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逻辑方法探讨

一、史学逻辑方法探赜(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极[1](2020)在《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式”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对艺术门类、类型、体裁、风格等涉及体制与样式问题的总体概括。本文以史为线索,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体式问题。中国古代艺术体式有其独特的形式构成与理论表达方式。本文针对艺术体式理论的论述是以四个结构层次为划分依据,从五个理论维度进行阐述。四个结构层次分别是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以及从体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风格;五个阐释维度分别是物质媒介与艺术语言、形制规范、名家样式、地域风格、时代风格。艺术体式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它在门类、类型、体裁三个层级上经历了从混融综合之“艺”到独立之“体”,再到具体体式细化、整合的演化过程。先秦、秦汉是艺术体式的混融期,体式在礼乐制度的规约下发展,该时期着重讨论的是体式与礼乐制度、百工技艺的生成及规范关系。魏晋南北朝是体式的确立期,各艺术门类作为独立个体的艺术批评意识日渐强烈,门类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界限渐趋明朗,体式理论侧重于强调艺术家的主导作用及名家样式的典范地位,体式形构、样貌的形式认识逐渐深化,二者在体的生成、确立中互为因果。唐宋是体式的系统整合期,也是体式形制规范的重构期,艺术门类、艺术类型、艺术体裁的样式标准逐渐建立,书、画、乐门类艺术的样式类型论逐渐形成,奠定了后世艺术体式阐述的理论基础。元明清时期,艺术体式在整合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艺术体式理论通过拓展体式阐述的本体向度,整合前代艺术体式,再释体式活力。从种类形式层面延伸至风格,时代风格、名家样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成为体式阐述的主要方面。历史阐述维度进一步推进,既有体式的样式形态获得了系统的梳理,体式的形式构成因素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凝练,部分原有艺术样式的体式价值得以彰显。把握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理论,是重审古代艺术样式形态、样式谱系、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论题的一个窗口,也是认识古代艺术整体样式构成的一架梯子,对之进行系统整理,有助于推进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阐释。

武国英[2](2019)在《高考史料的类型与解析 ——以2014-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历史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带有鲜明的由知识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发展的特点,高考试题大多以史料为依托,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和设置新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史料题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命题形式。近年来,在高考史料题研究中,高中历史教师热衷于做题技巧的总结,忽视史料类型及其解析方法的研究。本文依托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趋势,尝试对高考史料的不同类型进行具体的解析方法的探讨。历史高考作为一种教学评价的方式,其能力要求与教学目标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反映了教育的素质要求,历史高考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教学目标的综合体现,通过对高考史料不同类型的解析,可以对高中的史料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策略。高中史料教学实践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要想真正落实这些目标,在具体的史料教学中,对于史料的解析必不可少,教师要对史料的类型、史料的数量以及不同史料的解析方法有具体而明确的把握,对学生和教师在史料解析中的作用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发挥史料教学的真正价值,也能够体现历史高考的要求。本文在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现阶段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和创新之处,论文的主体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高考史料的类型,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对不同类型史料的解析方法,第三部分尝试将史料解析运用到史料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姜楠[3](2012)在《我国职业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状况调查 ——以篮球俱乐部为例》文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日前学界较为感兴趣去的话题之一,目前对于我国职业体育组织如何认知并践行社会责任这一理念的研究却鲜有所闻。本文基于卡罗尔的CSR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管理者是如何理解和实践俱乐部社会责任的进行实证研究。