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两国对二战的态度论文摘要

问:针对德、日对待二战历史的不同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1. 答:我就不说教科书式的答案,只说一点我认为正确的理由。
    德国和日本两国对战后态度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源于由其国民性所导致的对战争的认识所言。
    在德国人看来,二战的爆发是由于希特勒迷惑德国民众,所以战争最大和最主要责任在于纳粹政府,因此在战后一直都有对纳粹主义的批判,因此德国人可以说担负起战后的赔偿责任之外,还一直进行反思。
    然在日本人看来,战争不是东条英机的责任,不是山本五十六的责任,也不是天皇的责任,而是全部日本国民的责任。在日本人看来一个卖味鱛汤的老太婆对战争的责任并不比东条英机要少。所以他们会认为不应该仅仅由甲级战犯来承担战争的责任,他们不是要“开脱罪责”,这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使然。而且日本人从来认为自己已经为战争付出了代价了,从太平洋上阵亡的人、长崎广岛死于原子弹的人,还有战后对被侵略国家的赔偿(此个我国官方已放弃赔偿,但民间依然有索赔权利)等等。年轻一代已经认为,当年的战争和他们是没有关系的。
    在此我顺带评价一下我们的媒体,刻意煽动民族矛盾转移国内矛盾,将中日之间的一些正常利益博弈添油加醋的夸大,对日本现存的军国主义现象刻意夸大和渲染。尤其是央视作为中央媒体简直是为虎作伥!
  2. 答: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1、两国的思想信仰是不同的。大家知道,德国是欧洲国家,信仰的是基督教,而基督教的主要教义是爱人和赎罪,这样就使得德国人能够在战争结束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而日本,是一个岛国,多火山和地震,人的生命非常脆弱,所以日本人只求生命存在时的轰轰烈烈,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人将“樱花”定为国花的原因吧!因此,日本人强调的是极端暴力的“武士道”精神,大肆宣扬为国尽忠!
    2、战后受到的处理不同。”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区占领,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彻底清理了纳粹战犯和法西斯分子,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法西斯以毁灭性的打击!而在日本,美国由于战略的需要,为了把日本建成其进攻苏联、遏制中国的”桥头堡“,没有分区占领日本,更没有对日本进行彻底的民主化改革,保留了天皇制,也保存了大量的法西斯分子,更重要的是法西斯的基础、”土壤“没有被净化,大批人们认为自己是战争的受害者,而且日本政府一直以来也是这样宣扬的,因此他们对于”二战“不是去悔改,而是抱着憎恨的心态去对待!
    时间关系,不能再多说了,我先说这么两个原因吧!
问:德国和日本为什么对待二战的态度不同?
  1. 答:德国是被打得体无完肤,只零破碎。本来完全可能被灭国的。但最后英美再造德国以抗衡法国和苏联。但日本是因为被原子弹吓投降的,是天皇主导下的投降。所以很不服气。
  2. 答:德国前身是蛮族,当年打下罗马时候就没想着拉别人下马自己做皇帝,这也是有根源的直男属性。还有就是中世纪以后神圣罗马帝国名号一直在它手里,所以老大错了肯定还是要笼络小弟的,后面还要欧盟的。
    日本呢民族是自尊的厉害,军国主义一直都是我为你好的神经质想法,结果被中国干息了,觉得委屈巴巴,就纠结在心。可惜当时中国没有国际法庭。
  3. 答:因为德国所有主战派要么死了要么投降被打服了,但日本投降时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日本右翼主站分子是不想投降的,所以才会到现在也不诚恳认错和承认历史错误
  4. 答:二战期间日本为何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与德国不同?
问:德国和日本对二战的不同历史态度评析
  1. 答:希特勒是打着为一战复仇的旗号而发动侵略战争的,当希特勒把战火无限扩大的时候,有很大一部分德国高级军官和国民觉得是被希特勒骗了,因此在德国内部始终存在一股比较理性,客观的反战力量在反思战争的合理性,二战结束后,希特勒自杀,他的党羽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德国的反战力量长期执政,彻底清除了法西斯主义势力滋生的土壤,还有冷战和美国的强力存在让德国人深知在列强环立的欧洲,发动战争是没有好结果的,从普鲁士王国的崛起到第三帝国的灭亡,德国国家命运因为战争几度起落,最终让德国国民彻底醒悟战争是一条死路
    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发动的是纯粹的侵略战争,以掠夺,奴役亚洲国家为目的,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和一大批军国主义分子在美国的庇护下逃脱了历史的惩罚,在冷战期间和对付中国崛起的过程中,美国又把这批军国主义分子及其继承者打造成了反苏反中的帮凶,在这帮人的鼓动下日本大部分国民始终认为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就没有战败过,我认为在他们的心底里始终存在一种胜利者的优越感,正是这种心态给顽固好战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以极大的信心和支持,让日本国内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的反战政府
  2. 答:德国的道歉态度很端正,是因为德国想得开,知道自己是欧洲的大国,他们对希特勒的不人道进行道歉,换言之德国只是为一位暴君以及产生暴君和暴民的思想而道歉悔过。日本那是饿狼,它是整个国家都想扩张,而不是一个暴君煽动扩张。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