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凹陷上下第三系地层侵蚀量研究

一、高邮凹陷上下第三系之间地层剥蚀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晶[1](2020)在《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苏北盆地勘探重点为油藏,气藏研究相对薄弱。在油藏不断发现的同时,也发现了多个天然气藏。但由于天然气的工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勘探程度较低,天然气的类型、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尚待明确。近年来在高邮凹陷浅层(<1500m)已发现稠油藏与伴生气藏,但从气藏规模来看,其含气面积较小,储量规模比较有限,平面上分布零散,勘探难度大,因此需理清此类气藏的来源、成藏主控因素并明确其成藏模式。本文首先结合油藏资料、地化分析资料,分析得出该类天然气为原油降解生物气,确定了其与稠油藏的伴生关系,明确了稠油藏形成的条件。随后以油-气输导体系作为主线,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做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了油气的成藏特征,建立了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模式,为高邮凹陷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对原油物性、族组成、色谱图等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分析显示,高邮凹陷浅层稠油为次生稠油,发生稠化的主要原因是生物降解作用,稠变程度主要受控于温度、地下水型、矿化度等的影响,其中矿化度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天然气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浅层天然气属油藏遭厌氧微生物降解而形成,具有次生生物气的特征,比如甲烷含量高、非烃气体中氮气含量较高、丙烷碳同位素与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等特点。同时发现高邮凹陷浅层气与原油生物降解后的稠油藏具有伴生关系,在成因上具有亲缘关系。通过对断阶带黄珏、周庄气藏和斜坡带韦庄气藏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稠油藏周边断层侧向运移能力以及盖层封堵能力;生物气成藏模式主要分为源内(气顶气)和源外(气层气)两类,源所指的是稠油藏,源内降解气藏基本与稠油藏同属一个圈闭,基本未发生明显运移,主要发育于斜坡带阜宁组地层内;源外降解气藏主要发育于断阶带戴南组、三垛组及盐城组地层内。

尚瑞[2](2020)在《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关于苏北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前期已进行过多轮油气资源评价,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往划分的评价单元对高邮凹陷阜宁组的综合评价不多;未分层位对烃源岩的生排烃潜力进行研究,制约了勘探选区;主力烃源岩的资源潜力未得到评价;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未得到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应用盆地模拟法,并将模拟结果进行蒙特卡洛风险评价,力求对该地区进行细致可靠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在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下,合理的优选盆模所需的基础地质参数、热力学参数、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及排烃参数,建立高邮凹陷三维模型,绘制相关图件。利用盆地模拟法进行模拟,计算出该凹陷阜宁组四段、阜宁组二段等2套主力的烃源岩在不同关键时期的生排烃量。依据烃源岩评价研究的结果,明确各层位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并利用蒙特卡洛法来评价模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通过概率分布来考察模拟的排烃结果,反映勘探远景的风险上下限。通过合理类比得到各区带聚集系数,结合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对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高邮凹陷两套主力烃源岩总生烃量约为10.621亿t,生油量为9.003×108t,生气量为3243.4×108m3。其中阜四段生烃量占总生烃量的60.8%,生烃量为6.458×108t,阜二段生烃量为4.163×108t。研究区两套主力烃源岩总排烃量约为4.378×108t,总排油量为3.84亿吨,平均排油效率为42.7%,其中阜四段排油量1.69亿吨,阜二段排油量为2.15亿吨;总排气量为1069.25×108m3,平均排气效率为33%。综合预测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总量约为3.23×108t。其中阜四段油气资源量约为1.429×108t,阜二段油气资源量约为1.801×108t,是主要的产出油气层。与前人研究相比,本论文利用了最新的盆地模拟方法,最新的数据资料解决力问题;并对各含油构造的油气地质储量进行了预测;对不确定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对模拟结果进行概率分布验证,确保了结论的合理性。本次研究对于明确下一步勘探方向、合理的部署开发井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刘力嘉[3](2019)在《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古压力与古流体势恢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邮凹陷为苏北盆地内含油气层系最丰富、资源丰度最高、发现储量最多的凹陷,但对于古压力及古流体势仍没有系统的研究和更深入的认识。因此,本文运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测试方法,恢复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段古压力,基于England的体积势理论恢复了阜宁组储层段关键时刻古流体势,更深入更客观地揭示油气运移聚集历史。结果表明:阜宁组储层有两次油气充注,37Ma左右为主成藏期,即关键时刻,37Ma~23Ma地层压力快速降低,23Ma后地层压力缓慢升高,但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阜一段储层异常高压分布范围明显大于阜三段,两层段古压力变化趋势呈现一致,古压力系数为由南东向北部、西部方向依次递减,阜一段异常压力高值要高于阜三段异常压力高值;恢复了储层毛细管半径和阜宁组储层流体势,研究区距今37Ma时期流体势总体最高,阜三段储层流体势相比于阜一段流体势较小;异常高压的发育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储层成岩作用,增强了油气储集空间;总结了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段的三种油气运移动力类型,分别为:源下异常高压型、浮力-异常压力混合型和源外陡坡带浮力型;流体势能的分布与油气的分布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在流体势梯度密集的高势向低势过渡的区带内是油气运移的相对活动区,可作为优势勘探区。

