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指标与心力指标联合评价运动员心功能的方法研究

一、运动员心功能测评中心率指标和心力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邬斌瑶[1](2021)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在提升中国古典舞者有氧能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磊[2](2021)在《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锻炼坚持状况,对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锻炼坚持是指个体持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规律锻炼并长期保持的行为,是个体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健康生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必要条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不但肩负体育教育职能,更兼具促进锻炼坚持、增强学生体质、建设校园体育、建树正确体育观的育人责任。但至今为止,大学生身体活动不足、锻炼坚持困难,依旧是学校体育的突出问题。体育领域学者对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梳理时发现,相关研究历经探索与奠基、起步与发展、成熟与融合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但缺乏对决策过程的关注;且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赋能大学生锻炼行为虚拟化,虚拟体育社交与用户生成内容知识共享等,改变了传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场域,相关适应性研究稀缺。基于此,提出了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挖掘、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机器学习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研究历程梳理入手,结合虚拟锻炼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访谈资料的交互验证,识别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因素,理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决策过程、建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并细化锻炼坚持行为分类、制定促进策略,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受生活方式自评、健康认知自评、运动认知自评、个人投入、社会支持、锻炼氛围、场地器材、锻炼获益感知、锻炼风险感知、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锻炼坚持时间、锻炼坚持质量等13个因素的影响。这13个因素构成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的五大因素即健康自我评价、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坚持行为。(2)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五大因素之间存在“感知输入-决策-驱动-行为输出”的四层决策逻辑,形成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可归纳为具有五因素四层次的“SCeiP”行为模型。该模型是以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优化锻炼坚持相关因素及决策过程为目标,通过不断完善锻炼坚持行为相关因素作用及协同,促进大学生持续做出锻炼坚持决策的行为模型。(3)锻炼内驱力是锻炼坚持行为的动力来源,是“SCeiP”模型中的核心中介变量,且根据个体所处行为阶段不同,影响不同。模型内部两条促进路径和外部两条反馈路径,均遵循“客观-主观-客观”的作用逻辑,说明锻炼坚持是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发挥能动作用的结果,研究既要关注客观影响因素,更要关注主观作用机制。(4)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单次锻炼的效果感知与经验总结,会影响后续决策。锻炼坚持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变化、螺旋发展的系统,是个体针对“是否进行锻炼”做出理性决策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每次决策及行为输出结果均会反馈至输入层,影响新一轮决策。在虚拟锻炼社区调研中发现锻炼者偏好对锻炼效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只有锻炼获益大于锻炼风险时,个体才会产生足够的锻炼内驱力,选择坚持锻炼。(5)虚拟锻炼社区汇集大学生锻炼坚持及衍生的锻炼知识共享与社交行为,锻炼坚持行为理论在虚拟化锻炼场域中具有一定适应性,但仍需不断拓展。大学生信息化锻炼虚拟社区与平台是新时代锻炼坚持行为叙述规则和价值逻辑建立的主战场,需要着力设计与打造。基于“SCeiP”模型形成了高校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线上线下双循环促进的总体思路。根据巴纳姆效应理论,利用信息化平台知识共享塑造科学体育观导向,在尊重学生个体行为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学生体育锻炼坚持价值认同的聚合效应,以促进大学生锻炼坚持。(6)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预测与导向内容推荐,实现分类促进策略,本研究选用PCA-GS-SVM算法训练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数据分类器,训练效率高且正确率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均高于87%,能够满足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平台分类促进策略的应用要求,有效支撑“SCeiP”模型实践应用。将锻炼坚持行为分为八类,针对不同类别行为特点,制定具体分类促进策略。(7)设计实现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锻炼坚持促进提供平台策略及保障策略。从应用需求出发设计平台功能,将“SCeiP”行为模型中涉及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融合反馈机制、激励体系、粘性强化等,设计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促进方法,为“SCeiP”行为模型的应用落地打造良好基础。并针对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应用,从组织保障策略、制度保障策略、监管反馈策略等三个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本研究创新性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研究引入管理学理论拓展锻炼坚持研究理论架构,拓宽现有锻炼行为研究的应用场景;第二,集成大数据研究方法,拓展虚拟锻炼社区用户分类和用户生成内容分析研究路径,丰富了锻炼坚持行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第三,自行发展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问卷,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量化研究提供有效量具及实证基础。

