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试点学分制度初探

一、成人高等教育试行学分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梁家贵,伍德勤,蒋祥龙[1](2020)在《深化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已经推行了较长时间,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诸如规章制度的修订问题,以及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与成绩评定等新问题。在新时期,需要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推行学分制,制定新条件下的规章制度,并重视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新问题、教学评价与成绩评定新问题进行研究。

傅诗题[2](2019)在《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探究 ——以赣南师范大学为案例》文中认为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实施绩效管理成为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重要走向。论文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三个视角出发,在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探究建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改指标体系。论文主要使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全文共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论文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选择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工具。第三章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政策内涵。厘清本科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政策内涵和具体要求。第四章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进行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掌握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索建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六章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以赣南师范大学进行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为现实案例,在实践中探索并检验和修改建构的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七章建议与不足之处。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本科院校绩效评价改进建议,并对论文研究进行总结,针对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改进意见。

滕曼曼[3](2018)在《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文中指出大学毕业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高校教学绩效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关键观测点。然而,由于国情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同,各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差异显着,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困惑性,而这不利于探究大学本科毕业率所反映的真正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放眼全球,大学本科毕业率表现出三点特征:国别差异、院校差异和个体差异。例如,美国与法国的大学本科毕业率(学制内)不到40%,英国与日本(学制内)则达到80%,而这些国家同属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国家内部,不同类型院校和不同学生个体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上同样存在差异。与世界经验不同的是,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状呈现整体偏高(98%的平均值超过任何一个OECD成员国)且院校间差异不大(不同类型大学的本科毕业率不存在明显差异)的特征。目前,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高的现状遭到多方质疑,为了追溯根本问题所在,首先需要揭示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探究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直面问题解决之道。从理论层面探究发现,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及其与高等教育质量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本质上,大学本科毕业率,即学生群体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而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为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满足程度。因此,客观地说,大学本科毕业率和高等教育质量之间存在“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并可能引发矛盾。所谓“一元”,指的是大学本科毕业率仅意味着学生达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程度,评价者仅为大学;“多元”指的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期望,评价者为多元利益主体。“一元”与“多元”关系可能引发的矛盾是,大学评定“合格”的毕业生未必为其他利益主体所认可,由此可能会出现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但高等教育质量低的现状,反之亦然。因此,不能简单线性地使用大学本科毕业率的高低来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是要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否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严守大学学业要求,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元需求,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则是首要的一项;由此来看,以上两个条件是密切相关,首尾相合的。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之间“一元与多元”的关系,要求以复杂性和多元性的视角对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借助“系统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及“院校影响理论”,从大学的外部系统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维度入手,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在“大学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分析框架”的指导下,本研究发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外部力量对高等教育提出自身价值期望,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同程度的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大学。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思维和方式仍然支配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简单划一的刚性评价制度和绩效性教育经费分配机制;就业市场上对“学历本位”的推崇仍然牵制着高校的办学行为,体现为各类社会企事业单位对“双证”的要求;我国社会传统的文化观念依然强有力的“浸润着”大学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呈现为社会对大学生不毕业的无法接受。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大学不得不追求高的本科毕业率,甚至于采取了一些明知是错和自损质量的措施,例如“清考”制度。因此,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的复杂过程,而且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可预见的是,如果不采取相关的改革措施,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未来仍将保持高走位趋势。在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一元与多元”的逻辑关系下,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历史延续性以及多元影响因素,表明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大学内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严格性不足”或“灵活性不够”,造成部分学生未达到大学的学业要求或者人才培养目标而毕业,造成毕业率的“虚高”,违背了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一元”本质;而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则是在行政化管理体制下,“计划性”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市场性”的多元需求,造成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应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表层问题”和“问题本质”,需“两条腿”走路:一是大学坚守学术标准并不畏艰难地进行相关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二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社会的各方力量的协调和支持,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简政放权”。基于质量视角,对我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协调好政府、大学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各在其位,各司其职,达到互融共生。

艾斌[4](2017)在《基于学分制的成人教育教学站点管理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现实的角度分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站点管理工作中目前出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结合试行学分制的契机提出了提高站点教学及管理水平的办法.

