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周末包的最佳方式

一、打点周末出行行装的最佳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郭忠文[1](2020)在《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语素教学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语素选取的问题。杨晓黎(2018)选取了有利于教学的重点语素与核心语素,重点语素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严格的选取标准、确定的数量(228个),为开展语素教学提供了方便。然而,已选重点语素只是根据《等级大纲》和《等级划分》来选取,而以重点语素为基础选取的核心语素(95个)更是严格地按照规定标准来操作,它们都未对实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料或相关教材进行考察,所以重点语素的选取标准和核心语素的选取情况还有待探讨,同时,我们还需研究重点语素的教学应用情况。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语料来源,并描述了前人关于语素构词和语素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统计和分析重点语素在现代汉语中构词情况。这部分首先介绍了重点语素的选取和划分标准;其次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构建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并选取构词能力强的重点语素进行构词分析。第三章为分析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分布情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考察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与分布情况;其二是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分析重点语素在具体教材中的构词分布情况;其三是将重点语素在《等级划分》中的构词情况和在教材中的构词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其四是在比对分析基础上补充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我们对重点语素在《汉语教程》六册共计2522个词汇构词情况进行穷尽性考察,并构建语料库,在杨晓黎(2018)选取的95个核心语素基础上,根据重点语素在实际汉语教学中的构词能力,对核心语素进行了适当增补。第四章为研究重点语素的对外汉语教学与应用。包括初中高级班重点语素教学的开展策略、教材的编排建议等。结语是对本文的观点和建议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王威[2](2018)在《在边界的那一边》文中指出谨以此篇献给1992年"下海"的勇士,献给在俄罗斯淘金中蒙难的中国同胞以及所有坚守信仰的人们!引子吴凡修正在书店里静静地翻看着书籍,手机突然铃声大作,他激灵一下接了起来。"大平哥,我哥小涛在国外遇难,尸骨已经运回。定于明天上午九点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希望你来参加。"原来是李小涛弟弟胜子打来的。胜子语气平静,却准确地传达出了这个令人震惊的噩耗!"好的。你放心,我一定参加。"吴凡修几乎没有迟疑就答应下来。

郝佩林[3](2018)在《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镇生活》文中研究表明苏州评弹,包括评话和弹词,俗称大书和小书,孕育于江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南宋以降,民间说书逐渐萌发、成型,奏演于江南城乡社会。明代中期之后,江南乡镇勃兴,乡村工商业繁盛,商品经济活跃,文化和社会风气丕变,城乡娱乐需求骤增,为苏州评弹的成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时至晚清,苏州评弹演艺渐臻成熟。清前期出现的光裕公所在太平天国乱后得以恢复,它以组织的力量整顿评弹行业,规范江南城乡演出秩序。20世纪20、30年代前后,江南乡镇评弹说唱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乡镇书场炽盛,艺人咸集,演出络绎不绝,普通民众以欣赏评弹为乐,苏州评弹由此逐渐融入了江南乡镇社会的日常生活。抗战爆发后,在沦陷区以及国民党政权统治末期的江南城乡,苏州评弹的演出或者畸形繁荣,或者乱象丛生,艰难存在。从近世以来江南乡镇评弹演出的演变脉络,不难看出,苏州评弹始终是江南乡村民众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评弹艺人主要在乡镇茶馆展示才艺,是为茶馆书场。乡镇书场是江南文化生态的伴生物,以其经营及承演性质的不同而分为专营书场、兼营书场、混场子和临时书场等不同类型,满足了不同情况下的民众需求。乡镇民众多把乡镇茶馆作为获取资讯的平台、休闲娱乐的空间和社区政治的园地。其间相对稳定的客源、小本经营之道和经济实惠的消费水平,促成了茶馆与书场的结缘。由此,密布的水乡茶馆不仅为评弹展演提供了物化空间,也因为这种展演蔚成江南乡镇社会崇文重艺、知音谙吕的评弹民间生态。从空间格局考察,乡镇书场具有不同层次,评弹风尚浓郁、名家响档荟集的乡镇“老码头”联络成网,侧面反映了江南乡镇社会的文化发达程度,而在广阔的城乡,密布的水网、错落的乡镇和便捷的舟楫又十分有利于各层次书码头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城乡之间不断传递着社会文化信息。在乡镇书场运作中,作为经营者,场东负责打理书场日常运作的各项业务。场东常常远赴苏州、上海等都市茶会礼聘说书先生;同时,场东努力妥善处理各方人脉关系,营造安稳的运营环境,训练手下堂倌,着力提升书场服务质量。场东与远道而来的评弹艺人关系复杂,或愉快合作,或互相抵牾,不一而足。凡此种种,在江南乡镇社会呈现出城乡交流的生动面相。另一方面,场东对书场设施的安排以及空间的布置,尤其是“状元台”、“戤壁客”等书场安排体现了特定的社会价值与象征意义。场东的书场运作在江南乡镇社会营造了多种社会角色沟通的社会空间,演绎出江南城乡交流的多样化方式。艺人是乡镇评弹演艺的主体与核心要素。在江南乡镇码头上,既有往来于城乡的响档名家,也有初试啼声的新手,更有长期驻留乡镇的码头老虎和乡村漂档。他们在演艺、谋生的同时,不断汲取地方性知识,将共同体生活元素化入说唱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评弹民间技艺,亦底定了评弹艺术面向乡村的艺术旨趣。艺人在精进艺术的同时,也参与了地方生活。艺人们儒雅稳健的台风和感恩慕义的行谊在乡镇社会中型构出“先生”般的形象;书场内外,艺人与听客、地方威权等群体围绕艺术品鉴、演出秩序等方面展开互动、角逐;艺人同道之间结纳资助,敌档竞艺。活跃于乡码头上的诸种角色表演显现了江南城乡社会关系的鲜活态。最后,作为江南乡民日常休闲的听书,在娱乐乡民的同时,亦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苏州评弹的展演节律深度嵌入了乡村日常生活之中,衍为水乡民众慢板化的生活样式。