唐城[3](2020)在《不同耐力水平大学生运动负荷试验生理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1000米/800米场地测试和运动负荷机能试验,分析比较心肺耐力测评两条技术路线的一致性与相关性,研究其内在联系和机理机制,为现有测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为更好的完善指标和评价大学生心肺耐力体系提供实践支撑。研究方法试验对象为在校身体健康大学生,社体专业和普通专业各34人,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场地测试:男1000米,女800米。两周内再进行运动负荷机能试验。运动负荷机能试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分钟递增负荷试验,分别采集受试者无负荷状态下心率、试验全程心率和恢复期前三分每分钟结束时的即刻心率以及无负荷状态下血压和试验结束后恢复两分钟时血压,第一阶段试验结束充分休息后进入第二阶段七分钟恒定负荷试验,分别采集受试者无负荷状态心率、试验全程心率和恢复期前三分钟每分钟结束时的即刻心率以及无负荷状态下血压和试验结束后恢复两分钟时血压。同性别组间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对比,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以计时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场地测试结果,与反映生理机能水平的实验室测试结果之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关性。(1)1000米/800米测试社体专业学生无论男女组均比普通专业学生用时短,呈非常显着差异。(2)无负荷状态下心率、血压的测量,结果显示除男生两组的无负荷状态心率存在显着差异外,其他均无显着差异。(3)男生两组在递增负荷试验中第1、2、3、4、7分钟心率和最大心率均有显着差异,第5、6分钟心率平均心率差异非常显着;恒定负荷试验中第1至7分钟心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均呈显着差异;女生两组各项指标无显着差异。递增负荷试验中心率趋势,无论男女,普通组都在第5、6分钟出现了一个“拐点”。女生组在测试中的心率未出现显着差异,但初期心率趋势社体组均高于普通组,在中期后期趋向一致。(4)男生两组递增负荷恢复期的第1、2、3分钟心率均有非常显着差异,收缩压有显着差异;恒定负荷恢复期的第1、2、3分钟心率均有非常显着差异;女生两组递增负荷恢复期的第1分钟心率差异非常显着,第2、3分钟心率差异显着;恒定负荷恢复期的第2、3分钟心率及收缩压差异显着。(5)递增负荷试验和恒定负荷试验中心率变异系数体男组体女组的均低于普男组和普女组,差异显着。(6)递增负荷试验中第3、5、6分钟的心率变化幅度与场地测试计时呈中度相关(0.40.7)(P<0.01);恒定负荷试验中第3、4、5分钟的心率变化幅度与场地测试计时呈中度相关(0.40.7)(P<0.01)。研究结论(1)大学生1000米/800米跑成绩与运动负荷试验中反映心血管机能的生理指标较大程度上保持一致性,与大学生心肺耐力的水平具有中等以上的相关性。(2)大学生1000米/800米成绩与运动负荷试验恢复期的心率变化特征有较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运动恢复期的心率指标可以作为评价心肺适能的有效指标。(3)大学生1000米/800米成绩及其运动负荷试验的生理反应状态与是否接受过运动训练有显着关联,运动训练对提升大学生心血管适能和耐力成绩均有较大作用。

肖剑[4](2020)在《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同时,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群,整个社会均在致力于帮助他们保持与提升健康水平,以拥有更良好的生活质量、及减低社会卫生与医疗成本。毋庸置疑,身体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社会发展目标的第一要义,大量强有力的研究证据已证实参与体育运动是老年人群获得身体健康收益的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体育运动以身体锻炼为核心特征,不同人群(运动员、普通人、病患者等;老年、成年、青少年、幼儿等)对于身体锻炼的功能存在差异性,继而对于不同人群身体锻炼效果的评价、身体锻炼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均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对于普通人群而言,身体锻炼的功能是促进身心健康,身体层面的健康是基础与前提,也是身体锻炼的核心功能。围绕此核心功能展开针对老年人群身体锻炼效果的科学评价,进而有的放矢地实施科学化的锻炼内容、方法及手段以促进老年人群身体健康收益的最大化,即是本研究聚焦及试图解决的问题。依据运动训练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梳理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依从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路径,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了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科学基础及功能需求,提出了我国现行老年人群身体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功效的相关评价标准有待完善与改进、身体锻炼内容及方法有待进一步科学探索的研究假设。基于现行评价标准与当代体能训练内容体系,编制了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测量工具,包括基础身体形态与基础运动功能两个大类,其中基础身体形态包含体成分与静态姿势两个部分,基础运动功能包含基础动作模式与基础运动素质两个部分。由于身体形态归属于身体锻炼的间接性效果,在实证研究中只选择了基础运动功能的测评以及针对性身体锻炼计划的实施。实验所选取的样本来源于武汉市以太极拳和广场舞等为主要锻炼形式的226名老年人(年龄介于60至76岁),分为实验组132人(男性66、女性66,平均年龄66.5±3.8)与对照组94人(男性40、女性54,平均年龄66.9±3.5)进行平行实验。前期测试结果显示,两组样本均普遍性存在身体主要肌群力量、神经肌肉协同工作能力、平衡能力、主要关节活动度及相关肌群伸展性不足的问题,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后续的12个月中,两组均继续保持太极拳和广场舞形式的运动习惯和内容,针对新解决前测共性问题,实验组额外增加每天一次、每周六次、每次两个练习动作、每次5-10分钟锻炼时长的的身体锻炼计划,后期测试数据显示,实验组的基础动作模式和基础运动素质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各项前后测数据差异均呈现统计学显着性。对照组相应指标提高幅度小于实验组,且在肌肉力量和平衡性两项基础运动素质指标上出现下降,各项指标前后测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自前后测数据差值进行比对,除下肢前后不对称发力的动作模式、侧撑动态稳定性的动作模式、以及肩关节活动度三个指标外,肌肉力量、协调、平衡、下肢柔韧性等指标的差异性均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验组实施的针对性身体锻炼计划对于对于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水平的改善具有较显着的效果。研究发现,我国现行的老年人群身体锻炼效果评价指标的覆盖性及有效性存在一定不足,现有针对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建议与指南需要进一步完善及细化,目前我国老年人群在锻炼实践中在锻炼目标、锻炼内容、练习方法、运动强度等层面存在一些偏差及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所编制的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评价方法通过受试者的直观感受,有效地使受试者了解基础动作模式、肌肉力量、协调、平衡、柔韧等运动素质的短板所在,有利于受试者对于身体锻炼“先补短而后均衡发展”理念和目标的正确理解与接受,所设计的身体锻炼计划对于提高老年人群的基础运动功能水平具有较为显着的效果。

