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天生死漂泊

一、生死漂流133天(论文文献综述)

郝书苑,李保杰[1](2021)在《《生还》中的汪洋求生叙事》文中研究表明华裔美国作家林露德的《生还》延续了作者一贯的纪实性叙事风格,以二战为背景,讲述华人海员潘濂在海难之后独自漂流133天的求生经历。汪洋求生的本质是个体生命在海洋威力下的存续,以个人身体之完整性的保存为前提。潘濂在汪洋求生中的经历,正是展现了身体主体性的缺席与回归,身体体验与身体记忆的融合与延展是关键所在。求生叙事亦通过身体记忆这一载体,在阐释华人生命价值的同时,表达了一种文化主张,即中西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的互融更有益于生命的延续。

安梁[2](2021)在《“中国鲁滨逊”潘濂:海上求生133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众多镜头的注视下,西装革履的潘濂在英国白金汉宫前,接过乔治六世授予的大英帝国勋章的那一刻,一定会想起爆炸声从"贝洛蒙"号船底传来的那一天。轮船遇袭1918年,潘濂出生在海南农家。那是一个连海岛都不能免于革命纷争的年代,云南土司出身的龙济光与李烈钧苦斗不休,令海南弥漫着不安气息。几乎不等到成年,父亲就将潘濂托付给闯荡南洋的哥哥。毕竟那时,下南洋已从走投无路的代名词变成了出人头地的时髦机遇。

张红霞[3](2017)在《文都河农业生态园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农业生态园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集生态观光、产品加工、休闲娱乐、养老服务、商贸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生态园区,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生态园这种现代农业模式在制度、政策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涉足该领域,农业生态园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作为农业的一种新模式,终究摆脱不了农业自身的固有特点: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报慢等,致使农业生态园建设也面临诸多风险。因此,针对农业生态园项目开展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非常必要。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对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进展和趋势进行了梳理。对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重点介绍了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步骤及作用等内容。随后以文都河农业生态园项目为研究对象,简要对项目的背景规划、发展目标、投资预算及融资方案等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对文都河农业生态园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共识别出自然、社会、财务、技术、市场、管理六种主要风险,在这六大主要风险下面又详细划分了二十一种具体风险,并针对具体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风险因素排序,结果显示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大,其次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具体风险因素中,资金周转、项目融资、市场竞争、工程进度、成本超支和市场价格波动为主要风险因素。最后,结合文都河农业生态园项目的实际情况,针对项目风险提出了合理的防范措施。通过对文都河农业生态园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将该套风险管理研究方法及风险应对措施进行推广,对农业生态园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朱雯[4](2014)在《论环境利益》文中研究说明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作“环境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普遍而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催生出了一种新的利益类型——环境利益。法律是实现利益的手段看,环境法也应当是实现环境利益的法。然而,对何为环境利益,不管是学术着作还是法律文件,都没有给出被学界、法律界普遍接受的解释。作为环境时代的新利益,环境利益并不同于民法、刑法等传统法律所保护的人身利益、财产利益、秩序利益等。就算是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一般利益的本质,在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上都有不同的认识,在法学上则有好处说、需要说、主客体关系说、资源说等等。本文认为,利益是客体的有用性与主体收益性的结合。利益存在是因为人有需要,利益来源于人的需要。环境利益是一种新的利益,之所以说它新是因为环境利益的主体不同于以往的利益。以往利益的主体是公民、法人、集体和国家,而环境利益的主体则是人类。环境利益的受益主体不是个体的人,也不是群体的人而是集时间和空间于一体的集合概念的人类。在以往对环境利益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环境利益与环境相关利益混同,正是这种混淆,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环境利益。实际上,环境相关利益只是具有环境要素的人身利益、财产利益等传统利益。在研究环境利益时,我们一定要时刻警惕环境相关利益的误导。环境利益也不与传统利益一样来自人们需要的满足,环境利益并不是人类创造的,也不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而是自然本身提供的,是自然决定的利益。只有符合人类需要的环境才能给人带来环境利益。环境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满足主体的需求是理解环境利益的核心。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之所以被称作“环境”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状态,我们将环境的状态称作环境品质。环境品质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以人们的感觉而存在,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环境品质进行描述、评价。环境品质是环境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它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人们从环境品质对人们需要的契合中获得的就是环境利益。对于一般利益来说,人的利益能否实现,取决于现实条件是否与人们的需要相符合。而环境利益则恰恰不是来自于人们的需求。是特定品质的环境造就了人,只有达到某种质量标准的环境才能实现人们的环境利益,也就是说只有特定的环境品质才能满足人们的环境利益。而环境问题则恰恰是环境品质遭到破坏而产生的问题,环境品质是环境损害的损害客体。环境法的保护对象不是环境本身,而是环境利益。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在于有限的自然资源无法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人们可以通过“限制”的方法使有限资源满足无限欲望。从法律的角度看,约束和限制人的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赋予人们法律权利,另一种是对人们科以法律义务。之前人们在讨论环境利益时,常常采用设定环境权的方式去实现环境利益。而环境权实际上存在着多种缺陷并不能达到保护环境利益的目的。面对环境问题,当权利不再那么有效时,我们应当转而寻求其他解决办法。当权利路径行不通时,就要求所有主体都要承担保护环境的普遍义务,实现环境利益。具体到实现环境利益的方式,在国际法上需要通过分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国内法上,则需要在实体法上明确环境利益的地位以及构建总量控制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诉讼制度等环境利益保护法律制度。

