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花果山

一、“读”出一片花果山(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真[1](2022)在《从《立报·花果山》看上海市民的通俗阅读文化》文中指出《立报》是由成舍我于1935年创办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小型报纸。《花果山》作为《立报》的副刊在选文在风格上融合了世俗与多元、趣味与严肃的特色,将上海市民文化作了具有典型意味的展现,通过对社会问题与国内外时事的关注,将国家、民族、政治等内容拉入到日常生活中来,使上海市民文化具备了超越世俗、通俗层面的深度与关怀。《花果山》的选文特色及编刊立场无疑贯彻了成舍我在《立报》的发刊词《我们的宣言》中所说的宗旨,要使每个读者"认识本身对国家的责任",以期"达到民族复兴的目的"。

史鹏飞[2](2021)在《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山”早已超越了地理环境的范畴,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中蕴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近年来,山地旅游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这也必将对山地资源丰厚的中国尤其是“九分山和原,一分坝和田”的山地大省——云南,在大众旅游深化发展、全域旅游战略示范、品质旅游创意设计的旅游发展新阶段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山地旅游发展亦受到了足够的实践及学术关照。然而,除少量资源禀赋极高的山地外,山地旅游的发展往往陷入重效益、轻内涵和有理念、缺衔接的窘境,其中原因纷繁,却难以回避供需脱节的现实问题。倘若旅游者只是为了享受精致的服务、千篇一律的产品,那何以选择山地?于旅游者而言,山地的比较优势究竟为何?山地旅游的内在价值何以彰显?本研究的讨论将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希冀为山地旅游研究及实践提供些许参考。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编号:41961021)、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价值认同测度研究”(编号:2020YUFEYC034)为依托。研究将山地情感性、精神性、象征性特质与旅游者个性化、情感化、多元化消费需求相统一,聚焦山地旅游体验,以情境理论、情感认知评价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为支撑,在溯源山地非功用性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这一研究主题,试图从新的视角探究山地旅游比较优势、山地旅游价值彰显等现实问题。在对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剖析中,搭建了“逻辑框架梳理-价值内涵解构-体验价值测度—优化路径探析”的分析框架,重点回答了3个研究问题:“什么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其中包含哪些潜在的具体维度?”“如何测度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不同案例地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是如何表现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各维度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基于这种关系提升优化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水平以促进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针对问题1这一探索性问题,研究以大数据爬取技术获取马蜂窝、知乎网的山地旅游网络游记为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逐级编码,抽象出55个初始范畴、13个主范畴,逐步“浮现”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核心范畴,辨识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具体维度,并对其内在机理及实质进行了阐释;针对研究问题2这一描述性问题,研究以扎根理论分析成果为依托、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参考,遵循一系列量表开发程序开发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测度量表,并以云南省典型山地旅游目的地玉龙雪山景区、苍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Mann-Whitney U test的连续过程检验、修正了测度量表,对比分析了玉龙雪山景区和苍山景区的测度水平;针对研究问题3这一涉及因果性的问题,研究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和对称思维,引入cs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所构建的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收益”复杂因果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了影响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的多个条件组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优化提升路径及策略建议。对3个研究问题的探析主要形成如下结论:1)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核心范畴是“人-山对话下的成己之路”,包括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两个向度共计13个维度。其中,“我”的身体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生成的中介;“山”的情境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彰显的载体;“成己”是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终极指向。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在中国的实践彰显了个人主义价值,其体验价值的意义中心是自我意识的回归和成就自我的终极指向。