唐旭[4](2019)在《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断裂演化及砂箱物理模拟》文中指出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部,为中-新生代伸展型叠合盆地,是苏北盆地探明程度最高的凹陷,其复杂而独特的构造特征一直是诸多学者的研究焦点。本文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基础上,系统分析高邮凹陷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厘定断裂活动时期,恢复断裂演化过程,并对断裂形成应力机制进行分析,对局部地区特殊构造成因进行综合解析,同时针对断裂变形机制设计物理模拟实验,再现高邮凹陷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高邮凹陷断裂演化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吴堡期、戴南期、三垛期,分别对应裂陷I幕、裂陷II幕、裂陷III幕;盆缘边界断层在泰州、阜宁组沉积期为非同沉积断层,活动性较弱,在吴堡运动时发生强烈活动;主要控陷断层真(2)断层水平分段,汉留断层也为分段断层,长期活动;阜宁组沉积期断裂形成时期相同,不同区域伸展模式不同造成断裂发育特征不同;戴南组沉积期边界断层真(2)断层和控陷断层汉留断层在局部“跷跷板”式控陷活动使真(2)断层下盘发育独特的高角度断阶带。三垛组沉积末期高邮凹陷应力场发生转向,在南北向伸展应力场下形成部分东西走向断裂。同时依据以上研究成果,按照不同时期断裂活动特点,针对不同演化阶段分别设置物理模拟实验,成功模拟出裂陷I幕高邮凹陷东部形成大量反向断层,西部形成“V”字形对倾断层组合;裂陷II幕两条控陷断层交替控陷,模拟出断陷结构特征;裂陷III幕应力场转向,裂陷I、II幕形成的先存断层在裂陷III幕保持断裂原走向,不受先存断裂约束区域形成新生东西走向断裂。

周嘉义[5](2019)在《高邮凹陷永安地区古近系戴南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永安地区于江苏省江都市。由于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进而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该区构造特征以及油气藏分布等问题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新开展对永安地区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下一步油田老区稳定产量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永安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和勘探中存在的问题,以地震、钻井、测井、录井、测试等地质资料为基础,从烃源岩、储层、沉积相、盖层、圈闭等多个方面对永安地区的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行典型油气藏解剖来确定主控因素,同时建立成藏模式,对永安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最后利用精细构造解释,预测有利圈闭。主要取得以下几个成果:(1)研究区内沉积以三角洲沉积为主,整体储层砂体较为发育,戴二段的储层物性比戴一段储层物性好;同时该区发育两套主要的储盖组合,分别是以E2d11泥岩为盖层,以E2d12砂岩为储层的储盖组合和以E2d11泥岩为盖层,以E2d12砂岩为储层的储盖组合。(2)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结合成藏期次的研究,明确了生储盖组合是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基础,断层的侧向封闭性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辉绿岩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成藏起到破坏作用,并以此建立了永安地区油气成藏模式。(3)总结成藏规律,结合构造精细解释,确定4个有利圈闭作为下一步勘探的目标。

于雯泉,王路,陆梅娟[6](2017)在《高邮凹陷阜一段致密砂岩孔隙演化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微观薄片图像、压汞实验与埋藏史等分析手段,对高邮凹陷阜一段致密砂岩开展了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的定量分析,认为其成岩过程十分复杂,压实与胶结作用强烈,成岩阶段多进入中成岩A2期。而且由于后期的不规则抬降运动,导致其储层物性不仅存在与深度关系不匹配的现象,也存在各构造单元储层物性与深度关系自成独立演化的现象。研究表明南部断裂带阜一段储层的现今埋深远小于最大古埋深,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点,孔隙度和渗透率虽然低,但是有效孔隙的联通性较好,油藏通过压裂可以获得较好的产能。而内坡—深凹带地区的现今埋深大于古埋深,具有成藏后又进一步致密化的特点,这导致该区油藏含油饱和度较高,但是孔隙的联通性较差,开发较为困难。