冯阳[5](2016)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等历史阶段,于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向艺术设计转型。到1998年我国本科专业目录的出台,学科发展完成了有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蜕变,进入综合型艺术设计时代。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以后,艺术设计的学科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与艺术设计转型并行的是我国轰轰烈烈的学分制改革浪潮。我国高等教育与学分制渊源颇深。在民国时期曾有过近三十年的全面的践行活动,新中国建立以后转为实行计划性较强的学时制;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旨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新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改革中,关于学分制的内涵认知分歧较大。其中关于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的认知造了一定程度的视听混淆,从而产生了成众的多徒有学分制之表却无选修之质的学分制教学模式,是我国学分制改革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选修机制、开放的课程体系、目标性的学分管理方式等。基此,得以产生多样性的人才。选修机制、学分管理须以开放的课程体系为载体,通观学分制发展历程可见,学分制改革均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行。基于学分制模式的大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分制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艺术设计学科的转型是基于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与实现的。在此历程中,与学分制改革同行共舞,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完全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学分学年制、分段式学分制(“1+3”制、工作室制等)、计划型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等。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分析,学分学年制是一种基于传统教学的改良型学年制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分布于二个领域,一是通识教育部分,一是专业教学部分。前者,综合类院校基于学校平台搭建文理兼顾、包含学校特色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艺术类院校则侧重于丰富基础理论教学和艺术常识的普及;后者,主要采取设置二、三年级集中选修时段,或增设平行课程等形式植入选修元素。这类教学模式践行群体众多,既有老牌艺术类院校如西安美术学院等,也有历史不足二十年的新建院校,因此,出于办学历史、以及局限于教学资源与能力等原因,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分段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二类形式,一是“1+3”制,一是工作室制。前者施行一年的不分专业的共同基础教学。此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专业藩篱,在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配合下,建立“大设计”概念,一改传统的狭隘的专业本位思想,以及工艺美术教育阶段美术型基础教育的面貌。后者在引进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打破了传统的递进式、积累型的课程式教学模式,为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多元化教学的格局。分段式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方面,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主要是顺应改革趋势,建立了学分制教学形制。充分发挥学分制优势的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完全学分制改革实践。南艺的学分制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它基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革新思路,通过课程平行化和自由选修的方式,形成了“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的完全学分制教学范式。虽然南艺的完全学分制实践止于2009年,但是,基于学分制实践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锐意革新的精神成为南艺艺术设计教学的宝贵财富。三十年的学分制改革实践,形成了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多元化局面,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随着上世纪末的大学扩招,艺术设计专业历经了一段爆发式的发展过程,整体教学规模发展过速。虽然教学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但同时也埋下了根基薄弱、简单复制等隐患,整个学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虚胖现象。尤其是课程体系设计方面,拼缀现象严重,致使整体的教学质量下滑。此外,由于课程体系建设不到位,在学分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各种形式的学分制虚假介入现象。基此,建议从明确培养目标,做好预设、铺陈,加强基础教学建议,打造精悍核心课程,开放终端课程,以及增加操作性能考量等方面入手,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为深化学分制改革、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陈清洲[6](2016)在《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转换制度建设》文中研究说明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转换制度是实现学分互认的基础性工程。学习成果转换与学习成果互认的概念具有趋同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学习成果转换制度可分为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三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选课制、导师制和学分绩点制等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信息化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由此,提出要建立以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性、拓展性和突出职业性与应用性为特色的学习成果转换认定制度模型;采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国际合作等多种转换方式,实行规范运作的管理制度、实施信息化的运营服务,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学习成果转换制度体系。