2)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测度量表包含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编制21个测量项)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编制32个测量项)两个部分,所编制的测量项简约地表征了所测维度,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经测度,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在不同山地旅游目的地表现出了显着差异,可作为山地旅游目的地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依托。除情感价值外,玉龙雪山景区在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整体水平表现上均好于苍山景区,两地在多个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和具体属性方面存在统计上的显着性差异。3)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之间存在复杂因果关系,证实了所构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收益”因果模型的合理性,并提出从定位重构→精神性的“召唤结构”、业态创新→具身化的“沉浸场所”、产品设计→挑战性的“成己镜像”、意境生成→差异化的“第三空间”、文化表征→神圣感的“体验世界”、情感联结→互动性的“对话之域”等方面提升优化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水平。本研究着眼于“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这一研究主题所进行的探究,是对旅游者与山地“人-山”关系新的诠释,在对3个具体研究问题做出回答后,本研究认为,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是山地旅游发展的内核,是山地旅游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山地旅游内在价值彰显的重要途径,将对深化山地旅游研究并指导山地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郭丁绮[3](2020)在《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园教育戏剧是将戏剧的方法与元素运用至园所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教师角度而言,它包括了教师对于教育戏剧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个部分。本文关注一线幼儿教师对于主题式教育戏剧的活动设计与实施,欲通过一系列行动研究探索如何建构起一个能帮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的戏剧教育活动。一方面,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之上,讨论戏剧活动在幼儿园实施的可能新途径;另一方面,本文将戏剧教育目的聚焦于“全人教育”之上,探讨如何在发挥戏剧教育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全人教育。全文总共包含了两个研究。预研究通过教师访谈、课堂观察与文本资料分析等方式,对教师关于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的认识、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相关认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初探,结果表明教师们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与窄化,在实践上也有许多不足,如:取材与教育价值挖掘受限,活动目标重认知轻情感与学习品质,忽视戏剧本身价值,活动形式单一且领域偏向明显,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在正式研究阶段,本文针对教师在预研究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制定行动研究计划,以设计者与共研者的身份投入到行动研究中来,以探寻园本化的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的设计方式,主要关注活动设计中的以下几个问题:戏剧主题的来源与选择依据、戏剧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戏剧主题网络图的构架。经由对四个班级三个戏剧主题活动的三阶段行动研究,最后总结归纳戏剧主题的来源范围与选择依据、戏剧主题教育价值的挖掘思路、戏剧主题网络的构建方法等,为一线幼儿教师设计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提供思路指导与建议,也为后人研究如何将戏剧教育与全人教育进行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郜海娇[4](2020)在《花果山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景区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既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体现景区文化特色和优势的重要依托。本文揭示了花果山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领市场的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模式和彰显景区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模式,针对不同开发模式展开深入分析。本研究立足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希冀研究结论和对策措施能对花果山景区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同时也对同类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照。

