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瑞沙治疗一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一、Iress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许昆鹏[1](2021)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特点和最佳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局部晚期EGFR突变肺腺癌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目的: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标准仍是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CR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 LA-NSCLC 患者的最佳治疗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评估EGFR突变LA-NSCLC患者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联合放疗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多中心真实世界回归性研究,收集了 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12家肿瘤中心收治的确诊为不可手术Ⅲ期肺腺癌患者,选取EGFR突变的患者,合并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重排的患者需排除在外。依据患者初治模式被分为三个治疗组,包括给予CRT组、放疗(Radiation,RT)联合靶向治疗组(TKI+RT),或进展前仅靶向治疗组(EGFR-TKI)。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者生存,多项倾向评分逆处理概率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of multiple treatment.weighting,IPTW)进行组间因素的控制。考虑到死亡事件的干扰,引入竞争风险(Fine-Gray)模型对患者失败模式进行准确评估。结果:24.1%(516/2137)患者存在EGFR突变,后511例患者筛选入组,其中发生19外显子缺失245(47.9%)例,21外显子L858R突变为217(42.5%)例,少见突变占比为9.6%(49例)。共440例患者进入疗效分析。接受TKI+RT为105例(23.6%),接受 CRT 患者 105 例(23.9%),EGFR-TKI 患者 231 例(52.5%)。全组经过中位35.9个月(四分位数范围[IQR]23.8-53.6)的随访,CRT、TKI+RT、EGFR-TKI三组中位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分别为 12.6、24.8、15.9个月(log-rank P<0.001)。而中位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 52.1、67.4 和46.5 个月(log-rank P=0.037)。相较 CRT 组,TKI+RT 组患者 PFS(P<0.001 和 OS(P=0.035)均明显延长,EGFR-TKI 组患者 PFS(P=0.005)延长,而 OS(P=0.875)无明显差别。对于少见突变患者,CRT或TKI+RT两组PFS明显优于EGFR-TKI组(log-rank P=0.022,0.042)。CRT 或 TKI+RT 相对于 EGFR-TKI 组,OS 有延长趋势,P值并无明显差别(P=0.487,0.065)。相较CRT患者,TKI+RT明显降低患者局部区失败(调整后的 HR[aHR],0.50;95%CI,0.33-0.78;P=0.002)和远传转移率(aHR,0.57;95%CI,0.41-0.79;P=0.001),而EGFR-TKI局部区域失败风险明显升高(aHR,1.45;5%CI,1.03-2.03;P=0.031)而远传风险明显减低(aHR,0.63;95%CI,0.44-0.89;P=0.01)。经过IPTW后,结果显示调整后的三组中位PFS分别为12.4、26.2和16.2个月(log-rank P<0.001),中位 OS 分别为 51.0、67.4 和 49.3 个月(log-rank P=0.084)。与 CRT相比,接受 TKI+RT患者PFS明显延长(加权后HR[aHR],0.40;95%CI,0.29-0.54;P<0.001)和 OS(aHR,0.61;95%CI,0.38-0.98;P=0.039),而 EGFR-TKI 明显延长PFS(aHR,0.66;95%CI,0.50-0.87;P=0.003),但未明显延长 OS(aHR,0.90;95%CI,0.62-1.32P=0.595)。TKI+RT 明显降低患者局部区失败(aHR,0.48;95%CI,0.31-0.77;P=0.002)和远处转移风险(aHR,0.56;95%CI,0·39-0·79;P<0.001),而 EGFR-TKI局部区域失败风险升高(aHR,1.33;95%CI,0·95-1·87;P=0.10),而远处转移风险明显减少(aHR,0.62;95%CI,0·42-0·90;P=0.013)。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和IPTW分析相似。结论:与CRT或EGFR-TKI治疗相比,EGFR-TKI联合放疗通过降低局部区域和远处转移风险,使得EGFR突变LA-NSCLC获得最长PFS和OS。对于少见突变的患者,CRT仍然是首选治疗手段。第二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同步靶向治疗后放射性肺炎分析目的:放疗联合EGFR-TKI可能提高EGFR突变型不可切除LA-NSCLC患者生存率。然而,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可能增加放射性肺炎,而且放疗相关剂量参数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评估者EGFR和ALK相关靶向药物同步放疗在NSCLC患者中的相关肺毒性和生存。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接受EGFR-TKI患者,该部分纳入了 2012年5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的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不可手术Ⅲ期NSCLC患者。接受ALK-TKI患者,纳入了 2015年12月至2020年9月我院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NSCLC患者。使用美国通用毒性标准(NCICTC)4.0版本评估治疗相关毒性,包括放射性肺炎和纤维化以及其他毒性。应用改良医学研究委员会(mMRC)0-4级量表(轻至严重症状)评估因放射性肺炎导致的呼吸困难症状的程度。