料由豫南精神卫生中心、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和北京回龙观医院三家医院提供,时间跨度为2012年至2018年,患者籍贯为河南、山东和北京三地;对照组数据资料由北京东直门医院提供,时间跨度为2012年至2015年,患者籍贯为河南、山东和北京三地。经过严格纳排,建立了三家精神卫生中心病案组数据库和北京东直门医院对照组数据库,共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30079人,非精神分裂症患者50898人。将患者入院日期、出生日期和受孕日期进行干支转化和月相转化,并基于运气理论,推算出各时点的岁运、司天、主运、客气属性。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卡方检验分析精神分裂患者入院时间、出生时间和受孕时间在不同月相节律和运气节律下构成比的差异;使用二分类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入院时间所属月相、岁运+司天特征、主运+客气特征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并分析出生时间和受孕时间所属月相、岁运+司天特征、主运+客气特征与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关系。3.研究结果(1)月相特征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精神分裂症入院人数随月相而出现波动性变化,其中上弦月入院人数最多,其次为满月,再次为下弦月,初月入院人数最少,四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未特指型相比,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于满月期间发病风险明显增加。(2)运气特征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年份与年份之间、年内六步气位之间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与非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情况存在差异(P<0.05)。就年份运气特征而言,岁木太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最高,岁木不及+阳明燥金司天之年,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最低;就每步气位运气特征而言,初之气太角+少阳相火时段、初之气太角+阳明燥金时段,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最高,五之气太商+厥阴风木时段,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最低。(3)出生和受孕时段月相特征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关系精神分裂症与非精神分裂症出生月相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月相相比,出生在初月时段会增加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受孕月相与罹患精神分裂症无显着相关性。(4)出生和受孕时段运气特征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关系精神分裂症与非精神分裂症出生和受孕时段运气特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就年份的岁运+司天特征而言,出生或受孕于“天刑年”即岁运五行属性受克与司天五行属性之年,会增加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就时段的主运+客气特征而言,受孕于二之气,出生于终之气会增加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4.结论(1)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变化受到月相因素和运气因素的影响。满月会增加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此时段妄想、幻觉、行为紊乱等阳性精神症状易于加重;运气特征为风火相煽,炎火炽盛和火为寒郁、待时而发的时段,会增加阳性精神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故在以上月相和运气时段,患者、家属及医院应加强对阳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观察,提早采取相应预防和治疗措施。(2)精神分裂症的罹患亦倾向受到月相因素和运气因素的影响,受孕或出生于“天刑年”、受孕于二之气时段,出生于终之气时段可能会增加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显示受孕和出生时点天地气化特征对后天疾病的发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提示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可以适当规避受孕时间,以降低日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尹敏[9](2020)在《家庭在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病耻感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精神疾病患者的内在病耻感对其康复及生活质量有一系列不良影响,但其形成机制尚未明确,难以进行针对性的干预。现有对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病耻感影响因素、形成机制的探究大都仅从患者的个体层面出发,很少关注对患者而言十分重要的家庭在其内在病耻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家庭相关因素在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病耻感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机理,构建理论框架。(2)验证家庭在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病耻感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理论模型。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研究为质性研究,以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为指导。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北京市海淀区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北京安定医院,采用目的取样与理论取样,纳入20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其中10例患者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每人访谈1~6次;同时,对5组家庭实施入户参与式观察,每户1~4次,每次持续半天,收集患者及家庭成员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看法、感受及患者与家人的日常互动等相关资料。所有访谈录音资料转录成电子文本,入户观察撰写实地观察笔记。资料分析使用三级编码法(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结合持续比较、备忘录书写等分析技术,进行逐步的类属提取和类属间关系构建,以最终形成家庭在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病耻感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理论模型。(2)第二部分研究为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调查。