刘玉瑞[7](2015)在《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剥蚀量问题的斧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国内学者用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剥蚀量存在的种种问题,从Magara法原理入手,通过公式推演和定量测算分析,认为有学者提出的用新沉积地层的压力与剥蚀地层在相同点的压力大小比较作为判别是否适用Magara法,其观点虽然合理,但实际这样的窗口狭小或不存在都难断定,不具有操作性和实际价值;Magara法原有的剥蚀地层厚度必须大于新沉积地层厚度的准则是正确的,把使用范围扩展到新沉积地层厚度大于剥蚀地层厚度是不妥的。同时,指出了声波时差法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一加以斧正。分析指出,声波时差法、古温标法都不适合计算苏北盆地地层剥蚀量,现有文章都有原理、方法和基础资料等错误,剥蚀量数据与盆地地质完全不吻合,结论不可用。

袭着纲,王鹏[8](2014)在《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南五凹三垛组剥蚀量研究》文中认为南黄海盆地南五凹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4期构造运动,其中古近纪末期三垛运动最为强烈,造成大范围的剥蚀。结合井资料,综合利用泥页岩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Ro差值法,从点上对三垛组剥蚀量进行了恢复;然后依托二维地震剖面,利用地层趋势法对该期剥蚀量进行了区域成图。结果表明,该事件中南五凹最大剥蚀厚度在凹陷西部,一般为700950 m;东部剥蚀厚度一般为300500 m,整体剥蚀厚度小于新近系地层补偿厚度。三垛组剥蚀量的研究对认识南五凹的成藏史及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王力,华伟,夏连军,范立新,杨小军,董文艺[9](2014)在《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去压实校正、剥蚀量恢复和去负荷校正等,计算了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不同时期的沉降量与沉降速率,并与深凹带进行对比,系统分析了沉降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沉降史总体上可划分为晚白垩世—古新世快速均匀沉降、始新世快速差异沉降和新近纪—第四纪缓慢沉降3个阶段。不同区段不同时期的沉降特征不尽相同,吴堡事件之前沉降量相近,始新世以来差异沉降特征明显,沉降中心由西往东逐渐迁移,反映了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结合平衡剖面的分析,认为该区的构造演化可相应划分为3个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断拗期、始新世断陷期和新近纪—第四纪拗陷期。