陈勇[7](2015)在《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文中指出从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至今,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史,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政工干部→政工干部也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允许评聘教师职称→承认教师身份→确立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强调专业化”的历史变迁。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变化,是辅导员制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辅导员制度的变化,辅导员的称呼、选聘准入、职位设置、学历要求和培训培养等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变迁的诸多转变。辅导员制度的变化,是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部24号令规定了辅导员的八大职责,主要分为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方面,他们与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干部身份密切相关,“双重身份”使得辅导员的职责与高校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有着很大的不同。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并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之外的日常教育。辅导员的管理身份也更多地是用管理的手段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更多地是要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高校辅导员的职位设置,在国家层面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在社会层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层面是学生工作队伍内部职责分工的需要,在学生层面是成长成才过程中得到学习、生活、交往、心理、就业、深造等具体指导和帮助的需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岗位分析”理论,可以编写出辅导员的岗位说明书。通过岗位分析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工作带有很强的实践色彩,单纯强调辅导员的管理干部身份或者是德育教师身份,或者是兼而有之的“双重身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绝大多数辅导员和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处长等学工领导都认可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认为保障了辅导员的待遇,提高了辅导员的地位,但是他们对双重身份带来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在职辅导员和新任辅导员都比较倾向于将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成一种“服务者”的角色,反映出他们一种更为平等的师生观,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可能更多地充当了“管理干部”的角色。如果能够转岗,大部分辅导员选择转岗至教师岗位,从事自己原来所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辅导员的双重身份的规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双重身份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相吻合,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相对于原来的单一干部身份,双重身份提高了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和实际待遇,为辅导员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蕴含了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双重身份与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对辅导员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双重身份的制度设计会在将来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变革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双重身份是一种摇摆性的制度设计。双重身份给辅导员带来了身份上的不确定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面临挑战;调查显示,辅导员倾向于将自己确定为教师身份,而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的其他人:如大学生、专任教师和行政干部都倾向于将辅导员看成是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的定位有可能使辅导员产生教师和干部任何一方的核心利益都无法享受的蝙蝠效应。第二,双重身份给辅导员带来了严重的角色冲突。双重身份导致辅导员角色内容的矛盾性、角色结构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双重身份引发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的冲突。第三,双重身份凸显了辅导员制度体系内在的缺陷与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章将高校岗位设为专业技术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工勤服务岗位三类岗位,这是一种单一身份的岗位设置取向,而教育部24号令对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设置显然与上述上位法律规章不一致;双重身份同时也是一种权宜化的制度设计,具有过渡性、依附性、关照性的特点,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双重身份的制度设计还与教育领域去行政化改革的发展趋向背道而驰。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定位折射出我国长期存在的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折衷主义的教育定位、管理本位的思维方式。这既是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模式的直接影响,也有着政教不分、官师合一、“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从美国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历史来看,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渐趋成熟,其学生事务工作者的突出特点是队伍职业化、培养专业化、管理职能化、身份稳固化。这启示我们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上要强化辅导员身份的专业属性,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推进辅导员的职责分工。鉴于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因素逐步丧失,根据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逐步消解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淡化其干部身份,强化其专业内涵。依据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原则,可以将辅导员的身份确定为“专业的学生工作者”。以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身份为依托,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可以将辅导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称为全科式、凝聚式、专科式三个发展阶段,实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固化和专业分化的齐头并进,初步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通道与路径。双重身份问题是目前制约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一个症结问题,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可能是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孙冬喆[8](2014)在《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终身教育的理念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推广与普及,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即期待建立一个“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的愿景亦越来越明晰。就当前的状况而言,加大力度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并对已有的教育体系、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大突破与创新,从而打破学校与学校外教育之间互相割裂的壁垒,以最终建立一种能够对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估、统一认证,并予以积累和转换的机制,也即目前国际社会十分流行的所谓学分银行制度,已经成为目前政府正在推行的重大政策举措之一。再就学分银行的功能而言,其一是可以将学校与学校外教育机构取得的学习成果通过统一认证而获得认可;其二是通过学习成果的认证而把不同形态的教育机构予以有机衔接;其三是通过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推动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作用。简言之,学分银行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学习成果的代表形式),汇兑的也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银行基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贯通学校与学校外教育“立交桥”的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因此,研究学分银行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解读其本身的运作机制与保障体系的问题,而且更是对终身教育理论的实践拓展具有现实而重要意义的重大举措。其次,学分银行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以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作为研究选题,属于基础性、应用型的研究课题;而作为一项正在推动的实践活动,其又亟需得到理论的指导,因而又是一项富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将探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背景下学习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同时就架构学校与学校外教育立交桥的可能性做出有益的探索。本研究采取文献分析法、纵向的历史与横向的国别比较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复合的研究方法,内容涉及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文献综述、学分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国际社会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经验、以及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具体案例。而在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相关专家进行深度访谈验证研究观点准确性的基础上,最终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理性判断,并就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问题提出现实而有益的建议则是本论文期待达成的最终目标。本论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一个国际社会正在流行并已在我国得以实施,但无论理论探究还是实践探索都处在初始阶段的新生事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与研究,则其本身在论文选题与内容的切入方面就具有填补国内研究空白的创新意义。本研究共分为六章,具体研究思路如下:一、背景分析:提出问题→厘清概念→提出论点;二、文献梳理:历史视角→现实轨迹→问题聚焦;三、比较借鉴:了解他国经验→梳理本国实践;四、实证调查:明晰问题;五、要素分析;六、对策建议。经研究,影响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项,一是传统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的固有割裂与断层;二是学分银行制度缺乏外部的保障机制;三是迄今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框架体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提出了如下三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快学分银行立法进程;二是尽快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框架基准;三是建立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学分银行进行管理的操作平台。有关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在当下的学术界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随着学分银行在落实终身教育理念、保障公民学习权、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日益显现,这一人类教育史上的重要创想与实践课题终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与瞩目。