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肺毒性剂量参数和其他特征分析采用逻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接受EGFR-TKI治疗45例患者,其中20名(44.4%)有EGFR突变,44名(97.8%)接受50-66Gy的放疗。中位随访时间为62.7个月(IQR,51.4-74.2)。EGFR突变患者中位PFS和OS分别为27.9个月和49.7个月,EGFR野生型/未知患者中位PFS和OS分别为13.8个月和31.1个月。共17例患者(37.7%)发生放射性肺炎(14例为2级,3例为3级)。16例患者肺炎发生在放射野内,1例患者发生双侧肺炎。从放疗开始到肺炎的中位为74(42-156)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TKI服用时间与2级及以上肺炎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P=0.095)。晚期肺毒性方面,只有2例患者出现2级及以上纤维化。2级及以上肺炎患者日常呼吸困难症状在肺炎期后明显好转(P=0.007)。接受ALK-TKI治疗9名腺癌患者中,9例均发现ALK重排的,中位年龄为39岁(范围:30-57),接受的放疗剂量为53.75-66.05Gy,1例患者接受60Gy/10f,其中4例患者接受放疗联合靶向1线治疗,5例接受≥2线挽救放疗治疗。经过中位19.5个月(IQR,17.3-25.9)的随访,3例(33.3%)患者发生肿瘤进展,所有患者均存活,其中7例(77.8%)患者发生2级放射性肺炎,无3级及以上肺炎发生,从放疗开始到肺炎的中位为72天(范围:47-151天),肺炎均在野内发生。结论:EGFR-TKI联合放疗在不能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中表现良好的生存结果,3级及以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6.7%,并未增加重度肺炎(4-5级)发生。对于接受放疗同步ALK-TKI的患者,轻度放射性肺炎明显升高,并未增加中重度肺炎(3-5级)发生。放疗同步EGFR-TKI/ALK-TKI需要进一步研究。

夏蕾[2](2020)在《晚期NSCLC纵隔淋巴结及脑转移差异性基因表达与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原发性肺癌是目前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85%,并且80%左右的N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属局部晚期或伴远处转移(IIIB期-IV期)。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作为不可切除局部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仅获得61%的局部缓解率,5年生存率仅15%~20%;然而,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作为肺部肿瘤放疗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和剂量限制毒性,发生率达5-15%,会导致治疗中断甚至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脑转移被认为NSCLC的严重不良预后因素,一旦发生,患者自然生存仅2-4个月,预后更差。因此,如何准确地判断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精准地勾画纵隔淋巴结照射野,预防放射性肺炎发生;如何确实地提高脑转移病灶的控制率,将为改善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经病理及基因检测证实EGFR敏感突变的NSCLC临床标本,其中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mediastinal lymph node,MLN)的共10例,利用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等方法筛选出肺癌MLN转移的关联基因;2、利用慢病毒建立BCDIN3D的干扰PC9细胞系,采用克隆形成、划痕实验、transwell等方法进行功能验证;3、应用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等检测手段,检测EGFR敏感突变的NSCLC患者肺原发病灶及纵隔转移病灶中BCDIN3D的差异性表达;4、进一步利用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不同EGFR突变类型的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应用q RT-PCR的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5、收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11例非小细胞肺癌肺原发灶及脑转移灶患者组织切片以及手术前静脉血常规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原发灶及脑转移灶PD-L1表达水平,计算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并绘制患者ROC曲线,分析其与患者ORR、DCR、DFS及OS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转录组测序分别检测出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EGFR敏感突变NSCLC在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情况。使用Cuffdiff软件共筛选获得169个DEGs,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样本中有68个DEGs表达上调;101个DEGs表达下调。2、应用EGFR敏感突变的PC-9细胞对68个上调的DEGs进行q RT-PCR表达量验证,其中49个基因明确上调,基于此构建候选基因文库,为下一步构建慢病毒RNAi干扰实验筛选靶基因进行准备。3、针对候选基因设计合成干扰靶点,并构建相应的病毒骨架质粒。发现感染条件为:MOI=1(细胞感染已经达到60%以上),即滴度为1×108 TU/m L的病毒,加入0.1μl病毒液;培养基加入Eni.S+Polybrene,目的细胞易感染,可进入慢病毒感染后的下游实验。4、sh RNA-BCDIN3D慢病毒感染3天后,实验组PC-9细胞中BCDIN3D基因在m RNA水平的表达受到干扰。5、经sh RNA慢病毒感染3天后,细胞划痕24小时经Cellomics检测,发现实验组PC-9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显着抑制,提示BCDIN3D基因能够促进PC-9细胞迁移。6、sh RNA-BCDIN3D慢病毒感染PC-9细胞3天后,实验组PC-9细胞的转移能力受到显着抑制。提示BCDIN3D基因与PC-9细胞的转移能力显着相关。7、sh RNA慢病毒感染3天后,实验组PC-9细胞的侵袭能力受到显着抑制。