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络汤减轻抗精神病药物毒副反应对照研究——附100例临床报告

一、灵活饮缓解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的对照研究——附100例临床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姜振远[1](2021)在《基于“脏腑致恐”理论探析广泛性焦虑障碍证治及大补肝汤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1.理论研究:广义之“恐”为包括“惊”、“恐”、“畏”、“惧”等类似情绪体验,且伴随相应躯体症状及行为异常的症候群,本文以“惊恐”或“恐证”称之,是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的核心临床表现。中医学无广泛性焦虑障碍这一病名,通过对GAD致病机理及临床症状的分析,认为此病当属于中医学“恐证”的范畴。《内经》中有大量关于脏腑功能失常而导致惊恐的论述,形成了“脏腑致恐”理论的基本框架;本文以《内经》脏腑致恐理论为指导,拟通过对历代医家相关论述以及治疗方剂的检索与分析,进一步探索不同脏腑在惊恐产生及演变中所起的作用,厘清“脏腑致恐”理论的发展轨迹,总结古人治疗惊恐的遣方用药经验。2.临床研究:五脏皆可致恐,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导师尤重从肝气虚论治广泛性焦虑障碍,通过对导师治疗肝气虚型GAD的处方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导师对“脏腑致恐”理论的补充完善以及运用经验;并采用临床对照试验,观察所提炼出的核心方剂的临床疗效,并对其组方原则和分子机制进行分析讨论,冀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与参考。方法:1.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检索分析,探析广泛性焦虑障碍与中医情志病症的关系,根据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性,明确不同脏腑在惊恐的产生和演变中所起的作用。2.以《中华医典》为主要工具,对古代医家治疗恐证的方剂进行检索,在“脏腑致恐”理论的指导下,以五脏病机为纲将方剂进行归类,并对代表性方剂的组方机制进行分析,归纳不同脏腑导致惊恐的用药规律,将理论分解细化,以求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3.总结导师对“脏腑致恐”理论的完善与发挥;借助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导师从肝气虚论治此病的方剂进行分析,提炼核心方剂,总结用药规律。4.选择对照药物,估算样本量,制定纳排标准、分组原则以及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所筛选出的核心方剂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并使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从分子角度对其机理进行解释。结果:1.广泛性焦虑障碍与中医学“郁证”、“奔豚病”、“百合病”、“脏躁”、“卑惵”等有惊恐表现的情志病症密切相关。五脏因其生理功能不同,在惊恐的产生和演变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心藏神,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浊邪内侵,心神不宁,皆可致恐惧内生。肝藏魂,若肝胆气虚,精血不足,或外邪侵袭,魂不安藏,则生惊恐。脾藏意,若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气血乏源,脾意不健,则见思虑纷纷,恐惧不安。肾藏精,恐为肾志,肾病则恐惧内生。肺藏魄,肺伤则主气功能失常,脏腑生克失衡,易生恐惧。2.以“惊”、“恐”、“畏”、“惧”等关键词对《中华医典》进行检索,共检索出749首相关方剂,出现次数大于7的高频方剂共涉及49类、1482个病机。从心论治的代表性方剂有妙香散、四物安神汤、朱砂安神丸、加味定志丸等;从肝(胆)论治的代表性方剂有十味温胆汤、仁熟散、补胆防风汤、泻青丸等;从脾(胃)论治的代表性方剂有归脾汤、补中益气汤、茯苓饮子等;从肾论治的代表性方剂有芡实丸、三仁五子丸等;从肺论治的代表性方剂有杏参散等。3.在对经典医籍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导师灵活运用《内经》“肝气虚则恐”这一理论指导临床,形成了从肝气虚论治广泛性焦虑的诊疗特色,进一步完善了“脏腑致恐”理论。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导师从肝气虚论治此病的方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辅行诀》之大补肝汤是治疗此证型的核心方剂,《伤寒论》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此证型的常用方剂;常配伍应用的具有情志调节作用的药物有巴戟天、白薇、桔梗、牡蛎、远志、木香等。4.临床研究显示,大补肝汤可缩短西药起效所需的时间,维持疗效的稳定性;较之单纯运用西药,合用大补肝汤可显着缓解受试者的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大补肝汤可通过作用于多个关键靶点及干预多条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也显示大补肝汤的有效成分与疾病的多个核心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内经》脏腑致恐理论已详细阐明脏腑功能的失常是产生惊恐情绪的根本原因,后世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将此理论不断地完善,创制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剂。导师宗《内经》之旨,发前人之所未及,对“脏腑致恐”理论进行了完善,通过对经典的研读,用药遵守《本经》、《名医别录》之意,将《内经》“肝气虚则恐”的理论付诸于临床实践,辨证运用《辅行诀》之大补肝汤、《伤寒论》之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方剂从肝气虚的角度治疗恐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试验证实了大补肝汤是治疗广泛性焦虑肝气虚证的有效方剂,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现代技术手段也印证了这一点。

李亮[2](2021)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动态回顾及其对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一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疗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韩斐主任门诊建立的TD科研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各年龄段TD患儿及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疗程差异,分析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韩斐主任门诊建立的TD科研病历,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历进行资料采集,包括患儿的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首发症状、危险因素、中医证候类型、治疗方式和疗程。分析各年龄段TD患儿及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疗程差异,对可能影响疗程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TD病例的一般情况:本研究的TD病例中有男孩548例(77.29%),女孩161例(22.71%),平均就诊年龄为8.34±2.41岁,超过半数的患儿来自华北地区(355例,50.07%)。平均发病年龄为6.55±2.10岁,平均病程为21.20±19.94个月,多数患儿就诊时表现为运动发声联合性抽动(401例,56.56%),疾病严重程度多为轻度(334例,47.11%)或中度(348例,49.08%),平均YGTSS评分为35.67±14.56分,脑电图正常者581例(81.95%),无共患病者637例(89.84%)。以眼部抽动为首发症状者最多(419例,59.10%)。情绪变化(391次,23.63%)、感染/炎症(356次,21.51%)、学习压力(282次,17.04%)是最常见的疾病危险因素。肝亢风动证(184例,25.95%)、阴虚风动证(128例,18.05%)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未联用西药者538例(75.88%),规律服药者562例(79.27%)。2.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的疗程:平均疗程为32.84±14.41个月。各年龄段TD患儿疗程存在差异(P=0.048),5岁及以下为28.09±12.61个月,5.1~10岁为31.70±13.02个月,10.1~15岁为33.72±14.45个月,15岁以上为38.32±13.37个月。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疗程存在差异(P=0.000),1日1剂为6.39±2.86个月,3日2剂为9.30±4.41个月,2日1剂为8.15±3.73个月,3日1剂为5.15±2.51个月,4日1剂为3.92±1.88个月。3.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疗程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r=0.136),与脑电图呈正相关(r=0.160),与YGTSS评分呈正相关(r=0.559),与联用西药呈负相关(r=-0.085),与规律服药呈负相关(r=-0.168),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452),且与抽动类型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YGTSS评分、是否规律服药、疾病严重程度、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同时联用西药会对疗程产生影响,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疗程=0.496*YGTSS评分-5.373*规律服药+10.371*重度+4.465*脑电图-2.261*联用西药+18.833(F=82.325,P=0.000<0.01,R2=0.365)。结论:1.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不同年龄阶段抽动障碍患儿的疗程有所差异,所需疗程与患儿的年龄呈正相关。2.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在减药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疗程有所差异,3日2剂和2日1剂所需疗程更长。3.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疗程受到YGTSS评分、疾病严重程度、是否规律服药、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同时联用西药的影响。研究二 韩斐教授运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用药规律的动态变化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对韩斐教授在不同阶段运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用药规律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比较各阶段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而挖掘潜在的新方组合。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韩斐主任门诊建立的TD科研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标准的首诊处方按照初诊时间的不同分别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方剂管理模块,建立4个方剂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比较各阶段首诊处方的高频药物、功效分类、性味归经和组方规律,挖掘2016~2018首诊处方的核心药物组合及潜在新方组合。结果:1.高频药物分析:2007~2009首诊处方常用珍珠母、枳壳、白芷、白芍。2010~2012首诊处方常用珍珠母、枳壳、白芷、芦根。2013~2015首诊处方常用荆芥、石斛、辛夷、蝉蜕2016~2018首诊处方常用白芷、辛夷、首乌藤、蝉蜕。此外,各阶段首诊处方均常用龙骨、牡蛎、酸枣仁、柏子仁、柴胡、僵蚕。2.药物功效分类及性味归经分析:各阶段所用药物均以安神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和补虚药为主,且安神药和补虚药的使用比例大体呈递增趋势,清热药的使用比例则逐渐降低。