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交通道路沥青使用性能回顾与评价

一、重交通道路沥青使用性能的回顾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奇[1](2018)在《新型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等地区进一步修建公路是必然趋势。因为温拌沥青技术节能减排、对环境友好、延长施工的季节、适合高原地区的应用、扩大沥青混合料的应用范围,有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推广必要性。我国需要价格较低、性能较好的国产沥青温拌剂,更需要可以对沥青改性的温拌沥青改性剂。本文依托四川省教育厅项目“低碳环保沥青路面材料新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6ZB0164)、省部级学科平台课题“绿色节能的沥青路面材料研究及其工程应用”(项目编号:szjj2015—074)、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基金“基于节能减排的沥青路面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项目编号:15206569),分别以国产的有机降黏型的ACMP温拌改性剂、ACMP温拌改性沥青、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为研究对象,开展试验和理论研究。重点对沥青微观结构、纳观结构以及温拌机理、改性机理等基础理论开展研究,研究了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并研究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以及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温拌改性沥青路面进行寿命预测。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了国产新型的ACMP温拌改性剂、温拌改性沥青的性能试验,并与基质沥青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各项指标,确定了ACMP—1型、ACMP—2型和ACMP—3型温拌改性剂的内掺法的最佳掺量分别是8%、9%、15%。(2)针对我国目前温拌改性沥青基础理论研究还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采用扫描电镜、荧光电镜、原子力显微等仪器对ACMP温拌改性沥青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结合红外光谱、能谱分析、核磁共振谱等分析,对ACMP温拌改性沥青的分子结构、温拌机理和改性机理等基础理论进行研究。通过上述微观和纳观的手段,结合红外光谱、能谱分析、核磁共振谱,从表面微观和纳观、化学组分、分子结构、胶体结构类型、能谱等角度分析研究了该材料的温拌机理;从分散相、分子量、相容性、反应和交联、聚合物共混、胶体结构类型等角度研究了该材料的改性机理。通过研究ACMP温拌改性剂的降黏机理,分析阐述了温拌改性剂对沥青实现温拌的技术原理;通过研究ACMP温拌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分析了施工完成后提高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改性技术原理。(3)开展了以密实悬浮结构AC—13型为代表的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以及密实骨架结构SMA—13型为代表的两种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验。采用ACMP—1型温拌改性沥青,对于通常比AC沥青混合料更难拌和的SMA沥青混合料,采用120℃的拌和温度,可以延长拌和时间至120s。基于工程经验分析、室内试验与理论研究,指出了确定ACMP—1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的方法,通过实验室试拌和并调整拌和温度,该方法比黏度—温度曲线方法更为恰当。完成试验和理论研究,在此的基础上指出:综合研究后确定ACMP—1型温拌改性沥青在130℃140℃、ACMP—2型温拌改性沥青在110℃120℃、ACMP—3型温拌改性沥青在70℃80℃拌和混合料。通过开展冻融劈裂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等试验,研究并检验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等路用性能。通过试验,验证了国产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部分指标,如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超过基质沥青的热拌的相同级配的混合料,性能与进口温拌沥青混合料相当。研究了新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其强度增长的特点,并做了机制分析。(4)选择适用范围更广、性能较好的AC—13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采用UTM等试验设备,开展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小梁试件疲劳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研究该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小梁的抗疲劳的性能,论证了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特性。验证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疲劳试验性能超过基质沥青的AC—13型混合料的试验数据,但不及SBS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橡胶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以及温拌橡胶改性沥青AC—13型混合料的。(5)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使用MATLAB软件编制程序,结合路面变寿命设计理念,构建出了预测温拌改性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的方法。该方法切实可行,精度较高。(6)依托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路和实体工程,进行了ACMP且温拌改性沥青的成本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效益分析,验证了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和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该技术既可以对混合料实现温拌,还可以对沥青实现改性,有助于沥青混合料在低温地区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延长沥青路面寒冷季节的施工时间,还充分利用废旧材料,是一项环境友好、节能减排的技术。