听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着乡村的社会纽带,艺人、听客之间交游唱和同时生成以听书为乐的听众共同体。更重要的是,评弹说唱不仅模铸乡民生活样式,而且陶冶着乡民的观念情趣。评弹说唱使江南乡民们在艺术审美中体悟着忠、孝、节、义的精英思想,沟通了大小传统两个思想境域。鉴于乡镇社会生活的传统性,部分民国知识精英致力于缩短文明城市与传统乡村之间的距离;江南乡镇评弹的近代改良正体现了这样的努力。本文重点关注的既非评弹的文学艺术特性,亦非单纯述说苏州评弹的近代演变过程,而是将其置于近代社会发展的脉络中,确认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历史方位和社会功能。透过苏州评弹在江南乡镇社会中的实态运作,揭示其与江南乡民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苏州评弹在江南城乡之间的流动,考察其在沟通江南城乡生活中的历史作用。惟其如此才能显示社会史的整体视野。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4](2016)在《法外势力》文中研究表明序幕亚洲某地这所战略军事前哨基地戒备森严,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243。前哨基地所在的山谷远离城市和工业中心,这里地势崎岖不平,整日狂风呼啸。基地里的建筑有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是高端难民营和三流大学的混合体,帐篷、拖车、几座简陋的水泥房子就是这座"大学"的全部设施了。唯一能体现其现代性的是有几辆拖车上写着"必胜客""汉堡王""地铁快餐"的字样,这些构成了军事基地的"美食广场"。

龚桂华[5](2015)在《混帐》文中指出第一章空客A800在一万六千多米的高空中飞行。富二代的我,坐在经济舱里。现在是美国东部时间,傍晚五时五十五分。天还未黑,浩如烟海的太空已经零零散散地挂起了一些星星。庞大的机体下面,白皑皑的云团,一堆扎一堆,一片连一片,远远望去,宛如大海中的波涛,汹涌着,奔向无边的天际。太阳照在云层上,亮晃晃的,十分刺眼。我扬起脸,望着天上的星星,觉得它们离我很近,又觉得它们离我很远。我就

禹夏[6](2015)在《中国纪实摄影与平民意识的表征实践(1976-2014)》文中研究表明文革结束后,一种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宣传,以个人与民间视角关照平民日常生活世界的摄影样式——纪实摄影复苏兴起。在社会转型至今的30多年间,纪实摄影通过对于平民,特别是底层人群的持续关注,以及与社会现实展开互动关联,发展成为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在文艺学与传媒文化领域,分析文学、戏剧、影视剧、电视新闻等媒介文本对于转型社会,以及平民形象与平民意识的再现、表征,已有诸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很少有研究从视觉影像文本,特别是表征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纪实摄影,梳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并研究其与摄影表征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域内,遵循表征的诗学(符号学理论)与政治学(话语理论)两种研究路径,借用了彼得·汉密尔顿所使用的“支配性摄影范式”的概念,旨在梳理平民影像与平民意识在1978-2014年间国内纪实摄影中的流变历程,并尝试回答平民影像的流变与转型时期社会进程的互动关系,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视觉建制如何影响规约摄影家的表征实践。文章的论述框架由绪论、主体、结论3个部分5个章节构成。绪论着重介绍了研究所使用到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围绕纪实摄影所展开的研究;主体部分的三个章节分别阐述了1978-1990年代初、1992-2007、2008-2014三个时间段内纪实摄影表征平民与平民意识的视觉实践,在此基础上归纳每个历史阶段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支配性范式,提炼平民意识的具体内涵,并尝试分析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视觉建制与视觉表征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进一步探寻平民群体在三个历史阶段被注入不同文化意义的成因。结论部分在全文论述的基础上,呈现国内纪实摄影中的平民形象在30多年社会转型期间的变迁史,并展望网络语境下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意指实践的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随着转型历程的推进与视觉建制内容的改变,国内纪实摄影在视觉观看的权力关系上,大致经历了由社会精英与专业从业者表征平民到平民群体自我表征的转向;在拍摄与工作方式上,经历了街头抓拍到参与式观察与近距离拍摄的转向;主要传播媒介经历由摄影展览到纪实图文书籍与报刊摄影专版再到网络纪实图片专栏的转向。表征主体、拍摄方式与传播渠道的变迁,决定了平民形象在此间纪实摄影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具有范式性意义的特征风貌,纪实摄影在三个阶段也以不同的方式与社会现实产生互动关联。

张露[7](2015)在《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词汇的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教学的中心,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是词汇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从基本动词、基本名词和基本形容词词表中按基本序的高低截取了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各前50个,对其搭配进行语料库的提取与分析。本文首先从《人民日报》、《读者》、《青年文摘》及《小说月报》等报纸和杂志2002至2011年语料建构成的超大规模真实文本中,使用Ant Conc软件进行搭配的机器提取。而后综合搭配词的频数、MI值和T值,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提取结果进行人工的筛选,圈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各基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常见搭配。接下来,我们根据常见搭配词出现在节点词左边与右边的频次,结合语义特征,参照原始语料,对提取结果进行分析,建立类联接,概括这些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的常规语法功能。