张伟伟[5](2020)在《《西游记》当代跨媒介改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等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这些新的媒介形式形成了跨媒介传播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新路径,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口头传播和纸质媒介的单一维度,使得传统经典文学的传播具有了新的形态,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其中,《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在这一类改编中尤为引人注目,进入21世纪甚至成为了一个超级文化IP,走上产业化之路。研究这一现象不仅可以从媒介史考察《西游记》在不同时代的传播形态,也可以从改编、产业化角度了解人类社会、思想史的变迁,还可以为其他经典文本的当代传承与价值弘扬问题提供参考。第一章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展示了《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现状。口头、纸质、戏曲等旧媒介虽然日渐衰微,但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发挥着应有的价值。新兴媒介成为主流,影视改编经历了80年代的忠实、90年代的大话、21世纪的奇观后逐渐走向成熟;游戏改编遍布冒险、休闲、动作、角色扮演等各种类型,不断朝新鲜灵活的方向努力;动漫改编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走向逼真写实,但低龄化定位使得承载力较弱等。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西游记》文本跨媒介改编的优势。“文化输出”战略的提出凸显了《西游记》承载的文化价值,媒介更新传播技术发展、消费社会出现大众文化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它本身的经典价值与魔幻情节符合当下市场口味,主题多元易形成多种解读模式、价值普世易满足多元文化需求、版权开放易避免知识产权冲突等。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西游记》形成各种改编版本,甚至跨越媒介间的限制,走向跨媒介改编之路。第二章从后现代反叛权威、解构一切的原则出发,分析了改编作品主题内容的移位,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被动解构了对自由、平等的主动追求;师徒西行宿命论的消失解构了原罪与救赎的主题;妖怪神仙背景的丧失解构了仙佛救世的主题;师徒和谐伦理的颠覆解构了传统的道德观念等。消费社会以市场为导向使得改编作品以利润为旨归强调数量的同时失却了人文内涵。在娱乐泛化非理性主义带来世俗化的过程中大众审美出现异化,没有神、没有英雄,跨媒介改编颠覆了原作固有的人物形象,正面人物消解神性、反面人物更加圆融,孙悟空英雄形象消解、唐僧圣僧观念退却等。第三章从互文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的契合点入手,考察《西游记》跨媒介改编的另类主题重构。传承与反叛是互文的两种模式,后文本在前文本的基础上派生出来,解构原有脉络,为重新建构扫除障碍并无限延伸,形成新的文本,爱情主题的出现为原着传承增添了人性人情之美,金箍宿命的重置表现出人逃避不了命运的苦涩,残酷世间的大胆勾勒展现了一体两面的哲思。日常审美模式兴起,人们的观照对象转向生活中的点滴细微,《西游记》的跨媒介改编者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考虑人们期待视野的转变而进行剔除创新,重构出符合日常审美观照的人物形象,孙悟空、唐僧开始了向人的回归。现实读者与隐含读者的差距,“诗无达诂”与“误读”理论的佐证,清楚解释了作者预设了重构的可能,读者保证了重构的完成这一环节的实现,后代创作者在前人作品的光芒下产生“影响的焦虑”,为了破除它而突出自己,就不得不以另类方式重构原有故事。第四章从《西游记》跨媒介改编所形成的产业化角度入手,反思IP产业化过程中的益处与问题。在解构与重构的相互作用下,西游IP形成雅俗共赏格局。多渠道多媒介之路为《西游记》塑造出全新的文化传播路径,构建出多维的产业生态链路,在追逐意识形态的同时扩展了商业需求,充实了产业市场。但文化产业毕竟是内容产业,创意不足、人才缺失、品牌淡薄、规划缺位等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质化、媚俗化问题频出,让人们不得不担心过度消费经典符号引发的价值流失。在市场化的大潮下,坚守文本阵营并不能更好地继承经典,反而商品化更能扩大它的影响,且艺术追求与利益追求不存在绝对冲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以得到兼顾。

赵良维[6](2020)在《基于POE的大学校园消极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推进与资源约束的不断作用,我国大部分城市发展受到空间的制约,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加入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型与变革的大军之中,针对目前我国所处环境,探索有效应对既有空间的优化调整规划新思路变得尤为重要。其中大学校园既是现代城市中重要的一环,又可以看作一个城市的缩影,研究大学校园消极空间对于探索城市消极空间的解决方法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使用后评价(POE)对于大学校园的消极空间鲜有涉及,本研究以探讨POE方法在大学校园消极空间中的应用,以及消极空间POE评价模型的建立为目的,通过进行定量化定性化研究,得出相应的分析评价。并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原则与优化建议,为消极空间的改造提供指导思路。前期准备中,以大连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开放数据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校园中使用状况不佳的8个消极空间,探讨了开放数据在消极空间改造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性调研,得到了8个消极空间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者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消极空间归因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入研究环境实地观察、感受、体会并结合文献研究法提出相关评价指标;确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消极空间POE研究流程。调查分析中,通过定量化与定性化两种方法,对消极空间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定量化调查分析阶段,通过指标重要度评价研究,针对空间消极性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进行收集,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更改与补充,确立了功能、质量、可达性三个消极空间影响因素一级指标以及各因素下二级指标,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指标的重要性权重,构建了消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满意度评价研究,针对使用者对所筛选出的8个消极空间的各项指标的满意程度进行搜集,结合评价指标权重,得出了以花果山为首的场地的综合评定;通过空间句法研究,对各空间可达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以花果山为代表的区位最佳,最具开发潜力的空间进行详细的定性化POE研究。在定性化调查分析阶段,通过使用方式与需求调查,得到了使用者对花果山功能上的要求,提供了强化原有功能,引入期望功能两种思路;通过出行情况调查主连接花果山与校园师生来源地的主要道路、道路状况以及出行方式,提供了优化五条主要道路,提供多种出行方式两种思路;通过现状与设施质量评估分析,了解了花果山现状诸多的不足之处。优化策略中,根据前文定量化定性化研究,结合从功能、环境质量、可达性三个角度,提出了花果山优化策略。最后,基于大连理工大学消极空间POE研究,提出优化原则与优化建议,为今后消极空间的优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