王曙光[9](2013)在《高校成人教育弹性学年学分制的意义与可行性》文中指出从学分制已成为高校普教常态化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角度,文章分析了学分制的优点及在高校成人教育中实行弹性学年学分制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指出这是高校成人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

陈明平[10](2013)在《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成人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倍受关注,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近年来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重庆市成人高等教育也必须和其他教育形式一起,责无旁贷地共同承担起为重庆市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复合型人才的任务。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存在许多特性和优越性,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目前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遭遇到很多问题和障碍。本论文主要是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当代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人本主义教育学理论对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梳理目前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分制现状,阐述了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建立学分制的必要性;浅析了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在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策略探讨。本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的文献综述,并结合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实际发展情况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自身特点,提出了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建立推行学分制的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通过对学分制内涵及特征、产生和发展以及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方面的阐述,论述了学年制被学分制取代是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第三部分介绍了美、英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现状,以及对我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提供的可借鉴宝贵经验。第四部分阐述了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如指导思想、管理机制、课程体系、硬件资源、教学队伍等方面)。第五部分主要是从内外两方面(即外部管理策略和内部管理策略)对我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作了初步的策略探讨。本文通过对我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的问题及策略研究,认为我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建立和推行学分制是符合我市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重庆市实现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从重庆市各普通高校目前的现实条件上看,成人高等教育建立和推行学分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者们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和创新,我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建立和推行指日可待。

二、成人高等教育试行学分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高等教育试行学分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深化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改革和建设成效
二、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改革和建设存在问题
    (一)原有规章制度需要修订和完善
    (二)学分制管理的试验与研究
    (三)新规章制度的制定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新问题研究
    (五)教学评价与成绩评定新问题研究
三、深化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教改和信息化建设方向
四、结论