8、sh RNA慢病毒感染5天后WB检测发现,实验组PC-9细胞部分EMT过程受到抑制。9、我院54例行手术治疗的肺腺癌患者,肺原发病灶及纵隔转移病灶q RT-PCR检测BCDIN3D m RNA的表达,在m RNA水平,BCDIN3D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10、我院54例及外院78例肺腺癌患者肺原发病灶及纵隔转移病灶免疫组化检测BCDIN3D蛋白的表达,在蛋白水平,BCDIN3D是男性及EGFR19Del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11、通过Illumina平台,使用Pair-end 100的方式对10例EGFR敏感突变NSCLC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发现下调表达基因100个,上调表达基因69个;12、进一步表达模式聚类分析提示,EEF1A2在EGFR19Del患者中显着下调,而在L858R患者中则表达上调;ERN2在EGFR19Del患者中显着上调,而在L858R患者中下调表达。13、肺原发灶中4例PD-L1高表达,脑转移灶中3例高表达;高于脑部NLR截断值3.0553者为5例。14、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脑转移灶PD-L1的染色强度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2),PD-L1与NLR两者联合评估与OS具有显着相关性(p=0.034)。研究结论:1、BCDIN3D基因表达与EGFR敏感突变NSCLC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成为预测NSCLC纵隔淋巴结分期的重要生物学标记,为实现精准勾画肺癌纵隔淋巴结靶区,缩小胸部照射野,降低放射性肺炎发生提供指导依据。2、EGFR19Del和L858R两种不同的突变类型肺腺癌患者在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多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及相关分子机制存在明显差异。从淋巴结转移的角度,进一步丰富了EGFR19Del和L858R是两种独立疾病的理论。3、肺原发灶及脑转移灶的PD-L1高表达和术前高NLR值与治疗反应差及预后不良相关。NLR可能是PD-L1抗体疗效的预测因子。

何夕[3](2020)在《肿瘤突变负荷对EGFR-TKI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测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肺恶性肿瘤是全球肿瘤相关死亡的首要因素。近二十年来,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因接受靶向治疗生存显着改善。EGFR是突变频率最高的可治疗靶点,参与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与侵袭。EGFR-TKI应用最为广泛,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奥希替尼一线治疗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达3年之久。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患者疗效及预后不佳,故亟需寻求有效的预测标记物来筛选出此类患者以更好指导临床工作。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是指肿瘤基因外显子编码区每兆碱基中产生置换、插入或缺失突变的总数,与新抗原(neoantigens)的产生密切相关。TMB是NSCLC、泛瘤种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筛选及疗效预测的有效生物学标记物,但与预后的相关性尚需前瞻性研究证实。血液TMB与组织TMB检测相关性良好,是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的疗效预测指标。EGFR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疗效差的主要原因是TMB较低,产生新抗原能力差,但EGFR-TKIs疗效与TMB的关系尚未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观察TMB在EGFR突变NSCLC中的分布特征,探索TMB在接受EGFR-TKI治疗的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疗效预测作用。研究方法1.资料采集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上海长征医院肿瘤科确诊为晚期NSCLC,经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测得TMB且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53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ECOG评分、转移器官个数、EGFR突变情况、TP53突变情况、是否存在其他基因共突变等。随访时间为3个月~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随访截止时间2019年08月15日,并于2020年1月补录验证集。本研究经过上海长征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为回顾性研究,患者无需签署知情同意书。2.数据统计方法以Excel2016建立初始数据库,并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MB表达的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OS生存曲线,Log rank检验评估各项影响因素与患者生存的关系。PFS危险因素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所有P值均取双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晚期NSCLC患者基因突变频谱晚期NSCLC患者153例,EGFR突变率45.76%,21 L858R突变率22.22%,19del18.95%。TP53突变率64.71%,其中第4~8号外显子最常见,占总突变率的52.95%。2.晚期NSCLC患者TMB分布EGFR野生型、EGFR突变型、21 L858R突变、19del、非经典突变的中位TMB分别为7.10、3.2、3.17、3.96、2.04个突变/Mb。EGFR野生型患者TMB中位值显着高于EGFR突变型患者(P<0.0001),21 L858R突变患者中位TMB(3.17个突变/Mb)低于19del(3.96个突变/Mb)(P=0.5718)。TP53野生型与突变型TMB分别为1.79、6.21个突变/Mb,TP53野生型TMB值低于突变型(P<0.0001)。TMB高的患者EGFR与TP53共突变更常见(P=0.0095)。