张海英[5](2012)在《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无神论思想和无神论思想家,子产、晏子、老子、庄子等都被认为具有无神论思想。论文对这些思想家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他们都并非真正的无神论者。事实上,春秋时期,天命鬼神的影响还是相当大,比起殷周时期来,只是在程度上稍微有变化,而绝无任何本质的不同,虽然也有极少数的所谓“进步的思想家”,在某些具体场合会怀疑天的权威和鬼神的力量,但总体上却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能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无神论思想家。道家相信上帝,也相信天命,道家所言天、命依然具有神性义。老子所言之天在不少章节中仍然因袭了传统的天或天道的神性义而并非全指自然之天,文子所说的天有时同样是指具有人格意义的主宰之天。庄子说天和命,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消退了不少宗教色彩,但也有不少的地方,庄子说到的天仍是宗教之天,所言的命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天命。道家的天命观念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第二,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第三,道家之命具有不可知性,命是神秘的,不可预知也无法言说。第四,道家的命与时有密切关系。道家的命论和“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具有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意味,给人生带来一种深沉的绝望感,也就必然导致出道家的安命思想。道家并没有否认鬼神。老子从来就没有否认鬼神的存在和鬼神超越人的功能。列子不但明确区分了鬼神,在他的思想中还有一个比较严格的鬼神系统。庄子和列子相似,对于鬼和神,庄子基本不怀疑他们的存在,并且多次明言鬼神的存在。道家大多有些神仙信仰,庄子在其书中又塑造了一系列的神人、至人、真人形象,庄子应该是相信这些神人的存在的。道家也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老子对祭祀和丧葬之礼很重视,从这种重视我们可以反推出老子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庄子也相信灵魂不死,关于人死后灵魂如何变化的问题,庄子认为一个人的生前状况直接影响到他死后的灵魂状况。道家虽然没有否认上帝鬼神的存在和灵魂不死,但道家鬼神观念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对鬼神的权威表现出一种超越思想。道家把道置于上帝之上,否定了上帝的绝对权威,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能够用相对理性的态度对待一些所谓的神鬼现象。道家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与天命鬼神有关的迷信行为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批评和揭露。首先,道家批判和揭露了梦迷信。列子否定了梦同神灵鬼魂的意志的关系,对梦的成因作出了较前人科学的解释。庄子对梦的看法在继承列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一,入梦的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庄子认识到了梦的虚幻性,否定了梦预兆吉凶的功能;第二,庄子揭露了统治者对梦的利用;第三,庄子在继承列子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生如梦的思想。其次,针对当时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道家提出了气感应的自然感应观点。老子的天人感应思想虽然不乏神秘性,但到了文子的天人感应思想,虽然受时代的影响还有一些神秘的成分,不过主要的还是自然化的。庄子继承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思想,明确把同类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感应的思想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庄子“气”感应思想虽然是幼稚的,也并不科学,但这一思想也并非全无是处,它对今天的人类活动依然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再次,春秋至战国时期,相术非常流行,人们也相信面相能决定命运。道家对相术有理性的认识,是较早揭露相术骗局的人。另外,道家对鬼怪致病原因和驱鬼活动也作出了比较理性的解释。

