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甘灵联合三七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6例

一、肝炎灵联合三七总甙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6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嘉鑫[1](2021)在《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为肝脏受各种损伤因素侵袭,出现以肝纤维化、假小叶为特点的疾病,由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酒精等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5年生存率为14-35%,已成为全球成人死亡率第14高的病因。目前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病因与并发症防治方面,肝硬化本身能否被逆转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认为,肝硬化实现逆转必然涉及以下三方面环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肝细胞再生及肝小叶结构重建。其中,ECM降解为重要前提。近年研究提示,弹性蛋白合成、降解及其交联阻碍了 ECM降解,进而影响逆转过程。弹性蛋白是由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分泌的,为ECM重要组分。其在正常肝脏中也存在,但含量极低,在肝硬化阶段,沉积迅速。目前,中药单体、复方研究多集中于抗纤维化领域,对早期肝硬化关注较少,需要更多基础研究及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中药疗效优势,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挖掘。中药复方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先天优势,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抑制HSCs活化、促进胶原降解或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方向,尚未对中医药潜在的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相关机制进行探索。目的:基于益肝消积方对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调控作用,探索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脏发生损伤形成早期肝硬化病变后,该复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益肝消积方进一步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亦为其它防治早期肝硬化药物的研发提供方向。方法:通过给予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00±10g)1ml/kg腹腔内注射50%CCl4和橄榄油混合液,2次/周,共6周,构建早期肝硬化模型。7周始,予益肝消积方、阳性对照药(安络化纤丸),1ml/100g剂量灌胃。空白对照、模型对照组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日1次,持续6周。用生化法检测ALT、AST评估肝功能;行组织病理学染色(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估早期肝硬化病变进展、检测肝脏胶原沉积;用弹性纤维染色评估肝脏的弹性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组织中TGF-β1、CD68、CD80、CD163和α-SMA表达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分析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R-Ⅱ、Smad2/3、P-Smad2/3、Smad4、Smad7、Sp1、TNF-α、Ras、MEK1/2、ERK1/2、MMP-2、MMP-9、MMP-12、TIMP-1的蛋白水平及bFGF、弹性蛋白(Elastin)的mRNA水平变化,进而对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模型制备: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造模6周后,组织病理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大量纤维增生,汇管区增宽,形成假小叶,说明模型制备成功。2.一般情况:益肝消积方治疗组及阳性对照安络化纤丸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进食量等方面均优于模型组。体重上,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体重增长趋势上,益肝消积方组优于安络化纤丸组。3.肝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显着(P<0.01)。益肝消积方和阳性对照组(安络化纤丸)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与安络化纤丸相比,益肝消积方在改善ALT方面疗效较优。4.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从肝脏外观看,模型组大鼠颜色变暗,体积缩小,表面粗糙,边缘较钝,质地较硬韧,部分肝脏在剥离时与胸膜腔其他组织相粘连,难以剥离。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体积缩小不明显,表面粗糙不明显,质地较柔韧,未发现与胸腔其他组织粘连,较易剥离。此外,通过组织学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病变范围减小,汇管区及周围纤维增生程度减轻,假小叶数量明显减少,且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沉积减少(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抑制胶原沉积的效果较好。说明益肝消积方能够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过度沉积,从而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5.弹性纤维染色结果:为观测弹性纤维变化,我们对其进行了特殊染色。实验发现,在早期肝硬化阶段,模型组弹性纤维含量增多迅速,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弹性纤维含量显着减少(P<0.01),且益肝消积方效果较明显。6.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1、α-SMA、CD68、CD80、CD163阳性表达区域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组阳性区域明显减少。7.qRT-PCR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减少ElastinmRNA表达更显着;模型组bFGF mRNA较正常组升高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益肝消积方治疗组bFGF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下调bFGF mRNA表达更显着。8.Western blot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升高(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1.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共6周,可成功制备早期肝硬化大鼠模型。予益肝消积方干预后,可改善早期肝硬化大鼠体重、肝功能;有效抑制早期肝硬化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纤维(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弹性纤维等ECM沉积,改善病变程度。2.益肝消积方可抑制α-SMA表达,下调CD68、CD80、CD163表达量,抑制CCL2-CCR2通路,进而具有抑制HSCs激活,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阻止单核/巨噬细胞向损伤肝组织部位迁移,减少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和Elastin含量,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3.益肝消积方能通过 TGF-β1/Smads、TGF-β1/Ras/ERK 和 bFGF、TNF-α/MEK/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合成,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4.益肝消积方可通过调节MMPs/TIMPs酶系,促进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降解,达到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