3.EGFR阳性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61例EGFR阳性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44.26%),女性患者34例(55.74%),中位年龄62岁,≥62岁患者31例(51.47%),有吸烟史患者13例(21.31%),无吸烟史患者48例(78.69%)。ECOG评分<2分20例(32.79%),ECOG评分≥2分41例(67.21%)。无器官转移6例(9.84%),有器官转移55例(90.16%)。4.TMB与EGFR-TKI疗效及患者生存相关性中低TMB(TMB-Low&Median,TMB-L&M)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高于高TMB(TMB-High,TMB-H)组(88%vs.71.43%,P=0.262);TMB-L&M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高于TMB-H组(32%vs.23.81%,P=0.2772)。TMB-L&M组PFS长于TMB-H组(568天vs.301天,P=0.0449),两组OS无统计学差异(未达到vs.793天,P=0.1236)。TMB(P=0.017)、转移器官个数(P=0.013)是影响EGFR突变型NSCLC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晚期NSCLC患者中,EGFR突变型TMB值显着低于野生型,21 L858R突变与EGFR 19del患者TMB值无差异。TP53突变型患者TMB值显着高于野生型。TMB较高的患者EGFR与TP53共突变更常见。TMB是EGFR阳性晚期NSCLC患者接受EGFR-TKI治疗的负性疗效预测因子,但不是这部分患者的有效预后因素。TMB与转移器官个数是影响EGFR-TKI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TP53突变与TMB值成正相关,EGFR突变与TMB成负相关。EGFR 21 L858R突变与19 del是主要的EGFR突变亚型,TP53第4~8号外显子是主要的TP53突变亚型。

冯向荣[4](2020)在《中医药干预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中医药预防及治疗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有效性,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纳入2019年之前的有关中医药干预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 Ma nager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中医药预防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文献共纳入5篇,纳入受试者共303例,治疗组154例,对照组149例。皮疹发生率OR=0.34,95%CI=[0.18,0.61],Z=3.56,P=0.0004;二级及以上皮疹发生率OR=0.28,95%CI=[0.16,0.48],Z=4.50,P<0.00001;肿瘤近期有效率OR=1.09,95%CI=[0.69,1.72],Z=0.35,P=0.72;肿瘤稳定率OR=1.36,95%CI=[0.72,2.56],Z=0.94,P=0.35。中医药治疗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文献共纳入27篇,纳入受试者共1647例,治疗组830例,对照组817例。在临床有效率方面,OR=4.71,95%CI=[3.70,6.00],Z=12.59,P<0.00001。各级皮疹有效率方面,一级皮疹有效率无充足数据,二级皮疹有效率OR=3.22,95%CI=[1.20,8.66],Z=2.32,P=0.02;三级皮疹有效率OR=3.18,95%CI=[0.47,21.56],Z=1.19,P=0.24;生活质量评分(DLQI)MD=-3.30,95%CI=[-5.47,-1.12],Z=2.97,P=0.003;肿瘤稳定率OR=1.00,95%C I=[0.34,2.91],Z=0.00,P=1.00。结论:中医药能够预防EGFR-TKI相关性皮疹,降低皮疹的严重程度;中医药治疗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EGFR-TKI的抗肿瘤疗效无影响;提示中医药防治EGFR-TKI相关性皮疹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虽然各级皮疹发生率等方面,证据等级质量不高,但因中医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仍可临床推广使用。

王香[5](2020)在《海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状态及预后因素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Real World Study,RWS),回顾性分析海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情况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III-IV期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1、研究对象为海南地区NSCLC患者223例,其中III-IV期初治或术后首次复发患者68例。2、应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GFR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3、收集68例III-IV期初治或术后首次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CT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行Log rank检验,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23例研究对象中,104例(46.6%)存在EGFR基因突变。EGFR基因在女性、未吸烟患者中突变率较男性、吸烟患者高(P均<0.05);而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否饮酒、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与EGFR基因突变无明显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EGFR突变的影响因素。68例III-IV期初治或术后首次复发患者的生存分析: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一线口服EGFR-TKIs组的中位PFS(10.0个月)或口服EGFR-TKIs联合化疗组的中位PFS(13.3个月)均明显长于化疗组的中位PFS(6.0个月,P<0.05);无骨转移组的中位PFS(10.0个月)明显长于骨转移组(6.0个月,P<0.05);余临床特征与一线治疗方案的PFS无显着相关性;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一线治疗方案及合并骨转移为一线治疗中位PFS的独立影响因素。19-Del突变较21L858R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中位PFS延长4.0个月,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中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率为46.6%,以19-Del突变和21L858R突变最常见。海南地区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情况与国内其他地区基本一致。在晚期NSCLC中,初治合并骨转移是预后危险因素,EGFR-TKIs治疗是预后的保护因素,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相一致。