最后,本文从搭配的角度对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将搭配上的偏误分为三类:语法搭配上的偏误、语义搭配上的偏误和语音搭配上的偏误,并以双音节动词“喜欢”的教学为例,将词语搭配提取计量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联系起来,真正将词语搭配的教学落到实处。本文在大数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观察这些最基本的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克服了以往相关研究大多依靠个人语感或有限语料所带来的主观限制性强的弊端。客观、全面的实证研究不仅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教和学提供了本文所研究词项的搭配特征和语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科学的语言搭配板块,还为词典的编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词汇处理及例句选用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

托马斯·佩里,秦红梅[8](2014)在《男友》文中研究指明陪伴女郎是美国一类特殊人群,年轻貌美的她们靠色相换取财富,同时也面临巨大风险。26岁的陪伴女郎凯瑟琳·汉密尔顿惨死在自己的公寓里,凶手用手枪从背后击中了她的后脑勺,并把她的财物洗劫一空后逃之夭夭,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警方对此束手无策。杰克·提尔退休前是一名优秀的资深探员,侦破过很多棘手的凶杀案,退休后当了一名私家侦探。为了照顾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女儿,并确保其安全,他平时只为一些民事案搜集证据。凯瑟琳的父母找到提尔,预付了一大笔酬金,希望他能找到凶手。提尔在研究凯瑟琳在网络发布的拉客信息时,发现她脖子上戴着一条样式很别致的项链,而死者的遗物清单上并没有列出该首饰,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也成了整个案件的突破口。提尔后来就是凭着这条项链跟踪凶手到美国各地,但是凶手非常狡猾,屡次从他眼皮底下溜掉,令案情陷入僵局。乔伊·莫兰德长着一副明星脸和游泳运动员般的身材,令很多女孩一见倾心,然而和善俊朗的外表下却是一颗毒蝎之心。他原本只是一名夜贼,一次偶然的机会走上了职业杀手之路,从此杀人如麻。他胆大心细,头脑灵活,环境适应力很强,天生具有职业杀手的素质,而极易让异性产生好感的外表成了他利用女人的工具。缘于少年时代的经历,他专挑金红色头发、皮肤白皙的陪伴女郎作掩护。每次利用完之后他都要把她们杀掉,凯瑟琳就是死于他的手下。杰克·提尔和乔伊·莫兰德,一个是经验丰富的老侦探,一个是凶狠毒辣的年轻杀手,谁将笑到最后?

刘鹏超[9](2014)在《奕匡贪污与晚清政局 ——以弹劾奕匡案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清季末年,受内外双重危机影响,社会激荡突变,遭遇前所未有之变局,其中贪污腐化之风尤炽。庆亲王奕匡作为晚清的权臣、重臣,执掌内政权柄凡八年之久。他主持外交事务多年,经历过辛丑条约的谈判,参与新政的筹谋,担任首位内阁总理,成为炙手可热的政坛风云人物。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时人多以贪黩视之。多数人认为他昏庸贪鄙、唯利是图、碌碌无为。奕匡因为贪污备受诟病。实际上,奕匡其人极其复杂,远不是人们所认识的那样。奕匡存在不为人知的多面性,外在贪庸无能,实则深有城府、工于心计,擅用政治权术,懂得韬光隐晦,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政治斗争中保存实力。监察御史有弹劾官员行为、作风的职权,对于贪污的弹劾更是责无旁贷。对于奕匡贪污,慑于他的权势,敢于直言上陈者实属异数。但仍有御史不畏权贵、仗义直陈、撄其锋芒。一九〇四年三月初二日,监察御史蒋式理弹劾庆亲王奕匡在汇丰银行存有巨款。弹劾案发生后,清廷迅速做出处理,蒋式理因弹劾“不实”而责令回原衙门行走。弹劾案背后有诸多疑团,奕匡是否贪污,他与汇丰银行有无往来;奕匡其人端谨精明,清廷对其的信任与重用,蒋式理弹劾奕匡缺乏确凿证据,错综复杂的原因决定了弹劾案的发展走势。继蒋式瑆之后,御史赵启霖再一次直揭奕匡贪污。一九〇七年三月二十五日,赵启霖弹劾奕匡贪污受贿、其子载振纳妓,成为轰动一时的官场花案。赵启霖指出,段芝贵为夤缘奕匡父子,献十万寿金于奕匡,并将天津名妓杨翠喜献于载振,段芝贵因为献贿获得黑龙江巡抚一职。此案一出,舆论哗然。清廷派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鼎查办,根据二人的查办结果,赵启霖所奏失实,遂被革职查办。载振自知不容于众论,引咎辞职。赵启霖受到处分后,报界、官场、士人对其进行声援和支持。报章交相报道,官员、士子纷纷予以慰问,显示出舆论界对赵启霖遭遇的同情。赵启霖弹劾奕匡一案与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同时进一步折射出晚清的奕匡贪污问题。蒋式理、赵启霖弹劾奕匡受阻后,仍有御史敢于继续弹劾奕匡贪污。一九一〇年正月十六日,御史江春霖列出奕匡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等诸多罪状,最后因“污蔑亲贵”去职,这是御史弹劾奕匡贪污的一个高潮。此后,面对权贵的贪污受贿,监察御史再也发不出声音。从三次弹劾案中可以看出官员、士子、舆论对奕匡贪污的态度和看法,显现出奕匡作为政坛老手的历练和权谋,同时揭露出清廷统治机构的腐朽和没落。奕匡贪污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折射出晚清的制度缺陷。封建专制制度是贪污成风的主要根源。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无论是监察制度还是惩贪法律都无法遏制贪污。另外,晚清贪污现象猖獗还受社会颓败、俸禄微薄、亲贵用权、改革混乱等因素影响。贪污腐败使清廷统治机构受到侵蚀,加快了清廷灭亡的速度。奕匡贪污对晚清政局产生深刻影响。一般情况下,贪污属于个人的枉法行为。但在晚清,贪污介入到权力消长过程中,成为争夺权力的无形工具。奕匡贪污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到晚清的权力机构和发展态势,与政治失衡和权力竞逐有密切关系。在丁未政潮中,奕匡等人击败瞿鸿禨等政敌,使“清流派”没有立足之地,奕匡的权势失去制衡,对政局发展走势产生深远影响。奕匡在清末新政中,大力提倡新政,推进了宪政的进程,但因他贪污受贿,排除异己、任用私人,对立宪改革有反向作用。另外,奕匡贪污和晚清的政治命运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辛亥革命爆发后,奕匡主张启用袁世凯。随着局势的发展,奕匡转向支持清帝退位,对晚清的政局发展走向产生一定影响。