沈海容[2](2014)在《红背叶根提取物抗乙肝病毒和抗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和发病率高等特点。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流行区域包括亚洲、南太平洋、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中东、亚撒哈拉非洲和北极圈的土着。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00万,至2004年全球HBV慢性感染者已达4亿,我国有1.3亿HBV携带者,占世界乙肝感染者的30%。研究发现,“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中60%-70%肝活检病理报告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长期的乙肝病毒感染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抗乙肝病毒治疗,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是关键,而研究开发抗病毒效果好、副作用低的新药是势在必行。目前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筛选主要通过体内动物和体外细胞模型实验进行。体内动物模型用得最多的是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模型。因家鸭易于喂养,因此该动物模型已广泛应用。该动物模型分为先天感染模型和后天感染模型两种,国外多采用前者,而国内则多采用后者。DHBV模型主要用于病毒复制试验、免疫学试验以及抗病毒药物的试验等三方面。在抗乙肝病毒药效学的研究中,DHBV模型一直是较为公认的动物模型。体外实验模型主要是HepG2.2.15细胞。HepG2.2.15细胞株系由美国The Mount Sinai Medical Center于1986年建立,并且已成功地应用于抗HBV药物的筛选,作为抗HBV作用的指标,被中国卫生部收载于治疗肝炎的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此模型对中药成分抗病毒研究比较合适,已成功的对叶下株、水芹、大黄等数十种成分进行了实验研究。肝损伤是肝病的病理基础。肝损伤的发生机制颇为复杂,可分为化学性和免疫性。化学机制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及结合反应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产生损伤,如改变质膜的完整性、线粒体功能失调细胞内离子浓度变化、降解酶的活性和自由基的作用等;免疫机制则通过细胞因子、一氧化氮、补体及免疫变态反应等产生损伤。肝炎病毒是最为常见的致肝损伤原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损伤主要与机体免疫应答有关。同时自身免疫性刺激、病毒或寄生虫感染也是肝损伤特别是肝炎的主要的原因。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或硫代乙酰胺诱导的急性化学肝损伤,以及慢性模型所造成肝损伤已广泛应用于筛选保肝药。然而,这些损伤显然是外部化学因素而不是由人类的宿主防御而诱导的肝炎,因此不适用于评价肝免疫调节剂。研究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和保肝药物的作用原理需要建立合适的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因此,在抗肝炎药物研究中可采取损伤机制不同的多个模型上观察药物的保护作用,以综合判断药物疗效和作用机制。Con-A诱导肝损伤模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由T淋巴细胞介导肝损伤模型。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 Con-A)是一种在体内对肝细胞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植物凝集素,它进入循环后,引起CD4+T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实质,继而激活TNF-a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通过肝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损害肝细胞,造成免疫性肝损伤。该模型只需一次性尾静脉注射Con-A,最主要特点是发病迅速,肝脏损害明显。其病理生理过程,与人类慢性乙型肝炎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极为相似,具有肝脏依赖性、剂量依赖性等特点。这一实验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人类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是筛选急性肝损伤和暴发性肝衰竭治疗药物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我国是乙肝发生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寻找和研究既具有抗病毒又具有保肝作用的有效天然药物,一直是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西医用于肝炎的治疗多见于抗病毒药、免疫调节药及护肝降酶类等药物。临床治疗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多具有良好的抑制病毒复制,恢复正常肝功能,保护肝细胞等作用,并且疗效迅速,不足之处为远期疗效不稳定,易反复,HBsAg转阴率低,有些药品价格昂贵和表现一定的副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在干预肝损伤的治疗方面并无特异性药物,多采用休息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和对症治疗等,严重者甚至被迫终止用药。中医中药运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色,发挥中药的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价格低廉、副作用少的优势,在抗乙肝病毒和抗肝损伤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越来越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重视。红背叶根是岭南地区常用的中草药之一,为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植物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Benth.)Muell.-Arg.的根。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血,平喘,杀虫止痒。在民间保肝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结果首次表明红背叶根具有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并申请了专利保护。为进一步探讨筛选红背叶根抗病毒及保肝作用的有效部位,我们提取了4种红背叶根提取物,然后对它们进行实验研究,为其抗病毒、保肝作用提供确切的依据。研究目的:通过使用HepG2.2.15细胞模型,先天感染DHBV的鸭乙肝模型和Con-A致小鼠肝损伤模型,对红背叶根水提物(WE),石油醚提取物(PE),乙酸乙酯提取物(EE),正丁醇提取物(BE)等4种提取物进行抗乙肝病毒(HBV)和抗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探讨其抗病毒和抗免疫性肝损伤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为红背叶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实验基础。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实验一:红背叶根不同提取物体外抑制HBsAg和IBeAg的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红背叶根不同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分析红背叶根不同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实验二:红背叶根提取物体外对乙肝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探针法检测分析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V-DNA的抑制作用。实验三:红背叶根提取物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方法:常规PCR法筛选先天性感染的DHBV雏鸭。将筛选出的先天感染鸭随机分组。给药组每天一次性灌胃,共灌胃14d。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每组动物分别于给药前1d、给药后7d、给药后14d、停药后5d自胫静脉采血,离心后收集血清。运用斑点杂交法对鸭血清进行DHBV-DNA检测。