容怀钰[7](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认为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田耳[8](2020)在《嗍螺蛳》文中指出一那时候,我们学校是在花果山下——全国各地花果山不要太多,我是讲广林市,花果山底下有我母校,省二建院广林分院。我高考落榜以后接到录取通知书,才知道有这么个学校。高考落榜的麻烦在于,你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有一大撂,而正经考上的家伙只消收到一张。我妈的意思是,都不要理会,这些野学校!她叫我复读,我已经复读一年,觉得没有再读下去的意义。我说,

丁琦[9](2019)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神话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神话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其中蕴含的民族性格、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等,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因此很多经典的神话被选入了小学课本当中。但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对神话教案的整理和对课堂观察记录的分析,笔者却发现神话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教师对神话了解不深,导致神话教学的内容知识化,神话教学的方法机械化,神话教学的评价单一化。经过思考,笔者尝试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在落实思维发展、语言建构、文化传承、审美情趣等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对神话教学进行探究,尽可能在神话教学中提升神话的价值,改进教学设计,优化评价方式。神话类文本不同于其他课文体裁,其教学价值和文本的独特性决定了神话教学的侧重点也必定有其独特性。在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过程中,随着对神话文本的认识逐步加深,笔者开始挖掘神话的内涵,针对目前神话文本的教学现状,尝试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侧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贝贝[10](2019)在《西游故事的空间叙事及其文化意蕴》文中研究指明《大唐西域记》以地理空间为线索,记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沿途见闻。《大唐西域记》从对志怪的叙事、文本空间与想象、基本的叙事结构方面对后世小说《西游记》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通过空间来塑造形象,其中的叙事依靠着场景的转换,故事因空间特点而展开。《西游记杂剧》对师徒的生存空间作了介绍,地理空间进一步被虚化,更偏向于佛教中的空间,有关女儿国和火焰山空间特点的描写也为《西游记》的成书沿用。宋元西游戏中所写的空间大致包括以江流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中的空间、以观音、哪吒为题材的戏曲中的空间、以二郎神为题材的戏曲中的空间这三类。《西游记》是整个西游故事群中最重要的作品。书中的空间也更为复杂,充满艺术色彩,大致可分为现实空间和超现实空间。地域内容、景物内容、社会内容是《西游记》中空间的构成要素。书中对西行国度中的空间进行建构,每个小国中的空间特点各有不同。作者以空间的变化来组织情节,将三次借芭蕉扇的场景安排得松弛有度,其中对于空间的转移,衔接得十分巧妙。《西游记》中的超现实空间分为天宫和地府,这些概念化的空间缘起于人们对于长生的追求和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西游记》成书之后出现了一些续书及清代的传奇戏曲。《续西游记》描述了东归途中的空间,书中的空间在是在机心设置下的空间,大多具有象征意义,途中所写的诸多山林兼具自然与象征意味。《后西游记》中的空间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作者以佛教的莲花坐台为意象,自造了寄托着作者理想的神圣之地莲花村,重点描写了云渡山。《西游补》为续书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其塑造了梦幻、镜幻、情幻的鲭鱼世界。清传奇中《钓鱼船》《江流记》中对地府进行了描写。《升平宝筏》与《西游记》中的空间描写并无太大差异。《后西游记》戏曲中主要写了阴阳二气山,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投入到对空间的描写之中。西游故事中的空间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是对《山海经》中的写作模式和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传承与突破,更加浪漫地表现了人们对于异域的幻想。西游故事中对于地府的描写,体现了人们用观念化的空间来对道德进行约束。西游续书还将心学的思想进行了延伸,实体的西行之路变为了虚幻的修心之路,增强了小说的哲理意味。西游记及其续书之中的空间叙事也十分具有重要的隐喻价值,指引人们对于所写空间进行道德上的思索。西游故事的空间叙事既有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传承与突破,也带有西方现代叙事作品的色彩。取经路线从东到西不仅体现了一种地理上中心与边缘的对立,也体现了文化交流时中心和边缘的对立。《西游记》中对于所写的空间既有认同又有批判,书中对于空间的描述具有一些民族特质。西游故事中的某些空间具有互文性,历代故事流传与演变之中,对于空间进行了重述。书中部分空间具有超现实意义,作者以梦境来言不可说之语,以空间历程来展现英雄人物的成长,最终构建了一个可以反映社会的神魔世界。

二、“读”出一片花果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出一片花果山(论文提纲范文)

(1)从《立报·花果山》看上海市民的通俗阅读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俗与多元:《花果山》的刊文特点
二、趣味与严肃:《花果山》中的中外文化
三、余论

(2)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旅游者需求和目的地选择的新特点
        二、目的地开发及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三、山地旅游深度体验性特质挖掘的新机遇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山地旅游研究