文章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归纳整理,对当前国内外CSR理论的研究趋势作出一定总结;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参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17家俱乐部管理者进行调查,获得他们理解CSR情况、履行CSR内容情况的一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通过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频数统计、交叉分析、斯皮尔曼相关分析等方法,找到其中存在的规律或相互关系,得到我国职业体育组织的CSR认知和践行情况的状况和规律;为弥补问卷调查法在调查深度上的不足,结合访谈法对影响我国职业体育组织认知和践行CSR理论的基层次原因进行研究;最后,通过逻辑分析法对分析结果对我国职业体育组织CSR认知和履行状况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此外,本文还结合我国职业体育组织的各利益相关者,对我国职业体育组织社会责任履行进行了阐述。在文章的最后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我国职业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履行有所指导。

毛春伟[4](2010)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着要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剑明[5](2004)在《曲话文体考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曲话,历来是中国戏剧学主要的理论批评思想来源和史料文献依据。其学理缘由和历史原委,殆在于它是同古代戏剧事象的历史遭际及其兴衰命运相应相称,抑或互为适应的着述主体史论观念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承载流播形态。作为曲论文体,曲话在戏剧学史上,与曲目着录、音韵格律研究等专门性着作,以及依存于作品的戏曲评点和序跋,类从于诗文、日记、杂钞等体裁的零星分散的戏剧观念表达,相互之间或并置并行,或交叉重叠;同时,在承续和吸纳传统的经史元典和诸子着述,以及由其演化而来的笔记小说、语录等文体的源流过程中,曲话构成了由笔记体融合以记录与议论为主的诸多体式元素和功能成分而兼具理论批评与史料文献性质的文体“样态”(斯宾诺莎)伴随着戏曲昉自远古“乐舞”而“渐进”(恩格斯)地嬗变为以歌舞演唱故事的独立门类艺术,曲话正形成了自身的演化历史和文体样态。然其以笔记体为常,却又从无常体,因而使人无从取法的文体样态,致使其文体的特性、特征、状态及其历史规律,迄今鲜有专门着述予以系统研究。盖在于其现实体现主体史论观念与戏剧事象相互适应的学术联结的同时,内在于其文体学术性状实际构成过程中滋繁多端的传统思想文化和诗学渊源,及其错综驳杂的体式元素和功能成份之间,或交叉间杂,或游移不定的的构成关系,历史地形成其文体的义界和界域始终呈现为变动不居、扑朔迷离的样态。相形地,其历史演化踪影,亦近乎于藏首隐尾而变幻莫测。似乎与之对应地,戏剧学研究者历来注重于理解和抉发曲话中原本生成于体式元素和功能成分之间,因而相互不可分离而实现一体化表达的戏剧史论观念;抑或探赜索隐,以各自的视点读取之。间或,仅见个别着作于史论观念的评述和阐释中,以类似“潜学”的方式,伏涵着关涉曲话文体的论述。本文将在曲话的“构建型式”概念和“时期”概念统一意义上,经由样态范畴与曲话的文体性状之间,构成相应相称的学术联结关系。主要实现为两个论题层面:一是由曲话的称名定体源流,细绎其学术源头,及其与古代戏剧事象在样态范畴意义上的始原性联结关系;并于其间大致梳理出作为曲论文体的本原性体式元素和功能成分,与传统文体之间的渊源关系。二是由曲话的界说观念或理论,追溯历来对于曲话文体义界和界域的认识意绪;并于其间大致认识曲话文体的本质和形态类型的变化发展轨迹。尤其是清代中期以来经由考据方法全面融合传统的史学、训诂学、文献学等学科方法的科学性,从而,在史学观、史料学和方法论诸层面实现为自身文体的重新定义,乃至戏剧学的历史定位。总之,从文体学来考论曲话滋繁多端的思想文化渊源及其自身流变轨迹,旨在确认中国戏剧学在近代以来的变化发展,并非依附于西学东渐而具有自身内在的学术传统和历史演化规律。

李吉江,纪新青[6](2002)在《史学逻辑方法探赜》文中研究说明无论历史研究的花样如何翻新,都不能漠视基本的逻辑方法。它是概括历史认识的基本工具,是形成历史的理论体系或逻辑体系的必要手段,是深刻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方式。

薛其林[7](2001)在《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11年辛亥革命民国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8年,史称“民国时期”。此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变迁、文化更替、风气转移的“贞下起元”之际,旧的由衰而亡、新的由孕而生。民国学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了古今中西新旧融合创新的破壳脱茧的历史进程。而学术方法上的东西、古今、各学科之间的多层次立体的融合与创新则无疑是推进这一学术进程的内在动力和代表这一学术进程的显着特征。 西方传入的实证方法、诠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方法与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义理方法、朴素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融合创新而形成的科学实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构成了民国学术的主流方法。胡适、王国维、金岳霖,陈寅恪、钱钟书、何炳松,李大钊、郭沫若、侯外庐,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本着融合创新的原则分别对上述四种学术方法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运用,并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本文尝试以科学实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为主体框架,从融合与创新的立体视眼切入,按照社会转型、学术调适、方法创新的内在理路,对民国时期的学术方法论作一宏观、系统的研究,以此来凸现民国时期学术方法论的整体面貌和价值,并从历史和逻辑的层面揭示人类文化在不断接触中融合、在不断融合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史学逻辑方法探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史学逻辑方法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
    二、体式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现状
        (一)艺术形态分类相关成果
        (二)古代文体研究相关成果