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北京安定医院和海淀区的三家卫生服务中心,便利选取243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使用精神疾病患者自我病耻感量表-简版、精神疾病患者刻板印象认同量表、精神疾病歧视态度量表、家属情感表达量表-患者自评版、家属病耻感问卷、家庭支持量表以及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对患者的内在病耻感、刻板印象认同及其感知到的各项家庭指标特征进行测评。对研究对象的内在病耻感状况进行描述,并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基于质性研究构建的家庭在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病耻感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理论模型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质性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可以通过家庭成员与患者在家庭内部负性或正性的日常互动来促进或减缓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内化,家庭成员个人层面的“家属的认知偏差”、家庭成员和患者的关系与互动层面的“家庭内的不良反应”和家庭系统层面的“差异化的家庭环境”,是影响“患者病耻感内化”的三类重要的家庭因素,其中“家属的认知偏差”作为因果条件可能导致出现“家庭内的不良反应”这一现象,“差异化的家庭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家庭里成员之间互动和交流的长期情境模式。此外,“患者个体化的反应”是面对家庭内不良互动时患者个人所采取的消极或积极的应对/互动策略。患者是否会进一步对精神疾病群体和自我形成“刻板印象认同”,是家庭影响患者走向“病耻感内化”这一结果的重要过程要素。(2)参与横断面调查的243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内在病耻感得分总均分为(2.21±0.72)分,其中86人(35.40%)得分超过2.50分,内在病耻感处于中、重度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属病耻感应对与家属歧视态度的治疗预后维度对患者内在病耻感存在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5、0.19,纳入上述变量的回归方程可解释内在病耻感得分方差的39.80%。研究所构建的家庭在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病耻感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理论模型中,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刻板印象认同对患者内在病耻感产生直接影响,效应系数为0.42;家属病耻感应对对患者内在病耻感产生直接影响的效应系数为0.42,通过患者刻板印象认同对患者内在病耻感产生影响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11;家属感知病耻感通过病耻感应对对患者内在病耻感产生影响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37;家属歧视态度通过病耻感应对及患者刻板印象认同对患者内在病耻感产生影响的间接效应系数总和为0.22;家属情感表达对患者内在病耻感的直接影响和通过患者刻板印象认同的间接影响均不显着(P>0.05)。模型拟合指标达到可接受标准:χ2/df为1.148,RMSEA为0.025,GFI为0.991,AGFI为0.968,NFI为0.989。研究结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可以通过在家庭内部家属与患者负性或正性的日常互动促进或减缓患者病耻感的内化,医务人员应注意从家庭成员个人层面的家属认知、家庭成员和患者的关系与互动层面的家庭内反应和家庭系统层面的家庭环境出发,制定以家庭为单位的患者内在病耻感干预方案,尤其应重点关注对家属病耻感应对、家属感知病耻感以及家属歧视态度的干预,以帮助改善患者的内在病耻感水平。

张欢[10](2020)在《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精神疾病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后称调查单位)精神专科门诊就诊患者苯二氮?类药物(Benzodiazepines,BZDs)的使用现况及长期使用情况,从一般人口学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及合并用药等方面了解与其长期使用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苯二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带来某些有益启示,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以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样本。以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精神科门诊就诊患者为抽样总体,每三个月为一层,分为四层;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在各层内各抽取连续3天门诊就诊患者为调查样本。对当日门诊就诊的精神病人从电脑端逐项填写自编的苯二氮?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用药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调查过程中如有重复统计的患者,则清除前一条记录,保留调查时间最靠近现在的调查数据。设定入组标准为:(1)门诊就诊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诊断标准;(2)调查时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统计学部分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调查患者中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率为34.8%,与该院2000年门诊患者BZDs使用率50%及2007年BZDs门诊患者使用比例48.85%相比,使用率逐渐降低。苯二氮?类药物长期使用率为16.4%,两种BZDs联用的比率为2.3%。在服用BZDs治疗的门诊患者中,长期使用率为47.1%。2.不同年龄段相比,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BZDs使用率(12.3%)及长期使用率(1.8%)均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苯二氮?类药物使用率及长期使用率均逐渐升高,≥75岁的患者使用率(55.7%)及长期使用率(32.8%)均最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女性BZDs使用率及长期使用率均高于男性,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精神科诊断的患者中,诊断为睡眠障碍的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率及长期使用率最高。儿童青少年期精神障碍及应激相关障碍的患者使用较少。3.调查中苯二氮?类药物的使用时间在4-2900天之间,中位数为100天,四分位数间距为240天。BZDs使用时长在性别方面上无明显差别,P=0.36。在精神疾病诊断方面,诊断为睡眠障碍的患者用药时间最长,使用时间的中位数为220天,四分位数间距为710天;其次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使用时间的中位数为100天,四分位数间距为365天。