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杜124井区双北29-37井组MD膜驱现场试验

一、辽河油田杜124井区双北29-37井组MD膜驱矿场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魏乾乾[1](2016)在《聚合物—交联聚合物微球螯合体系的性能表征与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油田开采现状以及聚合物驱和深部调剖技术在采油中遇到的问题,本实验设法将交联剂添加到聚合物和聚合物微球中,利用交联剂的交联作用使分子尺寸增大,结合聚合物微球对油藏高渗部分孔隙吼道的微观动态封堵,以及聚合物能有效降低水油流度比的作用,来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首先,制备了柠檬酸铝交联剂,通过对不同二元交联体系过膜封堵效果的测试分析,优选出最佳的交联剂、交联比以及聚合物,并将优选出的条件应用在三元螯合体系中。过膜封堵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柠檬酸铝交联剂、聚合物JZ9-3以及交联比为20:1的条件下形成的三元铝螯合体系具有优良的过膜封堵性能。其次,通过对三元铝螯合体系进行粒径分布及电镜扫描实验的测试,从微观上分析该体系的结构,结果表明粒径分布较宽,部分形成了“聚合物-Al-微球”形态的分子间交联。再次,通过黏度测定、盐度影响实验以及流变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结构稳定,流型复杂,具有长期较好的黏度保留率和较强的耐盐性。最后,通过模拟岩心驱油实验评价三元铝螯合体系的驱油效率,结果显示该体系能够有效增大驱油效率,从而提高采收率。

陈文文[2](2016)在《MD膜驱油技术及在牛12S1中块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D(分子沉积)膜驱是一种新型的三次采油技术,在我国一些油田的前期试验也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果。辽河油田牛12S1中油层组于1983年试采,1984年11月正式投入开发,膜驱前综合含水93.99%,产量递减。本文通过改变驱替介质,提出了MD膜驱技术,并对所用MD膜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室内实验优选了注入的参数,结合实验结果及实际情况,制定了牛12S1中的MD膜驱油方案,并对驱油效果进行了分析。论文一、二章主要介绍了MD膜驱油技术的机理及研究发展情况。第三章评价了MD膜剂的一些理化性能,验证了其部分驱油机理。第四章通过驱油物模实验,测绘了油水相渗曲线,测定了驱油效率,以此来了解其驱油的特征。第五章通过系列流动实验,测定了不同条件下MD膜驱油效率,优选了注入参数。第六章制定了现场驱油方案并实施,对驱油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测定了不同浓度MD膜及CTAB溶液的表面张力,与CTAB溶液相比,MD膜溶液表面张力基本不随浓度发生变化,证明其为表面非活性物质。测定了不同浓度MD膜及HPAM溶液的粘度,MD膜溶液粘度与浓度变化关系不大。热稳定性及抗腐蚀性能良好。测定了MD膜剂在油砂表面的吸附量,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浓度为800mg/L时,饱和吸附量11.68mg/g,吸附平衡时间8h左右。通过接触角法研究MD膜溶液对表面润湿性的改变:MD膜溶液可以使亲油玻璃表面向亲水方向转变,亲水表面向弱亲水方向转变。继而对岩心切片进行研究,处理前岩心切片多为亲油,经过MD膜处理后,接触角有所降低,表面润湿性由亲油向亲水方向转变。对中性润湿及亲水岩心切片处理后润湿性转为弱亲水,改变幅度较亲油切片小。通过稳态法测绘了岩心水驱及MD膜驱相渗曲线,MD膜驱较水驱降低了残余油饱和度7.4%,驱油效率上升了7.2%,等渗点右移,两相区变宽,说明MD膜剂的注入使原油更易流动,提高了驱油效率。通过系列MD膜驱油效率实验,对比了其对不同岩心的驱油效果。室内实验中对于非均质的反韵律岩心,驱油效率较水驱增幅最大,这与其内部非均质性有关。对于天然岩心能够较水驱提高10个百分点的驱油效率。且在驱油过程中伴随着含水率下降及注入压差变小的情况。为了确定最优注入参数,室内进行驱油效率实验。首先测定了MD膜剂在牛12区油水中的分配系数,结果表明其在原油中的“溶解”量较小,浓度增加并不会使其“溶解”量增大很多。对比50mg/L、100mg/L、200mg/L、400mg/L、600mg/L、 800mg/L、1000mg/L、1500mg/L浓度的MD膜剂驱油效率,室内实验认为600mg/L时达到较好效果,驱油效率增幅8.97%;在含水分别为60%,70%,80%,90%,98%时转注MD膜剂,驱油效率增幅随含水率的增大变小,说明越早注入效果越好;对比连续注入、高浓度小段塞、低浓度大段塞、阶梯式浓度段塞四种不同的注入方式下驱油效率,结果表明低浓度大段塞及连续注入效果较好。还考察了矿化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化度对驱油效率影响不大,矿化度增大还会小幅度的增加驱油效率。介绍了辽河油田牛12S1中的储层构造及开发现状。结合室内实验及矿场实际,确定了采用700mg/L浓度连续注入60天的方式,共计注入药剂68.1t。采出液中不含MD膜剂,多数井在一个月内开始见效。考察期内累计增油1461.6t,增气98.3465×104m3,注入压力有小幅度下降,含水率普遍降低。阶段投入产出比1:4.3。