第二部分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对Con-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实验四:红背叶根提取物对Con-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转氨酶和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随机分组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同体积生理盐水;各给药组连续给药3d,末次给药1h后,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尾静脉注射Con-A溶液,诱导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禁食,不禁水,8h后摘眼球采血,处死小鼠后取肝脏同一部位,10%福尔马林固定。所采集的血液经离心后收集血清,待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固定好的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经HE染色后,观察小鼠肝脏组织结构变化情况。实验五:红背叶根提取物对Con-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方法:采用WST-1法检测肝组织SOD活力;TBA法检测肝组织MDA含量,比色法测定肝组织GSH-PX活力;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FN-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巨噬细胞上TLR4、Tim-4表达百分比。统计处理以上各实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多个样本比较用one-way ANOVA进行分析处理;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组等级/频数表资料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s进行数据处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Bivariate)。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以P<0.05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BE在无毒浓度下对HepG2.2.15分泌的HBsAg、HBeAg的抑制率分别达65.2%、94.4%,治疗指数分别为>9.8和>67.1;EE对HBeAg抑制率达53.4%,治疗指数>2,而对HBsAg的无抑制作用;其他两种提取物种对HBsAg、HBeAg则无抑制效果。2、结果显示,F=9.479,P=-0.000。与细胞对照组相比,WE、PE、EE以及BE对HepG2.2.15分泌的HBV-DNA的病毒载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果显示,总体上,不同时间点DHBV-DNA变化无显着性差异(F=2.296,P=0.110);各组间DHBV-DNA却存在显着差异(F=12.416,P=0.000);时间与分组间存在交互效应(F=6.393,P=0.000)。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只有PE高剂量组在治疗14d后血清DHBV-DNA有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停药5天后仍保持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无抑制血清DHBV-DNA的作用。4、结果显示,ALT方面,F=34.616,P=0.000;AST方面,F=37.658,P=0.000。肝细胞变性方面,X2=57.935,P=0.000;肝细胞坏死方面,X2=41.751,P=0.000;表明各组疗效存在显着性差异。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都可显着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酯、谷草转氨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脏组织形态学方面,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肝脏变性及坏死等病理变化特别显着(P<0.05/14),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在肝细胞变性方面,各给药组改善肝脏变性的效果无显着差异。在肝细胞坏死方面,PE的中剂量组,EE的高剂量组、BE的低、中剂量组以及甘利欣组减轻肝细胞坏死的效果差异显着(P<0.05/14);镜下观察结果见表4-2和图4-(1-15)(HE染色×200)。5、结果显示,SOD的F=34.961,P=0.000:MDA的F=23.613,P=0.000;GSH-PX的F=37.089,P=0.000。IL-6的F=74.279,P,=0.000:TNF-α的F=28.023,P=0.000;IFN-γ的F=374.800,P=0.000.TLR4的F=4.552,P=0.015:Tim-4的F=6.763,P=0.003。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不仅都可以显着降低肝脏MDA含量(P<0.01),而且还可以显着提高肝脏SOD活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于GSH-PX,除了EE之外,其他三种提取物都可以显着提高肝脏GSH-PX活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既可显着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FN-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又可提高脾巨噬细胞上的TLR4和Tim-4的表达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4种提取物可上调脾巨噬细胞上的TLR4和Tim-4的水平。TLR4和Tim-4呈正相关关系(r=0.538,P=0.021)(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方面,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只有EE和BE可以抑制HBV抗原,而BE的效果较EE好;4种红背叶根提取物都可以抑制HBV-DNA;体内研究结果显示只有PE高剂量组在治疗14d后血清DHBV-DNA有下降趋势,停药5天后仍保持下降趋势,其他组无抑制血清DHBV-DNA的作用。由此可见HBV抗原和HBV-DNA是红背叶根抗HBV的两个作用靶点。研究结果表明,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中正丁醇提取物既可以抑制HBV两个抗原,又可抑带HBVDNA,因此红背叶根正丁醇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效果最好的。在急性肝损伤方面,红背叶根提取物可以降低转氨酶,改善肝脏组织变性坏死形态,还可以降低肝脏MDA含量,提高肝脏SOD和GSH-PX活力。同时,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不仅都可显着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FN-γ,而且还上调了脾巨噬细胞上TLR4和Tim-4的表达水平,TLR4和Tim-4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降低转氨酶,改善肝脏组织形态,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上调TLR4和Tim-4的表达是红背叶根4种提取物保肝的几种可能机制;另外,TLR4和Tim-4在免疫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可推断脾巨噬细胞上的TLR4和Tim-4表达的上调可能与抗乙肝病毒和抗肝损伤有关。可见,红背叶根对急性肝损伤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4种红背叶根提取物中,以BE抗乙肝病毒和抗肝损伤的作用最好,我们推测BE通过免疫调控作用,上调了TLR4和Tim-4水平,一方面,BE可能做为TLR4的激动剂,进而抑制HBsAg、HBeAg和HBVDNA,从而起到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另一方面,Tim-4水平的上调,抑制了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炎性细胞因子,进而降低转氨酶,改善肝脏组织变性坏死形态,从而起到抗肝损伤的作用。

