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一、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福平,史红梅,张海燕,杨彬,闫凤霞[1](2022)在《应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高粱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8份高粱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重、生育期等5个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等3个品质性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8份高粱种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方差分析表明,18份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间差异达显着、极显着或者不显着水平。参试材料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存在较大差异。应用隶属函数分析法筛选出综合表现较优的5个高粱种质依次为:KS 152-1、M-60826、5-46796、散穗红壳矮高粱、哲43恢。可以应用于高粱生产及育种。

谭燕,康晨,孙守钧,罗峰[2](2022)在《忻粱52×美引-251杂交组合F2代群体产量性状遗传分析》文中指出将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苏丹草品系美引-251杂交,对F2代群体的穗长、穗重、百粒重、着壳率通过主-多基因分析方法进行数量遗传分析,得到最适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长符合Model A0,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穗重、百粒重、着壳率均符合Model B1,且受两对主基因控制,属于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6.81%、40.37%、89.11%,由此可知穗重和着壳率遗传率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且可稳定遗传;而百粒重遗传率较低,所以该性状易受环境的影响,应在高代进行选育。通过对群体各产量性状的测量和数据分析,以及估算各性状主基因遗传率,为今后高粱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李资文,李志刚,周伟,王振国,李岩,杨志强,罗巍,周亚星[3](2021)在《高粱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评价与综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产量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客观评价高粱品系,提高性状改良进程。本研究对24个高粱组合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穗粒重变异系数和主穗柄长度较大;全生育期与至开花期、穗粒数皆达到极显着正相关,与穗粒数、单穗粒重、糖锤度呈显着正相关,千粒重对产量影响最大;灰色关联度结果也表明千粒重与产量性状关联度最大,其次为单穗粒重、至开花期和主穗长度;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综合成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6.91%,分别为生育期因子和开花期因子、产量因子和穗长因子、株型因子和穗柄长度因子、穗粒因子物质运储因子、产糖因子,排名前6的高粱组合有N2、N20、N19、N9、N8和N2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阈值为0.60处,将24个高粱组合分为3类,第Ⅰ类生育期较长,千粒重、穗粒重较好;第Ⅱ类生育期较短且产量较高;第Ⅲ类综合性状较好。

王润丰,王海莲,刘宾,陈二影,黎飞飞,岳霞,张华文[4](2021)在《14个粒用高粱饲用品种农艺性状的评价》文中认为为充分发掘国内粒用高粱品种的饲用潜力,丰富粒用高粱用途,本试验在全国3个高粱主产省(辽宁、山西和甘肃)设置5个试验点(沈阳、锦州、朝阳、晋中和平凉),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RCBD),对14个粒用高粱品种的6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粒重、千粒重、产量和生育期)进行田间统计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14个粒用高粱品种间的农艺性状差异极显着(P<0.001),不同试验点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极显着(P<0.001),同时品种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也极显着(P<0.001),但6个农艺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H2>0.6),在高遗传力区间。各农艺性状间存在极显着的相关性,但重要性状如穗粒重与千粒重、产量与千粒重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P<0.001),这使得筛选品种时需要对性状有所取舍。初步筛选出符合高产稳产、适宜机械化生产要求的两个高潜力粒用高粱品种辽杂52和锦杂110。为全面评价粒用高粱品种的饲用价值,还需对其籽粒营养品质指标进行化验分析。