刘传宗[3](2014)在《鄯检5-164井分子膜驱油岩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分子膜驱作为一种新型三采技术,已开始在我国一些老油田相继开展前期试验,并取得显着的增产效果。吐哈鄯善油田立足于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的现状,通过确定以“井网层系重构、改变驱替介质”的技术路线来解决实际生产中自然递减幅度大,采出液含水高的问题。本论文针对技术路线中的“改变驱替介质”,提出分子膜驱技术。对取自鄯检5-164井的岩心,进行室内分子膜驱油岩心分析,评价出鄯善油田适合分子膜驱。论文第一、二、三章主要介绍了鄯善油田基本情况和分子膜驱油技术研究现状。第四、五章从分子膜的驱油机理出发考察了分子膜的静态吸附量、油水中的分配系数和改变润湿性能。第六章绘制了不同的岩心油水相渗曲线,重点比较了水驱和分子膜驱时油水相渗曲线的区别。第七章、八章中通过系列流动实验,评价了不同条件下分子膜驱的油效率,并优化了实施分子膜驱的注入参数。测定了三种分子膜剂YMD、MD-1、MD-2浓度与吸附量、油水中分配系数的关系:分子膜剂在粉砂表面的吸附量随着分子膜浓度增加而增加,并能达到饱和吸附量。MD-1浓度为1600mg/L时,达到饱和吸附量11.74mg/g;分子膜剂MD-2在1800mg/L时达到饱和吸附量14.73mg/g;YMD在浓度为1600mg/L时,饱和吸附量12.77mg/g;分子膜在油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随浓度的增加,分配系数呈现出递减,“溶解”在油相中分子膜的量很少。采用测量接触角方法研究了不同溶液(MD-2、煤油、盐水和去离子水)对玻璃表面润湿性改变大小:强亲水的玻璃表面分别经煤油、盐水和去离子水浸泡处理后,接触角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都小于90。仍为亲水表面;经MD-2溶液浸泡处理后的玻璃表面,接触角增大到94。,润湿性发生反转,变成疏水。继而考察了MD-2对岩心切片表面润湿性改变:未经MD-2浸泡处理的岩心切片表面接触角约为25。,处理后接触角增大到90。,分子膜剂能够改变天然岩心表面的润湿性,使岩心的亲水性减弱。利用稳态法测定了4块不同渗透率的天然岩心的油水两相渗透率,并绘制相对渗透率曲线图:随着岩心渗透率的降低,束缚水饱和度增加,残余油饱和度增加,水驱效率降低。重点测定53号岩心,比较了油—水/分子膜溶液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变化情况:分子膜驱较水驱能够降低残余油饱和度3.8%,增加油相渗透率,提高原油采收率6.82%。进行了系列分子膜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单岩心流动实验评价了三种分子膜剂MD-1、MD-2‘和YMD的驱油效率:MD-2提高采收率5.59%,YMD和MD-1分别提高采收率3.95%和3.89%;并联岩心实验模拟油藏层间非均质对分子膜采收率影响:并联岩心在调驱后再注入MD-2进行分子膜驱,低渗岩心提高采收率8.4%,高渗岩心采收率4.4%,膜驱能够提高微观洗油效率;二维平板模型模拟层内非均质性对分子膜采收率影响:非均质模型前期水驱采收率35.82%,前期分子膜驱提高采收率3.41%,在注弱凝胶调驱后动用低渗带,驱替效率提高10.37%。后续分子膜驱和水驱,增加低渗带的洗油效率7.83%。为优化MD-2注入参数,进行了流动实验:评价了不同浓度的分子膜MD-2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分子膜剂使用浓度越高,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大。浓度大于1800mg/L后,提高采收率值增长曲线趋于平稳(浓度为1800mg/L,采收率增加10.31%,浓度为2000mg/L,采收率增加10.42%);比较了连续注入、高浓度小段塞、低浓度大段塞和阶梯式浓度段塞注入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大段塞提高采收率程度最大9.37%;比较了在采出液含水60%、70%、80%、90%和100%时转注分子膜MD-2后的采收率,转注分子膜驱时机越早,膜驱提高采收率程度越高(提高采收率依次为11.93%、10.87%、9.51%、6.64%、4.34%)。考虑实际生产时,需总采收率最大,因此转注分子膜驱时机为含水为80%(总采收率56.15%)。分子膜MD-2最佳注入浓度为1800mg/L,最佳注入时机在含水率为80%转注分子膜剂,注入方式为低浓度大段塞注入。