各阶段所用药物的四气均以寒、温、平为主,且寒性药的使用比例大体呈递减趋势,平性药的使用比例则逐渐升高。各阶段所用药物的五味均以苦、辛、甘为主,且甘味药的使用比例逐渐升高,苦味、辛味药的使用比例逐渐降低。各阶段所用药物的归经均以心、肝、肺为主,且归心经、肺经药物的使用比例大体呈递增趋势。3.关联规则分析:2007~2009首诊处方常以柴胡配枳壳,石菖蒲配远志;2010~2012首诊处方常以柴胡配芦根,僵蚕配白芍;2013~2015首诊处方常以石斛、僵蚕配柴胡,柴胡配僵蚕、蝉蜕;2016~2018首诊处方常以首乌藤配酸枣仁、柏子仁,龙骨、牡蛎配酸枣仁、柏子仁。此外,各阶段首诊处方中均常以龙骨配牡蛎、酸枣仁配柏子仁、柴胡配僵蚕、白芷配辛夷。4.2016~2018首诊处方的新方分析: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对2016~2018首诊处方进行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6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得到新方组合8个。结论:1.韩斐教授治疗TD从心肝肺立论,以安神、息风、解表为基本治法,尤重安神法的使用。龙骨、牡蛎、酸枣仁、柏子仁、柴胡、僵蚕为静心止动方的核心药物组。2.韩斐教授在治疗TD时越来越重视心肝阴血不足、外风引动内风的病理机制,在安神法的基础上着重滋养心肝阴血、宣肺解表通窍;温补平和的药物使用逐渐增多,苦辛燥烈的药物使用逐渐减少,说明导师治疗TD的用药更加偏于轻清平和。3.通过对2016~2018首诊处方进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新方组合8个,新方功效多偏于解表和养阴,与上述用药规律变化的特点相符。研究三 静心止动方对抽动障碍患儿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TD组与非TD组儿童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分析其与TD组YGTSS评分的相关性,并观察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该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PD-1/PD-L1通路与TD的相关性以及静心止动方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TD患儿及同期在我院体检的非TD儿童,检测两组儿童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并对TD患儿进行YGTSS评分,比较两组儿童PD-1/PD-L1的表达,分析其与YGTSS评分的相关性。TD组患儿用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再次检测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并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分析静心止动方对TD患儿PD-1/PD-L1表达的影响。结果:1.两组儿童的性别和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2.TD组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高于非T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D组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L1表达高于非T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TD组患儿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与YGTSS评分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9.600X+13.341;TD组患儿治疗前外周血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与YGTSS评分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50.724X+8.042。4.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临床控制者1例(4.17%),显效者11例(45.83%),有效者9例(37.50%),无效者3例(12.50%),总有效率为87.50%。治疗后YGTSS评分较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患儿的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无异常变化。5.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TD组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D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显着高于健康儿童,且与YGTSS评分具有相关性,推测PD-1升高导致的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与TD密切相关。2.静心止动方治疗后TD患儿外周血CD4+T、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明显降低,说明静心止动方可以通过下调PD-1/PD-L1表达,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增强患儿的免疫力。3.本研究中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总有效率为87.50%,患儿经治疗后抽动症状明显改善,YGTS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变化,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再次证实了从心论治T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刘晔[3](2021)在《“三位一体”疗法治疗抑郁发作肝气郁结证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三位一体”疗法治疗抑郁发作肝气郁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成3组,即三位一体组、西药组、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西药采用氟西汀分散片,三位一体疗法即整合了针灸、中药及中药穴位离子导入三种干预方式的治疗方法。治疗周期为28天。治疗前后均需对患者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评估。结果:1.病例纳入情况:共有106例患者被纳入本项研究,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最终93例患者完成了28天的治疗,其中,三位一体组脱落5例,30例患者完成治疗;西药组脱落5例,31例患者完成治疗;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脱落3例,32例患者完成治疗。2.合并用药情况:三位一体组中有2例患者存在合并用药,西药组中有4例患者存在合并用药,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中有4例患者存在合并用药,三组的合并用药人数分布均衡(P>0.05)。3.人口学资料:三组在性别、文化水平、年龄、BMI指数方面基线一致(P>0.05)。4.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显示,三组改善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显示,三组改善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各项因子:(1)焦虑躯体化因子: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显示,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及西药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三位一体组(P<0.05)。(2)阻滞因子: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显示,三组改善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体重因子: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显示,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的改善程度优于三位一体组及西药组(P<0.05)。(4)认知障碍因子: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显示,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的改善程度优于三位一体组(P<0.05),三位一体组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P<0.05)。(5)睡眠障碍因子: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治疗后的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显示,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P<0.05),西药组的改善程度优于三位一体组(P<0.05)。7.中医证候量表:组内比较显示,三组治疗后的积分均显着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显示,三组改善程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中医证候要素:组内比较显示,三位一体组在胸胁作胀、脘痞、善太息及嗳气频作4个要素上的治疗后评分均显着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另外两组在各个要素上的治疗后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显示,三组各项证候要素的改善程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临床疗效:根据中医证候量表的减分率进行疗效评价,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4.4%,西药组为87.1%,三位一体组为73.3%,三组疗效分布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减分率进行疗效评价,西药组和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有效率均达到100.0%,三位一体组为90.0%,三位一体联合西药组及西药组的疗效优于三位一体组(P<0.05)。10.不良反应:仅三位一体组中的1例患者报告了电针灸局部不适症状,患者经休息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未报告不良反应。结论:1.三位一体疗法、氟西汀、三位一体联合氟西汀均可有效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发作,降低HAMD-17评分、减轻病情严重程度、降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安全性佳。2.三位一体疗法在降低HAMD-17评分、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方面与单用氟西汀疗效相当。3.三位一体疗法在改善体重减轻方面与单用氟西汀疗效相当。4.三位一体疗法在改善自罪、自杀、激越方面优于单用氟西汀,在改善自罪、自杀、激越、体重减轻及睡眠障碍方面,三位一体疗法联合氟西汀优于单用氟西汀及单用三位一体疗法。