武燕,刘靖秀,任双平,蔚慧芳,郑永所[6](2018)在《IRESSA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失败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IRESSA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失败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忻州市人民医院入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RESSA进行治疗,评价疗效、症状缓解、体力状况等。结果治疗有效率达到45%,疾病控制率达到75%;治疗后30 d疾病相关症状缓解13例(占比为65%),平均起效时间为9d;女性的疗效优于男性;治疗后体力评分较治疗前人均提高21,P﹤0.05;3例cr者为腺癌,5例Pd者为鳞癌及细支气管肺泡癌。15例皮疹,所占比例为75%,7例腹泻,所占比例为35%;3例乏力,所占比例为15%;3例食欲减退,所占比例为15%,无1例患者出现明显的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分子靶向治疗药物iress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临床观察得到进一步证实,为晚期复发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途径。

余均达(YUKwan Tat)[7](2014)在《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文中认为背景:既往,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铂类联合第三代化疗药物的双药方案是其标准治疗方案。不同药物之间的疗效相似,总体疗效显示中位生存时间在6.9-11.3个月之间,且毒副反应大。近年,分子靶向药物为晚期NSCLC的治疗另辟蹊径,代表药物为吉非替尼。吉非替尼治疗EGFR基因突变的NSCLC疗效较佳,而基因状态未明的患者多主张首选化疗。但当前问题是标准化疗疗效已达瓶颈,而且EGFR基因突变率不高,加上临床上不少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确诊后拒绝化疗,中医药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于是成为部分患者的重要选择。前期研究显示,中药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及总体生存期稍优于目前报道的化疗疗效;且扶正抗癌方对吉非替尼具有提高疗效,减轻毒副反应的作用。目的:评价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标准化疗一线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明或基因非突变的晚期NSCLC是否具有非劣性作用,以期为晚期NSCLC患者提供中医药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高效、低毒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连续纳入66例工IIB/IV期NSCLC,EGFR基因突变阴性或状态未明,且未曾接受过任何肺癌相关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及对照组(标准化疗方案),每组33例。治疗组予扶正抗癌方(汤剂250ml,bid,po)联合吉非替尼(250mg,qd,po)。每个治疗周期为30天,持续治疗至病情进展、副作用不能耐受或患者死亡。对照组行含铂双药化疗方案(GP或NP或TP或DP或AP方案),每21天重复;若患者不能耐受顺铂,用奈达铂或卡铂代替顺铂;治疗6周期,或至病情进展、副作用不能耐受或患者死亡。治疗前2周、治疗后第6周、第3月、第6月复查评估肿瘤情况,之后每半年复查一次。首要观察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疾病控制率(DCR);次要观察客观反应率(ORR)、总体生存期(OS)、中位生存期(MST)、生活质量评分(QOL)及毒副反应。结果:截至研究终止时间,治疗组及对照组各脱落2例,共62例(每组31例)可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31例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4例,稳定(SD)14例,病情进展(PD)13例。ORR为12.90%,DCR为58.06%。对照组31例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11例,病情进展(PD)14例。ORR为19.35%,DCR为54.84%。两组间在ORR和DCR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位PFS是5.10个月;对照组的中位PFS是4.17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MST是9.90个月;对照组的MST是8.90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方面,虽然两组治疗后的评分在不同维度中各有高低,但对比两组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可发现治疗组的整体生活质量经过治疗后有改善的趋势;而对照组的整体生活质量经过治疗后却倾向转差。毒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中整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3.75%,主要是Ⅰ-Ⅱ度腹泻(21.88%)和皮疹(34.38%)。对照组中整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1.82%,最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36.36%)、脱发(27.27%)、白细胞减少(24.24%)、感染(21.21%)、肝功能异常(18.18%)等。