张群,朱友益,马德胜,王红庄,王强[4](2012)在《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纳米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对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其中包括由表面活性剂和疏水改性纳米粒子组成的纳米乳液、纳米粒子增强的粘弹表面活性剂体系、固体纳米粒子稳定的CO2气体泡沫和纳米分子沉积膜的作用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的应用效果;还包括微-纳米颗粒封堵技术、纳米降压增注技术、纳米材料改性破乳技术、尤其是油藏纳米机器人等技术在石油开发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应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领域的纳米技术发展方向。

姚文鸿,俞力[5](2011)在《江苏油田纳米溶液驱油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纳米溶液降表界面张力、洗油、防膨及改变润湿性等机理的初探性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驱油室内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江苏油田不同区块进行纳米驱油及水驱效率对比中得出纳米驱油溶液具有提高驱油效率的能力。同时对驱油数据分析得出影响纳米驱油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浓度及驱替体积,以此为依据筛选出了总体最优的纳米溶液,从而有效提高纳米驱油效率

高芒来,孙丽敏,李晓燕[6](2009)在《双价短链季铵盐改性黏土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烷基铵盐改性黏土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双价季铵盐的开发和利用为改性黏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综述了双价短链季铵盐及其复配体系改性黏土的吸附、膨胀性、稳定性、润湿性和催化性能,指出其基础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有机改性黏土微观结构变化、水化膨胀过程中结合水类型的确定和界限的划分、结合水与有机改性黏土的水合机制等。

吴天江[7](2009)在《超低界面张力驱提高采收率对渗透率的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提高水驱剩余油采收率和高效开发低渗油层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和战略意义。在调研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分析和研究了活化残余油的条件和机理,以及超低界面张力驱油体系启动残余油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介质中被捕集的原油受到宏观和微观等多种力的共同作用,启动残余油所需界面张力还与毛管半径、残余油滴形态及分布、岩石润湿性、边界层厚度、驱替压力梯度等密切相关。这些条件有利于原油的驱替,显然油水界面张力不必低至10-3mN/m超低数量级即可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岩心驱油试验表明,主段塞大小对复合驱采收率的影响大于聚合物保护段塞;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达到10 2mN/m数量级的驱油效果与平衡界面张力为10-3mN/m数量级的驱油效果基本相同。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越低,其驱油效果越好;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与采收率更具相关性,天然岩心和人造岩心的驱油试验结果具有一致性。在中、高渗(≥50×10-3 m2 )条件下,岩石亲水性越强,水驱和复合驱采收率越高;在低渗(10×10-3 m2~50×10-3 m2)条件下,润湿性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较小,岩心除亲油性外,其他润湿性对水驱采收率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对于复合驱来说,亲水性越强,驱油效果越好。不同润湿性条件下,随着渗透率的增加超低界面张力复合体系驱的采收率逐渐增加。当渗透率增加到某一值后,采收率呈台阶式跳跃上升且达到了复合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水平,本文将此采收率值所对应的渗透率定义为临界渗透率。从毛细管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临界渗透率产生的原因。亲水性越强,临界渗透率值越小;反之,亲油性越强则临界渗透率值越大。对于中高渗油层,超低界面张力驱在亲油条件下其渗透率都已经大于了临界渗透率值,而可以取得理想的驱油效果。因此,超低界面张力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在中高渗条件下是不存在临界渗透率的。临界渗透率越小,说明复合驱适用的油层渗透率更低。因此,采用超低界面张力复合体系驱油技术,除了要考虑油层润湿性之外,还对于选择合适的渗透率下限提出了新的要求。超低界面张力体系注入地层后使岩石润湿性向亲水性转变降低了毛管阻力以及降低了注入压力,对低渗油层还具有较好的降压增注效果。

