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树基因工程:微粒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及其在未来林业中的应用

一、针叶树遗传工程:微弹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及其在未来林业中的应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雪[1](2020)在《日本落叶松体细胞胚发生及mtlD基因的遗传转化》文中提出为了得到环境适应性强的落叶松植株,本研究以日本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对落叶松体细胞胚发生的不同阶段、体细胞胚发育及mtl D基因的遗传转化进行研究。(1)采用正交设计确定日本落叶松体细胞胚诱导的ABA、PEG 4000、Ag NO3最佳浓度,并将体细胞胚接种至AC浓度0、0.2、0.4、0.6、0.8、1.0 g/L的萌发培养基,统计萌发数量。结果表明适合日本落叶松体细胞胚诱导的浓度是ABA 20 mg/L+PEG4000 120 g/L+Ag NO310 mg/L,AC 0.4~0.6 g/L有利于体细胞胚萌发。(2)采用正交设计研究胚性愈伤组织在2,4-D 0.15、0.3、0.5 mg/L、6-BA 0、0.15、0.3 mg/L和ABA0、0.5、1.0 mg/L的增殖情况,采用析因设计研究悬浮细胞在2,4-D0.15、0.3、0.5 mg/L和6-BA 0、0.15、0.3 mg/L的鲜重增长情况。然后,选择对数期的胚性愈伤组织和悬浮细胞分别验证其体胚发生能力,结合两结果确定两种培养方式的最佳激素浓度。最后,分别研究了GA3和IAA 0、10、20、30、40 mg/L对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增殖阶段,最佳的激素浓度是2,4-D 0.15 mg/L+ABA 0.5mg/L;在悬浮培养阶段,最佳激素浓度是2,4-D 0.15 mg/L+6-BA 0.15 mg/L;GA3、IAA 10~20 mg/L时成熟子叶胚数量显着升高。(3)通过测定悬浮细胞在6-BA 0、0.15、0.3、0.6 mg/L条件下的鲜重、活性、细胞形态、抗氧化指标及木质素含量,结果发现6-BA对落叶松悬浮细胞的鲜重、活性、细胞形态、抗氧化指标及木质素含量均有显着影响(P<0.05)。(4)通过对球形胚和子叶胚的蛋白组测序分析和GO功能注释,发现生物进程中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的差异蛋白最显着,其中6个属于硫氧化还原蛋白家族。(5)试验通过农杆菌法和基因枪法转化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最终利用基因枪法成功获得了转mtl D基因的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本研究成功得到了体胚苗,并筛选出适宜增殖阶段胚性愈伤组织培养的激素浓度为2,4-D 0.15 mg/L+ABA 0.5 mg/L,适宜悬浮细胞培养的激素浓度为2,4-D 0.15 mg/L+6-BA 0.15 mg/L,还发现添加GA3和IAA 10~20 mg/L可以显着提高成熟子叶胚数量;6-BA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调节落叶松悬浮细胞活性;硫氧化还原蛋白在球形胚向子叶胚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因枪法可以成功获得转mtl D基因的胚性愈伤组织。

李俊[2](2008)在《中国沙棘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及BADH遗传转化拟南芥相关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是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上,具有生态、医用、食用价值的多功能经济乔灌木;其优良苗木的繁殖因各种限制因素,难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近年来,又面临大面积死亡的现象,抗逆性不够被认为是根本原因,抗逆基因的转入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中国沙棘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建立,既能提供大量优良苗木,又能为其转基因研究奠定基础。又由于中国沙棘被应用在食品、药品、饲料等生产领域中,抗逆性基因BADH作为目的基因与标记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可达到提高转化株的抗逆性及消除抗性标记的目的,意义重大。因此,本论文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2年的试验,成功建立了以中国沙棘以茎尖为材料通过间接途径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再生体系,并对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在BADH遗传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thahana(Linn.)Heynh.)试验中,进行了其作为标记基因判断阳性植株的相关表型筛选依据的探索研究,为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背景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中国沙棘组培苗的茎尖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试验,结果发现在1/4MS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发生率最高,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具有关键作用;而无论单独使用NAA还是2,4-D都不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所以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结合是必须的;同时得出结论:NAA与KT的结合能更有效的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2.在中国沙棘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试验基础之上,深入探讨诱导中国沙棘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以1/4MS+KT1.0mg/L+NAA0.3mg/L+琼脂粉6 5g/L+白砂糖30g/L为最适配方,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90.10%,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77.67%,平均体细胞胚的发生数达到15.48。3.通过对中国沙棘子叶和下胚轴在诱导培养基上不同放置方式的研究发现,接种方式不同导致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不同。