        二、非功用性相关研究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相关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山地旅游
        二、非功用性旅游体验
        三、体验价值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情境理论
        二、情感认知评价理论
        三、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第三节 山地的功用性与非功用性分析
        一、山地功用性:生存与生产的物质空间
        二、山地非功用性:浪漫与理想的精神王国
        三、山地旅游:亟待回归的非功用性实现路径
第三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解析
    第一节 分析方法阐述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资料分析方法:扎根理论
        三、数据来源
        四、分析工具
    第二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解构过程
        一、扎根理论的分析准备
        二、开放式编码
        三、主轴式编码
        四、选择式编码
        五、理论饱和与研究的科学性
    第三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逻辑机理
        一、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
        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实质
第四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的测度
    第一节 测度准备与步骤阐述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案例地选择
        三、测度步骤阐述
    第二节 量表开发与问卷设计
        一、从扎根理论到概念化、操作化的理论探讨
        二、量表开发过程概述
        三、研究变量与测量项选择
        四、问卷内容与形式
        五、预调研与问卷修正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量表检验
        一、数据收集与筛选
        二、差异显着性检验与样本概况
        三、信度与效度分析
        四、量表生成
    第四节 案例地测度结果对比评价
        一、测度结果总体评价
        二、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投入对比分析
        三、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对比分析
第五章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维度组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问题的明确
        二、研究假设
        三、体验价值“投入-收益”模型构建
    第二节 “投入-收益”模型定性比较分析
        一、研究方法选择
        二、定性比较分析过程
        三、定性比较组态阐释
    第三节 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收益水平的优化提升
        一、定位重构:精神性的“召唤结构”
        二、业态创新:具身化的“沉浸场所”
        三、产品设计:挑战性的“成己镜像”
        四、意境生成:差异化的“第三空间”
        五、文化表征:神圣感的“体验世界”
        六、情感联结:互动性的“对话之域”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局限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山地旅游网络游记文本目录
    附录B 云南玉龙雪山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调查问卷
    附录C 云南苍山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3)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1.1 戏剧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1.2 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符合戏剧逻辑特点与教育发展的方向
        1.1.3 教师对戏剧活动认识存在偏差,活动设计能力有待提升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戏剧
        1.2.2 教育戏剧
        1.2.3 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
        1.2.4 活动设计
        1.2.5 活动实施
    1.3 理论基础
        1.3.1 生态学理论:戏剧教育内容的建构依据
        1.3.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在戏剧教育中的运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1 与“幼儿教育戏剧”有关的研究
        1.4.2 幼儿教育戏剧的价值
        1.4.3 “主题活动”的相关研究
        1.4.4 与“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有关的研究
        1.4.5 相关研究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流程
        2.3.3 研究场域
        2.3.4 研究人员
3 行动研究的准备
    3.1 行动团体的确立
    3.2 关于教育戏剧课程目标的思考
    3.3 关于教育戏剧物理环境支持的构想
4 行动研究的实践与反思
    4.1 行动研究的第一阶段:主题的来源与内容建构
        4.1.1 分析研究问题
        4.1.2 构建设计思路
        4.1.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4.1.4 优化活动方案
        4.1.5 梳理周期成果
    4.2 行动研究的第二阶段:主题原材料与二手资源的限制
        4.2.1 分析研究问题
        4.2.2 构建设计思路
        4.2.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4.2.4 优化活动方案