张玮[2](2017)在《荒漠地区高抗车辙沥青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部荒漠地区的气候条件复杂多变,昼间温度很高,且荒漠公路一般是重载公路;高温和重载对荒漠区沥青路面形成严峻的考验;车辙病害已经成为荒漠区沥青公路最严重的路面破坏形式。因此,必须针对荒漠区的特点制备高抗车辙沥青以提高路面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另一方面,高抗车辙沥青一般由低标号重交沥青制备,而氧化工艺制备低标号沥青会产生大量的沥青烟气,对环境和工人的健康形成巨大威胁。本文直接以减压渣油为原料采用改性工艺制备荒漠地区用高抗车辙沥青,无需氧化过程,该制备工艺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本文首先针对我国西部荒漠区的气候条件和轴载状况,提出了适用于荒漠地区的高抗车辙沥青材料的基本指标要求范围;在原料性质分析的基础上,以减压渣油为主要原料采用两种工艺制备出了荒漠区高抗车辙沥青,优化了高抗车辙沥青的组成配比,并对高抗车辙沥青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减渣为原料,采用SBS改性工艺路线,可制备出满足荒漠地区应用要求的高抗车辙沥青,优化配方为减渣:SBS:稳定剂:抽出油=86.7:3.0:0.3:10;然而以渣油为原料,采用复合改性工艺无法得到满足荒漠地区应用要求的高抗车辙沥青。采用先调和后改性方法表明:减渣调和KAH-110沥青采用复合改性工艺可制备出满足荒漠地区应用要求的高抗车辙沥青,优化的配方为减渣:KAH-110:SBS:抽出油:稳定剂:胶粉为61~69:26~17:2.0~2.1:6.0~6.5:0.2:3~4,并在此基础上推荐了三个优化配方,3个优化配方的各项性能满足指标要求;减渣调和KAH-70沥青采用复合改性工艺可制备出满足荒漠地区应用要求的高抗车辙沥青,优化配方组成为减渣:KAH-70:SBS:抽出油:稳定剂:胶粉为61.46:26.34:2.0:6.0:0.2:4.0。

李宇,乔海燕,石薇薇,韩冬云,任灿,曹祖宾[3](2017)在《煤焦油全馏分萃取预处理及副产物利用研究》文中指出以研究煤焦油改质工艺开发与应用为目标,选择由甲苯和正庚烷组成的二元混合溶剂对原料焦油进行改质处理,得到净焦油与煤沥青。结果表明,在甲苯/正庚烷质量比为0.5∶1、剂油质量比为1.5∶1、温度为70℃的条件下,对原料焦油进行萃取精制,焦油中灰分含量由1.89%降至0.03%,甲苯不溶物(TI)含量由9.56%降至0.31%,正庚烷不溶物(HI)含量由15.26%降至4.09%,残炭由4.07%降至0.39%,净焦油收率为83.2%。所得净焦油可尝试作为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原料。同时,将副产物煤沥青与抚顺页岩油沥青按照不同质量比进行了掺混,试验发现,当煤沥青掺入量(w)为10%时,所得调合沥青的性能均达到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AH-90标准,可用作重交通道路沥青。

李从德[4](2017)在《AH-70重交通A类石油沥青在昆明南连接高速上的应用》文中认为介绍了AH-70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的标准,通过试验检测,评价了昆明南连接线AH-70重交通道路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并阐述了该公路试验路段铺筑及整个路段的全面施工方法,指出AH-70重交通A类道路石油沥青性能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邓庆忠,董叔鑫,陈瑞国,陈书[5](2017)在《聚合物SBS的种类对中海AH-70重交通道路沥青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不同种类聚合物SBS在相同制备工艺条件下对中海AH-70重交通道路沥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牌号的SBS对沥青的改性效果存在差异,SBS(1301-1H)能够显着提高沥青的高温路用性能;SBS(796)对沥青低温路用性能的改善效果最优;SBS(501)改善沥青感温性的效果最佳;通过研究高温储存稳定性和荧光显微结构可知SBS(796)与沥青的相容性最好。在实验考察范围内,SBS(501)与SBS(796)复配时能制备各项指标均满足JTG F40—2004技术要求的I-D改性沥青。