杨志亭[5](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我国取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之后,其任务更显艰巨。近年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展较快,已经接近世界先进国家运动员水平,但他们却由于体能不足原因,常在世界大赛的最后时刻功亏一篑。体能不足主要是体能训练效率较低问题。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缺乏精准的了解,缺少对运动员体能特征进行评价的标准,导致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体能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探析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尝试制定适合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评价标准,以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监控能力体系建设,增强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体能及体能特征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69项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测试初选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初选测试指标进行了2轮专家筛选,最终得到了30项测试指标;第三,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冬管中心随机抽取了70名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30名运动健将、40名一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并对其进行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第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参加测试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参加测试运动员具体项目(500米、1000米、1500米等奥运项目)的运动成绩为因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为自变量,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对测试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最后,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运用测试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评价标准是可行的、有效的。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臀部肌肉发达等身体形态特征,较强的无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快速消除疲劳能力等生理机能特征,强大的蹲屈滑行无氧耐力与两腿交替蹬伸的爆发力、较快的滑行速度、良好的单腿支撑平衡能力、快速调整身体姿势能力等运动素质特征;其中蹲屈滑行无氧耐力、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身体充实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3、我国优秀男子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臀部肌肉发达、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强、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4、我国优秀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疲劳恢复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5、我国优秀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度实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好、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

杨顺,时凯鑫[6](2020)在《滑板运动对学生平衡能力的提升研究》文中指出滑板这项运动是具有挑战和娱乐一体的运动,有着特殊锻炼的价值,它深受青少年的欢迎。选用问卷调查和实验法研究分析滑板运动对青少年平衡能力的提升与影响,研究选取初中的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2周,每周2次,每次持续120分钟的滑板练习。最终结果证明,通过较长时间的锻炼是可以提高青少年平衡能力的发展状况。滑板运动具有较好的市场锻炼价值,国内的滑板运动也渐渐被大众接受。锻炼的方法也有很多,可分为技术类和竞速类,都可以有效提高平衡能力的发展。

章丽平[7](2019)在《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压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探讨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影响,制订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观察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的血压、服药剂量、体适能和生活质量的效益,得出有关结论和提出相关建议。为功能性练习在全民健身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添光溢彩。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筛选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在XX师范大学校医院内科室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男性老年患者22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1人。对照组保持原有的药物治疗、生活习惯和营养饮食。实验组除了进行药物治疗外,以功能性练习作为辅助性非药物治疗。通过16周功能性练习干预治疗后,收集和整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对照组实验前收缩压161.1±6.67mmHg与实验后收缩压156.91±7.15mmHg相比较,收缩压平均差值为4.19±2.09mmHg,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前舒张压97.27±3.9mmHg与实验后舒张压94.45±3.36mmHg相比较,舒张压平均差值变化为2.82±1.66mmHg,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前收缩压160.55±2.94mmHg与实验后收缩压143±7.78mmHg相比较,平均收缩压差值变化为17.55±1.44mmHg,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实验前舒张压97.55±2.94mmHg与实验后舒张压90.18±3.84mmHg相比较,舒张压平均差值变化为7.36±1.43mmHg,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对照组11名受试者中服药剂量都没有发生变化;实验组11名受试者中,有4名受试者服药剂量没有发生变化,有4名受试者服药剂量减半,有3名受试者不服药。