徐志成[10](2014)在《与现代汉语时间表达相关的一些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属于专题性讨论,而非系统性的讨论。所选的专题都是我们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被遇到的难点。由于我们是非汉语母语者,因此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和角度与汉语本体研究者有所不同。文中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都以实用性为主,尽可能地描写和解释兼顾,既考虑理论方面的探索,也考虑应用方面的操作。本文除绪论、结语和附录,共11章,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探索,包括第1至4章,分别讨论四个专题:(1)语言符号、语法形态与时间范畴;(2)汉语时间范畴的三大要素;(3)汉语时间表达的总体特点;(4)现代汉语的体范畴。下编为个案分析,包括第5至11章,分别讨论七个专题:(5)表时结构“从X起”;(6)表时结构“X以前”;(7)表现时主观大量“都NP了”构式;(8)“正1”与“正2”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化;(9)“到时”的语义、地位、功能和发展历程;(10)“一会儿”的用法、语义特点及其历史演变;(11)与“曾经”非状用法相关的几个问题。文后还另附有《“在+VP”的句法、语义、语用——兼谈“在”、“正”的语义差异》、《汉语“已经”与越语“??”的对比分析》与《越语时范畴研究概述》三文,以供相关研究作参考。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如下:第1章主要探讨了语言符号、语法形态和时间范畴三个问题。其观点可以归纳为几点:(1)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规约性和系统性;语言符号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形态”有广狭两种理解:狭义的形态是指词内的结构方式,广义的形态包括单词的词形变化和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合能力,词语的先后次序,重叠、音变、依附成分,等等;(3)汉语具有广义的形态;(4)时间系统是一个纵横交错的语义网络;(5)语法范畴是语法意义的高度概括,它的表现形式是语法形态的所在。第2章主要讨论事件的外部时间结构与内部时间结构。其观点可以总结为几点:(1)时域是事态与现实发生联系的重要因素;(2)事态的时间结构有外部和内部的区别,两者下位还可以区分几个小类;(3)时点和时段具有密切关心,他们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在特殊情况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第3章主要分析汉语表达时间意义中的显现程度和表达形式。其观点可以归纳为几点:(1)时间所指的显现程度与时间三大要素(时域、时点和时段)的表达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显现程度高就更容易成为时域、时点或者时段。其中,时间名词、时量词和表时形容词的显现程度最高,属时间强指表达手段;时间副词、助动词和语气词的显现程度弱一些,属时间弱指表达手段;时间连词、时间介词和动态助词的显现程度极弱,属非时间指称表达手段;(2)这些时间成分在表达时域、时点和时段上有不同的表现;(3)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在时间意义的表达上则带有主观的解读方式,主要体现在转示化、级次化和量级化三个方面。第4章讨论汉语体的定义、属性、类别、表达方式及与体相关的两个问题。本章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几点:(1)体是内部成分和事件所处的特定运动阶段的表现,反映说话人对内部成分和事件的“观察结果”,体是一个空间概念而非时间概念;(2)汉语并非时、体混合的语言。汉语的体和时是两个不同的语法范畴,前者属空间范畴,后者属时间范畴,而且两者在表达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和标记的;(3)体分为事件体和内部体两类。两者的不同在于,事件体着眼于事件作为一个整体,是事件的非细节化表现,内部体则着眼于事件内部结构,是事件的细节化的表现;(4)内部体分动作体、性状体和关系体三类。动作体又可分为起始体、续段体、终结体、完结体、起续体、过程体、重复体七个小类;(5)内部体标记与表量成分搭配上受到内部成分(动作、性状、关系)本身的动作性强弱而有不同的表现;(6)内部体标记的突显范围制约着体标记语序,其原则概括为:突显范围大的能包含突显范围小,语序上就更靠近谓语中心。第5章在分析“从X起”结构句法特点的基础上,对该结构的语义制约作了初步的探究,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1)“从X起”的语义是“从”和“起”语义上的双向选择和一致化的结果,“从X起”的语义可以概括为:某动作行为开始于X的时间并延续至说话当前或者某个终点;(2)X在“从X起”结构的影响之下,具有时间起点的性质,X对事态也起有制约的作用;(3)“从X起”的话题功能、焦点功能和连接功能对篇章的连贯性具有制约作用。第6章分析了表时结构“X以前”的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特点,其观点可以归纳为:(1)“X以前”中的“以前”是一个时间名词,具有时点、时段双重意义,在X的修饰下有不同的语义突显;(2)当X指时点时,“X以前”表示时段,当X指时段时,“X以前”表示时点;(3)“X以前”作为一个整体,在句中出现在不同的句法位置,可以充任不同的语义角色,如时间背景、主事、系事、时间起点、时间终点;(4)从语用的角度来看,“X以前”的不同分布和所表达的意义实际上反映了说话人的意图和在传递信息上的考虑和编排,主要表现在充当话题、起连接作用和焦点化三个方面。第7章主要分析“都NP了”的构式特点和成因理据。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1)NP具有虚量或虚序,表达说话人极高程度的评价,属程度级次的主观大量;(2)“都NP了”的构式义概括为:主观评述的大量级;(3)“都NP了”与上下文构成常规式和追加式,前者表示因果和转折关系,后者表示补充和加解关系;(4)“都NP了”构式是“都(V+NP)了”结构由于V省略、脱落和NP焦点化、陈述化从而凝固而成的结果;(5)“都NP了”构式的产生和语言的简化机制、语义结构语法化和语用密切相关;(6)汉语“都NP了”翻译成越语时,有两种形式:“deu+指人+roi”和“da+数量、时间+roi”,“都”包含了越语的“deu”和“da”,教学上,应多加注意这些特点已获得更好的效果。第8章在分析“正1”和“正2”句法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在表义功能上的不同之处,基本观点归纳为几点:(1)现代汉语中有两个副词“正”:时间副词“正1”和语气副词“正2”;(2)在信息传达中,“正1”是一个重要的时域标记,主要表示事态发生的时间叠交,“正2”则具有焦点化作用,表示肯定语气。此外,我们也探析了“正”的虚化和分化过程及其机制,并认为副词“正”分化成“正1”和“正2”发生自明代。在其分化的过程中,语用上的突显是一个重要的动因,而隐喻则是其分化的主要机制,即副词“正”的分化是时间域向情态域进一步映射的结果。第9章重点分析和描写时间副词“到时”的语义、语法地位的基础上,从而对该词的衔接和情态功能展开了讨论。本章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1)“到时”作为新兴的时间副词,表示某动作行为或事态从某个时间起点开始发生或出现,时域上属未来时;(2)在衔接功能上,“到时”能突显前后事态的承接、条件、让步和转折关系;(3)历时上,时间副词“到时”是在时间信息的背景化促动之下,“到时”述宾短语的词化、“到(动)+[NP/VP+时]”格式的简化和“到(动)+[NP/VP+时候]”格式的强势替代三重压制下而融合为一体的结果。