徐静[4](2020)在《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其特殊性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偏见,患者及家属受外界影响易产生认知融合等负性认知,影响其日常生活。本研究旨在探讨接纳承诺疗法干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心理灵活性水平及其家庭功能的效果,以期提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提升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方法选取64名来自南昌市某三甲医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加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家属进行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接纳承诺疗法干预,持续的时间均为8周。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AAQ-Ⅱ)、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F)、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Second Edition,FACES-Ⅱ)、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The 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分别在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测量。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组患者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和生活质量三维度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属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患者在AAQ水平、心理社会因子和症状和副反应因子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动力与精力因子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家属在AAQ水平、CFQ水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干预前与干预后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发现干预组患者的AAQ水平、CFQ水平和生活质量三维度水平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除自我效能感外,在其他因子的差异比较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属干预后的AA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两维度和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相较于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的家庭功能比更不协调。2、接纳承诺疗法可以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心理灵活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感水平,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3、接纳承诺疗法可以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心理灵活性水平及自我效能感水平。

遇培彤[5](2019)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氟哌啶醇对谵妄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氟哌啶醇对谵妄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关于抗精神病药用来治疗谵妄的meta分析和临床试验尚无一致结论。研究方法:搜索CINAHL、CENTRAL、PsycINFO、Embase、WHO ICTRP、Pubmed、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维普、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2018年10月10日前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报告的有效率、全因死亡率、抗胆碱药使用及QTc延长发生率等,通过计算风险比RR和利/害需治数NNTB/H比较,谵妄严重度、起效时间以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MD与Cohen’s d衡量。结果:本文所纳共41项研究中(平均试验周期9.07天,n=3379,n阿立哌唑=44,n氨磺必利=20,n奥氮平=650,n氟哌啶醇=1138,n利培酮=298,n喹硫平=314,n安慰剂=227,n常规治疗=398),相比安慰剂/常规治疗,氟哌啶醇有效率(NNTB=3,RR=2.50)、减轻谵妄程度(Cohen’s d=1.6,SMD=-1.55)和起效时间(Cohen’s d=0.8,SMD=-0.79)更优;同样,奥氮平有效率(NNTB=2,RR=2.88)、减轻谵妄程度(Cohen’s d=2.4,SMD=-2.36)与起效时间(Cohen’s d=2.4,SMD=-2.40)亦佳;奥氮平的起效时间(Cohen’s d=1.2,SMD=-1.25)及抗胆碱药使用率(NNTH=8,RR=0.03)少于氟哌啶醇。经GRADE评级,本meta分析结果为高质量证据。结论:氟哌啶醇和奥氮平均可安全有效治疗一般住院患者的谵妄症状,且后者起效更快、联用抗胆碱药的负担更小;其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尚需更多安慰剂/常规治疗对照验证。

张浩[6](2019)在《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抑郁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心理疾患,神经可塑性是抑郁症的重要病变机制及抗抑郁治疗的重要靶点。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针灸对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实验在明确电针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联合孤养的抑郁大鼠模型行为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突触可塑性(结构可塑性和功能可塑性)机制,为抑郁症的针灸治疗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方法:120g-170g成年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空白组采用合笼饲养,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独笼饲养,即孤养模式。空白组连续接受35天普通饲养条件,自由摄入水食,昼夜节律正常。模型组在接受35天普通饲养的同时,予以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应激(包括食物、饮水剥夺,45°角倾笼、水平摇笼、5℃冰水刺激、37℃温水刺激、夹尾、潮湿垫料、簇居、昼夜颠倒、异物饲养和束缚12种,每日随机予以2种刺激)。电针组除了接受与模型组同样的处理外,从第15天起至第35天予以电针干预。电针参数:取心俞、肾俞穴,2mA/100Hz;疗程持续3周共21天,20分钟/天,5天/周。(一)观察指标:(1)行为学检测:①糖水偏好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观测大鼠对蔗糖溶液的偏好比率,在实验前(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和第35天进行;②旷场测试(Open field test,OFT)。观测水平穿格和垂直扶墙的数量,在实验第36天进行;③莫里斯水迷宫训练及测试(Morris water maze,MWM)。观测平台潜伏期、平台区穿梭次数和平台象限时间比率,在实验第37至41天进行;④避暗测试(Passive avoidance test,PAT)。观测大鼠从明箱进入暗箱的潜伏期,在实验第40和41天进行。(2)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Synaptic numerical density,Nv)、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ost-synaptic density,PSD)和突触间隙宽度(Synaptic cleft)。(3)海马和前额皮层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技术观测左侧海马CA1区、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二)统计方法:验证计量数据是否符合为正态分布、做方差齐性检验,满足上述条件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条件者,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于重复测量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者根据校正系数调整统计结果。上述方法以P<0.05为显着性标准。结果(一)动物行为学:①糖水偏好测试。重复测量显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糖水偏好值在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模型组的值随着实验进行逐步地下降。统计分析提示,测量开始前三组的基础值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间重复测量的差异显着(P<0.05),空白组和针刺组之间无差异(P<0.05),但二者显着大于模型组(P<0.05,P<0.05)。②旷场测试。观察发现,空白组和电针组的自发活动多于模型组。统计分析提示,空白组和电针组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次数无差异(P<0.05),但是两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5)。③避暗测试。三个组在训练时潜伏期没有统计差别(P>0.05)。经过电刺激后,三个组的测试潜伏期出现显着差异(P<0.05):空白组和电针组均大于模型组(P<0.05),二者之间无差异(P>0.05)。④水迷宫测试。在平台潜伏期、平台区域穿梭次数与目标象限占比上,发现空白组与电针组大于模型组,但差异没有统计显着性(P>0.05)。(二)突触超微结构:经透射电镜观察,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的突触超微结构具有不同特征:与空白组和电针组相比,模型组的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前成分中突触小泡密度减少、突触前活性区和突触后致密带边缘模糊;统计分析提示:①模型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突触数密度(Nv)显着小于空白组和电针组(P<0.05,P<0.05)。②模型组的两个脑区的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SD)亦小于二组(P<0.05,P<0.05)。③电针组的海马CA1区Nv数大于空白组(P<0.05)外,二组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Nv数和PSD无差别(P>0.05)。(三)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WB检测发现,三个组的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physin、PSD-95、BDNF、AKT和GSK-3 β的表达水平在海马CA1区和前额皮层的差异特征相似:①模型组的Synaptophysin、PSD-95、BDNF和AKT水平显着低于空白组与电针组(P<0.05,P<0.05)。②GSK-3 β水平均显着高于二组(P<0.05,P<0.05)。③空白组与电针组的各个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1.电针有效改善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2.电针对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调节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机制之一。