(3)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体适能变化:(1)30秒坐站测试,对照组30秒坐站平均差值为-1.64±0.21次,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30秒坐站平均差值为2.55±1.57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30秒手臂弯举测试,对照组30秒手臂弯举平均差值为-1.91±1.04次,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30秒手臂弯举平均差值为3.64±1.63次,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2分钟踏步测试,对照组2分钟踏步平均差值为-4.91±2.26次,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2分钟踏步平均差值为11.27±8.34次,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椅式坐位体前屈测试,对照组椅式坐位体前屈平均差值为-2.72±1.35cm,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椅式坐位体前屈平均差值为2.73±2.2cm,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背抓测试,对照组背抓平均差值为-3.36±2.16cm,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背抓平均差值为4.09±2.7cm,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8英尺起立行走测试,对照组8英尺起立行走平均差值为1.47±0.55s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8英尺起立行走平均差值为-2.07±1.02s,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7)身体质量指数,对照组身体质量指数平均差值为0.27±0.63,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身体质量指数平均差值为-1.69±0.76,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经过16周的功能性练习后,对照组实验前SF-36总分68.09±3.99分与实验后SF-36总分63.91±3.18分相比较,SF-36总分平均差值为-4.18±1.47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前SF-36总分68.27±4.54分与实验后SF-36总分77.19±4.02分相比,SF-36总分平均差值为8.91±4.53分,非常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它能够促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2)功能性练习有利于减少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剂量,能够降低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提高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3)功能性练习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体适能水平,主要包括上肢与下肢力量增强、有氧耐力提高、上肢与下肢柔韧性提高、灵活性与平衡性提高;(4)功能性练习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建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身体功能会逐渐衰退,影响着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然而长期有规律的进行适当的功能性练习,能够有效减缓或保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甚至还会达到增强的效益。目前大部分老年患者对体育运动与医学知识了解的还不够深入,盲目的进行体育锻炼会给自身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老年患者需要在医务人员与体育专业人员密切配合下进行科学运动。

居李雯[8](2019)在《基础瑜伽体式三水平的“专项体适能指标”筛查 ——基于ROC曲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目的:瑜伽越来越受欢迎,同时瑜伽练习导致的损伤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瑜伽教学多度追求视觉完美性,会忽略个体能力不足造成产生动作代偿。动作代偿的本质是体适能发展不均衡或者身体某些部分受伤。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特定的体适能指标得分与瑜伽基础体式表现得分进行关联性分析,试图找出“体适能指标”与“瑜伽体式表现”之间的数据关联度,以个体的体适能水平作为瑜伽体式表现与运动表现中“弱链”的基础预测指标。方法:对101(男性=27.72%,年龄=21±0.93)进行测试。测量了7种常见瑜伽姿势的表现:山式站立,站立后弯,站立前弯,骑马式,上犬式,下犬式和蛇击式。参与者根据他们的表现(1分为差,2分为中等,3分为好)分为3组,所有组都完成了6次体适能测试,包括仰卧起坐,俯卧撑,深蹲,肩关节柔韧测试,主动直膝抬腿和背起。使用逐步回归以体适能指标为自变量,瑜伽体式表现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并通过逻辑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体适能指标筛查瑜伽体式三个水平的最佳临界值。结果:根据逻辑分析回归分析结果,使用体适能指标测试预测完成瑜伽姿势的能力,得到山式站立、站立后弯、站立前弯、骑马式、蛇击式、上犬式七个动作水平的回归方程(P<0.05).研究采确定受试者工作曲线确认截断点的方法建立了体适能指标筛查太阳朝拜式三个水平的最佳临界值。验证实验残差值均在[-2.2],表明方程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六项体适能测试(仰卧起坐,俯卧撑,深蹲,肩关节柔韧测试,主动直膝抬腿和背起)对瑜伽基础体式(太阳朝拜式)水平预测有很好的价值,并且对于筛查太阳朝拜式三个不同水平有较好的价值。