(2)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探究 ——以赣南师范大学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方法
        一、技术路线
        二、主要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地方本科院校
        二、教学管理
        三、绩效评价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绩效评价理论
        二、高校教学管理理论
第三章 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政策内涵
    第一节 本科教学管理政策内涵
        一、本科教学管理水平评估
        二、本科教学管理合格评估
        三、本科教学管理审核评估
    第二节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政策特点
        一、地方性
        二、应用型
第四章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绩效评价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
    第一节 问卷编制
        一、前期访谈
        二、设计问卷
        三、调查对象
    第二节 现状调查
        一、问卷发放情况
        二、统计分析
        三、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现状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一、坚持政策法规引导
        二、坚持课程标准要求
        三、坚持教育内涵发展
    第二节 评价指标设定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真实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第三节 确定绩效评价标准
        一、信度
        二、效度
        三、认可度
    第四节 构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学生评价指标
        二、教师评价指标
        三、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指标
第六章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赣南师范大学案例
    第一节 案例实施方案
        一、案例实施情况介绍
        二、方案实施前基本情况
        三、实施方案介绍
    第二节 实验学院与对照学院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对比分析
        一、学生评价指标对比
        二、教师评价指标对比
        三、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指标对比
    第三节 结论
        一、要推广绩效评价
        二、重结果,轻过程
        三、学院权限受限制
        四、缺乏对人的关怀
第七章 建议与不足之处
    第一节 建议
        一、构建弹性化的评价机制
        二、加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三、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
        四、改进“放、管、服”机制
        五、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提升
    第二节 不足之处
        一、权重核算的科学性研究不足
        二、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的关联性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简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理论探究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内涵
        一、本科和本科教育
        二、本科毕业
        三、本科毕业率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质量意蕴
        一、本科毕业率质量内涵的分析框架
        二、本科毕业率的内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三、本科毕业率的外部质量意蕴逻辑分析
    第三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逻辑关系探究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本质指向一元: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等教育质量指向多元: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
        三、一元与多元——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冲突
第三章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全球图景
    第一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世界图景——以OECD成员国为例
        一、OECD的教育指标体系及特征
        二、OECD的高等教育毕业率指标说明
        三、OECD成员国高等教育毕业率状况
    第二节 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典型国家——以美、法、英、日为例
        一、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二、法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三、英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四、日本大学本科毕业率
    第三节 基于全球视域下的典型国家大学本科毕业率特征分析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国别差异
        二、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院校差异
        三、大学本科毕业率存在个体差异
第四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回溯与现状考察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历史演变
        一、民国时期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二、建国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状研究
        一、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
        二、2015年中国大学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三、2015年中国大学不同学科本科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
    第三节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历史与现状的反思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大学本科毕业率统计制度
        二、从发展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演变呈现历史延续性
        三、从现状来看,大学本科毕业率高且院校之间呈弱差异性
第五章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机制探析
    第一节 政府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行政管理体制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教育政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政府评估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就业市场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民众心理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三节 学生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二、学生的课程考核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学生的就业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第四节 大学在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一、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
        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严格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三、学分制学籍管理的“灵活性”与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形成
        四、对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严格性”与“灵活性”的反思
第六章 对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探析
        一、大学本科毕业率与高等教育质量呈现“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的本质——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第二节 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现象剖析与趋势研判
        一、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的特征
        二、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形成的复杂原因
        三、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发展的趋势研判
    第三节 基于当前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现实问题的思考
        一、回归大学本科毕业率的本质
        二、妥善处理大学组织本质与现实外部社会多元需求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基于学分制的成人教育教学站点管理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成人教育教学站点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收费混乱
    1.2 招生混乱
    1.3 教学混乱
    1.4 不注重教学资料的管理
2 成人教育教学站点管理混乱原因分析
    2.1 意识淡泊
    2.2 没有专门的成人教育档案资料管理人员
    2.3 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3 基于学分制的成人教育教学站点管理
    3.1 严格收费管理
    3.2 对站点领导和教师进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培训
    3.3 强调教学资料和档案管理工作
    3.4 从制度上把好关口
    3.5 建立基于网络的成人教育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4 结语