李鸣[3](2013)在《益气解毒法对大鼠肝干细胞增殖及肝脏再生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西洋参、牛黄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功效,符合“益气解毒法”的基本原则。将两药有效成分配伍组合,观察“益气解毒法”对大鼠肝干细胞系诱导分化,增殖的影响和对大鼠肝再生的效果,探索益气解毒法治疗慢性肝病的作用原理,为进一步研究治则治法提供新思路,也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2.方法2.1分组正常组,手术组(不灌服2-AAF),模型组,中药水煎组5%组、10%组、20%组,中药成分组5%组、10%组、20%组。2.2造模选常用的solt-Farbar造模方法,稍作改进。随机分组分笼饲养1周后,胃管灌服2-AAF(按10mg/kg鼠重),每日1次,连续4d,第5日戊巴比妥钠(50mg/kg)腹腔注射麻醉下行肝三分之二(左叶和中叶)切除(当日停灌2-AAF),肝叶切除方法,仰卧固定,常规备皮消毒,取上腹正中切口入腹,游离左叶和中叶动脉、结扎,待左、中叶肝颜色变黄,切除左叶和中叶,结扎动脉、静脉和胆管,无出血、胆瘘关腹。手术当天不给药。第6日连续灌服2-AAF1周,再分别中药灌服(剂量为整体模型动物的有效剂量),并设正常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喂。于手术后第13、16、20、25天分别取3只大鼠,戊巴比妥钠(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打开腹腔,暴露肝脏,无菌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清置-30℃保存待检。迅速剪取肝脏10-20g快速液氮冷冻过夜后置于-80℃冷存备检,并取再生肝组织和右叶肝,10%甲醛浓度固定,常规石蜡包埋,5umm连续切片备用。2.3观察指标的检测肝干细胞(卵圆细胞)增殖情况:肝卵圆细胞核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卵圆细胞、肝细胞标志物计数定量分析比较。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TGF-α、TGF-β1mRNA表达:制备TGF-α RNA和TGF-α RNA探针,TGF-α采用DNA-RNA原位杂交法,TGF-β1采用RNA-RNA杂交法,按试剂盒说明操作。肝组织TGF-β1定量检测:取0.1g液氮冻存肝组织匀浆,提取总RNA,运用RT-PCR联合DotBlot法定量检测TGF-β1。再生肝细胞分裂指数(MI):取再生肝组织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苏木素-伊红染色,油镜下观察计数肝细胞核总数和肝细胞核分裂数,以下公式计算:MI%=肝细胞核有丝分裂象(个)/肝细胞核总数(个)x100%。肝组织EGFR、TGF-βR2、HGFR受体蛋白的表达:取肝组织5um连续切片,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受体,用已知的EGFR、TGF-β R2、HGFR阳性大鼠肝组织作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空白阴性对照。一般指标的观察:如大鼠体重、毛发、粪便、分泌物、活动状况等,血肝功能生化检测,肝组织切片组织学观察。3.结果3.1成分组与水煎组PCNA、波形蛋白、肝细胞CK8、CK18表达均大于手术组与正常组(P<0.05),表明成功建立了肝卵圆细胞模型。3.2成分组与水煎组TGF-β1表达均大于模型组与手术组(P<0.05),表明益气解毒法能通过TGF-β1干预了肝干细胞诱导分化。3.3成分组与水煎组TGF-α、TGF-β1mRNA表达均优于模型组与手术组(P<0.05),表明益气解毒法能通过TGF-α、TGF-β1mRNA干预了肝干细胞诱导分化。3.4成分组与水煎组EGFR、TGF-βR2、HGFR受体蛋白表达均优于模型组与手术组(P<0.05),表明益气解毒法能通过EGFR、TGF-βR2、HGFR受体蛋白干预了肝干细胞诱导分化。3.5成分组与水煎组在改善大鼠一般情况方面均优于模型组与手术组(P<0.05),表明益气解毒法能调节肝干细胞诱导分化。4、结论4.1.2-AAF联合肝损伤较单纯肝损伤造模方法好,大鼠死亡率低。4.2.益气解毒法能通过调节TGF-β1干预肝干细胞诱导、增值和分化。4.3.益气解毒法能通过调节TGF-a、TGF-β1mRNA干预肝干细胞诱导、增值和分化。4.4.益气解毒法能通过调节EGFR、TGF-βR2、HGFR干预肝干细胞诱导、增值和分化。4.5.益气解毒法能改善大鼠一般情况,提高其生存质量,改善其肝功能。

张丽[4](2013)在《茵虎退黄方联合茴三硫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茵虎退黄方联合茴三硫治疗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从而为中医药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观察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治疗组予导师自拟中药“茵虎退黄方”加西药(茴三硫25mg/次,tid,饭后口服)治疗,方药组成:茵陈、虎杖、龙胆草、柴胡、藿香、佩兰、赤芍、牡丹皮、丹参、盐黄柏、鲜茅根、黄芪、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28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为纯西药治疗(茴三硫25mmg/次,tid,饭后口服)。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主要症状、体征、肝功能、肝脏彩超变化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黄疸、恶心厌油、胸脘满闷、食欲减退、口干口苦等症状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5.3%,对照组总有效率7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TBIL、DBIL、ALT、AST、肝脏彩超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治疗后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等观察表明,茵虎退黄方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1、茵虎退黄方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湿热瘀阻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茵虎退黄方能从整体上明显控制患者症状、改善患者体征及肝功能,未发现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陈永青[5](2011)在《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DNA载量、肝功能及中医症状等指标变化,探讨以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作为治疗组与单用阿德福韦酯为对照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湿热瘀滞证在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耐药发生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60例符合肝郁脾虚,湿热瘀滞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对照组为单用阿德福韦酯。给药方法为:治疗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一次,同时联合服用龙柴方,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饭后服。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一次,疗程均为24周。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观察用药前,用药12周、24周时的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DNA载量、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舌苔脉象的变化,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治疗24周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6.97±3.05,较治疗前下降9.03±3.85,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9.63±3.36,较治疗前下降7.07±4.25,下降值比较两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34)。2.改善肝功能方面比较:两组治疗后在ALT、AST、γ-GT、ALP、TBiL、DBiL等方面均较前明显改善,在降低ALT、AST、ALP方面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12周、24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23.3%和53.3%,对照组在12周、24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16.7%和26.7%,在24周时两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35)。3. HBeAg转阴方面:治疗组治疗前HBeAg阳性者为25例,治疗后为19例,转阴率为24.0%;对照组治疗前HBeAg阳性者为24例,治疗后为20例,转阴率为1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24)。4.病毒载量应答方面:治疗24周时,HBV DNA总应答率治疗组为63.3%,对照组为5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601)。治疗24周时,治疗组HBVDNA完全应答率为23.3%,部分应答率为40%,无应答率为36.7%;对照组HBV DNA完全应答率为16.7%,部分应答率为40%,无应答率为43.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19)。5.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1.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瘀滞证,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方面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2.