        (三)古代艺术史研究兼及成果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学方法
        (二)比较法
        (三)历史阐述学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礼乐制度和百工技艺规范下的先秦、秦汉艺术体式
    第一节 礼乐制度与艺术体式
        一、礼乐为主导的音乐体式
        二、典仪仪制下礼乐体式的分化
        三、礼制规约与音乐体式的样态
        四、发展至性情、模仿的音乐起源论
    第二节 诗乐舞由一而分
        一、上古到先秦:诗乐舞一体,乐舞为主导
        二、秦汉:歌舞音乐形成,歌、舞为主导
    第三节 隶变与书体书势的衍生
        一、经典书学势体文
        二、势体文文献剖析
        三、《四体书势》的体式意义
        四、势体文与书法体势
        五、势体文综合艺术语言、形制规范、样式风格阐述维度为一体
        六、势体文对唐代书体论的影响
    第四节 百工技艺、礼乐观念下的工艺和绘画体式
        一、工艺技艺与百工艺术体式的分化
        二、宇宙观念与百工艺术体式的统合
        三、礼乐观念与绘画体式的存在价值
第二章 主体和样式典范主导的“体”:魏晋南北朝艺术体式
    第一节 形构、样貌与魏晋南北朝艺术体式
        一、《文心雕龙》之“体势”
        二、形构、样貌与书法体式
    第二节 阮籍、嵇康以琴体言乐体
        一、阮籍音乐体式论
        二、嵇康琴体论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音乐体式分化
    第四节 二王典范与书家体式
        一、魏晋南朝二王体式典范
        二、钟张二王与古今二体
        三、书家、书体的体式建构
    第五节 人物画、山水画体式
        一、传神论与人物画体式
        二、山水画体式论形成
        三、六法与画体
第三章 形制规范的建立:承前启后的唐宋艺术体式
    第一节 唐宋乐舞、戏剧体式整合
        一、诗、词的音乐体式衍变
        二、宋音乐体裁文献转折期
        三、从唐歌舞燕乐至宋杂剧
        四、乐部制与乐部样式标志
    第二节 体法与唐宋书法体式
        一、书体为纲与书体体式
        二、书体体式与书家体式
        三、书法体式的融合与分化
    第三节 类型与唐宋绘画体式
        一、体式风格类型
        二、门类与绘画体式
        三、门类间体式融合
第四章 本体向度的拓展:元明清整合再释的艺术体式
    第一节 风格阐释维度的延伸
        一、时代风格与名家样式
        二、地域风格与流派风格
    第二节 形构阐释维度的延续
        一、戏剧体式与戏曲体制
        二、书体体式的系统整合
    第三节 历史阐述维度的推进
        一、时代、艺术家体式的历史概括
        二、钩沉体式传衍的流脉意识显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高考史料的类型与解析 ——以2014-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 新课标对史料解析的要求
        (二) 考试大纲对史料解析的要求
        (三) 近年来史料解析题所占的比重
        (四) 高中史料教学的大势所趋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史料的概念和史料类型的研究现状
        (二) 关于高考不同类型史料的研究现状
        (三) 关于高考史料的解析的研究现状
        (四) 关于史料的解析应用于史料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高考史料的类型
    一、史料的概念与史料的分类
        (一) 史料的概念
        (二) 史料的分类
    二、高考史料的类型
        (一) 高考史料的分类依据
        (二) 高考史料的主要类型
    三、高考各类型史料的比重及特点
第二章 高考史料的解析
    一、文字史料的解析
        (一) 选择题文字史料解析
        (二) 非选择题文字史料的解析
    二、图像史料的解析
    三、数据(文字) 图表史料的解析
第三章 高考史料的类型与解析对高中史料教学的启示
    一、史料类型
    二、史料数量
    三、史料解析步骤与方法
    四、教师示范引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我国职业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状况调查 ——以篮球俱乐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有关CSR理论的衍生研究
        2.1.2 有关职业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的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2.2.2 我国职业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研究
    2.3 概念界定
        2.3.1 职业体育组织
        2.3.2 企业社会责任
        2.3.3 职业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问卷调查法
        3.2.1 调查范围
        3.2.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3.2.3 样本资料验证
    3.3 数理统计法
    3.4 访谈法
    3.5 逻辑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者对CSR的认知状况
        4.1.1 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者对CSR的了解程度
        4.1.2 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者对CSR内容的理解
        4.1.3 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者对CSR不同内容重要程度的认识
        4.1.4 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者对CSR内容的态度
    4.2 职业体育俱乐部CSR的履行状况
    4.3 影响职业体育组织实施CSR的主要因素
        4.3.1 影响职业体育组织实施CSR的主观因素