吴玉辉[6](2016)在《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标准的发展历程》文中认为通过查阅调研建国以来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标准制定与修订情况,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为不同行业、不同使用部门合理选择实施道路石油沥青标准提供参考。

张洪勇[7](2016)在《重交通道路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重交通道路沥青抗老化的性能的研究,首先要明确试抗老化试验的基础,然后详细论述试验研究的结果,,最后分析这个试验中体现的抗老化性能,主要内容有:高温抗车辙能力、低温抗开裂性能、抗疲劳性能,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进行沥青铺筑,提升道路的质量,为人们创造良好的行车环境。

吴传海,袁玉卿,王选仓[8](2007)在《重交通道路沥青老化规律及评价方法》文中提出采用薄膜烘箱加热试验方法,对重交通沥青在不同老化时间和老化温度下的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分析了时间和温度对沥青老化的影响,并将薄膜烘箱老化试验与美国战略公路研究计划(SHRP)的沥青性能老化评价方法的相关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重交通道路沥青在老化10 h(163℃)或老化温度高于163℃时性能变化颇为显着;可采用薄膜烘箱老化试验5 h(163℃)老化前后的软化点比1、0 h(163℃)老化前后的25℃针入度比和15℃延度比来评价沥青老化后抗车辙能力;可采用薄膜烘箱老化试验10 h(163℃)或5 h(180℃)老化前后的针入度比和延度比指标来评价沥青老化后的抗疲劳性能;可采用薄膜烘箱老化试验24 h(163℃)老化前后的延度比或软化点比指标来评价沥青长期老化后的抗裂性能。

高华,李剑新,罗来龙[9](2006)在《道路用改性石油基彩色沥青的路用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克拉玛依优质的低凝环烷基稠油馏分为基础原料,加入填充剂、改性剂等助剂,采用加热搅拌的工艺技术,使各组分很好地熔融为一体,生产出聚合物复合改性的道路用改性石油基彩色沥青系列产品。产品的综合性能超过重交通道路沥青的JTGF40—2004 110号A类标准,在关键指标上已达到交通部(JTG F40—2004)的SBS改性沥青Ⅰ-A标准的要求。对该产品进行的路用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彩色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和耐紫外线老化性能,各项路用性质满足了彩色铺面的技术要求。

姚德宏,裴建军,常玉艳[10](2006)在《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标准变更及产品生产应用的回顾》文中提出回顾我国50 a来道路石油沥青标准的变更及产品生产应用情况。随着我国炼制原油品种的增加和原油性质的改变及道路建设对沥青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我国道路沥青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目前的道路沥青标准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的提高,推动了沥青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使用要求。