龙柴方组方合理,疗效确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何婷婷[6](2010)在《健脾柔肝化瘀解毒法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柔肝化瘀解毒法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效性,评价其在阻止肝硬化病情进展方面的作用,并观察健脾柔肝化瘀解毒法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其自身的毒副作用,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来源于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肝炎肝硬化患者病例总数56例,分为治疗组(29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以健脾柔肝化瘀解毒法为治疗大法,均观察1疗程(3个月),比较患者症状、体征及包括肝功能、凝血功能、肝纤三项等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明显改善患者的乏力、胁痛、纳差症状(P<0.05),对腹胀、腹水等的缓解作用亦略强于对照组,两组的肝脾肿大改善均不明显;治疗组实验室指标如ALT、AST、TBil、γ-GT治疗后都有显着下降(P<0.05),CHE、AKP亦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两组均有白蛋白降低,白球比例倒置的改变,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治疗组的前白蛋白有显着升高(P<0.01);治疗组明显缩短凝血酶原时间(P<0.01);与对照组相比,血清Ⅳ型胶原有显着下降(P<0.05),血清HA、Ⅲ型前胶原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临床观察治疗29例肝炎肝硬化患者,总有效率为80%,明显优于对照组27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50%。在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肝纤三项等血清学检查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柔肝化瘀解毒法结合西医治疗肝炎肝硬化有效,在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肝纤维化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阻止病情进展、改善肝纤维化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健脾柔肝化瘀解毒法在治疗肝炎肝硬化中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杨菊[7](2010)在《清化瘀毒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所引起的以肝脏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本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慢性乙型肝炎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全世界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超过3.5亿人。我国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可能超过1.2亿,现患有乙型肝炎者为2800万人,年感染率约为2770/10万,年发病率为230/10万。目前临床治疗尚未取得满意疗效,是亟待攻克的三大疑难疾病之一。研究目的:根据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经验,确立清化瘀毒为治疗大法。临床研究部分运用以清化瘀毒为法的化肝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初步探索化肝解毒汤对慢性乙型肝炎干预作用的机理。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设计,纳入病例数83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两组均口服拉米夫定,每次1粒,1日1次。试验组(治疗组)在拉米夫定基础上,同时服用化肝解毒汤中药煎剂,每日1剂,浓煎为200ml,分2次口服。对照组在口服拉米夫定治疗基础上,同时服用乙肝清热解毒片,0.3g/片,每次8片,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指标包括主要疗效性指标,如临床症状体征(胁痛、食欲、乏力、腹胀、黄疸、肝脾肿大、舌苔、脉象等),血液肝功能、病原学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免疫功能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动物实验部分采用清洁级SD大鼠,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四氯化碳模型组、化肝解毒汤大、小剂量组、乙肝清热解毒片组5组。按照3ml/kg体重,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CCl4)橄榄油溶液,空白组皮下注射纯橄榄油溶液,每周2次,首次加倍,连续注射10周;皮下注射2周后,分别用化肝解毒汤和乙肝清热解毒片给药,治疗8周。末次给药后,第一批次取颈动脉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ESR血沉、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TK)和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第二批次颈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活力、白蛋白(ALB含量、总蛋白(TP)含量、NO、iNOS含量、血清血栓烷B2 (TXB2)、6-酮-前列腺素Flα(6-Keto-PGFlα)、白细胞介素(IL-2、IL-4、IL-13)、干扰素IFN-γ。观察化肝解毒汤对慢性肝损伤大鼠以上指标的影响,以及大鼠体重的变化和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基本治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38%、35.7%,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基本治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24.4%、22%,总有效率为73.2%。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比较各症状积分时,表明试验组各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乏力、黄疸也有一定改善,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两组对ALT、AST、ALP、GGT、TB均有改善作用,同时治疗后两组ALT、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的下降更为明显。在观察两组对e抗原血清学转换和病毒学指标时发现,两组HBeAg阴转和HBV-DNA阴转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对于异常升高的血清]HA、LN、IV型胶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较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对42例患者测定了血清CD3、CD4、CD8、CD4/CD8比值,其中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后CD4细胞上升,CD8细胞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肝脏病理组织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检测未见异常变化。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整个给药期间,空白组、化肝解毒大剂量组、乙肝清热解毒片组体重增长正常,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P<0.05,P<0.01)。血液生化学指标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白蛋白含量降低(P<0.05)、AKP活力、ALT活力、AST活力明显增高,(P分别<0.01和<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包括化肝解毒汤大剂量组、小剂量组、乙肝解毒片组):AKP活力明显降低(P<0.05), ALT、AST活力明显下降(P<0.01),白蛋白含量升高(P<0.05)。