        4.3.2 影响职业体育组织实施CSR的客观因素
    4.4 对职业体育组织各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4.4.1 俱乐部对弱势群体和所在社区的责任
        4.4.2 俱乐部对球迷和竞争者的责任
        4.4.3 俱乐部对竞争者和球员的责任
        4.4.4 俱乐部对合作伙伴和股东的责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5)曲话文体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导论 无从取法的曲话文体
    一、 曲话文体考论的理据
    二、 曲话文体考论的理路
    三、 曲话文体考论的路径
第一章 曲话界说意绪索隐
    第一节 曲话称名词语义蕴的源流
        一、 曲话称名词语的本义
        二、 曲话称名词语的义蕴
    第二节 曲话文体界说的历史回溯
        一、 清人的“潜在”界说
        二、 今人的“显在”界说
    第三节 纲要式历史概括与“潜学”式文体界说
        一、 定义曲话的科学方法
        二、 断限曲话的史学原则
        三、 曲话分类归属的逻辑方式
第二章 曲话的称名定体
    第一节 “以名举实”的文体学原理
        一、 称名定体意绪的渊源
        二、 题目的称名定体义理
    第二节 曲话的称名定体意绪
        一、 纷纭芜杂的名称
        二、 滋繁多端的称名定体源流
第三章 曲话的题目与序跋之间的义例生发关系
    第一节 “以名举实”的滑稽人物列传
    第二节 文体有定名而载述无成法的伶人艺事说教
    第三节 文体无定名而载述有成法的演剧事类杂录
第四章 断限曲话的历史依据与学理逻辑(上)
    第一节 曲话的断限
        一、 断限的两重性学理内涵
        二、 曲话与戏剧在断限范畴的历史渊源关系
    第二节 “宋元说”与笔记小说之间的学术构成关系
    第三节 “宋元说”的学术语境
    第四节 “古代乐舞说”与笔记小说之间的学术构成关系
第五章 断限曲话的历史依据与学理逻辑(下)
    第一节 曲话的起源与笔记小说的源流
    第二节 曲话的文体来源与笔记小说的“传记”和“经解”
        一、 曲话与笔记小说的“传记”
        二、 曲话与笔记小说的“经解”
    第三节 曲话的体式来源与笔记小说的“短书”和“叶子书”
        一、 曲话与笔记小说的“短书”
        二、 曲话与笔记小说的“叶子书”
第六章 曲话的记录属性与唐宋曲话的历史形成
    第一节 文体属性认识历程
    第二节 唐宋曲话的即时实录与曲话的文体形成
        一、 唐宋曲话的即时实录
        二、 唐宋曲话的历史形成:文儒野老的有意为之
    第三节 唐曲话的形态类型:“偏记小录”
        一、 唐曲话“偏记小录”的即时实录与“独举所知”
        二、 唐曲话“偏记小录”的现实成因
        三、 唐曲话“偏记小录”的文体性状
    第四节 宋曲话的形态类型:“都邑簿”
        一、 宋曲话“都邑簿”的历史源流
        二、 宋曲话“都邑簿”的现实成因
        三、 宋曲话“都邑簿”的文体性状
第七章 曲话的议论属性与元明曲话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文体属性流变历程
    第二节 元曲话的历史发展:戏曲批评与理论的自觉成型
        一、 突破序文义例定规,开创批评理论路向
        二、 变序文为“杂剧概论”,记“艳史”成“演员论”
        三、 立“戏剧谥法”,成“元剧史”公言
    第三节 明曲话的历史发展:戏曲批评与理论的自觉深化
        一、 集元曲话大成,开明曲话学术自觉规范先河
        二、 明曲话学术自觉规范全面实现态势
第八章 曲话的属性关系与清曲话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文体属性的历史标识
    第二节 曲话的自我称名与文体的自我限定
        一、 由前说汇辑中自立其说的《曲话》
        二、 由考据中自立其说的《剧话》
    第三节 焦氏曲话:定义曲话与定位戏剧学
        一、 焦氏曲话的基本学术构成特征
        二、 焦氏考据中的戏剧学
结束语:在研究的终点与历史的定位之间
[附录] 论王国维美学和艺术研究学术动机生成中的比较论理路

(6)史学逻辑方法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析与综合
    (二)归纳与演绎
    (三)抽象与具体

(7)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 方法与方法论概述
    二 民国时期的学术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三 撰写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 选题的依据
        (二) 基本命题
        (三) 论述的主要问题
        (四) 撰写思路与方法
        (五) 几对范畴的区分
        (六) 两点说明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现代学术方法论范式的确立
    一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一) 直觉型
        (二) 实用理性型
        (三) 整体型
    二 西学东渐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
        (一) 困境中的权变(1840-1895年)
        (二) 对比中的巨变(1895-1911年)
        (三) 开放中的全变(1911-五四期间)
    三 西学东渐与现代学术方法论范式的确立
        (一) 确立新范式之前的准备
        (二) 民国时期新学术范式的确立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主要学术方法及其特点
    一 融合中西的科学实证方法
        (一) 实证方法的源起与演进
        (二) 实证方法的基本特征
        (三) 实证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四) 实证方法与乾嘉考据方法之比较
        (五) 实证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
    二 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
        (一) 西方诠释学的内涵与特点
        (二) 西方诠释学的历史演进
        (三) 民国时期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
