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和思考议论文

问:谈谈你对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的理解
  1. 答:和而不同,即讲究和谐、包容,但又有自己的坚持,不去无原则地和稀泥、随大溜。
    至于中庸之道,讲究“恰如其分(适度,正好)”“执中(平衡,不走极端)”,“和而不同”正是中庸之道精髓的体现,类似成语“求同存异”,但更深刻。
  2. 答:做任何事都采取调和、理性的方法,不过分,不偏激,恰到好处.如古代雅典的梭伦改革,一方面采取措施打击贵族的专权,维护平民的利益,满足新兴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但为了减少贵族的激烈反抗,又采取了一些安抚贵族的措施,拒接了平民要求实行激进改革的愿望.
  3. 答:中庸一词出自于【论语】一书,其意有三:1、执中守正:就是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2、折中致和:就是 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3、因时制宜:就是 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问::你怎么理解中国的古典思想和而不同(200字)?
  1. 答:我国古代思想史常常涉及“和”、“同”。“和而不同”是一种作人的道理,也是一种文化观,这种文化观要求思想家既不能同前人思想雷同,又不同他人思想绝对对立,而是既有所继承和吸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就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具体体现。当时的大思想家大多兼综百家,同时又有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为后世思想家所继承。文化思想的创新关键在于独立思考。中国古代有成就的思想家都对独立思考非常重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发展。今天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古代“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优秀传统,并增加新的内容,以利于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遗产。
问:对孔子和而不同的理解
  1. 答:订阅
    对和而不同,孔子可能有自已的看法。
    从他的经历和他培养的学生来看,他的思想的卓异之处在于力图保持独立的人格与尊重他人的和谐人际关系,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不互相损害,而是互相促进。
    孔子弟子三千,特别是七十二贤人,个个仁以为己任,与人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友善相处,同时个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独到的见解,各自为当时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把人的个体性、独特性、独立性(不同)与人的社会性、整体性(和)结合协调,这在过去和现在都非常重要。前者是西方强调的,后者是东方强调的,中庸而成为完美的统一体。至于小人的同而不和,那是孔子最看不起的乡原而已。
    例:(5分)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 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着材料中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言论来分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道出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质,小人表面上的“同”并不能代表“和”,“和”应该是更高意义上的、更本质的一种美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故组织答案时,可从君子和小人在“同”“和”方面的不同。
    首赞
    +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