凝血四项结果显示,模型组的PT、TT、APTT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PT、TT、APTT值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其中化肝解毒大剂量组的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大剂量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ESR血沉、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值有改善(P<0.05);小剂量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有差异(#P<0.05);阳性药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ESR血沉、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方程K值、全血高切相对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TK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TXB2、6-Keto-PGF1α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大剂量组TXB2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差别显着(P<0.01);乙肝清热解毒片组TXB2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与模型组相比有差异(P<0.05))。血液中NO、iNOS指标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NO含量,iNOS活力下降,差别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且化肝解毒汤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及乙肝清热解毒片组。白细胞介素(IL-2、IL-4、IL-13)、干扰素IFN-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IL-4、IL-13含量下降,差别有显着性(##P<0.01);化肝解毒汤大剂量组、乙肝清热解毒片组IL-2均升高((P<0.05)),各用药组IFN-γ含量显着升高(P<0.01)。病理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汇管区内炎细胞浸润现象严重,乙肝清热解毒片组、化肝解毒汤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以上现象较少。结论:化肝解毒汤能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瘀毒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轻肝脏细胞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化肝解毒汤的作用机理可能是①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②促进肝细胞再生,使受损肝组织得以修复。抑制肝内纤维组织再生;③改善肝脏微循环,恢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④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免疫损伤;⑤改善肝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杨钦河,刘海涛,胡四平[8](2009)在《中成药治疗常见慢性肝病的临床应用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大多数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癌等,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慢性肝病的治疗仍然是一个难题,目前西医对于慢性肝病的治疗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措施。根据有关临床观察发现大量的中药及其制剂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临床常用治疗慢性肝病的中药制剂多有一定的抗肝细胞损伤、改善肝功能及肝脏血液循环、

汤静,周迪,曹斌[9](2009)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闫洪森[10](2009)在《白花蛇舌草有效成分的超高压提取工艺及提取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是中药生产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传统的提取技术存在提取工艺复杂、提取效率低,溶剂消耗较大等不足之处,已经严重制约中药现代的进程。常温超高压提取技术(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Extraction,HPPE)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取得可喜进展的新提取技术,具有常温操作、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优点,已在食品和天然产物提取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在重点考察单因素试验(提取压力、提取溶剂、料液比)基础上,正交优化得到了白花蛇舌草有效成分总黄酮的常温超高压提取工艺,考察了白花蛇舌草对香豆酸作为指标成分的可行性。将常温超高压提取液和回流提取液、超声提取液在pH稳定性、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含量、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以及抗肿瘤活性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还对超高压提取的强化传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还采用HPLC-TOF/MS方法对白花蛇舌草药材及注射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最后以白花蛇舌草有效部位为试验材料,设计了常温超高压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的生产线。超高压提取新工艺结合先进的大孔树脂和膜分离技术,以及二次应用超高压技术进行超高压冷灭菌,保证整个生产工艺都在常温下完成。

二、肝炎灵联合三七总甙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炎灵联合三七总甙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1 肝硬化病名渊源
        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治疗肝硬化思路
        4 导师论治肝硬化的经验
        5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机制探讨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弹性蛋白及其调控因子在早期肝硬化中的作用
        1 流行病学
        2 肝硬化现代研究进展
        3 弹性蛋白在肝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4 调控弹性蛋白合成的细胞因子
        5 调控弹性蛋白降解的细胞因子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益肝消积方对早期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降解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2)红背叶根提取物抗乙肝病毒和抗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TLR4与Tim-4的相关研究概况
    二、中药治疗乙肝及肝损伤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红背叶根提取物体外抗HBsAg和HBeAg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红背叶根提取物体外抗HBVDNA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红背叶根提取物体内抗DHBV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红背叶根提取物对Con-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红背叶根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免疫调理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3)益气解毒法对大鼠肝干细胞增殖及肝脏再生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大鼠肝干细胞增殖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及步骤
    3. 指标检测
    4. 数据处理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二:益气解毒法对肝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及步骤
    3. 数据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三:益气解毒法对肝组织TGF-α、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及步骤
    3. 数据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四:益气解毒法对肝组织EGFR、TGF-βR2、HGFR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及步骤