李茂生[7](2017)在《不同剂量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按照临床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的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前后的泌乳素水平变化及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并评估其安全可靠性,希冀为进一步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机制提供临床依据,也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拓宽新思路。研究方法:严格按照临床诊断标准,通过筛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住院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者,收集经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治疗12周后符合纳入标准的高泌乳素血症(血清PRL>29.2ng/ml)患者,且符合中医临床辩证为肝郁化火证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纳入年龄在1845岁(含18和45周岁),共120例女性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4组,即芍药甘草汤高剂量组(炒白芍90g,炙甘草30g)、中剂量组(炒白芍60g,炙甘草20g)、低剂量组(炒白芍30g,炙甘草10g)、无中药干预对照组,每组30例。芍药甘草汤治疗组在进行利培酮治疗的同时加用芍药甘草汤,每天1剂,水煎100ml,分早(9:00am)、晚(9:00pm)2次温服;空白对照组则仅用利培酮治疗。短期观察时间为6w,长期观察时间为12w。分别在研究的基线期、2w末(±1d)、4w末(±2d)、6w末(±3d)、12w末(±3d)等评估并记录患者的血清泌乳素、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及相关检查化验指标,对各组高泌乳素血症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研究结果:(1)6w观察(n=107),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和无中药干预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依次为88.9%、78.57%、48.15%、40.00%。四组之间中医症候两两比较,高、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高、中剂量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无中药干预对照组,而高剂量组又优于低剂量组。(2)12w随访观察(n=86),高、中、低剂量组和无中药干预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依次为96.00%、80.00%、57.89%、47.06%。四组之间中医症候两两比较,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高、中剂量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无中药干预对照组,而高剂量组又优于低剂量组。(3)6w观察(n=107),四组的泌乳素值的组内比较,高剂量组在6w末与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P<0.001),4w末与基线期、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在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5),4w末与2w末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w末、6w末与基线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在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5),4w末与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4w末明显高于基线期水平(P<0.05)。组间比较,高剂量组在4w末、6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基线期和2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在2w末、6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线期、4w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在基线期、2w末、4w末、6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12w观察(n=86),四组的泌乳素值的组内比较,高剂量组在12w末与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P<0.001),6w末与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P<0.001),4w末与基线期、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在12w末与2w末、4w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1),4w末与2w末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在12w末与基线期、6w末比较(P>0.05),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5),4w末与基线期、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高剂量组在6w末、12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在12w末、6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合对照组在基线期、2w末、4w末、6w末、12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6w观察样本有13例脱落,完成107例(89.17%),有83例(77.57%)患者出现高泌乳素血症相关症状,各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中、高剂量组的有效缓解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12w随访观察有34例脱落,完成86例(71.67%),有83例(96.51%)患者出现高泌乳素血症相关症状,低、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的有效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剂量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但仍以高剂量组为最优(P<0.001)。(6)四组的基线期、6w末、12w末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在6w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w观察发现,在12w末对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7)无论是6w观察和12w观察的样本分析,发现无中药干预对照组和芍药甘草汤低剂量组的脱落率均较中、高剂量组要高(P<0.05),中、高剂量组则显现出较少的脱落率和较好的治疗依从性。研究结论:1.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低、中、高剂量)芍药甘草汤均有效改善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中医症候,有效改善高泌乳素血症的症状,且与剂量有关,以高剂量为最优。2.6w观察(n=107)和12w观察(n=86)样本均发现,高、中剂量组的芍药甘草汤在降低血清泌乳素水平上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且与剂量有关,以高剂量为最优。3.芍药甘草汤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疗效安全可靠,治疗过程中不会恶化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其可能还可以改善利培酮所致的其他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岳凌峰[8](2016)在《加减芍药甘草汤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因未明重性精神疾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高催乳素血症是精神疾病治疗中常见的副作用,其短期内可引起闭经、溢乳等,长期可导致骨质疏松以及癌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高催乳素可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加减芍药甘草汤中的芍药、甘草具有疏肝解郁,理气调经,可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以抑制催乳素的分泌,在降低血催乳素水平方面有一定的疗效。目的探讨加减甘草芍药汤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合并使用加减芍药甘草汤,两组在用药前、后采用阳性与阴性量表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定认知功能,同时检测血清催乳素水平与治疗4周后的该项检查结果相比较。所有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结果1.基线期,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阳性症状得分、阴性症状得分、一般病理因子得分和临床疗效总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末,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阳性症状得分、阴性症状得分、一般病理因子得分和临床疗效总评评分均较基线期显着下降(P<0.01);同期两组间各项评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2.基线期,两组患者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验中的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间评分、持续性错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末,两组患者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中的错误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的同期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3.治疗后,服用芍药甘草汤组检测的血清催乳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4周末,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减芍药甘草汤能改善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2.加减芍药甘草汤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安全。3.加减芍药甘草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

康玉春[9](2016)在《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王彦恒老中医在精神科专科医院的中医科从事临床工作逾55年,临床经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精神科学术思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研究王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对于中医精神科学术发展和传承十分必要。学术思想渊源王老学术思想渊源受到传统中医的神志病学说,如心主神明学说、五神脏理论、癫狂痫学说、郁证学说和有关情志病治肝学说等的深远影响,但主要还是受到以下三个学说的影响:第一,是伤寒学派阳明病有关学说;第二,活血化瘀学说;第三,中西医结合思潮和实践。学术思想特点王老主张脑主神明,注重脑神在神志病和各种疾病发病和传变中的作用,强调在神志病治疗中治脑调神,其中最为重视活血、清热、补肾。主张百病治疗康复要治脑调神,怪病、难症治疗不忘脑神,防病调神。王老主张,脑主神明,以通为用。脑神“不通则乱,乱则不通”是脑神病的基本病机,活血通脑是最重要的治则治法。肾脑相通,“精”“神”互用,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是脑神病基本病机之二,补肾强脑、安神宁神是治疗脑神病的基本治法之二。热扰脑神,热毒上攻,是脑神病的基本病机之三,清热宁脑乃为脑神病的基本治法之三。王老治疗精神科药物反应和精神科药源性疾病主要采取清热、养阴、解毒和活血之法,主张治未病,讲究治病时机,积极探索辨证使用西药。主要临床经验1.关于精神分裂症(癫病)王彦恒老师认为,精神分裂症属于中医癫病范畴,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病种。但中医癫病的临床范围大于精神分裂症,很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疾患也可以诊为中医的癫病,均可以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参考癫病进行辨证论治。王彦恒老师早年总结癫病的病机规律为:“始发于肝,并发于心,失调于脏,上扰于脑,癫病乃作”。王彦恒老师经验中癫病治疗临床思路,强调掌握以下三点:第一抓住证候特征,第二分析病位,第三确定病性,癫病之病性,为本虚标实,初期为邪实,中期为虚实夹杂,后期以虚为主。邪实即气滞、痰盛、血瘀;正虚即气、血、津液亏虚。脑神、五脏功能下降,应注意整体调理。王老认为中医治疗癫病,要时时不忘“治未病”和“治病求本”,不要仅仅紧盯住症状本身,过分重视中西药物的作用;应时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把握患者的心理、情志、脑神因素,对患者所关注的婚恋、生活、工作问题予以积极的指导和引导,治未病,防止癫病向阴性症状(癫病呆症)发展和药源性疾病的产生。