马超,赵林,肖磊,杨力生,马光阳,邹明华[8](2008)在《有机聚阳离子分子膜驱油剂合成与驱油效果评价》文中指出通过环氧氯丙烷和二甲胺在过硫酸钾-亚硫酸钠引发体系引发下,在水溶液中按自由基和开环聚合同时进行的聚合方式合成了一种有机聚阳离子双季铵盐分子膜驱油剂,并进行了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产物为设计的有机聚阳离子分子膜驱油剂.通过微观岩心光刻模型分析了膜驱剂在驱替过程中的运移和分布规律.并结合河南油田双河北块II4-5层系天然岩心的驱替实验来评价膜驱剂的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最终采出程度达到59.19%,水驱后采收率提高了10.7%.证明合成的分子膜驱油剂能很好地提高原油采收率.

柯扬船,魏光耀[9](2008)在《纳米材料在石油天然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纳米材料在油气田开发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涉及原理、制备、性能、应用工艺、现场应用效果。①钻井完井液处理剂:具层状结构的水滑石LDHs及正电胶MMH,蒙脱石、水滑石插层聚合纳米复合材料,AM共聚物-SiO2纳米复合材料,PAM反相乳液,蒙脱石与AM、AA共聚交联纳米复合材料PLS。②注水井增注用纳米材料:主要为纳米聚硅,即γ射线激活化学改性SiO2。③调剖堵水用纳米材料:PLS,纳米有机金属活性复合物,类水滑石纳米材料,聚合物微球。④驱油用纳米材料:非gemini小分子双季铵盐,可通过分子自组装在固体表面形成分子沉积膜。⑤其他:纳米相破乳剂,纳米聚合铝硅絮凝剂,纳米防腐涂料。提出了这类材料的"纳米效应"的概念,指出在油气田开发中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环境条件都应严格选择。

林宝辉,高芒来[10](2006)在《MD膜驱剂的粘土稳定性研究 Ⅰ.静态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粘土的膨胀和分散是引起地层伤害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测定Zeta电位、XRD、悬浮液透光率、FT-IR考察了MD膜驱剂(MDFFA)对粘土稳定性的作用。结果表明,MDFFA的浓度低于0.3 mmol/g(以蒙脱土质量计)时,蒙脱土悬浮液Zeta电位的提高是由于膜驱剂分子的吸附改变了蒙脱土的层电荷;高于此浓度时,Zeta电位进一步提高是由于双电层的压缩。随着MDFFA浓度的增大,蒙脱土的完全膨胀层向部分膨胀层转化,并且经水冲洗、浸泡后,其XRD谱峰位置变化不大。较高浓度的MDFFA,能有效地抑制蒙脱土的分散,且不会形成对地层有害的絮凝体。MDFFA使蒙脱土层间水的含量明显降低。