        4.2.5 梳理周期成果
    4.3 行动研究的第三阶段:角色体验、戏剧状态与主题网络的整合
        4.3.1 分析研究问题
        4.3.2 构建设计思路
        4.3.3 实施设计方案与提炼实施策略
        4.3.4 优化活动方案
        4.3.5 梳理周期成果
5 研究结论
    5.1 预研究阶段研究结论
    5.2 正式研究阶段研究结论
    5.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活动观察记录表
附录3 :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整体检核评估表
致谢

(4)花果山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花果山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格局尚不完善
    (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精品意识
    (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相对保守
    (四)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科技含量不足
三、花果山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创新
    (一)引领市场的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模式
        1. 名着名角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2. 西游艺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3. 西游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
        4. 西游宗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
        5. 创新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模式
        6. 西游文化创意宣讲导游服务产品开发
    (二)彰显景区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模式
        1. 东方迪士尼——西游记国际主题文化景区
        2. 大圣小镇——大圣文化产业园区
        3.“猴鲜生”果园——花果生态文化体验园区

(5)《西游记》当代跨媒介改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跨媒介改编现状及语境分析
    第一节 《西游记》跨媒介改编现状及其特征
        一、跨媒介引领文学文本改编
        二、《西游记》跨媒介改编现状
    第二节 《西游记》跨媒介改编的时代语境
        一、《西游记》跨媒介书写的时代因素
        二、《西游记》跨媒介改编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 跨媒介改编的价值解构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指引下的主题内容移位
        一、后现代社会权力中心消解
        二、改编作品主题内容移位
    第二节 商业利润导向下的人文精神缺失
        一、消费社会以市场为导向求得商业利润
        二、跨媒介改编以数量为旨归失却人文内涵
    第三节 娱乐泛化推动下的形象身份颠覆
        一、娱乐泛化大众审美异化
        二、跨媒介改编形象罹遭解构
第三章 跨媒介改编价值重构
    第一节 后现代模式下的故事主题重构
        一、互文理论审视下的后现代哲学
        二、跨媒介改编实现另类主题挖掘
    第二节 日常审美视角下的人物角色重置
        一、日常审美模式关照对象转移
        二、跨媒介改编带来人物形象转变
    第三节 读者理论模式下的参与式体验
        一、现实读者理解预想效果偏差
        二、读者参与引领经典西游重构
第四章 跨媒介改编与大IP产业开发的反思
    第一节 《西游记》IP产业化现状
        一、《西游记》超级IP产业化贡献
        二、《西游记》超级IP产业化困境
    第二节 《西游记》IP的产业化反思
        一、《西游记》IP的产业化不足
        二、《西游记》IP的产业化必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基于POE的大学校园消极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化的要求
        1.1.2 长久以来自上而下设计思路的弊端
        1.1.3 校园环境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1.2 研究概念界定
        1.2.1 大学校园
        1.2.2 消极空间
    1.3 使用后评价(POE)研究综述
        1.3.1 使用后评价(POE)概念
        1.3.2 使用后评价(POE)的发展历程
        1.3.3 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方法
        1.3.4 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大连理工大学消极空间POE评价研究设计
    2.1 前期预备
        2.1.1 研究范围
        2.1.2 研究对象
        2.1.3 调查对象
    2.2 空间消极性原因探索性研究
        2.2.1 空间消极程度统计
        2.2.2 空间消极性原因统计
        2.2.3 探索性研究调查结果分析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目的
        2.3.3 研究意义
        2.3.4 研究方法
        2.3.5 POE评价因素集构建
        2.3.6 POE研究方案的设计
第三章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的消极空间定量化研究
    3.1 指标重要度评价研究
        3.1.1 调查问卷回收结果
        3.1.2 指标评价及得分来源
        3.1.3 指标影响权重的计算
    3.2 指标满意度评价研究
        3.2.1 调查问卷回收结果
        3.2.2 评分调查结果统计
        3.2.3 评分调查结果分析
    3.3 针对可达性的空间句法研究
        3.3.1 空间句法数据解读
        3.3.2 空间句法结论分析
    3.4 总结
第四章 大连理工大学花果山消极空间定性化研究
    4.1 花果山概况
    4.2 使用方式与需求调查
        4.2.1 调查问卷回收结果
        4.2.2 花果山使用功能认知调查
        4.2.3 花果山使用功能保留调查