章博[6](2002)在《武汉一九三一年水灾救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近代灾荒救济问题的研究,到目前来说仍然很薄弱。这与灾荒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相称的。目前已有的关于灾荒史的论着,多是大跨度、粗线条的,且偏重于对灾荒发生原因、特点及社会政治影响方面的探讨,深入细致地考察救灾活动的具体运作、分析救灾体制的个案研究则付诸阕如。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水灾救济问题为研究对象,以1931年江淮流域大水灾中受灾最重的城市——武汉三镇为研究范围,选取近代历史上受灾范围最大、洪水最为炽烈的1931年水灾为个案。文章第一章考察1931年武汉大水灾的灾情及水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并分析水灾产生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第二章探讨政府机构在1931年武汉水灾救济中的组织及行为。水灾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认识到了这次水灾的严重性,并进行了积极和广泛的救灾动员,国民政府的常设赈灾机关——赈务委员会也开始筹划和实施救灾工作。后因灾情过重,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救济水灾委员会,作为1931年水灾的专门救济机构,并在武汉设立救济分会。赈务委员会及救济水灾委员会对武汉水灾的救济偏重于制定救灾方针与措施,拨发救灾物资,派驻技术人员等宏观指导性工作;救济分会则具体执行总会的救济方针和措施,统筹湖北省的救灾工作。在本章中,还要对另外一个救灾机构——湖北水灾急赈会作一重要分析。湖北水灾急赈会的组织非常有特色,它由政府与社会力量联合组织,因此,也可以说是一个半官方救灾机构。相对于其它政府救灾机构而言,湖北水灾急赈会的救灾工作更细致具体,具有代表性,内容也更丰富且宜于分析考察,因此我们把湖北水灾急赈会作为专门一节进行分析。工赈与农赈是政府救灾过程中两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本章最后一节将集中讨论此问题。 第三章主要分析社会团体对武汉1931年水灾的救济。社会团体的救灾活 P\硕士学位论文 牡喘》y *光I义S”*E沥 动可分为直接救灾和间接救灾两种。本章将分类分析同乡组织、学界和医界、 宗教团体、慈善团体及报界的救灾活动,并探讨其不同的救灾动因。 余论部分主要考察这次水灾对民国救灾体制的影响,救灾过程中政府与社 会的关系,救灾工作中的问题,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从救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就南京国民政府而言,它的社会职能是不完善__ 的,救灾体制也不健全,并且在救灾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具体问题:就民间组织 而言,传统的社会组织及新兴的社会团体都积极参与了救灾,体现了祉会力量 的兴盛。然而,就总体而言,政府机构仍在救灾中占主导地位,并与社会团体 有较好的协调合作。政府的救灾动员是有效的,在救灾方式上实现了对传统救 勾 灾方式的继承,也尝试了诸如工赈、农赈等新的救灾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可供 借鉴的经验,而且这次水灾还推动了政府对救灾体制的完善。

二、生死漂流133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死漂流133天(论文提纲范文)

(1)《生还》中的汪洋求生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海谋生:潘濂的非身体化
二、海上遇险:潘濂身体主体性的剥露
三、成功获救:潘濂身体记忆的融合与生成

(2)“中国鲁滨逊”潘濂:海上求生133天(论文提纲范文)