    3. 指标检测
    4. 数据处理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五:益气解毒法对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及步骤
    3. 数据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六、张仲景对肝病的认识与治疗
    (一) 气虚毒蕴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理基础
    (二) 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是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治法
    (三) 张仲景对肝病的认识与治疗
    (四) 组方中药分析
七、卵圆细胞和肝干细胞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茵虎退黄方联合茴三硫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所选病例纳入诊断标准
    2.3 症状计分标准、黄疽分度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标准
    2.7 病例的脱落标准
    2.8 中止标准
3 临床研究方案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两组均衡性分析
    5.3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5.4 治疗组相关因素分析
6 讨论
    6.1 传统医学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认识
    6.2 现代医学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认识
    6.3 应用茵虎退黄方治疗湿热瘀阻证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医理探讨
    6.4 茴三硫的立论依据
7 结论
8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概述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外感湿毒,熏蒸肝胆
        1.2 饮食不节,脾胃失运
        1.3 情志不遂,气血郁滞
        1.4 劳欲过度,耗伤阴阳
    2.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原则
        2.1 解湿热毒为先
        2.2 调补气血阴阳
        2.3 顾护中焦脾胃
        2.4 培补先天肾脏
        2.5 重视活血化瘀
        2.6 结合现代药理
        2.7 施以情志调护
    3.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具体方法
        3.1 辨证分型
        3.2 分期而治
        3.3 专方专药
        3.4 中成药治疗
        3.5 中医其他治法
        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概述
    1.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2.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3.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治疗现状
        3.1 抗病毒治疗
        3.2 治疗性疫苗
        3.3 保肝抗炎治疗
        3.4 抗纤维化治疗
        3.5 免疫调节治疗
        3.6 联合治疗
    4.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选择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方法
        2.7 两组入选病例治疗前基线情况比较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患者间治疗24周乙肝病毒DNA应答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HBeAg转阴率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周、24周中医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3.4 两组患者间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12周和24周自身ALT及AST变化比较
        3.6 两组患者间ALT、AST变化对比情况及ALT复常率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γ-GT、ALP、TBiL、DBiL变化比较
        3.8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龙柴方的立方依据及临床应用
    2. 龙柴方的组方原理及药物应用
    3. 龙柴方的立方药味探讨
    4. 龙柴方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4.1 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4.2 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4.3 对患者HBV DNA及HBeAg的影响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病例观察表
    2. 中医症状判定积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健脾柔肝化瘀解毒法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方法
        1.3 问题与展望
    2.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2.1 发病原因
        2.2 发病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治疗方法
        2.5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治疗方案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方法
        1.8 疗效评定标准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2.2 病史与分期
        2.3 临床表现
    3. 治疗结果
        3.1 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3.2 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变
        3.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
        3.4 凝血指标
        3.5 疗效分析
    4.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肝脾两虚,热毒瘀阻为主要病机
    2 健脾柔肝化瘀解毒为主要治法
    3 方药解析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清化瘀毒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历代中医对慢性乙肝的认识
    2 湿热疫毒是本病主要病因
        2.1 外感湿热疫毒
        2.2 饮食不节(洁),脾胃受损
        2.3 情志不调,肝失疏泄
        2.4 禀赋不足,劳欲体虚
    3 慢性乙肝基本病机特点
        3.1 正气不足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基础
        3.2 湿热疫毒的侵袭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始动因素。
        3.3 湿热瘀毒互结,肝脾肾受损为基本病机
    4 慢性乙肝湿热瘀毒证的辨识要点
        4.1 临床症状体征
        4.2 实验室检查指标
    5 清化湿热瘀毒法的确立
        5.1 清化湿热瘀毒为基本大法
        5.2 适时配合调养肝脾
        5.3 清化湿热瘀毒法应用要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类型、原则
        2.2 病例选择
        2.3 治疗方案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观察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
        1.2 药品制备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条件
        1.5 主要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
        2.2 分组及剂量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状况