于天放[9](2019)在《基于项群训练理论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跨项选材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以下简称空中技巧项目)在世界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其后备人才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研究项群训练理论发现,体操、蹦床、技巧项目与空中技巧项目同属于由技能主导的难美类项群(以下简称难美项群)。体操等项目拥有雄厚的人才储备和成熟的训练体系,如果能吸收体操等项目的优质人才基础,带动相对薄弱的空中技巧等雪上项目后备人才的发展,将是解决我国雪上项目后备人才匮乏的关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得出,以往研究缺乏对空中技巧项目跨项选材的理论支撑,导致选材结果可能出现偏差。本研究目的在于完善我国空中技巧项目跨项选材理论支撑,结合广大教练员的丰富经验,科学有效的选拔空中技巧项目的后备人才。本文的测试对象为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国家青年队男、女队员共26名。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指标测量法和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专家问卷,筛选出符合空中技巧项目跨项选材要求的指标共84项,其中身体形态指标17项,生理机能指标6项,运动素质指标6项,技巧、女子蹦床、男子蹦床、女子体操、男子体操项目技术动作指标各10项,出身背景指标2项,健康状况指标3项。(2)利用权重公式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并建立了指标模型。(3)通过运动员的测量数据,建立了空中技巧项目跨项选材的评分标准和等级评价标准,并对建立的评价标准进行了严格的回判检验。研究结论:(1)空中技巧项目的跨项选材注重衡量运动员非先天、相对变化、可控的指标的能力。(2)健康状况指标和技术动作指标是决定跨项选材结果的核心因素;心理素质指标对于此年龄段的运动员相对不重要,不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3)体能指标中,身体形态方面,注重运动员的下肢长度比例和身体围度;生理机能方面,注重运动员的心肺能力和灵敏及耐力;运动素质方面,注重运动员下肢力量、爆发力和核心力量水平(4)最终构建的等级评价标准和评分标准能够准确地反映运动员的真实水平,对跨项运动员是否适合空中技巧项目并能否取得优异成绩起到了良好的预测作用。

刘萤[10](2019)在《运动能力测评APP的设计与实现研究》文中提出运动健身作为一种最经济、最有效提高健康水平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运动健身上来。有鉴于此,为了给予大众健身人群更加科学、合理、经济的运动指导,减少运动损伤发生,本研究设计与开发一款运动能力测评APP系统,其目的是提供科学方便的健身方法,促进大众健身的需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市场调研,研究运动能力机能指标体系,筛选出运动能力相关测评指标及测试方法,通过结构化开发法,完成运动身体测评APP的设计与开发。该APP具有如下的特点:(1)根据方便及实用原则,确定了全民健身环境下健身人群运动能力测试的指标与评价标准以及与运动伤病相关的机能指标体系。(2)开发出利用手机自带的加速度计、陀螺仪等测试设备来进行平衡能力测试和心肺能力测试功能模块,方便用户测试平衡能力以及心肺功能。(3)设计出用户在手机APP的辅助下,能够独立完成对运动能力包括身体形态、柔韧性、平衡能力、心肺功能、爆发力、肌肉耐力等多方面的素质进行测评的评价系统,并根据测评结果给出合理的运动建议,帮助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减少运动损伤地发生,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专项训练,使大众健身运动更加个性化、更安全、更科学。(4)本APP加入了运动风险筛查系统,在运动测试和开始运动前用户可以通过完成运动风险筛查问卷,对自己可能存在的运动风险进行评估,使用户在运动时能够更加科学地规避风险,减少运动损伤地发生。本文完成了运动能力测评APP的设计与开发需求,并对APP的功能进行了信度和效度验证。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简单有效的测评方法,使之很方便适用健身人士,并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更科学合理地利用APP对自己的运动能力进行更准确地评价。

二、运动员心功能测评中心率指标和心力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员心功能测评中心率指标和心力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2 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1.3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理论
        2.1.4 文献述评
    2.2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管理理论基础
        2.2.1 社会交换理论
        2.2.2 健康自我管理与行为决策
        2.2.3 综合集成思想与TEI@I方法论
    2.3 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2.3.1 大数据支持体育行为记录与干预
        2.3.2 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主题发现
        2.3.3 行为特征的聚类
        2.3.4 基于有监督机器学习的行为特征分类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与结构
    3.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研究设计
        3.1.1 因素筛选方法
        3.1.2 研究过程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4 资料初步分析结果
    3.2 因素界定
        3.2.1 基于文献的相关关键词界定
        3.2.2 基于UGC内容的因素提取
    3.3 模型因素一致性检验
        3.3.1 回访专家过程及数据选择
        3.3.2 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3.4 因素结构分析
        3.4.1 锻炼坚持行为五因素
        3.4.2 锻炼效果感知双向作用拆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假设与验证
    4.1 锻炼坚持行为分析框架
    4.2 研究假设
        4.2.1 健康行为自评、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4.2.2 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4.2.3 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行为
        4.2.4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链式中介
        4.2.5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调节变量
    4.3 问卷设计原则与题目类型
        4.3.1 问卷题目类型
        4.3.2 问卷设计原则
        4.3.3 问卷题目设计
    4.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验证
        4.4.1 预调研
        4.4.2 正式调研
        4.4.3 结果分析
    4.5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SCeiP”模型
        4.5.1 “SCeiP”模型逻辑与特征
        4.5.2 “SCeiP”模型内部促进双路径
        4.5.3 “SCeiP”模型外部反馈双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策略
    5.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思路、指导原则与目标
        5.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总体思路
        5.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指导原则