子叶的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子叶切口向下>远轴面(背面)向下>近轴面(正面)向下;而下胚轴极性下端倾斜接触培养基比水平接触培养基更有利于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4.通过将中国沙棘茎尖、子叶、下胚轴分别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的试验发现:茎尖的诱导效果远远高于子叶和下胚轴,分别能达到90.10%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77.67%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而子叶仅为66.73%和14.80%;下胚轴为52.80%和34.87%,均低于茎尖。所以,确定中国沙棘组培苗茎尖为最佳外植体。5.通过进行基本培养基和KT对中国沙棘体细胞胚植株再生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4种基本培养基WPM、MS、1/2MS、1/4MS中,WPM培养基促进效果最明显。在进一步通过降低糖含量及调整细胞分裂素KT浓度的试验之后,确定中国沙棘体细胞胚植株再生的最佳配方为:WPM+KT0.05mg/L+白砂糖20g/L+琼脂粉6.5g/L,植株再生率达到60.30%。6.通过Trizol法提取菠菜RNA,用DNAMAN软件设计引物BH4.24.1:5’-CTCGCCTTACCCTCTCAACTC-3’和BH4.24.2:5’-CTGTAAACTCGACCTTCTCTGCG-3’,用RT-PCR法克隆到BADH基因片段,经测序证实BADH基因被成功克隆。7.在己从菠菜中克隆到的BADH基因序列上、下游分别添加酶切位点BglⅡ(识别位点:agatct)和PmlⅠ(识别位点:cacgtg),成功构建pCAMBIA1305.2-BADH表达载体,并进行了野生型拟南芥的侵染转化试验。8.pCAMBIA1305.2-BADH表达载体上既含有BADH基因,又含有潮霉素抗性标记基因,可以用甜菜碱醛和潮霉素两种筛选介质来筛选转基因植株,起到互相验证转基因植株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20mM甜菜碱醛(BA’)筛选剂选择压力下,没有筛选到转基因株系;在含25mg/L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上,获得4个转基因株系(HBT0(1)、HBT0(2)、HBT0(3)、HBT0(4)),4个对照株系(HKT0(1)、HKT0(2)、HKT0(3)、HKT0(4))。9.将通过25mg/L潮霉素筛选到的含BADH基因的拟南芥株系(HBT0(1)、HBT0(2)),通过PCR分子检测,证实BADH基因已转入拟南芥基因组中;将收获的T1代种子在25mg/L潮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发现,转基因植株:非转基因植株的抗性筛选比率符合3:1的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10.含BADH基因的转基因株系(HBT0(1)、HBT0(2))的T1代阳性植株及成熟种子在含不同浓度NaCl的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光培养和暗培养处理,根和下胚轴的生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一定抗盐能力;尤其在阳性植株表型分析中,含BADH基因的转基因株系在100mM NaCl培养基上,抗逆性明显优于对照株系,说明转基因株系能耐受100mM盐的逆境胁迫。11.含BADH基因的转基因株系(HBT0(1)、HBT0(2))的T1代阳性植株及成熟种子在含20mM BA’的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光培养和暗培养处理,转基因株系的表型如根、下胚轴等形态指标比对照株系都有明显的伸长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抗逆性能;尤其在阳性植株表型分析中,含BADH基因的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株系的表型差异仍表现在根的生长受到最明显的影响,与敏感性试验的结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选用根的表型特征作为BADH基因筛选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筛选依据的可行性。另外,凭借根长表型为筛选判断依据进行试验时,发现以培养到15d左右为最合适判断时机,为BA’筛选转基因拟南芥提供了一定表型判断依据。

余建坤[3](2006)在《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生物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生物技术来支撑,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规范和引导生物技术的发展,从而找到一个生物技术与可持续农业的有效结合点,这是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系统阐述了各类型农业生物技术的内涵、研究进展和成效。现代生物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群,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蛋白质)工程等4大工程技术。对农业4大生物工程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以转基因作物类型为重点),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为构建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2.根据农业生物技术的生态安全性的要求,建立了其安全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1)水平基因转移。评价了GMOs(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环境中水平基因转移的可能途径及其研究方法;(2)非靶标效应。阐述了转基因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通过食物链产生的间接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对鸟类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有害生物抗性的产生与发展。重点阐述了对Bt的抗性及治理策略;(4)转基因植物的入侵能力。阐述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生物群体的自身繁衍与扩散和通过基因渗入向野生种群扩散;(5)目的基因的重组与稳定性。主要是目的基因特别是病毒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位移、重组和稳定性产生的影响;(6)对哺乳动物的影响。