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

一、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张书源[2](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曹连江[5](2020)在《基于.NET平台的交互式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基于.NET平台的交互式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系统硬件结构由用户界面层、业务选择层以及数据管理层三层结构体系构成。教师、学生等用户在用户界面层输入自己身份信息登录系统进入业务选择层后,按照自己的应用需求点击相应的程序,业务选择层将用户选择指令传输至数据管理层,数据管理层按照用户需求选择相应的资源反馈给用户。系统的交互式主要体现在交互性授课、信息交互两方面,交互性授课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在线教学;信息交互体现在系统信息交互模型的信息传输。经测试,所设计系统抗压能力强,能够实时响应大量用户的应用指令,且交互式教学效果较好,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量。

马国胜,王江,潘必胜[6](2018)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在大学职业教育过程中,为了适应大学生的心智规律,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原则,可见实训教学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为此,必须依赖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与更新。从大学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己经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将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应用到大学职业教学中已势在必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楚将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通过仿真手段将其应用到电子技术理论课堂教学和综合实验课教学中,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7](2015)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文中认为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8](2014)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使用说明本表的学科门类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学科门类基本一致,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类、经济学类等92个专业类。

包丽丽[9](2014)在《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演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教育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前是以电化教育命名的。电化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从1936年开始,距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当时开办的是专科层次,虽然在1948年也扩展为本科专业,但是未能延续下来。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四年制本科专业在华南师范大学正式建立。1986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建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从而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国内高等院开设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急剧增加。截止到2010年,我国共有232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但是不同院校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统一,培养的学生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其中难免有定位不明确,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变化,对照学科内涵的演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对照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和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总结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对人才不同需求的特点,提出有效建议。本研究所得结论,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收集到论述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的研究文章30余篇,检索到72所院校144个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设置方案。通过筛选取样,确定了14所师范院校和1所语言类院校的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16所师范院校、8所综合院校和两所语言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从1990年到2012年的15个有代表性的课程设置方案。本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所选样本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分类比较。横向是指对不同类型、不同院校同一时期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纵向是指依据时间的顺序对同一所院校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比如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专业从1990年到2012年的23年间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上述样本进行课程分类、数据分析、探究规律、问题归因,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从整体上看,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跟随学科内涵的演变而及时调整,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基本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本专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所在。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以下问题:①有少数专业课程体系僵化,不能跟随学科的发展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②有的专业热衷于对新技术的追捧,开设大量新技术课程,而没有关注本专业的特点和需求,混淆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本质区别;③有的专业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随意化,受专业负责人的学科背景和对本学科认知的影响较大,随着领导班子的更替,课程体系就会有较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④课程体系缺乏规范性,虽然有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但是许多专业并没有参照执行。⑤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从网上下载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再根据自己的情况略作改动便成为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设计与实践检验。针对上述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各个专业应该充分关注本学科理论体系的演变,分析各个时期学科内涵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安排适合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②要根据专业规范和自己院校的定位,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和论证,确立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这里包括对本院系服务地区的社会需求、本专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及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充分了解和定位;③教育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领域,涉及到所有运用技术来解决教育教学的方面。因此,想在四年的本科阶段把学生培养成为“教育技术全能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希望各个专业能够参照相应的规范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确定自己专业的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适用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10](2013)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总览》文中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及招生工作按照新版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执行。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考生填报志愿时查询2013年全国普

二、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5)基于.NET平台的交互式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交互式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1.1 系统硬件设计
        1.1.1 用户界面层
        1.1.2 业务选择层
        1.1.3 数据管理层
    1.2 系统交互式设计
        1.2.1 交互式授课
        1.2.2 信息交互
2 系统测试
    2.1 模块功能测试
    2.2 交互性测试
    2.3 压力测试
    2.4 应用效果测试
3 结论

(8)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专业索引使用说明
哲学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艺术学

(9)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演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与本研究有关的着作
        1.2.2 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章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电化教育
        1.4.2 教育技术
        1.4.3 课程体系
2 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相关研究
    2.1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
        2.1.1 从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看对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2.1.2 从社会发展看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2.2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节选)
        2.2.1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
        2.2.2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规格
        2.2.3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
    2.3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
    2.4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状况
3 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3.1 电化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
    3.2 师范院校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2.1 各院校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基础课统计分析
        3.2.2 各院校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课统计分析
        3.2.3 各院校电化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统计分析
    3.3 语言类院校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3.4 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3.4.1 各类型课程分类统计
        3.4.2 各院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3.4.3 本章小结
4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4.1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
        4.1.1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状态
        4.1.2 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所属院系分析
        4.1.3 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分析样本的选择
    4.2 各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2.1 各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基础课统计分析
        4.2.2 各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统计分析
        4.2.3 各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选修课统计分析
    4.3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4.3.1 各类型课程分类统计
        4.3.2 各院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4.3.3 本章小结
5 个案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
    5.1 内蒙古师范大学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
    5.2 不同时期课程体系的变化
        5.2.1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开设必修课程统计
        5.2.2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选修课程统计
    5.3 内蒙古师范大学课程体系的演变
        5.3.1 各类课程比例的变化
        5.3.2 从课程体系变化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内涵的演变
        5.3.3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经验与教训
        6.1.1 取得的经验
        6.1.2 得到的教训
    6.2 问题与建议
        6.2.1 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6.2.2 对课程体系的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6.3.1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6.3.2 对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基于.NET平台的交互式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J]. 曹连江. 现代电子技术, 2020(03)
  • [6]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研究[A]. 马国胜,王江,潘必胜.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 2018
  • [7]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J].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5(Z1)
  • [8]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J].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4(Z1)
  • [9]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演变的研究[D]. 包丽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3)
  • [10]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总览[J].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3(Z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