        (四) 义理阐释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
    三 融合中西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方法
        (一) 唯物辩证方法的源起与内容
        (二) 唯物辩证方法的基本原则及特点
        (三) 唯物辩证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四) 唯物辩证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关系
        (五) 唯物辩证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
    四 融合中西的直觉体悟方法
        (一) 直觉方法的概念特征
        (二) 直觉方法与中西学术传统
        (三) 柏格森等西方直觉方法的介绍与传播
        (四) 直觉方法对民国学术之影响
第三章 科学实证方法的代表
    一 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一) 对西方实验主义方法的介绍与倡导
        (二) 对中国传统学术方法的检讨与批判
        (三) 融合中西的实验主义方法
    二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一)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
        (二) “二重证据法”的内容、特点
        (三) 运用“二重证据法”取得的学术成就
        (四) “二重证据法”的巨大影响
        (五) 对“二重证据法”的评价
    三 金岳霖的知识论
        (一) 从本体论到知识论
        (二) 知识论的出发方式
        (三) “以得自所与还治所与”的“接受总则”
        (四) 论科学方法
        (五) 命题的证明与证实
第四章 义理阐释方法的代表
    一 陈寅恪的义理阐释方法
        (一) 设身处地,“具了解之同情”
        (二) 融合古今异同,“真尽通解”
        (三) 比较研究与心理分析
        (四) 考据、义理,相资为用
    二 钱钟书的义理阐释方法
        (一) 交互往复,循环阐释
        (二) 融通观摄,拈出新意
    三 何炳松的史学阐释方法
        (一) 史学研究“纯持推想工夫”
        (二) 心理解释与境遇体验
        (三) “先考字义,次通真意”
        (四) “别识心裁”与“曲证旁推”
        (五) 纵通与横通
第五章 唯物辩证方法的代表
    一 李大钊
        (一) 对唯物史观的系统介绍与宣传
        (二) 新史观与新方法的尝试与运用
        (三) 唯物主义的史学方法论
    二 李达
        (一) 论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与规律
        (二) 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三)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的运用
    三 郭沫若
        (一) 确立唯物史观的学术指导地位
        (二) 学术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三) 奠定学术研究的新“范式”
    四 侯外庐
        (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
        (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
        (三) 矛盾分析方法
        (四) 以唯物史观为武器展开学术批评
第六章 直觉体悟方法
    一 梁漱溟的直觉方法
        (一) 诘难唯科学主义,提出理智与直觉两种方法
        (二) 辨别理智方法与直觉方法之差异
        (三) 直觉与理智之轻重决定中西文化之差异与优劣
        (四) 融合中西且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直觉观
    二 熊十力的直觉方法
        (一) 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扬弃
        (二) 区分哲学与科学、性智与量智
        (三) 体证本体与体用不二
    三 冯友兰的直觉方法
        (一) “正的方法”与“新理学”体系
        (二) “负的方法”及其在“新理学”体系中的运用
        (三) “负的方法”与人生境界的觉解
    四 贺麟的直觉方法
        (一) 论直觉与理智
        (二) 论直觉与辩证法
        (三) 论宋儒的直觉方法
        (四) 论梁、冯、熊三家方法之得失
参考文献
    一 中文部分
    二 外文部分

四、史学逻辑方法探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艺术体式研究[D]. 徐慧极. 东南大学, 2020(02)
  • [2]高考史料的类型与解析 ——以2014-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为例[D]. 武国英.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我国职业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状况调查 ——以篮球俱乐部为例[D]. 姜楠.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4]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着要目[J]. 毛春伟.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10(00)
  • [5]曲话文体考论[D]. 杨剑明. 上海戏剧学院, 2004(02)
  • [6]史学逻辑方法探赜[J]. 李吉江,纪新青.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2(04)
  • [7]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 薛其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01(01)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