主要是转基因植物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和转基因食品中的过敏原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进行潜在风险总体评估和人体安全专项评估,分析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上述指标主要为定性指标,对具体的生物技术产品,组织针对这六个方面的试验,只要其中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即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则不考虑对其进行进一步综合评估和应用推广。同时,结合典型事例,对农业生物技术生态安全性评价各指标进行了分述。 3.构建了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以转基因作物为对象,借鉴国内外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的方法,本着简明、实用和可操作性原则,从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构建一个能够比较科学的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生态评价是在农业生物技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农业生物技术

唐巍[4](2001)在《针叶树遗传工程:微弹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及其在未来林业中的应用(英文)》文中指出林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树的应用是当代林业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尽管微弹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已经被应用于重要的针叶树种,转基因植株仅仅在少数几个针叶树种上获得成功。大多数转基因针叶树来自微弹介导的转化,例如转基因的挪威云杉、白云杉、黑云杉和辐射松等。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良树的形状、生长率、木材质量、抗虫性、抗除草剂能力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本文对遗传转化技术在这些领域中所取得的进展做了简短的综述。

二、针叶树遗传工程:微弹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及其在未来林业中的应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叶树遗传工程:微弹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及其在未来林业中的应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落叶松体细胞胚发生及mtlD基因的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引言
    1.1 落叶松体细胞胚发生
        1.1.1 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
        1.1.2 落叶松悬浮细胞培养
        1.1.3 落叶松体细胞胚诱导与成熟
        1.1.4 体细胞胚植株再生
    1.2 落叶松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3 mtlD基因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体细胞胚发生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2 体细胞胚发生体系的建立
        2.2.1 胚性愈伤组织增殖
        2.2.2 悬浮细胞培养
        2.2.3 体细胞胚诱导与成熟
        2.2.4 体细胞胚萌发
        2.2.5 再生体胚苗的伸长与生根
        2.2.6 数据统计
    2.3 试验结果
        2.3.1 体细胞胚发生形态学观察
        2.3.2 胚性愈伤组织增殖
        2.3.3 悬浮细胞培养
        2.3.4 体细胞胚诱导与成熟
        2.3.5 体细胞胚萌发
        2.3.6 体胚苗的伸长与生根
    2.4 小结
    2.5 讨论
3 外源激素对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胚性愈伤组织增殖外源激素的选择
        3.2.2 悬浮细胞培养外源激素的选择
        3.2.3 体细胞胚诱导与成熟外源激素的选择
        3.2.4 数据统计
    3.3 试验结果
        3.3.1 外源激素对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3.3.2 外源激素对胚性愈伤组织体胚发生能力保持的影响
        3.3.3 外源激素对悬浮细胞鲜重的影响
        3.3.4 外源激素对悬浮细胞体胚发生能力的影响
        3.3.5 外源激素对体细胞胚诱导与成熟的影响
    3.4 小结
    3.5 讨论
4 6-BA对悬浮细胞活性的调控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悬浮细胞的培养条件
        4.2.2 悬浮细胞形态学观察
        4.2.3 悬浮细胞生长状态测定
        4.2.4 细胞抗氧化能力分析
        4.2.5 悬浮细胞木质素染色观察及含量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悬浮细胞形态学观察
        4.3.2 不同浓度6-BA处理的落叶松悬浮细胞鲜重
        4.3.3 6-BA对细胞SOD活性、H2O2和MDA含量的影响
        4.3.4 木质素染色及测定分析
    4.4 小结
    4.5 讨论
5 体细胞胚发育相关蛋白分析
    5.1 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体细胞胚组织学观察
        5.2.2 体细胞胚蛋白质组测序与分析
        5.2.2.1 蛋白质的提取与定量
        5.2.2.2 TMT标记与质谱分析
        5.2.2.3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5.2.3 蛋白质聚类分析
        5.2.4 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
        5.2.5 差异表达蛋白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
    5.3 试验结果
        5.3.1 落叶松体细胞胚解剖学观察
        5.3.2 蛋白质聚类结果分析
        5.3.3 差异表达蛋白质
        5.3.4 差异表达蛋白GO富集分析
    5.4 小结
    5.5 讨论