        5.1.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目标
    5.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与结果
        5.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需求分析及过程
        5.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结果
    5.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特点
        5.3.1 锻炼行为数据分类偏差分析
        5.3.2 不同类别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5.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因材施教”策略
        5.4.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方式
        5.4.2 不同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类别促进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及保障策略
    6.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设计与实现
        6.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设计
        6.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实现
    6.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保障策略
        6.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组织保障策略
        6.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制度保障策略
        6.2.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监督反馈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管理因素构成专家意见调查表
    附录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权重专家调查表
    附录3 预调研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汇总
    附录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5 移动应用爬虫程序展示(部分)
    附录6 用户生成内容话题识别程序展示(部分)
    附录7 Mplus程序部分展示(部分)
    附录8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与应用关键代码(部分)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不同耐力水平大学生运动负荷试验生理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心肺耐力的定义
        1.2.2 心肺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研究进展
        1.2.3 大学生心肺耐力测评相关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
    3.1 场地测试各组成绩及其差异
    3.2 无负荷状态下各组心率、血压及其差异
    3.3 递增负荷试验和恒定负荷试验各组心率变化及其差异
    3.4 恢复期各组心率、血压及其差异
    3.5 场地测试计时成绩与运动负荷试验生理特征指标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递增负荷试验心率及其变化的特征分析
    4.2 恒定负荷试验心率及其变化的特征分析
    4.3 运动负荷试验后血压及其变化的特征分析
    4.4 场地测试成绩与运动负荷试验生理反应特征的相关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4)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学科基础
        1.3.1 不同类型体育运动的参与主体及目标
        1.3.2 不同类型体育运动的运动训练特征
        1.3.3 老年人群身体机能的增龄性退化特征
        1.3.4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与基础运动功能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的操作性定义
2 文献综述
    2.1 身体锻炼的相关研究
        2.1.1 古代阶段(公元前至十九世纪)的相关研究
        2.1.2 现代阶段(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相关研究
        2.1.3 当代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相关研究
    2.2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相关研究现状与前沿问题
        2.2.1 老年人群体育运动受益的相关研究
        2.2.2 老年人群体育运动形式的相关研究
        2.2.3 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的相关研究
        2.2.4 中国老年体育特征的相关研究
        2.2.5 老年身体锻炼的应然与实然
    本章小结
3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评价
    3.1 我国老年人群身体健康评价的现行标准
    3.2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3.3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评价的方法
        3.3.1 身体基础形态评价
        3.3.2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基础动作模式)
        3.3.3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运动素质)
    本章小结
4 老年人群身体锻炼的组织与实施
    4.1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前测)
        4.1.1 基础动作模式前测与分析
        4.1.2 基础运动素质前测与分析
        4.1.3 前测共性问题及原因
    4.2 身体锻炼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4.2.1 锻炼目标的确定
        4.2.2 锻炼内容的选择
        4.2.3 锻炼强度的控制
        4.2.4 锻炼方法的安排
        4.2.5 锻炼阶段的分期
    4.3 基础运动功能评价(后测)
        4.3.1 基础动作模式后测结果与分析
        4.3.2 基础运动素质后测与分析
    4.4 身体锻炼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老年人群锻炼活动的建议
        5.2.2 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5.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1:实验组身体锻炼计划(2017.3-2018.2)