二、重交通道路沥青使用性能的回顾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交通道路沥青使用性能的回顾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有机降黏型温拌沥青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现状
    1.4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1.5.4 技术路线
        1.5.5 研究方法
第2章 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材料特性与机理
    2.1 温拌改性剂及其测试分析
        2.1.1 新型国产沥青温拌改性剂基本情况
        2.1.2 新型国产沥青温拌改性剂性能与分析
    2.2 温拌改性沥青制备与性能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温拌改性剂最佳掺量及其沥青性能检验试验
        2.2.3 温拌改性剂最佳掺量
        2.2.4 温拌改性沥青存储稳定性分析
    2.3 温拌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性对比及分析
        2.3.1 温拌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的指标对比
        2.3.2 温拌改性沥青的性能分析
        2.3.3 温拌改性剂的降黏温拌的效果分析
    2.4 温拌改性沥青与沥青的对比分析
        2.4.1 国产新型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温拌沥青
        2.4.2 国产新型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改性沥青
    2.5 ACMP温拌改性沥青微观和纳观尺度的研究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2 荧光显微镜
        2.5.3 原子力显微镜
    2.6 ACMP温拌改性沥青分子结构分析
        2.6.1 红外光谱分析
        2.6.2 能谱分析
        2.6.3 核磁共振谱分析
    2.7 ACMP温拌改性沥青的温拌机理和改性机理研究
        2.7.1 温拌机理
        2.7.2 改性机理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与机理分析
    3.1 试验材料和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
    3.2 温拌改性沥青密实悬浮结构材料试验过程及结果
        3.2.1 密实悬浮结构试验的材料
        3.2.2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试件制备与养生
        3.2.3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配合比设计
        3.2.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70#基质沥青的混合料性能的对比分析
        3.2.5 水稳定性能试验研究
        3.2.6 高温性能试验研究
        3.2.7 低温性能试验研究
    3.3 温拌改性沥青密实骨架结构材料试验过程及结果
        3.3.1 加纤维的密实骨架结构材料试验
        3.3.2 不加纤维的密实骨架结构材料试验
        3.3.3 加纤维与不加纤维的密实骨架结构材料比较分析
        3.3.4 密实悬浮结构与密实骨架结构材料性能比较分析
    3.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沥青的混合料的性能对比和分析
        3.4.1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基质沥青的混合料
        3.4.2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温拌沥青的混合料
        3.4.3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橡胶改性沥青的混合料
        3.4.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SBS改性沥青的混合料
    3.5 ACMP温拌改性沥青温拌的效果评价
    3.6 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强度增长机制
    3.7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机理的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疲劳特性研究
    4.1 疲劳试验材料
    4.2 疲劳试验设备
    4.3 疲劳试验方案
        4.3.1 试验基本情况
        4.3.2 试验参数
    4.4 疲劳试验准备及试验过程
        4.4.1 试验准备
        4.4.2 试验过程
    4.5 疲劳试验结果
    4.6 温拌改性沥青与其他沥青的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对比分析
        4.6.1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与基质沥青的热拌混合料
        4.6.2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与SBS改性沥青的热拌混合料
        4.6.3 ACMP温拌改性沥青混合料与橡胶改性沥青的热拌混合料
        4.6.4 ACMP温拌改性沥青与温拌橡胶改性沥青的混合料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灰色系统与变寿命设计理念预测沥青路面寿命
    5.1 灰色系统理论知识
        5.1.1 预测方法
        5.1.2 数列灰预测方法步骤
    5.2 灰色系统预测在沥青路面寿命预测中的应用
        5.2.1 灰色系统预测沥青路面寿命的程序框图
        5.2.2 灰色系统预测沥青路面寿命的算法
        5.2.3 计算实例及分析
    5.3 变寿命路面设计理念预测沥青路面寿命
        5.3.1 路面变寿命设计理念和等寿命设计理念的比较
        5.3.2 沥青路面各层次使用寿命
        5.3.3 变寿命设计理念的意义
        5.3.4 变寿命设计理念指导确定预防性养护时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国产温拌改性沥青工程应用及成本效益分析
    6.1 试验路
        6.1.1 试验路基本情况
        6.1.2 施工工艺
        6.1.3 技术检测分析与评价
        6.1.4 工程近况
    6.2 不同类型材料的工程应用
        6.2.1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应用
        6.2.2 密实骨架结构材料应用
    6.3 路用性能长期观测
        6.3.1 密实悬浮结构材料的路用性能
        6.3.2 密实骨架结构材料的路用性能
    6.4 应用方面的技术进步
        6.4.1 解决高原高寒地区施工困难的问题
        6.4.2 延长施工季节
        6.4.3 扩大沥青混合料运输距离
        6.4.4 沥青混合料利用率高
    6.5 成本效益分析与应用前景
        6.5.1 成本分析
        6.5.2 效益分析
        6.5.3 应用前景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2)荒漠地区高抗车辙沥青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车辙的类型与形成过程
        1.2.1 类型
        1.2.2 车辙形成机制
        1.2.3 车辙形成的影响因素
    1.3 国内外高抗车辙沥青研究现状
        1.3.1 国外高抗车辙沥青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1.3.2 国内高抗车辙沥青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1.4 改性沥青研究进展
        1.4.1 沥青改性机理
        1.4.2 改性沥青的分类
        1.4.3 常用聚合物改性沥青
    1.5 沥青评价分级体系
        1.5.1 针入度分级体系
        1.5.2 黏度分级体系
        1.5.3 PG分级体系
    1.6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西北地区减渣、沥青资源及添加剂的基本性质分析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和分析测试方法
    2.3 减渣和基质沥青性质分析结果
    2.4 添加剂及助剂的性质分析结果
        2.4.1 相容剂的组成
        2.4.2 SBS的基本性质
        2.4.3 废胶粉的基本性质
第三章 采用改性工艺制备高抗车辙沥青
    3.1 荒漠地区用高抗车辙沥青性能指标
    3.2 以减渣为原料采用SBS单独改性工艺制备高抗车辙沥青
    3.3 以减渣为原料采用复合改性工艺制备高抗车辙沥青
    3.4 小结
第四章 采用先调和后改性工艺制备高抗车辙沥青
    4.1 减渣和沥青调和比例的确定
    4.2 减渣调和KAH-110 采用复合改性工艺制备高抗车辙沥青
    4.3 减渣调和KAH-70 采用复合改性工艺制备高抗车辙沥青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AH-70重交通A类石油沥青在昆明南连接高速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2 AH-70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标准
3 本项目所用国产AH-70重交通A类道路石油沥青性能评价
4 昆明南连接线AH-70重交通道路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
    4.1 沥青混合料所用国产AH-70重交通A类道路石油沥青性质
    4.2 本项目AH-70重交通A类沥青混合料性能
5 昆明南连接高速公路试验路段铺筑及整个路段的全面施工
6 结语