轮船遇袭
海上求生
海上“鲁滨逊”
劫后余生

(3)文都河农业生态园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关于农业生态园的文献综述
        1.2.1.2 关于投资风险评估决策的研究
        1.2.1.3 关于投资风险管理的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关于农业生态园的文献综述
        1.2.2.2 关于投资风险评估决策的研究
        1.2.2.3 关于投资风险管理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
    2.1 项目风险概述
        2.1.1 项目风险定义
        2.1.2 项目风险的分类
        2.1.3 项目风险的主要特点
    2.2 项目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
        2.2.1 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2.2.2 项目风险管理的作用
        2.2.3 项目风险管理的原则
        2.2.4 项目风险管理的阶段
        2.2.5 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
    2.3 层次分析法
        2.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2.3.2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2.3.3 层次分析法的缺点
第三章 文都河农业生态园项目概况
    3.1 项目背景
    3.2 项目发展规划
        3.2.1 发展战略
        3.2.2 项目定位
        3.2.3 发展目标
        3.2.4 空间布局规划
        3.2.5 建设项目分期
    3.3 项目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
        3.3.1 项目投资预算
        3.3.2 项目资金筹措
    3.4 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3.4.1 经济效益
        3.4.2 社会效益
        3.4.3 生态效益
    3.5 项目运行状况
第四章 文都河农业生态园项目风险识别
    4.1 自然风险
        4.1.1 气象条件
        4.1.2 地质条件
    4.2 社会风险
        4.2.1 政策变动
        4.2.2 宏观经济波动
        4.2.3 社会公众干预
    4.3 财务风险
        4.3.1 投资预算
        4.3.2 项目融资
        4.3.3 资金周转
        4.3.4 成本控制
    4.4 技术风险
        4.4.1 项目设计
        4.4.2 施工技术
        4.4.3 工程进度
        4.4.4 生产安全
        4.4.5 种养技术
    4.5 市场风险
        4.5.1 市场前景
        4.5.2 市场竞争
        4.5.3 市场价格波动
    4.6 管理风险
        4.6.1 项目管理者素质
        4.6.2 人力资源管理
        4.6.3 供应商选择
        4.6.4 合同管理
第五章 文都河农业生态园项目风险评价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5.2 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项目风险因素
        5.2.1 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2.2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5.2.3 评价结果
第六章 文都河农业生态园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6.1 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
        6.1.1 留足后备资金
        6.1.2 拓宽融资渠道
        6.1.3 建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6.1.4 科学编制投资预算
    6.2 应对市场风险的措施
        6.2.1 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
        6.2.2 建立多元化营销管理平台
        6.2.3 密切关注市场行情
    6.3 应对技术风险的措施
        6.3.1 进行科学的项目设计
        6.3.2 挑选可靠的施工单位
        6.3.3 发挥监理单位的监督职能
        6.3.4 提高安全防范措施
        6.3.5 掌握先进的种养技术
    6.4 应对管理风险的措施
        6.4.1 慎重选择供应商
        6.4.2 严格进行合同管理
        6.4.3 提高管理者素质
        6.4.4 完善人才管理与培养体系
    6.5 应对社会风险的措施
        6.5.1 积极争取政府的持续支持
        6.5.2 逐步降低对政策的依赖
        6.5.3 积极安置周围公众
    6.6 应对自然环境风险的措施
        6.6.1 利用气候预测进行合理施工
        6.6.2 熟悉地质条件科学施工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论环境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环境利益的产生
    一、 不容忽视的真相:环境正在遭受破坏
    二、 环境问题造成的新利益——环境利益
第二章 传统利益的本质
    第一节 关于利益本质的争论
    第二节 传统利益来源于人的需要
        一、 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二、 利益来源于人的需要
        三、 利益是共同体认可的需要
        四、 需要阶梯与利益层次
        五、 利益层次的法律意蕴
第三章 环境利益的主体
    第一节 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第二节 作为环境中心事物的人是什么?
        一、 环境的属人性
        二、 环境中的人是什么?
    第三节 根据什么说环境出了问题?
    第四节 谁对环境问题负责?
    第五节 基于环境利益结成环境共同体
第四章 环境利益的本质
    第一节 环境品质是环境利益的本质属性
    第二节 环境问题是环境品质遭到破坏的问题
    第三节 环境品质是环境损害的损害客体
    第四节 环境利益是环境法的保护对象
        一、 学理和制定法上的“环境”