二、辽河油田杜124井区双北29-37井组MD膜驱矿场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河油田杜124井区双北29-37井组MD膜驱矿场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交联聚合物微球螯合体系的性能表征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聚合物驱油技术
    1.2 交联聚合物驱油技术
        1.2.1 交联剂的种类及交联机理
        1.2.2 交联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特点
    1.3 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
    1.4 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
        1.4.1 延缓交联型深部调剖技术
        1.4.2 柔性体深部调剖技术
        1.4.3 自生颗粒类深部调剖技术
        1.4.4 泡沫类深部调剖技术
    1.5 深部调剖技术发展趋势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金属离子交联剂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2.2.2 实验原理
        2.2.3 实验方法
        2.2.4 实验结果
第3章 交联剂、交联比及聚合物的优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三种不同交联剂对微球Q71交联体系的影响
        3.3.2 三种不同交联比对微球Q71交联体系的影响
        3.3.3 三种不同交联剂对聚合物JZ9-3 交联体系的影响
        3.3.4 三种不同交联比对聚合物JZ9-3 交联体系的影响
        3.3.5 三种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Q51粉末交联封堵效果的对比
        3.3.6 三种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Q51乳液交联封堵效果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螯合体系基本性质的室内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低压差微孔滤膜实验及分析
        4.3.2 盐浓度对螯合体系过膜封堵性能的影响
        4.3.3 黏度测定实验及分析
        4.3.4 流变性测定实验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螯合体系微观形态的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及主要试剂
        5.2.2 实验原理
        5.2.3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粒度分布的表征
        5.3.2 扫描电镜的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岩心封堵性能与驱油效果评价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及主要药品
        6.2.2 岩心的预处理
        6.2.3 溶液的配制
        6.2.4 实验方法
        6.2.5 实验装置
    6.3 螯合体系岩心驱油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MD膜驱油技术及在牛12S1中块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D膜驱油机理研究
    2.1 MD膜的结构特点
    2.2 MD膜微观驱油机理
第3章 MD膜的理化性能
    3.1 MD膜溶液外观及物理指标
    3.2 MD膜溶液的表面张力
    3.3 MD膜溶液的粘度
    3.4 MD膜溶液的热稳定性实验
    3.5 MD膜溶液的抗腐蚀性能
    3.6 MD膜静态吸附特征
    3.7 MD膜对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MD膜驱油物理模拟实验
    4.1 MD膜驱对岩心渗流特征的影响
    4.2 MD膜驱岩心物理模拟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MD膜驱注入参数优选
    5.1 MD膜在油水中的分配
    5.2 注入浓度的选择
    5.3 注入时机的确定
    5.4 注入方式的影响
    5.5 矿化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MD膜驱矿场试验及跟踪评价
    6.1 牛居油田牛12S_1~中区块地质特征
    6.2 开发简况及开发现状
    6.3 MD膜驱油方案设计
    6.4 MD膜驱矿场试验跟踪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鄯检5-164井分子膜驱油岩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文主要成果
第2章 鄯善油田基本概况
    2.1 构造、断层特征
    2.2 地层与沉积相
    2.3 储层特征
    2.4 流体性质
    2.5 开发历程及现状
第3章 分子膜驱油技术机理及现状
    3.1 分子膜驱油技术的提出
    3.2 分子膜剂驱油机理
    3.3 分子膜驱油剂的结构
    3.4 MD膜驱油剂的国内现场应用
第4章 分子膜静态吸附及在油水中的分配特征
    4.1 分子膜静态吸附特征
    4.2 分子膜在油水中的分配特征
第5章 分子膜对岩心润湿性影响
    5.1 MD-2膜改变玻璃表面润湿性实验
    5.2 MD-2膜改变岩心接触角实验
第6章 分子膜驱油岩心渗流特征
    6.1 稳态法油/水相对渗透率测定原理
    6.2 实验步骤
    6.6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7章 分子膜驱油效率实验
    7.1 MD膜单岩心物理模拟实验
    7.2 平面二维模型评价分析
    7.3 并联岩心弱凝胶调驱后MD膜驱物理模拟实验
第8章 分子膜注入参数对驱油效率影响
    8.1 注入浓度的影响
    8.2 注入方式的影响
    8.3 注入时机的影响
第9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纳米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表征和剩余油探测
2 调剖堵水
3 提高洗油效率
4 扩大微观波及体积
5 结束语
    (1) 纳米材料驱油机理。
    (2) 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
    (3) 成熟的纳米材料制造工艺。

(6)双价短链季铵盐改性黏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改性黏土的吸附
2 改性黏土的膨胀性
3 改性黏土的稳定性
4 改性黏土的润湿性
5 改性黏土的催化性能
6 展 望