第10章在分析“一会儿”用法的基础上,探讨了“一会儿”的词性、表义功能、复用及其语用义,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几点:(1)“一会儿”是一个时间名词;(2)语义上,“一会儿”做状语时,表示未来时,做补语、定语和主语时,表示泛指时段,而且具有时距远近与时长大小的区别;(3)“一会儿”复用时,主要强调事态的变化,构成两种不同的格式S1和S2,前者侧重于事态的惯常与异常,后者侧重于动作的短暂与连贯;(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一会儿”自战国至民国,经历了时间强化、时段化、名词化和双音节化等过程,从而产生出当今的用法;“一会儿”做补语时,与宾语的共现和顺序具有一定的历时依据。第11章在描写和分析“曾经”非状用法的基础上,对其内在的指称强化、焦点化过程进行了讨论,认为:(1)“曾经”应处理为时间名词;(2)“曾经”的非状用法是时间转喻导致意义指称强化的结果;(3)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曾经”的焦点化主要有两种方式:移位和对举。第12章为结语,主要总结本文的核心观点、创新所在和不足之处。

二、打点周末出行行装的最佳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点周末出行行装的最佳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语素构词研究
        1.2.2 语素教学法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重点语素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情况考察
    2.1 重点语素的界定
    2.2 重点语素语料库的建立
    2.3 重点语素构词状况考察
        2.3.1 构词频率
        2.3.2 构词类型
        2.3.3 构词位置
第三章 重点语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词情况统计分析
    3.1 《等级划分》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1.1 构词分布
        3.1.2 构词类型
        3.1.3 构词对比分析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重点语素构词分析
        3.2.1 构词统计
        3.2.2 构词分布
    3.3 《等级划分》和《汉语教程》构词对比分析
    3.4 重点语素中的核心语素
        3.4.1 新增核心语素的构词情况
        3.4.2 增补核心语素相关分析概括
第四章 重点语素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4.1 利用重点语素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优势
    4.2 不同阶段重点语素教学实施策略
        4.2.1 初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2 中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2.3 高级阶段的重点语素教学
    4.3 重点语素和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4.3.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存在的不足
        4.3.2 重点语素对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二 《等级划分》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附录三 《汉语教程》重点语素构词语料库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镇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江南乡镇评弹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明清评弹的乡村成长
        一、苏州评弹的乡村起源
        二、明清市镇勃兴与评弹成长
        三、晚晴评弹行业规范的确立
        四、明清时期评弹流播特点
    第二节 民国前期乡镇评弹的繁盛
        一、乡镇书场炽盛
        二、艺人咸集乡镇
    第三节 民国中后期乡镇评弹演艺衰像
        一、沦陷时期乡镇评弹的畸形存在
        二、民国末期乡镇评弹的艰难维持
第二章 书场:乡镇社会公众空间
    第一节 江南文化生态中的茶馆书场
        一、茶馆:公众空间之节点
        二、茶馆与书场的结缘
        三、评弹的民间社会生态
    第二节 乡镇书场的类型
        一、专营书场
        二、兼营性书场
        三、混场子和临时书场
    第三节 乡镇书场的空间格局
        一、乡镇“老码头”
        二、乡码头网络
第三章 乡镇场东的经营策略
    第一节 场东的运作
        一、书场环境的营造
        二、艺人延聘与利益分配
        三、“龙园”标准:梅李场东瞿老四的经营
    第二节 场东经营的社会性表达
        一、书场陈设的社会性
        二、“状元台”的象征意义
        三、“戤壁客”的社会价值
    第三节 场东与艺人的关系
        一、场东与艺人的合作
        二、场东与艺人的抵牾
第四章 评弹艺人的乡镇演艺生涯
    第一节 艺人的乡野生存
        一、艺人群体的生活状态
        二、乡镇艺人的身份表达
    第二节 曲艺的乡村取向
        一、地方性知识
        二、共同体生活的参与
        三、独特的民间技艺
    第三节 同埠艺人的关系模式
        一、同道之结纳
        二、乡码头上的敌档
    第四节 往来于江南城乡
        一、新手试艺乡码头
        二、名家响档出码头
        三、“码头老虎”与乡镇漂档
        四、会书与乡村书艺
    第五节 艺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一、书台上下的艺术品鉴
        二、艺人与地方威权角力
第五章 乡镇评弹展演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听书与乡民休闲
        一、听书与休闲节律
        二、作为休闲方式的听书
    第二节 听书与乡民交往
        一、乡村听众共同体
        二、听书与日常交往方式
    第三节 乡镇评弹与日常教化
        一、别样的“非现代性”体悟
        二、民间艺术的观念陶冶
        三、融入共同体的艺术感知