两组均未发现间质性肺炎、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事件,无病例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对比标准化疗,在一线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明或基因非突变的晚期NSCLC中,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能延长NSCLC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毒副反应较轻微、耐受。提示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标准化疗一线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明或基因非突变的晚期NSCLC,具有非劣性作用和潜在优势,可考虑作为晚期NSCLC的一线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朱静[8](2011)在《吉非替尼治疗4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易瑞沙,Iress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毒副反应。方法:2006年10月-2010年8月4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用Iressa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而终止治疗。结果:本组完全缓解CR 2例,有效率为33.33%,疾病控制率为77.78%,中位肺癌进展时间(TTP)为9.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5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46.60%和32.50%。主要毒副反应为皮疹、皮肤瘙痒、腹泻、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间质性肺炎。结论:Iressa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明显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毒副反应轻微,患者依从性和耐受性好。

徐风华,郭荣荣,孙华燕[9](2009)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吉非替尼作为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1991~2008.6)、Cochrane Library(2008年第4期)、CBMdisc(1978~2008.2)等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于国内无对照临床研究资料,采用同质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和36个无对照的临床研究。RCT结果表明,吉非替尼250mg组与500mg组相比,症状改善、有效率、生存期和生存率无明显差异,250mg组不良反应显着低于500mg组。与安慰剂比较的RCT结果表明,吉非替尼作为NSCLC的联合一线治疗、三线治疗方案均不能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或提高生存率;作为二线治疗方案时,尽管比安慰剂有较高的缓解率和略长的1年生存率[OR=1.40,95%CI(1.10,1.78),P<0.01],但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吉非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安慰剂。与多烯紫杉醇比较的RCT结果表明,吉非替尼作为NSCLC二线治疗可以取得与多烯紫杉醇相似的疗效[OR=1.18,95%CI(0.84,1.67),P=0.35],且提高生存质量[OR=1.58,95%CI(1.33,1.89),P<0.00001]。36篇国内无对照病例研究纳入病例1680例,其中1篇为吉非替尼在中国注册的临床试验,6篇为记名供药计划(expanded access program,EAP)的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的总体结果表明,治疗完全缓解率2.2%,部分缓解率25.8%,疾病稳定率40.0%,疾病进展率32.0%。平均中位生存期8.9月;平均疾病进展时间5.2月,1年生存率44.2%。EAP研究的平均中位生存期(6.9月)低于注册临床研究(10.0月)和总结果;平均疾病进展时间注册临床研究(3.2月)和EAP研究(4.4月)小于总结果;注册临床研究、EPA研究和全部研究的缓解率及1年生存率相似。上述无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很难说明吉非替尼治疗NSCLC中国患者有确切的疗效。结论吉非替尼不适于晚期NSCLC的联合一线治疗或三线治疗,二线治疗的临床获益不明确。尚无充分证据显示在治疗晚期NSCLC时中国人对吉非替尼更为敏感,吉非替尼在中国作为NSCLC二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仍缺乏有力的临床证据。

张兰凤,程魏,杨玲[10](2007)在《易瑞沙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逐年升高,每年超过100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0%,因就诊时晚期患者占了70%,所以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除了化疗、放疗等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生物靶向治疗正在拓展新的治疗方向,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易瑞沙(IRESSA),是第一个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易瑞沙(IRESSA,阿斯利康公司)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选择性作用于EGFR-TK,阻断EGFR信号传导系统,切断恶性肿瘤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对肿瘤组织具有高效的靶向性.我们用易瑞沙单药治疗晚期NSCLC共27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二、Iress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ress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特点和最佳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局部晚期EGFR突变肺腺癌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终点