6 mtlD基因的遗传转化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与植物材料
        6.1.2 试剂与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基因克隆
        6.2.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6.2.3 农杆菌侵染法转化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
        6.2.4 基因枪法转化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
        6.2.5 转基因愈伤组织的荧光观察
        6.2.6 转基因愈伤组织PCR鉴定
    6.3 试验结果
        6.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6.3.2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工程菌株的获得
        6.3.3 转基因胚性愈伤组织瞬时表达荧光观察
        6.3.4 基因枪转化愈伤组织PCR鉴定结果
    6.4 小结
    6.5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中国沙棘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及BADH遗传转化拟南芥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目录
第一篇 中国沙棘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现状
        1.1.1 体细胞胚胎的起源及发生方式
        1.1.2 体细胞胚发生的特点
        1.1.3 体细胞胚发生及形态建成的研究
        1.1.4 体细胞胚发生或建成的假说
        1.1.5 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1.1.5.1 内部因素
        1.1.5.2 外部因素
        1.1.6 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广泛应用
        1.2 林木体细胞胚的研究进展
        1.2.1 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再生林木的情况
        1.2.2 林木体细胞胚发生体系的应用
        1.3 沙棘概况及应用研究价值
        1.3.1 沙棘的起源、分类及分布
        1.3.2 沙棘的应用价值
        1.3.2.1 沙棘的生态价值
        1.3.2.2 沙棘的食用价值
        1.3.2.3 沙棘的医疗价值
        1.3.2.4 沙棘的其它价值
        1.3.3 沙棘的大面积死亡问题
        1.4 沙棘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1.4.1 有性繁殖
        1.4.2 无性繁殖
        1.4.2.1 组织培养繁殖方式
        1.4.2.2 其它无性繁殖方式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试验方法与内容
        3.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处理方法
        3.1.3 培养条件
        3.2 试验设计
        3.2.1 技术路线
        3.2.2 试验内容
        3.2.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体细胞胚胎发生
        3.2.2.2 体细胞胚胎发育及植株再生
        3.2.2.3 炼苗移栽
        3.3 试验结果的观测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体细胞胚胎的发生
        4.1.1 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4.1.1.1 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试验方案Ⅰ
        4.1.1.2 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试验方案Ⅱ
        4.1.2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体细胞胚胎的发生
        4.1.3 外植体接种方式对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1.4 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及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 体细胞胚发育及植株再生
        4.2.1 基本培养基和KT对中国沙棘体细胞胚植株再生的影响
        4.2.2 KT和白砂糖对中国沙棘体细胞胚植株再生的影响
        4.3 体细胞胚胎发生动态
        4.4 炼苗移栽
    5 结论
    6 讨论
        6.1 培养基中还原性氮的影响
        6.2 外源激素的影响
        6.3 培养基中糖的种类及浓度的影响
        6.4 不同外植体的影响
    7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7.1 创新点
        7.2 进一步研究思路
第二篇 BADH基因的克隆、转化拟南芥及其作为生物安全标记基因的探索研究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1.1.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状况
        1.1.2 转基因生态安全性状况
        1.1.3 抗性标记基因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1.2 标记基因研究概况
        1.2.1 传统的选择标记基因
        1.2.2 生物安全性标记基因
        1.2.2.1 与激素代谢相关的基因
        1.2.2.2 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基因
        1.2.2.3 与糖类代谢相关的基因
        1.2.2.4 能解除化合物毒性或胁迫相关的基因
        1.2.2.5 能发出特定荧光物质的蛋白酶类
        1.2.2.6 利用颜色差异性筛选转化体的相关基因
        1.2.2.7 抗性标记基因的剔除技术
        1.2.3 标记基因的综合应用
        1.2.3.1 与组织或器官特异性启动子的结合应用
        1.2.3.2 与MAT载体系统的结合应用
        1.2.3.3 β-葡萄糖苷酸酶作为标记基因的综合应用
        1.2.4 生物安全标记基因发展前景
        1.3 抗逆性基因研究进展