        3.2 体重
        3.3 化肝解毒汤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
        3.4 化肝解毒汤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凝血四项的影响
        3.5 化肝解毒汤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及血液流变学
        3.6 血清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
        3.7 化肝解毒汤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血液中NO、iNOS指标的影响
        3.8 白细胞介素(IL-2、IL-4、IL-13)、干扰素IFN-γ指标结果
        3.9 肝组织病理学结果
    4 讨论
        4.1 对慢性乙肝动物模型的评价
        4.2 阳性药物的选择
        4.3 化肝解毒汤对慢性乙肝大鼠干预作用的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附录二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附录三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作者简介
致谢

(9)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1 水飞蓟素
    1.2 黄芪
    1.3 苦参素
    1.4 五味子
    1.5 三七
2 联合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2.1 黄芪联合苦参素
    2.2 苦参素联合丹参
    2.3 甘草甜素联合黄芪
3 复方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4 中药治疗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
    4.1 抑制和清除HBV
    4.2 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4.3 抗肝纤维化
    4.4 保肝护肝作用
    4.5 综合作用
5 中西医结合
6 中药治疗乙肝疗效的几个问题
7 中药治疗乙肝的发展和希望

(10)白花蛇舌草有效成分的超高压提取工艺及提取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超高压提取技术简述
        1.1.1 超高压技术
        1.1.2 超高压提取技术研究现状
        1.1.3 超高压提取技术的特点
        1.1.4 超高压提取设备
    1.2 中药注射剂概述
        1.2.1 中药注射剂的定义及现存问题分析
        1.2.2 中药注射剂问题应对的对策及前景展望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白花蛇舌草有效成分常温超高压提取工艺研究
    2.1 白花蛇舌草研究现状
        2.1.1 白花蛇舌草概述
        2.1.2 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
        2.1.3 白花蛇舌草的药理作用
        2.1.4 单味白花蛇舌草制剂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常温超高压提取工艺
        2.2.4 样品有效成分测定方法
    2.3 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3.1 超高压提取白花蛇舌草总黄酮试验
        2.3.2 超高压提取白花蛇舌草对香豆酸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花蛇舌草超高压提取物成分分析
    3.1 仪器与试药
    3.2 试验方法
        3.2.1 色谱条件
        3.2.2 HPLC-TOF/MS 质谱条件
        3.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3.2.4 白花蛇舌草药材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3.2.5 HPLC-TOF/MS 质谱分析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白花蛇舌草超高压提取液成分分析
        3.3.2 白花蛇舌草注射液成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白花蛇舌草超高压提取液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验仪器及设备
        4.1.3 样品处理工艺
        4.1.4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提取工艺的总黄酮提取效果比较
        4.2.2 提取液pH 稳定性研究
        4.2.3 乙醇浓度对对香豆酸提取效果的影响
        4.2.4 超高压提取液稳定性深入考察
        4.2.5 白花蛇舌草提取液膜分离技术
        4.2.6 提取液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比较
        4.2.7 提取液羟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比较
        4.2.8 DPPH 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白花蛇舌草超高压提取液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材料、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细胞培养
        5.2.2 MTT 法测定细胞成活率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白花蛇舌草超高压提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6.1 提取过程的强化传质机理
        6.1.1 提取的传质原理
        6.1.2 提取过程的超高压强化
    6.2 白花蛇舌草的超高压提取动力学
        6.2.1 扩散动力学模型建立
        6.2.2 提取方程的拟合及参数特征
        6.2.3 相关函数和谱密度分析
        6.2.4 关联维数的计算
        6.2.5 总黄酮反应-扩散动力学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白花蛇舌草注射液超高压生产线设计
    7.1 生产线设计思路
    7.2 工业生产线设计
    7.3 白花蛇舌草注射液的检查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
    8.1 研究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肝炎灵联合三七总甙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D]. 张嘉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红背叶根提取物抗乙肝病毒和抗肝损伤的药效学研究[D]. 沈海容.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1)
  • [3]益气解毒法对大鼠肝干细胞增殖及肝脏再生影响的机制研究[D]. 李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5)
  • [4]茵虎退黄方联合茴三硫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研究[D]. 张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5]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D]. 陈永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6]健脾柔肝化瘀解毒法治疗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D]. 何婷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7]清化瘀毒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杨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中成药治疗常见慢性肝病的临床应用概况[A]. 杨钦河,刘海涛,胡四平. 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九)——第九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9
  • [9]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J]. 汤静,周迪,曹斌.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9(06)
  • [10]白花蛇舌草有效成分的超高压提取工艺及提取物研究[D]. 闫洪森. 吉林大学, 2009(08)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