用药时间最短的是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患者,使用时间的中位数为30天,四分位数间距为35天。不同精神科诊断的患者在BZDs使用时长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ZDs使用者平均日用剂量为2.7地西泮5mg当量,低于BZDs长期使用者平均日用剂量3.4地西泮5mg当量。4.在各种BZDs中,使用者处方中最常见的BZDs是阿普唑仑(n=152;37.2%),其后依次为氯硝西泮(n=88;21.5%)。在长期使用者中,氯硝西泮使用的频率也仅次于阿普唑仑,且氯硝西泮转为长期使用的患者比例更高。5.调查单位BZDs长期使用者与非长期使用者相比,在一般人口学资料方面,两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ZDs长期使用者年龄更大,女性占比更多,婚姻状况大多已婚,职业以农民为主,受教育程度大多为初中及以下。在疾病相关信息方面,两组患者在精神疾病的起病形式及既往精神科住院次数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别。BZDs长期使用者的精神疾病病程长于非BZDs长期使用者。精神科诊断以心境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躯体形式及分离(转换)性障碍为主。在药物治疗方面,两组在联用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及情感稳定剂使用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回示:女性、高龄是苯二氮?类药物长期使用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诊断后,患者的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均与苯二氮?类药物的长期使用无明显关联;应用抗抑郁药与长期服用BZDs呈负相关;在具体的药物方面,使用奥氮平与长期服用BZDs呈负相关,阿戈美拉汀的使用也与长期服用BZDs呈负相关,而喹硫平与长期服用BZDs有关。结论:1.该院精神科门诊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率及长期使用率均较高,分别为34.8%及16.4%。2000年、2007年及2018年相比使用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苯二氮?类药物使用率及长期使用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女性高于男性。诊断为睡眠障碍的患者BZDs使用及长期使用最常见。2.BZDs的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00天,四分位数间距为240天。BZDs使用者平均日用剂量为2.7地西泮5mg当量。在各种BZDs中,在长期使用者处方中最常见的BZDs是阿普唑仑;氯硝西泮使用的频率仅次于阿普唑仑且转为长期使用的患者比例更高。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龄是苯二氮?类药物长期使用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诊断后,应用抗抑郁药与长期服用BZDs呈负相关;在具体的药物方面,使用奥氮平、阿戈美拉汀与长期服用BZDs呈负相关,而喹硫平则与长期服用BZDs呈正相关。4.BZDs长期使用比例仍较高,就像任何其他药物一样,BZDs需要小心开处方;关于其是否应该长期使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方式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方式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随机森林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复发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排除标准
        1.1.2 样本量计算
        1.1.3 复发标准与分组
    1.2 研究方法
        1.2.1 信息收集
        1.2.2 量表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1.3.1 数据清洗
        1.3.2 利用SPSS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数据转化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2.2 随机森林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复发的预测
3 讨论
    3.1 单因素分析
    3.2 随机森林法的病情复发预测模型

(2)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就诊情况分析
    2.2 就诊行为调查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儿少患者人群分布特点
    3.2 儿少患者就诊时间特点
    3.3 儿少患者地域分布特点
    3.4 儿少患者主要疾病种类
    3.5 就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儿少患者群体特点
    4.2 儿少患者就诊时间特点
    4.3 儿少患者地域分布特点
    4.4 儿少患者病种特点
    4.5 儿少患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患儿家庭与就诊情况问卷
附录二 疾病态度问卷
附录三 精神卫生知识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3)广州某医院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86项目”在册及在管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研究结论、局限性、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686 项目”社区精神卫生的发展及效果评价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4)宁夏八个县(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和社会综合管理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相关定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单因素分析
    2.3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6)精神分裂患者社区康复研究 ——以广州市N街社会工作介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1.3 本文创新之处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视角
    1.5 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者需求分析
    2.1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特征
    2.2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问题鉴定与原因分析
第三章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工服务研究
    3.1 社工介入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方法
    3.2 专业服务的介入策略
    3.3 社工服务案例分析
    3.4 发挥社会工作政策倡导的功能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4.1 结论