王老主张,癫病康复的关键在于预防复发。2.双相情感障碍(狂郁病) 王彦恒老师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虽然表现为两种矛盾情绪状态(狂、郁)的情感精神疾病,却有着内在统一的病机,二者可以相互转换,郁久可以化火,火性炎上则化为狂;狂久则耗伤气血阴阳,导致阴阳不足,气机升发不利而为郁,从狂而转郁,由此而见狂郁兼见或转换,治疗难度较大。抑郁发作的治疗思路必须掌握以下三点:第一,抓住证候特征;第二,确定病位;第三,确定病性。躁狂状态的治疗思路是要对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确定病位、病性及制定相应的治法、用药,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关键所在。对待双相情感障碍的转相问题,要注意其内在机制,一方面可能是本病病势的自然体现,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与应用的药物有关。应及时调整药物和药量,不可过亦不可不及,临床上要根据正虚邪实的进退情况灵活运用药物。3.抑郁障碍(郁病) 温阳肾开郁是王老从肾论治脑神病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王老主张,传统的郁证和癫病都很难包容我们现在所说的抑郁障碍范畴,肾阳不足,全身气机动力不足,是郁病(抑郁障碍)的重要病机之一。在使用温阳开郁法治疗抑郁障碍时,温阳补肾是关键与核心。温肾扶阳,但不可过于温燥。4.焦虑障碍焦虑症的症状“点多面广”,病因涉及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其病位在脑而涉及五脏六腑,特别是脑、心、肾;病机是各种身心因素引起的脑神不宁、神机不畅。肾阴不足,脑神失养是焦虑症病机病性之本。焦虑的临床复杂病机类型包括脏腑未损,神机紊乱;寒热并见,虚实夹杂;上热下寒,症状繁杂等。王老治疗焦虑症,首重调养脑神,滋阴、清热、理气并举,安心神、镇肝魂以重镇祛为常法;辨别标本,补泻兼施;慎用温补,见寒慎用祛寒,不忘散郁;清上温下,不忘调理脾胃。若已长期使用西药,要注意解毒,更重清热养阴。焦虑患者要怡情养性,加强户外运动,饮食宜清淡。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就是要发挥两个医学体系的不同价值观、不同诊治方法的优势,取“西药起效快,中医治根本”的双重优势,以病人为本,尽快取得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病痛和残留症状,加快康复。5.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 王老主张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要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王老对精神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患的总体认识是:“药物毒邪,始发于胃,并发于脾,侵及脏腑;病势多途,筋骨受损,伤正毁形,诸病皆生。”治疗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如迟发性运动障碍、药源性闭经,要特别注意,清热,养阴,活血,解毒是常用方法。在精神科防治药毒关键是抓住“治未病”的时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王彦恒老师用药经验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将筛选出的1903个处方转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的“方剂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软件统计,总结出王彦恒老师治疗脑神病的主要药物和主要组合规律。分析显示王彦恒老师治疗脑神病常用治法,包括活血、清热(阳明热)、镇肝、补肾、养阴、通便、解毒、行气、化痰等。依据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所展示的支持度40%的核心组合是由川芎、丹参、菊花、石膏、珍珠母、山萸肉、何首乌、炒枣仁这七味药组成。这个核心组合可以看作是王彦恒老师治疗各种脑神病的核心方剂。该数据分析研究还深层次揭示了王彦恒老师脑神病治疗的一些具体用药规律。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研究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西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示对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阿立哌唑或氨磺必利,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行为治疗以及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均能使患者获益。对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进行了全面综述,提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肾两虚(脾肾阳虚)。对脾藏意主思的神经心理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脾藏意主思,对人体信息的接受、识别、短期记忆、初步加工处理,提取、初步储藏关系密切,即对初步形成思维、短时记忆相关,而相应的肾主封藏的功能与信息的深度处理、长期记忆有关,由此可以假设脾意与肾志精神活动的认知与情感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体现在认知与情感活动的不同环节。如果出现脾虚,脾藏意主思的功能下降,相应的记忆学习功能就会出现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障碍。脾藏意主思的这些认知、情感内涵与脾脏的功能性质高度一致,并与肾藏志主恐的内涵相区别。脾虚脾意不足容易出现相应认知情感功能失常。对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中医范畴和中医病名进行了思考,建议将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称为“癫病呆证(或癫呆症、癫呆病)”探讨了健脾(意)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中医理论基础,在老师补肾法治疗阴性症状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健脾(意)补肾(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证),是对老师经验和学术观点的发展与创新。由于健脾与补肾作用对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环节不同,二者的作用存在叠加和加强,推测健脾补肾治疗阴性症状的疗效会优于单纯补肾法。对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进行了临床观察:目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是精神科疾病主要致残因素,尚无可靠治疗方法。根据中医五脏和“五神藏”理论,阴性症状应与“脾”和“肾”有关。因此本研究试用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探讨本病的中医治疗规律。方法:选取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医虚证标准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利培酮的同时服用健脾补肾汤剂。对照组服用利培酮的同时服用补肾汤剂。疗程为12周。利培酮用量为2-4mg。分别于基线(入组第一天)、第4、8和12周末进行量表评定,精神症状评定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全部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阳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总分、7个阴性症状量表分分别进行了重复测量数据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对阳性症状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但是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对阴性症状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且12周末时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对各阴性症状量表亚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且12周末时治疗组对情感退缩、交谈缺乏自发性和流畅性、刻板思维等亚量表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在4、8、12周末时对情感交流障碍亚量表分改善优于对照组。讨论:健脾补肾法比单纯补肾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改善作用更加全面。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症)值得深入研究。

曲姗姗[10](2015)在《电针印堂、百会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及Rs-fMRI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抑郁症以情绪低落、对大多数事物或活动失去乐趣为主要表现,具有多维度宽泛的诊断分组,是一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艾滋病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10已达5.3%,仅大学新生患病风险就高达24.8%。因其高患病率、高自杀风险、高致残性及高疾病负担等特点,抑郁症的防治工作及机制研究迫在眉睫。作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抗抑郁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然而,抗抑郁药物目前仍存在不少局限性,如起效时间长、药物反应率低、首次抗抑郁药物治疗仅对1/3患者有效、副作用常见等。鉴于此,临床工作者开始积极寻求针灸等补充替代疗法以控制副作用、凸显临床疗效。循证医学研究表明,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与抗抑郁药相当、不良反应少,多数报道的临床研究选择印堂、百会作为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主穴,引阳入阴,平肝潜阳,共奏调节阴阳、镇静安神、醒脑开窍之功。目前西医尚不明确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对其研究仍在不断发展中,其中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能够无创、直观、系统的反应脑功能变化,而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脑网络研究不断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了其在深入探索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重要应用价值。脑功能网络理论认为抑郁症患者在认知控制网络、默认网络和情绪调控网络上的异常变化与其临床症状表现具有一致性。针对中医“脑神紊乱学说”、“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及西医“脑功能网络”异常改变的发病机制,本研究选用Rs-fMRI技术来探究电针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通过循证医学手段采用meta分析研究针药结合与单纯SSRI类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各研究报告的质量及证据等级。以原发性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等临床研究方法,通过单纯电针印堂配伍百会、电针印堂配伍百会结合抗抑郁药物与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方案对比,进行疗效、起效时间、副反应等评价。并采用Rs-fMRI技术观察电针印堂配伍百会治疗原发性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变化,以探寻电针印堂百会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meta分析研究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各研究报告的质量及证据等级。进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电针百会、印堂为主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疗效及安全性。