(5)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一章 学分制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学分制与选修制的渊源
        一、“选修制”: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
        二、“学分制”:美国高等教育对选修制的延展
        三、兼容并蓄:学分制的完善与发展
    第二节 学分制内涵与外延的解读
        一、我国学分制内涵之争与原因分析
        二、学分制的内涵:采用学分管理的选修制
        三、学分制的外延:学习自由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学分制教学模式及其特色
        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
        二、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我国学分制教学模式辨析
    第一节学分制改革及其教学模式变迁
        一、民国时期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建国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摈弃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兴盛
    第二节多元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辨析
        一、从“六种模式论”到“两种模式论”
        二、“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
    第三节 现下学分制教学模式面面观
        一、不完全学分制是逆水行舟的产物
        二、定位相宜的计划型学分制体系
        三、多头并举的深化学分制改革
第三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流变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源流
        一、从“图案”起步的艺术设计教育
        二、在“工艺美术”中彷徨的艺术设计教育
        三、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变革
        一、早期图案教学与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形成
        二、艺术设计对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承袭与更新
        三、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存在问题
    第三节 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
        一、学分制改革对教学制度改革的推动
        二、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
第四章 不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
    第一节 学分型学年制: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一、西安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南京林业大学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二节 分段式学分制:基础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三节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兴起
        一、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艺术设计教学
    第四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的分析
        一、四位一体的课程结构
        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三、集中切块的修选管理
        四、固定学制的适形方案
        五、面向市场的实践教学
第五章 完全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实验
    第一节 南京艺术学院学分制改革概述
        一、学分制改革的前奏
        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历程
        三、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概貌
    第二节 设计学院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呈现
        一、一个屋檐下的两种教学模式
        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运作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分析
        一、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二、课程体系中的缺憾与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涟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关于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后的一些思考——以课程体系为例
附录 2: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情况一览表(2015 年)
附录 3:本文所涉高等学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

(6)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转换制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习成果转换制度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学习成果
    ( 二) 学习成果转换
    ( 三) 学习成果转换制度及其意义
二、学习成果转换制度的历史沿革
    ( 一) 学年制学习成果转换制度
    ( 二) 学年学分制学习成果转换制度
    ( 三) 弹性学分制学习成果转换制度
三、学习成果转换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选课制流于形式
    ( 二) 导师制徒有虚名
    ( 三) 学分绩点制不完整
    ( 四) 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 五) 信息化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四、重构学习成果转换制度的建议
    ( 一) 特色显着的学习成果转换认定模式
    ( 二) 科学规范的学习成果转换制度体系
    ( 三) 有效运行的学习成果转换实现方式