        (一) 学界对“环境”的认识
        (二) 立法上对“环境”的规定
        二、 “环境”背后隐藏的“环境利益”
        (一) 环境法上的“环境”是“人的环境”
        (二) 环境法上的“环境”必须能与人类产生相互作用
第五章 环境利益实现的法律路径
    第一节 义务路径的必然性
        一、 环境权不能够实现环境利益
        (一) 学界关于环境权的争论
        (二) 公民环境权有助于实现环境利益吗?
        二、 义务路径是实现环境利益的必然
        (一) 个体的人需对环境问题负责
        (二) 人类环境利益的实现需要个体付出
    第二节 环境利益实现之义务路径在相关法律文件中的体现
        一、 环境利益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实现
        二、 环境利益在国内环境法中的实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说明
    1.2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1.3 文献综述
        1.3.1 专着类
        1.3.2 学位论文
        1.3.3 公开发表的论文
    1.4 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重点
        1.4.3 研究难点
第2章 先秦时期的天命鬼神思想
    2.1 春秋“无神论”辨
        2.1.1 春秋时期没有“无神论”思想家
        2.1.2 春秋时期对天命鬼神的普遍信仰
        2.1.3 早已存在的疑天思潮
    2.2 战国时期的天命鬼神思想
        2.2.1 依然存在的天命信仰
        2.2.2 风光玄秘的鬼神世界
        2.2.3 继续流行的其他世俗迷信
第3章 先秦道家的天命思想
    3.1 关于道家和天命
        3.1.1 关于先秦道家的范围
        3.1.2 关于天和天命
    3.2 道家所言天、命依然具有神性义
        3.2.1 老子所言之天不乏人格性
        3.2.2 文子言天有时仍指主宰之天
        3.2.3 庄子所言天和天命的宗教色彩
        3.2.4 《黄帝四经》的传统天命思想
    3.3 道家承认上帝的存在
    3.4 道家天命观的特点
        3.4.1 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
        3.4.2 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3.4.3 道家之命的不可知性
        3.4.4 道家之命与“时”的密切关系
    3.5 道家对命的态度:安命
        3.5.1 文子的知命、安命
        3.5.2 庄子的安命论
        3.5.3 儒、道、墨对天命态度的比较
        3.5.4 道家天命论的形成原因
第4章 先秦道家的鬼神思想
    4.1 道家承认鬼神的存在
        4.1.1 老子并没有否认鬼神
        4.1.2 列子的鬼神思想
        4.1.3 庄子的神仙思想
        4.1.4 道家其他人物的鬼神信仰
    4.2 道家有灵魂不死的观念
        4.2.1 关于灵魂
        4.2.2 老子的灵魂观念
        4.2.3 庄子的灵魂不死观念
    4.3 道家对上帝鬼神权威的超越
        4.3.1 否定了上帝鬼神的绝对权威
        4.3.2 道家认为人力胜过神力
        4.3.3 道家鬼神思想的超时代意义
第5章 先秦道家对其他迷信的理性认识
    5.1 道家对梦迷信的揭露和批判
        5.1.1 先秦时期人们对梦的认识
        5.1.2 列子对梦迷信的批判
        5.1.3 庄子对梦的认识
        5.1.4 列子庄子之后的梦迷信
    5.2 先秦道家的天人感应思想
        5.2.1 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及派别
        5.2.2 老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不乏神秘性
        5.2.3 文子以自然化为主的天人感应思想
        5.2.4 庄子的气感应思想
    5.3 道家对相术的揭露
    5.4 道家对鬼怪致病原因和驱鬼活动的理性解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6)武汉一九三一年水灾救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灾情及成因
    第一节 灾情
        一 水情与受灾范围
        二 受灾人口与物资损失
    第二节 水灾发生的原因
        一 自然因素
        二 社会因素
第二章 政府动员与赈济
    第一节 政府的反应与动员
        一 政府对水灾的认识
        二 救灾动员
    第二节 救灾机构的组织与工作
        一 中央赈务委员会
        二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
        三 湖北分会
    第三节 湖北水灾急赈会
        一 组织特色
        二 救灾措施与筹备工作
        三 急赈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工赈与农赈
        一 工赈
        二 农赈
第三章 救灾中的社会力量
    第一节 对水灾的认识及对政府动员的响应
    第二节 民间救灾组织的设立及其活动
        一 同乡组织
        二 学界与医界
        三 宗教团体
        四 慈善团体
        五 报界的活动
余论: 影响与反思
    一 对民国救灾体制的影响
    二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三 救灾工作中的问题
    四 经验与教训
主要征引史料及参考论着

四、生死漂流133天(论文参考文献)

  • [1]《生还》中的汪洋求生叙事[J]. 郝书苑,李保杰. 晋中学院学报, 2021(06)
  • [2]“中国鲁滨逊”潘濂:海上求生133天[J]. 安梁. 同舟共进, 2021(02)
  • [3]文都河农业生态园项目投资风险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D]. 张红霞. 河北地质大学, 2017(03)
  • [4]论环境利益[D]. 朱雯.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2)
  • [5]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D]. 张海英. 湖南大学, 2012(03)
  • [6]武汉一九三一年水灾救济问题研究[D]. 章博. 华中师范大学, 2002(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