吴国芳[5](2021)在《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丹草(Sorghum-sudangrass hybrid)杂种优势强、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可多次刈割利用,是重要的一年生饲用作物。但因其幼嫩茎叶中含有一定量的氢氰酸,家畜采食过量易产生中毒现象。因而培育低氢氰酸含量的高丹草是重要育种目标。在课题组前期对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相关主效QTL PA7-1定位研究基础上,我们用高丹草(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2分离群体1200个单株对低氢氰酸含量性状定位研究发现了另一个相关的主效QTL PA 7-2。进而采用BSA-SSR方法和低氢氰酸含量目标性状QTL侧翼的SSR标记,从高丹草群体1200个分离单株中筛选建立了等位基因重组QIRs群体,经套袋自交得到F3分离群体,并从中筛选出130个F3重组株构建了精细定位群体。本试验重点对PA 7-1和PA7-2这两个主效QTL进行了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挖掘和功能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从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的1200个F2群体单株中各选10个低氰与高氰植株的DNA等量混合建立基因池,并以亲本为对照筛选得到SSR适宜引物11对。用这11对引物对F2分离群体1200个单株及其双亲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得到多态性条带位点253个。2.利用这253个多态性标记构建了一个基于高丹草F2群体的连锁群图谱,其覆盖基因组长度211.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0.84 cM。QTL定位检测到4个与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相关的QTLs,只有PA 7-1和PA 7-2为主效QTL,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57.4%和47.1%。3.采用QTL侧翼SSR标记对1200个F2单株进行筛选,分别建立了 2个PA 7-1和PA7-2的QIRs群体,各包含379和121个重组株。利用单粒传法分别获得了 F2:3群体,基于该群体再次进行QTL定位,验证了 PA7-1和PA7-2的稳定性。4.为缩短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区间,利用高丹草130个F3重组单株的精细定位群体分别进行了精细定位。最终将PA7-1确定在标记SORBI4G4-120和SORBI4G4-680之间,包含8个SSR标记;将PA7-2确定在标记Sobic.8g1-600和XM00242-400之间,包含6个SSR标记。5.对PA7-1的8个和PA7-2的6个SSR标记片段进行回收、纯化、测序及与已知的高粱基因组比对分析,首次建立了PA7-1和PA7-2高分辨率的物理图谱。将PA7-1确定在高粱第4号染色体的203.6 kb基因组区域内,该区间包含了 18个候选基因;将PA7-2确定在高粱8号染色体上18.4 kb和25.5 kb的区域内,以及该染色体上克隆BAC 88M4基因AY661656.1上,它们共包含了 5个候选基因。6.通过RT-PCR表达水平验证发现,PA7-1有2个基因XM 021458168.1和XP021313843.1,PA7-2有1个基因AY661656.1,这3个基因在低氰的父本红壳苏丹草和F2植株的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中均有显着表达,表明它们是调控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

张海燕,史红梅,周福平,杨彬,李爱军[6](2021)在《不同来源高粱品系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选用来自中国、美国、印度的61份高粱品系作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成熟期对高粱的9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品系间性状表现具有丰富多样性,其中生育期和淀粉的变异程度最低,株高、穗长、单宁的变异程度较大,穗粒重、千粒重、粗蛋白、脂肪的变异程度较为明显。株高、穗粒重与穗长呈显着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单宁、粗蛋白与脂肪呈极显着正相关,单宁、粗蛋白、脂肪与总淀粉呈极显着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1份高粱品系可划分为三个类群,各类群都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供试高粱品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均有着巨大的改良潜力,为进一步改良高粱品种和亲本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朱吉风,张俊英,秦秋炜,王伟荣,储黄伟,周熙荣,李延莉[7](2022)在《上海甜芦粟种质资源收集与初步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上海甜芦粟地方种质资源的多样性,选取11份地方种质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种质资源的种子萌芽力、抽穗期、分蘖数、分枝数、茎秆产量、籽粒产量等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种子萌芽力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异系数超过40%;在产量性状中,单株产糖量介于40.31~142.84 g,变异系数最大,为29.19%;茎秆出汁率介于46.60%~56.73%,变异系数最小,为5.55%;糖锤度介于11.42%~16.77%,变异系数略高于茎秆出汁率,为10.8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糖量与株高、叶鞘鲜重、节间数呈显着正相关,与茎粗、叶片鲜重、茎秆鲜重呈极显着正相关;茎秆出汁率与茎粗、叶鞘鲜重呈显着正相关P<0.05;糖锤度与所测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在供试种质中,19G016在15℃下发芽最快,其单株产糖量和糖锤度最高,分别为142.84 g和16.77%;19G012抽穗最快,从播种到抽穗仅用82.6 d;19G017的茎秆出汁率最高和分蘖数最少,分别为56.73%和0.6个。该研究结果以及这些丰富的地方种质资源将为甜芦粟品种改良提供基础。

高杰,封广才,李晓荣,李青风,彭秋[8](2020)在《贵州不同地区高粱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与聚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贵州地区220份高粱种质资源进行了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包被度、壳色和粒色分布较分散,穗形、穗柄状态和穗型频率分布较集中,侧散(伞)类型居多;生育期、有效分蘖数、节间数、株高、茎粗、穗长、穗柄长、穗粒重和千粒重均存在较大变异,变异系数为8.36%~37.46%,各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为2.00;从区域来看,黔东南地区种质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分别为28.56%和1.5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部分数值型性状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将220份高粱种质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包含211份种质,表现为侧散(伞)穗、生育期短、分蘖力强、穗长和穗粒重小等特点,可作为中早熟侧散型高粱育种的基础材料;类群Ⅱ包含8份种质,主要表现为周散(伞)穗、穗柄直等特点,可用作帚用高粱材料的改良亲本;类群Ⅲ仅含1份种质,主要表现为棒形紧穗、生育期长、分蘖力弱、节间数多、植株高大粗壮、主穗短、穗柄长和穗粒重大等特点,可作为能源用高粱种质创新。