附件2:关于“老年人群基础运动功能评价指标”的访谈提纲
附件3:关于“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的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
        1.1.2 体能对现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作用凸显
        1.1.3 对体能特征准确了解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前提
        1.1.4 对体能特征科学评价是规划体能训练过程的基础
        1.1.5 现有的短道速滑体能特征评价研究已满足不了项目发展需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关于体能概念研究的综述
        2.1.1 体能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2.1.2 国外体能概念的研究
        2.1.3 国内体能概念的研究
        2.1.4 对体能概念的辨析
    2.2 关于体能特征与运动项目特征关系研究的综述
        2.2.1 体能与技术的关系
        2.2.2 体能与战术的关系
    2.3 关于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研究的综述
        2.3.1 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
        2.3.2 生理机能特征的研究
        2.3.3 运动素质特征的研究
    2.4 关于体能评价研究的综述
        2.4.1 体能指标的确定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4.3 评价标准的制定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测试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理论分析
        4.1.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规则分析
        4.1.2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技术分析
        4.1.3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战术分析
        4.1.4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具体项目体能特征关系分析
    4.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2.1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的确定
        4.2.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
        4.2.3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标准的制定
        4.2.4 对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结果的分析
    4.3 具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1 男子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2 男子10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3.3 男子1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4.4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的构建
        4.4.1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4.4.2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滑板运动对学生平衡能力的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研究方法
        (1)实验前问卷调查
        (2)实验方案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活动问卷调查结果
    3.2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7)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基于建设健康中国的需要
        1.1.2 基于老年慢性病现状
        1.1.3 基于功能性练习的理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原发性高血压
        3.1.2 老年患者
        3.1.3 功能性练习
        3.1.4 慢性病
        3.1.5 体医融合
        3.1.6 体适能
        3.1.7 生活质量
    3.2 原发性高血压研究现状
        3.2.1 国外原发性高血压研究现状
        3.2.2 国内原发性高血压研究现状
        3.2.3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
        3.2.4 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降压机制
        3.2.5 原发性高血压功能性练习的降压机制
    3.3 老年群体特征研究
        3.3.1 老年群体身体特征研究
        3.3.2 老年群体运动特征研究
        3.3.2.1 老年群体参加功体育运动的动机
        3.3.2.2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
        3.3.2.3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场所
        3.3.2.4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
        3.3.2.5 老年群体参加体育运动的量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实验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血压的变化
    5.2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剂量的变化
    5.3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体适能的变化
    5.4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
6 分析与讨论
    6.1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血压的影响
    6.2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剂量的影响
    6.3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体适能的影响
    6.4 功能性练习干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础瑜伽体式三水平的“专项体适能指标”筛查 ——基于ROC曲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假设
2.文献综述
    2.1 瑜伽研究现状
        2.1.1 瑜伽运用的研究现状
        2.1.2 瑜伽损伤和运动代偿的研究现状