杨玉平[10](2014)在《高邮凹陷吴堡断裂带周宋油区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以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沉积学、石油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计算为深化,将地震、测井等手段应用于地质,将构造沉积分析与油气成藏紧密结合的方法,对高邮凹陷吴堡断裂带晚白垩世以来的断裂系统、构造演化、沉积演化和油气成藏要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深入研究了构造、沉积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提出了有利含油地区。根据地震构造解释结果将吴堡断裂带断层分为一级、三级和四级,断层组合样式研究结果表明吴堡断裂带断层在平面上主要有雁列式、羽列式、分叉式和网状式组合样式,在剖面上主要有反阶梯状、负花状、“y”和反“y”字形断层组合。三垛组末的泥岩声波时差和镜质体反射率法剥蚀量恢复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上升盘剥蚀量在1400m1700m,下降盘剥蚀量在800m-1100m,上升盘剥蚀量较下降盘大,靠近吴(1)断层剥蚀量大,向凹陷方向减小,东北部剥蚀量大而西南部较小;阜宁组末地震剖面趋势分析法剥蚀量恢复结果表明,上升盘剥蚀量在200m-700m,靠近吴(1)断层剥蚀量大而远离吴(1)断层小,东北部剥蚀量大而西南部小。两个时期剥蚀量恢复结果表明三垛组末构造作用较阜宁组末强度大,发生区域剥蚀,阜宁组末则为局部剥蚀。吴堡断裂带剥蚀量恢复、构造演化剖面和断层活动强度研究表明研究区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浦口期-赤山期吴(1)断层上升盘断层形成阶段;二是泰州期-阜宁期反阶梯状斜坡形成阶段;三是戴南期-三垛期差异沉降阶段;四是三垛期末逆冲褶皱阶段;五是盐城期-东台期构造平稳阶段。在吴堡断裂带断裂系统走向统计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构造应力分析表明,吴堡断裂带泰州组-阜宁组张应力方向为SE140°-NW320°,戴南组-三垛组张应力方向为SE160°-NW340°,对三垛期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受南北向拉张应力的影响断层条带内出现应力轨迹,表明断层持续活动;远离断裂带处出现正南北向的拉应力σ3轨迹,表明发育东西向的正断层;随着逐渐靠近断裂带,正南北向的σ3逐渐向北西向偏移,贴近断裂带处的σ3与断层走向大致垂直,表明可形成与边界断层平行的正断层。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根据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通过单井相-连井相-平面相点-线-面的研究认为吴堡低凸起泰一段-阜一段物源主要来自于通扬隆起,泰一段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沉积为主,阜一段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陡坡带戴南组物源主要来自于吴堡低凸起,戴一段以近水下扇和半深湖-深湖沉积为主,戴二段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垛一段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泛滥平原发育。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在构造特征、构造演化、断层活动强度和沉积相及沉积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得:吴堡低凸起泰一段阜一段阶梯状斜坡古地貌控制地层呈现南东厚,北西薄的楔状沉积;吴(1)断层下降盘陡坡地貌和吴(1)断层活动强度控制着戴南组沿吴(1)断层走向呈串珠状变化,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断层落差大的地方上升盘的物源在下降盘入湖发生沉积,研究区北部古地貌位置较高,向南变低,物源方向在北部以北东向为主,上升盘物源在下降盘的南西方向上发生沉积;三垛组地形落差缓,吴(1)断层活动弱,全区均发生沉积。在构造、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成藏要素及构造沉积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总结了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和油气成藏模式,认为研究区油藏主要沿吴(1)断层或平形于吴(1)断层呈带状分布,主要有双源供烃“垂向运移型”运聚模式和单源供烃“垂向运移型”运聚模式,吴堡断裂陡坡带周27周36井之间E2d12-9是有利的成藏区。