吕鑫,平俊爱,李慧明,牛皓,王玉斌,王瑞,楚建强,詹鹏杰[9](2020)在《不同类型饲草高粱产量、农艺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饲草高粱新组合在山西榆次、山阴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饲草高粱产量性状、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表现,探讨它们之间的量化关系,从而对各参试组合从产量和品质全方位进行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试验采用NCⅡ完全双列杂交区组设计,利用6个饲草高粱不育系(P1组)和3个饲草高粱恢复系(P2组)及其组配的18个杂种F1为材料,测量P1、P2组及F1鲜质量、干质量等18个性状,进行饲草高粱不同类型亲本的遗传变异性和相关性研究,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7个饲草高粱试验组合,在山西榆次、山阴不同生态环境下产量性状以第1次刈割后干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农艺性状中第1次刈割时茎粗的变异系数最小;品质性状中总可消化养分的变异系数最小,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93.00%,各性状的变异信息已被基本反映出来。聚类分析表明,27个参试组合聚为5大类。

卢华雨,谭燕,康晨,于澎湃,罗峰,孙守钧[10](2020)在《高丹草刈割后再生部分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指出为帮助农业生产者培育出再生能力强、生物产量高的高丹草品种,本研究以美国引进品系‘美引251’(苏丹草)与国内品种‘忻粱52’(粒用高粱)杂交得到300株的F2群体后代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对再生部分相关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高丹草育种以及分子标记提供条件。研究表明:株高、穗柄长、平均茎节长、叶片数、整株鲜重、茎秆鲜重、穗重、叶片鲜重都符合数量遗传并且各个性状相关性都呈现极显着正相关。株高符合两对主基因控制的B-6模型,即等显性模型,不存在上位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54.05%。叶片数符合一对主基因控制的A-1模型,即加性—显性混合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53.98%。穗柄长、茎节长、整株鲜重、茎秆鲜重、穗重、叶片鲜重6个性状都符合由两对主基因控制的B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遗传率分别为53.98%、81.02%、73.92%、65.61%、52.89%、33.46%、75.91%、49.99%,并且穗柄长、旗叶长、整株鲜重、茎秆鲜重、叶片鲜重作为高丹草再生部分农艺性状的重要组成因子表现出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在农业生产中对高丹草品种的筛选以及培育再生能力强、生物产量高的新品种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高粱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1.4.1 统计分析
        1.4.2 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分析
    2.2 不同高粱种质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
3 讨 论

(2)忻粱52×美引-251杂交组合F2代群体产量性状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方法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粱F2群体各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
    2.2 高粱F2群体各产量性状表型分析
    2.3 遗传模型的选择
    2.4 遗传模型检验
    2.5 遗传参数估计
3 结论
4 讨论

(3)高粱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评价与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1.2 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相关性分析
    1.3 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系数与关联度分析
    1.4 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主成分分析
    1.5 高粱品系的聚类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方法
作者贡献