并采用Rs-fMRI手段,研究电针百会、印堂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脑功能机制,为电针百会、印堂治疗原发性抑郁症提供依据。方法1 Meta分析以拟定的检索式分别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CBM等中文数据库和Ovid Lww数据库、PubMed以及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3月3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关于电针疗法结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类药物与单纯SSRIs类药物对原发性抑郁症疗效、安全性比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文、英文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修改后Jadad量表对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Cochrance协作网站提供的软件RevMan 5.2软件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项评分、抑郁症状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及抗抑郁药物副反应量表(Rating Scale for Side Effects, SERS)评分、治疗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评分进行Meta分析;并通过GRADE (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系统推荐评级方法评价证据质量。2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的患者195例,采用中心随机化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针药组和药物组。针药组与电针组患者分别接受每周3次电针治疗;针药组和药物对照组每日服用西药帕罗西汀进行治疗。2.1干预方法主穴选用百会、印堂。基本配穴选择风府、双侧风池、大椎、双侧内关、双侧三阴交。针刺顺序:先针刺大椎穴捻转30秒后缓慢出针,再针刺风府穴捻转30秒后缓慢出针;其余穴位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针刺,其中百会-印堂穴组、双风池穴组进针均匀捻转至局部有酸胀感得气后连接于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LH-202-H电极端,刺激频率选择2/15Hz疏密交替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皮肤轻微抖动)为度,每次电针30min;其余腧穴进针后留针,间隔15mmin行针1次。2.2临床评价方法以HAMD-17总分减分率作评价临床疗效: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有效:HAMD-17,总分减分率>50%;无效:HAMD-17总分减分率≤50%。治疗开始时、治疗过程中1、2、4、6周5个时间点,分别评价HAMD-17、SDS,观察治疗前后HAMD-17总分和SDS总分标准分变化。治疗开始时、治疗过程中2、4、6周4个时间点,评价患者SERS量表,观察治疗前后SERS总分变化。评定记录不良事件。2.3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所有统计推断均采用双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水准α=0.05,参数的可信区间估计采用95%的可信区间。尽可能采用参数方法,当数据不满足参数方法条件时,可采用数据转换方法使其满足条件,若仍不满足,可考虑用非参数方法。3 Rs-fMR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分别纳入12例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患者和12例正常受试者。3.1针刺方案选取百会、印堂穴,使用华佗牌一次性毫针(25mmX 0.30mm)向后平刺百会0.5寸,印堂向上平刺印堂0.5寸,两穴均匀捻转至局部有得气感后,分别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LH-202H)电极两端,刺激频率选择2/15Hz疏密交替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皮肤轻微抖动)为度,电针30min。3.2扫描方案利用GE公司出品的3.0T的磁共振扫描仪(GE signa Excite system, American)和标准GE公司EPI功能头线圈进行脑功能数据采集。常规三平面定位后,行矢状位T1WI-FLAIR扫描,以前后联合的连线作为扫描基线,行T1WI扫描(TR/TE=2300ms/21ms).扫描范围从颅顶至枕骨大孔,层厚5.0mm,间隔1.0mm扫描,共30层,视野FOV 240mm X 240mm,分辨率256×256,获取解剖图像。功能性成像采集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梯度回波序列(GRE EPI),采集与解剖图像完全相同层面的功能图像,共扫描6min。TR3000ms/TE20ms,回转角度(FA)=90°,FOV 240mm X 240mm,层厚5.0mm/间隔1.0mm,分辨率96×96。3D序列:T1 FSPGR, TR=2.7ms, TE= 3.39 ms,视野FOV= 256mm×256 mm,分辨率256×256,回转角度(FA)=7°,层厚1mm,作为功能扫描的参照图。图像采集时间点:针刺前、出针后15min时扫描功能性图像。3.3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基于MATLAB R2009a平台,采用基于SPM 8、REST 1.8软件的DPARSFA软件对Rs-fMRI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格式转换、去除前10个时间点、时间校正、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和空间平滑6个步骤。然后使用REST1.8进行全脑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及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分析。统计分析采用REST 1.8软件对各组针刺前后2个时间点的标准化ReHo值和ALFF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利用xjview 8.0设定统计阈值概率为0.05,采用AlphaSim校正(P=0.05, Cluster size=228voxels),最后获得上述针刺前后的脑区ReHo变化及ALFF变化,并将有统计意义脑区以图像形式呈现。临床试验数据及时汇总并输入计算机,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SPSS 20.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完成。结果1 Meta分析最终纳入5篇RCT文献,各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相对较高,纳入研究的样本量普遍偏小。共纳入371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均来自医院病房或门诊。针对HAMD-17项、SDS评分在治疗后1、2、4周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针药结合组患者第1、2、4周的HAMD-17评分和SDS评分分值均明显小于SSRIs组。对干预手段安全性方面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第2、4周针药结合组的SERS评分显着低于SSRIs组;描述性分析显示第1、2、4周针药结合组的TESS评分显着低于SSRIs组。本文还通过GRADE系统推荐评级方法评价证据质量,结果显示2组结局因异质性而降为中等质量,其余6组结局均为高级质量。2临床研究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有效率采用HAMD-17减分率评价,结果发现各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显着差异(P<0.001),6周时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量表-17项减分率存在显着差异(χ2=9.783,P=0.008)。HAMD-17总分组内比较显示各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IAMD-17总分均有显着降低(P<0.001)。组间比较发现各时间点三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1周时,电针组HAMD-17总分降低3.55±0.39,与其余两组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2周、4周时,针药组变化最明显(6.34±0.55,10.27±0.65),2周时电针组优于药物组,4周时药物组优于电针组,但差异均不显着;到治疗6周时,HAMD-17总分变化为针药组(12.48±0.68)、药物组(11.89±0.60)、电针组(9.42±0.50),而此时针药组与药物组差异不明显,但两组与电针组的差异均有显着性。SDS总分标准分组内比较发现各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SDS总分标准分均有显着降低(P<0.001)。组间比较发现,各时间点针药组SDS总分标准分变化均最明显,1周时,针药组与其余两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0.001),电针组有药物组差异不显着;2周时,变化值次于针药组的为电针组,且针药组与药物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2),其余两两组间比较无差异性;4周、6周时,三组间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以看出,针药组分值变化最大,药物组在6周时分值变化也已超过电针组。SERS评定结果显示电针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SERS评分(P<0.001),自治疗2周起直至治疗6周结束,针药组的SERS总分就明显低于药物组(P=0.027,0.021,0.031)。3Rs-fMRI研究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电针前ALFF数据和ReHo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抑郁症患者左侧大脑颞下回、尾状核、小脑前、后叶ALFF值较正常受试者显着升高;而左侧大脑内侧额上回,右侧大脑的内侧额上回、后扣带回、楔前叶、顶叶缘上回ALFF值较正常受试者显着降低。ReHo分析则发现,抑郁症患者右侧大脑额下回,左侧大脑中央后回、枕叶舌回局部一致性较正常人显着升高;右侧大脑后扣带回、小脑前叶及双侧颞下回、双侧背外侧额上回局部一致性则较正常人显着降低。正常受试者电针前后ALFF数据和ReHo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针刺后左侧小脑后叶ALFF值显着升高,楔前叶、后扣带回、右侧额中回ALFF值显着降低;而小脑后叶、枕中回、丘脑、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中回ReHo值显着升高,左侧背外侧额上回、后扣带回、楔前叶、右侧顶叶缘上回ReHo值显着降低。抑郁症患者静息态ALFF数据和ReHo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针刺后右侧楔前叶、额中回ALFF显着升高;右侧额中回、顶叶缘角回、左侧颞中回ReHo值显着升高,右侧尾状核ReHo值显着降低。结论1、电针结合SSRIs类药物疗法治疗原发性抑郁症与单纯应用SSRIs类药物相比,起效更快、安全性更高。2、单纯电针百会、印堂为主治疗在治疗早期(前2周)能够较快的改善患者抑郁症状,而6周治疗疗效不及口服抗抑郁药物和电针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患者自身感受方面,针药结合在前2周效果更加明显;同时,电针能够有效减少抗抑郁药物的副反应,提高其安全性。3、抑郁症患者前额叶、扣带回、楔前叶、顶叶缘上回等与情绪、认知相关脑区激活不足,可能是其发病相关脑区;电针百会、印堂能够靶向性作用于抑郁症发病相关脑区、颞中回、尾状核,可能是电针百会、印堂治疗抑郁症的脑功能作用机制。

二、灵活饮缓解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的对照研究——附100例临床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活饮缓解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的对照研究——附100例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脏腑致恐”理论探析广泛性焦虑障碍证治及大补肝汤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中医学阐释及“脏腑致恐”理论源流探讨
    1 广泛性焦虑障碍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1.1 广泛性焦虑障碍与古代中医病证的关系