(7)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徘徊在双重身份之间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发展轨迹
        一、政工干部
        二、是政工干部,也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
        三、允许评聘教师职称
        四、承认教师身份
        五、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
        六、专业化职业化
    第三节 与高校辅导员身份相关的其他制度的演变
        一、称呼
        二、选聘准入
        三、职位设置
        四、学历要求与培训培养
        五、制度变迁所折射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动力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构建与演化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及岗位设置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演变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演变历程
        二、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分析
        三、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职责与教师身份
        四、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职责与干部身份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工作职责的比较
        一、高校专任教师的工作职责
        二、工作职责比较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与管理干部工作职责的比较
        一、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职责
        二、工作职责比较
    第四节 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设置
        一、岗位设置的依据
        二、基于岗位分析理论的岗位设置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认知调查
    第一节 问卷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问卷形成
        二、调查预想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情况
        三、对辅导员工作的情感态度
        四、对辅导员岗位发展出路的打算
        五、对辅导员角色身份的认识
        六、关于职业化专业化的开放性问题
    第三节 调查结论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确立存在不少问题
        三、调查预想的验证
第四章 双重身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双重身份的产生背景
        一、“后继乏人”、“育人不教书”——政治辅导员的尴尬
        二、“教师化、专业化”——稳定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举措
    第二节 双重身份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有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章 双重身份的挑战与困境
    第一节 身份定位的摇摆性
        一、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危机
        二、身份摇摆的实证调查
        三、身份摇摆与蝙蝠效应
    第二节 角色内容的冲突性
        一、角色的基本概念
        二、角色冲突的类型
        三、双重身份导致的角色冲突
    第三节 制度设计的矛盾性
        一、冲突性
        二、权宜化
        三、行政化
    第四节 双重身份的哲学反思
        一、双重身份的理念溯源
        二、双重身份的文化归因
第六章 高校辅导员的身份重建
    第一节 双重身份的变革依据和目标
        一、变革的依据
        二、变革的目标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简介
        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基本特点
        三、对我国辅导员身份定位的主要启示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未来构想
        一、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身份定位
        二、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建构原则
        三、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职业构想
余论 双重身份制度设计的政策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安徽省2012年高校辅导员上岗培训问卷调查表
附录2:安徽省2012年高校辅导员高级研修问卷调查表
附录3:高校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四、论文研究框架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学分银行制度的概念与界定
    第一节 制度与教育制度
    第二节 学分制
    第三节 学分银行制度
    第四节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学分银行制度在中国的导入与发展
    第一节 学分银行探索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第二节 学分银行建设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第三节 学分银行创建在我国的“繁盛”与“混乱”
第三章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的运作框架与模式
    第二节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的保障机制
    第三节 国外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评价与借鉴
第四章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调查与访谈
第五章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要素分析
    第一节 教育体系的融合与重建
    第二节 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第三节 框架标准与组织机构的构建与规范
    第四节 立法制度的建设与完备
第六章 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快学分银行立法的进程
    第二节 推动国家资格框架的构建
    第三节 促进独立机构与平台的建设
结语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结论
    二、创新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9)高校成人教育弹性学年学分制的意义与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学分制的优点及在高校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1.1 学分制的优点
        1.1.1 从教育社会学的层面考量
        1.1.2 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观照
    1.2 在高校成人教育中实行学分制的现实意义
        1.2.1 避免学非所用的“工学”矛盾
        1.2.2 缓解家学矛盾和各种冲突
        1.2.3 促进收费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改善
2 高校成人教育实行学分制的可行性
    2.1 领导班子
    2.2 管理队伍
    2.3 教师队伍
    2.4 硬件设施
3 结语

(10)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文献研究综述
2 关于学分制的理论研究
    2.1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征
    2.2 学分制的产生及发展
    2.3 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3 美、英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比较研究
    3.1 美、英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实施现状
    3.2 美、英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对我国的启示
4 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现状研究
    4.1 我国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4.2 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现状
    4.3 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指导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4.3.2 管理机制不健全
        4.3.3 课程体系单一
        4.3.4 学校教学硬件资源严重不足
        4.3.5 高素质的教学队伍缺乏
5 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的策略研究
    5.1 外部管理策略
        5.1.1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5.1.2 增强校际合作,实现学分互认
        5.1.3 改善外部环境
    5.2 内部管理策略
        5.2.1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5.2.2 制订弹性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5.2.3 加强教学硬件资源建设
        5.2.4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5.2.5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学分制的实施,保证教育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四、成人高等教育试行学分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化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梁家贵,伍德勤,蒋祥龙.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2]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评价实践探究 ——以赣南师范大学为案例[D]. 傅诗题.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3]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问题研究 ——基于质量的视角[D]. 滕曼曼. 厦门大学, 2018(06)
  • [4]基于学分制的成人教育教学站点管理工作研究[J]. 艾斌.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05)
  • [5]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 冯阳.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6]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转换制度建设[J]. 陈清洲.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6(02)
  • [7]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D]. 陈勇. 安徽师范大学, 2015(12)
  • [8]中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D]. 孙冬喆.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9]高校成人教育弹性学年学分制的意义与可行性[J]. 王曙光.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4)
  • [10]重庆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问题研究[D]. 陈明平. 重庆师范大学, 2013(1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