        2.1.3 太阳朝拜式(surya namaska)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瑜伽体式测量和体式能指标测量方面的相关研究现状
        2.2.1 从瑜伽体式水平评分研究现状
        2.2.2 从体适能测量指标的研究现状
        2.2.3 太阳朝拜式相关的体适能指标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预测干预模型在身体活动中的研究现状
        2.3.1 线性回归方程在运动测量中的研究现状
        2.3.2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流行病学和运动测量中的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实验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测量时间和地点
        3.2.2 实验器材
        3.2.3 测量方法
    3.3 实验步骤及流程
    3.4 数据处理分析
4.研究结果
    4.1 太阳朝拜式水平和体适能指标测试结果
    4.2 相关性统计结果
    4.3 太阳朝拜式瑜伽水平预测回归方程的建立
    4.4 体适能指标的 ROC 曲线和目标瑜伽体式各水平的临界值
    4.5 瑜伽体式预测方程的验证
5.分析与讨论
6.研究总结
7.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项群训练理论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跨项选材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跨项选材的原则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项群训练理论的来源
        2.1.2 项群训练理论概念
        2.1.3 跨项选材概念
    2.2 难美项群特征研究现状
    2.3 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4 空中技巧选材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2.4.1 一级指标研究现状
        2.4.2 身体形态指标研究现状
        2.4.3 生理机能指标研究现状
        2.4.4 运动素质指标研究现状
        2.4.5 技术动作指标研究现状
    2.5 国外跨项选材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测试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调查研究法
        3.3.3 指标测量法
        3.3.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跨项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的构成
        4.1.2 筛选指标的原则
        4.1.3 指标的初选结果
        4.1.4 指标的优化统计
    4.2 指标模型的构建
        4.2.1 体能指标的权重模型
        4.2.2 体能指标的均值模型
        4.2.3 技术、健康、背景指标模型
    4.3 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单项评分标准的确立
        4.3.2 等级评价标准的确立
        4.3.3 综合等级评价标准
        4.3.4 等级评价结果的回代检验
        4.3.5 资格指标检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10)运动能力测评APP的设计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健身APP
        2.1.1 运动健身类APP的功能
        2.1.2 运动健身类APP的类型
        2.1.3 运动健身类APP的特点
        2.1.4 运动健身类APP的市场现状
        2.1.5 运动健身类APP的优点与不足
        2.1.6 运动健身类APP的发展前景
    2.2 运动能力
        2.2.1 基本概述
        2.2.2 运动能力评价指标
        2.2.3 运动能力测评的重要性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结构化开发法
    3.3 实验法
    3.4 统计分析法
4 运动能力测评APP的设计
    4.1 运动能力测评APP的总体构想
    4.2 运动能力测评APP的功能设计
        4.2.1 运动风险筛查设计
        4.2.2 心肺功能测评设计
        4.2.3 平衡能力测评设计
        4.2.4 肌肉耐力测评设计
        4.2.5 柔韧性测评设计
        4.2.6 爆发力测评设计
        4.2.7 身体形态测评设计
    4.3 运动能力测评APP的非功能设计
        4.3.1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4.3.2 资讯模块设计
    4.4 运动能力测评APP的运行及系统结构
        4.4.1 系统的运行环境配置
        4.4.2 系统结构
        4.4.3 数据库内容设计
5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与展示
    5.1 心肺功能测试模块
    5.2 平衡能力测试模块
    5.3 肌肉耐力测试模块
    5.4 柔韧性测试模块
    5.5 爆发力测试模块
    5.6 运动风险筛查模块
    5.7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5.8 社区模块
6 运动能力测评APP的功能测试
    6.1 界面测试
    6.2 功能测试
    6.3 运动能力测评APP的应用验证
7 结果与建议
    7.1 结果
    7.2 不足之处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1 附件

四、运动员心功能测评中心率指标和心力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强度间歇训练在提升中国古典舞者有氧能力中的应用研究[D]. 邬斌瑶. 北京舞蹈学院, 2021
  • [2]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D]. 王磊. 山东大学, 2021(10)
  • [3]不同耐力水平大学生运动负荷试验生理反应研究[D]. 唐城. 苏州大学, 2020(03)
  • [4]老年人群身体锻炼功效研究[D]. 肖剑.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5]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D]. 杨志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滑板运动对学生平衡能力的提升研究[J]. 杨顺,时凯鑫. 武术研究, 2020(03)
  • [7]功能性练习对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干预的实验研究[D]. 章丽平.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基础瑜伽体式三水平的“专项体适能指标”筛查 ——基于ROC曲线的研究[D]. 居李雯. 南京体育学院, 2019(02)
  • [9]基于项群训练理论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跨项选材评价体系的研究[D]. 于天放. 沈阳体育学院, 2019(09)
  • [10]运动能力测评APP的设计与实现研究[D]. 刘萤. 成都体育学院, 2019(12)
点击进入下载PDF全文

相关文章

QQ咨询