    4.2 反思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内蒙古自治区住院精神病人疾病谱和治疗用药及费用等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精神疾病相关流行病学及诊断和治疗的变迁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基于《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精神分裂症发病时间节律相关研究进展
        一、昼夜节律与精神分裂症发病
        二、月相节律与精神分裂症发病
        三、季节节律与精神分裂症发病
        四、跨年度节律与精神分裂症发病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出生时间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研究评述
        一、欧洲和北美地区研究汇总
        二、亚洲地区研究汇总
        三、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地区研究汇总
        四、出生时间影响罹患精神分裂症机制探讨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一、《黄帝内经》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考略
        (一) 感知觉障碍
        (二) 思维障碍
        (三) 情感障碍
    二、《黄帝内经》精神分裂症相关疾病考略
        (一) 狂证
        (二) 癫证
    三、《黄帝内经》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或疾病变化的时间节律
        (一) 月相节律
        (二) 四季节律
        (三) 运气节律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数据分析
    一、研究对象
        (一) 数据来源
        (二) 数据纳排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月相特征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联性研究
        (二) 出生和受孕时段月相特征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研究
        (三) 运气特征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联性研究
        (四) 出生和受孕时段运气特征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研究
    四、讨论
        (一) 月相特征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
        (二) 出生和受孕时段月相特征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三) 运气特征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
        (四) 出生和受孕时段运气特征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关系
        (五)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个人简介

(9)家庭在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病耻感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一、精神疾病概述
    二、精神疾病患者的内在病耻感
    三、家庭与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
    四、中国的本土文化、家庭观念与精神疾病患者的病耻感
    五、文献回顾小结
    六、研究相关理论
    七、研究的概念框架
第三章 家庭在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病耻感形成中作用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章 家庭在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病耻感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理论模型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四、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研究对象招募信
    附录2: 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访谈提纲及指南
    附录4: 访谈转录资料(节选)
    附录5: 资料开放式编码分析示例
    附录6: 一般资料表
    附录7: 精神疾病患者自我病耻感量表-简版
    附录8: 刻板印象认同量表
    附录9: 精神疾病患者歧视态度量表
    附录10: 家属情感表达问卷患者自评版
    附录11: 家属病耻感问卷
    附录12: 家庭支持问卷
    附录13: 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
    附录14: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一、发表的文章
    二、会议论文交流

(10)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精神疾病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方式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随机森林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复发的预测[J]. 尤志军,俞秋峰,汪晓晖,卢国强,李雪芳,刘志斌.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1(04)
  • [2]儿少精神科患者就诊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D]. 林嘉峰. 汕头大学, 2021(02)
  • [3]广州某医院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86项目”在册及在管的影响因素[D]. 沈炳刚.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宁夏八个县(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现状分析[D]. 杨琪.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王贤,朱益,徐韦云,介勇,汪作为.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0(03)
  • [6]精神分裂患者社区康复研究 ——以广州市N街社会工作介入为例[D]. 雷艳辉. 广州大学, 2020(07)
  • [7]内蒙古自治区住院精神病人疾病谱和治疗用药及费用等调查[D]. 曹雪.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基于《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因素研究[D]. 王冉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家庭在精神疾病患者内在病耻感形成过程中作用的研究[D]. 尹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精神疾病患者苯二氮?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D]. 张欢. 济宁医学院, 2020(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