(7)超低界面张力驱提高采收率对渗透率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化学驱方法简述
        1.3.2 界面张力与原油采收率关系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认识及成果
第2章 活化水驱残余油的条件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残余油启动所需界面张力的理论由来
        2.1.1 界面和界面张力
        2.1.2 多孔介质中水驱油作用分析
        2.1.3 残余油启动所需界面张力的理论计算
    2.2 超低界面张力复合体系驱替残余油的机理
        2.2.1 驱替柱状残余油的机理
        2.2.2 驱替簇状残余油的机理
        2.2.3 驱替膜状残余油的机理
    2.3 活化残余油所需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2.3.1 多孔介质捕集残余油的作用力
        2.3.2 原油性质和边界层效应
        2.3.3 孔隙半径和油滴长度对活化残余油所需界面张力的影响
        2.3.4 油层润湿性对活化原油所需界面张力的影响
        2.3.5 油层渗透性对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低界面张力复合体系岩心驱油实验研究
    3.1 不同界面张力特征复合体系配方
        3.1.1 实验制备
        3.1.2 不同复合体系的界面张力特征
    3.2 不同界面张力特征复合体系的驱油实验
        3.2.1 实验制备及方法
        3.2.2 不同注入方案的驱油效果
        3.2.3 平衡界面张力和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与复合驱油效果的关系
    3.3 润湿性对超低界面张力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3.3.1 实验方法及制备
        3.3.2 驱油实验结果及评价
    3.4 低渗条件下超低界面张力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适应性
        3.4.1 实验方法及制备
        3.4.2 低渗透岩心在不同润湿性条件下的水驱采收率
        3.4.3 低渗透岩心在不同润湿性条件下的复合驱采收率
        3.4.4 低渗条件下润湿性与采收率的关系
    3.5 润湿性和渗透率与采收率的关系研究
        3.5.1 润湿性对采收率的影响
        3.5.2 润湿性和渗透率与超低界面张力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关系
    3.6 不同润湿性条件超低界面张力复合驱油微观机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界面张力驱体系对低渗油层注入性能研究
    4.1 复合体系驱油的综合效应和协同效应
        4.1.1 复合体系的综合效应
        4.1.2 复合体系的协同效应
    4.2 复合体系在低渗孔隙介质中渗流的有利作用
        4.2.1 活性体系对岩石润湿性的改变
        4.2.2 活性体系对注入压力的改变
        4.2.3 本章小结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8)有机聚阳离子分子膜驱油剂合成与驱油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有机聚阳离子的合成
    1.3 聚合物结构表征
        1.3.1 特性黏数[η]的测定
        1.3.2 红外光谱
        1.3.3 核磁共振
    1.4 微观模拟驱油实验
    1.5 天然岩心驱油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红外光谱分析
    2.2 核磁共振分析
    2.3 膜驱剂驱油效率室内评价
        2.3.1 微观模型驱油实验
        2.3.2 膜驱剂微观驱替孔隙介质中油水运动规律及残余油分布
        2.3.3 天然岩心驱替实验
3 结 论

(9)纳米材料在石油天然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材料在钻井、完井液中的应用
2 纳米材料的增注效应
3 纳米材料用于调剖堵水
4 纳米复合膜材料用于驱油
5 纳米材料在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
6 讨论

(10)MD膜驱剂的粘土稳定性研究 Ⅰ.静态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Zeta 电位测定
        1.2.2 X 射线衍射 (XRD) 分析
        1.2.3 悬浮液透光率测定
        1.2.4 层间水的 FT-IR 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MDFFA 对蒙脱土悬浮液 Zeta 电位的影响
    2.2 MDFFA 对蒙脱土层间距的影响
    2.3 MDFFA 浓度对蒙脱土沉降能力的影响
    2.4 MDFFA 对蒙脱土层间水含量的影响
3 结 论
    (1) MDFFA 浓度在低于0.3
    (2) XRD 数据显示, 随 MDFFA
    (3) 较高浓度的
    (4) FT-IR 数据显示, 随 MDFFA

四、辽河油田杜124井区双北29-37井组MD膜驱矿场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交联聚合物微球螯合体系的性能表征与研究[D]. 魏乾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5)
  • [2]MD膜驱油技术及在牛12S1中块的应用研究[D]. 陈文文. 长江大学, 2016(12)
  • [3]鄯检5-164井分子膜驱油岩心分析[D]. 刘传宗. 长江大学, 2014(02)
  • [4]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纳米技术研究进展[J]. 张群,朱友益,马德胜,王红庄,王强. 应用化工, 2012(09)
  • [5]江苏油田纳米溶液驱油实验研究[J]. 姚文鸿,俞力. 石油化工应用, 2011(01)
  • [6]双价短链季铵盐改性黏土研究进展[J]. 高芒来,孙丽敏,李晓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7]超低界面张力驱提高采收率对渗透率的适应性研究[D]. 吴天江.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8]有机聚阳离子分子膜驱油剂合成与驱油效果评价[J]. 马超,赵林,肖磊,杨力生,马光阳,邹明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9]纳米材料在石油天然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J]. 柯扬船,魏光耀. 油田化学, 2008(02)
  • [10]MD膜驱剂的粘土稳定性研究 Ⅰ.静态试验[J]. 林宝辉,高芒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6(03)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