二、高邮凹陷上下第三系之间地层剥蚀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邮凹陷上下第三系之间地层剥蚀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勘探历程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与凹陷结构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稠油及原油降解生物气特征研究
    3.1 稠油特征研究
    3.2 原油降解生物气特征研究
    3.3 稠油及原油降解生物气关系研究
第4章 原油降解生物气形成条件
    4.1 地质环境
    4.2 保存条件
第5章 油气成藏模式
    5.1 典型气藏解剖
    5.2 成藏期次分析
    5.3 成藏主控因素
    5.4 成藏模式
    5.5 有利分布区预测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高邮凹陷油气资源评价进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油气地质特征
第3章 盆地模拟技术的内容与应用
    3.1 盆地模拟研究的内容
    3.2 模拟参数的选取
第4章 盆地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4.1 地史模拟
    4.2 热史模拟
    4.3 生烃汇聚史
    4.4 烃源岩排烃史
    4.5 油气运聚史模拟
第5章 盆地模拟结果分析与验证
    5.1 地史结果分析与验证
    5.2 热史结果分析与验证
    5.3 运聚结果分析与验证
第6章 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6.1 油气资源潜力评价
    6.2 资源量综合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古压力与古流体势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储层古压力研究现状
        1.2.2 流体势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1.6 创新性与应用价值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现今储集层压力特征
    3.1 实测压力纵向特征
    3.2 地层压力平面分布特征
第4章 古压力的恢复及特征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 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
        4.2.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方法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结果
    4.3 关键时刻的确定
        4.3.1 阜一段关键时刻分析
        4.3.2 阜三段关键时刻分析
    4.4 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
        4.4.1 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原理
        4.4.2 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结果
    4.5 古压力特征分析
        4.5.1 古压力演化历史
        4.5.2 古压力剖面特征
        4.5.3 古压力平面特征
第5章 古流体势的恢复及特征分析
    5.1 毛细管半径的恢复
        5.1.1 现今毛细管半径的恢复
        5.1.2 古毛细管半径的恢复
    5.2 古流体势的恢复
        5.2.1 古流体势的恢复方法
        5.2.2 古流体势恢复结果
    5.3 流体势特征分析
        5.3.1 阜一段流体势特征分析
        5.3.2 阜三段流体势特征分析
第6章 压力场和流体势场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6.1 古压力场与古流体势耦合关系
    6.2 古流体压力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6.2.1 异常高压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6.2.2 古压力场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6.3 流体势场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断裂演化及砂箱物理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0.2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研究现状
    0.3 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现状
    0.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0.4.1 主要研究内容
        0.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0.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大地构造位置
    1.2 苏北盆地成盆背景
    1.3 地层沉积特征
        1.3.1 泰州组(K_2t)
        1.3.2 阜宁组(E_1f)
        1.3.3 戴南组(E_2d)
        1.3.4 三垛组(E_2s)
        1.3.5 盐城组(Ny)
    1.4 构造运动与演化阶段
第二章 高邮凹陷断裂几何学特征分析
    2.1 断裂分布特征
        2.1.1 断裂剖面特征
        2.1.2 断裂平面特征
    2.2 断裂组合模式
    2.3 断裂级次划分
第三章 断裂演化过程及应力机制分析
    3.1 断裂活动时期厘定
        3.1.1 断裂穿层性分析
        3.1.2 主要断层活动性分析
        3.1.3 次级断层活动性分析
        3.1.4 断裂系统划分
    3.2 断裂形成演化历史及成因
        3.2.1 构造演化剖面编制
        3.2.2 阜宁组反向断层成因机制
        3.2.3 断阶带高倾角断层成因机制
第四章 断裂变形机制砂箱物理模拟
    4.1 吴堡期物理模拟实验
        4.1.1 实验模型设计
        4.1.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2 戴南期物理模拟实验
        4.2.1 实验模型设计
        4.2.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3 三垛期物理模拟实验
        4.3.1 实验模型设计
        4.3.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4.4 与实际工区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高邮凹陷永安地区古近系戴南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工区概况
    2.2 区域构造概况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戴南组沉积特征
    2.5 高邮凹陷勘探概况
第3章 油气成藏条件
    3.1 烃源岩特征
    3.2 戴南组储层特征
    3.3 盖层特征及储盖组合条件
    3.4 构造特征
第4章 油气成藏模式
    4.1 典型油藏解剖
    4.2 典型气藏解剖
    4.3 成藏期次分析
    4.4 成藏主控因素
    4.5 成藏模式
第5章 油气富集规律
    5.1 油气富集规律
    5.2 有利圈闭预测
    5.3 应用效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高邮凹陷阜一段致密砂岩孔隙演化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成岩作用特征
    1.1 压实作用
    1.2 胶结作用
    1.3 溶蚀作用
    1.4 交代作用
    1.5 黏土矿物
    1.6 成岩阶段
2 埋藏演化史对致密砂岩的影响
    2.1 阜一段地层埋藏史特征
    2.2 埋藏史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3 孔隙与成岩演化
    3.1 方巷地区
    3.2 许庄—竹墩地区
    3.3 花—沙—瓦地区(中坡)
    3.4 内坡—深凹带地区
4 结论

(7)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剥蚀量问题的斧正(论文提纲范文)

1 声波时差法计算剥蚀量回顾
    1.1 Magara声波时差法
    1.2 牟—周的扩展观点
        1.2.1 牟的扩展[4]
        1.2.2 周的扩展[5]
2 问题辨析与斧正
    2.1 牟—周扩展的理论缺陷与斧正
Px原则'>2.1.1 牟—周的论文数据都突破了Pb>Px原则
        2.1.2 牟文的假设完全脱离地质常识
        2.1.3 牟、周二文选用判别Magara法可用性的准则不科学
    2.2 众论文的问题分析与斧正
        2.2.1 不遵从Magara法原则, 产生大量错误数据
        2.2.2 模型、坐标系和方程式三者不匹配
        2.2.3 随意用△t0理论值
        2.2.4 伪原始资料问题
        2.2.5 基础工作做得差
    2.3 苏北盆地剥蚀量问题的讨论
        2.3.1 声波时差法不适合计算苏北盆地剥蚀量, 恢复数据不可信
        2.3.2 众文章纷纷引用古温标法的剥蚀量作佐证, 但该法本身结论就不可信
        2.3.3 现有各种剥蚀量与苏北盆地实际都不吻合
3 结论

(8)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南五凹三垛组剥蚀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泥页岩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量
3 地层趋势法恢复区域剥蚀量
4 剥蚀量恢复的意义
5结论

(9)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构造沉降史模拟
    2.1 基础资料
    2.2 去压实校正
    2.3 剥蚀量恢复
    2.4 去负荷校正
3 沉降史模拟结果分析
    3.1 构造沉降史演化特征
    3.2 构造沉降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4 构造演化特征
5 结论