        1.2 广泛性焦虑障碍与中医学“惊恐”的关系
    2 脏腑致恐理论阐发
        2.1 恐与惊的语义探析
        2.2 惊与恐的联系
    3 惊恐与脏腑的关系
        3.1 心与惊恐
        3.2 肝胆与惊恐
        3.3 脾胃与惊恐
        3.4 肾与惊恐
        3.5 肺与惊恐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1 广泛性焦虑障碍概况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遗传
        2.2 神经生物学
        2.3 心理学理论
    3 临床表现
        3.1 精神性焦虑
        3.2 躯体性焦虑
        3.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3.4 其他症状
    4 GAD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1 GAD的诊断相关量表及标准
        4.2 GAD的鉴别诊断
    5 GAD的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心理治疗
第三章 基于脏腑致恐理论,平惊定恐方剂的五脏病机归类及代表性方剂选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构建古代平惊定恐方剂信息数据库
        1.2 数据处理与转化
        1.3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方剂频数统计分析
        2.2 病机频数统计分析
    3 平惊定恐方剂五脏病机归类及代表性方剂选介
        3.1 恐证从心论治总结及代表性方剂选介
        3.2 恐证从肝胆论治总结及代表性方剂选介
        3.3 恐证从脾胃论治总结及代表性方剂选介
        3.4 恐证从肾论治总结及代表性方剂选介
        3.5 恐证从肺论治总结及代表性方剂选介
第四章 五脏皆可致恐,导师尤重从肝气虚论治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理论基础及用药特色总结
    1 中医学对肝气的认识
        1.1 肝气的概念
        1.2 肝气的功能
        1.3 肝气虚概述
    2 广泛性焦虑障碍从肝气虚论治探析
        2.1 肝气虚与精神性焦虑的关系
        2.2 肝气虚与躯体性焦虑的关系
        2.3 肝气虚与GAD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关系
        2.4 广泛性焦虑障碍肝气虚证的脉象特点
    3 导师治疗广泛焦虑障碍肝气虚证用药总结
        3.1 数据挖掘及关联规则分析简介
        3.2 GAD肝气虚证处方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3.3 结果分析
        3.4 核心方剂选介
第五章 大补肝汤治疗肝气虚型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观察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试验和病例脱落标准
        1.6 病例样本量估算
        1.7 随机分组方法
        1.8 治疗方法
        1.9 观察方法及评定指标
        1.10 质量控制
        1.11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观察量表比较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观察量表比较
        2.4 安全性评价
    3 研究结论
    4 大补肝汤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分子机制探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HAMA量表评分细则
附录二 GAD(肝气虚证)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附件

(2)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动态回顾及其对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治疗进展
        4. 实验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现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疗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方法
        4. 入选标准
        5. 数据获取与处理
        6. 观察指标
        7. 质量控制
        8. 伦理审查
        9. 统计分析
        结果
        1. LTD病例的一般情况
        2.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的疗程
        3.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LTD病例的一般情况分析
        2.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的疗程分析
        3. 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TD疗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
    研究二 韩斐教授运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用药规律的动态变化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1. 处方来源
        2. 入选标准
        3. 一般资料
        4. 数据预处理
        5. 数据分析方法
        结果
        1. 高频中药频次分析
        2. 中药功效分类分析
        3. 中药性味归经分析
        4.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5. 2016~2018首诊处方熵聚类分析
        讨论
        1. 高频药物分析
        2. 药物功效分类与性味归经分析
        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4. 基于2016~2018首诊处方的新方组合分析
        结论
    研究三 静心止动方对抽动障碍患儿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
        前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入选标准
        4. 疗效评价标准
        5. 研究方法
        结果
        1. TD组与非TD组基线资料比较
        2. TD组与非TD组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比较
        3. TD组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与YGT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 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疗效评价
        5. 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差异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PD-1/PD-L1通路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2. 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与TD的相关性分析
        3. PD-1/PD-L1通路与TD的相关性及静心止动方对其表达影响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附件

(3)“三位一体”疗法治疗抑郁发作肝气郁结证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设计
        1.3 病例来源
        1.4 诊断标准
        1.5 病例入组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测项目及观测时点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纳入情况
        3.2 合并用药情况
        3.3 人口学资料分布
        3.4 三组治疗前后的CGI评分比较及分布情况
        3.5 三组治疗前后的HAMD-17评分比较
        3.6 三组治疗前后的HAMD-17各项因子评分比较
        3.7 以HAMD-17减分率作为疗效等级的疗效比较
        3.8 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9 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要素评分比较
        3.10 以中医证候量表减分率作为疗效等级的疗效比较
        3.1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气郁神伤是病机关键
    2 疏肝解郁安神是基本治则
    3 “三位一体”疗法分析
    4 人口学资料
    5 疗效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论治抑郁发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功能
        2.1.1 相关概念
        2.1.2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评估
        2.1.3 家庭功能的测量工具
        2.1.4 家庭功能的干预技术
        2.1.5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干预研究现状
    2.2 接纳承诺疗法综述
        2.2.1 接纳承诺疗法的概念
        2.2.2 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基础
        2.2.3 接纳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与治疗模型
        2.2.4 接纳承诺疗法的研究现状
    2.3 接纳承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研究工具
        3.2.3 治疗方法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质量控制
    3.4 技术路线图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和正常健康人群比较
    4.2 两组患者及家属的对照性研究
        4.2.1 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对照
        4.2.2 AAQ、CF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对比
    4.3 干预效果
        4.3.1 干预前后AAQ和CFQ水平的差异分析
        4.3.2 干预前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水平的差异分析
        4.3.3 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水平的差异分析
        4.3.4 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分析
    4.4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家属家庭功能的回归分析
        4.4.1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社会因子的回归分析
        4.4.2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动力和精力因子的回归分析
        4.4.3 家属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副反应因子的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现状分析
        5.1.1 一般人口学资料特征
        5.1.2 AAQ、CFQ、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水平