        四、说书改良与乡民教化
余论:民间艺术与近代江南城乡生活
参考文献
附录:评弹专用术语集释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混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6)中国纪实摄影与平民意识的表征实践(1976-2014)(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核心概念
        1.2.1 纪实摄影
        1.2.1.1 世界纪实摄影的发展历程与概念延异
        1.2.1.2 国内纪实摄影的发展历程
        1.2.2 平民与平民意识
        1.2.2.1 “平民”释义
        1.2.2.2 “平民意识”
        1.2.3 范式理论与摄影范式
        1.2.3.1 范式理论
        1.2.3.1.1 库恩的范式理论
        1.2.3.1.2 其他学科借用范式理论的件原则与条件
        1.2.3.2 平民主义摄影范式:范式理论在摄影表征研究领域中的运用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纪实摄影研究
        1.3.1.1 国内纪实摄影发展历程
        1.3.1.2 纪实摄影概念在国内的译介与传播
        1.3.2 国外纪实摄影研究与影响
        1.3.2.1 世界纪实摄影发展历程
        1.3.2.2 纪实摄影的社会功用研究
    1.4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
        1.4.1 表征理论
        1.4.1.1 表征的运作
        1.4.1.2 表征理论的适用性:构成主义的两种研究途径
        1.4.2 表征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1.5 研究方法、文本、意义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文本
        1.5.3 研究意义
        1.5.4 论文框架
2. 平民意识的兴起:改革初期的民间生活(1978-1990年代初)
    2.1 1980年代纪实摄影兴起的社会背景
        2.1.1 1980年代的社会转型
        2.1.1.1 80年代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
        2.1.1.2 80年代的中国城市社会转型
        2.1.2 1980年代的社会与文化思潮
        2.1.2.1 人道主义思潮
        2.1.2.2 文化寻根
    2.2 1980年代的视觉建制
        2.2.1 “四月影会”与“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
        2.2.2 “西北风群体”与“中国摄影四十年——艰巨历程”摄影展
        2.2.3 图书出版
    2.3 代表摄影家与摄影作品
        2.3.1 李晓斌:平民视角的开启
        2.3.1.1 表征“上访者”与反思文革
        2.3.1.2 记录改革开放之初的市民生活
        2.3.2 朱宪民:寻根视角中的黄河百姓
    2.4 1980年代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支配性范式
        2.4.1 拍摄主题与场所
        2.4.2 拍摄手法
        2.4.3 构成范式的要素
3. 平民意识的发展:转型时期的底层图景(1992-2007)
    3.1 纪实摄影发展的社会背景:1992年以来的社会转型
        3.1.1 1990-2007 年间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
        3.1.2 1992-2007 年间中国城市的社会转型
    3.2 1992-2007 年间的视觉建制
        3.2.1 图片传播与图书出版市场
        3.2.2 摄影研讨会议
        3.2.3 纪实摄影展览
    3.3 代表摄影家与摄影作品
        3.3.1 迁徙的农民
        3.3.1.1 为“庶民”立传:侯登科与《麦客》
        3.3.1.2 从农村到城市:张新民镜头下的农民工迁徙
        3.3.2 “灰镜头”中的底层与边缘人群
        3.3.2.1 另类人生:赵铁林镜头下的底层性工作者
        3.3.2.2 底层苦难:卢广镜头下的艾滋病村
        3.3.3 少数民族的视觉影像志:王征镜头下的西海固回民
    3.4 新世纪前后十年(1990-2007)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支配性范式
        3.4.1 拍摄主题与反复出现的视觉要素
        3.4.2 拍摄方法
        3.4.3 构成范式的要素
4. 平民意识在网络语境中的演进:平民的自我表征(2008-2014)
    4.1 当下纪实摄影发展的社会背景
    4.2 2008-2014 年间的视觉建制
        4.2.1 纪实摄影奖项
        4.2.2 网络纪实摄影传播平台
    4.3 代表摄影家与摄影作品
        4.3.1 平民的自我表征
        4.3.1.1 底层自传:占有兵镜头下的农民工
        4.3.1.2 边缘群体的影像发声:韩超镜头下的男同性恋群体
        4.3.2 网络平台中的平民影像
        4.3.2.1 平民日常生活经验的再现:《中国人的一天》
        4.3.2.2 底层图景与公益性的凸显:《活着》与《存在》
    4.4 2008-2014 年间纪实摄影表征平民的支配性范式
        4.4.1 拍摄主体
        4.4.2 拍摄题材
        4.4.3 拍摄方法
        4.4.4 构成范式的要素
5. 结论 纪实摄影30年:从表征平民到平民的自我表征
参考文献
附录1.1978-2014年间国内表征平民的纪实摄影作品一览表
附录2.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参评作品一览表
作者简历与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7)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词语搭配的研究