        4.2.4 花果山使用功能期望调查
    4.3 出行情况调查
        4.3.1 调查问卷回收结果
        4.3.2 途经路径调查
        4.3.3 出行方式调查
        4.3.4 道路情况调查
    4.4 现状与设施质量调查
    4.5 总结
第五章 大连理工大学花果山消极空间优化策略
    5.1 结合使用需求,进行功能填充
        5.1.1 以休闲游憩为目标,打造自然景观游园
        5.1.2 依靠植物茂密优势,打造有氧运动场所
        5.1.3 引入互动交往功能,填充小型私密空间
        5.1.4 保留重要穿行功能,优化捷径引导使用
        5.1.5 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强化原有生态功能
    5.2 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萧条现状
        5.2.1 标本兼治,修复老化
        5.2.2 内外兼修,美化景观
        5.2.3 以人为本,合理设计
    5.3 优化校园交通,加强可达性
        5.3.1 优化周边道路状况
        5.3.2 连接重要活力区域
        5.3.3 优化人行车行线路
    5.4 总结
第六章 消极空间优化原则与优化建议
    6.1 消极空间优化原则
        6.1.1 整体性原则
        6.1.2 因地制宜原则
        6.1.3 生态设计原则
        6.1.4 以人为本原则
    6.2 消极空间优化建议
        6.2.1 空间功能的引入与规划
        6.2.2 到达路径的优化与引导
        6.2.3 空间环境的设计与改善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创新
        7.1.1 结论
        7.1.2 创新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探索性调研问题
附录 B 定量化研究调研问题
附录 C 定性化研究调研问题需
附录 D 消极空间方案层权重计算图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2.7 本章小结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3.7 本章小结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4.1.1 水土保持林
        4.1.2 水岸防护林
        4.1.3 农田防护林
        4.1.4 护村林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4.2.1 用材林
        4.2.2 特用经济林
        4.2.3 苗圃
        4.2.4 果园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4.3.1 铁路
        4.3.2 公路
        4.3.3 交叉口
        4.3.4 道路绿化
    4.4 本章小结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5.1.1 公园园林化
        5.1.2 车站园林化
        5.1.3 纪念地园林化
        5.1.4 广场绿化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5.2.1 居住区园林化
        5.2.2 学校园林化
        5.2.3 工厂园林化
    5.3 本章小结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嗍螺蛳(论文提纲范文)

(9)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神话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三、神话
        四、小学语文神话教学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神话文本及其教学价值分析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神话文本分析—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一、文本比例
        二、年段特征
        三、内容特征
    第二节 神话文本潜在的教学价值
        一、有助于民族性格的塑造
        二、有助于人文精神的树立
        三、有助于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有助于道德修养的形成
    第三节 神话文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凸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实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
        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第四节 神话教学对提升语文素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有助于帮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第三章 小学生进行神话阅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二节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 心理接受过程
第四章 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小学生神话阅读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小学语文神话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神话教学的认识模糊
        二、神话教学的理论匮乏
        三、神话教学的内容知识化
        四、神话教学的评价单一化
        五、神话教学的方法机械化
第五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神话教学改进
    第一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神话教学价值提升
        一、走近神话人物——感悟民族精神
        二、扩充背景材料——探寻文化源头
        三、借助丰富想象——遨游神奇世界
        四、品味语言艺术——注重审美鉴赏
        五、把握追问契机——培养思辨能力
    第二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神话教学设计改进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二、发散思维,多元创新
        三、聚焦感官,移情入境