        1.3.1 抗生物胁迫基因工程研究
        1.3.2 抗非生物胁迫基因工程研究
        1.4 BADH基因的研究概况
        1.4.1 基因的功能特性与抗逆机制
        1.4.1.1 甜菜碱的生理功能
        1.4.1.2 甜菜碱合成途径
        1.4.1.3 BADH的功能特性
        1.4.1.4 BADH与耐盐、抗旱机制的关系
        1.4.2 存在BADH基因的植物种类及相应克隆
        1.4.3 BADH作为抗逆目的基因的转化研究
        1.4.4 作为生物安全标记基因的研究进展
    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试验方法与内容
        3.1 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酶以及生化试剂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常用溶液配制
        3.3.1 培养基的配制
        3.3.2 试验试剂的配制
        3.4 试验方法
        3.4.1 菠菜BADH基因的cDNA克隆
        3.4.1.1 菠菜总RNA的提取
        3.4.1.2 从基因组中克隆目的基因
        3.4.1.3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切胶回收并检测
        3.4.1.4 回收的PCR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
        3.4.1.5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10
        3.4.1.6 重组质粒的抗生素筛选及单克隆菌落活化培养
        3.4.1.7 重组质粒的菌落PCR检测
        3.4.1.8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3.4.2 表达载体的构建
        3.4.2.1 酶切位点的分析
        3.4.2.2 BADH基因两端酶切位点的加入
        3.4.2.3 DNA质粒的提取
        3.4.2.4 质粒的酶切
        3.4.2.5 酶切产物的连接
        3.4.2.6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op10
        3.4.2.7 重组质粒的抗生素筛选及单克隆菌落活化培养
        3.4.2.8 重组质粒的菌落PCR检测
        3.4.2.9 BADH基因片段与表达载体连接的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3.4.3 农杆菌介导拟南芥的转化
        3.4.3.1 待浸染拟南芥植株的培养
        3.4.3.2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3.4.3.3 表达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
        3.4.3.4 农杆菌浸染液的制备
        3.4.3.5 拟南芥花序浸染农杆菌及培养
        3.4.4 T_0代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PCR鉴定
        3.4.4.1 野生型拟南芥对甜菜碱醛的敏感性试验
        3.4.4.2 拟南芥T_0代种子筛选
        3.4.4.3 拟南芥T_0代转基因株系的PCR检测
        3.4.5 T_1代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筛选及相关抗逆性研究
        3.4.5.1 潮霉素筛选拟南芥T_1代种子
        3.4.5.2 拟南芥T_1代阳性植株及种子逆境处理下的表型分析试验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菠菜BADH基因的cDNA克隆
        4.1.1 菠菜总RNA的提取
        4.1.2 从基因组中扩增基因的结果
        4.1.3 DNA序列测定与分析
        4.2 表达载体的构建
        4.2.1 表达载体的选择及酶切位点的分析
        4.2.2 加入酶切位点的BADH基因的克隆
        4.2.3 DNA测序结果
        4.2.4 DNA质粒的提取
        4.2.5 插入BADH基因的DNA片段与表达载体的连接、构建
        4.2.6 DNA测序结果
        4.3 农杆菌介导拟南芥的转化
        4.3.1 待浸染拟南芥植株的培养
        4.3.2 表达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及重组质粒的PCR检测
        4.4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4.4.1 野生型拟南芥对甜菜碱醛的敏感性试验
        4.4.2 拟南芥T_0代种子筛选与转基因株系的PCR鉴定
        4.4.2.1 潮霉素筛选试验
        4.4.2.2 甜菜碱醛筛选试验
        4.4.2.3 移栽培养
        4.4.2.4 拟南芥T_0代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4.4.3 T_1代拟南芥转基因株系的筛选及相关抗逆性研究
        4.4.3.1 潮霉素筛选拟南芥T_1代种子
        4.4.3.2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变化分析及抗逆功能验证
    5 结论
    6 讨论
        6.1 抗性标记基因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6.2 启动子对于BADH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叶绿体遗传转化的局限性及与试验相关的改进
    7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7.1 创新点
        7.2 进一步研究思路
图版Ⅰ
图版Ⅱ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1.2.2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1.2.3 调节经济、科技与资源、环境良性关系的需要
        1.2.4 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需要
    1.3 研究概况
        1.3.1 “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前沿
        1.3.2 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概况