        1.2.2 动/名/形容词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第2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2.1 基本动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2.2 基本动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2.3 基本单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2.4 基本双音节动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3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名词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3.1 基本名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3.2 基本名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3.3 基本单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3.4 基本双音节名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4章 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形容词的搭配提取与计量分析
    4.1 基本形容词的选取与跨距的确定
    4.2 基本形容词的显着搭配词的选取
    4.3 基本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4.4 基本双音节形容词的搭配词的提取与计量分析
第5章 基本动/名/形容词搭配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1 搭配偏误分析
    5.2 搭配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读研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男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9)奕匡贪污与晚清政局 ——以弹劾奕匡案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五、资料概述
第一章 晚清时期的贪污状况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政情
    第二节 晚清最高统治者纵容贪污陋规
    第三节 光宣年间的贪污情况
第二章 晚清时期的奕匡贪污问题
    第一节 奕匡其人
        一、奕匡的个人经历
        二、时人眼中的奕匡
        三、奕匡的性格特点
    第二节 关于奕匡贪污的论述
    第三节 奕匡贪污的形式
        一、依恃身份,违法收取
        二、上下交通,接受馈赠
        三、结拜干亲,谋得私利
        四、婚寿典礼,各类礼敬
第三章 蒋式理弹劾奕匡私存巨款案
    第一节 蒋式理弹劾奕匡之缘起
        一、弹劾者——蒋式理
        二、弹劾案之前奏
        三、弹劾案的导火索
    第二节 蒋式理弹劾奕匡之经过
    第三节 弹劾案引发的舆论风波
        一、《大公报》笔下的弹劾案
        二、《申报》等报论蒋式理弹劾奕匡事
    第四节 时人笔下的弹劾案
    第五节 弹劾案的“台前幕后”
        一、奕匡在汇丰银行存款是否属实
        二、弹劾失败原因分析
        三、奕匡在汇丰银行的存款去向
第四章 赵启霖弹劾奕匡案
    第一节 赵启霖和弹劾案
    第二节 弹劾案的经过
        一、案件的缘起
        二、赵启霖弹劾奕匡受贿、贝子载振纳妓
        三、清廷对此案的关注和处理
    第三节 诤谏以诤背后
        一、御史对赵启霖的声援
        二、报界媒体对赵启霖弹劾案的报道
        三、时人对赵启霖的声援
    第四节 奕匡在弹劾案前后的表现
第五章 江春霖弹劾奕匡贪污案
    第一节 “三菱公司”之江春霖
        一、江春霖
        二、江春霖关于吏治的见解
    第二节 江春霖弹劾奕匡案始末
        一、案件的缘起
        二、弹劾案之经过
    第三节 空台以诤背后
        一、江春霖弹劾奕匡之原因
        二、各界对江春霖的声援
        三、另一种声音
        四、奕匡的应对
        五、弹劾案与都察院存亡危机
        六、弹劾案对政局的影响
    第四节 弹劾案与皇室内争
        一、皇室内部纷争
        二、载沣与奕匡两派的较量
        三、载沣与江春霖
    第五节 三次弹劾奕匡案件的纵向比较
        一、锲而不舍的御史
        二、扳不倒的奕匡
        三、台谏之末路
        四、帝制没落的最后挣扎
第六章 奕匡贪污折射出的制度缺陷
    第一节 制度缺陷是晚清贪污成风的根源
        一、专制体制之弊
        二、监察体制的式微
        三、惩贪法律方面的缺失
    第二节 晚清贪污现象严重的几点原因
        一、俸禄微薄
        二、贪污的恶性循环
        三、亲贵用权
        四、变革中的混乱
第七章 奕匡贪污与晚清政局
    第一节 政治话语下的奕匡贪污
    第二节 奕匡贪污与丁未政潮
        一、丁未政潮缘起
        二、贪污是瞿岑攻击的重点
        三、庆袁的应对与反击
    第三节 奕匡贪污与清末立宪
    第四节 奕匡贪污与清帝退位
结语
    第一节 贪污·政治.变革
    第二节 贪污之痼疾
附录 奕匡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与现代汉语时间表达相关的一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意义
    0.2 汉语时间范畴的研究简述
        0.2.1 已有的成果
        0.2.2 存在的问题
    0.3 理论基础
        0.3.1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0.3.2 认知语言观
第1章 语言符号、语法形态与时间范畴
    1.0 引言
    1.1 语言符号
    1.2 语法形态
        1.2.1 关于“形态”
        1.2.2 汉语的形态
    1.3 时间范畴
        1.3.1 范畴与语法范畴
        1.3.2 汉语的语法范畴
        1.3.3 语言中的时间范畴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汉语时间范畴的三个要素
    2.0 引言
    2.1 时域
        2.1.1 时域的性质
        2.1.2 时域的参照基准
    2.2 时点和时段
        2.2.1 时点的性质与类别
        2.2.2 时段的性质与类别
        2.2.3 时点与时段的联系与区别
    2.3 时域和时点、时段的关系
        2.3.1 时域与时点
        2.3.2 时域与时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汉语时间表达的总体特点
    3.0 引言
    3.1 时间指称的显现程度
    3.2 时间指称的表达特点
        3.2.1 时间强指
        3.2.2 时间弱指
    3.3 非时间指称的表达形式
        3.3.1 时间连词
        3.3.2 时间介词
        3.3.3 动态助词
    3.4 时间表达中的主观因素