(10)高邮凹陷吴堡断裂带周宋油区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吴堡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演化史研究
        1.2.2 吴堡断裂带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研究现状
        1.2.3 吴堡断裂带构造沉积演化对油气成藏影响的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构造特征
    2.1 构造层
    2.2 区域构造
        2.2.1 盆地早期坳陷期(K_2p-K_2c,95-83 Ma)
        2.2.2 盆地断陷期(K_2t-E_2s,83-23 Ma)
        2.2.3 盆地晚期坳陷期(N-Q,23-0 Ma)
    2.3 断裂系统
        2.3.1 断层分级
        2.3.2 主要断层
        2.3.3 断层组合样式及其分布
第三章 构造演化
    3.1 剥蚀量恢复
        3.1.1 三垛末剥蚀量恢复
        3.1.1.1 泥岩声波时差作图法
        3.1.1.2 镜质体反射率法
        3.1.2 阜宁末剥蚀量恢复
    3.2 构造演化剖面剖析
        3.2.1 构造演化剖面的绘制
        3.2.2 构造演化
    3.3 断层活动规律定量分析
        3.3.1 断层活动性定量研究方法
        3.3.2 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3.4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3.5 构造成因机制
        3.5.1 区域构造背景分析
        3.5.2 吴堡断裂带周宋构造形成机理
        3.5.3 古应力方向的确定
        3.5.4 三垛期构造应力场模拟及断层发育规律分析
第四章 沉积特征
    4.1 地层划分对比
        4.1.1 各亚段的岩性特征和测井识别标志
        4.1.2 亚段的划分和对比
    4.2 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4.2.1 辫状河三角洲相
        4.2.2 三角洲相
        4.2.3 近岸水下扇相
        4.2.4 扇三角洲
        4.2.5 河流相
    4.3 沉积相纵向演化规律
        4.3.1 单井沉积相纵向演化
        4.3.2 区域格架沉积相纵向演化
    4.4 沉积体系时空展布及演化规律
        4.4.1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及物源分析
        4.4.1.1 沉积物源分析
        4.4.1.2 沉积相平面展布
        4.4.2 沉积演化规律
第五章 构造、沉积和油气成藏的关系
    5.1 构造对沉积的控制
        5.1.1 古地貌和断层活动对沉积的影响
        5.1.2 构造活动、古地貌和物源方向综合控制沉积物入湖的位置
    5.2 成藏条件分析
        5.2.1 烃源岩及油源分析
        5.2.2 储层特征
        5.2.2.1 砂体展布特征
        5.2.2.2 储层岩石学特征
        5.2.2.3 储层物性
        5.2.3 盖层
        5.2.4 油气运移通道
        5.2.5 油气成藏事件
    5.3 构造沉积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5.3.1 构造沉积对烃源岩的影响
        5.3.2 构造沉积控制油气运移方向和分布
        5.3.3 断层控制油气圈闭
第六章 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区块分析
    6.1 周宋地区油气分布规律
        6.1.1 油气分布
        6.1.2 原油性质和水型特征
        6.1.3 油气运聚特征
    6.2 油气成藏模式
        6.2.1 双源供烃“垂向运移型”运聚模式
        6.2.2 单源供烃“垂向运移型”运聚模式
    6.3 有利含油地区分析
        6.3.1 有利因素分析
        6.3.2 综合多因素选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高邮凹陷上下第三系之间地层剥蚀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D]. 黄晶. 长江大学, 2020(02)
  • [2]高邮凹陷阜宁组油气资源评价[D]. 尚瑞. 长江大学, 2020(02)
  • [3]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古压力与古流体势恢复研究[D]. 刘力嘉.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4]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断裂演化及砂箱物理模拟[D]. 唐旭.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高邮凹陷永安地区古近系戴南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 周嘉义. 长江大学, 2019(01)
  • [6]高邮凹陷阜一段致密砂岩孔隙演化差异分析[J]. 于雯泉,王路,陆梅娟. 复杂油气藏, 2017(01)
  • [7]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剥蚀量问题的斧正[J]. 刘玉瑞. 复杂油气藏, 2015(02)
  • [8]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南五凹三垛组剥蚀量研究[J]. 袭着纲,王鹏. 地质学刊, 2014(04)
  • [9]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J]. 王力,华伟,夏连军,范立新,杨小军,董文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 [10]高邮凹陷吴堡断裂带周宋油区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模式研究[D]. 杨玉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