        1.3.3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研究概况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类型和研究进展
    2.1 基因工程
        2.1.1 转基因植物
        2.1.1.1 转基因水稻
        2.1.1.2 转基因小麦
        2.1.1.3 转基因玉米
        2.1.1.4 转基因大豆
        2.1.1.5 转基因棉花
        2.1.1.6 转基因烟草
        2.1.1.7 转基因马铃薯
        2.1.1.8 转基因油菜
        2.1.1.9 转基因蔬菜
        2.1.1.10 转基因果树
        2.1.1.11 转基因花卉
        2.1.1.12 转基因牧草
        2.1.2 转基因动物
        2.1.2.1 转基因鼠
        2.1.2.2 转基因兔、猪和羊
        2.1.2.3 转基因牛
        2.1.2.4 转基因鸡
        2.1.2.5 转基因鱼
    2.2 细胞工程
        2.2.1 植物细胞工程
        2.2.1.1 植物细胞工程的研究应用
        2.2.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前景
        2.2.2 动物细胞工程
        2.2.2.1 动物细胞培养
        2.2.2.2 试管动物
        2.2.2.3 胚胎移植
        2.2.2.4 克隆
    2.3 微生物工程
        2.3.1 微生物农药
        2.3.1.1 微生物农药的种类及其应用现状
        2.3.1.2 微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2.3.2 微生物肥料
        2.3.2.1 微生物肥料开发利用的现状
        2.3.2.2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2.3.2.3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前景
        2.3.3 饲料微生物
        2.3.3.1 具有生产重要性的饲料微生物
        2.3.3.2 微生物饲料的生产与发展
        2.3.4 环境微生物
        2.3.4.1 “三废”的生物处理
        2.3.4.2 生物修复
        2.3.4.3 环境微生物制剂的开发研究
        2.3.4.4 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2.4 酶(蛋白质)工程
        2.4.1 酶工程与农产品加工
        2.4.1.1 制糖工业
        2.4.1.2 啤酒发酵
        2.4.1.3 蛋白制品加工
        2.4.1.4 果蔬加工
        2.4.1.5 稻米深加工
        2.4.1.6 乳品工业
        2.4.1.7 食品保藏
        2.4.2 酶工程与饲料加工
        2.4.2.1 饲料用酶的主要种类及作用特点
        2.4.2.2 酶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2.4.3 分子酶工程的研究进展
        2.4.3.1 酶的基因克隆和异源表达
        2.4.3.2 酶分子的定向改造和进化
        2.4.3.3 融合蛋白与融合酶
        2.4.3.4 酶的人工模拟
        2.4.3.5 端粒酶
        2.4.4 蛋白质工程
第三章 农业生物技术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3.1 水平基因转移
        3.1.1 自然转化介导的植物向微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
        3.1.1.1 裸露的重组DNA的存活期
        3.1.1.2 自然条件下的感受态
        3.1.1.3 异源DNA在细菌中的稳定性
        3.1.1.4 异源DNA在细菌中的表达
        3.1.1.5 细菌转化子的筛选
        3.1.2 植物向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
        3.1.2.1 DNA序列比对
        3.1.2.2 从试验样品中筛选转化子
        3.1.2.3 水平基因转移直接的试验证据——模式系统
        3.1.3 植物向其它相关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
        3.1.4 其它条件下植物向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
        3.1.4.1 昆虫肠道
        3.1.4.2 哺乳动物肠道
    3.2 非靶标效应
        3.2.1 概述
        3.2.2 转基因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3.2.2.1 粉媒生物
        3.2.2.2 观赏或经济昆虫
        3.2.3 转基因植物通过食物链产生的间接影响
        3.2.3.1 对天敌的影响
        3.2.3.2 表达Bt毒素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3.2.3.3 表达蛋白酶抑制剂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3.2.3.4 表达凝集素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3.2.4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2.4.1 Bt毒素在土壤中的存活期
        3.2.4.2 植物性状的未预期变化
        3.2.4.3 对土壤中降解有关生物的影响
        3.2.4.4 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2.5 转基因植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3.2.6 转基因植物对鸟类的影响
        3.2.7 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3 转基因植物的入侵能力
        3.3.1 生物入侵概述
        3.3.2 花粉扩散与基因流
        3.3.2.1 转基因植物的基因扩散距离
        3.3.2.2 杂交后代的形成
        3.3.3 存活能力
        3.3.3.1 转基因油菜的存活能力
        3.3.3.2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存活能力
    3.4 有害生物抗性的产生与发展
        3.4.1 抗性的产生
        3.4.2 昆虫对Bt的抗性
        3.4.2.1 转基因植物种植后对Bt抗性产生的风险
        3.4.2.2 对Bt毒素和Bt生物杀虫剂的抗性