        3.4.1 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3.4.2 时间表达中的主观化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于体范畴及与体相关的两个问题
    4.0 引言
    4.1 事件与内部成分
    4.2 体的定义、属性、类别与表达方式
        4.2.1 体的定义
        4.2.2 体的空间属性
        4.2.3 体的类别与表达方式
    4.3 与体相关的两个问题
        4.3.1 体标记和表量成分的搭配
        4.3.2 体标记的共现与排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表时结构“从X起”
    5.0 引言
    5.1 “从 X 起”的句法特点
    5.2 “从 X 起”的语义特点
        5.2.1 “从”与“起”的双向选择及其结构义
        5.2.2 “X”的语义特点
    5.3 “从 X 起”的篇章功能
        5.3.1 “从 X 起”的话题功能
        5.3.2 “从 X 起”的焦点功能
        5.3.3 “从 X 起”的连接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表时结构“X以前”
    6.1 “X 以前”的句法分析
        6.1.1 “X 以前”的构件特点
        6.1.2 “X 以前”的句法分布
    6.2 “X 以前”的语义分析
        6.2.1 “X 以前”的语义互动
        6.2.2 “X 以前”的语义角色
    6.3 “X 以前”的语用分析
        6.3.1 “X 以前”的话题功能
        6.3.2 “X 以前”的连接功能
        6.3.3 “X 以前”的焦点功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表主观大量“都NP了”构式
    7.0 引言
    7.1 “都 NP 了”构式及其构式义的解析
        7.1.1 NP 的语义性质
        7.1.2 “都”与“了”的框式化
        7.1.3 “都 NP 了”的构式义
    7.2 “都 NP 了”的话语功能
        7.2.1 常规式:因果与转折
        7.2.2 追加式:补充与加解
    7.3 “都 NP 了”的形成机制与动因
    7.4 “都 NP 了”的越语对应表达及其教学问题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正_1”与“正_2”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化
    8.0 引言
    8.1 “正_1”与“正_2”的句法差异
        8.1.1 组合能力不同
        8.1.2 句法分布不同
    8.2 “正_1”与“正_2”的语义差异
        8.2.1 “正_1”的客观性:无界化与时间叠交
        8.2.2 “正_2”的主观性:焦点化与肯定语气
    8.3 “正_1”和“正_2”的分化及其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到时”的语义、地位、功能和发展历程
    9.0 引言
    9.1 “到时”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地位
        9.1.1 “到时”的语法意义
        9.1.2 “到时”的语法地位
    9.2 “到时”的衔接功能
        9.2.1 紧承关系
        9.2.2 条件关系
        9.2.3 让步关系
        9.2.4 转折关系
    9.3 “到时”的情态功能
        9.3.1 强调事态的发展
        9.3.2 强调话题的结束
    9.4 “到时”的发展历程、动因和机制
        9.4.1 “到时”词汇化的大致脉络
        9.4.2 “到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一会儿”的句法、语义特点及其历史演变
    10.0 引言
    10.1 “一会儿”的句法特点
        10.1.1 “一会儿”的句法分布与组合能力
        10.1.2 “一会儿”的语法性质
    10.2 “一会儿”的表义功能
        10.2.1 客观义:未来时与泛指时段
        10.2.2 主观义:时距远近与时长大小
    10.3 “一会儿”的复用及其语用义
    10.4 “一会儿”的历时发展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与“曾经”非状用法相关的几个问题
    11.0 引言
    11.1 “曾经”的非状用法
    11.2 “曾经”的指称强化及其机制
    11.3 “曾经”的焦点化及其表现
        11.3.1 移位
        11.3.2 对举
    11.4 “曾经”的词性及相关问题
    11.5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 “在+VP”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兼谈“在”、“正”的语义差异
附录二 汉语“已经”与越语“ ”的对比分析
附录三 越语时范畴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打点周末出行行装的最佳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点语素的构词及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 郭忠文. 安徽大学, 2020(08)
  • [2]在边界的那一边[J]. 王威.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4)
  • [3]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镇生活[D]. 郝佩林. 苏州大学, 2018(01)
  • [4]法外势力[J].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 译林, 2016(05)
  • [5]混帐[J]. 龚桂华. 红豆, 2015(06)
  • [6]中国纪实摄影与平民意识的表征实践(1976-2014)[D]. 禹夏. 浙江大学, 2015(12)
  • [7]基于语料库的基本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提取计量研究[D]. 张露. 湖南大学, 2015(03)
  • [8]男友[J]. 托马斯·佩里,秦红梅. 译林, 2014(04)
  • [9]奕匡贪污与晚清政局 ——以弹劾奕匡案为中心的考察[D]. 刘鹏超. 南开大学, 2014(04)
  • [10]与现代汉语时间表达相关的一些问题[D]. 徐志成.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4)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