(4)14个粒用高粱饲用品种农艺性状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置
        1.2.2 播种与田间管理
        1.2.3 农艺性状田间统计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4个粒用高粱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
    2.2 14个粒用高粱品种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试验点间14个粒用高粱品种的产量表现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5)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高丹草概述
    1.2 氢氰酸
        1.2.1 非生氰糖苷类氰化物
        1.2.2 生氰糖苷类氰化物
    1.3 QTL定位
        1.3.1 QTL定位原理及步骤
        1.3.2 QTL定位的方法
        1.3.3 QTL定位验证
        1.3.4 QTL精细定位
        1.3.5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分析
    1.4 高丹草QTL定位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2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QIRs群体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种植
        2.1.2 氢氰酸含量测定
        2.1.3 DNA提取及BSA基因池的建立
        2.1.4 SSR适宜引物的筛选及PCR扩增
        2.1.5 数据统计与处理
        2.1.6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2.1.7 遗传群图谱的构建和QTL定位分析
        2.1.8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QIRs等位基因重组群体的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氢氰酸含量测定
        2.2.2 基因组DNA纯度的电泳检测
        2.2.3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引物的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2.2.4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相关SSR分子标记的获得
        2.2.5 高丹草遗传图谱构建及氢氰酸含量QTL定位
        2.2.6 QIRs群体获得
    2.3 讨论
        2.3.1 BSA法评价
        2.3.2 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图谱研究
        2.3.3 QTL定位准确性
        2.3.4 等位基因重组株QIRs分析
    2.4 小结
3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群体构建
        3.1.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开发
        3.1.3 F_3精细定位群体DNA提取、氢氰酸含量测定
        3.1.4 高丹草连锁群构建
        3.1.5 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
        3.1.6 主效QTL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分析
        3.2.2 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QTL定位
        3.2.3 F_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变异
        3.2.4 PA7?1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SSR特异引物的筛选
        3.2.5 基于高丹草F_3精细定位群体连锁群构建及QTL定位
        3.2.6 PA7?1 的精细定位
        3.2.7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3.2.8 精细定位区间序列比对、物理图谱建立与候选基因分析
    3.3 讨论
        3.3.1 主效QTL PA7?1 的稳定性
        3.3.2 主效QTL PA7?1 精细定位的准确性
        3.3.3 低氢氰酸含量性状候选基因
    3.4 小结
4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群体构建
        4.1.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开发
        4.1.3 F_3精细定位群体DNA提取、氢氰酸含量测定
        4.1.4 高丹草连锁群构建
        4.1.5 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
        4.1.6 主效QTL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散穗高粱×红壳苏丹草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分析
        4.2.2 F_(2: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QTL定位
        4.2.3 F_3群体氢氰酸含量性状变异
        4.2.4 PA7?2 精细定位区间内标记的SSR特异引物的筛选
        4.2.5 基于高丹草F_3精细定位群体连锁群构建及QTL定位
        4.2.6 PA7?2 的精细定位
        4.2.7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4.2.8 PA7?2 精细定位区间序列比对、物理图谱构建与候选基因分析
    4.3 讨论
        4.3.1 PA7?1 和PA7?2 的加性效应
        4.3.2 精细定位可行性分析
    4.4 小结
5 PA7?1 和PA7?2 精细定位区间候选基因表达水平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植物总RNA的提取
        5.1.3 cDNA的合成
        5.1.4 半定量RT?PCR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氢氰酸含量差异
        5.2.2 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5.2.3 候选基因的RT?PCR表达验证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
    6.1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1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6.2 高丹草低氢氰酸含量主效QTL PA7?2 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
    6.3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6)不同来源高粱品系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高粱品系性状多样性分析
    2.2 不同高粱品系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3 不同高粱品系各性状的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上海甜芦粟种质资源收集与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不同种质萌发指标对处理温度的响应
    1.2 甜芦粟部分农艺性状初步评价
    1.3 甜芦粟产量性状及茎秆持汁性分析
    1.4 甜芦粟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种子萌芽力鉴定
    3.3 农艺性状考查
作者贡献

(8)贵州不同地区高粱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与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贵州省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
    2.2 贵州省不同地区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比较
    2.3 贵州省高粱种质资源数值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4 贵州省高粱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9)不同类型饲草高粱产量、农艺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饲草高粱组合的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平均值及变异系数分析
    2.2 不同生态环境下饲草高粱的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产量性状及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4 不同生态环境饲草高粱27个组合的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10)高丹草刈割后再生部分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1.2 再生部分农艺性状表型分析
    1.3 再生部分农艺性状遗传模型的选择
    1.4 再生部分相关农艺性状备选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1.5 再生部分相关农艺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参数估计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性状调查
    3.3 数据分析
作者贡献

四、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高粱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J]. 周福平,史红梅,张海燕,杨彬,闫凤霞. 种子, 2022(01)
  • [2]忻粱52×美引-251杂交组合F2代群体产量性状遗传分析[J]. 谭燕,康晨,孙守钧,罗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22(02)
  • [3]高粱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评价与综合分析[J]. 李资文,李志刚,周伟,王振国,李岩,杨志强,罗巍,周亚星. 分子植物育种, 2021(19)
  • [4]14个粒用高粱饲用品种农艺性状的评价[J]. 王润丰,王海莲,刘宾,陈二影,黎飞飞,岳霞,张华文.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 [5]高丹草低氢氰酸性状主效QTL PA7-1和PA7-2的精细定位及其候选基因分析[D]. 吴国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6]不同来源高粱品系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J]. 张海燕,史红梅,周福平,杨彬,李爱军. 种子, 2021(03)
  • [7]上海甜芦粟种质资源收集与初步鉴定[J]. 朱吉风,张俊英,秦秋炜,王伟荣,储黄伟,周熙荣,李延莉. 分子植物育种, 2022(01)
  • [8]贵州不同地区高粱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与聚类分析[J]. 高杰,封广才,李晓荣,李青风,彭秋. 作物杂志, 2020(06)
  • [9]不同类型饲草高粱产量、农艺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J]. 吕鑫,平俊爱,李慧明,牛皓,王玉斌,王瑞,楚建强,詹鹏杰. 山西农业科学, 2020(11)
  • [10]高丹草刈割后再生部分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J]. 卢华雨,谭燕,康晨,于澎湃,罗峰,孙守钧. 分子植物育种, 2020(19)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