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惩罚教育议论文

问:如何看待“惩罚教育”
  1. 答:首先应弄清惩罚和体罚的区别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带着情绪实施的对学生会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都是漠视学生人格尊严、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小学老师惩罚学生,目的应在于惩前毖后,使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要注意把握度、时机,注重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合理的惩罚是可取的,但一旦过度,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惩罚便成了体罚,万万不可
问:谈谈你对教育和惩罚的理解
  1. 答:学生犯错该不该受到惩罚?青少年研究专家孙晓云老师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可以使学生的某种行为与恐惧联系起来,只有让出错的学生为其错误受到必要的惩罚,认识到违反规章制度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他们的不良行为才能被约束,才利于他在以后成长的路上少犯错误,同时给其他学生以警示。由此可见,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必要的。
    但作为老师要明白惩罚不等于体罚。我不赞成老师体罚学生,即使是惩罚老师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对一个经常欺负同学而又不悔改的学生施以劳动惩罚,让他到操场跑几圈或者把打扫一周的卫生区等,让他体验到被老师强迫接受的滋味,从而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
    总之,作为教师表扬也好,惩罚也罢,都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二者兼容并顾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同时,希望家长也要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师者父母心!
问:应该如何看待教育中的惩罚?
  1. 答:首先,惩罚前要心中有人。教育惩罚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的强制措施。我们应该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更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的错误。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手段,不可多用,更不可滥用,必须慎之又慎,不要为了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惩罚前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错在何处,为何错了,为何受惩罚,做到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惩罚的盲目和滥用。心中装着学生,这是惩罚是否有效的关键。
    其次,惩罚要用多种方法。在惩罚的过程中应该摒弃原来罚抄、罚写、罚站等机械的方式,而应该灵活多样,视情况而定,让学生在惩罚中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得到了知识技能的训练。不要为惩罚而惩罚。一个父亲为了惩罚踢碎邻居玻璃的儿子,罚儿子用打零工的钱偿还价格不菲的玻璃款;一个校长为惩罚学生杀了自己的爱犬,罚学生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和骨骼图;一个教师惩罚犯错的学生为大家唱首歌,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些惩罚方法非常高明,使学生在受惩罚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了自我教育。
    再次,惩罚后要爱护有加。惩罚肯定会使学生的心情受到影响,因而教师不能一罚了之,应该在恰当的时机找他聊聊天,谈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巩固惩罚效果。让学生把缺点、错误认识透彻,认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加强学生知错改错的责任感,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着自己,从而激起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而“爱”就是其中的润滑剂。让爱作主,让“爱”把学生和教师的心联系得更紧密,惩罚的副作用也就降到了最低。
  2. 答:出错犯规,其实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印记”。尽管宽容难以完全避免对罪错的迁就,但我们仍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教育专家魏书生一直喜欢与那些所谓的“差生”打交道。他们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考试只有几分,原本是一群整天生活在“惩罚”中的人。但他们在魏老师真挚、宽容、细微的爱心中,渐渐步入正轨,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少人还有了大出息。这正说明,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上的,也没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但宽容决不等于纵容,也绝非不负责任。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我们首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身教重于言教。若希望学生扎扎实实地听课、作业、自习,那么首先我们自己要扎扎实实地备课、批改、辅导。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当有一天我们不再困惑于“老师是否有惩戒权”,而都在不断反思自己:我们的课能常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愉悦感吗?我们的人格有足以感化学生的力量吗?学生在我们身上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了吗?那时,中国的教育就能真正在我们手中振兴了!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