        五、统计分析
    结果
        一、数据基本情况
        二、患者基本特征和突变谱
        三、治疗分组信息
        四、生存结果
        五、多因素分析
        六、倾向加权结果
        七、失败/复发模式和竞争风险分析
        八、少见突变亚组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同步靶向治疗后放射性肺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终点
        五、随访和评估
        六、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患者基本特征
        二、治疗方法
        三、相关不良事件
        四、生存与失败模式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英文论文
文献综述 EGFR突变型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晚期NSCLC纵隔淋巴结及脑转移差异性基因表达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pre-miRNA甲基化调控基因BCDIN3D在EGFR敏感突变NSCLC纵隔淋巴转移中的预测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转录组分析EGFR19Del和L858R不同突变型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PD-L1及NLR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表达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局部晚期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肿瘤突变负荷对EGFR-TKI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测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NGS检测
结果
    一、晚期NSCLC患者基因突变频谱
    二、晚期NSCLC患者TMB分布特征
    三、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
    四、TMB对 EGFR-TKI疗效和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讨论
结论
综述 肿瘤突变负荷(TMB)在EGFR突变晚期NSCLC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4)中医药干预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一、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现代认识
    1 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西医认识
    2 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中医认识
二、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1.1 纳入研究类型
        1.2 纳入研究对象
        1.3 纳入研究干预措施
        1.4 纳入研究结局指标
    2 排除标准
    3 检索策略
    4 文献筛查与资料提取
    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6 统计分析方法
三、结果
    1 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1 预防类研究的基本特征
        2.2 治疗类研究的基本特征
    3 偏倚风险评价
        3.1 预防类文献的偏倚评价
        3.2 治疗类文献的偏倚评价
        3.3 偏倚风险图及偏倚风险总结图
    4 META分析结果
        4.1 预防类研究meta分析结果
        4.1.1 皮疹发生率
        4.1.2 二级及以上皮疹发生率
        4.1.3 肿瘤近期有效率
        4.1.4 肿瘤稳定率
        4.2 治疗类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
        4.2.1 临床有效率
        4.2.2 各级皮疹的有效率
        4.2.2.1 一级皮疹有效率
        4.2.2.2 二级皮疹有效率
        4.2.2.3 三级皮疹有效率
        4.2.3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
        4.2.4 肿瘤稳定率
四、讨论
    1 数据分析结果讨论
        1.1 中医药预防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meta分析结果讨论
        1.1.1 皮疹发生率
        1.1.2 二级及以上皮疹发生率
        1.1.3 肿瘤近期有效率
        1.1.4 肿瘤稳定率
        1.2 中医药治疗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meta分析结果讨论
        1.2.1 临床有效率
        1.2.2 各级皮疹有效率
        1.2.3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
        1.2.4 肿瘤稳定率
    2 安全性评价
    3 中医药防治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要点
        3.1 中医药预防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相关性皮疹
        3.1.1 扶正祛邪
        3.1.2 辛凉疏散
        3.2 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相关性皮疹
        3.2.1 辛凉透疹
        3.2.2 扶正祛邪
        3.3 小结
    4 中医药干预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优势与局限性
        4.1 优势
        4.1.1 中医药运用不受西医病理机制的限制
        4.1.2 中医药的运用可贯穿疾病始终
        4.2 局限性
结论