    5.2 干预效果分析
        5.2.1 AAQ和CFQ水平
        5.2.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
        5.2.3 自我效能感水平
        5.2.4 生活质量水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氟哌啶醇对谵妄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方法
    2.1 纳入/排除标准
    2.2 检索方法
    2.3 数据收集和分析
        2.3.1 研究筛选
        2.3.2 数据提取
        2.3.3 数据合成
3 结果
    3.1 研究特征
    3.2 风险偏倚
    3.3 疗效分析
        3.3.1 抗精神病药vs安慰剂/常规治疗
        3.3.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vs氟哌啶醇
        3.3.3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间直接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
        一、抑郁症的历史沿革
        二、抑郁症与中医相关病证
        三、抑郁症的针灸治疗
        四、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二、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三、抑郁症的脑可塑性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二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三节 电针对CUMS抑郁模型联合独笼饲养大鼠的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影响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郁病的针灸治疗
    第二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不同剂量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药物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案
    3.观测指标与评判标准
        3.1 安全性指标
        3.2 疗效性指标
        3.3 观察方法
        3.4 疗效判定标准
    4.统计学处理方法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完成情况
        1.2 四组样本的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等比较
    2.临床疗效观察
        2.1 四组泌乳素水平比较
        2.2 四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3 四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2.4 高泌乳素血症相关症状改善比较
        2.5 四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分值比较
    3.安全性评价观察
        3.1 其他药物不良反应统计
        3.2 四组的脱落情况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本项研究的结果讨论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疗效分析
        1.3 安全性评估
    2.影响结果的因素分析
        2.1 高泌乳血症的西医诊断
        2.2 高泌乳素血症的中医认识及辩证
        2.3 芍药甘草汤的组成比例和剂量
        2.4 病程和疗程的影响
        2.5 其他影响因素
    3.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附录 B 中医症候量化评分细则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8)加减芍药甘草汤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之处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中草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王彦恒老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
    1 前言
        1.1 王彦恒老师学医、从医经历
        1.2 王彦恒老师个人性格、气质与学术精神
        1.3 王彦恒老师学术渊源
    2 王彦恒老师学术思想的核心——立足于临床应用的脑主神明学说
        2.1 王彦恒老师主张脑主神明学说
        2.2 对王彦恒老师脑神论内涵的体会和阐发
        2.3 对王彦恒老师脑神论病机与治疗的体会与阐发
    3 王彦恒老师辨证论治脑神病概览
        3.1 脑神疾病治疗总纲
        3.2 对癫病(精神分裂症)的辨治
        3.3 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辨治
    4 温阳开郁,郁病(抑郁障碍)治疗思路的换位移步
        4.1 传统中医的郁证是一个比较驳杂的概念,倡导使用"郁病"对应于抑郁障碍
        4.2 肾阳不足,全身气机动力不足,是郁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4.3 四逆散对温阳开郁的启发
        4.4 交泰丸对温阳开郁的启发
        4.5 从巴戟天的抗抑郁作用看温阳开郁
        4.6 从抗抑郁西药有伐肾气之弊看温阳开郁
        4.7 温阳开郁法的使用
    5 王彦恒老师对焦虑障碍的认识与临床
        5.1 王彦恒老师对焦虑障碍中医范畴的认识
        5.2 从不同角度看焦虑的临床特点
        5.3 焦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5.4 王彦恒老师焦虑症的中医治则治法
        5.5 焦虑证诊治康复的中西医结合思路
    6 王彦恒老师对精神科药源性疾患的认识与实践
        6.1 王彦恒老师视野中的精神科药物反应
        6.2 王彦恒老师对精神科药源性反应病因病机的认识
        6.3 药源性疾患中医论治之一——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辨证论治
        6.4 药源性疾患中医论治之二——药源性闭经的辨证论治
        6.5 在精神科防治药毒关键是抓住“治未病”的时机
    参考文献
中篇:王彦恒老师用药规律统计分析
    1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王彦恒老师用药经验的初步统计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下篇: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1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诊疗进展
        1.1 综述进展
        1.2 病因病理研究
        1.3 临床表现研究
        1.4 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5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
        1.6 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
        1.7 非药物治疗
        1.8 小结
        参考文献
    2 中医癫病之呆证诊疗进展
        2.1 “癫病”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研究
        2.3 证型规律研究
        2.4 方药研究
        2.5 针灸研究
        2.6 鉴别诊断
        2.7 小结
        参考文献
    3 脾藏意主思的神经心理学内涵初探
        3.1 脾藏意主思心理学内涵的中医传统认识
        3.2 近年来对脾虚与情绪相关疾患的研究
        3.3 近年来对脾虚与记忆、学习能力等神经心理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3.4 脾意的神经心理学内涵的几点思考
        3.5 结语
        参考文献
    4 健脾意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
        4.1 从症状学看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中医辨证范畴
        4.2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病机与脾意不足关系密切
        4.3 健脾意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症)的重要治法
        4.4 健脾意治疗癫病呆症具体应用的几点考虑
        参考文献
    5 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5.1 临床资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鸣谢
个人简历

(10)电针印堂、百会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及Rs-f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2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3
    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快速起效的meta分析 第二章
    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Rs-fMRI脑功能机制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四章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灵活饮缓解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的对照研究——附100例临床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脏腑致恐”理论探析广泛性焦虑障碍证治及大补肝汤临床疗效观察[D]. 姜振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抽动障碍的动态回顾及其对PD-1/PD-L1通路表达影响的研究[D]. 李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三位一体”疗法治疗抑郁发作肝气郁结证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刘晔.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接纳承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干预研究[D]. 徐静. 南昌大学, 2020(01)
  • [5]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氟哌啶醇对谵妄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遇培彤.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6]电针调节抑郁大鼠海马与前额皮层的突触可塑性研究[D]. 张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不同剂量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疗效的临床研究[D]. 李茂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加减芍药甘草汤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D]. 岳凌峰. 新乡医学院, 2016(04)
  • [9]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D]. 康玉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电针印堂、百会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及Rs-fMRI研究[D]. 曲姗姗.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