        四、角色体验,感同身受
    第三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神话教学实施完善
        一、起始于引导,收获于体验
        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三、预设于课前,生成于课堂
    第四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神话教学评价优化
        一、指导性和发展性相结合
        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三、基础性和创造性相结合
        四、他评和自评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教师访谈提纲
    课堂观察记录表
致谢

(10)西游故事的空间叙事及其文化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朝之前西游故事文本中的地理空间
    第一节 《大唐西域记》中所写地理空间
        一、《大唐西域记》中的地理空间概述
        二、玄奘对沿途的具体描写
        三、《大唐西域记》中的地理空间对《西游记》的影响
    第二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叙事空间
        一、以地域空间为题目
        二、《取经诗话》中空间转换的方式
        三、空间与师徒形象塑造之关系
    第三节 元代《西游记杂剧》中所写空间
        一、基本的空间结构模式
        二、对女儿国、火焰山空间的描述
        三、对天竺国的描写
    第四节 宋元西游戏中所展示的空间
        一、以江流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中的空间分析
        二、以观音、哪吒为题材的戏曲中的空间分析
        三、以二郎神为题材的戏曲中的空间分析
第二章 《西游记》中的叙事空间
    第一节 《西游记》中现实空间
        一、空间的构成要素
        二、西行国度中的空间建构
        三、空间的转移与衔接
    第二节 《西游记》中的超现实空间
        一、超现实空间的缘起
        二、轮回观念与地府
        三、长生观念与天庭
第三章 《西游记》续书及清代西游戏中的空间
    第一节 《续西游记》中的东归空间
        一、机心影响下的空间设置
        二、与《西游记》中的空间的联系与不同
        三、兼具自然与象征意味的山林
    第二节 《后西游记》中仿写的西行空间
        一、空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二、对儒释道的再认识
        三、云渡山——最后的自渡之处
    第三节 《西游补》中的鲭鱼世界
        一、梦幻
        二、镜幻
        三、情幻
    第四节 清代西游戏中的空间
        一、《进瓜记》《钓鱼船》《江流记》中的空间分析
        二、《升平宝筏》中的空间分析
        三、《后西游记》中的空间分析
第四章 西游故事构建空间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对异域的幻想
        一、《山海经》模式下的突破
        二、神话思维下的空间
        三、对汉魏六朝志怪的突破
    第二节 对欲望的约束
        一、等级秩序的遵守与破坏
        二、欲望的放纵与克制
        三、惩戒与受戒
    第三节 与佛道空间说的融合
        一、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二、佛教空间观对创作的影响
        三、道教空间观对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明朝心学对《西游记》中空间设置的影响
        一、心学对明朝士人的影响
        二、心猿的象征意象
        三、修心之路
    第五节 空间叙事的隐喻价值
        一、叙事环境具有空间隐喻性
        二、空间预设及其象征意义
        三、整体空间观的寓意
第五章 西方空间批评视野下的西游故事空间
    第一节 空间的社会属性
        一、中心与边缘的对立
        二、空间的认同与批判
        三、民族特质的空间描述
    第二节 对空间进行重构
        一、空间的互文性
        二、并置与空间结构
        三、对历史叙事的空间化结构的重述
    第三节 设置超现实空间的意义
        一、以梦境来言不可说之语
        二、以空间历程来展现英雄人物的成长
        三、以神魔来建构艺术世界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大唐西域记》中所涉及的地理空间概况
    附录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所写的空间
    附录三《西游记》杂剧中的空间概况
    附录四 部分西游戏中所写空间概况
    附录五 《西游记》中所描写的空间
    附录六 《续西游记》中的空间
    附录七 《后西游记》中所写的空间
    附录八 《西游补》中所写的空间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读”出一片花果山(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立报·花果山》看上海市民的通俗阅读文化[J]. 刘明真. 上海文化, 2022(02)
  • [2]山地旅游非功用性体验价值研究[D]. 史鹏飞.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3]幼儿园主题式教育戏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D]. 郭丁绮.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4]花果山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J]. 郜海娇. 旅游纵览, 2020(20)
  • [5]《西游记》当代跨媒介改编问题研究[D]. 张伟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基于POE的大学校园消极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 赵良维.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嗍螺蛳[J]. 田耳. 青年作家, 2020(05)
  • [9]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神话教学探究[D]. 丁琦.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4)
  • [10]西游故事的空间叙事及其文化意蕴[D]. 李贝贝. 陕西理工大学, 2019(09)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