创新性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相关性皮疹
    参考文献
附录1 EGFR-TKI相关性皮疹分级标准
附录2 疗效评价标准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海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状态及预后因素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收集信息
    1.4 疗效评价标准
    1.5 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对象的一般资料
    2.2 EGFR基因突变率及突变类型
    2.3 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2.4 符合生存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
    2.5 治疗方式
    2.6 生存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GFR基因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IRESSA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失败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客观疗效
    2.2 临床症状缓解和起效时间
    2.3 不同性别患者的疗效比较
    2.4 体力状况评分
    2.5 不同疗效患者的病理类型
    2.6 不良反应
3 讨论

(7)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非小细胞肺癌流行病学、致病因素及治疗现况
第二节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化疗方案及其研究进展
    一、第三代化疗药物
    二、铂类化疗药物
    三、含铂双药标准化疗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一、吉非替尼的基本特性及其作用机制
    二、EGFR生物学特性及其信号通路简介
    三、吉非替尼优势人群研究
    四、吉非替尼临床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五、吉非替尼毒副反应及其耐药现象
    六、吉非替尼的优势与不足
第四节 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一、中医学对肺癌的古文献及理论研究
    二、现代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扶正抗癌方的制订及其前期研究
    一、扶正抗癌方的组成及方解
    二、扶正抗癌方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三、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的前期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方案设计依据
    二、试验场所
    三、病例选择
    四、研究方法
    五、受试者权益保障及知情同意书
    六、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七、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八、资料总结及保存
    九、研究路线及试验进度安排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近期疗效
    三、生存时间
    四、治疗前后体力状况(PS)评分比较
    五、生活质量评价
    六、毒副反应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一、纳入人群特点分析
    二、近期疗效分析
    三、生存时间分析
    四、生活质量分析
    五、毒副反应分析
    六、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Iress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特点和最佳治疗策略[D]. 许昆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晚期NSCLC纵隔淋巴结及脑转移差异性基因表达与作用研究[D]. 夏蕾.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肿瘤突变负荷对EGFR-TKI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预测作用研究[D]. 何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中医药干预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meta分析[D]. 冯向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海南地区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状态及预后因素真实世界研究[D]. 王香.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6]IRESSA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失败后的临床观察[J]. 武燕,刘靖秀,任双平,蔚慧芳,郑永所.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27)
  • [7]扶正抗癌方联合吉非替尼对比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D]. 余均达(YUKwan Tat).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吉非替尼治疗4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J]. 朱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11)
  • [9]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J]. 徐风华,郭荣荣,孙华燕.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02)
  • [10]易瑞沙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 张兰凤,程魏,杨玲.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06)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