        3.4.2.3 昆虫对表达Bt基因植物的抗性
        3.4.2.4 对其它生物中Bt毒素的抗性
        3.4.2.5 昆虫对Bt抗性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食物链因素
        3.4.2.6 对Bt抗性的治理策略
        3.4.3 对其它转基因植物的抗性
    3.5 目的基因的重组与稳定性
        3.5.1 目的基因在目标植物中的稳定性
        3.5.2 转基因植物中病毒的重组
        3.5.2.1 病毒与目的基因重组的风险
        3.5.2.2 病毒/目的基因交换外壳蛋白
        3.5.2.3 花椰菜花叶病毒启动子的重组
    3.6 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3.6.1 概论
        3.6.2 直接影响
        3.6.2.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6.2.2 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3.6.2.3 植物有毒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
        3.6.2.4 转基因植物目的基因在肠道中的代谢
        3.6.2.5 哺乳动物肠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移
        3.6.3 间接影响
        3.6.3.1 劳动保护
        3.6.3.2 过敏原
第四章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4.1 国内外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评述
    4.2 评价的内容、原则及方法
        4.2.1 评价内容
        4.2.2 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
        4.2.2.1 整体性原则
        4.2.2.2 可操作性原则
        4.2.2.3 针对性原则
        4.2.2.4 动态性原则
        4.2.2.5 简明性原则
        4.2.3 评价方法
        4.2.3.1 离差法
        4.2.3.2 系统分析法
        4.2.3.3 简明综合法
    4.3 评价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对象及系统范围
        4.3.2 指标准则层
        4.3.2.1 生态准则层
        4.3.2.2 经济准则层
        4.3.2.3 社会准则层
        4.3.3 指标的构建与分析
        4.3.3.1 指标的构建
        4.3.3.2 指标的分析
        4.3.4 指标的计算方法
        4.3.4.1 简明综合法
        4.3.4.2 层次分析法
第五章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及对策
    5.1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5.1.1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概念
        5.1.2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原则
        5.1.3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主要内容
        5.1.4 案例评析——以转基因棉花为例
    5.2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政策研究现状及问题
        5.2.1 生物安全管理政策
        5.2.2 食品安全管理政策
        5.2.3 投资管理政策
        5.2.4 对外贸易政策
    5.3 对策和措施
        5.3.1 健全完善法规体系
        5.3.2 明确发展方向
        5.3.2.1 要大力优先发展的领域和类型
        5.3.2.2 要注意规避某些问题的类型
        5.3.2.3 必须限制发展的类型
        5.3.3 建立技术层面与政治层面协同的管理体制
        5.3.4 在重视研发与应用的同时,加强风险评测和监督约束
        5.3.5 促进纵深发展
        5.3.5.1 与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
        5.3.5.2 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
        5.3.5.3 促进海峡两岸的农业生物技术合作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针叶树遗传工程:微弹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及其在未来林业中的应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Instruction 1
T-DNA transfer processes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conifers
Transformation via particle bombardment
Applica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future forests
Conclusions

四、针叶树遗传工程:微弹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及其在未来林业中的应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落叶松体细胞胚发生及mtlD基因的遗传转化[D]. 吴晓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中国沙棘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及BADH遗传转化拟南芥相关研究[D]. 李俊.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3]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D]. 余建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4]针叶树遗传工程:微弹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及其在未来林业中的应用(英文)[J]. 唐巍.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1(04)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