(5)聚合物SBS的种类对中海AH-70重交通道路沥青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原料
    1.2 改性沥青制备过程
    1.3 改性沥青评价指标
2 结果与讨论
    2.1 SBS种类对沥青针入度的影响
    2.2 SBS种类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
    2.3 SBS种类对沥青低温性能的影响
    2.4 SBS种类对沥青短期老化性能的影响
    2.5 SBS种类对沥青感温性的影响
    2.6 SBS种类对改性沥青高温储存稳定性的影响
    2.7 SBS种类对改性沥青微观结构的影响
    2.8 用于中海沥青改性的SBS种类比选
3 结论

(6)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标准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道路石油沥青国家标准
    1.1《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2-86
    1.2《高等级道路石油沥青》GB/T 15180-1994
    1.3《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1.4《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标准》(GB/T 15180-2000)
    1.5《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标准》(GB/T 15180-2010)
2 道路石油沥青石化行业标准
3 道路石油沥青交通行业标准
    3.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1983)
    3.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
    3.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4 现行不同道路石油沥青标准的比较
5 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标准发展结论

(7)重交通道路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验基础研究
二、试验研究的结果
三、沥青抗老化性能的分析
    (一)高温抗车辙能力
    (二)低温抗开裂性能
    (三)抗疲劳性能

(8)重交通道路沥青老化规律及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沥青老化规律
2 沥青老化评价方法
3 结 语

四、重交通道路沥青使用性能的回顾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有机降黏型温拌改性沥青路用性能研究[D]. 王文奇.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 [2]荒漠地区高抗车辙沥青的制备工艺研究[D]. 张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3]煤焦油全馏分萃取预处理及副产物利用研究[J]. 李宇,乔海燕,石薇薇,韩冬云,任灿,曹祖宾.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07)
  • [4]AH-70重交通A类石油沥青在昆明南连接高速上的应用[J]. 李从德. 山西建筑, 2017(12)
  • [5]聚合物SBS的种类对中海AH-70重交通道路沥青性能的影响[J]. 邓庆忠,董叔鑫,陈瑞国,陈书.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7(02)
  • [6]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标准的发展历程[J]. 吴玉辉. 北方交通, 2016(07)
  • [7]重交通道路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J]. 张洪勇. 四川水泥, 2016(02)
  • [8]重交通道路沥青老化规律及评价方法[J]. 吴传海,袁玉卿,王选仓.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 [9]道路用改性石油基彩色沥青的路用性能评价[J]. 高华,李剑新,罗来龙.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6(10)
  • [10]我国道路石油沥青标准变更及产品生产应用的回顾[J]. 姚德宏,裴建军,常玉艳. 齐鲁石油化工, 2006(0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